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影响范文

数字化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影响

第1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音乐传播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25-01、一、数字化技术对音乐传播产生的影响

在数字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下,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使得音乐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变化。

(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音乐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数字媒体环境中,音乐的传播途径呈现数字化的新形式,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能够便捷、廉价地接触到音乐,同时网络这个平台使得一般大众参与到传播中,因此,大众也成为音乐的演唱者,甚至成为音乐明星。大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排行榜快速地获取时下正在为受众所接受的音乐,而且大众通过网络交流形成对音乐的“口碑营销”,使得音乐广泛传播。所以,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音乐传播为音乐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数字化技术促使音乐文化传向更深更广

在数字化技术营造的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在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亦有所革新,因此,音乐的文化吸引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加强。从音乐自身的表现内容上讲,一般都是以生活内容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对个体心理情感世界的观照为主,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另外,音乐的演唱一般说来都是音区适当,接近人声自然音域,旋律易记易唱,构简单精致,聆听歌曲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极富自我,对每一份音乐作品,大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但是,这些只是构成音乐具有很强参与性的因素。作为一种亚文化,最初产生就有自己文化背景,同时它的出现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人生追求、性格爱好。

(三)新媒体技术条件处于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社会制造了对音乐的消费冲动

音乐作为大众文化,难逃消费社会之影响。商家们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他们推出的歌曲,就必须通过制作、录制唱片、广告宣传、演唱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他们的商业目的,这需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需要通过多种社会行业的协作“生产”过程才能完成,这就是工业化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虽然新媒体环境下制造了非常多的网络歌星,但是,这个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的音乐还是通过商业化手段推广的。

二、数字环境下音乐传播问题的弊端

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环境给音乐带来以上的传播动力,促使流行音乐有了更为深入地发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工具,也给大众带来参与文化的空间,虽然仅仅是大众文化,可这种变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在数字化技术环境下传播的问题依然是存在。

首先,音乐的内容单一,甚至趋同。虽然数字化技术为音乐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平台,比如网络歌曲、手机彩玲彩信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而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亦成就了很多音乐歌星。但是当代传播媒介越来越趋向形象传播,由现代传播媒介操纵控制或影响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因此日益形象化:文学变成了电影中的一连串画面,音乐变成了风景画面或某种环境氛围的背景乃至成为歌星形象的陪衬,关于世界的知识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景观,对生存意义、价值的思索与追求变成了显现个人形象的生活方式。

其次,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音乐数量颇少新媒体造就的一批音乐内容单一,能否传承文化仍需置疑。也就是说,以音乐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手机彩玲彩信虽然为通信公司带来了收益,但是这种效益局限于通信公司。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音乐相较,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音乐虽然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可作为一种文化,能够如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传承下来的高质量音乐之数量少之又少,从音乐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促进音乐的发展,更没有促进大众文化的进步。

第2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一、舞蹈的网络阅读和网络互动

网络舞蹈的发展借助于动画制作、互动网络艺术的影响和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形象宣传和提供与观众交流窗口;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提供教学,提供大量的网上舞蹈资源;提供观众参与创作的互动界面,改变创作观念;利用网络传输的远程舞蹈的现场创作。网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讨论舞蹈、观看舞蹈、学习舞蹈、创造舞蹈等多种交互功能一体,体现了全新的接触舞蹈的形式。

在线服务的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进步,世界上的各个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无论是皇家的芭蕾舞团,还是当代的小型舞团,无论是大型的舞蹈节宣传,还是个体的作品展示,网络成为了一个平等的活跃的表演空间。“舞蹈之声”、“伦敦舞蹈”等网站都存有一定的当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断。舞蹈作品的片断和舞蹈教学的片断在网上颇为流行,“另类爵士”则是以不断更新的舞蹈组合片断吸引着舞者和学习者的兴趣。舞蹈网站“电子芭蕾”,也曾经用简单的三维人物不停地重复每一个基本的芭蕾动作。网络舞蹈以媒体流(舞蹈作品),以过去时的状态,进行网上传播交流互动之外,还有实时当下的呈现,还有进行状态的跟进。很多观众对舞蹈排练很感兴趣,同样舞者也在期待着某种了解。所以无论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头,很多舞团的排练场安装着摄像头,网络实时在线播放着舞者的排练。这些令我想起了曾经路过的一个网站,网站上可以24小时看见纽约广场某个角落的场景。上班族,车辆,游客,日复一日的生活,摄像头平静地展示着生活的脸孔,没有表达,波澜不惊,只有在观看和关心别处的心灵。

二、舞蹈视频游戏和大众化创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跳舞毯的狂热潮流,几乎达到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塑料制成的,带有简单传感器的脚印图。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跳舞梦想,曾经羞于见人的舞蹈训练过程,完全可以在无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众场合充满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拥挤的、汗流浃背的群体中间挣扎着减肥和锻炼美感,而是独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借助了跳舞毯一个简单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许多青少年在复杂的变化的脚下变化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的手臂和躯干的动作,在游戏现场,如果是对战的模式,气氛也颇为火爆。这种被动跟随电脑指示舞动到主动的进行加工创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种改变,舞蹈创作成为了某种本能的反映。从手忙脚乱、受制于高难度的节奏和步伐变化,到不满足于征服和完成动作而加上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增加了机器之外的难度,但准确地说,这一过程带来的是乐趣,创作的乐趣。

三、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 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一)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 recording 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二)镜头改编 Camera Re-work 为了适合镜头的角度,而对原有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和删剪。

(三)为录影而编舞Screen Choreography 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编排舞蹈,以镜头语言的思维角度以及互动的交流为主。

现代舞在上个世纪初的舞蹈理想――反传统和推陈出新、穷竭想象和作怪之能事、内省与玩乐大张旗鼓、崇尚个性和唯一的梦想,在当代的数字化和互动化的影响下,发现了更广阔的偶然和人生,更多的创新组合的机会,更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游荡和静思的灵魂从此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如果我们彼此在时间里流离走失和相遇,就给你看这一秒美丽的幻觉。

第3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教材; 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4-46-02

Impact of digital textbooks on higher education

Ma Xinnian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textbooks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or example, on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equipments and teaching mode, analysis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gital material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quipment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具体到出版业,“数字出版”则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电子书有很强的优势,这一点对教科书出版商和学术出版商来说会有直接的感受,但电子书在教材出版领域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在出版巨头云集的英美两国,对数字化教材的探索成果已经初现。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教材计划还未开启,目前仅在几个学校部分科目进行试点,但已有不少软件公司已瞄准了中国数字化汉语教科书市场。在高等教育教材方面,数字化教材项目在许多高校已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正处于研究阶段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数字化教材必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教材成为主流。本文试从数字化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设备、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教材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或变革。

1 数字化教材的三种形式

1.1 “无书包”模式

所谓“无书包”模式,即是将教材内容电子化,制作成多媒体光盘或电子书等形式。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终端阅读器进行阅读,而不再需要携带课本出行。多媒体光盘和电子书模式在专业类和学术类市场等大众出版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图书馆,将文档制作成pdf格式,读者通过专业阅读器阅读。但在教材出版领域,“数字化”尚处于实验阶段。

1.2 “无校园”模式

网络的便捷性,使用户需求多样性达到最大化。通过前期的尝试,人们意识到,“无书包”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教材,它仅仅是传统教材向数字教材转变的过渡。我们需将视野放在教育的整体数字化上,开发与数字化教材相配套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教学流程,这就随即产生了“无校园”模式。所谓“无校园”模式是指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其他任何地方与教师直接沟通,接受学校教育。

1.3 “无教师”模式

回顾教材数字化发展的简短历史不难发现,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数字化发展方式都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模仿,它并没有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思考性。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大多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正在努力通过合作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一些具体的行动表现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完成学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这种模式被称为“无教师”模式。

2 数字化教材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数字化教材时代的来临,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篇章,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和支持,给教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学中适度加入自己的研究、分析和归纳的内容,对学科与课程的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整理、评价和前瞻,并将学科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加以介绍讲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延伸和引导,益于专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教学内容重点还应锚定在知识的深度性方面,即教学必须向深度开掘。在教学中加强内容的深度性不仅是信息时代使然,更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应尽可能地提供有见地的,有科研含量的个人见解,这也是学生异常欢迎的和希望听到的。这些对教师的要求会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形成良性的链接与互动,真正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的良好局面,这无疑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理想境界。

3 数字化教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其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路径。数字化教材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一点已毋庸置疑,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以及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先需要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而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途径之一。

4 数字化教材给学校教学设备带来的影响

目前,各高校学生上课的地点可分为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专业实验室等四类,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是理论课程教学场所,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场所,专业实验室是特定的实验课程的教学场所。目前,学生上课需要带教材、参考书、纸、笔等学习用品,而在数字化教材时代,教材、参考书都是电子版本,学生学习是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终端阅读器或在线学习工具,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的;学生作业也是电子版本,按照任课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的地方;考试也通过网络在线完成。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足够多的计算机(数量与学生人数相当),那些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都要改成计算机机房,在各专业实验室中也要安装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且需要各机房、实验室的网络畅通。在教学资源分配时,给每个教学系、部分配备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这样该部门机房工作人员就可在学期初将本学期需要用到的教材、参考书、阅读器以及在线学习工具等内容安装好,以便于老师和学生使用。每个学生为了便于自己学习,必须配备一台计算机并且安装学习所需软件。

5 数字化教材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现行教学模式中,受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过程。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播,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权。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数字化教材时代,资源共享对现在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不再是单一的,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构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具备的才能不一定比教师差,这一点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应给予鼓励和激发,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数字化教材时代,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老师解惑为辅的模式。

6 结束语

数字化教材项目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材取代传统纸质教材已成必然趋势。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好迎接数字化教材到来的准备。在教育领域有很多需要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的教材如何数字化的问题,数字化教材的销售问题,数字化教材对出版业与教育业产生的影响与变革问题等。本文仅就数字化教材对我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发表个人的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总之数字化教材必将对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教育史上起到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材出版如何应对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华读书报,2012.8.28.

[2] 数字化全面开启数字教科书成趋势.http://,2012.5.24.

[3] 探索教材数字化道路.http://.cn/cbck/7s/201101/t20110106_1010562.htm.

第4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 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TM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90-02

随着智能化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等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一次设备状态在线检测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大范围建设必将成为现实。数字化变电站彻底改变了二次系统的模式,鉴于二次系统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目前数字化变电站在国内各大电网公司还处于试运行的起步阶段,有关的试验、验收、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等的发展完善相对滞后,在业界尚未形成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基于现实技术基础、实现手段,着眼于继电保护专业,兼顾先进性、经济性、继承性,对现有数字化变电站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等方面给继电保护专业带来的革新与挑战进行分析,总结。

1 数字还变电站

目前,业界对于“数字化变电站”还没有严格完整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字化变电站是指变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全部数字化,基本特征是设备智能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标准化、运行管理自动化。数字化变电站三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符合IEC61850标准”,即数字化变电站内的信息全部做到数字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

1.1 传感器

随着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光学传感技术的光学电流互感器,及电子式互感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新型互感器能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点。鉴于光学互感器具有优异的线性度和测量精度、不受电磁干扰等突出优点,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随着原理的改善以及制造工艺的提高,其稳定性问题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内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于非常规互感器所开展的试验和工程应用,为数字化应用技术从二次系统向一次系统应用延伸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1.2 IEC61850标准的建立,利用现代技术水平的标准信息和通信技术平台,来追求现代技术水平的通信体系,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来实现在IT系统和软件应用中的开放式系统。IEC61850标准提供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模、数据建模、通信协议、通信系统的项目管理和一致性检测等一系列标准。IEC61850标准的和符合其标准的ⅢD设备的推出,为建设数字化变电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IEC61850标准为实现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建模标准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IEC61850标准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即插即用最终实现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

1.3 数据通信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广泛被引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的采集、测量单元和间隔层保护、控制单元中,构成基于网络控制的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通信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点:①实时性:即严格时限要求,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测量、保护、控制、事件记录的报文传输),确保最严重的情况下报文响应时间是可确定性的;②优先级:数据有轻重缓急之分,重要的数据须优先于其它数据传输,要求支持优先级调度,以提高时间紧迫性任务的信息传输可确定性;③通信效率:数据帧占整个报文帧的比冽大小,判断是否满足短帧结构以及通信效率大小。

2 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数字化变电站与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有很大差别,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软件代替,常规的控制电缆被光缆代替,常规的模拟信号被数字信号代替后,现有的设计、施工、试验、维护的所有方法都将不再适用,继电保护专业将从装置型向系统型转变,这是继电保护专业的一次革命。

2.1 继电保护的数字化

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案的基于Ⅲ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需要。要设计出结构合理、满足实际需要的可靠系统,就需更加熟悉各种IEC61850设备的功能逻辑节点,以便能够将物理设备通过逻辑节点连接去实现所需功能。同时数字化变电站信号回路和操作控制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继电保护测试成为一种全络化的测试,需要充分理解保护的配置,利用IEC61850规约的特点,创新测试方法,设计出完善的测试方案,同时测试通信、同步功能、检查上传信息等多项功能,测试才能完善、全面,才能事半功倍。

2.2 定期维护内容的调整。在常规变电站中,继电保护定期维护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交流电流、电压回路、直流回路进行电气测量,对继电器等元器件进行运行试验来发现缺陷,规避设备风险。数字化变电站二次系统从电气量的采集、信息的传输、跳合闸控制命令的实现等均具备了全面监视的可能,设备缺陷基本可以通过自检告警来发现,定期维护的目标会更侧重于运行中的维护,比如保护压板状态核对、铭牌核对、清灰等。

2.3 运行维护对象的调整。常规变电站中,继电保护专业主要针对保护类继电器,交、直流电源等进行巡视检查。数字化变电站由于电子式设备、通信设备的大量应用,这些设备的完好性对实现继电保护动作准确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巡视时还要特别注意光纤以及其他网络通信设备的完好性。

2.4 运行维护周期的调整。目前常规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专业巡视采用一年巡视4次,半年进行测量试验的周期模式。数字化变电站提高了设备故障自我监测报警的能力,所以也可适当考虑调整二次设备巡视的周期,以减少巡视维护的人工量。

2.5 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数字化变电站用光纤代替了常规变电站中的控制电缆和模拟电缆,减少了因电缆老化或绝缘降低引起的短路火灾或直流接地等问题,降低了事故、缺陷报警的概率,有利于日常的运行维护。数字化的通信,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互感器等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不良隐患,减少因电流互感器等故障造成的电网事故。

3 对个厂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原来的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其它的控制系统是一个独立系统,是厂家的专有产品,它们的安全性来自其硬件平台和逻辑结构与外界不同。但实现数字化、程序化的操作流程是数字化变电站必需的,变电站问隔层程序化控制模式可以提高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使操作更陕捷,同时必须要保证程序化控制的可靠执行,要求保证系统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IEC61850为核心的新设备功能更强大,设备通过灵活的配置完成各种组合的功能,这就要求配置信息得到可靠的管理。如果管理不完善,就会对日后的维护工作带来不可避免的难题。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基于开放的、标准的网络技术,所有的供应商均可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应用程序来监测、控制或远方诊断,但可能导致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对于电力系统这样一个要求高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的系统而言,安全问题尤其突出。

第5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舞蹈传播,可分为传统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传统传播包括院校教育、培训班、比赛、影音资料及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网络论坛、网站架设、影音下载、数字化制作等。

各大院校或艺术团的网站,各自的舞蹈信息,进行跨地区交流。舞蹈是视觉的艺术,网络传播主要是传播剧照欣赏和影音资料。一般一个舞蹈剧目通过压缩后的文件大小需要几十分钟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传递。这就还需要有更好的文件格式和技术来提高网络传递速度。原始动画格式的舞蹈,是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与手绘画来完成,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的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队伍,舞蹈音乐制作最具代表性的MIDI(音乐编辑创作),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随着舞蹈上网人群的增加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渐渐地就有了新形式舞蹈影音资料被制作并在网站间传播。

《东北人都是活雷峰》的走红,标志着FLASH(数字动画)时代到来,此后大量的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或是图像片段,或是音乐片段,但都具备了很强的视听冲击。

离开了传统的(演员、灯光、舞台等),使用纯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可欣赏的舞蹈影音资料,我们给它定义为:数字舞蹈。

舞蹈影像制作已有一百年历史,应该说,这是数字化舞蹈的发端。

2003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的舞蹈博士丽莎・玛丽・纳格尔和约翰・克劳福德曾到广东亚视举办舞蹈录影制作工作坊,他们在加州大学有11周严密的舞蹈电视课程:包括舞蹈电影和录像的认知、作品的观后感、从电视编舞、舞蹈录像脚本的写作、分析舞蹈电影和录像的镜头语言、学习设备和剪辑、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资料可参考。目前,他们将软件工程、技术语言融入舞蹈录像新媒体作品和动画作品,从舞蹈录影艺术的渊源流变到实际操作,都可以进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这对中国舞蹈数字化具有建设性拓荒性意义。

北京舞蹈学院近年开设了舞蹈电视专业,蓄势迎接舞蹈数字化时代。达到每人都一张,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跳舞梦想。

随着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兴起,韩国的“爱舞”网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维动画人物舞蹈教学和舞蹈桌面系列,人物制作精美,可随意重复、放慢动作,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且动画人物用韩语的说动作,同时跳舞的场景可以自由转换成地铁、舞厅、城市街头、舞台等等,并按完整的舞蹈套路教学。“爱舞”网站的舞蹈软件风行之时,网站的互动和无限制下载又变成了会员制,付费下载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舞蹈背景等。舞蹈游戏也是舞蹈推广,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网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游戏的普及,舞蹈也在通过着全新的形态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

第6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迅速普及,数字化大潮给各行各业都带了深刻的变革。以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波及企业的内容、制作、传播、销售和增值服务等所有重要出版环节,而且趋向越来越明显,势头越来越猛烈,范围越耒越扩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它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整个出版业务流程。因此,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形态和边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脱胎换骨的改造。但是,目前许多出版企业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探析数字化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和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1、数字化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1 从经营战略看

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展战略。所谓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面对着激烈变化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和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版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出版企业纷纷打破以往出版单一出版物的局限,以数字出版转型为目标,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数字化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所有出版集团战略的共同选择。 目前,许多出版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其经营领域不仅实现了与传统的图书出版相关业务领域的全覆盖,而且还纷纷进入新的媒体,扩大数字出版产品的经营,努力实现由传统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目标。[1]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将数字化战略列为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明确提出集团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定位、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全面推动集团出版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实现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1.2 从内容生产环节看

第一、数字化改变了编辑思维、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以信息处理与传播为核心的数字出版技术的进步,要求实现出版物的创作、生产、传输、消费一体化和数字化。换而言之,就是出版企业全部出版和经营环节都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出版的基础是内容,编辑工作是出版的核心,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编辑用计算机取代纸张和笔,用键盘与手的结合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编辑的所有的创作活动和编辑行为。另外,编辑的主要工作是选题、组稿、审稿,并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在数字环境下,编辑在选题之始,就需要有明确的版权保护意识和多元化经营意识,考虑一种资源多次利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数字化给编辑工作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 编辑通过浏览国内外大型书目数据库、浏览其他出版单位网站,获得国内外同类出版物的出版情况,避免选题重复,为选题提供借鉴和指导。编辑在一些数据库中查询与选题相关作者情况,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联系,还可以在一些网站、论坛和微博中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借助网络信息,征询作者。在审稿、加工过程中,编辑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作者沟通、联系;通过网络查询有关数据库获得资料。专门的编辑软件使编辑修改、加工轻而易举,编辑好的文档可直接排版、制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数字化使编辑可以通过了浏览网络论坛中的读者的看法,了解读者的需求,改进编辑工作,还可能从中发现读者喜爱的选题。

笫二、数字化改变了出版产业链,传统出版企业内容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在“作者―出版社―印刷厂―发行商―读者”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链上,出版社控制着内容和订单,处于核心地位。数字出版的出现这一链条被打破,出版社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处境不妙。正如《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的:“长期以来,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渠道供应商与技术提供商过于强势,作者与内容生产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内容资源被廉价使用,利润分成不尽合理,第三方监督缺失等,强势环节挤压弱势环节的情况屡屡发生。”[3]几乎所有的图书出版单位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电子图书出版资源提供者角色。全国电子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掌握在几家非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商手中,这使得传统图书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和版权优势大打折扣,在未来的市场控制力、话语权和网络平台上处于劣势。[4]

1.3 从制作生产环节看

第一、数字印刷给印刷技术和生产工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5]一般意义上的印刷技术包括印前技术、印刷工艺、印后加工三个部分。印前技术受数字技术影响最大。数字技术的进步,导致直接制版技术和按需印刷的出现。前者与桌面出版系统相比,省去了胶片过程,缩短了印刷周期,使得出版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印刷质量。国际上很多著名印前厂商,把直接制版技术系统视为本世纪的主导技术。在我国正走向普及。按需印刷则省去了制版过程,图文信息排版之后即可直接进行复印。实际上是将印刷前设备与印刷过程高度地集成,使印刷高质量、全彩色、个性化的印刷品成为可能,但目前应用范围受限。

第二、催生数字出版新业态。以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的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传播形态和出版形式。它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出版企业占主流的产品是印刷型出版物。由于数字出版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化鲜明、创作门槛低等特点,市场需求日趋旺盛,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成为现代出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目前状况而言,数字产品形态有基于有线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新闻、互联网出版、互联网游戏,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游戏,还有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各种移动阅读终端,如便携式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这些数字产品颠覆了传统出版的销售方式和服务模式。得到我国越来越多互联网和手机网民读者的青睐。很显然,数字出版作为新的业态,它一方面深刻地动摇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对传统出版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却大大地拓展了出版领域,推动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业转变。出版企业要适应变化而管理,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出版产品,追赶产业前进的步伐。

1.4 从经营销售环节看

第一、数字化带来发行体系的大变革。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发行渠道信息化。我国传统出版物发行渠道有:国有(新华)书店、国有售书点、出版社自办售书点,集体、个人书店(书摊)等。在出版物发行中,有大量的信息流:出版企业的书目信息、中间商的库存信息、零售商的反馈信息、读者的需求信息。无论是否自办发行,都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以保证发行渠道的畅通。为此,许多出版集团和有实力的中间商都引进信息处理技术,投资建立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销售终端,创新与融合带来新体验。近年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网络布局和业态调整两方面入手,紧盯国内商业零售市场的变化,深入研究诚品书店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总结已建成书城转型的经验,全力打造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化消费终端网, 这种探索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第二、数字化催生了全新的发行渠道―网络书店。[6]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载体纸张的垄断地位,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都成了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载体。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宽带用户数、手机网民逐年增加,在线阅读、手持终端阅读开始普及,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网上书店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网络书店成为当今中国书业“主流”渠道的趋势日趋明显,在未来取代连锁书店成为第一大售书渠道己毫无悬念。与传统渠道相比,网络改变了图书传统上是以本地购买为主的消费习惯。网络渠道不仅具有规模大、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终端渗透力强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图书查询、在线书评、图书排行榜等多样功能和诸如个人定制、各种折扣、提前销售、旧书市场等个性化服务,是传统书店难以或根本无法做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出版企业的读者和市场。目前,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虽然在图书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网上书店的建设与管理却是短板。网上销售居弱势地位。当当和卓越亚马逊等非出版企业经营的大型综合网上书店主导着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越来越多地掠夺着传统图书经销渠道话语权。

1.5 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看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时代对现代出版企业的必然要求。它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业务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化。详细点说包括: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建立企业的总体数据库、建立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建立局域网,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接通互联网,获得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充实信息资源。很显然,企业管理信息化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借用数字技术这一工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整合,重新理顺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化、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实现新技术与经营管理机制的统一,使企生产经营更加科学、高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有赖于出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个系统整合了多个子系统,能够实现多项功能。它集书稿管理、出版管理、发行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于一体,不仅具有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更好地控制各部门的运行状况;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与管理机构的沟通更为便利的功能。而且大大加强了出版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出版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通过企业局域网进行信息共享,互相协作的员工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情况,这样就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与误差,加强互相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不仅如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能为高层次管理者提供出版决策支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决策层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局面:日益增多的产品种类和产品创新、难以控制的库存信息[7]、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反馈以及企业内部种种人事和财务。在这一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强大支持工具获得了青睐。许多国内外大型出版集团都建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2、在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数字化发展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出版企业还没有做好数字化管理的准备,导致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障碍。为扭转这一状态,大体可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更新观念,制定并实施好数字化经营战略

首先要克服观念上的障碍,高度重视国内外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势头和巨大潜力,真正认识到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识到数字出版不只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且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奋力进取,开放合作的良好心态,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实现团队目标。

在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要紧的就是战略决策。数字化发展战略作为出版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怎样进行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帝蒂芬?P?罗宾斯教授的战略管理过程理论框架,可供借鉴。该理论框架将战略管理视为涵盖以下六个步骤的持续过程:(1)确定企业目标和战略;(2)分析环境并识别企业的机会与威胁;(3)分析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并识别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4)构建战略;(5)实施战略;(6)评估战略。[8] 对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出来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在实施中要把握重大项目的高效运作和整体战略层面上各重大项目之间良好的相互御接与协调,这样才能使内部目标明确,把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以推动企业发展。另外,发展战略贵在坚持。但由于新技术、新形势、新需求使发展战略具有发展性、阶段性的特征,所以对发展战略既要坚持相对稳定,又要根据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适时进行充实、调整,使之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2.2 重视出版内容的研究开发与管理

内容资源是出版产业赖以生存与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谁能够充分占有大量内容资源谁就有数字出版领域的发言权。纵观世界出版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以内容资源制胜的数字出版企业。如励德。爱思唯尔、盛大文学、龙源期刊等。[9]

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出版社应首先, 保护、利用现有的优秀出版资源,立足于内容提供来做文章。将己经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内容数字化,或者将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数字化,然后利用网络传输。[10] 特别要注意做好自有高品质、特色出版资源的开发。将人无我有的内容、品牌资源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如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撰系统”, 凤凰传媒集团的“教育培训”数字出版品牌等。[11]其次,要围绕内容扩展产业链,一种资源多次利用,实现全媒体出版。要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进行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仅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06%,说明单纯地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缺乏原创内容,难以在市场中立足。[11] 国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企业除了出书外,还致力于产业链扩展至电视、电影、游戏等一系列领域。除了出书外,还出售来自书的内容,如出售书的电影、电视版权,推销书籍的国际版权,经销与书的内容相关的产品,如广告画、咖啡杯、T恤衫、纪念品以及贺卡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出版企业作为内容提供商,在全力开发优质、原创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并充分利用内容的潜在的价值或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或通过技术提供商,参与全媒体的竞争。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特别要注意维护和保持住传统出版业的内容优势,并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亚马逊、苹果等数字出版企业成功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内容做好,并与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出版企业在推进数字出版过程中,还要适时地对原来产业链的主体的位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原有产业环节进行整合与重建,以克服薄弱环节,强化竞争力,实现赢利模式的多元化。中小出版企业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宜开展专业化经营。首先必须对出版资源进行全面清理,进而找准时机和合作对象,把这些资源放到国内一些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数字出版商务平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要扬长避短开展小品牌经营,注重选题创新,在专、精、特、新上做足文章,借势借力,努力寻求与自身优势相匹配的发展机会。

2.3 出版企业要树立版权意识,注重数字版权的维护、开发和管理。

出版也可以说是版权经济,对版权不可轻心。首先,要加强数字内容产品的权利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现象发生,这可以借助数字权利管理技术(DRM)得以实现。其次,要切实提高对数字版权的控制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著作权人原创作品的版权由原来仅有的纸质版权分化为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数字出版初期,传统出版社缺乏控制数字版权的概念,数字版权集中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技术提供商手中。另外,由于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的分离,出版社虽然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但由于没有作者授予的教字版权,并不能将其用于数字出版。[12] 针对这种情况,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应切实增强版权意识,提高版权尤其数字版权的控制力。 版权对出版企业的意义还在于开发利用,目前,版权资源的利用实际远未达到充分的效应。一旦与多媒体等互动,其经济价值将出现乘数效应。迪士尼以版权为核心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13]

2.4 构建各种平台,推进经营管理数字化

数字技术的进步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整个出版业务流程,从数字内容的编辑制作到多终端设备的发行再到合理收费模式的建立等,都需要相应的数字技术的支撑。因此,基于现代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再造出版业务流程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选择。[14]对出版社来说, 首先要建立包括出版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并进行数字化存储,达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然后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字化流程,实现从约稿到最终数字化出版的整个流程都在网上实施和管理。这种系统平台的建成,不仅能降低运行成本,而且能大大提高编辑、出版业务和管理效率,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关于传播平台的构建,出版社可以通过自建网站,在网络平台上自主经营,这样不仅便于推广和扩大影响力,而且还能增加赢利途径。缺点是受资金、人力制约,办好不容易。对中小出版企业而言,比较好的选择就是通过与大型网络运营商深度合作,利用数据库上网,实现“平台运营”,既可节省资金,又可以发挥集群效应,使数字出版具有可持续嬴利的能力。最近,依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强大资源的大佳网正式上线,该网站推出的“出版社自主运营自助宣传”平台,给饱受垄断性的渠道和具有垄断性平台双重挤压之苦的出版社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7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信息流;可靠性;应用;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本章主要针对适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原理的校验方法进行了说明,分别从一次设备、二次保护设备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如对于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我们从其极性试验、伏安特性试验、绝缘试验、变比试验、交错平衡试验等与常规校验的不同处进行了讲解;而针对数字化的保护装置,我们又对相应的测试仪选择要求和校验方法通过几个比较典型的保护进行了说明;之后又考虑到主变保护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又对主变保护特别是主保护中的差动保护进行了讲解,针对数字化变电站内投用继电器对差动特性的校验方法,我们也在本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通过这一章的实践,我们给出了可以确保数字化变电站安全、可靠投运的校验方法。

1.1 数字化变电站结构与组成

数字化变电站是指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实现数字化通信,数字化一次设备和二次智能装置均按照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IEC61850标准)进行数据建模及通信,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操作性。其特征是采用数字化的一次电气设备;全数字化的二次装置以及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在结构上,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目前,从 IEC61850 标准的应用情况上来说,变电站层已经比较成熟,并已经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间隔层和过程层中的 GOOSE 信号传递技术通过不断的尝试,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而过程层中的采样值传递技术还不成熟,在这方面IEC61850 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在一些较低的电压等级中,已经实现了全站全数字化,而在一些较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也已经实现了除采样值传递以外的全站数字化。将上述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变电站系统中,由于在实际运用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因此,继电保护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比较

从上一节数字化变电站结构与组成的介绍中可以清楚的发现数字化变电站较之常规变电站在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其回路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数字化一次设备取代传统的一次设备,它与继电保护装置、智能操作箱等配合可实现对一次系统运行工况的实时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其次,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信息源,电子式互感器替换传统电磁式互感器会带来二次系统结构的重大变革。对于二次系统来说,电子式互感器与传

统互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两个方面:

(1) 电子式互感器由于不受磁饱和特性的影响,在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

下不会达到饱和点,因而其误差很小,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保护动作的可靠性。

(2) 电子式互感器能够直接提供数字信号。正是这个区别,将会对变电站继

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简化了二次设备的结构,消除了测量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系统误差,数据共享更加容易,设备连接更加开放、灵活。虽

然目前研制的光电式互感器为了兼容旧的二次设备而仍然有模拟输出接口,但二

次系统全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

再次,由于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是离散的数字信号,而非连续的模拟信号;如果不能保证接入保护继电器的是同一时刻A、B、C三相电流所对应的数字量,哪怕三个量在时间上仅是毫秒级的差别,也会对零序电流保护产生足以使其误动作的误差,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确保互感器输出的数字量能够同步的送入保护继电器是保证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中必须增加常规变电站所不具有的合并单元,以此实现同步采样。

最后,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由光纤组成的网络代替了常规变电站中用金属导线连接各种二次设备组成的二次回路,同一个测量点、同一时刻的电流电压瞬时值所对应的数字信号,作为同一组数据用同一路光纤传输到测量和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发出的跳合闸命令也利用光纤传递至智能操作箱以实现最终操作,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二次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等信息也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中按 IEC61850标准自由传输,实现了相关数据最广泛的共享。同时,光纤的使用还克服了常规变电站中二次导线回路可能出现的接地、短路、开路和寄生回路等现象,大大提高了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1). 一次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变电站内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被电子式互感器所替代,直接向外提供数字式光纤以太网接口;站内采用具备向外进行数字通信的智能断路器、变压器等设备,或者在这些一次设备就地加装智能终端实现信号的数字式转换与状态监测,达到一次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2). 二次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除了具有传统数字式设备的特点外,还具备对外光纤网络通信接口,与传统变电站信息传输以电缆为媒介不同,数字化变电站二次信号传输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

3).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 IEC61850 标准统一化。数字化变电站全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均采用 IEC61850 标准,该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站内设备具备互操作性的特征。运行管理系统的自动化。

1.3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设备介绍

1.3.1 电子式互感器

互感器的作用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需要对电力系统及其电力设备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以便对其进行必要的计量、监控和保护。互感器由连接到电力传输系统一次和二次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互感器组成,用以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

互感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电力系统一次测得电流、电压信息传递到二次侧与测量仪表和计量装置配合,可以测量一次系统电流、电压和电能。

2、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互感器能正确反映故障状态下的电流、电压大小,与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配合,可以对电网各种故障构成保护和自动控制。通常的测量和保护装置不能直接接到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回路上。

3、互感器将一次侧高压设备与二次侧设备及系统在电气方面隔离,从而保证了二次设备和

人身安全,并将一侧的高电压、大电流转换为二次侧的低电压、小电流,使计量

和继电保护标准化。

电子式互感器分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按用途分,又可分为测量用电子式互感器和保护用电子式互感器。其中,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按原理又可分为:光学电流互感器,空心线圈电流互感器及铁心线圈式低功率电流互感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按原理又可分为:光学电压互感器及阻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

结语:

继电保护装置作为能直接反映电力系统各电气设备不正常状态或者存在故障的,并作用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它通过预防事故或缩小事故范围来提高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系统稳定运行和向用户安全连续供电的要求。因此,它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第8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关键词】目录学;目录数字化;目录学普及;网络信息素养

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姚名达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殷切盼望目录学能够普及,他曾在《中国目录学史·结论篇》有过“成为最通俗之常识,人人得而用之。百科学术庶有豸呼!”的叙述。被称为网络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数字信息资源利用的客观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目录学的普及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数字目录学也就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应运而生了。

在信息网络时代里,人们所具备的网络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再创造。目录数字化的目的是应用目录学及数字目录学知识来对日常信息获取,组织与管理,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指导,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改变大众网络信息素养的瓶颈,为其开拓更广的视野。

1.我国目录学数字化与大众化及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状

1.1 我国目录学数字化与大众化的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目录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数字时代。各种学科门户、主题网关、重点学科导航库、搜索引擎、数据库等,成为目录学在数字时代新的发展形式及内容。在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的目录学的突破中,诞生了目录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数字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研究的是数字环境下的数字资源与网络书目情报工作,解决数字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利用等问题,为发展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支持的一门目录学新兴学科。数字目录学的诞生,既为目录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又进一步加快了目录学社会化、数字化与大众化的发展步伐,使目录学真正成为一门与知识、信息获取都相关的学科。

2007年5月的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会上,柯教授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目录学进行了新的框架划分:

1.1.1 面向数字书目控制的数字目录学

面向数字书目控制的数字目录学是针对网络二次信息资源,是以形式为主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数字资源编目为基础、以数字书目情报服务为新方向、开发数字书目控制技术(网络化分类控制、智能化检索控制、自动化文摘控制)、实现数字化国家书目控制和国际书目控制、发展数字化书目信息产业。

1.1.2 面向数字资源控制的数字目录学

面向数字资源控制的数字目录学是针对网络一次信息资源,以内容为主的控制,分别从资源类型视角、业务领域视角(网上学科导航、数字资源组织、数字化学习指导、数字参考咨询)、控制层次视角(粗资源、精资源、集成资源、平台资源)、知识资源视角(智能化知识组织、知识加工)进行划分。

1.2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对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他们认识到信息是影响自身决策的重要因素,离开信息寸步难行。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已有充分认识,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有所了解,但对作为总体的信息素养却不是很了解。

信息素养一词来源于图书馆素养(Lib-rary Litera Cy),可以定义为:信息素养是在信息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于文化内涵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信息知识。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具体表现如下:

1.2.1 信息意识贫乏

从上网目的来看,“看新闻”、“看电影”、“逛论坛”、“玩游戏”是在校学生上网的4个主要内容。网络的作用不应只局限于少数娱乐功能,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强大平台开展其他有益活动。从对待互联网信息的态度来看,许多学生对一些信息不能深入思考,无法发觉其潜在价值,表现出对信息还不够敏感。另外,当在网上遇到与所查找内容无关的信息时多数学生表现出抑制力不够强,经常在网络中迷失自己,忘记当初上网的目的。

1.2.2 信息技能贫乏

一方面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多数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但掌握程度还不能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从对信息分类法和主题法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看,多数人只是听说过。再加上从文检课的开课情况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没上过文献检索或数据库检相关的课程。网上资源固然丰富,但它并不是打开网页后就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需要用户一一发掘、查找,这与个人的信息技能有关,这时,检索能力强的人就能掌握更多的网上资源。

2.数字时代目录学的数字化与大众化及大学生网络素质的培养

数字目录的构建。如何科学地解决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是网络时代数字目录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1)“数字资源——知识”体系

现代文献目录学是在文献交流系统“文献信息生产者——文献信息需求者”中构建的书目情报交流子系统。在数字目录学中,文献信息交流系统已经发展到数字交流环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献——读者”的体系,而是“数字资源——知识”体系。

数字资源是数字目录学的重要对象。数字资源包括网上数字资源和非网上数字资源(光盘、磁带等)两大类。对各种数字资源的揭示与组织、报道与传播,是数字目录学的任务。然而,数字目录学不仅仅限于数字资源的揭示与报道,还要从知识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知识的体系中,数字目录学当承担知识记忆与导航、科学报道与评价两种功能。

(2)数字资源控制论

文献目录学是通过书目控制解决文献信息的大量增长,并揭示报道文献信息的矛盾。而数字目录学是针对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无限增长,对数字资源进行控制的。

在网络环境下,大量动态的数字资源逐渐成为社会知识的主要形式,如何将流动的数字知识信息作为人类的知识库和文化库实现有效的控制,就需要我们解决好数字资源鉴定问题、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与记录问题、流媒体和视音频资源的控制问题、数字污染问题。

(3)知识加工论

知识加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网络信息转化为知识,包括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等知识的相互转化,是创新型的知识加工。第二个方面是对网络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如知识分类、知识的表示。第三个方面是知识揭示,数字目录学必须继承目录学的学术传统,深入到知识层面,将提要、类序、综述、述评等方法与网络和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发展元知识系统。

(4)“e-reading”

数字目录学与文献目录学一样,具有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也就是指导“e-reading”(电子阅读)。“e-reading”主要表现为网上阅读,主要有网页浏览和网上文献阅读,网上电子期刊阅读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阅读方式,而网上的电子书阅读需求逐渐增长。“e-reading”还包括多媒体阅读。

(5)网络需求论

数字时代网络需求成为知识社会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信息需求在人们的整体需求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网络的需求量又占有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利用者、书目情报工作者与书目情报需求者、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所有人都需要网上的信息与知识。

3.目录学数字化与大众化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

3.1 数字目录可以提高大学生查找文献的效率

3.1.1 数字目录是大学生打开文献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数字目录尤如一把钥匙,打开不同学科文献的大门,按不同的类别,将文献展示在人们眼前。这把“钥匙”的结构,是以某种分类进行组织、整理、并和检索方法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查询方式。它的种类很多,传统的目录有国家书目、联合书目、专题目录、推荐书目及各种索引、文摘书刊。而现代网络化目录有站点目录、专题目录、主题指南、站点导航系统等。网络信息资源是分布在世界各地各个网站上的以磁盘、光盘、硬盘存储的数字化文献或非文献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化信息集合,具有查找检索功能,是信息时代的目录索引。数字目录是智能产品,每一个使用目录的人,必须学习和掌握使用的方法,这有待于目录学知识的普及。

3.1.2 数字目录学是大学生梳理电子文献知识的工具

文献信息的快速增长,并涌入宽广的网络世界,使书目控制全球化,这标志着书目控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要实现世界性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将越分越细的学科知识和越来越分散分布的主题知识,梳理清晰,使文献得到有效利用。

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是梳理文献知识的有效工具。分类目录建立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空出了未来学科产生的位置,它以取便简寻的原则,利用类号和类名相结合,按照逻辑学的原理,层层展开,类目明细可解,便于人们按类索取文献。主题目录是以概念为基础,以辐射网状的方式,将同一概念的文献集中在一起,便于按主题检索文献,有利于科学研究人员和专题研发人员,解决同一主题的文献分散在不同类型文献中的问题。由于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对文献梳理途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人们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有分类寻找文献的要求,而且同时也有分类+主题的要求,由此分类和主题相结合产生了分类目录配以主题索引,主题目录配以族性索引的复合目录,这样从树状和网状结构上,以结构定功能的原理,把文献梳理得清清楚楚。

3.2 数字目录学可以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2.1 数字目录的标准化著录和规范化管理,可以遏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众的影响

信息的大爆炸,使信息处于一个漫无头序的状态中。虽然在文献的分类和著录、管理方面有许多先进的方法,但由于各国使用的方法不一样,各国使用的语言不一样,在网上很难达到文献的共享,很多先进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广大人们群众资源共享强烈呼声的推动下,1971年,西德巴伐利亚图书馆馆长卡特瓦瑟提出了国际书目控制(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简称UBC),这是书目控制走向全球化的一个标志,吹响了书目向国际化、标准化、自动化迈进的号角。UBC提出以后,1977年第三布鲁塞尔大会上,以UBC作为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讲座,并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年,成立了世界书目控制办事处(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UB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将UBC视为一项重要的政策目录,建立一个从事书目交换管理的世界情报系统,这个系统采用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形式,使人们迅速而广泛地获取世界各国出版的图书情报资料。

3.2.2 数字目录对电子文献的评价和校勘,可以遏制大学生的信息侵犯和犯罪

目录中“目”指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因而目录就具有鉴别书籍之真伪,存验书名之异同,辩古籍之版刻与谬本之流传的功效,这种功效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侵犯和犯罪中成了文献的护卫战士。

随着文献著录的国际化、标准化,只有经过国际注录委员会的专家校勘、评价,进行筛选、过滤,最后通过淘汰、限制来净化文献。有些有一定参考价值,而对某些群体会带来危害的文献,限定其发行的范围,采取网络屏障,注册方可浏览和索取全文的方法,对这类文献进行控制。

3.3 数字目录可以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提取网络信息知识,从而提高网络素质

3.3.1 数字目录对电子文献知识的进行有序组织

文献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也遵循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的理论,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原则,而书目工作的程序,就是文献信息走向有序的过程。自书目工作产生以来,就研制和发展了从搜集图书,论其指归,辩其讹谬,条别篇章,确定篇名、书名、校勘到提要钩玄,编写叙录,种别类分,编成目录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这些程序和方法蕴藏着将无序的文献信息有序化,也就是对文献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过程。由于书目工作将杂乱无章的文献信息遵照学科类,逻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按特定的结构,井井有条地将文献排好了序,这便打开了提取文献有效知识的第一扇大门。

3.3.2 数字目录对电子文献的有效知识进行筛选

目录对文献有效知识的筛选集中体现在对文献的标引和对文献表达的广度和深度上。目录对文献的标引有分类标引、主题标引、著者标引、题名标引、序号标引(专利号、标准号、文摘号)、机构标引等等,这说明了目录对文献表达的广泛性。而目录对文献表达的深度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简称CA),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刊物之一,它的索引系统有关键词、主题词、化学物质、文摘号、分子式,环系索引,作者索引,专利索引等,并采用了普通标引词+副标引词,注释、说明语、参照系统、登记号手册,资源来源索引等等,基本上囊括上化学领域的全部知识,并将外延伸到比较宽广的范围。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我国目录学研究仍以书目情报为基点,学科整体化科学化将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在学科研究领域不仅要注意本学科研究成果的吸收、引进与借鉴,尤其要注意本学科所输出的研究信息对社会、对其它学科、对经济建设等有何贡献,这将是目录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只有关注学科的辐射作用,研究其辐射力,才能真正把握目录学的学科地位及社会存在价值,才能不断的把/目录学数字化、大众化。才能用数字化、大众化的数字目录更好的指导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弘.我国目录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06).

[2]王子舟.时代需求与目录学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1998(01).

[3]夏南强,张炯.当代社会需要的目录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05).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

[5]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

第9篇:数字化影响范文

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今天我们很庆幸自己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从前的步行、马车、轿子被如今的宝马、奔驰、高铁、飞机代替;从前的飞鸽传书、驿站被如今的电话、手机、微信代替;从前的低矮瓦房被如今的高楼大厦代替。从前很慢,现在却很快,人们恨不得有多一秒钟的时间,让自己过得好,过得更舒服。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越来越被数字化所改变,大数据时代更是为人们量身打造,做出更多更细致的服务来。而此时人们似乎有更多的时间投身于艺术设计上,艺术家们也有更好的条件来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一件件精致的艺术作品更是通过数字化网络飞快的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迅速地成为网红,火遍全球。虽然还有部分艺术家们仍然坚持着原始的创作方式,喜欢用宣纸和画笔慢慢勾勒出自己喜爱的作品,但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是大势所趋,因为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还代表着一个数字化时代的思维语言。

二、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影响集中的领域

人们自从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信息的传播是越来越频繁和重要。此时的数字化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而我们则是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出来。所以数字化时代为艺术设计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和繁荣,在计算机横空出世的几十年后,数字化与艺术设计已经慢慢的相辅相成,并且在新科技的推动下,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久远的影响,甚至推动了艺术设计革命性的变化。以下是笔者分别简单的分析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影响的几大领域。

(1)数字化时代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从前艺术在我们眼中都是高大上,都是必须得有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知识和一些天才式的人物才能参与的活动。它在我们眼中是只能远观不能亵玩的宝贝艺术。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便。现在的艺术设计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现在的艺术设计在数字化电脑的帮助下,缩短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和过程。数字化的电脑中存有各色各样的素材,人们只需要从中选取自己钟爱合适的素材即可,这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相对来说十分的轻松自由,创作起来也更加的随心所欲和多姿多彩,这让原创者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和展示自己那无以伦比的艺术天赋。所以数字化时代促进了艺术创作上的大众化。

(2)数字化时代改变了艺术的视觉、空间设计

从前艺术设计是平铺在我们眼前,很多的作品需要自己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到艺术设计带来的美感。而现在数字化设计和传统艺术设计相比,它视觉传达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单一化、静态化逐渐向综合化、动态化方向转变,艺术创作和欣赏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立体的方式,来寻找作者通过艺术作品想要传达的内容和灵魂。这样更加直观和明白,使得艺术设计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人人都能欣赏,都能叹服的艺术。这样无疑将会推动艺术的大众化和革命化。

(3)数字化时代虚拟设计的美感

虚拟艺术设计是指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的信息处理艺术。数字化带来的虚拟设计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标和一个大趋势。虚拟游戏和电子游戏目前正在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有巨大的前景和升值空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艺术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艺术更加的融入生活和给人们带来娱乐方式。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更加深入发展,虚拟设计将有更大更多的平台展示它的潜力和商用价值。

三、数字化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随着数字化时代为艺术设计带来的深刻改变和影响,数字化艺术设计也在教育中开始逐渐的改革和改善。从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是要初学者们沉静下心,慢慢地学习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技术。而现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事将艺术设计与数字化、信息化相结合,这就要求艺术家们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因此要改变艺术设计者的观念,培养艺术设计者新的学习理念。在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必须要发挥出老师们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老师们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数字化设备,组织学生们系统的学习数字化艺术设计。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学生们更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们从海量的计算机世界里提炼出有用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长时间艺术涵养的积累,通过电脑辅助自己艺术设计,从而实现自己作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从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愿意去学习的领域,而现在通过数字化时代的改变,艺术设计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越来越大众化,这让艺术设计更加的面向全体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艺术设计教育,培养艺术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