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运行特点与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河南省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潜力与发展政策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建设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人口红利转变视阈下河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转型路径 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产业升级背景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现状研究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河南省的国际形象:现状与构建策略 河南省就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排污权交易制度配套政策研究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战略的政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创业困境;对策建议
引 言:近几年高职大学生的招生逐渐转向大众教育,这种扩张式的招生和教育方式给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为此大学生自己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就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来看,很少一部分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走上成功之路,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困难分析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举措也具有较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创业现状
就目前的社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思想而言,很多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一旦遇到就业压力就会想到自主创业。但是真正进行创业过程实施的时候,由于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致使大学生又开始放弃。就2013年北京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调查数据显示,本年高校毕业生北京地区达到22.9万人,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仅占1%。据了解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社会实践。目前高校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就本专业的学科采取传统的书本讲授为主,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活动几乎没有,实践性的社会活动更是没有接触,这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大学生创业思想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大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融资渠道有限,国内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投资机制也不完善,致使创业前期资金准备不足而不得不放弃自主创业的想法。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分析
1、家长的反对
现在大学生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任务孩子大学毕业后只有在政府机关上班才算是正式工作。只有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才会选择自主创业。许多家长在进行创业问题上选择坚决的反对。
2、创业者本身创业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
由于当今我国的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掌握的专业技能紧靠书本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在大学时没有注重个人能力和社会实践的培养。初入社会后社会实践几乎没有,对市场各个行业的市场运行模式不熟悉,市场竞争能力几乎为零。由于没有市场运作经验,在选择创业项目上也比较随意,没有一个理性的创业计划,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退缩,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魄力。
3、高校缺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培养。针对社会实践的课题和活动少之又少。仅仅在大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采取应对式和应急式的临时应对措施。并没有针对社会压力和社会形势进行系统的分析问题并找出应对教育策略,尽管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理论知识比较广,但是缺乏实战经验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
三、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建议和对策
1、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加强宣传
针对家长对待孩子就业问题上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传统思想,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大扶持政策,社会各方面也要协同作战,一同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加强改变家长的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增添大学生创业力量,应对创业问题尤为重要。社会各界需大力宣传成功人士的创业之路,积极发挥创业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家长意识到不是只有政府部门才是正式工作稳定工作。只要孩子找到与自己人生理想相吻合,原意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才是人生的意义,也才真正意义上找到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2、努力培养自己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大学生要想创业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在面对创业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要清楚的认识到不是靠热情和精神就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情商和理性的市场分析能力更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功和失败,在面对失败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要努力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具备诚实守信的创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面对各种困难,取得更加辉煌的创业业绩。
3、加大高校创业教育,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建立创业培训体系。要根据当前形势制定相应的创业教学计划,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高校要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教学,同时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将案例和教学进行结合。高校要在学校多设立创业咨询室,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资源和基础,还可以开展创业计划书编辑大赛,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发散创业思维。
结束语:
就业形势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自主开创多渠道的就业形式。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得到开放,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旋律。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运用科学的思想和头脑进行创业困难应对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创业对策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高校的培养。只有社会各方面一同联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时培养大学生先进的创业理念,才会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打造坚实的创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明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其就业和创业的主动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工作要求较高,对工作选择较为挑剔,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国家和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就业创业模式。
2.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对就业而言,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对创业来说,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准确把握创业商机,同时大学生要具备资金筹备、项目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其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不利局面。
2.2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喜欢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缺乏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勇气,难以承担创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途的要求较大,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6%被调查大学生优先选择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去落后地区或者边缘县区工作,设置过于严格的条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把创业就业想象的过于理想化,首先考虑岗位对自己合不合适,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2.3高校创业和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和引导机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培训工作,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少,对就业和创业都茫然无措。
3.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3.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科学,不知道自身优势所在,也不清楚就业需求。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刚入学后就进行就业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要逐步完善其职业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确定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制定有效工作计划,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3.2形成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要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有:①举办招聘现场模拟,设计招聘考试现场,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不同要求的面试场景,为今后的面试应聘打下心理基础;②增加就业心理调节,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③开设就业咨询处,指导学生公务员报考、出国留学等,帮助其了解相应的流程和申请资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
3.3掌握国家政策、推动就业创业
当前国家针对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启动资金来开展创业项目,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资金支撑。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利用学校的优势来调动学校资源,减少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经济风险和精神风险。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成立扶持创业基金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开设经营的商店,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来申请创业补贴,推动校园创业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应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力,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培养自我的意志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其基本理念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力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凸显了显著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和社会提供岗位萎缩呈现了严重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要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炜.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J].社科纵横,2013(10).
[2] 张智勤.高等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加强大学和社会的合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多渠道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观念进一步转变,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依托课程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美国,创业教育已起步多年,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美国把创业教育视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此外还有作为公共课程的创业教育课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之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蓬勃开展,国内创业教育才逐渐升温。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编写教材,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介绍,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
但是,中国的创业教育属于经济学领域,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都不是二级学科。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创业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此外,教育师资队伍人数不够、质量不硬、研究不专,显然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的目标
一般说来,确定培养目标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正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
(一)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广大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创业知识、典型案例、创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理解有关知识的名称术语、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了解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财务专业理论知识、财经法律法规,掌握人际交往、公关的常识和技巧。通过创业教育,完善青年学生的文化结构,丰富青年学生的创业知识,使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及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成功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成长经历。
(二)培养创业意识和品质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使青年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就业压力,使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各种途径,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另一方面培养青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富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沟通中表现出诚实、开放的品质,但又能把行为限制在法律、保密等范围内;在工作、学习中表现出尊重别人,为人正直,对热爱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持久性、自制力和责任心;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具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三)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青年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技能,包括计划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管理能力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创业企业家的素质和建立创业文化的能力,包括独特的领导才能、善于化解各种矛盾,独有的管理风格、获取团队成员信任等。如:面对问题能够当机立断选择最佳方案,能够积极地倾听,与人沟通能够吸取各种经验、建议;包容、尊重个体的独特性理解,识别并接受不同的民族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个性和态度,协调群体一起工作、学习,形成和谐相互支持的气氛等。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
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目前,国外大多数院校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优秀做法,针对不同的年级、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创业素质,努力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调整教学计划
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横向学科贯通是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创造性发展,就必须打破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的种种不利束缚,特别要打破专业限制、课程限制、资源限制和时间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与空间。高校可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按照厚实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思路,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在现有的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前期可确立若干试点专业,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着手,出台学制和学分的相关规定,保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步实施。
(二)开设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技能训练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中的必修课是全校各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内容涉及创意理论和实践、广告创意。创业案例分析、企业家精神、创业管理知识、公共关系学、信息处理、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也可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专门开辟创业指导内容,全面普及创业知识、素质、途径、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尽早形成创业意识,是单纯的就业指导变为就业教育指导与创业教育指导的病句,构建新的就业教育体系,并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选修课旨在面向理工科、商科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它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设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在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目标,有效进行创业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课程可以分为校内活动课程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类。校内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群体方式进行的活动,在学科知识竞赛中揉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在各种服务性活动中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例如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SRP大学生实践研究、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展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来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的交流、演讲。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以个体活动为主,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而组织的有明确主题的个体活动,主要包括单项模拟实践和综合实践。单项模拟实践是围绕某一个项目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综合实践则是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可以由学校联系单位,学生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策划进行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协调多方关系,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
(四)开设隐形课程
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上一两节课就能够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熏陶培养的过程,我们不能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来实现,但可以通过校园创业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来实现。首先,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等资源,及时地宣传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而实施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时代环境,逐渐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举行科技发明大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参加科技发明大赛的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能激发出他们创造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目的。最后,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邀请企业高层人员到学校做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毕业时选择自主创业做好必要的准备。加强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开发,通过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以便使大学生具备创业者美好的品格和情感,让大学生的创业情操从校园就开始萌发、成长,并到社会中延伸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欧阳琰,赵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5).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话题。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只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够确保学生们将来能顺利的就业。在此社会背景下,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薄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在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学中,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创新就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作用;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已逐渐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已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全球经济及信息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力量变成了创业经济与创新经济,大学生不仅能通过创新创业展示个人的价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各领域的就业。在党的十报告中曾明确表示,要重视多渠道的就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真正的促进就业市场的发展。因此,在此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1世纪初,只有清华、复旦等重点大学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引入此方面的教育,但其他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坚持传统的授课模式。直到近些年,各重点高校不断展示出新的创业教育成果,其他高职院校才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θ瞬排嘌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基础课程中,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创业教育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较多不够完善的方面。
2、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第一,学生创业意识、意志力薄弱,他们普遍只有意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创业过程中不够脚踏实地,可行性分析不足;其次,未掌握充足的创业理论,比如创业优惠政策、程序等等;再次,未掌握充足营销理念,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如果对于经营、管理、人事、财务等完全不了解,又如何创办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最后,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与真实的行动,这是最关键性的因素。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作用分析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就以林肯商学院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主要由个性发展、技能开发、实践性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和职业导向五个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可以说既有递进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非常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前四方面都是对学生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提出的,第五方面是对其他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延伸。鉴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更新大学生的求职观念。较多大学生在就业中总是会存在等、想、靠等消极性的思想,没有自主创业与选择的意识,局限了自身能力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及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创业就业观念。因此,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要积极了解每个学生,将他们的创业潜力开发出来,正确的认识创业与就业,既能完善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还能够使他们树立更高、更远、更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2、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品质,比如:独立性、适应性、合作性和领导能力等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止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拓展其就业思维与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的素养,为社会提供更高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使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企业家思维,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具有择业和创业的能力,才会乐于了解、认知社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与选择,因而能够提升他们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并逐渐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技能的提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从而逐渐满足企业、社会和工作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就业既能。此种技能包括专业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管理、决策等能力。能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发展人才。鉴于此可知,创新创业教育能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的招聘要求,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能力及个人技能,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发挥自身的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点的提升及带动社会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要立足社会,不仅要“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事”一要有知识,二要有能力。从人才素质的构成分析,基础是知识,关键在能力,品德是根本。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材”的教育,只有“成人”了,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一、就业、创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指的是实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个人理想,符合社会所需所求,同时还能体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能力,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是否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之路,是否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否摆正求职心态及是否适合岗位需求的实践应用技能等。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融合。
以就业为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高职创业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培养具有亲和力、组织策划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及领导魅力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影响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期内是影响最大、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校园时期,教育活动由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不仅成系统,形势稳定,手段也多样化,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
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天然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离不开学校教育。高职院校本身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离不开素质教育。
对学生个体就业创业能力影响最活跃、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无不需要素质教育,下面一一分析。
(一)责任感
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例如:工人按照工厂工作条例,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就是他的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责任的约束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强制执行以外,更多的是依靠自身道德和修养。责任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责任感的培养除了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外,最主要是靠学校的素质教育获得。一个社会人如果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不但完成不好本职工作,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学包括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努力挖掘课程的教育潜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可能成为有较高创业能力的栋梁之才。
(二)事业心
事业,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心是一种道德品质,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执著追求的情感,坚定不移的信念。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中,首要的是事业心。要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之外,还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工作中,事业心体现为可靠性、纪律性、决策能力等。在责任心的基础上完成本职工作,有了事业心,才可能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创造性地完成其他工作。
(三)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是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指在工作岗位上创新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措施,产生新的工作效果、效益。有创新思维才可能创新,在受教育时期培养创新思维,在工作中学会使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才可能找到处女地,做到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但它要求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健康心理、灵活思维、创新思维、耐心和恒心、合作意识、自信等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四)实践能力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过程,是付诸行动的过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各地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高职教育和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教育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课堂知识内化,真正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完善自身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和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教育不同,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等模式将实践活动贯彻教学始终。通过大量课堂实践和课外实习,通过知识学习、消化吸收、不断反思,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加强创业教育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孙迎武.素质教育之现状分析与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14.9.
[3]刘邵岚.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2015.5.
[4]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25-02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也是异常艰难。现如今“双创”的口号不断被提及,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也正在一点点的发生着有利的变化,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根本所在还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以人为本,提高就业率,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顺应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需要。
一、“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双创”背景解读
1.“双创”含义
“双创”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缩写,是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号召。而后又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双创”又再次受到重视。
2.“双创”意义
2015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成功的吸引了群众的注意力。在这次会议之后,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创业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和个人,诚如总理所言“高手在民间,破茧就可以出蚕,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双创”的提出,就是政府为人民群众的就业之路扫清障碍,搭建平台。“双创”的整体作用可变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让市场主体能够便利注册,证照合一;二是要为创业搭台,包括提供租金低廉的众创空间,用好政府引导资金;三是进一步减税免费,使创业者能够轻装前进。“双创”的提出,正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调控来促进就业的手段。而这一口号更适用于现今面临就业问题,高学历,高能力和缺少资金的大学生。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双创”的提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除了政府,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也都纷纷创立的自己的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且许多高校内也设立创业能力培训课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各种前提都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创业似乎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虽有完善的理论支持,但是实践经验不充足也让大学生的创业往往夭折。由此也可见到,现在大学生的创业理论能力较高,但是实践经验并不充足。
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
1.缺乏市场经验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虽然学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少社会经验。虽然一些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融入社会参加了实习工作,但是与许多创业的人相比,社会经验都明显的缺乏。缺乏社会经验,就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市场的信息,了解商业活动中所透露出的各种讯号,就更加无法对所选择创业方面的市场行情做好理性和正确的分析,容易盲从,容易误判。此外大学生也缺乏基本的创业常识,注册,贷款等各种手续过程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大学生创业的失败。
2.创业方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多采用合伙人的方式。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创业者的压力,但是在决策时容易合伙人之间容易出现分歧。此外,大学生创业多选择的是与自身相关的专业,如网络,软件等,对于小型餐饮等投入资金少的行业关注较少。但这些往往被人忽视的小投资行业却是创业优势较高的行业。
(二)创业教育环节薄弱
1.创业教育面临困境
如今的许多大学都已经加入了创业的课程。但是,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课程等方式,对于普及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效果显著,但是对实际创业工作的开展作用却不明显。学校开展的课程,是适用于学校大多数人的。但是,实际的创业确实因人而异的,个体不同,创业所选择的行业和种类也会不同,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业教育的作用就不能最大化的发挥。
2.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大学教师虽然年长与大学学生,有着很多的工作经验。但大学教师毕业后的主要活动也是在大学校园之中,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本身也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在大学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社会经验师资队伍是非常紧缺的。
(三)资金限制
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通常是自身不多的零用钱积蓄和家里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很好的创业项目,但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只能延迟开展创业活动或者更换创业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已经启动创业项目,但由于创业过程中资金的缺乏,导致抗风险能力减弱,竞争能力不强,最终可能会导致创业失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和做法
我国是一个 “农业人口大国”,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庞大的队伍。因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合理的职业指导服务并促使其转移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作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包括:1、开拓多渠道农业贸易,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3、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4、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就地就近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3、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平均就业时间少于异地转移平均就业时间。4、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主要划分为本村非农就业、本乡外村和本县外乡非农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就业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返乡农民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而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中,过多地依赖乡镇企业,就业模式非常单一。
2、就业层次偏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多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偏大,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3、就业方向盲目。大多数农民对就业方向缺乏科学认知和判断,导致就近就地就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相关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观念滞后,无法构建多元化就近就地就业模式。首先,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全省劳动力逐步由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就地就近相关产业尤其是多样化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种类极其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和多元化选择就业。最后,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自身无法走出多元化、复合型就业道路。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后期职业培训缺失,致使就业层次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职业培训的缺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
1、以政府实施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为契机,抓住本地各类企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的大好机遇,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2、积极鼓励和指导个人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成立灵活就业基地,方便就地就近就业。与企业进行洽谈协商,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之门。
(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1、加强技能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包括着力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现有职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训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2、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以弥补目前该类人员的严重不足。
2、严格要求专业指导人员工作态度。作为专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农村基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整合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创新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实现多渠道、多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以佛山铁塔制造业为例
[2] 潘青.困境与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就业现状 分析 建议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过去,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很多企业步入正轨并发展壮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且,我国目前正面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对具有高技能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需求量很大。因此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现在的形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笔者在此对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在我国1.4亿职工中,初级工占65%左右,中级工占31%左右,高级工仅占3.5%。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中职生的就业前景令人看好。但是,在当前大学热的社会背景下,大批初中毕业生把读高中考大学作为最大的学习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少选择读技校。于是中职生的就业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生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不愿去企业当技术工人,这样就造成了企业的“用工荒”。造成现在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缺乏目标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6~20岁,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他们身上还存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他们往往认为来技校读书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被逼无奈的选择,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感到很迷茫,觉得中职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就业比较难。而且有些学生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如很多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父母与子女两地居住等,这些都给中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2.盲目攀高,不切实际
很多中职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式的职业,即要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中职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水平,心理就有一种落差,甚至不愿去工作,产生逃避心理,抱怨就业难。
3.怕吃苦,缺乏团队精神
现在学生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溺爱,害怕吃苦,缺乏到生产一线和基层锻炼的经验,以及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我行我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厂里说不干就不干,有时可能会因为一个学生的离职而影响到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严重的话还会给公司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对中职毕业生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为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培养敬业精神
中职毕业生的工作大多属于技术工种,很多涉及专业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适应这份工作,被企业所接受。要使学生懂得“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不但要一专,而且要多能。另外,中职生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在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备奉献敬业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2.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中职毕业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合理看待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就业难的现状。不能因为就业难,就出现“反正找工作难,算了,不找了”的错误认识,失去就业的积极性。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应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在工作一段时间或若干年后,随着自身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加上新兴产业的形成、技术的不断更新、服务的不断延伸等因素,会出现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到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3.调整心态,提高自我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