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行业前景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进步而涌现出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战略性的作用。从概念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了两个核心词:“战略性”和“新兴”。其中,“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指的是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产业。“新兴”则是针对技术的新颖性和市场的可开拓性而言,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不成熟、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等不完善,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因此,可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概括如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来讲,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因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进步产生的全新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经济等;二是传统的核心产业中出现的技术创新,如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备受经济界、科技界重视和关注,主要呈现出战略性、长远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
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与一般的新兴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源于重大技术创新、消费需求的重大改变或者政府政策的重大调整,因此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经济范式转变,体现出战略性的突出特征。
长远性。长远性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动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性是指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一个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根据该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也将会适时进行调整。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存在的潜在问题
(一)产业选择比较盲目,发展规划与地方实际出现偏离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也陆续制订和出台了地方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然而,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等方面,认识还不够统一,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产业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尚未上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比如,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各省市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一些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定位不清,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盲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乏了解,没有有效结合当地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政策红利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技术和人才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力图短期内上规模,已经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争投资和拉项目,不仅容易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性的产业重构,而且很容易在短期内形成大量过剩的产能,陷入低水平的价格竞争。
(二)产业发展存在趋同,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十二五”时期,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区大规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贪大求全,可能造成新一轮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出现传统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完成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显示,各省、市、自治区在选择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风险,如除外的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列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布局极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转型升级。而据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显示,已有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考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发展生物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此外,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同,也必然会加剧技术或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丧失价格谈判的话语权,造成投资代价高昂。在太阳能领域,如果现有项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我国多晶硅产量可能接近全球市场需求的两倍。在LED照明领域,一些企业盲目投资,导致相互压价等恶性竞争的苗头已经显现。
(三)行政干预较为强烈,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程度欠佳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主体还很弱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市场化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确实需要政府在推动应用示范、规划引导、标准制定、创新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一些节能环保产品,如果政府不首先采购、补贴,市场短期内很难接受。目前,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政府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推动的,行政干预色彩较浓,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出现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等刚起步不久就进入产能过剩名单的尴尬,造成资源浪费。
(四)项目投资规模庞大,产业利润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日益提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于注重引进外资上大项目、大工程,忽视对本地企业的培育,期望在短期内形成大规模的新兴产业产能。此外,各地上马的新兴产业项目并没有从关键技术或者核心技术上优先突破,甚至有些项目可能已跌入盲目引进的陷阱。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因此需要大规模从国外引进或进口,大量利润被国外企业赚取。如物联网的关键设备传感器80%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的70%、石油装备的80%、大功率航空发动机、船舰发动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等都依赖进口。据统计,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4.5%上升到2009年的23.3%,但百元产值实现利润却从9.18元下降到1.31元。利润率偏低表明上海高新技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如医药领域主要依赖跨国企业,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沪产自有品牌相当少,原创新药匮乏,长期生产进口仿制药,高附加值部分为外资控制,行业难以发展壮大。
(五)产业技术重引进轻研发,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严重缺失
我国长期采取“经济跟随”战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推进国内工业化,在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既不具备优势也不具备经验;而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后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技术引进的产业升级效应进入了递减边界。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许多关键性核心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在目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虽然某些领域在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整个技术体系能力都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落后就直接造成了价格无法下降、竞争力弱,从而制约了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新能源汽车除了电动机的自主研发技术进展较快外,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尚需进一步突破,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较大。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但平板显示领域几乎不掌握专利技术,它们仍牢牢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手中。关键部件和材料也依靠进口,像彩色滤光片等就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美国,所投资的设备和装备如关键装备曝光机、成膜设备、蚀刻设备基本上均为进口。在这种状况下,当产业形成产能之后,国内各利益方不是靠技术赢得市场,而是靠价格占据市场,这种低层次竞争在风电、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信息等产业中屡屡出现。“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3%提高到1.8%,和“十一五”规划预期指标2%仍有差距,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与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仍有差距。此外,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利份额仍然较低,如在LED应用的相关专利国家中,欧美和日本的专利总量占到全球的85%至90%,中国专利份额尚不足10%,且集中在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领域。
(六)体制和机制障碍尚待破除,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有待深化
既有的发展实践和历史经验表明,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势必会对国家的科技体制变革、教育体制变革、财税体制变革和市场体制变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性变革提出更多要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如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移机制还不成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如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等不发达,融资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等,都是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解的体制机制问,必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进行战略布局和统筹规划
要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指导,高度重视区域间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并尽快编制各产业发展子规划,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相关领导部门应对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并对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引导各地方政府充分解读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内涵,从战略高度科学选择各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此外,尽快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细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引导企业投资,优化产业布局,及时制止无序扩张,避免盲目低水平重复投资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补贴,但要真正成长为战略性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发展,由市场机制来选择。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看,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骨干企业的崛起带动,如美国IT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IBM、微软、思科等一大批企业的崛起带动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破除行业壁垒、减少行政审批,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创造、宽容失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确立市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成立投资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以及设立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以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有序衔接;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有序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此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以企业为主体,需要培育一批规模优势大、科技水平高、辐射带动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行业领军型企业。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积极为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提供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科技。二要引导各种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要鼓励中小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参股合资、做好配套生产和服务,完善社会化分工合作,建立结构合理、依存度高、关联性强、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要着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运用,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
(三)有效依托传统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特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忽视传统产业。必须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高度重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层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间的技术互动和价值链接。继续大力扶持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以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为主要抓手,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工艺、现代管理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结合起来。此外,可以依托传统产业的供应链环节挖掘高新技术应用的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对接,或者通过传统产业内企业的转型和二次创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要注重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科技、商业、金融、信息等服务,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和市场环境。
(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和企业并购等实现技术跨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引进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进步。因此,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各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逐步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的制订权和主导权,进而迅速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此外,政府的技术研发支撑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以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另一方面,促进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搭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五)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载体建设。可以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创新载体。近年来,我国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开发区内成长起来的,高新区、开发区等各类创新型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因此,各级高新区应继续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形成更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此外,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
(六)加强财税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适宜的财税政策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财政支持上,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支持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税收手段上,应通过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优惠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贴息、增加贷款额度等方式,扶持生产和销售先进节能产品、绿色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在政府采购上,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奖励采购和使用高端技术装备等手段,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市场需求。此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持体系,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二是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筹措资金。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进行融资。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境内风险投资机构,使其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和发展政府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七)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加大新兴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制定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在新兴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培熟悉国内外产业情况、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此外,着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或外国优秀人才来华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2]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
[3]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
[4]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
[5]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
关键词:银发产业;老年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老龄社会的趋势。时下,1对夫妇照料2对老人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屡见不鲜,老年服务需求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而老年市场中产品与服务资源却供给严重匮乏,这助推了银发产业的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银发服务体系在国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老年人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精神娱乐需求等内容建立了一体化银色服务市场平台,成为当今经济市场的“潜力股”。
一、银发产业需求与内涵
1.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趋势。老龄委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突破2亿,预计至2025年可能超过3亿,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亿。全国老年人数将在今后20年迈入稳步增长期。国际标准界定,国家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总人数十分之一时为“老龄化社会”,当达到14个百分点时为“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即将由“老龄化”转型为“老龄”社会。
2.银发产业基本内涵。银发产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形成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和老龄社会的趋势中,银发产业被灌注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银发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与保健服务,除了本位产业之外,银发产业发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与子产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卫生保健、护理养疗、旅游休闲、教育等诸多产业。银发产业横跨了制造业、服务业,面对“421”这座结构金字塔,产业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无限。
二、银发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发展中的新型服务类产业,国内银发产业整体缺乏标准化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产售”一体化产业集群。面对老年保健品基础行业的“一枝独秀”,其它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却仍然匮乏,创新产品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打入市场,例如老年电子服务类产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也使银发产业的现实构想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的老年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国外银发产业借鉴分析。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直把银发产业当成经济体系中的大力丸,这也让英国杂志惊叹:“日本正把经济变为银色。”日本用其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了养护筹资问题,产业侧重于预防健康与精神追求服务。韩国作为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卫生体系与预防保健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内用不到7个百分点的GDP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制度,对银发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相当效率与准确。
3.银发产业前景分析。社科院预计银发产业在未来20年间有望达到20万亿的产业规模,这期间必将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消费,拉动经济内需,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年龄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市场也会逐步发展得结构多元、内容丰富。银发产业将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型为以“预防”为中心,朝向医疗卫生、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发展壮大,有望形成我国卫生经济转型的新蓝海。
三、银发产业建设对策
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也将助推银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银发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
1.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重大而迫切的“银色”任务。当前现有的护理保险制度尚缺乏护理保障,政府要有计划,逐步深入地建立商业性银发护理保险体系,这是国家养老的必然趋势。
2.老年护理业和老年社区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的主导产业需深入开发和实践。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既是社会养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可实现银发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3.构建成熟稳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银发产业摆脱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的必经之路。相关部门应协同市场大力宣传“银色”商机,积极引入投资者,成立专门的老年产业融资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创造持续稳固的资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断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宽银发消费市场。针对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活动、体育、保健等各种需求引领“银色"产品的开发设计,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银发休闲娱乐,丰富银发市场,实现“老有所乐”。
5.兴办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银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结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改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认知,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
四、展望
银发产业“钱”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蓬勃发展的银发产业将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实现社会“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美夕阳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希琳.“银发”时代新“钱”景[J].经济, 2013(12)
[2]芮晔平.发展“银发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J].现代经济信,2013(16)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产品;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互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7.02.180
1 前 言
2015年(第3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受到热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可穿戴运动产品市场已经炙手可热;行业发展迅速,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4月德国政府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该计划把信息技术与智慧技术进行结合,对全球的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我国对此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力图通过打造“智能制造”来改变以往的“中国制造”。[1]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预计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并强调要充分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其中智能运动和健康等可穿戴运动产品是目前令人瞩目的一部分,是未来全民健身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接口,但是国内的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
搜索发现关于“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十分鲜见,所以本文利用体育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国内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的理论和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围绕现阶段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水平,需求导向,对其进行前景分析并给予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智能穿戴运动装备行业发展乃至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智能穿戴产品及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概述
2.1 “智能穿戴产品”的概念
智能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设备。智能穿戴技术诞生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通过传感器、多媒体以及加入无线通信等技术,通过手莼蜓鄱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嵌入人们的衣着中。虽然技术诞生于20世纪,但21世纪才传入大众的视野,如今,智能穿戴不断地成熟,它的概念、形态和功能等都在不断演进,产品越来越丰富,属于“人机合一”理念的产物。[2]
“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概念
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实际是智能穿戴产品的运动领域的衍生品,“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明确概念还没有专家明确地给出。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运动手环为代表性的健康智能设备是健康类目前最受欢迎的产品,属于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一种,这类产品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人体运动、睡眠、饮食等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数据,通过配套应用软件帮助消费者调整作息规律,督促加强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智能穿戴产品在运动、娱乐领域的应用
随着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迅速,智能穿戴产品已经应用于生活的多种领域,其中在运动、娱乐领域体现最为明显。以Fitbit、Jawbone Up手环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类产品可测量时间、卡路里、步数和脉搏,然而以李宁跑鞋、360智能服饰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类产品可以测量跑步的步态、变化温度等。在娱乐方面,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更轻松地实现手机的全部功能,不仅可以用语音操作,还可以视觉控制,能与环境互动,扩充现实。[3]
3 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现状及市场预期
3.1 国际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现状
自 2013 年以来,随着智能可穿戴产品日益火热,各大企业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如Google Glass、三星Gear手表、Jawbone Up 手环、苹果Apple Watch以及 Pebble 手表等产品。除此以外,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不局限在手环、手表和眼镜等单一形态,智能服饰和智能鞋子等向全身布局的产品也已进入用户眼帘,比如美国的Hexoskin智能运动背心,还有李宁的智能跑鞋。各大国际会展也吸引了众多厂商,智能穿戴也再次成为科技产品的热点,厂商们也都借此次机会互相沟通学习。由传统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巨头与创投企业领衔掀起了新一轮智能穿戴的发展浪潮。[4]
目前业内的领先企业,依然是美国可穿戴健康追踪设备制造商 Fitbit,主要合作客户是健身品牌,市场份额超过 25%,业内排名第一。另外除了 Fitbit 以外,前五位中的另一家公司 Garmin 也以健身相关的产品为主,依靠优质的全球定位系统完善了跑步者路径跟踪等功能,市场份额为6.9%,排在第四位。前五位还包括了两家中国公司:小米与乐心医疗。小米排在第二位,占据了14%的市场份额,其中小米依靠性价比优势,吸引了国内的运动群体。苹果(Apple)高消费群体信赖的品牌,苹果凭借其创新的设计,精致的外观占据了第三名的位置。
3.2 国内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现状
Analysys易观智库分析认为中国智能穿戴市场处于市场启动期,主要的成本还是硬件,所以各个厂商都在增强自己的核心技术。现阶段,衡量一个厂商的综合实力,要考核其销量、营收、内在资源与口碑。另外,中国智能穿戴市场产品普遍功能较单一,缺乏创新型的产品。所以厂商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和运营创新能力也是评价厂商现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市场实例矩阵见图1。
3.2.1 领先者象限分析
特点:从以往的产品来看,领先者的综合能力较强,产品的销量较高,普遍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一直体现良好,同时在运营能力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能够快速地把产品推向市场。
代表:苹果、三星。
运动型方面的体现:2015年苹果的Apple Watch正式发售,全年在中国的销售超过100万台。它支持电话、航班信息、地图导航、测量心跳、计步等几十种功能,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从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讲,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技术支持,以及后期运营服务,苹果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三星电子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资源优势,三星Galaxy Gear就是它的集中体现,它拥有除基本功能外,还有蓝牙配对、遥控电视、内置健身App的功能。
3.2.2 创新者象限分析
特点:此类的产品,创新者在产品/技术上的投入很大,相比较领先者来说,在商业模式、技术或者产品服务的创新性上有很强优势。但是由于其前期的宣传不到位,厂商此前没有代表性的产品,无法夺得消费者的眼球,还有对智能穿戴的需求市场认识滞后,没有及时进入市场等原因,此类产品在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只要抓准市场的契机,相信会有好的发展。
代表:360、暴风、出门问问、奥图科技、Fitbit。
运动型方面的体现: 在此类的产品中,值得一提的是Fitbit,第一家上市的智能穿戴公司,以健身功能为主智能穿戴品牌,由于国内受限于较高的售价,销售端表现一般,但是凭借其具有成熟的市场经验,以及稳定的市场占有率,Fitbit将继续处于创新者象限。
3.2.3 务实者象限分析
特点:此类产品性价比较高,拥有丰富的产业链资源,运营能力也较强,得到具有基本需求用户的青睐,产品的功能比较单一,而且相对滞后,从整体来说,虽说销量不错,但是创新优势不明显。
代表:小米。
此前还与李宁跑鞋合作,与必胜客合作办爱心跑活动涉及健身运动领域,小米手环凭借低价以及极强的在线营销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销量最高的产品,但目前其在产品设计创新、工艺精密以及个性化服务领域的能力相对较弱。
3.2.4 补缺者象限分析
特点:补缺者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对市场的敏感性相对较弱,所以对于产业格局的影响较小。
代表:华为、乐相科技、映趣科技。
运动型方面的体现:此类产品差异性不高,虽然都具有健身运动方面的功能,但由于品牌时间较短,无创新,客户需求已经饱和,市场表现一般。
3.3 中国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市场趋势预测
随着产品技术不断更新,成本降低,厂商渐渐认识到用户变化需求,运动型智能穿戴的整体用户体验和普及度亦得到M一步提升。从当前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这些外在因素给予了中国运动型智能穿戴市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智能穿戴产品与大数据和云服务联系越来越紧密。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的分析,智能穿戴产品的红利还会持续,得益于市场上日渐增多的智能穿戴,以及在消费者中的日渐普及,中国智能穿戴市场在过去2015年的规模为125.8亿元人民币。在2016年市场会逐渐平稳,会在优胜劣汰中涌现出一部分领先产品,但是用户对智能穿戴的需求依然有增无减。同时智能穿戴市场会进一步向“运动+娱乐+医疗”方面发展,并且此三者的结合将会越来紧密,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益处,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2016―2018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规模预测见图2。
4 制约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设计缺陷
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并不够准确且碎片化严重。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内部结构流程是先通过产品监测人体生理健康指标数据,然后通过之前设计者输入的算法,利用智能芯片对数据通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专业的指导。虽然健康大数据服务逐步成熟,但是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现在依然数据收集不够准确,经常会出现数据与实际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厂商又处于分化状态,不能将采集到的数据实现互联、互通,这就使其价值显然难以有效挖掘。
4.2 功能停滞不前
环观市场现阶段的可穿戴产品,很多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身体监控方面,而这和当年智能穿戴刚刚面世的时候差距并不是很大。现在所具有的创新也是在原本的身体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功能补充,并无实用性的新功能产生。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简称 IDC)对可穿戴市场第二季度的研究数据,目前消费者更偏好于只有基础功能的智能穿戴,因为其他功能只是一时新鲜,并没有必要性的用处。
4.3 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
首先,现有的运动智能穿戴产品,都只是对市场的一次试探,具体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尚不清晰。其次,以运动智能穿戴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各个产业链上的环节彼此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芯片制造商、设备生产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还未根据产业环境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也未找到自己在生态体系中的最佳位置。最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只有各个环节商业模式创新,才可以企业激发产品价值。
5 对 策
5.1 加快产品设计的创新与变革
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核心是创意设计,只有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才有机会提升产品争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的设计中既要保证此类产品的准确性又要提高舒适度,且不可忽视运动穿戴产品中“穿戴”二字,忽略其基本功能。
5.2 突出智能运动产品的核心功能
各企业应当根据检测到的数据,利用专业化的“运动健康管理平台”,加强对专业领域的探索,在巩固基本的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时展的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
5.3 完善一体化的服务
数据的准确采集只是基本,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专业化的运动健康分析和一体化的服务才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分。所以,厂商应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的变化,及时将用户的需求融入产品体系中去,实现定制化服务。针对有运动不科学或改善健康问题的用户,智能穿戴运动设备可以提供问诊平台或视频会议系统,让用户和专业的专家直接交流。
5.4 开创新型的商业模式
对于智能运动穿戴产品而言,仅销售产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监测到的数据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当前运动型智能穿戴产品的难题。我国的智能穿戴产品除了获得出售产品的收入外,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健身咨询机构,甚至是饮食机构寻求合作。
参考文献:
[1] 贺正楚,潘红玉.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2] 友文.让生活更精彩――走进智能穿戴设备[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14(1):102-105.
1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包括球类制造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五大类。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首先起步于球类制造和体育服装制造,随后以迅疾的姿态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正如前所述,虽然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仅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但它却带有先天不足的痼疾。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是在传统的OEM模式和家庭作坊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上了明显的传统工业经济背景的烙印。从单一企业主体的角度看来,绝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高层次专业人才少、产业定位不明晰、战略管理模式落后,不能应对风云变幻的全球市场,企业破产淘汰率高;从企业联合体的角度看来,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过分强调竞争,为获得利润甚至进行恶性竞争,对建立企业联合集群以获得企业之间联合共生的效应注重明显不够。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呈现出一定的聚集趋势,如运动鞋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晋江、广东东莞和浙江慈溪,运动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石狮、广东中山,体育器材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阳、江苏江都等,但这种划分也仅仅是基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同一地区的相同类型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互助互惠、协作共生的真正产业集群模式,与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鞋集群、美国“纳斯卡山谷”赛车生产产业集群等成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依靠高度发达的分工、强有力的集群共同创新,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中地的企业,还采取各自为战甚至相互为敌的战略,重复投资和价格竞争现象非常严重,合作与依存程度明显过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更没能建立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正因如此,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我们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总值稳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价格和工人单位时间内的工资越来越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淘汰破产率不断提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品牌越来越难以出现。换言之,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正以透支的方式换取市场的份额,正走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没有能够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绝大多数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滞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思维模式。以牛顿“确定性科学观”为理论渊源和泰罗“科学管理模式”为准绳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原则是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将延伸到未来,外部环境是确定性的和稳定的,因此企业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正如机器的生产过程一样,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是连续的,是完全可以掌控的,标准化和效率就是最为有效的工具;持续的经验积累将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局部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动力;通过竞争击败对手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和“零和博弈”为核心的“线性战略形态”是工业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重要标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统的工业经济战略管理前提完全改变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1+1不再简单地等于2,一个微小的扰动都可能由于企业子系统间或企业之间的相干放大而产生重大的影响,即使再强有力的预测工具也难以预测,因此现在的趋势不一定延伸到未来;外部环境持续变化而且往往是骤变,不仅不连续而且不能预测;对企业的完全掌控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企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碰撞总是会涌现出无法预料的新问题;难以流动的异质性资源(指一个企业拥有一种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特殊资源)将不再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当前环境,正是复杂非线性的直接体现,也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目前,非线性战略已成为全球成功企业和公司的共同选择。作为熊彼特创新观念的时代延伸,非线性战略的核心是充分认识企业内、外部的非线性特征,针对未来,通过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参与各方都获利的“协同效益”。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积累、扩大、再积累、再扩大,而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坚守工业经济时代的线性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尴尬局面愈演愈烈。而从国外成功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唯有以非线性的思维模式,立足于复杂性系统的视角,形成非线性的战略管理体系,才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突破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正确道路的必然选择。
2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缺失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上述困境,与我国体育科 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的落后与缺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起始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面世之后。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此方面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迭次构成热点,并围绕几大领域,产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围绕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现状领域,席玉宝(2005)[2]、连桂红等(2004)[3]、王泽和(2008)[4]以及裴永杰(2006)[5]等人做了大量研究,指出了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基本发展状况,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数据。
围绕体育用品技术创新、标准及评价体系领域,陈颇(2009)[6]、吴平等(2010)[7]、张雷等(2012)[9]以及王先亮(2013)[9]和王骏(2013)[10]等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内部运作层面提出了众多有益的建议。
围绕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产业集群问题,席玉宝(2005)展开了研究,强调了产业集群发展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初步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
虽然该领域的传统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通过以上分析也不难发现,传统研究往往集中于外围的现状分析、对策探索等,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基点:
其一,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现在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环境是非线性的,传统工业经济背景下的“线性战略”思维模式已无法胜任非线性情境下的战略管理任务。唯有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以非线性思维为切入点,借助于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才是研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作模式的正确研究方法。
其二,唯有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通过分析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全面界定非线性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产生、范围、方式和特征,研究非线性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类型,给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选择方法,并确定企业在协同机制内合理的博弈策略,才是真正建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所在。
对上述基点的忽视也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的落后,前期研究往往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站在系统的外部来分析,都没有立足系统科学非线性理论的角度,采用科学方法深入到系统的内部去发现其本质规律和探究其内部关联关系,因此无法洞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的真正可持续动力。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缺失导致科研没有能够发挥出理论先导的作用,实践中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或战略联盟,无法突破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就不足为怪了。
3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理论研究是实践操作的先行者。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要想突破现实的困境,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突破口和首要任务就在于要以科学的研究思路、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实现研究范式上的转折,构建起基于非线性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并由此来指导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的发展实践。
非线性战略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单纯的以“竞争”为主线的企业战略必将改变,“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才是我们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孤立经营的格局不复存在,传统的以独占生产要素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正被新的以创造和获取价值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所取代,从生产型向关系型、学习型、合作型的战略联盟转变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依赖。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企业各种可依赖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体育用品制造业战略研究的重点,也因此就在于与相关企业、社会集团和群体建立起灵活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产生的协同效益来应对非线性的外部环境,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及其联合体是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体现着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此类非线性复杂系统需要用非线性的方法来解决,唯有坚持以体育用品制造业协同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非线性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博弈论,全面探索非线性环境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界定其概念、条件、范围和特征,给出其类型,指出企业动态选择协作机制类型的方法,并探索企业最为合理的博弈行为,才是找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科学研究路径。因此,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应该集中于以下方向:
3.1 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
应该摈弃传统研究的线性思维基础,立足于非线性视角,以企业发展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的复杂性内外环境,分析传统线性战略模式的不足,探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和意义,提出基于非线性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概念,从产生基础、涉及范围和作用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界定,并深入分析协同发展机制的动态性、开放性、涌现性、自组织等非线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平台建设,不仅真正符合我国体育产业的系统本质,也符合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全面实现此领域研究方向的转折,提升此领域的研究质量,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类型研究
事实上,加入企业联合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充分利用其他企业优势资源的帮助,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发展中企业的首要选择,由此也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企业联合方式,如当前较为流行的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生态系统等等。但这些企业协同类型,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因此,为推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就应该在分析传统企业联 合体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非线性思维为出发点,根据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间协同与竞争的程度,以具体价值创造环节为中心,提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不同发展类型。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来,每种类型的协同发展机制,都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其演进与发展都奠基于“系统内在动力”基础之上。因此,还要加强每一种类型的“自组织”能力研究,要充分利用系统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组织理论体系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和混沌理论等,对每种协同发展机制产生的条件、发展的动力、演进的路径、组织的形式和发展的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探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3.3 对协同发展机制类型选择方法体系的研究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所处的非线性环境变动不居,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的发展目标也会有所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加入不同的协同发展机制,因此,协同发展机制类型的选择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此外,政府也需要有力的决策支持,来判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来引导不同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因此,此类研究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此领域的研究需要借助于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来实现。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当前处理复杂大系统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的最为科学的研究技术,由于在该研究技术路线下,实际系统被计算机模型所取代,其演化前景被计算机仿真所模拟,因此既能够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更快地发现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又可以有效避免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能够起到双赢的效果。比如利用被称为“战略实验室”的系统动力学,在充分研究企业协同互动的反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其专用软件Vensim-PLE,通过绘制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全面建立不同协同发展类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实际企业的历史发展数据,就能够对不同企业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协同发展机制的长期演化前景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中探索更有利于“共生多赢”的潜在协同合作伙伴,找出适合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并从仿真结果的对比中探索科学的政府调节机制。笔者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前期工作[16-18],已充分证明了这一技术路线的科学性。
3.4 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竞争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正如前所述,在协同发展机制内,企业体现的是动态博弈行为,这一博弈与传统的竞争型“零和博弈”不同,而与强调互动与平衡的“进化博弈论”中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契合。为分析协同发展机制内企业主体的行为,应该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建立起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进化博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主体行为选择的变化情况是整个协同系统演化过程的“复制动态”的体现,企业主体的最终选择结果则是整个体系发展的“进化稳定策略”。利用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就可以探索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统一的协同发展机制下,在互动与共生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博弈所达到的稳定或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并可以分析整个协同系统的演化路径、所生成的进行稳定策略、可能的均衡状态和演化过程中对均衡结果产生造成主要影响的要素等,从而从更具体和更实践的层面上探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4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它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与探索,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与升华。而坚持非线性思维,寻求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生成、演化与丰富,必将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目录
一、背景资料
二、XX通用航空业务的分析.
三、市场前景分析
四、早期广告营销目标.
五、市场细分及定位
一目标市场
二消费者定位
三竞争态势
六、广告及营销策略
一传统的媒体广告具体方案略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2.平面广告。
3.直邮广告。
4.建立网站。
二非传统的营销手段具体做法略
5.成立航空俱乐部。
6.航空展示、表演活动
7.社会公益活动。
8.商务代表的公关活动。
七、广告及营销的投入.
八、市场部门
一市场部的任务
二市场部的运作
一、背景资料
SVVT集团早在2001年就开始酝酿航空产业发展战略,利用三年或略多时间,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重组NJ航空公司。以机场建设为先导,全力筹措航空保税港申报工作;建成通用航空公司和运输航空公司,筹建长三角航空物流中心,全力推进与联邦快递合作,以国际货运为主体,积极筹建支线客运点对点飞行,积极拓展通用航空的各项业务,逐步建成航空产业集团。
2004年第一批飞机到位,开展通用航空业务。以通用航空业务为切入点,展开SVVT集团航空产业发展的序幕。
二、XX通用航空业务的分析
以XX通用先期购入的R22,R44为例,这两种轻型直升机具有小巧灵活、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便于运输、使用经济等特点,其灵活性和经济性在航摄、航拍、空中巡查、和航空培训等方面具有其它机型不具备的优势。其中空中巡查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城建、城市规划、交通、新闻、体育、旅游、农林、水利、海事、渔业等等方面都可有所作为。当然由于其航程短,载重小,也制约了它在更多领域、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作用。
三、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的通用航空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小,通用航空产业是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整个华东地区也只有6家通用航空公司,而且都没形成区域优势,SVVT集团不失时机地进入这个行业,是个正确的决定。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市场规律。国内通用航空市场逐步放开,准入门坎逐年降低,天空变得更加广阔,会有更多的对手参与竞争。SVVT集团必须高起点进入,高速度发展,迅速成为强者,避免与后来者展开低层次竞争。
由于航空企业的特殊性,即使只有一架飞机也必须按要求配齐各类专业人员,成立相关部门,造成公司运作成本较高,只有成规模的大公司,配套产业齐全,才有可能利用综合效应营利。如果XX通用仅靠两架轻型直升机,仅仅开展单一航空业务,即使市场需求旺盛,受产能的影响,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很难近期营利。而仅靠自身发展,形成规模需要很长时间,起步阶段会很艰难。但从长期看,XX通用拥有先入优势,起步阶段努力完成几个有把握的项目,扩大在NJ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成为行业关注焦点,随时顺应市场需求,依托大SVVT集团及时扩大产能,还是可以拥有区域优势的。
四、早期广告营销目标
XX通用要利用市场先入者的优势,充分发挥机型特点,扬长避短,重点开拓NJ及周边地区的航摄航拍、空中巡查和航空培训市场,其初期的目标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重点扩大企业影响,形成气势,确立在区域通用航空领域先入者的地位。二是发掘潜在客户,建立业务网络,探索发展航空产业的路子,为下一步SVVT集团航空产业的推进打前站。
五、市场细分及定位
一目标市场:
根据R系列机型特点,初期定位于NJ及周边地区的航摄航拍,空中巡查和航空培训业务。
二消费者定位:
航摄航拍,空中巡查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于新闻单位、大型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大型集会活动及少量特殊需求者。
航空培训业务目标消费者定位于商界新贵、政府精英、富有的航空爱好者。
三竞争态势:2004年XX通用如果能飞起来,应该在NJ及周边地区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即使有外地公司参与竞争,XX通用也能占地域优势,以成本取胜。XX通用利用先入的优势,抢占商机,扩大宣传也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手段。
[NextPage]
六、广告及营销策略
一传统的媒体广告具体方案略
1.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在导入期,报纸、广播可以是新闻,信息,通用航空业务知识的介绍等,电视可以是专题报道,人物专访,二类广告等。在发展期,可以是专版,特约访谈,专题片,冠名的综艺节目,也可以是宣传企业品牌的硬广告。积极展开“全民通用航空业务扫盲运动”,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XX通用,让更多的客户了解XX通用航空业务范围,。
2.平面广告。
在制作上力求精美,务实地宣传通用航空业务。以广告单页、车身广告、大型户外广告的形式和招贴、宣传册、广告短片光盘、小礼品的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宣传。前者投放在大型集会、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重要道路两侧等,目标群体是一般人员、普通公司、周边业务单位、航空爱好者。后者投放到政府相关部门、高级商务中心、高级休闲场所,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俱乐部等,目标群体是政府部门领导、企业中、高层、专业市场、富有的航空爱好者等。
3.直邮广告。
通过邮递方式,将介绍业务的宣传册或光盘直接送到特定客户手中,有的放矢地宣传业务,有了合作意向,才派员进一步交流。优点是节约成本。
4.建立网站。
尽快建立XX通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向更广泛的地域更全面的时间段开展宣传,也是向周边扩充的平台,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手段。
二非传统的营销手段具体做法略
5.成立航空俱乐部。
在通用航空拥有自己航空基地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航空俱乐部活动。通用的航空俱乐部不以普及航空知识和大众娱乐为目的,而是以飞行培训和航空运动为先导,集飞行、商务、餐饮、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采用会员制形式,带动高端消费。传递通航信息,挖掘潜在大客户,带动其它航空业务,带动相关第三产业营利是其主要目的。
6.航空展示、表演活动。
可以是自己开展的航空展示、表演活动,也可以是配合其它行业如房产的促销活动和参加政府组织的大型集会运动会等,可以在机场,也可以在市中心广场,甚至也可以多点同时进行。通过活动扩大影响,寻找利润增长点,增进与航空界、政府部门及其它专业市场的联系,通过新闻报道和媒体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
7.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参与公益的冠名权、拍卖会、捐赠活动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活动中与企业家、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建立良好关系和广泛联系。通过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更多的政府定单如城建、城市规划、交通、新闻、农林、水利、海事、渔业等相关部门。
8.商务代表的公关活动。
招募多名专职商务代表,专门收集相关信息,针对特定客户尤其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展开公关。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对业务突出者进行奖励,也可以以业务提成的方式进行,调动商务代表的积极性。
七、广告及营销的投入
为抢占先机,扩大影响,XX通用应开始广告运作。
一通过邀请记者参加新闻会,参观飞机等活动,以报、刊、电视为主逐步通过媒体消息,通过新闻和信息类宣传航空产业发展战略。
二设计制作宣传册、宣传单页、光盘等,向特定客户进行宣传。中量投入
三飞机到位时,举行大型庆典,邀请有关人士参加。在前期和后期不断在各传统媒体以NJ及周边地区为主消息和业务广告。少量投入
四飞行正常开展后,按长期广告投放计划,在报纸、电视、电台进行组合宣传包括专题专访活动。年广告量的大部
五通过形象代言、品牌宣传配合各种专门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少量投入
八、市场部门
一市场部的任务
XX通用应建立自己的市场部,其主要任务一是研究通用航空市场,针对机型进行相关业务的市场调研;二是接收、分析市场信息,制定广告营销方案并付诸实施;三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建立与客户的联系,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二市场部的运作
市场部的运作分两部分,一部分作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媒体广告工作。另一部分主要负责市场开拓、策划组织活动,俱乐部、对特定客户群公关。
介绍了国内外地坪材料的标准化现状,阐述了标准体系建立的原则、分类和意义。根据行业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变目前我国地坪行业标准侧重产标现状,做好标准化顶层设计,合理制定各类别标准,以促进地坪行业的技术发展。
关键词:
地坪材料;标准化;标准体系;重要性
地坪材料是指经现场摊铺或浇筑在基层表面,与基层结合成具有一定结构承载能力和装饰及其他特定功能的整体地面材料。根据材料组成,把地坪材料分为无机地坪材料和有机地坪材料。无机地坪材料包括水泥基自流平地坪材料、石膏基自流平地坪材料、混凝土地面用耐磨材料、渗透型液体硬化剂、混凝土地坪及水磨石等;有机地坪材料通称为树脂地坪材料,现有的树脂地坪材料包括树脂薄涂类、树脂自流平类、环氧磨石类、环氧彩砂类等。2000年至2007年,地坪行业总产值从5亿元增长到120亿元,2012年产值已逾180亿元,总产值呈上升趋势[1]。而且,目前我国各类建筑开工面积逐年增加,预计全国每年在建和新建建筑面积为30亿m2[2],全国改建项目有400亿m2的既有建筑面积[3],按10年更新一次计算每年改建项目面积为40亿m2,由此可以推算出每年全国新建、改建项目的建筑面积共为70亿m2,其中公用建筑面积约为36亿m2。而且,目前国外地坪材料已经越来越多地用在居住住宅领域。这些给地坪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地坪材料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在经历着蓬勃发展,新材料的研究必不可少,但对其标准体系的技术研究才是地坪材料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地坪材料分会参与制定了多项标准的研究与修订,尽管目前我国地坪行业有多项标准存在,但是现有标准仍然存在一品多标、产标主导、方法稀缺等不合理现象。为了使地坪行业能使用适合于本行业特点的标准,在2013年地坪材料分会将地坪行业标准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于2014年成立地坪分会技术委员会,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编制了地坪材料标准体系,为地坪产品的性能评价提供了测试依据。
1国内标准现状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相比,我国地坪材料标准混乱,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研究,标准构成单一,主要以产品标准为主,缺少术语、分类、方法、应用等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未起到规范行业和提升行业水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坪行业的发展。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行业归属模糊目前各类地坪产品的标准,出现不同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的问题,其中水泥基类地坪产品归口于建材行业内的多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树脂类地坪材料产品标准归口出现多个行业交叉管理的现象。现有国内地坪相关标准及归口单位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地坪材料相关标准涉及多个领域,与涂料、水泥制品、轻质与装饰装修材料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的产品存在交叉。这和地坪材料科学的属性有着密切关系,地坪是集高分子化学、无机化学、建筑工程等一体的复合型交叉学科,很难从根本上归属于哪个行业。2)分类不明确目前国内地坪相关的标准主要是表1列出的13个,作为标准体系的根基——基础通用标准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统一分类,使得地坪材料产品标准不能正确反映材料的组成和性能,再加上一些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地坪的认知有限,导致材料误用或滥用,这种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坪行业的健康发展。3)方法标准缺乏相比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地坪材料起步晚、发展慢。早期我们使用的地坪叫地板漆,产品质量的定位,产品标准的制定,遵循的是涂料行业的性能要求参数。使用传统的涂料物理性能试验方法评价地坪材料就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以耐磨性试验方法为例,目前国内标准对所有地坪材料无论是水泥基还是树脂类,均采用漆膜的TABER耐磨试验方法,对于树脂类地坪材料而言,耐磨后实验结果出现质量增加的反常现象,就无法对树脂地坪的耐磨性进行准确评价了。由于施工后现场材料的耐磨性根本无标可依,无论是设计单位还是用户都无法准确的掌握产品的实际性能,最终可能会导致产品误用。这就需要有地坪材料的方法标准来指导,制定出合理的性能参数。4)一项性能多个方法[4]标准方法不统一,使得无法准确评价产品的性能。对于树脂类现浇地坪材料,国内现有标准对抗压强度的方法描述完全不一致,GB/T22374要求样品尺寸为直径20mm,高度50mm的圆柱体,JC/T1015要求样品尺寸为边长为30mm的立方体,HG/T3829要求试样尺寸为边长20mm的立方体。三个标准三个尺寸,结果评价无法比较。拉伸粘结强度测试亦是如此,三个标准基材完全不同。这样的差异比比皆是,给材料研发、测试造成了重大障碍。5)缺失环境健康及安全生产标准树脂地坪材料中的毒理性能、有害物质限量等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地坪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企业和普通建筑室内装饰,它是否会污染食品生产以及影响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是地坪材料标准的重要关注点。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制定有害物质限量和安全生产等标准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确保用户的健康。
2国外标准现状
欧洲是地坪材料发源地,同时也引领了全球地坪材料标准化的进程。在欧洲,德国、英国等国家是地坪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商集中的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的企业向全球提供高品质的地坪材料及优良的施工及验收设备。德国巴斯夫、拜耳、汉高等化工巨头是本国技术发源地,瑞士西卡、意大利的马贝、英国的ICI等都是地坪材料行业全球举足轻重的地坪材料企业。CEN/TC303(Floorscreedsandscreedmaterials)是欧洲地坪及地面找平材料标准技术委员会,其下设7个工作组:CEN/TC303/WG1为术语工作组(Terminologyandproperties);CEN/TC303/WG2为试验方法工作组(Testmethods);CEN/TC303/WG3为水泥基地面找平材料工作组(Cement);CEN/TC303/WG4为石膏基地面找平材料工作组(Calciumsulfat);CEN/TC303/WG5为菱镁矿类地面找平材料工作组(Magnesia);CEN/TC303/WG6为沥青类地面找平材料工作组(Bitumen);CEN/TC303/WG7为合成树脂类地面找平材料工作组(Syntheticresin)。德国DIN和英国BSI都有和CEN/TC303对应的技术委员会,德国技术委员会为NA005-09-75AA,名称为建筑用找平层(screedinbuilding),英国技术委员会为CB/300,名称为地面找平和现浇地面(screedsandinsitufloorings)。CEN/TC303地面找平及现浇地坪材料标准技术委员会一直在努力推动地坪材料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制定了12个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见表2)。除表2DIN标准完全转化为EN标准外,其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见表3,BSI中CB/300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见表4。
3我国地坪材料标准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我国应该建立地坪材料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遵循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中标准体系层次划分方法,可分为“基础通用标准”、“过程、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四大类,每一类中包含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拟建立的地坪标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我国地坪标准化体系有以下重要意义:1)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地坪标准现状分析充分说明了我国地坪行业标准遇到的问题及瓶颈,建立地坪材料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国内外地坪标准化现状以及地坪应用现状,进行顶层框架设计,规范标准申报及编写,避免重复申报,避免只侧重编制产标,而忽略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及管理标准的编制。另外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新材料和新产品缺少标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规范产品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引导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必备条件。2)促进行业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愈来愈重要,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转换角色,技术性壁垒在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有所存在,产品进出口屡屡受阻,影响施工进程。因此,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不论是在维护我国企业权益,还是减少标准技术壁垒都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外地坪标准现状,呼吁我国应建立地坪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样将迅速解决目前行业交叉管理现状,集中力量进行标准顶层设计,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标准制定工作,提高地坪材料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逐步提升中国地坪行业的技术水平,扩大中国地坪行业在全球地坪行业中的影响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金鑫,林志峰.地坪涂料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C]2013年山东省涂料行业协会年会,2013
[2]张中江,专家称中国每年新建和在建的建筑超30亿平方米[EB].中国新闻网,2012,3.22
[3]冯光,山西省高校既有体育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以太原理工大学体育馆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关键词: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服务体系;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30-04
Study on the Building of the Service Chain Theor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LUO Huiju1,LU Xiaocheng2
(1.Sports Depart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Hunan China;
2.Management Institute,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crucial issu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relies on the supporting services. It requir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service chain, that is to say, to build the model of sports industry service ch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vice chain of sports industry are the predictable market, active and systematic service and integrated resources. The major impact factors are the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allocation, location features, infrastructures and talent pool. We shall build China’s sports industry service chain, optimize sports industry policies, expand investment and funding channels, improve service supporting system, hold large sports games and attract sports talents.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service chain model; service system; policy choice
1 服务链理论与体育产业
服务链是在供应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链”(Supply Chain)。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1]。根据是否提品或者服务,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产品供应链对消费者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产品服务的概念上,没能解决产品服务之外的各种延伸服务问题,而服务供应链则是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的物流网络[2-4]。本文对服务链与服务供应链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不作具体的分析,两者均区别于产品供应链,在本质上都是以服务活动满足顾客消费为主导,主动地为顾客提供包括产品生产及其延伸活动在内的全面的、最优化的服务,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
国外对于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已有研究从体育与文化、体育产业与体育伦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5-7]。
但是从服务链视角的研究成果不多。体育产业主要属于服务业范畴(除了体育产品制造业),既包括体育产品生产活动,也包括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的产业活动;既区别于一般服务业,有自身的特色,同时也与其他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共性,并对其他服务业产生关联效应。构建体育产业链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共识,但是如何延伸和打造完善的体育产业服务链,学术界只进行了一般性的学理分析,从服务链的视角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选择,没有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体育产业链构建的关键在于服务环节的配套,这些服务环节不仅包括体育服务业(如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和体育培训产业),还包括面向体育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服务活动(如体育产品研发、信息服务、技术推广、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品牌营销等),需要体育产业整个服务链条的完善。我国对于面向体育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各种服务环节的发展还比较薄弱,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尚处在形成之中,既需要借鉴西方服务链理论成果,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对此,本文就结合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基于服务链构建的视角
2.1 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提出及其依据 我国体育产业
投稿日期:2010-02-20
作者简介:骆慧菊,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多,涉及国民经济许多相关联的产业,是集生产制造业、销售业、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综合网络业域,是一个产业群和体育服务系统的全程服务体系。以服务链为基本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即以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系统工程等现代科技为基础,把与体育产品研发、信息服务、技术推广、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品牌营销等各环节相关联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银行、中介等服务组织有机整合的体育服务网络。如下图1所示,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1)。这些构成要素成为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稳定性因子,形成体育产业服务链的成熟框架,也是各个区域构建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基本要求。
本文所提出的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依据在于: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着多重结构,地区间、产业内各部门间以及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存在这多重关联问题,涉及到体育管理体制、产品行业管理、服务业等多个部门,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各个服务环节比较分散甚至缺位,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关联性不够,无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从面向体育产品生产与服务的服务链视角,构建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是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提高体育产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实现由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多属性、关联性大、引导功能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产业服务价值链活动,不仅包括促进体育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包括面向体育产品生产各服务环节的配套和完善,该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可以促进多个关联产业和服务部门的发展,该模式的运行可吸引众多部门、多领域、多企业参与,有效整合体育产业的各种资源,对体育产业相关联领域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其发展的水平及程度将成为体育产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图1 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基本构成1)产品研发服务,即为体育产品生产提供必要的研发设计服务。
2)信息服务,即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并将这些价值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报道与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
3)金融服务,即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完善资本市场,围绕体育产业的投融资需求构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4)品牌营销服务,即体育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5)法律咨询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即为对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的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体育赛事法律实务、运动员法律实务、体育经纪法律事务、体育组织法律实务、涉外体育法律事务、体育纠纷诉讼仲裁等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即为体育产品及服务的先进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服务。
2.2 体育产业服务链的主要阶段 体育产业服务链是向体育产品生产与服务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与机构组成的服务链条与网络体系,主要包括体育研发服务、体育信息服务机构、体育咨询机构、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维修服务公司、废品回收公司等。结合这些构成要素的存在,体育产业服务链主要包括了前期、中期、后期服务等不同阶段[4],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必要性的服务,有效整合体育产业的服务体系,为体育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延长体育产业链条,增强体育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和服务水平,这些服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的构成内容,如下图2所示。
图2 体育服务链的服务过程2.3 体育产业服务链的主要特点 体育产业在国家产业划分与分类上明确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一般性的体育产业或者服务业主要面向的是体育消费者。体育产业服务链与其他服务业相比,主要表现为面向体育用品业或其他体育活动而提供的系统化、网络化、链条化的生产业活动的总称,体育产业服务链所服务的对象包括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也包括部分体育消费者,但主要是为体育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的中间活动,与一般的生产业不同,体育产业服务链主要是整合面向体育产业链的相关联的服务性资源。体育产业服务链的构建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市场调研、产品策划与组织、提高体育产品(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体育产业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完善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市场预期性。体育产业服务链的构建首先是对体育产品或者服务在研发设计阶段对产品的未来市场进行前景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市场产品研发信息,为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前期的预期性分析与服务。2)服务主动性。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是提供比较完善的优质服务,直接为体育企业及其相关机构提供便利性的服务,这种服务是主动性的、及时的、高效率的服务,为体育产品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信息咨询、法律、营销等各方面的服务。3)服务系统性。体育产业服务链的构建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将体育产业链进行细分后的系统过程,每一次分工能提高服务的质量,服务链应提供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分工明确、竞争充分、创造性强,因此这种系统性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连续性的。4)资源整合性。服务链强调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不仅体现为更多的体育服务企业的服务活动加盟,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的公共服务、消费者的信任与参与文化等,利用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而构成比较完整的服务网络。
2.4 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这些因素,如下图3所示:1)政府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及其服务链的构建是有直接性影响,足够的重视和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可能给地方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政府政策影响包括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有较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2)资源禀赋。对于体育产业发展而言,有较大程度与该地区的体育活动(重大的世界性、国家级等体育比赛)及当地群众对体育特别是专业性体育活动的偏爱,会对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资源禀赋,这种资源比某种自然资源更加重要。3)区位特点与基础设施。除了体育活动等带来的强大资源基础,同时该地区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区位特点,包括某些知名体育运动的发源地、活动的举办地,以及所具备的便利的交通、通讯、场地等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区位条件,进而形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效地提高体育服务链的运作效率。如晋江市2007年以来,晋江市着眼于构建晋江后续跨越式发展高端平台和打造中国体育城市目标,突出体育主题、凸显滨海特色,确立“一带二地一中心”的战略布局,全力推进项目引进和招商选资工作,拉开了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全球重要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现代化体育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幕,建立了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国家极限运动训练基地等。4)人才基础。体育人才包括参加体育比赛和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型人才,也包括发展体育产业的企业家、体育产品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融资家等,包括体育产业发展的企业总裁,也包括大量的从事体育产品生产与体育服务的各种工作人员等。这些人才的获得主要依托体育专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包括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服务培训学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机构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服务。
图3 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影响因素以上因素是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形成的重要稳定性要素,其中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体育产业服务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一点在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背景下尤为明显,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鼓励,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而不是有违市场经济要求的过分行政干预、行业垄断等;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以及人才基础都需要不断地加强资源整合、设施完善、服务配套和人才培育等。
3 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构建的对策选择
体育产业服务链的构建对于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降低体育企业成本,提高体育产品质量和改善服务都有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和品牌打造。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体育文化传统等特征,我国往往具有体育内部系统的语境特征,同时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尚处于初级或者形成阶段,面向体育企业发展的许多生产环节还不够完善,或者残缺不全。单个的体育产业或者体育服务业活动难以形成体育产业品牌和体育集群竞争力,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就应该从完善体育产业服务链的视角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面向体育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发展与完善。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需要根据体育服务链构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应该加强服务环节的完善和“补链”,选择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模式的有效对策。
3.1 优化体育产业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 积极发挥政府在构建体育产业服务链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在政府的体育制定优惠的政策和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的有力保障。从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服务链条入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进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体育管理体制创新,加强产品质量、生产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监管力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允许体育协会成立发展基金政策等,引导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服务质量和体育消费水平。制定和完善体育产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和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对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等。此外,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树立体育公共服务的理念,提高体育服务意识,以构建体育产业的服务链为中心工作,体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制度和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体育产业服务链发展。
图4 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的对策选择3.2 促进体育金融服务业发展,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 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拓展包括体育证券、体育基金、体育保险、银行贷款、体育赞助以及体育彩票等诸多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和外资进入体育产业。1)充分认识体育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培育银行类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和探索推进综合化经营,为体育产业提供综合性、多样化的体育金融服务;2)提升体育证券业的综合竞争力,适当放松管制措施,丰富体育证券市场产品,支持体育证券公司开展体育产业创新活动,改善盈利模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3)促进体育保险业加快发展,推进体育保险业综合经营试点,完善体育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健全体育保险市场体系;4)鼓励多领域开发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研究体育产业个性化信贷需求特征,建立符合体育产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加快开发面向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5)鼓励多层次拓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建立适合国情特点的多层次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发挥民间借贷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外资依法进入体育产业重点领域,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3.3 完善体育产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培育体育产业品牌和竞争力 通过加强体育产业营销、信息、法律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体育产业的服务支持体系,促进体育产业横向推进、纵向延伸,完善体育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整条体育产品服务链条建设,培育体育产品品牌。主要包括:构建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整体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体育产业集团,增强体育产业竞争能力;加快体育科技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一批能与国外名牌体育产品竞争的优质品牌,抢占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完善体育市场的开发,引导体育服务消费,繁荣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从信息、产品、技术、资金等方面为体育产业发展及其体育消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4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增强城市体育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 举办大型赛事是对一个城市综合能力的大检阅,是体育产业服务链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借助体育品牌效应,晋江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促进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羽毛球队训练基地落户晋江;紧接着安踏、特步、361°、露友、美克、名乐、爱乐等晋江企业,开始大举赞助国内赛事,与CBA、WCBA、全国男排联赛、女排联赛、乒乓球超级联赛、极限运动精英赛、蹦床冠军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取得合作。综观国内外体坛,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对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增进国际交流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而且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8]。举办大型赛事是推动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高校、体育馆、体育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活动平台,为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赛会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对金融业、保险业、商贸业、娱乐业和高科技行业的拉动作用。因此,举办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的重要对策。
3.5 吸引优秀的体育企业家和各类体育人才,增强体育产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体育服务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并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体育服务业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9]。同时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需要大量的体育管理、产品设计、通讯、计算机、金融保险、营销与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提升这些人才基本素质及其专业技术能力,增强体育产业的服务能力,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此外,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人才优势,还需要加强体育社团、体育经纪、人才评测、培训信息、社会保险等人才服务市场建设,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和体育人才市场在体育产业服务链构建中的作用,增强体育产业人力资源优势、服务能力与人才竞争力。
4 结论与建议
构建和完善体育产业服务链,不仅包括促进体育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包括面向体育产品生产各服务环节的配套和完善。加快体育产业服务链的建设与完善,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服务环节日益成为体育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泉。探索和研究体育产业及其服务链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西方服务链理论上有其自身存在的条件如体育文化、社会制度、管理体制、企业能力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尚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第二,服务链理论是全方位的经济活动域,而我国往往具有体育内部系统的语境特征;第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尚处在形成之中,我们既需要借鉴西方服务链理论成果,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
因此,借鉴服务链理论,构建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建议采取这些对策措施:1)推进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体育管理体制创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允许体育协会成立发展基金政策、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制度和财政支持政策等。2)促进体育金融服务业发展,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拓展包括体育证券、体育基金、体育保险、银行贷款、体育赞助以及体育彩票等诸多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和外资进入体育产业。3)加强体育产业营销、信息、法律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体育产业的服务支持体系,促进体育产业横向推进、纵向延伸,培育体育产业品牌和服务竞争力。4)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增强城市体育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5)吸引优秀的体育企业家和各类体育人才,包括体育管理、产品设计、通讯、计算机、金融保险、营销与策划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体育社团、体育经纪、人才评测、培训信息、社会保险等人才服务市场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周艳军.供应链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5.
[2] 刘伟华,刘希龙.服务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35.
[3] 胡正华,宣熙.服务链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3(7):22-25.
[4] 綦佳,王海燕,宗刚.服务链理论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4):22-25.
[5] Bruce A. Seaman.Cultural and Sport Economics: Conceptual Twin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3,27(2):81-126.
[6] Mary A.Hums, Carol A.Barr and Laurie Gullion.The Ethical Issues Confronting Managers in the Sport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1):51-66.
[7] 赵清波,赵伟.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模式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22-24.
关键词 课外活动 找准自我 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e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the Platform for Student to
Identify Their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CHEN Fengzhi, YAN Zelin, YUAN Yucheng
(Cen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u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rinciple, the creation of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interes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rning methods to identify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o help students grow up healthy.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dentify themselves;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提高中职学校吸引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中职学校吸引力弱的现象,明显的有两个,第一个是招生难,第二个是控流难,据对六所中职学校调查统计表明,新生第一学期流失率高达30%,第二学期流失率达10%,仅第一学年流失率高达入校总数的35%以上。
调查了解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流失的原因:一是学校“不好玩”,二是“学不到知识”;中职学校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已是想尽了办法,为什么办法用尽还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我们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部分学生的选择与本人的实际现状不尽对口,活动内容与部分学生自身需求不尽一致;由于针对性欠缺,部分学生总觉得无知无味,对自己的兴趣、成长与发展一片茫然,当在学校遇到一点波折,就会产生上述想法。现就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平台,为学生找准自我最近发展区,打造快乐课堂,构建幸福校园,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1 以活动为载体,探寻兴趣最近发展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生来就具备多种潜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只有找准了人的潜能才能有效发挥人的优势,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1.1 挖掘一项潜能――我自信
中职学生在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无暇思考自己有什么兴趣与爱好。来到中职学校后,学校虽开展了较多的课外活动,但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潜能不真正了解,部分学生只是盲目跟风,自信心不强,活动一段时间后兴趣渐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校不好玩”的念头萌生。为了让新生找准属于自己“好玩”的活动内容,培养自信心,一是构建课外活动大排档,让学生在广泛尝试下主动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最近点。学校从文艺、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武术、体操、演讲、文学社团、小发明创造等多方面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为学生搭建发现、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找准人生发展方向。二是整个活动分四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第二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排除部分活动内容;第三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尝试性地参与自己认为感兴趣的项目;第四步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或多个更贴近自己发展的项目。三是在学生找准自己最近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人、成立专班、投入专项资金、安排专门时间与场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心有所属,在学校也就不觉得不好玩了。
1.2 激活一项特长――我能行
课外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载体,个性化发展的芳草地,特长激活的训练场。一是要树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念,有在活动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克难奋进,永不言败,潜能才能充分激活,特长才能充分显现。二是增强积极的自我认识和成功体验,坚信我能行。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如何巧妙措辞都无济于事。”三是确立标高,勤学苦练,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对每个同学来说,即使你有较好的天赋,如不去努力打造,天赋将会失色,状元也会变乞丐。
1.3 展示一种风采――我快乐
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所做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是以团队促进取。展示和谐共处,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风采,形成快乐成长的外部环境。二是以评估促训练。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要让同学们的特长不断地延伸与拓展,就必须依据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制定出一套针对性很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只有通过科学评价,才会更准确地掌握下一步努力方向,使人生一步一步迈向精彩,实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快乐成长。三是以大赛促提升。学校每年第一学期举办艺术节,第二学期举办技能节,全员参与,让同学们在这两节中尽展个人才华,一展人生风采,品尝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实现第一次人生华丽转身。
学生认为的所谓不好玩,其本质含义就是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由此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与无助感,通过“三一”递进,在校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并积极投身其中,这种“不好玩”的念头就会自然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热爱学校,感恩老师,回报社会的努力。
2 以车间为平台,探寻专业“最近发展区”
专业一词,对刚步入中职学校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多数同学还对专业的真正含义不够理解,来校后专业的选择完全是听人零乱的介绍,当进入所选专业学习时,有部分同学总觉得所学专业与自己内在需求有些不符,时间稍长,更觉得不对劲,要调专业吧,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破罐破摔,对学习失去信心,情绪消极,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看小说、照镜子、讲话、睡觉、不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老师的批评也多了起来,在学校的不适应感与日俱增,心理承受力越来越脆弱,稍有不如意,便辍学回家;回家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了,回答是“学不到东西”。显然在校不是学不到东西,而是这批学生在校放弃了学习,学生放弃学的根源在哪里?原因是学生所选的专业与自身潜能不贴合,更谈不上对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专业不贴合自己的潜能就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就学不到东西。因此,学生把自己辍学的原因归结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这仅是表象,其实质是专业选择有偏差,与本人兴趣与爱好不符,要解决学不到知识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正确选择专业的问题。
2.1 把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这一环节
利用课外活动,全面系统地对新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一是聘请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现状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使学生整体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二是组织学生到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和学校实训车间参观,让学生实际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工作价值。三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恳谈会,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形成观念,为正确选择适合自己潜能的专业打下基础。
2.2 紧扣新生深度了解所学专业这一环节
通过看、听了解专业相关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更为重要。一是让学生了解学好某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自我反思我是否具备或热爱本专业文化基础知识。二是明确本人对学习某些专业是否有生理或心理不适应感,如学护理专业,你是否昏针、昏血(即怕打针和怕见血);学学前教育专业你是否能歌善舞,热爱孩子,并有耐心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学电子电工专业或数控专业你对学习理科知识是否感兴趣,对工作环境与条件是否适应。三是课外活动开放各实训车间,让新生入校后20天内到各车间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充分体验与感知对专业的兴趣,凭实践后第一感觉初选所学专业。
2.3 引导新生综合分析与积极评估这一环节
通过一段时间的听、看、思,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综合分析,评估出自己对什么专业比较适应。具体做法是,一是分析专业要求,评估自己的生理条件是否与专业要求相符;二是分析专业类别,评估自己的兴趣是否与专业类别相符;三是分析专业前景,评估自己的志向是否与专业前景相符。
三环并举,环环相扣,让学生多元参与、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地分析与评估,最后确定自己所学专业。
3 以研讨为引领,探寻最佳获取知识的途径
3.1 校企合作共研教学内容,凸显实用知识
过去研究教材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学校内部同科教师坐在一起研究讨论,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改进与创新,但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涌现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所学知识陈旧。于是,学校决定校企合作首先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聘请掌握与了解最前沿专业发展信息的专家及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校,一道与老师们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使自编的校本教材更具前瞻性、知识性、适用性、适度性、针对性,更适合时代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
一是结合专业知识对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要求,定位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因学生基础普遍差,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爱学,若在教学中需要与不需要一起搬来,适必导致学生更加厌学,因此,必须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目的。
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需求与学生继续发展需求,定位专业课教材内容。内容包括理论、实训与实践三个方面,凸出“做”为核心,打造实用课堂,做到理趣兼顾,学做合一,技道并重,彰显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工学交替的有机结合。
三是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定位各专业教学标高。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现已完成了五个专业的自编教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面向职位岗位的教材体系。真正做到了课程内容对接岗需求,教学标高对接职业标准,道德素质对接时代要求,内容深度对接学生实际。
3.2 师生同台共研教学方法,互筑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适不适用不是老师感觉好不好,而是大多数学生能不能接受。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优选教法,只有师生同台研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取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呢?
一是耐心引导,突破定势。中职新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走来的,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心理上已成定势,而由初中进入中职学习,其任务与学习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再也不是一句口号,但对刚入校的新生,对老师在教法上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因此,需要老师科学组织,精心准备,耐心引导。
二是教法展示,形成概念。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优质课教学比武活动,各学科推选出肯学习、善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赛,参赛中除评委评分外,还由听课学生给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给出一个评价。通过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展示,让学生对什么样的教法适应自己有了一个初步意向。
三是共同研究,达成共识。每学期开头利用三至五个课外活动时间,师生在一起针对学校集中展示的教学方法及教师平时实际授课所用教学方法,开展对学生适用性的研讨,形成若干个大家公认的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公共课中推出了自主学习探究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中推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在专业课中推出了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训课中推出了任务驱动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同伴互助法;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法等。
通过上述引导、展示、研讨三管齐下、初步形成了进取、向上、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
3.3 师生携手共研学习方法,提升单位效率
中职生有好的进取愿望,但普遍缺失好的学习方法,导致虽经过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到的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效果,学习成绩自己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这也是造成学生及家长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的重要原因,怎样达到三方满意,上面已谈了,一是要改革教材。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第三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是凡是能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争辩解决的问题,一定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要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转变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的拿来主义学习心态;其次是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
二是凡是能通过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而获取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索者和创新者,教师只要给学生指出探索和创新的正确方向,学生将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创新能量,来推动个人和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一大步。
三是凡是通过实验、实训教授的知识,一般不采用其它方法。中职生以“非逻辑智能”见长,因此,应把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放在学习的第一位,以培养一技之长为目标。
通过落实“三个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获取知识的外部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办学承诺。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
(1)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没有强。百余家整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某商报对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如下: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的第一层次市场会逐步缩小:以企事业单位公款购置商务用车的第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层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人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3)上海某报记者:“上海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上世纪90年代初之上海“怪现状”如今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今日大上海,又见行路难。扎堆的车流如蜗牛爬行。高峰期间,市中心区高架道路上蜗行的车辆密密匝匝,远远望去就像个大停车场。一日,记者乘上703路公交车,走走停停,从莲花路到上海体育馆,区区不足10公里,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4)上海某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分别增长了108%和142%,修建了地铁、高架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初步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但同期的机动车总量却增长了470%以上。市民的感觉是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最近几年,上海将投资500亿元,增设高架路内环匝道,拓宽地面交通要道,新建越江隧道和中环线,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状况,与此同时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但人们担心,明天会不会还是继续拥堵。10多年前的“出行难”是上海进入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前期发生的,是城市大发展前的一段“阵痛期”。而今,上海又再次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5)广西某报记者:随着南宁私家车的增多,汽车投诉也不断上升。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天,记者就接到几位汽车消费者的投诉电话。有的反映,一些新的热销车型有加价销售的现象:有的反映,买了保险,一旦出了问题,真正索赔时手续非常复杂:有的反映,遇着节假日办理上牌入产不方便。一姓刘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南宁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不同维修厂的配件和维修价格相差比较大。私家车主白先生对入户、年检时强制性收取的过路过桥费等诸多项目和强制小轿车12年报废表示不理解。私家车主李先生认为,汽车商家应在售前、售中、售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6)原国家经贸委的汽车工业“十五”(2014年至2014年)规划:到2014年,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其中,轿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高于汽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为此,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汽车工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出两到三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中国政府将积极发展售价八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这种车型排量在1,3L以下,百公里油耗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满足中国家庭的需要。此外,中国将大力推进发展汽车工业的相关环境。据权威人士预计,到2014年,中国公路里程将增加至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各地还将加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停车场地等交通配套设施。
(7)某报刊载某司机意见:市政建设就像等待大手术的病人,谁知道明天哪条路又要开膛破肚?听说全市目前有14项在建重大工程,道路施工工地遍布中心城区和周围主要地区,对车辆通行影响很大。有时车开到交叉路口,主干道的交通全被施工工地阻断,一堵就能堵上好几个钟头。
(8)一位接受采访的民警说:如果说道路工程建设是以一时堵车换来长期便捷交通的“短痛”,那么种种与交通文明不相协调的陋习则是更让人难以忍受的“长痛”。顺畅的交通环境是人车和谐,各行其道。大城市交通网络本来就密集狭窄,私车投放量增大以后,道路发展又跟不上车辆增长,再加上市民乱穿马路、骑车抢道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排堵保畅的效率。
(9)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开始过上“轮子上的生活”时,也曾面临或正在面临堵车的烦恼。对此,国外不同城市各自祭起种种招数: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到纽约曼哈顿的上班族,是从家里开车到市郊地铁站或火车站,换乘地铁或火车进入市区,然后在市内乘公共汽车、地铁或出租车去上班、办事。曼哈顿的许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车辆才能停车上下货和上下客,其他车辆不得停放。
华盛顿——不仅工商人士不能驾私车进入,联邦政府官员也不得驾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与华盛顿特区相邻的一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非上下班时间,谁要是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巴黎——由于私家车急剧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巴黎的城市交通近儿瘫痪。于是,法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重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今,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共汽车专用道。对于小汽车,巴黎市政府规定,每逢无风日,采用分单双号车牌形式来限制轿车进城。
东京——东京人的家用汽车平日伏在车库里,上下班人们还是乘地铁。一则是因为乘地铁才能准时上下班,二则是公司里只有总经理和董事长才有车位。
伦敦——政府发出交通白皮书公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从2014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同时城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10)相关参考数据:在五种日常交通方式中,单就运行效率而言,小汽车最低,甚至不如步行效率。譬如在3.7米宽的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能运载3600人通行:公共汽车在半饱和状态下,每小时可运载6万人,是小汽车的17倍:而半饱和的火车每小时可运载4.2万人,是小汽车的12倍。一条公路快车道可以轻松地容纳两条自行车道,每小时可通行1.06万辆自行车,是小汽车的3倍;即便是步行,一条快车道宽的道路上,每小时也可通过6300个步行者,是小汽车的1.7倍。不仅如此,小汽车运送每位乘客所需的交通面积是自行车的4倍,是有轨电车的20倍,是地铁的6倍至12倍,是步行的40倍。
(11)某汽车发展研究室主任说,中国的汽车消费过于保守,持币待购现象严重,这种巨大的消费潜能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消费功能而突然释放出来。这样,汽车消费就会进入一个“爆发期”,大量的汽车进入家庭。这种情况在日本和韩国都曾出现过。他说,世界上平均1000人拥有6辆汽车,而中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0.6辆汽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中国各类商品总的消费能力约占世界水平的80%。与之相比,目前汽车消费能力与中国实际国力明显不符。他还认为,国内汽车业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加入WTO之后,进口车将对国产车形成很大冲击,但出现大批量汽车进口也不太可能,因为那样会导致进出口贸易失衡。
(12)原国家机械工业局某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中长期看,“入世”以后,我国的轿车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缺乏完整的轿车开发能力和自主的品牌,薄弱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汽车产业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他认为,我国的轿车价格与国际初步接轨,需要6年左右,而完全接轨需要10年时间。目前我们的一些主导汽车产品在现行市场环境中还是具有优势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入世”后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期”,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放市场。汽车产业还需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的成本。从政府引导消费来看,要清理、减少不合理的税费,鼓励百姓的汽车消费。
(1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销售收入3598.88亿元,同比增长31,05%;利润总额211.90亿元,同比增长5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实现了增产增收。l~7月,16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4亿元,同比增长33.66%;产品销售收入1843.1亿元,同比增长29.36%;利润总额113.71亿元,同比增长46.38%,利润总额的增长超过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据悉,去年8月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跃升至40个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14)有的专家认为,就功能定位而言,城市道路应分六个层次,即城际高速路、沟通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区道路,可行车速从每小时120公里到10公里不等。但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都不甚明了。道路功能不清导致行车错位的病根不除,增加再多的交警去排堵也无济于事。有的专家认为,导致城市出行难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动静态交通相互争夺空间,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停车难的问题,因市区停车不便产生的临时停车占道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在行车辆遇阻或减速。在上海,由于主干道的交叉口开得太多,车辆运行时速经常会由40公里锐减至20公里左右。加之行人、自行车违章穿道、绿化景观挤兑道路等因素,最终使得这个大型城市的道路使用效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3.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满分50分)
要求:1)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中国2014-6-2320:36:57
2)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3)字数不多于1000字。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满分50分)
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
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
3)做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做答在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