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产业化
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历史已经有五十年左右。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生物制药技术从最初的简单DNA重组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抗体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等多种多样的高新生物制药技术,其为人类的健康所做出的贡献的非常巨大的。直到今天,生物制药技术依然是国际医学界最重视的高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的时间相对较晚,生物制药技术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一段差距,但我国目前正在加大生物制药技术的投入,并建立了一定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必将得到飞速发展。
一、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方面相对起步较晚,且在早期受经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直到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生物制药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生物制药产业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已经在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以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的药物研制中充分应用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大批特效新药,为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但相对来讲,我国当前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且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新药研发力度不足
在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中,我国对新药品的研发力度依然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经费投入上 ,更是略显落后。在国外的生物制药技术研究发展中,对研发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一般都会占新药销售额的20%以上,而我国则远远达不到这一经费投入标准,且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与引导。就生物制剂的上市情况来看,我国只有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与IFN-α-1b等药物产品被批准上市,其他的则都是仿制药。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制药产品发展来看,最有市场的生物制药将会集中在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药物、疫苗、反义药物和可溶性蛋白等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研发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制药市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2、融资渠道不通畅
由于生物制药技术产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研发初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顺利进行的。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属于医药产业的范畴,其行业特点更是决定了只有巨大的资本支撑才能推动新药的研制。而这数量较大的资金需求除了企业自身资本承担部分以外,还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财政补助,但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融资来为生物制药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但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其所具备的风险和较长的资金回笼周期都使得很多投资者不敢轻易给予投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制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研发成果转换困难
与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并不与之成正比,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较为困难,使得一些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不能很好的转化应用在药品研发生产上,这对于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对待,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但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然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国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经济;产业化
一、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的概念界定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因此生物技术的定义也是建立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的,生物经济是对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体现,相对与其他技术行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贯穿到各个行业当中,在农业经济中、环境保护过程中、药品行业的发展中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但是生物经济的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形成比较大的规模依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展。
生物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生物经济对技术性的依托比较强烈,生物经济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应用,虽然生物技术有着很广泛的发展市场,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创新能力比较缓慢,仍然需要不断的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和吸收。其次,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物技术都可以很好的与其进行融合。生物技术产品的多样性,这也我我国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生物经济的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技术增长点,必然会得到很广泛的重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的享受到生物技术为我们带来的福利。例如在食品行业中,我们乳制品已经发展的比较迅速,各种口味和不同营养含量的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饮食中,健康的饮食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应用。我们食用的粮食农作物食品有很多是使用生物工程技术来实现作物的生长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中的营养成分是生物技术的实践目的。
但是生物技术虽然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去,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经济产业形式,这样的状况对于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明显是不利,提升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不仅仅可以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还能提升生物经济的总体的竞争力,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能够很大程度上活跃市场氛围,对于国际市场的竞争而言又是提升我国总体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的一个表现。
所以不断的进行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培养大批量的生物技术人才为我国生物经济的产业化注入更多的力量。这是我们现在急需改善的状况,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未来所要面对。
三、生物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在未来有可能解决为我们生存的许多问题,包括人们的健康问题、生活饮食问题、能源再生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未来的生物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为生物经济的发展制定可靠的制度保障。充分的发挥生物技术的发展优势,将生物技术的开发在各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实践,努力的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的特色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同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避免利用生物技术开展不合法的应用,鼓励和支持生物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形成生物经济的产业链,建立专门的生物技术研发基地。充分的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地域发展的优势,做好总体的布局和规划,稳妥的进行发展。为生物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面对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还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为重点领域,引导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最后,保持清醒的发展思路,对生物经济的市场发展有正确的评估。重视对于人才的引进,将生物经济真正的面向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加强与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的开展技术和科研的创新。以市场变化为导向,企业和政府的相互支持和指导,提升科研技术的水平,形成生物经济的产业创新体系。
生物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时刻的提醒自己,抓住发展的机会,以发展开阔的眼光来面对世界的发展。通过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推动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梧桐主编,王友同.21世纪第一个10年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M].现代生化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王涛.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本能源植物资源概况.新华文摘, 2005, (15).
关键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生物技术被应用在医疗、环保、轻化工业、食品等多个方面,它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据了解,目前70%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而作为21世纪重要成果之一,生物药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增长迅速,产业集群初现规模,人才集聚效应越发的明显,而生物药物行业也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之一。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产业也将面临亲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生物药物概述
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生物药物最主要应用的方法就是基因重组原理。它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和重组等步骤,从而获得生物制药产品。如我们常见的疫苗、抗生菌、血清、血液制品,都是生物药物的一种。
生物药物按照用途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生化药物、生物工程药物、生物制剂。生化药物就是将生物体内起到重要生理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途径,获得的一种制剂,例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胃蛋白酶等;而基因工程类药物它的生产过程与生化药物截然不同,它不是产生自生物体内,而是通过培养高产菌种或者植物细胞株,通过发酵技术,从中提取人体所需要的药物。生物制剂则更加的常见,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以及糖尿病人需要注射的胰岛素等,都是生物制剂的一种类型。
二、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
1.世界生物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1982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的出现,生物制药开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拉开帷幕。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制药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人们的逐渐认可而突飞猛进,而二十一世纪作为生物制药发展最为鼎盛的年代,生物科技也随之异军突起,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和生产生物制药方面持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利润和市场占有量位居前列;而相对于亚太发展中国家来说,日本同样不甘示弱,充分利用人才及技术优势奋起直追;而东南亚等国家凭借丰富廉价的人力优势,开始着重发展仿生物制药。目前,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有强生、罗氏、辉瑞等,它们长期占据生物制药的领导者地位,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也让许多小型企业奋起直追,这也将引来一大波制药巨头争抢市场的风潮。
2. 目前国内生物药物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生物药物产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改革开放早,过早的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因此其生物科技产业业发展的颇具规模。例如扬子江药业、华北制药等也是国内颇具名气的生物制药公司。
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药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为规模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短缺,也造成了这些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因此,不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在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度等方面,国有生物制药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对于生物药物发展的对策
1.大力加强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性与监督
作为医药产品,生物药物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风险等特点,所以在研发的初期,要加强对药品研发用料以及技术的监督力度,保证其作为药品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医药监管系统,加强监管信息的透明度,使患者能够尽早获知药品的治疗作用。
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规模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物制药发展较晚,而且在资金投入和规模上都不占优势。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投资机制,广泛的吸纳来自政府、民间组织以及海外的投资,同时应该多渠道的增加生物医药技术的投入力度,促使企业国模的壮大。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中国加入WTO国际经贸组织,国内的诸多企业自然会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那么自然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那么面对国外竞争品牌的冲击,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结合本土优势,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国外生物药物技术发展的较早,那么其技术和市场较之中国相对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生物药物企业不仅要立足本土还要充分贯彻走出去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把握好时机,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医药领域里面的朝阳产业,而且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的生物医药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通过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物医药也获得了极大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医药行业的前景是一片光明。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志能,连传鹏,陈波等.形成和确保代际优势―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组织状况.[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2(9):38-46.
[2]邱家学,朱森.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上海医药,2009,11(4):22-3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13-02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已经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是中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绍兴传统纺织业目前正面临着困境,借着国家大力倡导新兴产业发展的东风,深入了解绍兴纺织业在发展现状,分析其行业特征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对于正确引导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绍兴纺织业发展现状
纺织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发展迅速,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绍兴市为例,绍兴的纺织产品近些年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业经济增长整体下滑,行业存在问题日益明显,解决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绍兴纺织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绍兴纺织业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1] :进入门槛低。绍兴纺织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居高不下,这和绍兴纺织业的进入低门槛有必然关系[2] ;产品的附加值低。绍兴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从而导致赚取利润也很低,属于典型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3] ;低端纺织品比重高。绍兴纺织品出口低档纺织品占有比重高,中高档的纺织面料较少,据相关的统计显示:绍兴的高、中、低档纺织面料的出口比例为1∶3∶6[4] ;纺织品壁垒高。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绍兴纺织产品又多为低端纺织产品,绍兴一直都是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重灾区,仅在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案例中,绍兴涉案企业就高达287家,占全国的34.6%。由此可见,绍兴传统纺织工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绍兴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多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矛盾就更加明显了,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继续下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化解现有的矛盾,加快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相关性。通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发现纺织行业几乎涉及全部七大产业领域,如新能源中的风能,在风力发电机的叶子的制作过程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增强复合材料;新材料领域就涉及更为广泛了,在城市改造中,纺织新材料在减少热岛效应和减少辐射等方面也大有作用。30%~40%的电动汽车附件都与纺织品有关,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高模等新材料产业化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另外,医药行业、信息产业汽车工业等众多行业也都有纺织品的身影。由此可见纺织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随处可见,产业用纺织品给传统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产业从比较优势转型为竞争优势的选择,也是传统纺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所以绍兴纺织产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顺应纺织品发展的潮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找到纺织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合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
1.纺织品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信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家纺上,纺织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绍兴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的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
2.国际纺织业的发展趋势。相对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业转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今国内很多企业也看到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和价值,开始注重医用、工业用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利用,并已经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纺织品发展的趋势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纺织产业和信息、生物等高新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而绍兴纺织行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经济正处于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将是国家长期重点扶植对象。“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调对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具有很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纺织产业更新改造建议
1.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已有的产业基础,牢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纺织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以满足水利、交通、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众多新领域的需求,深化纺织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与标准体系建设。以新能源、新医疗、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为重点研发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的进入门槛。根据上下游市场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需求,扩大高端产业用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规范,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用纺织品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产业用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降低贸易壁垒。
3.建立完善的行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用纺织行业创新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建立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并通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用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注重提高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并要及时将创新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
4.注重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对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企业寻求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纺织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储备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一。纺织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尤其是要重视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纺织企业应建立起良性循环的人才阶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5.创建纺织品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政府要加强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出台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且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为产业的转移和集群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早日建成产业用纺织品园区,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同时要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满足园区内产业用纺织企业的共性需求。同时积极发挥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优化整条产业链,寻求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已经成为调整纺织工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必将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绍兴纺织业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转换绍兴纺织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纺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科技开发新纺织材料,提高附加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新型战略性纺织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绍兴纺织业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朱民儒,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6).
[2] 孙琪.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以浙江宁波为例[J].经济问题,2007,(4).
[3] 张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解读系列报道(一)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J].纺织导报,2009,(6).
[4] 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下[J].经济师,2009,(11).
关键词:GIS技术;区域中药企业;动态评估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但未能很好地实现中药产业规模化、集团化,没有使中医药产品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在2016年6月18日北京召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创新论坛”上,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表示,“日本汉方、韩国韩医盛行,‘洋中药’返销进口的趋势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严格的质量标准是国内中药产业的最大软肋。
海朋洋针对中药企业的信息需求分析,提出了构建中药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研究调查表明,对中药企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是采用各企业自行上报的资料进行统计,数据源繁散,误差较大,形成报告的时间相对滞后等问题。
中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之一,发展迅速,现有的决策支持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四川省为例,四川具有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质、适宜各类中药资源生长和优质遗传的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丰富中药资源成为中药企业发展的有利支持,如科伦、恩威、地奥、迪康、康弘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以及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后者比例已达到96%,如何合理规划中小企业布局,将各类企业分布、规模、效益等信息进行有效关联,成为一个研究重点。因此,建立一套基于GIS的在线分析和动态观测中药企业评估系统,能够对区域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态进行评估,为调整产业布局,提高区域生产力,优化区域资源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1.基于GIS的区域中药企业动态评估软件
基于GIS的区域中药企业动态评估软件是在GIS的基础上,对各类中药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态进行研究,采集企业的人员信息和企业销售业绩,为税务、工商部门提供接口,进行工商税务大数据量采集。同时,结合SWOT分析和WEKA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多纬度数据分析,获取单个企业健康状况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同类、不同类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挖掘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并通过图形化分析报表显示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中药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指导,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
1.1引入WebGIS技术,全方位展示区域中药企业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现实世界(资源和环境)各类空间的相关数据及描述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行、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l~,91。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htternet与GIS的结合实现了地理信息的操作和共享,改善了地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和应用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更高、全方位的高度互动性和丰富的体验要求的网络应用程度。因此,区域中药企业动态评估软件利用Web2.0中的Ajar技术实现WebGIS,对中药企业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和处理,减少了动态生成图片时的负荷;采用同步的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利用图标输出功能为中药企业评估系统提供企业区域分布及定位功能,如图1所示。
1.2SWOT分析方法,对既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企业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态势分析法(sWOT)即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具备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在企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找出对企业发展战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并根据各因素的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建立SWOT矩阵,帮助企业制定SO、WO、ST和WT四种战略M,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区域中药企业动态评估软件采用SWOT分析法代替一般性的专家评估,增强评估结果客观化,减少主观因素影响。同时,系统将SWOT分析法作为核心引擎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揭示企业竞争力及前景,为企业自我发展、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定权限的决策借鉴,为政府引导中药行业发展、调整中药产业结构提供决策支持。
1.3采用WEKA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多维度展示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整个行业发展状况
WEKA怀卡托智慧分析技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代替一般性的专家评估,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后,运用分类、回归、聚类、关联规则等技术在新的交互式接口上形成可视化数据,对企业利税、资产和规模能够直接、准确、及时的显示,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数据,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可视化的判断。同时,根据分析数据在第一时间对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可以很好的规避企业决策的滞后性和盲目性。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我州农牧业工作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近期对我州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州中药材生产有着辉煌的历史,1952年-1990年,我州当归收购量达8657吨,年均收购量达227.8吨,1978年我州当归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1万亩,当年产量870吨,××州维西县在当归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1974年受商务部表彰并命名为全国十四个当归基地县之一。秦艽和当归因产量高、质量好,曾经是我州中药材的拳头产品。但是,农村体制改革后,原有的药材购销体系被打破,只有少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药材,加上药材市场大起大落,全州药材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从业人员有减无增,全州中药材只有零星种植,由于规模少、种植分散、产量低、利润薄、风险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作为××州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逐步没落。
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年加大了对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以维西县的秦艽和当归为主的药材品种、面积和效益都有所增加。据统计,20*年低,全州共有药材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下为各县具体情况:
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多亩,分布在多个乡镇,其中永春乡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品种为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板兰根、茯岑、虫蒌等;德钦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390亩,主要品种有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茯岑、虫蒌、川芎、秦归等;香格里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655亩,主要品种有白术、木香、桔梗、川芎、秦归等。我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区。我州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基础,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具有传统种植的乡镇,这些地方中药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近几年新增面积3万多亩,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地。
二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我州产区较多,相对分散,但随着中医药市场的拉动,逐步形成了永春等在千亩以上的乡镇,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三是立足当地实际,形成了多种生产运营模式。我州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随着政府的支持,单位或公司的参与,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形成了“基地建设,定单生产”等生产运营模式。
四是品种多样,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种。我州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适应种植品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40种以上,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品种。如汶南的徐长卿有1000多亩,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徐长卿传统主产区;其他如桔梗、丹参、黄芩、黄芪、白术、灵芝、玫瑰也具有了一定规模,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五是中药材种植效益高,发展势头良好。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亩年产值在2000--4000元之间,个别效益在万元以上。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一些乡镇政府因势利导,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发展。
六是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州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不高,而从技术、认识、效益、政策、规模等方面和趋势来看,正处于一个规模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二、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基地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由于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药材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基地农民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盲目施用农药、化肥问题严重。在一些新种植区,生产管理和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州有三个品种(秦艽、木香和当归)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在加大,但距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还有一定差距,包括这三个品种在内的中药材还没有一项申请规范化生产认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国家对中药材生产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与否将影响一个地区药材的声誉形象、市场地位、生产发展等,同时也会影响市场准入)。
二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虽然我州中药材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环境潜力、种植技术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比如,品种资源潜力方面,××州虽然不是当归的原产地,但五十年代以来引进县内种植,已经有五、六十年的种植历史,产品质量好,深受药商和中药医的欢迎,维西当归的特点是归头大,归尾小,功能善补,油脂含量高,质量好;秦艽在当地有野生资源分布,种植数量多,药材地道,深受欢迎。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种植面积不大,多数为零星种植。中药材生产的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三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政府部门近年来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在产业发展上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同时,由于缺乏加工企业的介入,在品种收购、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而且生产加工能力滞后,科研开发能力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此由于受市场的波动影响,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三、推动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5%,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种植青稞、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收成低,当地药材质量好,种植历史悠久,有传统的种植技术等特点,建议积极推动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州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州中药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现代的社会资源优势,中药材发展理应为我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立州建设做出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州中药材生产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州中药材产业完全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逐步成为我州的重要产业。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材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具体中药材生产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协调管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努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通过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促进和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中医药企业具备资本、人才、技术、加工、市场等多种优势,同时具有产业化生产的能力;大的中药材市场则对中药材种植能够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探索和发展多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合作形式,能够快速的提升我州中医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中医药产业的形成。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组织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和农户,加强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把市场前景好的我州地道药材列入重点研究计划,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规范,争取列入国家或省研究计划,力争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为我州的中药材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为生产开发中药材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我州中药材生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是迫切必要的,政府资金重点投入三个方面:一是扶持示范乡镇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州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支持科技,为研究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提供资金,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正品”的保护等。除此之外,解决中药材生产开发资金紧缺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5、努力发展道地药材,打造优势药材品种。我州中药材资源丰富,应选准市场前景好的道地药材,重点研究和开发,发展规模形成产量优势,提高水平形成品质优势,加强宣传形成品牌优势。如何使本地产药材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出台政策和办法。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集聚、人才储备以及政策扶持等,而其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服务外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离岸服务外包所要求的条件来看,发包商看重的要素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法律环境、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IT人才素质及人力资源储备、教育系统、行业成熟度、文化兼容能力与价值观、劳动力成本、服务质量等,而发包商首先看重的是政府的支持力度。
(一)保护作用
根据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在管理经验和复杂技术方面还不成熟时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以减轻国际市场竞争威胁,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一切特征显示其还是属于需要保护的产业。
(二)制度保障作用
政府凭借其在国家经济中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制度安排来使服务外包经济主体的利益明晰化,使其行为有章可循,同时可通过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制度来引导市场主体合理、规范,以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服务外包政策支持体系发展情况及政策效应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同时国家在人才培训、公共平台搭建、示范城市与基地建设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支持政策,国家层面的服务外包政策支持体系正不断完善。2006年,我国出台了“千百十”工程,2009年又批准北京等城市成为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并在这些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以进一步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具体承接地,各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都在逐步完善和加强政策环境建设。服务外包支持政策对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2417家,从业人员242万人,承接离岸外包合同金额301.1亿美元,合同执行额219.0亿美元。
我国政府对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政策支持是卓有成效的,大多数示范城市实现了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各地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不均衡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差异。一些地方由于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限制,致使扶持促进政策并未在最适规模状态下发挥作用,政策扩散效应在影响力和范围上还比较窄,这是政府所不能掌握和控制的,从而导致这些城市整体服务外包业发展相对落后。
福建省服务外包业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
(一)福建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8亿美元,执行额3.5亿美元,执行额只占全国的1.47%。2011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目前全省从事服务外业务的企业247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多为百人以内的中小企业,离岸外包金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市的软件园和科技园区。以工业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呼叫中心等离岸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开发及IT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离岸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为主。企业规模和业务能力直接制约发包企业的选择。福建省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低,缺乏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员,对CMM质量认证不够重视,缺乏熟悉跨国公司运作模式和规范的软件人才。服务外包领域人才短缺已成为福建省服务外贸产业的发展瓶颈,极度缺乏能直接影响获得项目和做好项目的高级项目运营管理人才和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福建省离岸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水平低、国际市场接包能力弱,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二)福建省服务外包相关政策分析
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多年来,为促进福建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等部门多次出台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除了国家政策,福建省现行离岸外包政策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参加境内外服务贸易专项展览和会议,给予展位费和参会费资助。参加一次境外会议的每家企业定额资助2万元,一次境内会议的每家企业定额资助1万元。同一企业当年会议资助上限10万元,参加境外展览第一个展位资助不高于2万元,第二个展位相应减半资助。参加境内展览的对第一个展位资助不高于1万元,第二个展位相应减半资助。
2.认证、专利申请和版权登记。通过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按不高于实际发生认证支出的50%进行资助,单个项目的资助上限为50万元;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按每个项目不高于10万元资助。在境外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版权登记,参照国际资质认证支持标准予以资助。
3.公共平台建设。对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等,按不高于实际发生支出的50%进行资助,单个项目的资助上限为80万元。
4.人才培训。支持年度离岸服务外包额超过30万美元,或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或者是世界500强、世界服务外包100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等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新录用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同一企业年度培训资助上限为30万元。支持具备国家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同一企业年度培训资助上限为30万元。
5.重大项目落地。服务外包重大项目落地并按期到资的,对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含10亿元),可给予不高于500万元支持;投资额在5亿~10亿元人民币的(含5亿元),可给予不高于300万元支持。同一个项目连续支持年限不超过两年。从以上扶持政策来看,福建省在资金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这些政策还缺少差异性。应根据福建省的实际,制定一些相应补充政策,以加强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出区域特色,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福建省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发展、强大。
提高福建省服务外包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问题制定了如下目标: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要求,针对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客观实际,鼓励发展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服务外包(BPO)和知识流程服务外包(KPO)。一是巩固提升优势领域。坚持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加强集聚、扩张优势,进一步夯实现有优势行业发展基础,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力争在软件服务外包、IT基础设施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通信服务外包、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实现较大发展。二是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聚焦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关键领域,力争在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制造业服务外包、商务服务外包、物流服务外包以及云计算等领域实现较大突破。三是积极培育新兴领域。紧紧把握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着力培育技术和安全要求高、行业成长性好、国际上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医疗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外包等领域。“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行业发展目标是基于对我国服务外包各个行业发展基础的准确把握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这是未来五年中国服务外包各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地区层面
依据“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福建省应积极努力吸引更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福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专业企业;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升服务外包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较大幅度增长。
1.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研究。要加强对服务外包各个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了解重点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扩大产业集群,推动重点行业的发展。
2.优化政策扶持方式,提高政策扶持效应。政策扶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政策针对性不强,趋于同质性,地方扶持政策的制定要真正能够体现区域特色与错位发展的鲜明定位。福建省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南沿海,特别是与台湾一水相隔,闽台经贸合作和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应充分发挥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利用闽台产业对接的各项政策,积极加强服务外包的合作,努力争取外包产业合作的“双赢”。
3.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相较于制造业的转移,服务外包企业的“松脚”更容易,投资更容易在各区域之间流动。各区域推出的刚性优惠期过去之后(如3免2减半政策),应重点考虑如何留住这些企业的投资,真正让地方经济受惠。增加政策弹性和长效性。由于外包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流失是跨国公司最担优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被视作选择承接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改善福建省一些企业仍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状况,应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的特殊需求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