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 趋势 网络化 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印度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于1931年提出的理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仍然有着借鉴价值。信息的产生是为了利用每一比特的信息,都应该有它的用户。每个用户都应该拥有大量的信息;节省用户的时间信息网络化,将会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
将来的信息技术主宰一切,作为图书馆员应该把握住信息技术的车轮。传统图书馆受到严峻挑战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数字图书馆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环境,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图书馆正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已经起步。国家文化部提出了“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即“金图工程”。该工程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我国的国家图书馆、省、市、县级图书馆连接起来,将其丰富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共享信息资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相继进行了数字化(或电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当前,国内图书馆迫切希望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馆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都同时建立馆藏书日数据库、报刊数据库、馆藏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古籍文献数据库等。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已具规模。同时,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也在筹建全国性的书目、学术论文篇目和古籍文献数据库,以及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际互联网上也会有中国图书馆建立的大型文献数据库。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国内图书馆重复建设书目和报刊数据库的倾向已见端倪。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
(一)文献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般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文献数字化和数字化文献采集等工作。
书目数据库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馆的书目数据库质量不高,主要问题是离CNMARC规范要求有距离,缺乏主题标引,回溯年限较短,期刊数据库建设更是滞后。目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统一编目中心。只有建立编目中心,才能真正建设规范、权威的书目数据库,共享书目资源并逐步向网上编目过渡。
(二)数字化文献的采集。
数字化文献的采集应包括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网上资源使用权的获取。获取数字化资源的网上使用权,虽然费用低于购买,但需支付网络通讯费用,而且目前网络的传输速度很慢,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较低。因而,对于使用频率高的数字化文献以购买或租用为主,如GABI数据库光盘,使用频率很高,购买或租用后在校园网上或单机运行,使用效益较高。对于使用频率低的数字化文献,以获取网上使用权为主,如对使用频率较低的一些国外数字化全文期刊,通过网上获取个别文章全文,比订购期刊的费用要低得多。
(三)光盘网络技术。
校园网建设得到了高校领导的普遍重视,多数学校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建网。光盘数据库的品种越来越多。这两个条件使得许多图书馆都有必要配置光盘塔,以便于校园网用户共享光盘信息。光盘上校园网比较简单,目前市售的许多光盘塔能支持TCP/IY协议,内置光盘服务器,能方便地实现光盘上网。需要注意的是遵守所购或租用光盘数据库的版权。
三、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知识,即是复合型的人才。
(三)组织模式创新是图书馆数早化建设的保证。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个体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我觉得应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图书馆的工作部门,即:(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2)自然科学部门。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3 )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另外,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
(四)改善硬件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我院图书馆正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院师生访问馆藏、网上资源的需求。
(五)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量力而行,因需制宜。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不必人为地重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需”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要从我院办学特色及用户需求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电子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叶鹰. 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和集成系统选择.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8,(02)
[2]杨子伍. 新建图书馆中计算机网络的布线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8,(05)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论述
数字化校园即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简而言之,数字化校园即是实现校园资源的优先配置和良性整合,笔者认为学校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环境资源(学校设备、设施和建筑等)、文化资源(图书、课件等)和应用资源(教学、服务等)。实现校园数字化有利于拓展实体校园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从而提升了校园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展了以往的业务功能,最终达到优化校园管理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标准:实现环境、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六个方面数字化的一站式服务。
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步实施的策略,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设施及技术的应用性,最终实现校园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理念,同样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人,任何形态的教育改革只有遵循了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其改革的价值。
二、转变观念,加强数字化校园软基础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指向的个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基础之一,教师是数字化教学和应用的推动者和传授者,在建设的进程中,要为数字化校园的有序开展做好工作。笔者认为,在教师方面,要积极做好思想上的疏导和沟通,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用积极地心态迎接“新事物”的到来,为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各抒己见,正所谓集思广益,唯有如此,才能使数字化校园各项功能落到实践上,而不是变成跟风后的空架子。
教师在践学习中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那么在心态上自然会接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教师能够顺畅的进入到数字化的应用教学和管理中,才能带动整个校园数字化模式的顺利启动和有效开展。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衷便是要实现校园管理、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优化,为学生创建一个现实校园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校园文化,实行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谆谆教导,学生学习的心态更多的偏向于被动状态,往往感到学习是在被监管和被推着的情况下进行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改变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优化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爱好和水平,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应用软件,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可以“隐姓埋名”自由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所以,数字化校园在建设和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多从学生的学习和个体需求角度来进行。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资源丰富并且动动鼠标即可了解的学习环境。鉴于这一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立足于长远目标,分步实施规划进程,满足学生兴趣带动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
首先建设一个适合学生浏览的门户网站,既是学习入口,也是学校门户。网站的内容要有层次感,栏目齐全并且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重视校内网的构建和更新,校内网是管理服务生活化平台,也是学生增加知识,丰富见识的渠道,应根据需求和学生的爱好增减资源,更要不断丰富数字化图书馆和资料库。在数字化资料库的建设中,要依托于本校教师对有价值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是资料库成为具有本校特色并能够方便师生的学习平台。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高效的学生评价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提高或增强相关人员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和应用,为了确保数字化信息网络后台的顺畅运行,笔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综合的高级管理机构,以负责数字化校园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以保障网络运行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学习环境无障碍化。
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有效的网络激励和评价机制平台,实现学生自我学习价值的实现,激发兴趣,提升效率,以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激励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数字化的评价机制中,展开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相互结合的评价模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也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高效学习效果。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电影《2012》中排山倒海尾随的地壳崩塌和下陷,淹没所有陆地的灾难性洪灾,让人紧张得寒毛直竖,电影特效营造出的末世景象久久还在脑海中徘徊。这些为了满足我们的视觉,用想象力勾勒的奇景,就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造。
揭秘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以下简称数媒),是伴随着电视和电影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对中国而言它是个“舶来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以电脑技术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新型专业。旨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运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数字影视、平面、网络和互动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拆分成三块来理解,既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数字”;作为平台和媒介的“媒体”;作为必要条件和核心竞争力的“艺术”。数媒人的创作工具是数字化的,包括电脑、照相录像设备、动作捕捉系统等;而我们服务的对象和作品呈现的平台就是电视、网络、报纸、广告等各种媒体;而作为数媒最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艺术”。如何让单纯的技术拥有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与特效设计师也就是数媒人才的艺术水是平密切相关的。作为未来要担任视觉艺术设计人员的数媒学生,掌握平面、影视等综合的艺术创作技能同时,还必须必须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综合来看,所有以媒体为载体,以数字工具为手段,运用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手法,创作出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比如电视栏目包装、电影特效镜头、平面广告、网站等。而培养这一类人才的专业,就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四年中的技术蜕变
对于数媒专业的教学而言,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之中,各校的特色也不尽相同。而在对它学习的规划上,我有一些求学经历可以分享。
数媒是艺术加技术的双赢专业,我们四年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在艺术和技术间平衡和精进,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实现。我很幸运,我的老师――加拿大籍数码艺术专家丁继辉教授建议我将大学生涯规划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艺术设计和摄影以及数媒入门。即大一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数字平面设计师,也就是说能够熟练运用专业软件和外设工具(如手绘板和照相机)创作出合格的平面作品。为了成为数字平面设计师,光学课堂的东西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多实践,不断创作,每月都要创作一幅属于我自己的作品。由于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不仅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还在暑假时自己申请到去北京影视广告公司实习的机会。
第二阶段,开始学习影视三维创作基础和摄像基础以及影视创作基础课程。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要选择具体方向,我选择了数字影视方向。如果选择网络多媒体方向的同学还要学习网络设计和制作课程,而数字影视方向在大二时,应该往影视创作人员过渡。我不断去磨练运用专业软件和摄像机等专业设备的能力,还要会制作影视短片,同时还得熟练掌握三维基础。
大二结束时,我既能扛着摄像机拍摄,又能剪辑并且还基本具备了专业影视鉴赏能力。从大一时就养成的创作习惯,帮助我积累了就业或者创业的敲门砖。另外,我还可以运用所学赚一点儿小外快,为公司和企业制作平面的、影视的宣传作品。虽然收益不大,但是是对我能力的认可,对我未来的就业也大有裨益。
第三阶段,开始往专业化方向迈进了,要能够成为数字特效设计师、三维部门各环节专业人才、电视节目包装师或者网络多媒体人才。在众多专业课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块面自己加强。我选择了数字特效设计师这个目标。于是,我开始专攻特效短片创作,我选修学习了三维、合成和电视频道包装等课程。
大三这一年,结合行业对数媒人才的需求,结合我的兴趣,我完成了从学校到行业的过渡,也在与同学合力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并试着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磨砺自己的领导能力。之前我不敢参赛,认为自己水平不够,但在锻炼中肚子里有些墨水儿了,不断的实践和他人的认可也增进了我的信心。于是我把在这个阶段创作的优秀影视作品拿去参加各大比赛。最后在全国大学生电视节上,凭借原创的彩墨特效MV作品《西湖恋》拿了提名奖。虽然获奖级别不高,但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认清了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我认为,参赛更可贵的是借此能获得业内高手和专家的提点,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四年学习,我的原动力来自保持的梦想,并且不断实践实现梦想的途径。最终在大四的毕业设计创作和专业实习实践时间中,我已逐渐接近与市场接轨专业数媒人才的要求。
紧缺人才的多元化深造之路
据2007年国家的数据,数媒人才缺口有近40万。而与之相对的是,当时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每年培养的人才不足4000人。
毕业后,选择就业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在TVTALK网站(目前大陆数媒领域最具影响力行业门户网站)上,对数媒人才的招聘数量庞大,主要是一些视觉特效公司、广告制作公司和网络公司,而各地电视台更是急缺驻台的数媒人才。基本上,有较好创作能力的数媒人才,其就业前景很好。待遇上,以北京为例,毕业生被公司正式录用后的月薪一般不会低于平均工资水平;对于电视台,刚进去或许待遇并不算高,但电视台的环境和平台能为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你的作品和经历还将成为你继续向更好的领域发展的筹码。
近年,绍兴市档案局(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实施“市级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即以绍兴市档案局(馆)为主体,统筹协调,将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对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室藏档案集中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数字档案进行馆室交换、登记备份等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项目。
一、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基本背景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全面落实设施和人才保障
1.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共创数字档案室建设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一直以来,绍兴市档案局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并统一实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信息化加工等硬件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创造了较好的网络环境,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为使数字档案室建设有一个统一可靠的档案管理系统,早在2004年,绍兴市档案局主动与市政府信息中心密切协作,共同开发了作为市政府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_绍兴市协同办公系统组成部分的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升级。此系统可以实现市级部门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从产生、交换、归档、整理、移交到数据中心存储、利用、进馆的网络化集成化管理。2006年年底,该系统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科研项目验收,目前已在市级机关72家部门(单位)使用。
2.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档案队伍信息化素质。多年来,绍兴市档案局将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类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面实施档案网上年检,主动加压,不断创造档案人员信息化工作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网上年检,有效地实施了档案工作行政监管,提升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信息化技能,加强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以标准规范和典型引路,全面务实数字档案室建设业务基础
1.开拓创新,形成统一的业务标准规范。绍兴市档案局(馆)在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绍兴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绍兴市数码照片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绍兴市市直机关单位档案网上年检办法(试行)》等一批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操作流程以及信息数据格式、存储、保管、利用等技术性标准。2009年5月,在全省率先出台《绍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对管理体制、设备设施、数据管理、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以及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做出了全面的具体规定,可操作性强,从而使数字档案室建设走上科学规范、有章可循的轨道。
2.精心指导,成功创建一批可供示范的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室建设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传统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档案化三个方面。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指建成室藏各类档案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传统档案数字化主要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照片档案转换为数字档案,电子文件档案化是将本单位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运行的电子文件导人到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归档,实现规范化管理。绍兴市数字档案室建设起步于2002年,并在2005年前后基本完成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近年来,绍兴市档案局在试点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了一批示范数字档案室。鉴于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复杂性,绍兴市档案局在工作中对照标准,稳扎稳打,力求管理体制、设备设施、数据管理、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等业务全面推进,成熟一个验收一个。2008-2010年连续三年,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每年都确定一家先进单位介绍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经验。
(三)勇于探索创新,高标准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1.加强档案馆基础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2008年7月,占地43.5亩,建筑面积21477平方米,总投资1.0562亿元的市档案馆新馆胜利竣工。搬入新馆以后,作为国家档案局确定的地(市)级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绍兴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指导意见,对业已建成的数字档案馆进行系统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合力组织攻关,以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联合开发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这是一个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编研为一体的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系统应用两年来,档案馆综合业务做到了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局(馆)机关的运行效率,初步实现了局(馆)综合业务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利用现代化。2009年11月份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档案局技术部组织的验收。
2.加快数字化步伐,优化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绍兴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起步较早。搬入新馆后,绍兴市档案馆依托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优化了储存和利用服务功能,加快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步伐。目前,市档案馆已建成目录数据共306万条,全文扫描共141万件781万页,专题数据库共10个。形成了一整套数字档案馆工作规范。2009年12月,在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制定及应用推广”项目验收会上,绍兴市档案局(馆)作了经验介绍。
二、“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初步实践
2009年上半年,绍兴市档案局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市级各部门(单位)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原则上由市档案局集中统一安排,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一解决,各相关部门(单位)不再自行承担档案数字化工作。报告提出,集中开展市级部门(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有利于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有利于确保数字化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有利于实现档案数字化设备设施的整合,有利于集约使用财政资金。
报告在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后,引起重视。2010年2月,绍兴市
发改委批复,同意以市档案局(馆)为主体,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85万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安排。实施期限为2010-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建设;2.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3.馆、室藏数字化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建设;4.网建设;5.电子数据登记备份建设。
与此同时,配合“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实施,绍兴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市档案局关于《绍兴市直部门、单位2010-2012年数字档案室建设工作计划》,对市直133个机关部门(单位)的数字档案室建设做出具体安排,其中2010年列入计划的有33个单位。为确保计划完成,市委、市政府还将数字档案室建设及登记备份工作列入今年对市级机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首批10多个部门(单位)档案的集中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
在数字化工作过程中,绍兴市档案局(馆)特别注重加工质量,明确要求数字化成果既要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要求,也要符合档案馆业务标准,以实现馆室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共享。为此,市档案局定期召开局(馆)监督指导处、技术处和保管利用处相关人员以及项目经理参加的工作例会,及时研究、统一有关业务要求与标准,制定了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不仅市级部门(单位)的数字档案室全面推进,绍兴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也将大大得到提升,其中全文数据库总量将会达到4500~页。可以这样说,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是绍兴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中的工作机制创新,也是构建区域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的有效路径。
三、实施“数宇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认识与思考
以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为重要载体,绍兴市确定全市“十二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市直133个部门(单位)以及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已通过省级认定的市直企事业单位,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县(市、区)80%以上的机关、乡镇(街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十二五”末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同步,全面实施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市、县两级档案馆在2012年前全面建成数字档案馆,实现数字档案远程服务功能,并根据国家容灾要求,建立馆际间异地备份库。通过三年时间努力,绍兴市档案馆真正建成绍兴市级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保管、交换共享和登记备份中心。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积极又稳妥的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尤其是“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市级部门(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障。
(一)全面实现馆室数字档案业务衔接,为档案馆室建设奠定业务和技术基础
据初步统计,市直部门、单位仅需要扫描的纸质档案就达到3721万页。此外,还有32312张照片、3110盒录像(音)带需要数字化。这些部门与单位绝大多数属于进馆单位,室藏档案迟早都要接收进市档案馆。如何避免档案数字化工作“两张皮”,既达到市级部门(单位)数字档案室自身建设的要求,同时又满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各项业务需求,以避免重复劳动,这是一个新课题。因此,解决馆室有关业务问题的衔接,特别是解决档号对接、案卷级和文件级条目的完善、案卷质量的统一等业务问题成为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共同面I临的任务。当然,引导和规范档案数字化工作并有序管理,确保数字档案的完整、系统、安全、真实、有效,更是实施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应有之义。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成果――数字档案,既是数字档案室的主体,也将直接成为数字档案馆的主要源头。自2010年起,各机关单位向绍兴市档案馆移交实体档案,原则上同时移交对应的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实体档案接收――档案数字化,再接收――再数字化这样一种传统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模式,从而促使数字档案馆建设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为全面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奠定物质基础
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进行登记认证和数据备份,是新形势下浙江省确保档案安全与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之举。笔者认为,数字档案室建设与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关系紧密,数字档案室建设为档案登记备份提供物质基础,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又反过来促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数字档案即档案数字化成果,是档案登记备份的主要数据形式之一。绍兴市出台的数字档案室建设业务标准规定,数字档案室建成后,目录数据库、档案数字化成果应制作三套备份,其中两套在本单位保存(一套联机,一套脱机),一套在市档案局(馆)登记备份。现已有一批机关单位的数字档案实施登记备份。目前,结合“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市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正在陆续到位,下一步拟争取科技立项,研制登记备份中心平台建设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争取市政府信息中心支持,对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升级完善,实现市级各部门(单位)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向市档案馆的在线实时传输。
显然,随着“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也将在绍兴得到全面推进。
(三)实施双向备份,共创双赢格局,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绍兴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单位数字档案室建成后,其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及时在市档案局(馆)登记备份,同时市档案馆提供馆藏对应全宗数据库一套给所在单位,以方便利用。这样做,必将进一步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以及档案进馆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无论是市级部门、单位将数字化成果向市档案局(馆)进行移交和备份,还是市档案馆将馆藏数字档案复制对应进馆单位,都将使对方极大地拥有馆(或室)藏档案的电子数据。由于这种整合不是类似接收实物档案那种占有式的整合,而是合作式的、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整合,既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或共赢。通过增加档案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提供利用,极大地方便相关单位乃至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登记备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确保数字档案数据的安全。这也是确保数字档案绝对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当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必将得到大多数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二维码 二维码分类 二维码特点 二维码应用
一、二维码的简介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相比一维条码,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
二维码是一个用计算机软件编码技术形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在几何图形中可以通过编码技术来存储数字、汉字或图片,它是一个不含电子芯片的存储器,而且这个图形可以通过打印、印刷、屏显等形式出现,其成本远远低于电子存储器。
二、二维码的分类
二维码可以分为二维条码(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和矩阵式二维条码(平时所说的二维码)。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形态上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其编码原理是建立在一维条码基础之上,按需要堆积成二行或多行。它在编码设计、校验原理、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条码的一些特点,识读设备与条码印刷与一维条码技术兼容。但由于行数的增加,需要对行进行判定,其译码算法与软件也不完全相同于一维条码。
矩阵式二维条码以矩阵的形式组成,它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在矩阵相应元素位置上用“点(方点、圆点或其他形状)”表示二进制“1”, 用“空”表示二进制“0”, 点的排列组合确定了矩阵式二维条码所代表的意义。矩阵式二维条码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读处理码制。
三、二维码的特点
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2.编码范围广:该条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3.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得到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4.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5.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6.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7.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8.二维条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
四、二维码的应用
表单应用:公文表单、商业表单、进出口报单、舱单等资料之传送交换,减少人工重覆输入表单资料,避免人为错误,降低人力成本
保密应用:商业情报、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军事情报、私人情报等机密资料之加密及传递。
追踪应用:公文自动追踪、生产线零件自动追踪、客户服务自动追踪、邮购运送自动追踪、维修记录自动追踪、危险物品自动追踪、後勤补给自动追踪、医疗体检自动追踪、生态研究(动物、鸟类...)自动追踪等。
证照应用:护照、身份证、挂号证、驾照、会员证、识别证、连锁店会员证等证照之资料登记及自动输入,发挥「随到随读、「立即取用的资讯管理效果。
盘点应用:物流中心、仓储中心、联勤中心之货品及固定资产之自动盘点,发挥「立即盘点、立即决策的效果。
备援应用:文件表单的资料若不愿或不能以磁碟、光碟等电子媒体储存备援时,可利用二维条码来储存备援,携带方便,不怕折叠,保存时间长,又可影印传真,做更多备份。
火车票应用:台湾高铁、中国大陆的火车票票面上也均印有防伪二维条码。但是,随手丢弃的动车车票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手机使用网络上下载的二维码扫描器就可以轻易的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目前,还尚无防止破解办法,铁路部门建议撕毁二维码部分。
手机二维码应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技术简单的说是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快速获取到二维条码中存储的信息,进行上网、发送短信、拨号、资料交换、自动文字输入等,手机二维码目前已经被各大手机厂商使用开发。手机二维码是二维码的一种,手机二维码不但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广告、图书、包装以及个人名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或输入二维码下面的号码即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功能,快速便捷地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获取优惠券、参与抽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而省去了在手机上输入URL的繁琐过程,实现一键上网。同时,还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识别和存储名片、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实现电子地图查询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随着3G的到来,二维码可以为网络浏览、下载、在线视频、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提供方便的入口。
作者简介:
[1]李银花(1972.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95866部队有线电教研室,讲师,从事话务专业教学
[2]刘雪莉(1979.04 ),女?汉族?河北保定人?95866部队基础教研室,讲师,从事基础教学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都纷纷涌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及技术效益等诸多因素的,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电力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电力通信网的结构也已从单一服务于调度中心的简单星形方式发展到今天多中心的网状网络,以保证能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需求服务。
由于电力系统行政划分的各级都设置电力调度,电力通信网又被人为的划分成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网络。一般来说,电力通信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主干网分国家、网局、省局、地区4级;地区网又分为地区、县级网。各个级别的网络根据隶属关系互联,各行政单位所属的网络管理、维护关系独立。而且由于传统的原因,上级网络的设备维护工作多由通信设备所在地区的下级网络的通信管理人员负责。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分离,集中运行,分散维护。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这样一些苛刻的管理要求,唯一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就是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简称网管系统)。
一、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1、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 TU-T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0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 HP等)都开发出丁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宣布接受4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0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管理系统2} o TMN的优
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2、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管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
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管理协议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目前出现了新发展的网管体系和标准,例如对象管理组织OMG的 CORBA体系、基于Web的网管体系、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对于电力通信网这种组织结构分散的网络来说,网管系统对各种体系的兼容性很有必要。
3、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可互操作性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的基础。完善的安全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成功的保障。网管系统还应支持与网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实现数据共享。
4、综合接
网管必须满足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要求,兼容各种制式、各个厂商的产品。
TMN网管系统本身支持的标准接口有限,能够直接接入TMN网管系统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并不多,大量通信设备的接入依靠网管系统提供的转换机制,网管系统通过协议适配器这样的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数据接口转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支持的标准接口,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设备种类繁多的电力通信网,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对于网络层次多、设备分布广、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如果全盘依照TMN的方案,势必造成系统十分庞大,整个网管系统变得很不经济。因此,选用一种综合接入能力强、成本低的网管系统直接面向大量的通信设备,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通过标准接
口送入TMN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接入网管系统来完成接入的任务对电力通信网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案。
对于大量中等以下规模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的功能来管理网络,既可实现通信设备的综合接入,又建立了网络的分层管理,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方案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对于系统已经在建的大量的监控、网元管理系统来说,也可以采用先将其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的方案。
5、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管理,即各种功能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独立性,系统不应依赖于某个设备制造厂商;网管系统应能保证所有的厂商都得到同样公平和有效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系统本身的发展,确保不会因网管系统方案选择限制通信系统本身。这一点对于多样化特点十分明显的电力通信网尤为重要。
6、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管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二、电力通信网发展方向
在技术瞬息万变的未来环境中必然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智能、灵活可靠、易开发扩展和恢复、支持全新应用模式和业务、成本低廉的真正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而且网络必须提供便捷动态管理、集成分组以及通过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协调一致的故障排除功能。随着技术的变革与市场容量的变化,还应该向着宽频带、低时延、高度灵活的组合扩展性、支持高突发性数据传输处理、高智能终端方向发展,使多种通信手段互为补充、备份。业务上向着具有高保真音频、高清晰度视频等多种数据传输方面拓展。
由于目前我国各级电力公司都相继引进设备对自身通信网络进行了改进,而且形式各异,考虑到现有设备和传统数据通信业务市场状况,尽可能保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构造新一代多层结构信息网,就要求新一代电力通信网络所提供的业务平台不但要满足现存的数据格式透明度差、协议多种且不兼容、业务处理多样的功能,还要为将来的网络规模扩展及新型业务的接入提供可能。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前在众多领域都已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而在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建设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才能有效延长艺术档案的使用寿命,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
1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简述
文化艺术档案是为了建设文化文明社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见证,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等,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都有非常重要的欣赏价值与收藏意义,而文化艺术档案就是将涉及其中的文字、录音、实物和照片等收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为后人留下更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建文明社会[1]。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目标,就要求与当前计算机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结合起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储存模式,再与网络化连接,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信息库,其资源供社会享用。积极建设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能够有效提高艺术档案利用率,将其记录并保存形成全新的文化艺术不动产,并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展示和传播,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最大化的共享,结合当今网络传播面广、快速便捷的特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进一步满足。其次,能够保证一些悠久艺术档案良好保存的目的,其中涉及到的保存方式有文字、影像、数字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会因为实体档案文件的损坏而失去利用价值。再者,还能有效规避安全风险。一些异地保存的艺术档案数字化副本,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档案资料的安全,预防因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而导致损坏。目前,非永久保管的艺术档案日益增多,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中制作数字化母本加以保管,很大程度上环节了空间的保管压力,对于档案的移交工作等都有便捷化作用[2]。
2信息化环境背景下的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措施
2.1前期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创建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工作人员首先要遵循与数字化要求的基本原则,对文化艺术档案可行性进行分类,确定具体的周期与范围,并由此拟定相关的物力和人力投入方案。其次,要针对实物性的艺术档案做好筛选工作,比如材料的大小、规格,影像的清晰程度、具体数量,以及资料的易破损程度,都要进行详细的清点和登记。再者是对进行数字化的材料做好已数字化和物理存储的说明与标注,明确具体的来源信息。还有就是做好批量材料的存取以及复位工作,进一步保障材料的安全。最后是要确定储存的计算机硬盘容量和内存情况是否符合存储的要求。
2.2采集处理工作
艺术档案的实物要转变为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与储存,那么采集与处理工作就非常重要。在进行采集时,工作人员要积极采用扫描等技术手段,确保不同规格的材料达到同样的字体大小、字迹风格、清晰程度,尽可能恢复母本的原始性,又要适度参考当下应用的便捷性原则确保使用效果。同时还要做好纠偏、防污、压缩等处理。
2.3数据处理工作
这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处理后进行的工作,对录入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核对与排序,提高后续管理工作和检索工作的便捷性。针对已经录入的数据信息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录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有卷件标题的要确保其相符,分类正确,核对标明数据与内容的一致性,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发现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情况下还要及时参照母本的内容进行验收,提高文化艺术档案的真实与可靠性。
2.4建立艺术档案数据库
作为艺术档案信息数据储存介质、信息对象、管理系统的整合体,数据库包含了软件、数据管理员等,在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关系式数据库、非关系式数据库以及数据库技术结合,属于一项应用较广的数据库建设技术之一。主要通过数据模型为中心,融合相关的数字、图片、文字、字符、视频和声音等等,具备了数据量大、类型种类多、处理统一方便的优势,在应用和继续开发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艺术档案数据库中需要借助C/S和B/S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发,与主流服务设置形成无缝的集成,使其达到良好的控制管理效果。其中的C/S程度能够协助前期纸质档案信息、自动入库的管理,解决一些具备历史信息纸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B/S模式则为访问档案的人提供身份认证等信息检查,更方便地完成后续的浏览操作。
2.5数据备份处理
在经过验收后,合格的档案数据录入数据库以后要进行备份,一方面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弥补一些部门硬件配置不均衡完善的缺陷,数据备份很有必要。其中使用到的光盘通过存放数据要求和格式的分类,分为了只读光盘,如DVD、VCD等等,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具体内容和所需要的容量,进而选择合适的光盘,备份完成以后要及时读盘,以确保备份的完整度[3]。
2.6共享管理系统
共享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特点是分级,属于对于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内部权限控制范畴,用来识别访问者具体的身份,并分配范围权限内的浏览对象。其中重要的作用是安全保障,这就涉及到安全保障系统,用以确保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正常合理使用,并符合相关的操作规范[4]。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操作过程,防止出现违规、恶意攻击或盗取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加强了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保障,也为后续维护工作的连续性打下良好的基础[5]。
3结语
总之,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其包含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内的诸多技术性要求,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其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那么工作人员就必须加大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的发展带来的福利,让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在保存、利用、传播文化艺术档案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数字化管理和实体管理机制,让文化艺术档案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播,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燕.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探讨[J].四川戏剧,2016,11(4):150~151.
[2]潘革.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探索[J].数字兰台,2011,12(44):24~25.
[3]汪辉霞.浅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数字化管理[J].大众文艺,2015,11(12):192~193.
[4]李树青.关于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戏剧丛刊,2014,32(5):98~99.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建设内容
数字化医院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把最先进的IT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充分应用于医院临床诊断和管理业务,通过医疗信息由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变,深刻变革了医院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一、数字化医院概述
1.数字化医院的定义
数字化医院可以从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两个方面来定义,即在物理层面上应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和医院空间的智能化、自动化,提供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在信息层面上应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的信息采集、保存、传输和处理,并通过临床数据仓库对医院所有数据进行一元化管理和应用,以利于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2.数字化医院的基本框架
一般来说,数字化医院包含两大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每一系统有包含多个子系统。医院在子系统的建设中,从自身条件出发,取舍各异,不尽相同。
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2002版)将医院信息系统划分为五部分:临床诊疗部分,药品管理部分,经济管理部分,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外部接口部分。临床诊疗部分包括: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输血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手术室麻醉系统等。药品管理部分包括:药库、药房及发药管理,合理用药的各种审核及用药咨询与服务。经济管理部分包括:门急诊挂号,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患者入、出、转,住院收费、物资、设备、财务与经济核算等。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包括:病案管理、医疗统计、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患者咨询服务等。外部接口部分:提供HIS与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系统、远程医疗咨询系统等的接口。
医院楼宇智能化系统(BAS)是以医疗服务和楼宇设备监控为主线,智能化应用系统为支撑,建立的医用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可分为基础型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管网系统,机房工程系统,无线覆盖系统)、基础应用型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门禁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乐、应急广播系统,LED信息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业务应用型系统(排队叫号显示系统,临床呼叫系统,手术示教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婴儿防盗系统,ICU病房探视系统)及集成应用型系统(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四大系统。
数字化医院系统布局框图(包含部分子系统)如下图示。
二、数字化医院建设热点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手机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高清、无线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救护车上的医疗人员,通过移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远程指导;社区医生带上移动医疗诊断设备,可以随时请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医疗信息平台,可以用短信、网页、呼叫中心等方式向公众提供掌上医讯、预约挂号等服务……
目前在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可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无线语音、网络呼叫、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等。可以说,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从住院登记、发放药品、输液、配液/配药中心、标本采集及处理、急救室/手术室,到出院结账,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
2.无线临床信息系统
在HIS全面实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住院医生站系统、住院护士站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可逐步引入无线临床信息系统。
无线临床信息系统基于HIS、物联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而建立的辅助临床工作的信息系统,目前的主要应用有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无线输液系统、无线心电系统等。医护人员利用手持无线设备,如PDA或智能手机等,可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生命体征数据、护理信息;查询患者医疗信息,录入医嘱;在床边或输液厅核对患者身份、执行用药医嘱、跟踪记录医嘱执行状况;实现护理监控等。
对于目前未实施无线临床信息系统的医院,其医院信息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仅延伸到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而借助于无线网络技术、RFID技术等建立的移动医、护工作站,可将医院信息系统延伸到病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健康物联网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和健康行业中的应用是健康物联网。健康物联网是通过健康传感装置智能采集人体的生理和运动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前端智能),经过传输网络,将健康信息送达信息决策中心存储,并对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后端智能),最终实现一条龙健康服务(健康提示、报警和紧急救援等)的智能网络。
当一位病人在外病情突发时,随身穿戴的健康传感器发现采集的生理信息异常,经过简单的分析(前端智能),发现情况紧急、需要抢救,携带的监护系统在发出报警的同时,通过3G网络将求救信息发送到紧急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智能决策,启动服务决策。服务中心通知救护中心抢救,并将病情和抢救方案同步传输。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可确定病人的位置,并确定最佳行驶路线。健康物联网将提供及时而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4.电子病历标准化
电子病历标准化,一方面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报告共享,即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报告的互认,以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这与目前国家倡导的医疗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能是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Patient Referral),即当一个患者从一个社区医疗机构转到一个医院(或者相反的情况)的时候,两者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三、数字化医院建设中需把握的问题
1.整体规划。医院全面数字化是一个庞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无论从战略上或从战术上,从硬件上或从软件上都必须先进行整体地调研和规划,才能为后续的建设指明道路和打下基础。
2.全面集成。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医院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它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提供所有的产品,必须对不同厂商的产品以及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充分集成,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数字化医院体系。
3.分步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分成多个阶段来完成,以保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整个过程科学划分为多个实施阶段,逐步完成数字化医院各项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