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教学方法是:

(1)自主探索。即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算法或尝试计算。

(2)小组合作。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自主探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对探索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建立起数学模型。

(4)组织汇报。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对各小组提出的观点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

(5)集体归纳。各小组汇报后,进行综合性归纳结论或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提出:爸爸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了多少元?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独自动手列出算式:500+800=?,针对算式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交流、讨论算法。然后组织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后组织全班归纳:方法一,通过摆人民币,发现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100元是1300元。方法二,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添两个0,得数是1300。方法三,也可以这样想: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方法四,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得到1300。

3、解释应用。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一、数学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若能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我设计了求教室里黑板的周长,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设计成找教室内的四边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这样,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

二、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拿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

三、重视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作用,而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思维能力从低年就要注意培养,如教学口算时,要逐步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交给学生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

四、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

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

教具、学具、电话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加学生感性经验,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

(1)教师要有正确的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在智育方面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智力,而且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估算教学 教学数学 意义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1估算概述

1.1估算

简单来说,估算就是近似计算,是在对结果的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致计算,通过降低的方式简化计算的难度,从而提高计算的效率。

1.2估算的主要方法

当前,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如四舍五入法,取整法,忽略尾数法等,根据对结果的精度要求和具体的情境不同,估算的方法灵活选择。总体来说,尽管估算的方法各异,但是其估算的基本原理相同,分为数据重塑、算式转换和盈亏互补三类。

(1)数据重塑。从简化计算的角度进行数据估算的选择,通过对数据的取整等方法进行计算的简化,从而提高计算的效率。

(2)算式转换。算式转换的估算理念是将估算的关注点放在算式上,通过对算式的顺序调整,实现计算量的降低。

(3)盈亏互补。盈亏互补是从估算结果进行考虑的,通过将估算的方法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结果的适当偏大或偏小,从而实现估算结果与问题的良好适应。

1.3估算的现实应用

估算适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不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通过估算能够节省时间,提高问题的处置效率。此外,估算常常用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小学数学开展估算教学的意义

估算是人们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对数学知识进行的综合运用,是数学思维的现实体现,将其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如下方面的意义:

2.1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计算对精度有所要求,但是并非需要将计算结果精确到极致,精确到一定的数位即可,以后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现实意义,如多数的金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即可,超出两位后,没有对应的人民币单位,将失去意义,同时造成计算量的大幅增加。通过对估算教学的开展,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数学,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现实数学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有较为积极的影响。

2.2间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感是必不可少的,是人们对数字形成的条件反射性的认识,如简单的数字大小对比,看到数字8和5,能够瞬间形成大小的认识,这就是数感。就小学生而言,刚刚接触数学的正规教育,还未形成成熟的数感,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对估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2.3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态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这导致数学教学的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估算教学的开展,能够实现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取得“剑走偏锋”的效果,是对常规的数学教学标准的“忤逆”,给学生以新奇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和拓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

3当前小学生学习估算的主要问题分析

3.1难以掌握估算的开展时机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放在估算方法的传授上,对于估算的开展时机关注甚少,导致学生不知该在何种形势下进行数学估算。针对此问题,许多教师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当题目中出现“大约”、“差不多”等字眼时即可进行估算,这虽然对教学有所帮助,但是“治标不治本”,学生对何时开展估算仍然比较茫然。

3.2难以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相比,估算需要在特定的场景下放有意义,在不同的场景下,对于数学计算的精度要求有所差别,数学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适用的估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应该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实现对计算的最大限度的简化,这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的先天弱项所在,应该注意教学方面的重视和引导。

4小学阶段进行估算教学的具体建议

4.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方法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对数学思想的现实应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估算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加强对生活素材的应用,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估算情境,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的学习和运用,逐步形成估算思维,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2敦促学生利用估算验证计算结果

估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大致估算快速得出结果,将其与计算结果对比,从而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这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课后练习实现,学生进行精确的计算之前,先进行大致的估算,进而得出结果的大致区间,然后进行精确计算。这样做可以避免中间过程失误造成的结果错误。既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做题正确率的目的,又能够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可谓一举双得。

4.3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的现实应用

估算是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方法,是为处理现实问题的服务的,如果脱离问题的情境,估算将毫无意义。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现实问题的思考,将估算应用于日常生活,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在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力量,坚定学习的信心。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开展估算教学是极为必要的,对于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增强和数学学习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该针对当前的教W实际,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确保估算教学的顺利开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婷.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新课程:小学,2015(4):47.

[2] 孙景妹.开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和建议[J].知识窗,2016(4):10.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奥林匹克 循序渐进 灵活运用 总结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稳步提高,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对小学“奥数”教学的争论,也层出不穷,众说纷云。有人说在小学阶段学习“奥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校利用“奥数”题选拔学生,是对后进生的一种歧视,也有人说“奥数”是世界存留的宝贵遗产,我们新一代应该去传承,去发扬光大……种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就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奥数”观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奥数”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他是许许多多教育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罕见的文化瑰宝,我们新一代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传承,去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

二、明确“奥数”学习目标

如何正确看待小学“奥数”教育?首先要知道奥数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在小学阶段来说,他不是择校,不是竞赛,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能力拓展、知识巩固、潜能开发等,这是“奥数”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奥数”学习的关键。其次要明确小学“奥数”只不过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升华,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弄清题意,理清思路,一定能解决看似复杂的题目。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所言不差,兴趣就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小学“奥数”教育主要是面向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力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强制灌输知识。对无法理解奥数知识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产生厌学、自卑等情绪。

四、教学建议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一次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1+2+3+4+5+6+7+8+9+10=

多数同学认为这太简单了,直接加就可以了,于是三两下就把答案算出来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对。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且又出了一道题目:

1+2+3+4+……+97+98+99+100=

这时候,同学们议论纷纷,认为直接相加的话,数字过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一定有其他方法,这时候我适时讲解前一道题的方法:

1+2+3+4+5+6+7+8+9+10

=(1+10)+(2+9)+(3+8)+(4+7)+(5+6)(加法结合律)

=11×5 (乘法分配律)

=55

这时候有的同学恍然大悟,马上动笔解决后一道题,并且兴致很高,希望再挑战类似的题目。其实,我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在复习已学知识,并让学生明白看似复杂的“奥数”题其实包含着浅显的道理。

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前面有5人,后面有6人,小明想: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多数学生用5+6=11(人),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小明”算进去了吗?有人马上说:“哦,这一队应该有12人。”不错,像这样的题一定不要忘了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接下来的教学中,又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小红分别和其他学员握手,并握了39次,这个小组共有多少个学员?

这时小朋友们议论纷纷,答案倍出,但也有几个学生说:“还有小红自己呢?”对呀!小红应该是和别人握手,才握了39次,别的学员应该有39人,加上小红自己不就是40人了吗?

所以说,小学奥数教学一定要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抓住关键,才能正确解答。

3.图文结合,总结提高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意思不明。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然而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提问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一是过浅,一是过深。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3)问题缺乏科学性。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惟其如此,就更加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思考。然而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这样的数学课,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

二、教师提问的误区

1.视满堂提问为启民式教育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老师对提问与启发式教育的认识不足有很大的联系。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的降低。

2.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

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课堂提问数量多、有效性低。国内的有关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都要问大约定俗成2个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中,自我探索、自我提问的效是最好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包干的提问必然不不学生的自主学习,侵犯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会使其问题意识的丧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层次偏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小到何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启情诱思”的。

3.课堂提问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教师提问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的,但实则不然。有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而不同,尽管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但在反馈答问,教师对学优生采用正反馈多,对学困生则采用无反馈方式多;在语言风格上,对学优生教师采取民主型,而对学困生采取专制型的言语风格多。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缺乏理想的沟通情景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良性的沟通必须在“理想沟通情况”中进行,使彼此受观点。

三、有效提问的类型

(1)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一石激起千重浪,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疑惑。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3)联想式提问与启发式提问一样,联想式提问的意义 在于引发学和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联想式提问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

四、讲求提问艺术

提问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80-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让学生弄清概念的产生、联系、过程、本质及运用,应成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目标。对教师来说,分析学情,吃透教案,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比如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这些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概念教学成为首选。目前,概念教学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以概念教学为主线,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导、延伸基础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一: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中有六张卡片。老师要求学生将卡片平均分成三份,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平分成三份。这样学生就从小组活动中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比如墙角、桥梁、屋顶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角有形象生动地了解。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概念教学更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成熟或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概念教学是通过加强学生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来引导其辨别事物,或者进行归类,宗旨是加强理解。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概念教学逐渐变了味道。调查研究显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下来,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并非概念教学,依然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概念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拥有显著的教学优势。但是,其教学优势能否凸显完全在于教师的驾驭能力。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充分运用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面对概念知识不能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总结能力比较低,往往过于仓促,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概念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比如,有些教师仅仅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进行教学,其他内容依然是死记硬背。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填鸭式”的教学,与学生没有互动,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育界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应该深化教师对概念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教师入职后期教育,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同时为教师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

我国应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为学生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概念。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概念教学进行延伸与应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概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新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线索,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但是,我国在概念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国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随着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拓展,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阶段,除了要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协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讨相关知识。本文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二、莱司特的减法教学课

建构主义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为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对于莱司特而言,其将建构主义教学在不断地实践中证实了建构主义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他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展示了重组在减法学习中的运用以及探索了运算之间的关系。

第一,减法教学中的重组。重组教学方式对于加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小学生学习减法的过程中,重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能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莱司特主要在课堂中通过利用数字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他的课堂上,莱司特会提出“原有40个棒冰,在通过游戏中用掉了22个,问学生最后还剩多少个棒冰?”当学生在进行计算之后,莱司特会把所有学生算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再次观察答案的不同,并让学生说出那个答案是自己最怀疑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思考,在答案中出现了29个数字,一些学生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减法运算中。于是,莱司特就让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一名学生说道40减去20,就好像是4减去2一样,所以最后的答案应当是28。而这时,莱司特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他只要是希望有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当那位同学把答案说出的时候,立马就由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反驳,认为40减去20等于20,而20再去掉一个2,怎么说也是小于20的,通过积木得出了最终答案是18,这也就是最终的正确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同学通过互相地交换意见,并尊重对方说出的观点,在互相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水平,对此这就更好地体现出了建构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探索运算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赖司特向学生提出:“我骑车要到沃蒙特,而两地间的距离总共有54英里,在骑到27英里路时候,我停下车喝了一杯咖啡,问我还要骑多少英里路才能到达沃蒙特?”同前面方式大致一样,赖司特还是让学生们先算出自己认为的答案,然后将不同的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同样让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而这时学生甲认为最不能理解的答案是35,这时学生乙同样赞成,他认为,50减去20等于30,这个正确答案肯定是小于30的。这时学生丙认为这个答案可以以27为底数向上数到54。而同学丁则认为可以通过积木先数够54个数字,然后再从中抽取掉27,剩下的答案就是最终的结果了。也就是说,加法和减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到一道题中进行计算,只是计算的方式不同。通过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探讨分析,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推敲,在得出的答案中需求最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之后,最终学生之间在通过互相探讨中,用不同的拼凑方法,使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了解到运算间的关系。

三、启示

在上述实例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莱司特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一道应用题当中可以采用加法、乘除等方式进行一种减法的运算。在莱司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用加法对数字进行比较,并通过将十位数转换成个位数的方式进行分析。例如,一辆卡车可以载36个士兵,现在需要将1128位士兵运往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除法进行相应的运算,在结果中显示,当1128除以36等于31,但是在结果中余数是12,于是部分学生就认为答案是31,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32,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是可以将余数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真实的场景进行问题的分析,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分析考虑,要将学习情境和知识运用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教师恰到好处地选择数学游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在游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学生重视数学学习,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具备了积极端正的数学学习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就不愁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再厌烦数学,不喜欢数学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采用数学游戏的教学方式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作用,能够使数学的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对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意义所进行的简单分析。

1.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众所周知,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游戏的教学手段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同样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

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由于组合图形是将所有学过的图形结合拼凑在一起得到的,我们想要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已学过的所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要有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将组合好的图形分割成已学过的图形,这样才能正确地求出其面积。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难点,而学生也非常不喜欢学习这一节内容。那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比赛,把已所学的图形及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为题目,进行小组间的竞赛。这样能够激励学生温习和巩固旧知识。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剪出学过的所有图形,并进行拼图比赛,看谁拼得更加美观。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在组合图形求面积时进行拆分。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求出大家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并对方式、方法加以的指导。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对这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了新的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游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数学游戏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和掌握数学知识。游戏能够为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积累学习经验的机会,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坚固的基础。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学习圆柱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体物体,通过自己动手,将其底面和侧面分开。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组成圆柱体底面的图形是圆形,侧面是长方形,而且也很容易找到底面周长就是侧面长方形的长这一联系。这样学生就能在动手的数学游戏中学到圆柱体的知识,不但能够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当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获得正确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学习方法。又如在小学五年级学习三视图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物,如玩具或是漫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将自己看到的用笔描绘下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此进行讨论和研究。教师可用“为什么我们画得不同呢”,或是“为什么你这么画”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探究观察物的角度与所看到的事物的关系。这样能够让学生亲自去经历、表达和感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

3.数学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灵敏、发散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小学数学的习题看起来非常难解,可是当我们换个解题思路时,这些看似很难的题目就会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在解题时,学生若具有灵敏发散的数学思维便能够及时地变换解题思路。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游戏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因为数学游戏是一种智力型的游戏,它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些复杂的游戏也是非常难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学生对游戏的热爱程度非常深,他们便会冥思苦得出简单易行的游戏玩法。这种数学游戏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在做题时也具有思维转换的意识,从而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数学游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采用数学游戏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数学游戏以它极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为之积极动脑,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探索和揭秘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和心理追求,从而让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和愉悦。例如,在教学对负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钱为例,把每个月父母给的零花钱和自己对这些钱的支配做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收入和支出。为了能够让记录更加简单和轻松,学生肯定会开动脑筋想一些自己的小办法。在课堂中,教师让每一名学生谈谈自己在记录时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法。教师再整合所有学生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精神加以鼓励和表扬。鼓舞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坚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最后教师把数学中表示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的负数引出来。这样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就比较具体和直观,有助于学生对负数意义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应用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建议范文

1.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现在有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术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概念的引入。

2.1从实际引入(直观)。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2从旧知识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2.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从而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等概念。

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应考虑如何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3.引导分析比较,得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然后出示四组数:(1)3和7;(2)5和9;(3)8和9;(4)1和16,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得出互质数的概念:(1)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2)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3)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逐项剖析,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