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区域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发展现状

第1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发展现状;农业推广;山丹县

1山丹县农村区域发展现状

1.1自然条件恶劣

山丹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属于大陆高寒半干旱气候,全县辖区面积一共有5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一共有4万hm2,草原面积为10.7万hm2,而森林面积最大,达到13.6万hm2。山丹县共有人口20.3万人(农业人口占比近70%),下辖有8个乡镇。山丹县属于高海拔地区,海拔为1500~4400m,年平均气温在6℃左右,并且无霜期仅有140d,而霜期则长达220d。山丹县属于干旱地区,全年降雨量仅有200mm左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200mm,是全年降水量的11倍之多,而且全县水资源量仅有1.3亿m3,人均仅有600m3左右。目前,对于山丹县来说,干旱缺水的条件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干旱导致全县沙漠化面积高达27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5%。而且山丹县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5%左右,荒漠植被比较稀疏,而且春季大风不断导致沙尘暴常年侵袭,生态环境恶劣;夏季的干热风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的生长也造成严重影响[1]。

1.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面对干旱缺水和土壤沙化的生态环境,山丹县依据高效节水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提出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高效益、少用水和新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主动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结构,比如积极发展牛羊饲养业、红提葡萄和双孢菇等设施农业,并不断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效农业,在特色农业产业配置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比如,该县以李桥乡、大马营镇为主,通过发展干旱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建成了约150hm2的双孢菇设施大棚,年产约500万kg双孢菇,并且建成了13座双孢菇贮存库,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在城东南的陈户镇、城郊的清泉镇等乡镇建立了20个红提葡萄种植科技示范园,年产量约400万kg,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种植葡萄的日光温室也达到3000余个。

2山丹县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山丹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312国道横贯全境,有5条全场181km的省级公路、8条通往县乡和军马场区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由于原有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要,瓶颈、交叉、不能各行其道成为交通不便的主要因素,导致需要的农资肥料和种子等运输成本过高。受自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山丹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陈旧,输水损失大,浪费严重,造成水利建设发展不均衡;受多种因素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使用脱节,虽然确定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但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2.2农村居民劳动力科技水平低

山丹县属于甘肃省的贫困县之一,全县有16多万农村居民,由于常年处于贫穷状态,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相当多的年轻人都是上完初中或者甚至小学毕业就离开学校;这些农村居民缺乏农业技术,并且自我发展能力和技能也比较弱。山丹县的多数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都比较少,靠天吃饭。山丹县部分有发展觉悟的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多数农村居民都外出务工仅仅留下老人和儿童,缺乏劳动力,不利于提高山丹县的农业经济水平。

2.3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和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山丹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农业推广机构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存在综合业务水平不高和结构零散等情况,并且常年推广效率较低。在乡村基层一级,很多农业推广机构都是以公共管理职能为主,真正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并不多,而且存在一人兼数职的情况,工作压力也比较大。

3新形势下加快山丹县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的策略

3.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要想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山丹县必须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各级各部门应该提高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对老旧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并且结合本地用水实际需求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的水利设施,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能。

3.2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注重教育和推广等关键环节,上述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农业科技无法转化,因此需要完善科技、教育和推广3个环节。在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农业科技才能够增产增效。山丹县应该积极对农户加强培训,利用走村入户、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户的农业科技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比如可以派出农业推广人员举办专门的农业知识讲座普及农业知识;针对当地的马铃薯、大麦、小麦以及青饲料种植农户,可以利用农业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建立农业试验站,利用多学科的农业科技专家,实现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实现高校的理论和当地的实践创新相结合,有力推动当地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第2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区域公路;农村公路;交通体系;公路运输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77

12014年我国区域公路发展现状

公路总里程东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中部: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公路里程为1218万千米,增速达到26%,中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分别为1452万千米、1794万千米,增速分别达到14%和33%,分别低于和高出东部地区12和0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符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分区域看,华南、西南、西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华南地区增幅最大,达到41%;华东地区增速最低,仅为14%。从各省区看,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7省(市)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

国省道二级及以上里程占比呈“东高、中中、西低”态势: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国省道里程为502万千米,二级及以上里程为376万千米,占国省道总里程的748%,其中东部地区二级及以上里程占比为925%,中部地区为745%,西部地区仅为630%,地区高等级公路占比差距明显。分区域看,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超过全国平均,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仅分别为684%,541%和657%。从各省区看,东部地区的海南(742%)、中部地区的湖南(368%)、西部地区的内蒙古(747%)、四川(733%)、贵州(570%)、 云南(481%)、(90%)、陕西(744%)、甘肃(699%)、青海(587%)、新疆(610%)均未达到全国平均。

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公路密度继续呈“东极高、中中、西极低”态势: 2014年我国农村公路里程为3882万千米,比上年增加26%,公路密度为4650千米/百平方千米,比上年提高112千米/百平方千米。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里程分别为1072万千米、1259万千米、1550万千米,比上年分别提高28%、13%、34%。公路密度分别为1147千米/百平方千米、875千米/百平方千米、260千米/百平方千米,比上年分别提高29千米/百平方千米、12千米/百平方千米、08千米/百平方千米,西部地区公路密度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区域看,华北、西南以及西北公路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省区来看,除内蒙古、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外,其余省份公路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其中内蒙古、、青海、新疆公路密度极低,分别只有全国的031、013、022、023倍。

2我国公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省道改造力度不够、西部地区普通国道改造严重滞后:从各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对国道和省道改造投入不够,国省道公路等级低、质量普遍较差,截至2014年年底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为748%,仍有5229千米的等外路和62万千米的简易铺装和未铺装路面存在。西部地区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为630%,比东部地区低295%,普通国道仍有三级及以下公路16万千米,占全国普通国道三级及以下公路里程的767%,升级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通达通畅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年底,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882万千米,比上年增加97万千米,但基础设施仍需逐步完善,特别是西部地区。今年来国家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但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经济条件落后,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农村公路中,高级、次高级路面类型的公路里程占比为668%,西部地区仅为490%,低于东部地区345个百分点。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为7个,全部在西部地区,全国不通公路的建制村为1155个,其中西部地区为1583个,占全国总数的779%。

公路网密度低,分布不均衡: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每百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已拥有4650千米的公路,但与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仍不相称。我国公路布局整体偏向东部发达地区,公路分布不均衡。内蒙古、、青海、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50%,公路里程仅占全国的111%,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但公路里程占比同样达到112%。中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少,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公路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需要,要继续加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络。

第3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

第4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才开发 文化产业 现状 对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价值。如朝阳般灿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和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通过多年的发现、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总量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本文以青岛开发区为例,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对下步开发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达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功。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按照我国的行业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包括文化艺术、传媒产业等传统的文化部门,而且还包括创意设计类人才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类人才,这些人才涉及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目前,开发区人才总量已达19.8万人,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约7600人,占3.9%,人力资源供给指数连年上升。调查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呈现以下特点。

1.人才队伍年轻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占46.5%,在26-30岁之间的占25.5%,30-40岁之间的占20%,40岁以上者为8%左右。这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年轻人为主。

2.工资薪酬一般化

2012年个人税后月收入在2500-3500元之间的占33.5%,在3500-4500元之间的占34.5%,4500元以上的占32%。根据《2012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2012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399元,月平均为3117元。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薪酬与普通职工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

3.教育背景多样化

从业人员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56.3%;大专或高职学历位居第二,占26.5%;中专学历位列第三,占10%;硕士及以上学历为少数,占7.2%。初步建成了一支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日趋多样、素质高中低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4.行业分布精细化

创意产业人才中传媒企业数量最多,占30.6%。设计与咨询业次之,占15.2%。游戏动漫、时尚消费、古玩艺术、影视节目以11.3%、9.2%、8.3%和6.5%的比例分列第三、四、五、六位。其它还有版权交易等多达80多个门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和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成立,对影视文化和版权交易方面人才需求拉动较大,人才比例有较大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遇到的挑战

1.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

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创意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对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造成目前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由于创意人才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因此目前比较缺乏创意作品市场营销人才和中介人才,领军式人物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的复合型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要求从业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而现实中,从业人员往往是有内容知识的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又缺乏内容知识,既懂内容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2.人才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在人才政策落实上,受区域面积狭小、文化资源薄弱等瓶颈制约,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制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可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由于发掘不够充分,专项文化创意人才库未能得到优化配置,加上缺乏专门中介服务机构,独立、成熟的引进渠道尚未建立,人才与企业只能通过综合性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能形成有效平台支持。在人才培训上,缺少必要的专职人员和资金保障,尚不具备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专业培训的服务能力。

3.人才队伍流动性较强

在创意人才供给不足、创意产业各门类间相互交融、人才大多年龄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创意人员一般不会固守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是经常去寻求更感兴趣的工作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接近半数的创意人才属于非本地户籍人员,受房价过高无力购买等因素影响,许多人经常变换工作单位。据调查,58%的创意人才换过工作单位,72%的管理者认为本单位优秀创意人才比较缺乏、招聘难度较大。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由政府、企业以及人才本人参与的立体式、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模式。进一步健全人才领导体制,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工作,应注意统筹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由谁来引”的问题,找准引才主体责任定位

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方面,要坚持“用人单位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互补联动,明确责任定位,形成工作合力,收到“1+1>2”之效果。

(1)企业要发挥引人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库或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及时搜索招聘所需人才;保持与专业高端猎头公司经常性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机构的协作交流,畅通“走出去”引才渠道,积极参加海内外各种人才洽谈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揽人才。

(2)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引才工作定位在引才主体做不了的事情上。一是要制定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做好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方向规划、引育体制机制创新、引才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性体系建设等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工作,不断提升市场化配置效能。二是要抓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包括产业平台、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切实让高层次人才来了之后有施展作为的舞台和空间,实现事业留人。三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交流、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力度,尤其在企业创业基金、银行贴息、房租补助、培训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

2.把握“以什么标准引”的问题,坚持重能力和业绩导向

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单位表示,他们在认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并给予相应待遇时,已改变了过去单纯看学历职称等静态指标的做法,而重点看其是否是自己急需,是否具备堪当重任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地方在制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扶持办法时,要坚持“以用为本”,不能生硬或单纯地以某一或几项指标认定高层次人才,而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尤其要尊重用人主体意见,切实形成“重能力、重潜力、重业绩”导向,避免引进的人才华而不实。这方面,可探索构建“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认定体系”,结合区域实际,设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并采取高层次创意人才答辩、专家委员会评审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认定,从而逐步形成以业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高层次创意人才评价认定办法,使认定高层次创意人才工作更为科学合理,更能满足用人主体实际需要。

3.把握“怎么留住”的问题,注重搞好跟踪配套服务

绝大部分专家表示,他们选择到一个地方工作,除了看重个人发展平台和空间外,还看重当地人才配套服务如何,是否让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被尊重感、归属感。这一要求提示我们,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工作上,要避免出现“就引进抓引进”的倾向,而要按照“重承诺更重落实”、“重前期引进更重后期服务”、“重物质投入更重精神投资”的思路,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而抓紧抓好。

(1)要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是创新分配激励机制。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激励中最主要的是薪酬激励。要改革分配制度,构建符合创意产业特点的灵活薪酬机制,把技术、责任、贡献与报酬紧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二是配合使用情感激励、群体激励等方式。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不是靠机械的重复劳动,而是依赖创作者日积月累的灵感和突发奇想,特别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要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工作环境。例如,可实行弹性工作制,赋予创意人才更多自;鼓励人才参与企业管理,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等。三是采取更加灵便的管理模式。团队协作型、指导型和任务型的管理模式更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对于转制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可考虑采用矩阵式等较为灵活的管理组织模式,设立工作完成期限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中的积极作用。要帮助员工设计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看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磨练培养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

(2)政府要致力于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的人才交流平台和社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要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更多地储备目前市场中紧缺的高端原创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设立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档案,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更新记录人才发展资料。二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交流。借助于高校等机构,定期调查与研究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研讨会,扩大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促使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及时得到应用。三是要完善“保姆式”生活保障服务体系。尤其要在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户口迁入、卫生保健、住房统筹等方面,尽可能提供“一条龙”全套服务,打造一个让高层次创意人才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在引才过程中增加砝码,并有效地稳定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 区域均衡;贸易转型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93 -02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外贸易整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出口质量迅速提高。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促进江苏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则因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相差较大,造成了江苏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因此,“十二五”期间,发挥各区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将是提升江苏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现有格局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全省85%的进出口贸易和83%的出口贸易集中在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地区又占苏南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外贸呈现出“没有苏州就没有苏南,没有苏南就没有江苏的格局”。单从省辖市来看,2010年苏州不管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都占据绝对优势,且超过苏北的宿迁市200倍之多。而从三大区域角度分析,苏南贸易占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69%上升到2010年的85%,与此同时是苏中和苏北份额的逐步下降,其中苏中贸易份额下降的幅度明显,从1999年的26%下降到2008年的10%。进口也呈现出相似的情况:苏南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地区进口贸易不平衡加剧。但是对比近几年的数据我们也发现虽然苏南在贸易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苏中和苏北地区贸易增长速度呈明显的上升势头,2005年后都普遍明显高于苏南地区,2008年以后更是因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的苏南的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全年的增速只有14%,是1999年来的最低。2010年苏中和苏北以38.77%和44.62%的增速仍略高于苏南地区的36.8%。

二、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苏南与苏中、苏北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大,利用外资与境外投资落差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苏南地区的工业基础扎实,发展历史悠久。在解放以前苏州和无锡等苏南城市就已经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发展经验和人力资本;二是苏南的地理位置较苏北、苏中更有优势,苏州、昆山等苏南地区毗邻上海,当前承接上海新一轮辐射带动,从市场拓展、分工协作和资源互补等不同方式进行制造业体系战略性调整和结构升级;三是苏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投向地,苏南地区因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行政效率,再加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为中国主要的外商投资的集聚地;四是苏南拥有江苏最多的各类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包括: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经济开发区等。但是我们也发现苏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呈倒U型的特点,在2002年达到历史高点近88%后开始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苏中吸引FDI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虽然在绝对数量上还无法与苏南相抗衡,然而这使得苏中、苏北的出口增长速度在近三年来都大幅高于苏南增速,说明苏北、苏中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三、江苏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实施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江苏整体外贸转型升级,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实施差异化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三大区域的外贸发展需要体现层次性,苏南地区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会展、商业、物流、工业设计、文化产业等,加强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对苏南来说,应走向更高层次,而苏北仍要继续规模扩张的阶段。研究表明,企业是推进创新的主要动力,苏中、苏北地区加强与苏南地区的合作,延伸苏南贸易产业链,培育贸易增长带。因而应积极引导企业,苏南应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苏中、苏北则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

(一)发展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苏南地区应保持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势头,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延伸,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苏中、苏北地区应抓住沿海地区开放开发的机遇,承接省内外的产业转移,缓解苏南土地资源紧张状况,培育江苏贸易新的增长极。苏中、苏北地区要大力推动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利用岸线资源和区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医药、现代物流、工程机械、船舶、汽车、石化等产业,不断调整和完善沿海地区开发区规划。

(二)加强南北合作,协调南北发展。在江苏对外贸发展进程中可以探索苏南与苏中、苏北的合作方式,进行开发区共建,打破区域限制,提高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针对苏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能力,以带动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开放步伐,有序引导外资北上,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形成3~5个外资发展核心产业和一批重点产品出口基地,学习苏南外贸发展过程的经验,增强苏中、苏北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Xu Bin.(2006). Measuring the technology content of China’s exports .Working paper CEIBS.

[2]Zhi Wang, Shang-Jin Wei.(2008) The Rising Sophistication in China’s Exports: Assessing the Roles of Processing Trade, Foreign Invested Firms, Human Capital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Working Paper for the NBER Conference on the Evolving Role of China in the World Trade.

[3]熊俊.长三角对外贸易方式演进规律与趋势研究[J].求索, 2011,(06).

[4]熊俊,于津平.资本积累、贸易规模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04).

[4]戴翔,张二震.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真的赶上发达国家了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1,(07).

[5]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第 2006,8期.

[6]马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

[7]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08).

[8]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 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02).

作者简介:

第6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试题

知识冲浪

一、请填入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1、东南沿海地区指_____省、______省和______省。

2、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经 济特区是______省。

4、______地区已 成为我国新兴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

5、我国两大著名的股市是______和______。

6、______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7、___ ___是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也是全国最大的______中心。

8、甘肃______成为我国著名的航天城之一。

9、西北地区盛产优质_______,被誉为“白金”。

10、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吐鲁番人兴修了______进行灌溉。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11、我国的哪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请选择…………(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2、我国经济特区最集中的地区在…………………………………………………( )

A、华 东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部内陆地区

13、位于福建省经济特区是……………………………………………… …………(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14、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

15、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产业基地之一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来源:学科网Z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K]

16、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国际性港口城市,港口货物吞吐居全国第一位;也是全国最大 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是………………………………………………………( )

A、 广州市 B、杭州市 C、上海市 D、天津市

17、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仅占全国的约22%,但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

A、27% B、37% C、47% D、57%

18、西部的 x疆克拉玛 依市和四川的攀枝花市已分别成为了我国著名的…………( )

A、石油工业城市和钢铁工业城市 B、钢铁工业城市和石油工业城市

C、都是石油工业城市 D、都是钢铁工业城市

19、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 ………………………………………( )

A、青藏铁路 B、兰新铁路 C、京九铁路 D、成昆铁路

20、既是我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的地区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读图分析

三、读图分析题

21、读《珠江角洲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上下列内容: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

(2)说说看:珠江三角洲 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

活动探索

四、根据 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22、请大家讨论一下后,试说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不不利条件。

23、我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浙江海盐秦山核电站和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这两座核电站为什么首先建立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你知道原因吗?

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请填入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1、广东 福建 海南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3、海南 4、珠江三角洲

5、深圳股市 上海股市 6、长江 7、上海 工业 8、酒泉 9、长绒绵 10、坎儿井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A 19、A 20、C

三、读图分析题

21、(1)、略

(2)、答题要点:

① 交通方便,有陆上铁路公路交通,临海、海上交通也便利;

② 接近港、澳,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

③ 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农业基础好等。

四、根据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22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优 1、 交通方便(海、陆、空、江河);

2、 教育发达,人才丰富、科技力量强;

3、 3、工业、农业基础好;

4、 气候等自然条件好;

5、 劳动力资源丰富。 1、 陆上交通方便;

2、 能源、原料丰富;

3、 农牧业较好;

4、 具有承东启西的区域优势。 1、 能源资源丰富;

2、 地域广阔;

3、 有一定的畜 牧业。

缺 能源、原料缺乏 。 1、 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2、 交通不十分方便;

3、 工业基础较薄弱。 1、 交通落后;

2、 人才、技术缺乏;

3、 工业、农业落后;

4、 水资源缺乏。

23、答题要点:① 东南地区工 业发展快,耗能量大;② 该地区缺乏常规能源;③ 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

看了“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

3.2017七年级下册历史卓越的工程试卷及答案

第7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鲜食葡萄;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32-01

在我国,葡萄、香蕉、梨、柑桔和苹果一起已经成为五大果树之一,因为葡萄甜酸爽口,清凉,深受人们喜爱[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逐渐增加。葡萄产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产区不断涌现,原有的葡萄生产基地规模扩大,新一轮种植再次掀起,葡萄品种也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也大大地改变了我国葡萄产业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的状况。当然,葡萄产业在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

1 我国鲜食葡萄生产概况

世界葡萄栽培面积基本变化不大,但是产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世界葡萄总产量为6 460.1万t[2],总面积为787.1万hm2。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葡萄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已有34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种植葡萄,葡萄栽培和加工已经成为当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渤海湾周边,黄河故道地区[3]。截至2008年,我国葡萄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51.3万hm2和715.15万t,葡萄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世界第5位,近几年数字还处于上升阶段。对于鲜食葡萄来说,已经多年来居于首位。我国葡萄生产以鲜食葡萄为主,占80%左右,因此鲜食葡萄是我国葡萄产业的主体[4]。

新疆是我国葡萄最大产区,主要集中在和田、吐鲁番2个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含糖量高,而且病害较轻。特别是近几年引进和发展了一些优质的鲜食葡萄品种,有望成为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和出口重要基地。

河北省也是我国鲜食葡萄重要生产基地,该地区降雨少,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也是我国葡萄第二大产区,主要品种有红地球、玫瑰牛奶、乍娜、龙眼、牛奶、玫瑰香等。

山东省也是我国鲜食葡萄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鲜食葡萄的第三大产区。该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近几年发展的新品种有秋黑、红地球、红意大利、玫瑰牛奶、无核白鸡心等品种,主要栽培品种为龙眼、巨峰、玫瑰香、泽香等。

辽宁省的辽西地区和辽南部分地区,这几个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雨量较少,比较适宜葡萄生长。安徽和江苏省北部的黄河过道地区,建国后也发展鲜食葡萄生产,由于该地区高温多湿,病害重,浆果含糖量低,制约了这个地区的葡萄生产。南方各省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过去很少种植葡萄,由于选用了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巨峰系品种,有的地区采用了大棚避雨栽培技术,还成功栽培了欧亚种葡萄,开始了商品化生产鲜食葡萄。

2 品种引进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农业新品种,都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局限性,生态条件包括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葡萄新品种,没有经过试栽,就盲目地大面积推广,由于这些品种适应生态范围较窄,出现了许多品种抗逆性差和坐果率低的现象,因此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黑提、红地球和一些无核品种等。当然,国外品种不少是优良品种,通过试栽,表现很好,甚至超过了国内品种。因此引进一个新品种,必须对其来源进行了解,并进行区域性的试栽,性状表现稳定,取得科学论证后,才可以进行商业化生产。

发展鲜食葡萄生产要因地制宜选择好优良葡萄品种,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对该品种进行区域化种植,并对种植基地进行科学化布局,做到适地适栽,其次选择抗病性强、品质好、质量高、效益好的名优新品种。

3 发展趋势

3.1 良种化

优良品种是鲜食葡萄获得丰产的基础,外观上表现粒大、穗大,成分上含糖量高,口感较好,味香,并且具有很强适应性,包括抗逆性和抗病性。巨峰系列品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入我国,已经东部地区鲜食葡萄的主栽品种。90年代后,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如京玉、京秀、丰宝等,后来从美国也引进了一批无核葡萄优良品种,经试栽都表现良好。良种化是鲜食葡萄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早熟品种更受青睐,上市早,价格高,经济效益可观。

3.2 集约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葡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栽培上,由过露地栽培发展成现在的大棚栽培、避雨栽培,在管理上,从修剪整形、病虫防治还是后期的包装和运输等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还可采用喷施各种生长素,促进鲜食葡萄早熟或延迟,从而可以错开销售旺季或提前上市,延长了葡萄的市场供应时间。

3.3 区域化

区域化是品种推广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品

种只能适合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种植,在这个区域内表现为优良的特性;超过这个区域,表现特性可能就不好或产量较低、品质不好。不同的鲜食葡萄品种的适应性不同,有的品种适应的生态范围较广,有些品种适应的生态条件较为严格。

3.4 产业化

随着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葡萄专业合作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走向了联合,实行“五统一”,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管理、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包装、统一的品牌,这样不仅销售渠道畅通了,也大大地提升产品档次,实行优质优价,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吴伟,莫绪群.鲜食葡萄的发展前景、趋势和品种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714-715.

[2] 马爱红,郭紫娟,李海山,等.我国葡萄产业发展概况[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6-9.

第8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社区报;社区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07-02

一、引 言

社区报纸是源于美国的一种小型地方报,它面向的是社区内小范围、指向明确的读者,充当“全面报道所在社区的一切”的角色[1]。与大报相比,社区报是“分众媒介”,在中国传统媒体碎片化的现状下,社区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将成为我国大众媒介的新生力量。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早在2000年左右就引入了社区报,但能坚持到现在的已所剩无几,只有一些依托传统传媒集团的社区报仍在维系,而西部地区的社区报纸至今尚未启动。但据互联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苏省现有社区报十余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研究分析江苏省社区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我国社区报整体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课题组对《新坝风采》、《钟楼之声》两份江苏省社区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促进社区报健康发展的策略。

二、江苏省社区报的办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江苏省社区居民对读报纸有着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社区事务关注度高,为社区报的创办、发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大量的受众。但调查发现社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办报主体未能正确认识社区报纸的作用,办报理念不清晰

社区报关注的是城市中的某个特定区域,服务核心是社区。报纸应通过对内容的筛选塑造社区个性,从而形成社区的主流价值观。虽然《新坝风采》和《钟楼之声》是江苏省创办较早的两个社区报纸,但它们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报纸在社区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新坝风采》的创办是由于东台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东台市规模较大的社区之一,新坝社区借此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加大宣传。而《钟楼之声》是在《泰州晚报》记者的提议和帮助下创立起来的。“不可代替、难以共享、时时贴近”应该是社区报纸在内容上的定位,社区受众居住相对集中,对本社区及周边发生的新闻与资讯的需求强烈。因此,在办报理念上,社区报需要在较小的半径内——即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享有共同的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的一个大区或几个相邻社区的“大社区”范围,为社区读者提供服务;在新闻报道内容上需要专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报道和与生活相关度较高的服务类信息。

(二)报纸版面简单,信息量少

《新坝风采》自2011年9月出版第一期以来,报纸共设有一句话新闻、民生服务直通车、民生民聊、健康小常识等板块,但出于信息量少及节约版面的考虑,每期报纸板块设定不固定,平均为4~5个板块,每期版面仅有一张8开打印纸大小,信息量较少。有时甚至主要内容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汇报,居委会成为报纸的主体,而社区居民成为了配角。由于考虑到印刷费用等问题,报纸全部为文字,没有配图、插图等,全部为黑白打印,看起来较为简单,缺乏美观。相较《新坝风采》,《钟楼之声》的设计内容丰富,包括社区留言板、社区传声筒等互动板块,为居民和居委会间的沟通联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能够发挥社区报纸应有的功能。为提高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报纸中几乎每篇新闻报道都配有彩色插图或照片。但也正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大量插入的彩色图片使得每张报纸的印刷费用大幅提高,而经费的紧张又限制了其正常出版。由于社区报版面简单、信息量少,最终导致社区报在社区内的影响力不大。

在美国,社区报记者和编辑的工作是深入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他们每天出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热心交谈、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写出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在我国目前由于报纸的影响力小,同时受到编制、工资等问题的制约,使社区报难以吸引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加入,这成为社区报纸发展的一大瓶颈。据调研,《钟楼之声》和《新坝风采》在采编人员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几乎没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而是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当起这一重任。报纸都是由一个人承担起来,并且办报纸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很难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报纸中,更不用说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发生的点点滴滴。

(四)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由于影响力小、没有正式发行的刊号等,使得社区报纸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目前江苏省社区报经费来源主要有社区居委会提供和广告公司赞助两种形式。如泰州市新坝社区的《新坝风采》,资金由社区居委会提供,由于资金有限严重限制了其发行量和出版频次。相较于居委会出资的《新坝风采》,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区只能依靠广告公司赞助。但是广告公司由于利益关系,赞助缺乏约束性和连续性,会让社区报的发行陷入困境。如《钟楼之声》在只发行一期小样之后,难以支付每月出版一次的费用,最终停办。另外社区内的变动、企业资金紧张、发展战略的改变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社区报纸因无法得到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单一的资金来源成为制约社区报纸发展和扩大发行的瓶颈。

(五)创刊审核标准严格、难以获得刊号

课题组调研的两份社区报纸都没有刊号,这就制约了它们大规模发行和刊登广告、拉取赞助。根据江苏省新闻出版总局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报纸和普通报纸一样,若公开发行需要依据国务院令第594号《出版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内容申请刊号。若社区报不以盈利为目的,可参照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准印证核发标准,向当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申请“内部资料准印证”编号。因审核标准严格、难以获得刊号,使得社区报面临没有合法地位的尴尬境地。

三、江苏省社区报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社区报提出“大社区”概念

在城市中,人们通常将一个住宅小区定义为社区,社区报中的“社区”也通常如此定义,江苏社区报多模仿美国,以传统小“社区”为范围,正如新坝社区和钟楼社区,两份社区报皆以本住宅小区中的人群为受众。然而一个社区人数有限,小区居民认同感较差,并且难以获得足够的新闻来源与广告来源。由于中美两国的巨大差异导致水土不服,与传统社区报的区域范围不同,社区报以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共同的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的一个大区或几个相邻社区为发行范围,及以“大社区”为受众范围[2]。新坝社区位于东台市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周围有几个规模较大的社区与之共享同样的基础设施、商店公司与基础医疗设施等,并且社区周围有多家大型超市与商场,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商家表示如果有覆盖附近几个社区的影响力较大的社区报纸,愿意在上面投放广告。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普遍对周边社区的事务较为感兴趣,普遍对广告的接受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大社区概念的引入可以丰富社区报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二)提前进行媒介产品策划,突出社区报自身特色

要创办一个成功的报纸必须针对消费者有独特的卖点。报纸产品策划过程中,更要加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本社区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第二,对本地新闻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第三是准确定位。通过提前策划分析,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如受众定位,即办给谁看;功能定位,即确定媒介所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能,这是立足于受众需要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市场定位,即竞争市场在那里;内容定位,要注意寻找读者阅读意愿中的未知点,并在借鉴中创新;风格定位,即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和特点,要注意塑造与众不同的媒介形象。

(三)加强与当地媒体合作,广泛发动小区居民参与

由于目前社区报纸的办报状况难以吸引专业的媒体从业者,解决问题的一个折中的方法便是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合作。上海第一张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新民晚报以牵手区域性报纸为突破口,有效整合资源,创造”母报”带”子报“的发展模式,渗透目标细分市场。要办好一份社区报纸,专业的记者与编辑固然重要,但是社区居民也是一支有力的生力军。陈凯在《走进美国社区报》一书中,提到过“煎蛋新闻模式”,即专业记者对社区最关键的硬新闻是蛋黄部分,偏软的社区话题让居民提供,这是蛋白部分。只要正确启发引导,就能让居民加入社区报纸的制作中真正成为报纸的主人。

(四)充分发挥社区报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全能主义管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社区自治这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被提上日程。“善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开透明”。社区居民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和政府政策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居委会的各项工作与政策都要透明公开,不仅让社区居民了解,更要接受监督。社区报可以为社区居民与居委会的联系建立桥梁,增强沟通交流。善治还强调“公众的参与”,这种参与指的是政治参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参与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善治离不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真诚和密切合作,公民积极的建设性参与和对公共部门权威的自觉认同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关键[3]。社区公民作为社区报的记者、编辑,更加关注本社区的事物,并有发表意见的平台,才能参与社区自治,社区报纸为社区自治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在中国,传统媒体碎片化的现状为社区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社区报这种区域性出版物正充满活力,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它将充分融入社区生活中,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陈凯.关于中国社区报发展的思考[J].传媒,2012(6).

第9篇:区域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U695.2+91文献标识码:A

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为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减少食品损耗,将易腐、生鲜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使各个物流环节处于完全低温环境并实施全程温控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具有两个特殊性:一是对象的特殊性,冷链物流的对象是容易腐烂变质的生鲜食品;二是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冷链物流的储运和作业环境必须限制在适宜的低温坏境下,必须严格遵循“3T”原则,即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与流通的时间、温度和产品耐藏性。冷链物流把易腐、生鲜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

2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前景光明,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就是和国内的其它产品的物流相比也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

2.1硬件基础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设施情况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冷链运输设备、各种规模的冷库、冷冻冷藏装置等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在汽车冷藏车辆方面,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在铁路冷藏车辆方面,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 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冷库方面,我国商用冷库及冷藏库面积约为

1 000多万平方米、冷冻冷藏能力达1 500多万吨(中国冷链年鉴)。截止2009年6月,中国的冷藏能力大约能满足食品总产量的20%至25%,这与能满足食品总产量的70%至80%的发达国家冷藏能力相比,差距很大。而硬件设施的建设及购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和规模。

2.2软件水平稳步提高,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

近年来,我国在冷藏专业技术、信息技术、组织技术(战略联盟)等冷链物流所涉及的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了仓储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了解生鲜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信息,掌握供应链中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位置,进行及时地提货和补货,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然而,我国冷链物流中的信息化只处于起步阶段,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往往造成冷链流通的盲目性。部分省市虽然开始建设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该信息平台中的信息并不全面,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2.3冷链物流未成规模,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通常,社会物流成本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标志,比率越低,表明物流效率越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2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7.8%,这一指标与2005年的18.5%相比,虽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早在2002年美国这一比例就仅为9%,为我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我国物流费用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物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我国物流业总体效率不高的背景下,冷链物流在物流业仍处于未成规模、效率偏下的水平。

此外,因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各地区冷链物流发展也很不平衡,冷链体系建设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冷链物流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区域已经出现了冷链物流联盟,冷链物流园区的数量和规模呈逐渐增加和扩大的趋势。

2.4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在我国尚没有一家专业的全国性的第三方低温物流公司,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经营规模较小,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冷链物流仍以自营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大多数易腐食品的物流都是由生产商、加工商和零售商自己操作,极大地妨碍了冷链市场的成本效益,也阻碍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3国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制冷技术,国外的制冷技术发展比较早,也比较迅速。

20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食品冷链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易腐食品物流过程的冷藏率已达100%,冷藏食品的销售量(以价值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的50%,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国外的冷链物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3.1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意识强

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欧、美、日等国食品冷藏运输率均达到80%~90%,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有98%通过冷链,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蔬菜水果低温物流更为典型,产品从田间收获后到消费者的冰箱一直在低温环境中流通,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3.2制定有国家或行业标准,并有专门机构管理

国外发达国家对冷链物流行业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有些食品还专门制定了行业标准,对保鲜物流系统中的各阶段做出具体的温控规定,并对各种运输工具也有专门的规定,包括容器和托盘等。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使得冷链物流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实践表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保证冷链物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完善

国外冷冻设备比较先进,各种制冷机和速冻设备齐全。冷藏运输主要有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和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其中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是冷藏运输的发展方向。冷藏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可实现“门到门”的现代化运输方法,即处于流通中间环节的冷库预冷间的“门”到处于流通末段环节零售商冷库的“门”。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食品冷藏能力达到10亿立方英尺,其中冷藏集装箱能力超过60%。

3.4冷链物流技术先进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有气调技术、微生物控制技术、预冷技术和冷库自动化技术等,与此同时,还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冷链物流管理系统,以促进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和精益化管理。

3.5冷链物流人才充足

国外对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同时还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所有行业的物流从业人员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上述专业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4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目前还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国九条》等一系列政府文件的出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冷链物流不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已经列入政府工程,这必将预示着我国的冷链物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笔者认为我国冷链物流将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4.1向现代冷链物流模式体系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法规、政策的出台,冷链物流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将向构建完整、高效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弹性激励与刚性约束下,必将出现政府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企业热情参与,从而有效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总成本,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一体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新模式。

4.2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在未来的冷链物流领域里,国内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冷库设施建设、冷库技术水平提高和冷藏车辆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一批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适合农户建造使用的微型冷库将快速发展,果品蔬菜恒温气调库迅速发展,低温库比例将进一步增加。铁路冷藏车将定位于深冷、高品质货物的中长途运输以及低附加值冷藏货物的长距离运输,将会使用机冷车、气调保鲜车和适应大批量运输的冷藏集装箱等装备。在公路冷藏车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小吨位、针对短途和小批量运输的,主要满足城市配送中心的需要;另一种是大容量、大吨位的,主要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

4.3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将会盛行

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可以使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不仅能够提供冷藏运输、冷藏仓储、冷藏加工等,还能为冷链物流需求方提供高效率和完备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冷链物流的全程监控,具备整合冷链物流供应链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冷链物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链,提升冷链物流核心企业的系统运筹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第三方物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纵向整合供、销商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或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而实现整合效应,推动冷链物流业的发展。

5结束语

冷链物流已经在我国物流市场中快速发展,尽管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物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现代化冷链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广泛应用,我国冷链物流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叶海燕.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3):38.

[2] 周月超. 冷藏食品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因与机制探析[J]. 物流技术,2006(12):97-98.

[3] 方昕. 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56.

[4] 丁声俊. 积极发展我国生鲜品“冷链”物流[J]. 中国粮食经济,2007(9):37-39.

[5] 鲍长生. 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 阎君. 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张连军. 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 物流技术,2006(1):103-104.

[8] 张倩. 国外农产品物流业现状[J]. 世界农业,200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