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学习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运用
笔者结合自身对新课标的粗浅感悟,试就新课标基本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将知识点以死板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出示了以下数学题目:
3,5,7, , , …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这一题目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数字;并规定只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就视为正确的答案。
如此一来,就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难道这不比单纯向学生灌输死板、单调的数学规律知识点更有作用与效果吗?
二、教学过程中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材中包含的背景知识等辅助材料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之中”。
我同样将这一理念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在讲解“负数”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就向学生详细阐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负数的重要发现:
中国在《九章算术》以及《方程》章中率先引入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其中所提到的“正”“负”等相关术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1299年,朱世杰编写的《算学启蒙》中有“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的详细说明,这是中国关于正负数乘法法则最早的记载;
……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政治 教学感悟
在新课标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共有四本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让我们一起分别来探讨一下。
第一本书就是我们的《经济生活》,这本书跟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经常会涉及到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能让我们懂得材米油盐,所以说呢是一本很实惠的课本。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学到商品,货币,还能知道汇率,还能懂得经济全球化,学了经济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看起新闻来更加方便了,因为新闻中会谈到GDP,CPI等很多知识,都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会学到的。很多同学喜欢经济生活这本书,因为它更能让人们跟上现在的经济步伐,了解经济态势。在这本书的学习中我经常让同学们去看新闻,去解释很多我们常听到却不是很懂得的经济用语,当然更要结合我们高考中的教学重难点去学习,这样学生既有兴趣,考试也比较轻松。不过经济生活,在四本书中重点难点是最多的,所以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提高。
新课标高中政治第二本书是《政治生活》,政治生活与我们的国家息息相关。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一定不能不去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的社会,我们还要懂得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要从课本中让学生懂得我们要有国家尊严,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当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书中都会具体的谈到。通过这本书的教学,我觉得应该能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国家,热爱我们的国家,这就是目标。这也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了,不过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方法可能都还比较老套,所以需要迎合新课标的改革去提高,去发展。
说到新课标政治教学,最突出的就在于多了一本课本,第三本书《文化生活》,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具体的了解到文化是什么,文化与政治、经济还有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关系,我们还能领略到异国风情,还能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所以这本书对我们学生扩展视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说到文化,很多人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具体说来什么是文化却哑口无言。所以,学习这本书对我们中学生来说能真正起到了解文化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我们国家也需要提高文化竞争力,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民族文化,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受到太多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漠视了我们本身的传统文化。经常很多学生,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可是对于自己本国的节日却没有那么的用心,这其实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被同学们所淡忘了,文化上的趋同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们政治老师还要在担负着让同学们的心中重新拾起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的重任。
在《文化生活》这本书的教学中,我突出让学生真正的去体会,去感悟,比如让学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去了解学校的文化氛围。比如让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本身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本的兴趣,一举两得。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或创设各种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升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当然,这样的学习是很花费时间的,我们这样的国情下毕竟还是需要考试的,面对高考,我们不能花太多去的时间去实践,我们还需要高考,所以练习也非常重要,要督促学生多做题目,特别是一些创新型的题目,让学生多去思考。不过由于文化生活以前没有涉及过,所以对学生来说,相比较其它的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一本书是《哲学生活》,我觉得这是一本最优意思的书,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本书很有意思,因为这本书会让我们懂得很多的哲学道理,会让我们学会去总结自己的生活,在总结的过程中,忽然就发现,原来生活真是这样。这这本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寓言啊,名人名言啊,笑话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题材。当然,我们不是在给同学讲故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这些具体的事迹让同学们学会去分析,学会去思考,更多的懂得其中的道理,从而去追寻人生的真谛。
1 课程目标的构建突出了最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为其核心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过去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因而,新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2 课程内容的设计形式更加新颖
过去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新课标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而至学习主题再至目标要素,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课标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者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3 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课标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及关系上,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4 体现了评价标准多元性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评价。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手段。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通过这种评价,一方面,发展了学生评价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自我记录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 凸显生活实践成为新课标的基本教学方法论要求
新课标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而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这个方式的转变受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生活实践的支配和影响。实施新的学习方式,实现知、情、意三个维度的整合与发展,离不开学生亲身经历的的生活实践。只有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去领悟知识,才能有效地完成新课标的方法论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但反复阅读了新课标之后,不免引起我对其他问题的一些思考。
5.1 新课程改革下,必须明确学生到底要养成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就提出: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权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动摇,它不仅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和设置的转变,更要涉及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德育观,以及评价机制的根本变化。因而,养成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未来及学生个体发展要求,培养能适应变化、有坚强毅力、有自主能力,有鲜明个性的公民。
新课标提出及其实施过程中,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就新课标视角下就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探索实践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及其教学方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不但意味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观,以学生观和质量观为追求,并以此来制定教学策略,进而指导新的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自主意识等。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追求;在自主环境下,倡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生活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联系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将产生的矛盾化解。这就需要教师要关注自己的言行,使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述者,也更不是那些以传导为主的冷漠的“说教者”。教师要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将语文教学变快乐的学习生活,教室就是师生欢乐与共的精彩世界。新理念旨在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全新的教学生活。具体而言,新课标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教师乃至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理念要改变传统的问答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问多,学生问少。以往的教师提问,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或者说意义不大,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改变教师发问方式,有很多种方法,如立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主动多问;侧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启发学生多想多问;拓展教材,让学生感兴趣多问。教师要督导学生多问,还要让学生珍视学习的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到有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提出的题要与众不同。
(2)新理念要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教师的讲为主导化为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就是点拨。如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关键的衔接过渡的地方,或者课文的精华部分,略微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思索提高。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变教师灌输为主为自己探究为主。不要担心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只有经过挫折的进步才会效果卓著。新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但同学之间也要合作讨论、取长补短。要给予学生选取视角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权力,以获取学生们不同的思考结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要归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解答。
二、探索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的有效途径
1.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传统的授课模式每课必分段,要归纳段落的意思,还要概括中心思想。新理念要根据课文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课堂教学分析多样化、个性化,还要允许多样并存。如有的课文要大家一起学习,然后再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大意,找出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有的课则可以由重点部分切入,以局部看全部,引导学生先从重点段学起,再依次自学其他部分。还有的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从有趣的段落入手再予以展开,但注意要视整篇课文为一体,要依据作者的思路进行完善。个别的课,可以安排学生以自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鼓励学生自学,在学习中遇到难点、疑点,尽量让学生用工具书解决,实在困难的教师再予以讲解。
2.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培养语感。读的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提高的过程,阅读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完善过程,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先确定读的目标,然后确定读的重点,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比较效果,这些都构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倡导读书,尤其提倡自读,侧重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齐读也不要放弃,要有度,不是不能用,但要有分寸。读书是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边读边积累,多读会形成语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并在读前提出要求,在激励中纠正错误,最后总结归纳。所有的这一切要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不要着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按正确的思路思考。
3.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积累。多读是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的捷径,进而理解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引导学生按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方法去学习。教师首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侧重予以讲解。要改变传统教学节奏慢效率低的缺点,立足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精炼,学生也要做到言简意赅。每个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问题耽误解决主要问题的时间,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尽量课下解决,保证教学进程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名著,并鼓励学生做摘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的交流活动;提倡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随时做时政的笔记,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组建文学社、读书会等一起进步;组织学生旅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总之,社会在进步,语文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创新中前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现代化人才;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促进语文教学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才智,2008(07)
【2】朱建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利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0)
【3】赵洪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1)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可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极端: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做主人,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气氛热闹,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攘攘;而教师则只作为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成为了陪客。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从“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就模棱两可,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完全开放了,才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此类现象,实在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忽视教师主导性的一种倾向。
二、以探究式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而探究式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有的教师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适应于研究,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学,似乎一提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不存了。这与新课改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是极端的。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和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了假繁荣现象。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倡导新课程改革,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得不到落实。语文轻了“语”,轻了必要的双基,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向。语文教学要工具和人文并重,才能既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又避免“头重脚轻”的悲哀。
五、片面强调学生的积累、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积累能让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但在我们现时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语文老师忌讳“讲”,在教学中不敢分析、不敢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将较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空悟上而造成了收效甚微的新的偏失;有的放羊式的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课文,而老师却不加任何指导。但是想想,学生真有那样多的时间去实践所需要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语言材料吗?事实上,文本往往是多义的,而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与其让他们迷惑地读一百遍,还不如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让其豁然开朗来得实在。
关键词: 苏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 亲和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学者纷纷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活动,其中,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应用走在了前端,典型表现则是整本教材的编写独具匠心,处处体现着亲和力,如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引言中这样写道:“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里,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1]这样的例子在整本教材中随处可见,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定义、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体会到数学教材体现出来的浓浓亲和力。
一、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亲和力的表现
(一)引言生活化,既亲切又引发思考。
翻开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如果不仔细看,你就会认为这是语文教材,“蓝天下一朵朵白云、一片片树木、一片片草地、一群大象……”这样的场景,乍一看到,以为是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而其恰恰出现在数学教材之中,还是高中数学教材。当学生翻开数学教材之时,第一眼会感到自然的美,之后就会陷入疑问:“这幅图与本节课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翻看之后的教材内容,再观看引言的图画,就会感受到自然界存在的一类类同样对象的群体,从而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必修二第一章学习立体几何的引言是“天坛、房顶、无言、围栏、招牌”,这些图形、图像的出现,不仅生活气息浓厚,带给学生亲和力,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简单易学的“问题串”。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必备工具之一,同时是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之一,之所以教材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其实质来说,是因为教材能帮助教师系统地讲解知识点、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传统教材的编写由于编写人员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思路指导教师、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导致学生自学困难。
在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编写者打破了以往编写教材的思路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创造性地设置了“问题串”,如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问题:“数学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学习和研究数学?数学有什么作用?”这样“问题串”的设置和应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学习的意义,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价值等,从情感上亲近学生,增强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3]。
(三)生活与自然的融合。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教材说教式的模式,而采用了引导式的方式,如以必修四三角函数的引言为例,传统教材中,“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都有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周期律”;在苏教版教材中,“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自然界有许多‘按一定规律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按一定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称为周期现象”[4]。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生活气息更浓,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更关注生活,这比传统教材告诉学生什么是、是什么的生硬内容无疑具有更强的亲切感和亲和力。
(四)文化氛围浓厚。
数学教材具有强烈的专业性、学术性,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然而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每本教材的首页都是伽利略“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狄尔曼“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这是一种比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重要的语言……”[5]。通过这些名人的阐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名人对数学的热爱与痴迷,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与应用的意义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成功,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因为教材编写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的表现就是突破传统教材生硬冰冷的内容、知识点,倾力营造出了浓厚的亲和力,而这种亲和力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贴近自然,为学生重新认识生活和自然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应用,使得学生学习学术性很强的知识时,体会到自然、生活的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学术教材的编写,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在当前教育改革攻坚阶段,如何实现既培养学生能力,又保证学生学习到学科知识的目标,成了摆在教育学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与应用的成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是一种创新,更是教育改革教材的编写方向。因此,研究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就有了研究的意义。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具有代表性的教材编写示范,可以说,为全国各省市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之中亲和力的四个表现,即引言生活化,既亲切又引发思考、简单易学的“问题串”、生活与自然的融合、文化氛围浓厚,使我们在感叹教材编写的亲切宜人的同时,深深地受到了震撼,不仅为学生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而且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更难得的一点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快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旁白”的价值实现[J].中学数学月刊,2014,3(1):64-65.
[2]徐辉.新课标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亲和力感受体会[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5(3):31-31.
[3]乔祥敏.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新亮点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5,1(36):54,60.
1.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而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理采取措施,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标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提倡学习多样化。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理念等。需要学生钻研教材、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让学生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的内容,然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每一位学生的成果。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
(4)倡导民主平等教学。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的平等性。
(5)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各自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
3. 实施新课标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它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的、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法、教材、学生等方面,学生也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但在实施中确实有很多困难。
(1)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等因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欲见成效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悟;体验;积累
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有读书声、说话声,还要有争论声、歌唱声、欢笑声。教师要善于将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一、语文课要书声琅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1.在读中思考。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就会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进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些课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求解。学生在读了一两遍课文后,大部分问题能解决。对于少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再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谈论。
2.在读中感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标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其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如《赶海》第三自然段既总写赶海人们的活动,又有细节描写,生动有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找出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其中的趣。
3.在读中积累。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有许多成语、诗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反复诵读,让学生将这些精华积累于心。
二、语文课要话语滔滔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不仅要进行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还要学会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1.仿照说。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学完《长城与运河》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说一说别的奇迹,不仅让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文中的优美语言积累迁移,一举两得。
2.想象说。许多课文在精彩处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的留白处加以完善、丰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味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换位说。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设身处地地为课文中的角色想一想,与文本中的角色对话,不仅能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学完课文《蜗牛的奖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蜗牛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说几句话等。
三、语文课可表演助兴
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儿童活泼生动的个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即兴表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程度,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表演是对生字新词的最好诠释。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识记字词,效果远远好于在无意义的环境或孤立地辨认和识记。在字词教学中,亲身体验或营造情境时学生理解得更快,记得更牢。如《小稻秧脱险记》中“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中的“警觉”一词,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你有什么疑问?你能将这种疑问,这种好奇表演出来吗?”
2.表演是对课文中心的最好把握。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应在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读中心句或重点段来体会。在教学重点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绎“送别”场景,从而深入体会诗、文的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