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

第1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第2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是指对环境不产生危害,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一种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是在建筑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将人文,环境和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人工的方法,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破坏率。绿色建筑的设计内容。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的设计是以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为前提的,通过人为的方式,合理运用生态原理,使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维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并在此背景下寻求建设生态环境的设计方法和途径,更好的体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与生态环境设计、美学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具体内容包括节约环保,建筑生命周期,对建筑基本功能的需求,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生命周期主要是强调在一定的时期内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从全方位出发,兼顾环境,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和无害的生活空间,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自然和环境进行整体的估算,强调节能环保,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能源,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人与自然,建筑和谐统一的局面。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评价全周期,这就需要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l、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按标准、规范设计”是我国设计师经常秉承的法则,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研究,总体性的限制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建筑的推广,从标准到实施、检测、认证到监测,由于专业性强而导致各相关方在方法思路上的冲突、进而导致了标准执行过程中相互推诱,逃避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许多项目在建设初期投人增加、工期延长,从而使许多业主对绿色建筑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将相关各方召集起来,讨论研究,理顺这些关系,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加以解决。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不规范市场管理,不规范企业的设计、施工、检测、评价以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采取动态管理,大力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末位淘汰制,必要时取消其公司执业资格,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需要从事其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设计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需要能够将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转换成系统科学的数据。“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人员全面把握和平衡,协调各方关系。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建筑人才,才能保障绿色建筑发展壮大。只有完备了上述策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得以大力发展和前行,才能通过对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l、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l)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弓}人中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建设部于2005年与科技部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了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在提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理念后,专门出台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编制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市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上海也编制了《上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3)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2010年,我国颁布了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规范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国家级别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只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r50378一2006)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229一2010),而由于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建筑类型多种多样,现行绿色建筑标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指标上都不能完全适应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所有,巫需研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标准化成果,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l)“绿色建筑设计”深人人心。建筑行业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人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将围绕“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研究、实践。(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人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这将加快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速度,也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3)实施行业的“绿色过程”。即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制定“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实施细则”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节能。才能充分尽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不断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为我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实现高效率地能源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它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和方向。

四、结束语

第3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建材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新型建材

一、我国建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的建材行业主要包含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在二零一三年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新型建筑材料”,简称新型建材,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行业内将新型建筑材料的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四大类。建筑材料产品质量持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各种新的建筑材料继续出现,建筑材料产品继续升级。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

二、我国建材行业近年发展历程分析

二零零四年,中国建材行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调整等一些建材企业的形势因素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二零零五年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生产和销售的整体稳定增长;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宗的来讲还是比较不错的。二零零八年第一季度,建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47亿元,根据零七年同期增加了27.9%,与其同期相比,增长率增加了1.7,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另外,“十一五”规划使建筑行业正处在景气上行阶段,基建投资已棋至中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爆发增长和普通民用建筑投资的平稳增长,同时,建设节能社会和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节能和技术创新主题是行业发展的热点。

三、我国建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转型升级是建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2015年行业的投资主题。对传统建筑材料企业,面临的压力较低的需求增长和工业产能过剩,扩展是必要的方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而向新兴的领域拓展和延伸是寻找利润新增长点的必要途径。然而,对于人们的消费升级和品牌意识提高的压力,主要是针对处在上升期的新型绿色建材企业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进行产品升级或产业链延伸有着现实的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加快建材行业基本面也反映了新常态的激活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放缓的情况。现在,新的机遇期来到,全球加强基建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背景,产业升级、转型和改革已成为共识,流动性和政策面的宽松,未来的重点将是主题投资。

3.1关于水泥行业

在 “稳增长”的宏观背景和“微刺激”政策逐步落实的情况下,水泥行业的供给端一直处在改善过程中,因而当前的重点仍在于需求端。二零一五年是水泥企业的改革和转型之年,基建投资有望率先恢复,水泥需求在这一年回升的概率较大。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冀东水泥海螺水泥、天山股份、福建水泥以及金隅股份等等。行业的投资热点与主题包括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转型环保等。

3.2关于玻璃行业

今年以来,由于地产需求疲软,玻璃价格持续下滑,生产企业盈利堪忧,整体平淡,关注转型个股就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当前随着政策面的向好,地产行业短期会有所反弹,但长期来看,其需求下滑仍不回避免。二零一五年,玻璃工业生产能力和高库存压力仍在玻璃行业,没有丝毫反弹的条件,我们仍然是一个相对谨慎的态度,我们建议转换到玻璃的新兴领域和预期潜在转换的洛阳玻璃。

3.3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随着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们根据上市公司的现状,一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二零一五年或将更加活跃,新型建材板块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将其分为了主业延伸实现产品升级、双主业或多元化经营、彻底转向新领域以及潜在转型升级这四大类。其中,第一类的主要行业,公司的产品升级,其安全性和灵活性,第四类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潜力公司预计将有机会升级,因而这两类企业更具备投资价值。

四、关于新型建材的发展分析

中国新型建材工业始于1970年代,在1980年代中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幅增加,产品质量、档次与配套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规模与技术装备正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建筑材料行业,快速增长的迅速崛起的新建筑材料的品种、数量,还是从质量、功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装饰材料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材料主导产品不仅在总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消费指数已接近和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更加引人注目,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大提高和改善,生产规模和技术设备也在不断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保温绝热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大大节约了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以玻璃棉、岩(矿)棉为代表的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这些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自21世纪以来,中国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取得了积极进展,贰零零陆年,全国新墙体材料生产达到385亿标准砖,占总数的46%墙体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建造了11亿O的节能住宅,共有约9600吨煤炭,中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建筑防水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上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产值几乎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发展,根据对房地产、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势头的预测和判断,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经济的高增长时期。到二零二零年,中国将建立300亿O的建筑,新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材料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发展前景广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材行业一直中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13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材生产和消费国。然而,这个数据仅仅代表了建材行业的内在潜力而已,并不能反正出我国建材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传统建材行业当道,在取得了很多傲人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现实性问题。相对传统建材行业,我国新型建材的诞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算起来也不过几十年的历程,这对速增长的人民需求来说,还达不到十分满足的阶段。因此,未来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深化该领域的系统研究工作,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陈小艺. 建材行业发展机会和策略[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冉鸣. 我国建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01:21-24+28.

[3]施冬秀. 我国建材行业发展的思考[J]. 江西建材,2007,01:57-58.

[4]李慧芳. 推进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政策思考[J]. 21世纪建筑材料,2010,03:1-6.

[5]孙子健. 生态设计――实现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技术[J]. 中国建材科技,2009,02:1-11.

第4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

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

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二、总结

第5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人性化;建筑设计;创新理念;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人们对于建筑有着一定的误区,如何树立正确的建筑理念是现代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现在已经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住宅设计理念主要就是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让人们住进去能够感受到舒适、愉悦,这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最重要内容[1]。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也是为了让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现如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很多城市的建筑设计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主要问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主要就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具体的设计建筑空间。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在进行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要尽可能的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来进行建筑设计,这样的设计会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理念。

2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

建筑设计理念在实际的发展中已经不仅仅遵循建筑本身的建设,在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中,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的是人们情感的建设,建筑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将居民的情感与建筑本身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这样才会让所设计出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灵魂。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很多建筑设计师注重的是对建筑外观的设计,而现代化的建筑则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将会在二十一世纪广泛的被人们所关注[2]。

3以人为本居住建筑设计的思考

(1)绿化。绿化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不仅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性和环保性,还能够净化人们周围的空气,减少噪音污染,这些都是绿化建筑的主要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建筑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和地质地貌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会更有助于建筑环境的改善。例如在一些小的建筑物附近就不适宜种植过高的树种,应该以草地绿化为主,这会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环境。

(2)道路。居住区周围应该设置各种道路,一般情况下会设置主干道和一些支路,为了让这些道路看似更美观,可以在支路附近设置一些风景线,例如座椅、路灯、花草等,这些简单的设计都会让道路变得更加具有生机,人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者的心理因素。对道路的美化较为简单,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在生活中对建筑物的感彩更丰富一点,如果失去了这些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那么建筑将会成为一个冷冰冰的事物,所以由此可见加强人性化理念的建筑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3)水景。水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在建筑物的周围如何能够设计一些别致的水景将会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心态。水景的设计一般会分为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天然水景就是纯天然形成的,不经过人类加工的水景,这类水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并不常见,如果能够将天然水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将会为人们增加更多的情趣,也会为保护生态平衡奠定一定的基础。而人工水景则是人们后天加工而成的,人工水景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因为人工水景能够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来进行具体的设计,这些都是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俗话说“有水则灵”,如果在人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水”,那么生活将会变得枯燥无味,所以由此可见水景的设计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3]。

(4)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的设计能够丰富人们日常的生活,还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很多建筑物周围会有一定的闲暇空地,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笔者建议应该在这些建筑物附近设置一些假山、亭子、石凳、标志牌等内容,这些景观小品的设计不仅仅会方便人们的生活,还会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一丝闲情雅致。科学合理的设置景观小品还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建筑中已经融入了景观小品的设计,很多小区居民对这些景观小品十分满意,合理的融入景观小品不仅仅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生活的情趣,还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愉悦人们的心情,由此可见景观小品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5)铺地。对于建筑设计理念而言,铺地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铺地主要针对的就是居住地人流量较为集中的休息区域,将人流量较大的休息区域铺设为合理的路面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情趣。例如可以采用防滑、耐磨、防水的材料进行铺设,在铺设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做到恰到好处。铺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主要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人性化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在建筑设计理念中人性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十一世纪中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也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已经将目光从建筑本身转移到了人们的情感上,更重要的就是对情感的建设。只有创造出方便、舒适的建筑环境才会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作者:李震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凯.人性化视角下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研究[J].建筑设计,2015(03):134-136.

[2]张媛,徐君.浅析“人性化”建筑设计[J].研究与探讨,2014(04):154-156.

第6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发展历程

1 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包括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的工厂化以及建造施工的装配化;而建筑工厂化主要指第二个环节,即建筑产品的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里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筑产业化则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2 国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国内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 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 500 万立方米。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 3 000 万立方米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超过现浇混凝上总量的 50% 。 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的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和过去中国工业少,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农业建筑业不同,现在随着国家发展,大大小小的工厂拔地而起,一部分劳动力都进入了工厂,加上我国的建设发展速度剧增,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因为劳动力缺乏,往往是来人就用,缺乏专业培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近十多年来,我国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升温,多家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1998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2005年以来,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西伟德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陆续在工程中示范和应用。

2007年末,北京“榆构万科住宅产业化研发中心”成立,开始了北京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北京万科采取了建立技术研发、与建设试点工程同步推进的本土化举措,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进行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工作,验证结构体系可靠性和施工可行性。通过系列科研论证和实验楼、工业化实体楼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标准化、预制装配、全装修、部品集成、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业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产业化,并最终通过搭建平台实现绿色建筑。

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建筑功能和结构性能,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条件,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实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我国所发展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及结构受力分析、构件连接构造等方面均优于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展的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质量、节能减排效果、抗震性能、综合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具有等同或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问题

【分类号】:F284

1钢结构工业厂房特点及发展历程

1.1钢结构工业厂房特点[1]

对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厂房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施工简单,灵活,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速度快,安装快捷,构件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2)自重轻,综合性能好,一般钢结构工业厂房质量轻,可以用于地基承载力低和地质问题多发的地方,同时,钢结构工业厂房所占空间小。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其综合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3)属环保型材料,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环保问题得到广泛关注,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钢结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建筑结构体系。钢材可以实现再循环利用,不必造成建筑垃圾。

钢结构厂房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比如1)防火性能差,钢结构工业厂房由于没有钢筋混凝土和水泥的隔绝,发生火灾,后果会非常严重,因此钢结构厂房的消防设施显得十分重要;2)易腐蚀,钢结构的主要成分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被腐蚀的钢结构一旦得不到及时处理,锈蚀速度将成倍增长,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1.2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预应力钢结构,并首先在输料栈桥上应用[2],1958年建成山西大同煤矿输煤栈桥,跨度25m,是我国第一个预应力钢结构。随后,为了改变肥梁胖柱、深基重盖的笨重体系,我国开发出冷弯薄壁刚结构。70年代中后期北京汽车制造厂用冷弯薄壁型钢兴建了一幢自动化高架仓库,净高15m,共13层。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钢结构发展迅速。慢慢研发出了单层厂房框架结构、空间结构和轻钢结构。

2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施工

由于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构件可以实现工厂批量生产,与混凝土结构施工不同,钢结构工业厂房施工分为两部分:一是工厂生产,二是现场安装。对能批量加工的部件,都在专业钢结构工厂制作,制作完成后运输到工地现场安装。下面分别对两部分常见问题分开讨论。

2.1钢结构厂房施工的主要制作工艺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制作放样。放样是钢结构厂房施工制作的第一工序,放样尺寸正确可以避免以后各个工序的积累误差,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对于放样工作,要注意几个问题:放样前必须熟悉图纸,并核对图纸各部尺寸有无不符之处,与土建和其他安装工程有无矛盾,核对无误后,安装1:1的比例画出构件相互之间的尺寸及真实图形。样板制成后,必须在上面注上图号、零件名称、件数、位置等内容,使下料工作不致发生混乱,同时必须妥善保管样板防止折叠和锈蚀,以便进行校核。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由于下料不当造成废品,样板应注意释放预放增加余量。

2样板拼接。拼板时应考虑到下料时切割焊缝所要用到的余量,切割缝一般为2至3毫米,焊缝收缩量的长度应放l5至35毫米,拼板焊接应按图纸的质量要求完成,焊接前应除去切割时所留下的一些锈蚀、油渍等一些东西,严格按照要求开好坡口,单面坡口一般是55毫米左右,纯边的高度为1至2毫米,须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焊缝的质量。

3数控机床切割。切割必须按照下料图要求制作角度样板,经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考虑割切、焊接的收缩余量及组装误差,长度一般应放20mm~30mm,切割宽度误差±1mm;编程后,切割机应空机运行,检查并记录运行轨迹是否与下料尺寸相符,无误后即可切割;根据板厚随时调节火焰大小、氧气压力和切割速度,确保切口光顺平滑。

4组立。翼腹板对接焊焊缝时就注意焊缝错开210毫米以上,组立时确保腹板的中心线垂直度的偏差,以满足埋弧焊的需要。

5制孔钢结构。制孔钢结构安装时所留 A、B级螺栓孔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的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过上述标准,不得用钢块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料性质匹配的焊条补焊,再重新制孔。制孔方法采用钢模钻孔,各种钻孔全部采用钻床钻孔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构件的质量。

2.2钢结构厂房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时,一次性将柱子安装并校正后再安装柱间支撑、吊车梁等,此种方法尤其适合移动较方便的履带式起重机:对于采用汽车式起重机时,考虑到移动不方便,可以以2―3个轴线为一个单元进行节间构件安装。对于屋盖系统安装通常采用“节间综合法”吊装,即吊车一次安装完一个节间的全部屋盖构件后,再安装下一个节间的屋盖构件[4]。

柱子安装时为避免出现整体或布局偏移、标高有误、丝扣未采取保护措施、框架柱柱脚底板水平度差、锚栓不垂直、基础施工后预埋锚栓水平误差偏大等问题,应在钢柱吊装回直后,慢慢的地脚锚固螺栓找正平面位置。进过平面位置校正,垂直度初较、柱顶四面拉上临时揽风钢丝绳,地脚锚固螺栓临时固定后,起重机方可脱钩。再次对钢柱进行复核,具体可优先采用揽风绳校正:对于不便采用揽风绳校正的钢柱,可采用调撑杆或千斤顶校正。在复校的同时柱脚底板与基础间间隙垫紧垫铁,复校后拧紧锚固螺栓,并将垫铁点焊固定,并拆除揽风绳。

钢屋架侧向刚度较差,安装前需进行吊装稳定性验算,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吊装临时加固,通常在钢屋架上下弦处绑扎杉木杆加固。如果吊装机械性能允许,屋面系统结构可采用扩大拼装后进行组合吊装,即在地面上将两榀屋架及其上的天窗架、檩条、支撑等拼装成整体后一次吊装。

3总结

本文主要讲到钢结构工业厂房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钢结构制作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施工要点。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结构、空间结构、桥梁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加固、加层等各方面都采用钢结构,钢结构将以全新的面貌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同时,许多钢结构的厂房等建筑在建设过工程中出现了设计、制造和施工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为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买下隐患,因此需要在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检测、加固和改造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4参考文献

[1] 万红波.试论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施工[J].工程施工技术,2010(1)

[2] 万馨.单层钢结构厂房结构体系的加固与改进[D],2003(6)

第8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字:工程监理;水平;对策

Abstrac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system has become a basic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policy to guide the planning, effect of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sound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i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ject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tively seeking to have many problems exist at present a solution to our country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ndustry, maintai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engineering supervision level;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码: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正在快速的发展着,这里提到的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总体数量上,还体现在对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上。改革开放以后十几年,工程建设监理成为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监督管理逐步从工程建筑体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社会化的工程监理企业。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等已被载入改革创新的发展史册。并且伴随着项目工程整个的施工,工程监理对整体的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提高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工程监理制已经发展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但是,发展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当前,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项目建设相关各方行为并不规范、项目工程监理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的自我规范意识不够、具体工程监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上述种种状况的存在,完善工程监理制度,提高工程监理水平是我国建筑行业稳步发展的保证,必须提到日程上去。本文就提高工程监理水平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探讨。

一、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相关方面的方针政策的规定

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相关项目的跟进管理并不完全规范。因此,为了长久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相关方面的方针政策的规定,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争取做到各方面协同带动、同步发展。另外,我国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已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定的实行,为我国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工程监理市场提供了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进行工程监理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规范各方的行为。首先,业主和监管部门方面,在选用工程监理单位的过程中按规定的程序严格进行招标,办理正规的委托手续,本着对工程负责的态度选择最符合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委托。争取使我国的工程监理投招标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提高工程监理水平,就要做好建筑工程前期的监理规划

工程监理规划单位接受工程业主的专门委托,待签订委托监理合同之后,通过项目监理工程师的引导,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全面的收集工程资料和信息后专门制定。建筑工程监理实施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协助业主来实现建筑工程的总体目标。工程监理总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工程监理工作的程序、工程监理工作的目标.等各项具体内容。

三、尽最大的努力完善工程监理各个阶段的工作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稳步展开,需要工程各个阶段的密切配合。第一,项目工程准备阶段,委托合同签订之后,项目经理部门就要进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建立具体的项目管理机构。实施质量责任制,明确内部各方的责任。将其工作的质量为整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证。第二,主体项目施工阶段,应该抽调出具体的技术负责人员对具体的测量控制方案进行检查检验。并将水准点引测结果.红线桩效核结果。检验合格,批准施工。项目结束验收阶段,最后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工程的相关具体负责人应依据竣工材料要求对构件、材料、设备的质量及各类材料的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实验检验资料等相关记录加以归纳和整理。

四、努力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道德修养

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工程监理质量和监理的具体水平,对工程质量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专业技术素质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是要求工程监理人员不但要多研读技术专业资料,还要对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加以掌控和把握,能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积累经验,深化专业知识的认知度,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做到严格执管理要求,不能随意向承包商索取相关钱财,,同时亦应防止承包商同监理人员共同造假现象的发生,坚决打击一起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五、确保对施工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序到位

发生施工事故,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工程事故。对于具体施工事故的发生,我们的具体监理工作人员应该有较好的事故遇见能力,保证员工能够及时进行技术错误的改正,使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能够保证正确的应用,确保自己不会发生意外。在一些大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重点施工的项目要特别注意,将其中存在的各项微细的工作漏洞发现出来,进行及时地修改补正。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监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有效的进行。

六、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具体分工责任制度

有分工才有合作,将工程安全监理工作层层分工,目的就是为了使各个级别的工程监理人员明确自己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工程施工安全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工程监理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合作,各负其责。对具体监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将目标中纳入施工安全监理工作,并将其作为重要日程,渗透于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安全监督、监管。同时,也要本着遵循“科学.公正.热情.严谨”的工作原则,正确、妥善处理监理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将公司形象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业主的利益。

七、切实提高工程监理施工中的总体技术使用水平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当的技术操作问题,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严重的质量或者安全问题。基于此原因,我们要切实提高工程监理施工中的总体技术使用水平,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行施工作业,一步步的按照操作程序来进行,尽量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施工作业团队的技术水平。

结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监督管理逐步从工程建筑体系中分离出来,发展成社会化的工程监理企业。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相关项目的跟进管理并不完全规范。提高工程监理水平,就要做好建筑工程前期的监理规划,尽最大的努力完善工程监理各个阶段的工作,努力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道德修养争取使我国的工程监理投招标进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霍岩,李昊鹏. 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J]. 建筑设计管理, 2011,(05) .

第9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BIM技术;参数化建模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88

0 前言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腾飞,也给建筑市场的壮大创造有利平台。根据国外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建筑市场在2010年达到8000亿美元,增长速度高达10%。但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因此,在保证建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开展建筑业低能耗、低污染的研究。

建筑信息模型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整合建筑市场资源,提升建筑市场生产能力的重要动力。BIM是2002年首次被提出来的,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1)BIM理解为名词。BIM包括建筑、设备的相关数据,是对建筑物的物理参数等进行描述;

(2)BIM理解为动词。BIM是数据建模的行为和过程,有数据的导入、输出,有数据的互换与共享等。尽管对BIM存在不同的描述,但是BIM的含义基本有两个主要方面:数据载体BIM和协同工具BIM。

BIM的特点:

(1)参数化建模过程。BIM建模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参数化建模,这种建模就方式主要是对模型数据的操作,可有效的提高模型3D可视化水平。参数建模有助于后期设计的修改和变更,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或者删除梁柱构件等,只需要应用参数数据自动调整,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出图速率;

(2)面向对象。所谓面向对象方式就是直接使用智能模型进行建模,智能模型不仅包含建模对象的尺寸、面积等几何信息,还包括建模对象所需密度、质量等物理参数。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使用智能对象可以选用成品化的构件,例如门窗洞口、梁板等,通过这种智能对象的组装可以快速形成结构主体,这样可以减少设计人员建模的时间提高建模效率;

(3)数据交互性。当不同的设计软件之间需要数据交换时,往往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实现建筑构件信息的描述。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建筑行业每年因数据交互性较差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美元。NIBS等机构积极为提高BIM数据交互性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确保不同领域、软件之间数据传输的通畅性。国际标准组织为BIM系统信息交换开发研究了IFC等,使得BIM的数据交互性大大提高。

1 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国外开展建筑业BIM研究较多,国内由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的局限性,BIM的研究开展较晚,且研究主要是专注于对BIM的概念性介绍和引进,没有实质性的BIM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国内BIM技术的发展尚处在婴儿学步阶段,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国外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等领域推广应用的水平,同时也正是这种缺少应用案例的问题存在导致相关BIM理论的发展遇到瓶颈。

国内一些学者对BIM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国内各地区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只是听说过BIM技术,大约占68%,只有4%的设计人员使用过BIM技术,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设计人员从未听说过BIM技术。

对CAD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时,指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二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而三维CAD技术也只能组建不具备建筑物属性参数的几何模型,这都阻碍了建筑行业技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赖朝俊对BIM技术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国内BIM技术引进和发展的瓶颈:

(1)对新鲜事物、新技术的排斥心理;

(2)企业引进BIM技术需增加设备成本、员工培训成本等;

(3)新软件的购买、升级带来的费用。

对国外BIM技术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目标区域主要是BIM技术应用相对广泛的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主要对BIM项目中的各个主体部分进行收益分析,从建筑产品的投资、设计、施工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研究数据表明:在BIM技术应用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甲方和设计方是主要的受益者,并且两者的收益比率大大超出其他几个参与主体。另外,BIM技术带来的收益还波及到建设承包单位、建筑材料供货单位、施工管理单位等几个主体,但是由于各个主体扮演角色的不同,导致收益程度差距较大,这种收益不均的现象给BIM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新的难题。

详细讨论了BIM技术在中国市场发展情况,针对性的讨论了BIM技术在几个工程中的应用。认为虽然BIM技术开始在国内出现应用案例,但是应用领域、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尚未达到国内行业普及的程度。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设计人员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新技术,接受培训耗时较长;二是基于BIM技术开发的软件大多是国外厂家,对国内规范了解偏少,不能切实考虑国内工程的概况,导致这些国外软件在国内难以广泛应用。

通过上面描述可以发现,目前国内BIM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只是停留在介绍和宣传阶段,对BIM的实际工程应用较少,几乎处在BIM技术应用的真空阶段。

2 中国建筑业BIM发展阻碍因素的识别

鉴于国内BIM技术引进以及应用较少的现状,很多学者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阻碍BIM技术推广应用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见表1所示。从表1 看出阻碍BIM技术在国内应用的主要因素分四个方面:技术、经济、法规、操作。

3 促进中国建筑业BIM引进和应用的方案

3.1 考虑BIM技术的需求,推出国产的建筑业BIM技术产品

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只有一些大型的建筑项目会用到BIM技术,所以建筑业的BIM技术在中国的需求较小,外部动机不足,这无疑是阻碍中国建筑业BIM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在这一方面的对策,可以从建筑业BIM技术试用开始,在一些中型的建筑项目中要求进行建筑BIM技术的应用。然后,政府部门可以介入,一方面加大BIM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可进行项目投资。最后,可以在全国进行BIM技术竞争,对于建筑业BIM技术优胜者可进行奖励,以激励BIM技术在全国的应用。建筑业的BIM技术的生产效率高和资源浪费少等优越性已经被众多国家认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欧美发达国家更是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动建筑业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但是,我国的建筑业BIM技术发展相比其他国家还处于发展初期,使用的建筑业BIM技术软件基本上都是从外国购买而来。购买而来的技术并不是基于我国建筑业的行业标准而编制,所以在使用上有很大的误差,而且操作也并不方便。因此,基于我国建筑业标准而开发建筑业BIM技术是需要完成的首要一步。在这一方面,需要软件开发商的积极参与操作,另外,高校等培训机构也应建立相应的研究方向,为建筑业BIM技术提供需要的技术人才资源。

3.2 BIM标准和指南的规范化,以及BIM合同文本的研制

标准和指南是一个行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文件,一旦政府颁发正式的建筑业BIM技术,那么一方面说明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筑业BIM技术应用的重视性以及对BIM技术所保持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在建筑业BIM技术应用时,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在建筑业BIM技术的编写过程中,可以组织政府部门,建筑企业等参考我国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已经出台的一些建筑的规范来进行编写。将编写好的建筑业BIM技术标准指南发放到建筑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的建筑项目特点来进行BIM技术的改动。有了建筑业BIM技术的标准和指南之后,就可以更加明确的撰写建筑业BIM技术合同文本。由于建筑业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目前关于中国建筑业BIM技术合同文本还没有成形。加之传统的建筑业工作模式与BIM技术有着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各个参与单位应该负责的内容和需要负担的责任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建筑业BIM技术合同文本的编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将建筑业BIM技术的标准和指南出台,进而编写出标准的建筑业BIM技术合同文本,才能使得建筑业BIM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更好的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3 加大建筑业BIM的研究投资,引入新技术和专家

建筑业BIM技术对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以及参与工作的各个单位的责任和义务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就使得传统一些出力少,利益多的单位不满意新的BIM技术,给建筑业BIM技术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BIM技术在建筑业中应用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建筑单位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新技术,并且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在建筑业中,必然要增加人才方面的投资以吸引人才从事BIM技术的职业。此外,不仅需要增加人才的投资,在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应加大投入。中国的建筑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数量中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开阔的市场正是适合建筑业BIM技术的发展。我国需要努力的就是通过与欧美国家等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投资,注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培养,相信建筑业BIM技术会更快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3.4 增强BIM的研究,建立基于建筑业BIM技术的施工流程

我国虽然已经对建筑业BIM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操作流程并没有形成。在一些使用BIM技术的建筑项目中,由于没有BIM技术的施工流程,一些工作的先后顺序较为混乱,并没有完全发挥BIM技术的优越性。因此,政府部门和有关技术人员需要在结合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特点制定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施工操作流程。此外,关于BIM技术的数据交互性方面,我国也要开发通用的数据交换标准,以满足实际建筑工程的需要。总之,在建筑业BIM技术的发展方面,不是仅仅一个单位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政府部门、建筑企业、教育开发等各个单位相互努力,共同协作才能让建筑业BIM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 结语

BIM是推动现代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资源浪费、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但是BIM在国外应用较为普遍,在中国应用较少,因此国内有必要加快BIM技术产品的研究脚步。要想实现国内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必须从建筑行业的各个参与主体入手,加强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从技术层面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从操作层面提供BIM技术指导和培训,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快BIM行业规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马智亮.BIM 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2010(02):12-15.

[2]张建平.BIM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01):15-18.

[3]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与施工的革新,生产与效率的提升.麦格劳-希尔公司,2009.

[4]赵昂.BIM 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