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模式构建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31-01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而与之相应的用人单位并没有增加太多,这就导致了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业质量也有所降低。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为学生增加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都流于形式化,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场进行调整,还是传统的课堂指导,且重视度远远不够,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个人,都没有对其投入应有的精力。

一、就业指导的模式构建

1.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期间其实就是一个对自我探索的阶段,从进入大学,学生就在自我考察、自我定位、自我评价中进行着未来的职业探索,从而明确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大一应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并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概念;大二要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大三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大四要协助学生进行工作实习,并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

2.全方位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职业目标的确定,还应该包含对实现目标所需的素养培训,因为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现实社会中的上岗就业。

2.1辅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一份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来不断完善自己,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2.2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平台。大学应该加强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校内积极开展一些选修课程或是职业技能的竞赛,为大学生的能力培训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做好咨询工作。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往往并不全面,容易形成错误的职业概念。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对学生开放的就业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以及国家对于就业的政策。

2.4心理辅导。由于大学生一直成长在校园中,对社会、就业没有足够的了解与接触,再加上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好,不够自信,在面对就业时内心会出现忧患感和彷徨感,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设立心理辅导部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精神状况进行了解、开解和指引。

二、实现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的课程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都归于理论化,课程内容枯燥,课堂形式单一,对学生起不到现实中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又缺乏兴趣,上课不积极,结果对理论的知识也没有掌握。就业指导应该是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学科,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课程可以设置就业调研环节,让学生走进社会采集就业信息,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并作出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能力,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个体服务,引导其个性化发展。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指导的领导力量,直接影响其模式构建。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指导队伍应该具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从全方位去思考就业对自身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特点与人生理想去选择职业,而不应仅仅是顺应社会趋势的择业;指导队伍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在充分了解职业的定位与发展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指导,而不能是靠主观臆测或大致推断。为此,指导队伍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探究,并根据社会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信息。其次,应做到就业指导队伍的全员化。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人数与可指导时间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的基数与问题数是庞大的,应发动高校专业教师、高校团委、学生会一起投入到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去,只有高校的各机构都能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才能从整体上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

3.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大学生的就业最终是靠用人单位实现的,所以大学生的培养一定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相关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更加专业地为大学做出就业指导。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尽可能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实习是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对就业有更清晰的概念,也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4.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评价

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评价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反映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的革新和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绩效包括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督促。同时,高校还应该向本校已毕业学生收集评价内容,让大学生从自身就业现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的考核标准。

三、结束语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我国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择业就业时很难做到科学理智,如果不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就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时间短,发展进程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实用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其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诣矗郭如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4(5):294-295.

第2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 大学生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3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同时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已经居于各高校主要工作的前列。

一、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又创新高,虽然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就业压力仍然严重。并且,就业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外企、大型国营企业及一线城市需求相对减少,而二三线城市、基层、民营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却呈上升趋势。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就业指导部门已普遍成立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被重视,各高校都已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并开设课程加以辅导。同时,部门内部软件及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另安排有专业指导教师,已逐渐成为学校系统中的固有部门。

(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困难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部门,就业指导工作还不被大多数大学生了解,即便开设了相应课程,学生也会因学分较少而不去选择。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听取前辈及家长的建议,鲜有学生主动申请指导或接受指导建议,这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不及时

目前,各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集中在毕业年级,时间相对滞后。多数学生认为,大一、大二时接受就业指导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更有目标性。大四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毕业就业的阶段,忙于答辩、实习,并无余力接受就业指导。

(二)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科学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多为在校教授、讲师或辅导员,专业人员配备少,因此提供的专业信息也很少。另外,就业指导人员中的年龄分配也不科学,多为经验缺乏的年轻人员,故不能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指导意见。由于就业指导工作刚刚开展,相关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具体,导致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背景多不一致,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的人员并不占多数,因而,所提供的建议必然是不专业的。

(三)就业指导方式不全面

多数高校中的就业指导还停留在公选课或者讲座的阶段,进行大规模的集体性指导,并未开展个体化指导。这导致只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个性化问题却没有机会得到指导。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目标不同,所需的就业指导方向就相应不同。并且,由于就业指导的方式不全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低,这就给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

(四)就业指导内容不完善

部分高校仅仅向学生提供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但学生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一纸分析和建议,而是一些能力和技巧的指导。大学生之所以感到就业压力较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足。另外,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初入社会遭遇挫折时,形成心理障碍,失去自信心,不敢再次尝试。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思考

(一)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针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及时的问题,高校应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在学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使学生能在基础阶段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向,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相关能力和素质;在毕业前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定位就业领域,并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答辩、实习等活动。

(二)提高人员配备的科学性

高校要聘请更多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权威性。但是教授、讲师、辅导员的作用也不应忽视,他们与对学生有较深的了解程度,可帮助专业人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人辅导,另外,在他们的帮助下,可将就业指导引入课堂。除此之外,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尽量为学生提供与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就业指导有更强的实践性,借此使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得以提升。

(三)丰富就业指导方式

高校就业指导应采取集体指导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困惑。继而开展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学生的指导,结合其专业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指导工作。必要的话,还应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结合该学生的能力和个人特点,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总之,就业指导工作应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第3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实效性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69—04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就业却渐趋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增强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必由之路。为此,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都相继采取了系列措施,总体成效明显,但仍有隐忧,尚存在“形式多,内容少;投入多,收效少;尝试多,推进少”等问题。本文在回溯培养历程,分析培养实效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的对策。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举措回溯

(一)建立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是以国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改革为背景,以就业指导机构的成立为标志,逐渐拉开序幕并深入推进的。1986年,深圳大学率先成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的通知》,原国家教委据此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8年更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此后,各地和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继成立。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各地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成立为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体制的调整和自主择业提供了有效服务0。

(二)开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988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出版了有关高校就业指导的第一本读物《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1994年,原国家劳动部颁发《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随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出明确规定。此后,各高校陆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学者亦开始将国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课堂,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雏形。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制订课程计划。至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实现了在各高校的普及。随着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与学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技能的提升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三)引入产学舍作教育理念,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培养计划

国内高校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并引进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率先在我国进行合作教育试点。1991年,“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5年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启动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由此,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有组织的试验,走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2010年以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相继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及“卓越医生”等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正式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行业企(事)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和推广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将创业竞赛(又名“商业计划”)首次引入国内。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开始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启动实施,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性赛事,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了一个创业实践平台和争取风险投资的途径。2004年,、全国青联、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联合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启动“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试点,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强调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提出实施“创业引领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第4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employ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haanxi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d out case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and described advanced practices of typical schools, analyzed several highlighted commo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cur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and plans, employment target examination system, and employment run mechanism, and made new thought th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ed the employment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ent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in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就业;制度;机制;研究

Key words: employment;system;mechanism;study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30-04

0 引言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的民生工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陕西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强省,其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学生就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对解决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1 陕西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陕西省有各类民办高校74所,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18所,独立学院12所,非学历教育培训学院38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6所。据陕西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显示,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比全国毕业生就业率高出20多个百分点。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形成陕西民办高校良好的就业态势。

1.1 省级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近几年陕西省级政府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了各项鼓励、扶持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拓展了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加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等,要求全省各市、县、区政府,省级各部门对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清理、修订,取消一切不利于就业和人才流动的政策限制,受到毕业生欢迎,实施以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0年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1万个。”[2],“2010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47320个,安排见习毕业生32980人,完成部、省3万人总任务的109.9%,见习留用率达42.4%。[1]。

1.2 陕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第5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招商网络;网络平台

一、大学生招商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为了摆脱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处境,也开始着重就业体制的架构。现有的大学基本上都建设了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创业服务中心,并且安排了专业的人员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完善了就业服务体系,为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在就业网络平台架构的同时,课程教育也在如火如茶的展开,实用、丰富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方法不断的提供给学生,实时的就业材料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现有的就业环境,以便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但是,基于招商信息网络构建就业平台在我国的应用还是空白,加快大学生招商网络平台建设已成为辅助大学生创业的新方式。

2.大学生招商网络平台建设优点

大学生不再需要盲目地自主寻找创业信息,改变了信息针对性不强、信息准确度不高的问题。由招商网络平台就业信息的寻找、收集,并及时将相关的招商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截取,并对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询问,有着安全性高、针对性强的优势。

投资企业可以随时对投资项目进行更新,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基于网络建设的模式,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应用囊括进去,有助于双方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招商网络平台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脑,手机的使用使信息发送的范围得到扩展。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时空和硬件的局限,为网络平台的架构提供了物质性的保证。

3.大学生招商网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招商网络平台的服务内容比较单调,大部分的网络平台只是为用工双方提供一个纽带而已,网站难以对企业的资质和大学生的能力做很好的评估,导致双方的信息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就业成功率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招商网络平台建设途径

1.总体构架

招商网络平台的架构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是网络信息平台,目前,这类平台的构建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如果能够在版面的创新、监管方面上有所突破,将会变得更加全面。其次,是无线技术的应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范围是无限技术需要研究的重点,平台的构架需要依托无线技术。目的是为了适用于手机就业平台的构建。最后是移动终端的建设,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比较容易一些,计算机、手机应用的广泛为其提供了物质性载体。

2.工作内容

除了必要的创业信息之外,还需要时刻注意社会环境和创业政策的变动,并及时的将变动的信息到平台之上供企业和学生参考,开设专家咨询的版块,向学生提供面对面的问题讲解,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就业经验提供专家自己的就业指导意见,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创业的想法或作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防止就业目标过高造成的投资困难。

3.平台的使用

由技术人员对网站进行架构,首先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初始化,在这个过程中将招商信息以及创业政策上传到系统之上,注意信息尽量不要遗漏,如果想要添加信息,可以在之后的维护中由系统的管理员自行添加、修改、信息采集功能适用于招商信息的收集、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到网战之后就需要定期对的信息进行维护、更新。

系统架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将用户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之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专业、特长、实习经验等,并且记录好学生的手机号码,这类工作最好可以由学校出面,交由各院、各系、各班,通过调查表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将调查表集中起来录入到计算机之中,由于涉及的学生比较多,资料比较繁杂。因此,在录入资料时要认真仔细,特别是联系方式要保证准确。网站管理员对变动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找到满意大学生的创业信息并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之上,以便大学生及时的对自己的创业想法和创业作品进行改变。

当学校和企业想要组织投资项目时,网站管理员就可以将协议投资的的时间以及地点及时的到网络平台之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填写在系统提供的表格之上并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网络管理人员对上传的信息进行核实,以确保企业信息的可靠性。

4.用户的管理

用户信息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系统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由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以及计算机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指导老师主要是对就业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且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创业意见,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网站的架构、信息的收集以及网站的日常维护等等。大学生需要将创业作品发送到网站之上,当作品的信息有所变动时,应及时对网站上的资料进行更改。最后是企业的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招商信息的和更新任务都是由人力部门承担的,企业在填写信息时尽量遵守真实性的原则,切勿自我夸大,为了防止因信息夸大造成的投资失败,系统管理人员应加大对信息真实性的考核,考核的方法包括登陆企业的网站,并查企业的社会形象,必要时可以亲自到公司进行查看,避免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缺陷,对其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招商网络平台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的访问量。因此,加快网络平台、无线通信、管理创新方面的技术的研究,对其应用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顺.运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就业[J].赤峰学院院报,2012(05)

[2]王萍.我国网上科技中介服务评价[J].情报杂志,2009(6):85-88

第6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创业指导;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历来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人才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面对社会的不断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业型人才越来越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补充内容,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受到外部环境、自身素质、外部环境与自身素质之间的落差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每况愈下。其中,外部环境包括企业要求高、就业待遇增长缓慢、就业环境不理想等来自企业与整体社会形势的影响因素,自我素质包括理论不扎实、实践基础差、思想观念不够多样化,而毕业生的自身期望与企业环境、就业待遇的较大落差等因素使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困难。伴随国家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政策的出台,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大学生是当代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具有全新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极强,极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在社会创业队伍当中,大学生创业队伍开始不断萌芽并迅速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整与共享,还可以在推动产业、行业精细化的基础上,促进新行业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加速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生创业在整个大学生就业中只占有非常小的部分,它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认真钻研、踏实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灵活的头脑以及迅速的应变能力,而且需要高校正确的、高效的、良好的创业指导工作。尽管它正在逐步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一)自主创业的外在障碍

首先,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是从未走出校门,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他们能否看清变幻莫测的市场信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发挥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由被动面对就业环境变为主动出击并准确把握创业机会,成功迈出创业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对于自主创业学生的指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否准确定位创业人群、创业市场、创业机会,对学生进行具有预见性、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的创业指导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第一,由于目前创业学生只占就业学生总数极微小的一部分,因此,创业指导工作还未受到完全重视,发展尚不成熟,创业指导工作机制也还未完善,甚至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实践。第二,创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实际经验,缺少相关培训,即使空有理论也无法运用于实践。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可度、支持度还不够高,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也尚不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资金、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

(二)自主创业的内在障碍

首先,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胆识。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知识储备量高、思维敏捷、极具创造力的最年轻的一个群体,他们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他们很难跳出传统的就业模式,挖掘自身优势,大胆自主创业。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很晚,走入大学讲堂时间尚短,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因此,大学生在这种教育缺失的状态下无法具备明确的职业规划,创业规划就更加具有局限性。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就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茫然与被动应对,创业在这种环境中也很难生长发芽。

三、开展高校创业工作的新方法

如何克服大学生自主创业中遇到的外在障碍以及自身的内在障碍,是高校创业指导工作所要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校创业指导工作,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创业指导队伍。高校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与培训,具备高度的创业培训意识、灵活的创业头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创业指导工作的极大热情,在此基础上,必须掌握创业市场大环境、国家相关的创业政策、市场供给与需求,从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学生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创业指导意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以及创业指导培训。

其次,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指导机制。形成系统、连贯的创业指导机制,达到前期引导、中期指导、后期追踪的全程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连续性、针对性的指导和规划,脱离创业指导工作“有名而无实”的现状。

第三,构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建的平台,可以以科技科研促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以及科技科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力、逻辑分析能力、数据运算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能力都是自主创业所必备的技能。

第四,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市场分析、就业形式讲座等多种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以及重要性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提前对未来的职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进行学习了解,从而有效减少学生择业就业时所面临的恐慌感与迷茫感,增加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第7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2011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通知中指出,预计“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上升,这就给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社会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就业率的高低,更多地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引导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学校、家长及学生个人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1 从学生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所区别。

1.2 从学校层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现有专业课程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对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检验学生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内外很多大学也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先进职业测评工具等硬件设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增加就业优势,提高就业质量。

1.3 从国家层面,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减轻国家和个人家庭负担,对于推动社会经济高效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紧密联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可以通过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高、荣誉感、使命感,使其科学定顺利就业。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形成,大多都是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相联系。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关注,或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在授课环节,很多学生的兴趣度和学习热情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质量。笔者在调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相关服务机构

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只停留在大学阶段,中小学阶段还是空白。大学生所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也十分有限,属于阶段性教育,缺乏连贯性。同时在教育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服务机构,造成职业生涯教育质量不高,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此外,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学生很少能得到专业职业指导机构的服务。

2.2 高校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不足百分之四,其中大部分是辅导员兼职从事职业指导师,而这些指导者都非专业出身,基本上缺乏相应的职业指导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致使不少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职业咨询和指导,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

2.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够实际,流于形式

翻看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时,会发现教材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都是从西方引入,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再加上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指导形式单一,流于说教,对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难以开展,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4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尽管很多高校在大一学期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只把它当作一门拿学分的公共基础课。虽然有些学生制定了职业规划,但过于理想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变得茫然无措。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现象普遍,比例高达45.6%。

3 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关政策,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引导,在进行高校质量评估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权重。此外,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促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更好地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3.2 加强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较强,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师队伍。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大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①引进专业职业指导师,使之成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骨干力量;②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通过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指导能力,可以直接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监督;③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学校的职业指导师,由于企业人员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和辅导服务更接地气。

3.3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形成一套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授课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可以结合案例,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此外,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互动和参观采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原本乏味的课程鲜活生动起来。建议大一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个初步的了解。

4 引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大学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职业生涯规划才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树立并强化职业规划意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竞争力。

5 小结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携手合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录贵,陈禄青.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困局及对策调整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4).

[2]车明华.以辅导员为指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3]王雅倩.专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4).

[4]丁晓雯,孙作青,钱施光.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指导意见[J].改革与开放,2010(18).

第8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高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策引导,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大学生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10至2010年3年内,组织在杭高校学生、以及有杭州户籍且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要结合实际,采取本校培训、实训基地实训和培训机构培训等办法,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在各高校积极倡导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对参加岗位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大学生,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各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定点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服务;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参加培训。要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根据在校学生落户杭州的意愿,制定职业培训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符合杭州产业升级和发展导向的、技术含量高和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要将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要动员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要引导定点机构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快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2010年底面向在杭高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三) 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对拟招用的大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其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的明确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定向培训项目由具有培训能力且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也可由用人单位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

订单培训是指定点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的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定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四)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学生参加定点机构组织的定向、订单培训和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其培训鉴定费用的50%补贴,原则上不超过XX元/人。

参加培训取得当年杭州市公布的紧缺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大学生本人培训鉴定费用的全额补贴。

第9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我们从2012年4月份到10月份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方法深入企业,对石家庄高新区的近60家相关企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竞争大 工资低 形势严峻”

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大。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门滥和降低了工资。根据调研统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滥。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偏低,比如从事网站方向的,工资水平大部分在1500-2000之间,软件编程的毕业生工资相对较高在3000元以上。

(二)“需求大 发展主趋势 前景仍然乐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比较滞后,造成短期内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就业难的大气候。但是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加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正在推动我国向着IT强国的转变。据测算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以上,因此IT行业是朝阳专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学生要找准方向,积极应对。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的就业难。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经过调研认为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够高,就业观念陈旧等。

(一)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经过调研,企业和毕业生普遍反映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跟不上IT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从业后发现需要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都是大学没有接触到的,压力很大。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难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互相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不少学生幻想一步到位,求职定位不当。不少学生幻想高工资高待遇,而不考虑能不能胜任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院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造力度。一方面更多的引进外聘老师和本校老师要进行培训,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知识,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研发中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用双师型教师、共建实验室等,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技能。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人才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

(二)个人方面

1.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当下要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高职毕业生要学会低姿态求职择业,只有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将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和毕业班的同学或已经毕业的师兄们接触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在就业方面最直接,最有参考价值的经验,避免走求职上的弯路。

2.突出优势,找准就业切入点。高职毕业生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何在,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定位工作岗位,找准就业切入点。

3.做好规划,苦练内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英语,计算机等硬能力的打造,更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软能力的培养锻炼,勤于思考,精于实践,苦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