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行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城市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1-001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03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或规划和实施方案)引领本地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4]。然而,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看,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国内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普遍缺乏建设项目与工程减排潜力评估和技术需求评估的内容。即便路线图的编制利用了清单编制的结果,很多清单报告的结果对于部门(行业)目标的确定不能给予科学支撑,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发展路线图实施效果。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的方法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协同统一,即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方法,把低碳适用技术评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情景分析和低碳发展潜力评估环节,以提高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指导效能,服务于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的技术要素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转型所制定的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领域(部门)行动方案的全景式描述[1-2]。如何建立碳排放核算框架、设定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减控目标、制定本地区行动方案,以及对减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1-5],然而对于如何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落地”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部门职能不尽对接、“技术/项目减排潜力评估缺失”等问题在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技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来看,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与实施一般需要从了解城市当前碳排放现状开始,通过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减碳目标,进而编制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评估技术/项目减排潜力,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1.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是为了清晰了解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行业)状况,为应对气候行动提供基本定量数据支撑,二是有助于监测评估低碳城市建设进展。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参考的方法学中,IPCC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的参考方法和部门方法在不同方法学研究中均有所包含[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学[7](以下简称《省级清单》)和《ICLEI指南》方法学[5,8] 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参考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编制模式、编制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同,以上方法学在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核算应用中既有适用性,也有局限性[9]。《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提出了改造能源平衡表的创新工作方法[10],以适应清单编制工作需要;《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指南》 [11]在借鉴《省级清单》基础上,结合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总体上,根据行政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需要,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为制定减排行动目标、衡量减排行动效果、开展碳排放试点交易提供数据和量化支撑。
1.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碳排放情景分析主要是通过情景描述、参数设定和量化模型工具进行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估算。其中,情景描述是根据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等宏观影响因素,设定不同排放情景,以全面反映所研究客体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情形,通常包括为情景描述提供分析基准点的常规情景(BAU)、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相关参数主要包括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水平、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等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参数指标,部分模型中还考虑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相关物理表征指标和技术水平指标的参数值;中国综合政策评价模型、能源和气候经济学项目技术优化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拓展模型和随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指数分解模型是情景分析中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常用工具[4,12-16]。以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为例,通过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进行情景描述,通过统筹考虑不同程度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减排和重点技术进步情况进行参数量化、拟合和校正,以描述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时间序列关系,为目标地区整体上低碳发展潜力描述和低碳发展目标设定提供客观参照[12]。
3 结论与建议
可量化、可核证以及标准化是科学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以温室气体清单为支撑。为此,本文根据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要求,改进清单工具的报表形式,并与重点领域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结合起来,建立了“三位一体”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同时考虑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减控”治理的双重性阶段特征,该分析框架的建立也有助于为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学和减排技术评估方法学统一规范提供研究借鉴。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清单工具分析质量,为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制定和低碳发展决策服务。通过清单编制,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和部门分布,是温室气体清单最核心的直接功能。因此,从方法上,如果只是根据能源平衡表改造对接清单编制工作,很多行业的信息会缺失,看不出清单报告中部门的减碳潜力。应根据活动水平数据需求导向,探索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从生产侧和消费侧出发,基于分部门、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编制能源平衡表,形成清单导向的长效工作机制,围绕碳排放效率配置加强碳排放预算管理。
(2)发挥温室气体清单为规划、考核和决策服务的衍生功能,需要提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质量与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统筹考虑排放总量、排放增长速度和减排空间、部门(行业)经济发展等因素,识别温室气体关键排放源,与国家目标对接,细化部门目标,结合清单时序分析功能,推动形成科学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考核制度,协同考虑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和减排支撑技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到“减排目标设定”、“低碳减排重点领域识别”和“部门(行业)适用技术支撑”基本方法程式化,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分区和区域联防联控中需求管理差异性,根据城市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3)发挥温室气体清单的衍生功能,需要与路线图研究(包括低碳技术/项目需求评估)整体考虑。基于技术的减排量评估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动态管理基本依据,通过对试点城市低碳适用技术减排效率测度可以看出,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效率与其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排放构成、产业发展等关系密切,因此,技术需求评估要能估算预开工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产生的碳排放、减排项目(工程)可减少碳排放量,这些信息对于既定蓝图架构下路线图的“检查”、“再优化”等决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潘晓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3-18.[Pan Xiaodong. Roadmap for Chines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13-18.]
[2]庄贵阳,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蓝图:集成、创新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Zhuang Guiyang, et al. A Blueprint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Cities: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3]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 区域经济评论, 2014,(1): 40-47. [Wu Xu.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4,(1):40-47.]
[4]周南,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等. 低碳发展方案编制指南(第三部分):制定低碳发展规划[J]. 科学与管理,2013,(6):62-69.[Zhou Nan,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et al. A Guidebook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at Local Level(Part 3): Develop a Pla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6):62-69.]
[5]ICLEI.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 Campaign[R].2008.
[6]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 Kanagawa,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7]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编写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R]. 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Writing Group. The 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Guidelines(Pilot Version)[R].Beijing: NDRC,2011.]
[8]ICLEI,C40.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PC Pilot Version1.0)[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2012.
[9]白卫国, 庄贵阳, 朱守先.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 63-68.[Bai Weiguo, Zhuang Guiyang, Zhu Shouxian.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Municip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63-68.]
[10]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a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研究[R].2014.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ccounting Tools Research[R]. Beijing: IUE/CASS, 2014.]
[12]刘强,姜克隽,胡秀莲.中国能源领域低碳发展路线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5):370-375.[Liu Qiang, Jiang Kejun, Hu Xiulian.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for China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6(5): 370-375.]
[13]邹骥,傅莎,王克.碳强度目标给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N].中国经济导报, 2009-12-02(1902-A03).[Zou Ji, Fu Sha, Wang Ke. The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N]. China Economic Herald,2009-12-02(1902-A03).]
[14]York R,Rosa E A,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6:351-365.
[15]王韶华,于维洋,张伟.基于IIPAT模型的我国低碳情景分析[J].生态经济, 2014, 30 (4):19-23.[Wang Shaohua,Yu Weiyang,Zhang Wei.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Lowcarbon Based on Improved IPAT Model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30(4):19-23.]
[16]马丁,陈文颖.上海市低碳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26-32.[Ma Ding,Chen Weny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in Shanghai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8):26-32.]
[17]陈劭峰,刘扬,邹秀萍,等.碳排放的历史考察与减排驱动力分析[M]//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36-74.[Chen Shaofeng,Liu Yang,Zou Xiuping,et al.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Reduction[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36-74.]
[18]胡秀莲,苗韧.对IPCC第5次评估报告部门减排路经和措施评估结果的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5):331-339.[Hu Xiulian, Miao Re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indings on Sectoral Mitigation Pathways and Measures from the IPCC AR5[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10(5):331-339.]
[19]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M/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2015-04-10].http://IPCC.ch/report/ar5/wg3/.
[20]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5): 303-308.[Zhuang Guiya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Their Significance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8,4(5):303-308.]
[21]庄贵阳.破解城镇化进程中高碳锁定效应[N].光明日报, 2014-10-02(08).[Zhuang Guiyang. Addressing Highcarbon Locki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N]. Guangming Daily, 2014-10-02(08).]
[2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通向低碳经济之路: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2.0版)[J].麦肯锡季刊,2009,(1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 The Path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Version 2.0) [J].McKinsey Quaterly,2009,(12).]
[23]IEA.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s: Charting a Lowcarbon Energy Revolution[R]. Paris: IEA, 2009.
[2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2-17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132-171.]
[25]吴昌华.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2):138-145.[Wu Changhua. Roadmap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Lowcarbon Innov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25(2):138-145.]
[26]庄贵阳,王苒.靠法制把一张蓝图绘到底[N].人民日报,2015-04-21(023).[Zhuang Guiyang, Wang Ran. Make a Blueprint Drawn Exactly by the Rule of Law[N].Peoples Daily, 2015-04-21(023).]
[27]蒋小谦,房伟权.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应用的领域、挑战和建议[R/OL].北京:世界资源研究所,2015.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Jiang Xiaoqian, Fang Weiquan.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pplication: The Field,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R/OL].Beijing: WRI,2015. 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
[28]庄贵阳, 白卫国, 朱守先. 基于城市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对接方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21(2):49-53.[Zhuang Guiyang, Bai Weiguo, Zhu Shouxian. A Study on Linking Method of Citys GHGs Inventory with Provincial GHGs Inventory Based on Citys Indirect Emission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21(2):49-53.]
Formulating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Roadmap:
Technical El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
为全面推动我区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十二五”期间分别在重点用能企业、学校、医院、社区、机关开展节能低碳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低碳行动的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我区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面临的节能形势还十分严峻,任务还非常艰巨,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在突出抓好工业节能的同时,向学校、医院、社区、机关等重点领域延伸。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各领域的节能潜力,形成有效节能量,确保全面完成节能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及城市社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开展,逐步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节能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节能低碳行动工作重点
按照工作职责,区经信局、教体局、卫生局、妇联牵头抓好重点用能企业、学校、医院、社区、机关节能低碳行动工作。
(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牵头单位:区经信局)。突出抓好86家重点用能企业,组织开展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将节能低碳融入生产和管理每一个环节,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标兵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开展创建能源管理控制中心活动,在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建设能源控制中心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监测,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通则》要求搞好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逐步建立高效运转、持续改进、节能成效明显的能源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编制实施节能规划。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扩大能效对标行业范围,完善对标工具,加强能效标杆企业建设,及时公布行业标杆,开展“比赶超”节能竞赛。完善量化否决性考核指标,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目标责任。
(二)学校节能低碳行动(牵头单位:区教体局)。在全区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突出抓好学校节能低碳行动。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爱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倡导节能、低碳、环保理念,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组织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宣传活动。实施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创新、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的创意教育,采取各种生动活泼、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宣传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和建设一批满足广大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参加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基地,方便学生开展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化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养成环保习惯。组织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探索推广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编写适合中小学宣传节能环保教育的挂图和光盘,发放到中小学校。利用各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低碳、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节能氛围。
(三)医院节能低碳行动(牵头单位:区卫生局)。在全区卫生系统和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中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强化医护人员的节能低碳意识,建设节能低碳型医院。突出抓好医院节能低碳行动,鼓励医院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项目设计中,采用高于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材料、用能系统及其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减少能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为重点,提高锅炉、变压器、压缩机、风机、泵类等用能设备的用能效率;加强用水设备的维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鼓励和支持医院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光电转换、绿色照明等技术提升改造医院现有水、电系统,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建立能源管理责任和日常管理制度,落实水、电、油、办公用品的节能工作措施,完善医院节能管理体系。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科技知识,逐步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
(四)社区节能低碳行动(牵头单位:区妇联)。深化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区广大社区和家庭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搭建节能减排社区宣传平台,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大力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突出抓好社区节能低碳行动,在社区组织居民开展资源节约志愿活动,深入社区、家庭,交流节能减排经验,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指导公众建立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加强节能环保示范社区建设,从社区发展、改造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实际出发,对节能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以项目运作方式改善社区节能减排综合环境状况。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中,在社区设立节约资源光荣榜、浪费资源行为的曝光栏(台)等,积极发挥居民监督作用,创造富有社区特色的家庭及社区节能减排模式。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示范社区和先进单位创评活动,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使社区居民自觉选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参与节能、个个争当典型”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机关节能低碳行动(牵头单位:区经信局)。在全区各级公共机构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突出抓好机关事业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节能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设备。扎实抓好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加强公务车节能管理,认真落实日常节能措施,抓好空调、照明、电梯系统节能,进一步落实办公设备节能,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切实降低能耗。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节能低碳生活”,营造公共机构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强化节能低碳行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节能低碳行动由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各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纳入本部门、本系统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靠上抓,明确具体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构,加强组织协调。要根据工作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经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研究后公布实施。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参照区里做法,在本辖区内积极开展节能低碳行动,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开展。
一是理论认识不清。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方向,但在实践中认为中国还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别是片面认为后化工时代工业能耗不容易降低,难以避免西方国家先排放再治理的路径。因此在落实低碳发展方面缺乏理论自觉导致缺乏行动自觉。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国家宏观策略方面的思考,在微观层面不需要太细的考核。因此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想的摇摆。
二是实践操作不易。尽管这些年来,低碳发展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应用时间短、实践缺乏检验,技术不成熟、成效不稳定为社会诟病。低碳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勇敢先行的试验磨合。
三是整体效果不佳。目前我国低碳能源的利用,大多是以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形式推动个案普及,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效率低下,成果不显著,缺乏产业联动、整体推动,难以把产业做大做强,也难以实现国家对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等低碳事业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更加清晰的全方位设计,产业层面更加细致的政策导向、行业层面技术及产品的标准设计,从而把低碳能源产业带往一个更高的高度。
四是区域经验不足。在国内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升级、产业升级,需要创新思路。在近年被寄予国家战略高度的新区发展,却没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旧发展轨迹,难以避免“新脚穿旧鞋”的老路。一方面,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低碳能源的整体利用及规划,没能够走出自己的新路;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及时提供一个区域低碳能源利用整合方案的解决方案提供方。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目标要求及职责分工
(一)目标要求
到2021年底,建成节约型机关。
(二)职责分工
局创建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全局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局机关及其所属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各科室及下属单位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
三、创建内容
(一)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负责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设置能源资源管理岗位;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资源消耗考核指标;实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建立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台账,做好分析和公示工作。
(二)推进绿色办公。严格执行《关于印发省公共机构绿色办公行为准则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办公,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带头践行绿色出行,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推进机关率先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实行垃圾分类。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按照《省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评价标准》,严格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清运台账,确保各类垃圾规范处置。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引领带动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
(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实践活动,将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培训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氛围。
四、有关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节约型机关创建是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要把节约型机关创建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确保节约型机关创建稳步推进,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监督审核。要加强对本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的监督检查,开展自查评估,确保创建工作进度。严格对标审核,确保创建质量。
6月29日至7月5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节能增效”;7月2日为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根据市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XX实际,决定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安排
6月29日至7月5日。
二、活动宣传主题
本次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节能增效”;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
三、活动内容
(一)
参加国管局线上活动
云直播。时间:6月29日上午9点、7月2日上午9点、7月3日上午9点共三场。通过新华网手机移动客户端云直播频道,观看国管局组织的云启动仪式、云直播——走进四川和走进天津等系列活动。
云竞答。时间:7月4日9:00--7月5日17:00。通过公共机构节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助手、中国机关后勤、国管局青年公众号,点击宣传活动栏目进入答题页面。
(二)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结合疫情防控形势要求,通过电子屏、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以线上形式为主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组织开展能源资源形势和基本国情教育,以推进绿色高效制冷行动、绿色消费、废旧物品回收、垃圾分类等为宣传重点,普及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知识,倡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节能,从工作和生活点滴中践行节能低碳。
(三)
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7月2日“全国低碳日”当天,组织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倡导办公人员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减少待机能耗;开展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体验活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以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能源紧缺,支持节能减排。
(四)
开展节能培训
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网下载打印节能、节水、绿色办公、垃圾分类指引等宣传画,在显眼位置进行张贴。同时开展节能知识培训,增强节能减排、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知识,列出具体节能措施。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居要切实做好本单位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的组织工作,积极营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各部门、各单位、各村居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低碳日体验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为全社会节能做出表率。
(二)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普及节能和低碳常识,通过张贴宣传画和标语、网上知识问答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节能的责任意识和知识水平,调动参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广泛宣传教育,切实提高节能意识
我局积极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LED电子屏、海报进行节能宣传,使全局干部职工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到加强节能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富民强国的重要方面。通过重点宣传节能法律法规,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技巧,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节能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节能意识和参与意识,真正做到依法节能、全民行动,形成了良好的节能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协调机制
节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我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公共节能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办等工作。责任明确到专人,组建专门队伍,细化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节能降耗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活动开展情况
(一)多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会议、口头、书面、宣传栏、宣传海报等方式宣传倡导绿色办公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知识。利用监督、奖惩等方式加大节能宣传,使全局上下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形成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宣传日常节能节水知识,科学使用办公及家用电器,合理降低能源消耗。
(二)制定方案,切实降低能耗。一是开展以携手节能低碳 共建碧水蓝天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14日为本次活动的低碳体验日。当日,全局各股室(分局)全部停开大功率电器一天,办公室不开或少开照明灯。通过活动体验,大家切身感受到了能源紧张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切实强化了大家的节能意识。二是加强办公耗材节能管理力度。在办公活动中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可回收利用的产品,绿色办公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件办公用品;杜绝空调和门窗大开的浪费现象;提倡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随时关灯;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定时检查水龙头滴漏情况,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将电脑设置成自动待机或自动休眠模式;工作结束后,拔掉电器插头或关闭插座排的电源;回收废纸,推行纸张双面打印,提倡无纸化网络办公;多发电子文件、电子邮件。三是注重从源头上节约能源。尽量少用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加强公车使用管理,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合理指派和使用车辆,减少车辆使用次数,坚决杜绝公车私用。四是严格控制会议和招待经费。严格控制各类表彰活动,切实压缩各类文件,少发少印没有必要的文件、资料;公务接待严格执行《xx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防止餐桌上的浪费现象。
四、完善制度体系,精心建立节能工作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
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
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15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六)努力增加碳汇。加快植树造林,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改造低产低效林,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时期,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积极增加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加强滨海湿地修复恢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岸带保护,积极探索利用藻类、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进行固碳,根据自然条件开展试点项目。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七)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推广利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加快发展新型低碳水泥,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沙浆;鼓励采用废钢电炉炼钢—热轧短流程生产工艺;推广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减少石灰土窑数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电石、制冷剂、己二酸、硝酸等行业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牧业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积极研发并推广应用控制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八)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加强需求引导,强化工程技术标准,通过广泛应用高强度、高韧性建筑用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实施水泥、钢铁、石灰、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替代工程。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钢材。鼓励使用缓释肥、有机肥等替代传统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选择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推广示范。
三、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
(九)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各试点地区要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践行低碳消费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十)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以低碳、清洁、循环为特征,以低碳能源、物流、建筑为支撑的低碳园区,采用合理用能技术、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集聚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十一)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房地产开发,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社区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供暖供冷供电供热水系统、照明、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材,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积极利用地热地温、工业余热,积极探索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推进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二)开展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针对商场、宾馆、餐饮机构、旅游景区等商业设施,通过改进营销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引导,显著减少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开展相应试点,引导低碳消费。
(十三)加大对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试验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试验试点的整体合力。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快出台试验试点评价考核办法,对试验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开展试验试点经验交流,推进相关国际合作。
四、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十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需要,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分类标准。重点排放单位要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台账记录。
(十五)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制定地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规范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定期编制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导,做好年度核算工作。加强温室气体计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
五、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十六)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十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形势发展并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十八)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减排量核算方法,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加强碳排放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核查认证机构资质审核,严格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充实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统一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系统。
六、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
(十九)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加快设施低碳化改造,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
(二十)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交通、铁路、建筑等行业要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按照先进企业的排放标准对重点企业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研究确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服务量)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选择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活动”。
(二十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宣传引导,研究设立“全国低碳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使低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二十二)加强履约工作。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及时编制和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广泛宣传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行动与成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二十三)强化务实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对话,积极开展多渠道项目合作。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项目合作。
八、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研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材、低碳交通、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新技术。推进低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完善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
(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队伍、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国际谈判专业队伍和低碳发展市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九、保障工作落实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各省(区、市)要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责。加强对各省(区、市)“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行问责和奖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一、统筹安排,周密部署
收到通知后,局领导高度重视,将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列入局机关6—7月份的重点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围绕“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主题组织实施宣传活动。
二、突出主题,组织实施
(一)加强办公耗材节能管理力度。为积极响应2020年节能低碳的新生活方式,倡导全局各科室加强办公耗材节能管理力度。在办公活动中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可回收利用的产品,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件办公用品;提倡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随时关灯;安排专人定时检查水龙头滴漏情况,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将电脑设置成自动待机或自动休眠模式;工作结束后,拔掉电器插头或关闭插座电源;文档复印时推行纸张双面打印,提倡多发电子文件、电子邮件;号召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多走路上班,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及家人科学消费、低碳消费,为打造绿色机关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二)注重从源头上节约能源。尽量少用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
(三)少发文少开会。严格控制会议和各类表彰活动,切实压缩各类文件和发文数量。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