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经济学范文

新兴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兴经济学

第1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个人效用 信息通信 交易成本 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数学的发展,以罗森、贝克、杨小凯、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它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程度本生不是固定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在不同个人决策之间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全社会分工水平,从而不断改进资源的稀缺程度。而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集中程度、贸易多样化程度、每人的专业化水平、每人的生产率、每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如何随着分工的演进而演进。这些前沿经济学家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在新兴古典框架内,当代向新古典经济学挑战的新思想,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贸易理论、新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对策论都可以整合为一体,所有互相独立的个别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一旦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决策,然后来分析市场和价格制度如何决定全社会分工水平,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就可以被彻底克服。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将很多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等问题,可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较之新古典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现象。

在新兴古典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学就是解决一系列两难冲突的学问。最主要的两难冲突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个两难冲突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远远超出了新古典的资源配置问题。同时还不仅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还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每个人必须做出两种类型的决策:先是选择一种职业和专业化水平,然后才是在他选定的经济活动中分配他有限的资源。而新古典经济学省去了第一步,直接就是把人分为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和企业也是预先假定的,即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专业化的经济概念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及其应用

在有消费者-生产者的新兴古典框架中,专业化经济、交易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含义是其关注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揭示,是通过研究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来进行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选择最优专业化水平和模式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方面应用较广泛。

下面就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 来解决一个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以互联网、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应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

1.模型构建

根据“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有如下假定:

(1)假定一个经济中有M个消费者-生产者,经济中的人口规模非常大。因此,我们将不会遇到不同职业人数的整数问题,而这种整数问题可能会使有分工的均衡不存在。

(2)有两种产品,其自给量分别为,售卖量分别为,购买量分别为,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或者说k是一个外生交易效率系数,它代表交易条件,与基础设施条件、运输条件、制度环境等有关)。k由两部分组成,k1是只与信息通信有关的部分,k2是除信息通信外有关的其他部分(包括与运输、存储产品等)。

(3)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如下

(1)

(4)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如下

(2)

其中,是一个人用于生产产品i的劳动份额,并因而代表他在生产产品i时的专业化水平。

(5)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预算约束如下

(3)

其中,是产品的价格。因此,公式(3)的左边是来自市场的收入,而右边是支出。

(6)由于允许有角点解,故有非负约束

(4)

根据以上六个假设可知,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在考虑满足公式(2)中给定的生产条件、公式(3)中的预算约束,以及公式(4)中的非负约束条件下,将其在公式(1)中的效用最大化。因为并不独立于其它决策变量值,故6个决策变量中的每一个都能取零或者正值。当其中一个决策变量取零值时,则一个角点解就被选择。

2.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

基于该模型,得到与文定理(文定理:最优决策不会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卖和买同种产品,不会买和生产同种产品)不冲突的模式共有三个,以下分别给出。

(1)自给自足模式

当时,处于自给自足模式。在该模式下,所有自给自足的数量都为正,而所有贸易品的数量都为零。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其中,的边际效用,的边际效用。令公式(7)中的等于零,则可以得到内点最大值的一阶条件,根据此条件可解得的最优值为。将代入可得到自给自足模式的效用最大值。

由于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现实经济中,不太可能找到这种自给自足模式,因此,该模式不可能来分析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考虑两种专业化的模式。

(2)专业化模式(x/y)

当时,处于专业化模式(x/y)。在该模式下,专业化生产产品x,卖x买y。该模式的决策问题如下

按照求解专业化模式(x/y)中角点解的方法,可以求出专业化模式(y/x)的角点需求和供给函数,以及角点间接效用函数

由上述三个模式可知:①自给自足模式在信息时代的经济中不太现实,故不考虑;②专业化模式(x/y)与专业化模式(y/x)是等价的,因此,分析两者中的一个即可;③下面通过分析专业化模式(x/y)即可得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由于冰山交易成本系数为,由假设(2)可知,其可由两部分组成,由公式(10)可知,,假定不变(这在现实中是可以满足的),则为一个定值p,那么,即同方向变化,k增大时增大,k减小时减小。所以,与反方向变化,即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提及了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两难冲突,即一方面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易费用的增加。循着这一理论,结合目前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给定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最优资源分配模型”分析了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的关系。通过构建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个人决策分析,本文发现,个人的效用与信息通信交易成本是反方向变化的,即: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增大时个人的效用减小,信息通信交易成本减小时个人的效用增大。

参考文献:

[1]杨小凯 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9

[2]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

[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25

[4]Borland J, Yang X. Specialization and 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5):311-320

[5]Yang X, Shi H.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9):58-70

[6]郭永清 雷鹏飞:我国失业原因新解:分工不足[J].经济学家,2003,(4):45-49

[7]苏 静 娄朝晖: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效率分析: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98-120

[8]孟 星:分工与城市化:一种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及其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25.

第2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案例分析法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9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单独列于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下。随着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内容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开设信息经济学课程。近年来,我国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信息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了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并能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教学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中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效果,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经济学学科本身,实际存在着体系松散、内容抽象的特点导致了信息经济学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个难题,如何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科的总体框架,从微观角度掌握具体的应用,就需要我们结合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的新思路。

1 信息经济学“教”与“学”的难题

1.1 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丰富,教学体系松散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现将国内主要研究代表人物的观点整理后概况如下:国内用博弈论来研究信息经济学的第一人张维迎在他的著作《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提到的信息经济学内容有:非合作博弈理论、委托理论、逆向选择和信号传递。这些都是从博弈角度展开的研究。经济学家乌家培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从讨论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三个最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开展对委托与激励、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号发送与信息甄别、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等四类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讨论,最后,在些基础上对信息市场与信息经济理论进行讨论,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归。陈禹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五个方面:研究市场信息经济效用、研究信息系统经济、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理论和测试方法、研究信息社会的经济理论、研究国际信息经济理论,特别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统计决策理论、技术不确定性理论及信息社会假设和信息竞争优势假设构成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一。武汉大学的马费成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了四大方面: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研究、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研究、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这四个方面基本囊括了信息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强调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结构与规模,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

纵观以上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在学科体系上的相对松散,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基础,又要求具备相当的数学功底,如果侧重某一理论进行讲授会使学科体系缺乏完整性;如果面面俱到,那么每个部分就只能介绍最主要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连贯性。因此想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全面掌握信息经济学的结构体系,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1.2 信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落后

适用于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都会结合学生与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学习法等,而信息经济学课程在相对较少的学习时间里,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将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基本理论的最佳途径。信息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较少,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从而导致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有挫败感。案例教学法尽管是经济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但就信息经济学而言,即使使用有时也难以找到切题的案例;同时,就有的教学内容本身来讲,例如博弈论等抽象的数学模型,本身就难以转化为生动的实例;再例如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就更难以用实践加以说明。同时学生也会迷茫于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教学可想而知会偏离预计的目标和效果。

2 信息经济学“教”与“学”的新思路

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你只需要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结合信息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面对信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与“学”两方面尽快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达到教学目标,普及信息经济学的知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摆脱这门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因此从应用性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与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的根本手段。以下从应用性角度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CL)。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主要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要提高学生间的互动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合作完成,在此期间,遇到问题可与老师与同组成员进行时时交流。

2)问题导向学习(PBL)。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目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透过简单的生活实例,藉由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教改都朝著这个方向来进行。在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PBL 教学法,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了引导者、指导者,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学生们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学习意识不断的增强,遇到具体问题可以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真实可靠地评价。PBL 教学方法集合了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根据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分析实际经济现象,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的平台。

3)案例分析法(CAM)。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这是经济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选择相关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扩展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罗伯特·弗兰克教授通过康奈尔大学开办的“严谨写作”项目获得启发,在他教授的“博物经济学”课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并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形成短为考核依据之一,这些短文也成为他日后课程中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打破了经济学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下去,成为经济学的“粉丝”。

4)引路者(Pathfinder)。“引路者”是美国图书情报学教学单位在讲授“参考工具书”课程时设计的一种辅的综合练习。“引路者”就是为读者获得某一专题研究资料指明途径。具体地说, 这一练习是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即由学生各自选定一个专题, 在随后的一个学期中, 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 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书, 并在课程结束时整理成书面的专题检索报告, 这种报告可作为引导对此专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查检文献的指南。 信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可以借鉴“引路者”的思想,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一个目标,并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拟定一个选题,通过丰富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内容,灵活运用经济学方法来解释其中的经济学奥秘,最后形成一相关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时时互动,并将阶段性任务在课堂或是以小结的形式定期总结汇报。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 结语

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教”与“学”的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从“教”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学习,成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具备深厚经济学功底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保证信息经济学知识教授过程中的完整性, 勇于改革与创新,完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大的学习空间,积极组织教师进修深造,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与往来,加大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与步骤进而引导学生学习。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要有特点,有水平,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效应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能主动的探求其中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要积极,有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理论与知识,灵活高效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能通过报告与短文的形式成为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方厚政.信息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2(03):52.

[2] baike.省略/view/296035.htm[2012-6-22].

[3]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马费成.信息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 曹文文,路剑,王印华,刘妍. 信息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5):794.

[7] 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baike.省略/view/1367636.htm[2012-6-22].

[9] 范晓男,戴明华,孙晓程.论PBL 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8):67.

[10] baike.省略/view/3041024.htm[2012-6-25].

[11] 华薇娜.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贯穿“引路者”练习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2):59.

第3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 财富 效用 消费 研究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从罗宾斯开始便深陷理性人假设中,致使之后的经济学家对于幸福几乎是完全不知道,从而出现了“价值无涉”的错误判断。自从“伊斯特林悖论”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启蒙运动之后的社会对道德的丢弃,专注于功利,使自身陷入了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对此,伊斯特林直接将其研究方向定位于幸福,同时其他国家实行的将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并重的理念,都为经济学在幸福方面的研究做好基础,也开创出了经济学新的研究方向,即幸福经济学。

二、重新解读财富

自古希腊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财富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被丰富,经过了单一到多元、具体到抽象、物质化到非物质化的不断演变。幸福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幸福不仅仅是对财富的生产,还应该包括财富的分配、对人的欲望的满足,人口、环境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定性标准。因此,幸福经济学主张的是广义的财富论,在物质上,不单包括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劳动力以及商品,还包含愈发稀少却依然是无偿的自然资源,如空气、阳光等。在精神上,不但含有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还要包含人类灵魂所能感受的每个部分,诸如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等诸多主观价值。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财富思想,就是幸福经济学对财富的最好阐述。[1]

三、重新解读成本

幸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成本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古典经济学通常讨论的是生产成本,而新制度的经济学则对交易成本进行主要的探讨。行为经济学通常是对心智成本的探讨,而人本经济学则主要对生命的成本进行探讨。这些成本理论从不同角度来对经济学中关于稀缺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幸福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物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人间的成本进行考察。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行为内部的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察,人本经济学主要是对人对经济终极目标的考察,表现的是人类行为所具有的终极性。[2]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成本理论也在不断地被丰富。这展现的是经济学对人类价值观的恢复,同样也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给幸福经济学作出了全新的微观解释。

四、重新解读消费

西方传统主流的消费观念,仅仅局限于在市场中交换和生产劳动力以及商品对人类需求方面的满足。事实上,人们的幸福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诸如大自然为人类所提供的白云蓝天、青山绿水、阳光等资源,以及感情、友爱、尊重还有对美的感受等,均是我们需要消费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人类在消费时不但有着市场行为,还有许许多多的非市场行为,实际上就是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不断转化的过程。古典经济学在消费上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包括收入消费,还有满足道德的消费。幸福经济学使消费又恢复到注重社会结构等因素对消费行为的作用上,显示出经济学的核心转变为对人的最终目标的关注上。因此,幸福经济学认为要确立的是广义的消费观,可以实现快乐的消费,合理取舍生活,健全社会协调机制,提供重要而基础的原则。[3]

五、重新解读效用

传统经济学家以及早期哲学家确信,效用是可以进行度量的,含有精神和物质的内涵,人类的幸福可以通过对快乐的加总来获取。但是在其他一些理论以及学科面前,尤其是在心理学方面的探索下,效用的内涵有重新回到了本质,即效用可以从主观幸福感形式上从基数的角度进行衡量。这就处理了经济学所面临的效用的测量、计算以及物质化的问题,避免了经济学从个人到社会效用最佳化的艰难求证,也避免了效用对幸福水平有限的表现。因此,主流经济学始终在尝试将效用函数加以扩展,以对人们的幸福进行解释。实际上,效用与幸福有着诸多不同的含义,幸福比效用的内容更加丰富。幸福经济学要通过幸福而非效用来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幸福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其他的仅仅是手段。

六、重新解读方法

主流经济学历经了古典、边际、古典分析法过程,对于幸福的衡量也经过对快乐加总发展为对货币加总最后形成对幸福加总的过程,幸福经济学不是对福利基于收入理论的替代,而是对经济学中幸福更加丰富的测量方式的补充。幸福经济学以明示偏好为基础,对主观的幸福感进行分析和测量,从而解决幸福问题。仅仅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使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的幸福水平。幸福经济学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直接对准幸福,同时使用幸福指数来对以往的效用函数进行代替,对个人幸福水平与国民幸福水平进行衡量,并建立一套合理的体系来对人类的幸福进行研究。[4]

七、重新解读政策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看做是政府与政策实施的纲领,然而幸福经济学则从本质和内涵上对当前经济政策加以探索,并将幸福看做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唯一的、终极的目标。几乎全部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幸福对于人们的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幸福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挖掘和反思的基础上对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并且深刻地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幸福,幸福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不是政策制定的方向,幸福才是。[5]

八、结语

幸福经济学看起来是经济学所涉及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在经济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后,“幸福”始终是经济学中的主线,虽然经历了诸多的波折。幸福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将主流经济学中被舍弃的营养物质,也就是幸福进行复活,使其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使经济学恢复到原有的幸福之路。主流经济学不能再只注重对财富的追求,而要进行反思,反思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的追求。经济学家要将目光变得宽容和开阔,用更有建设性的对话来有效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招商局)

参考文献

[1]廖永松.“小富即安”的农民:一个幸福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4(09):4-16.

[2]陈阳.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J].科技经济导刊,2016(05):153-154.

[3]高启杰.理解发展与福利经济学:基于幸福的视角[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05):9-28.

第4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一、以化学实验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在讲授《盐类的水解》时,我这样导入:

[教师]: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

设问: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

讲述: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学习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实验现象分析解释部分事实。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提出问题]

①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②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以实验为基础,给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比老师将结论直接强行塞给学生的效果要更好,学生愉快的学习,轻松的接受,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以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魔术的方法引入。我对学生说:“大家都知道水可以用来灭火,而今天我却要用水来点燃火。”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在灯芯内藏一小块钠),往灯芯上滴加2~3滴水,酒精灯迅速着火燃烧起来。学生都非常吃惊,不相信这个事实。学生怀疑的心态和兴趣马上被提起来了。有的上讲台闻烧杯内水的气味,有位同学想到用PH试纸检验,结果发现是呈中性,证明烧杯中所盛无色液体为水。迫切想知道谜底的学生们跟随着我进入了下面的学习。我创设了这种有趣的意境,刺激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去探究,去解开这个谜底。

三、以诗歌朗诵引入新课

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与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许多学科都有联系,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化学知识,更要与其它学科知识一起融会贯通。

在教学《改善大气环境》一节时,我利用诗歌朗诵的形式引入新课,由一名学生配乐诗朗诵《记忆的天堂》(由我自己创作的诗歌,摘选了其中一段:当生命的绿色从枝头凋零,当绿色只能靠画笔重现,当春天的阳光不再明媚,当天空只能在我们记忆中晴朗,当空中不再有鸟儿飞翔,当水中不再有鱼儿游荡,当所有的珍禽都成为书本上的文字,当城市的喧嚣只剩下机械的噪音,这一切都将成为回忆,成为我们心中记忆的天堂),同时用Flash制作的动画为背景,配上因大气被破坏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感受到了改善大气的迫切性,激发了学生去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同时也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四、以化学史料引入新课

第5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设计练习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练习是学生掌握、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基本练习应侧重于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性练习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体会。

一、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加强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我设计一道加法题:8+8+8+5+8+8+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大多学生提出了8×6+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7-3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7。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再如,我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六(1)中队1分队有9名少先队员,他们元旦到游乐园玩,只见售票处上写着:每票10元,10人以上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门票才合算呢?这是一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学生可以思考多种买票策略,然后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合理的买法。

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在讨论、辩论、争论中,主要解法有:

①9×10=90元;②10×10×80%=80元,多买一张送人;

③10×10×80%-10×80%=72(元),按8折转卖一张;

④10×10×80%-10=70(元),按原价转卖一张。

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④,因为这样最省钱,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方法③,认为自己得到优惠的同时他人也得到实惠,方法最优。当然也有学生选择了方法②,认为自己得到优惠时还能助人为乐。可以说,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但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

二、类比迁移、激励思维,加强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是将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辨析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在练习设计中,要努力建构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尽力创设类比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类推出所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根据图形之间的关系,填口里的数。

类比练习设计也可出示相似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类比发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1)民生水果店运来西瓜6吨,比运来的苹果多1/4,运来苹果多少吨?

(2)民生水果店运来西瓜6吨,运来的苹果比西瓜少1/4,运来苹果多少吨?

以上两小题,虽然相似,实质不同,解法全异,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辨析。通过类比训练,学生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仔细推敲、类比,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

三、突破定势、转换思维,加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练习设计加以训练与培养。

例如,“在1~5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7的倍数?”这题如果只朝着“问”的角度去想,就不能很快求出结果,因为在500个数中不是7的倍数的数比7的倍数的数多得多,所以学生可先求7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然后从总数中减掉即为所求。

再如,“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6/13,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此题若从一般思路去解,显得很麻烦,学生可进行逆思维:在相遇时(同样多的时间),甲行了全程的6/13,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速度比是6∶7,在同一路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是7∶6,解题的方法:5×7/6=35/6(时)。

第6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学生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所以,教师要善于进行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注重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去把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

国内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占56%。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提问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所以我们设计问题,应具有一定思考性、渐进性。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与活动之中来。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掌握好提问的时机,问在学生“欲知”而“未知”之间,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产生困惑时的原因,掌握好火候,帮助学生及时解惑。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的提问方式,应该具有启发性,在学生思维能力暂时“断路”时,恰逢其时地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雪中送炭,帮助学生“续路”;在学生的认识模糊时,掌握提问的时机,澄清错误认识,使问题解决,锦上添花,提高课堂的效率。

3.设计具有生成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智

新理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处理时,应善于抓住某一有价值知识闪烁的亮点,促使学生产生新思想、生成新问题,提出具有生成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有效的介入,及时给以点拨、评价、推广,拨动学生的心智。通过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的肯定,促进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共同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点,设计提问,启迪孩子们发表对数学的个人看法,主动、乐意地去探索数学,痴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教师也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他们大胆而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营造出浓浓的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闪烁知识的智慧火花。

4.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凸现学生的能力,以形成其独立的思考,彰显学生的个性。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验数学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多角度审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的空间,让学生经过了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给学生开辟并留出探究和创造的时空,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

5.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扩展学生的视野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我们知道:探索得来的知识最深刻难忘。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提问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原有问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进行延伸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中,利用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式、扩展,围绕问题层层深入、剖析,纵向挖掘思维广度和密度,横向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认识的机会和舞台,不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保持着学生思维上的活跃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7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教学的关键。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自然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第8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低温环境; 急性心肌缺血; 家兔; 心肌细胞形态学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既往关于低温环境对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某一特定低温状态[1-2],而对于低温环境下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对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仪器 健康中国家兔112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 kg,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NIKON ECLIPSE E 200生物显微镜(北京中显恒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1.2 建立动物模型 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家兔在自然低温环境(10 ℃、5 ℃、0 ℃、-5 ℃)下均采用10%水合氯醛耳缘静脉麻醉(5 ml/kg),家兔处于自然呼吸状态,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20%硫化钠脱去胸前区毛,碘伏消毒,沿胸骨左缘切口,切断左侧第3~4肋软骨。用开胸器撑开,暴露纵隔和心脏,胸膜完整,兔呼吸平稳。对照组开胸但不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实验组进一步纵行切开心包,用棉签轻轻将心脏向右上抬起,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中下1/3处,直视下确定结扎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组织颜色变暗,确定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成功,整个造模过程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以保证实验动物存活。

1.3 动物分组 两组家兔均在自然低温环境下(10 ℃、5 ℃、0 ℃、-5 ℃)暴露不同时间(30 min、60 min)。实验组1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共56只;对照组1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0 ℃ 30 min和60 min各7只,-5 ℃ 30 min和60 min各7只,共56只。

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两组家兔在自然低温环境下(10 ℃、5 ℃、0 ℃、-5℃)暴露不同时间(30 min、60 min)后,于相应时间点空气栓塞处死家兔取出心脏,用蒸馏水洗去心脏中的残血,置于10%甲醛中固定。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处至心尖部冠状面横切心肌取材,石蜡包埋后切片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2 结果

2.1 对照组HE染色结果 10 ℃组(见图A1)和5 ℃组(见图A2):心肌纤维平行排列整齐,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呈伊红色,心肌间质未见渗出。0 ℃ 30 min组(见图A3-1):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未见渗出。0 ℃ 60 min组(见图A3-2):心肌纤维排列疏松,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轻度水肿。-5 ℃ 30 min组(见图A4-1):心肌纤维拉长,排列疏松,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水肿。-5 ℃ 60 min组(见图A4-2):心肌纤维拉长、变细,排列疏松,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水肿。

2.2 实验组HE染色结果 10 ℃ 30 min组(见图B1-1):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未见渗出。10 ℃ 60 min组(见图B1-2):心肌纤维拉长、排列较整齐,细胞核清晰,局灶性细胞质呈深伊红色,心肌间质未见渗出。5 ℃ 30 min组(见图B2-1):心肌纤维浊肿、排列不整齐,细胞间质小血管扩张、淤血。5 ℃ 60 min组(见图B2-2):心肌纤维拉长、局灶性肌浆凝集。0 ℃ 30 min组(见图B3-1):心肌纤维拉长、排列不整齐,细胞间质水肿。0 ℃ 60 min组(见图B3-2):心肌纤维拉长、排列不整齐,部分呈轻微波浪状,局灶性肌浆凝集,嗜酸性增强。-5 ℃ 30 min组(见图B4-1):心肌纤维拉长,呈波浪状排列,嗜酸性增强。-5 ℃ 60 min组(见图B4-2):心肌纤维拉长,呈波浪状排列,部分断裂;细胞间质水肿,小血管有明显淤血。

3 讨论

环境温度变化与机体的代谢密切相关,人和哺乳动物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0~35 ℃,对机体代谢无明显影响。当环境温度低于10 ℃时,机体产生冷感,故将环境温度10 ℃称为临界温度[3]。邵同先等[4]研究报道,当环境温度从2 ℃降至-6 ℃,随着低温状态停留时间延长,家兔直肠温度从36.9 ℃降至32.1 ℃,呈下降趋势。何子安等[5]研究发现,低温可致机体血浆产生一种以较大颗粒存在的冷凝蛋白,在微小血管中可能会造成淤积或堵塞,导致微循环障碍,加剧冻伤组织的病变。本研究结果显示,10 ℃和5 ℃自然低温环境下对照组心肌纤维形态无明显变化。当环境温度从0 ℃降至-5 ℃的过程中,对照组心肌纤维从排列较整齐逐渐变为心肌纤维拉长、排列疏松,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实验组从10 ℃降至-5 ℃的过程中,心肌纤维逐渐从拉长,排列疏松至排列呈波浪状改变并有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小血管明显淤血。提示心肌缺血及心肌细胞损伤逐渐加重。Hoye等[6]研究显示,随着低温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心肌细胞的损伤越来越严重。邵同先等[4]研究发现,随着环境温度下降,从-2 ℃至-6 ℃的过程中,HE染色结果显示,家兔心肌细胞损伤逐渐加重。这些均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推测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家兔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下降逐渐减低,内脏血管痉挛,血管中冷凝蛋白增加,微小血管血流变慢、淤积,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细胞损伤。提示机体的抗寒和保暖是防止心肌缺血和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从0~-5 ℃,随着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在已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下,环境温度10 ℃时,就可以对已存在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引起形态学改变,提示缺血心肌细胞对低温环境温度变化更加敏感。

参考文献

[1] 王红兵,邓小燕,汤振宇,等.低温对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实验初探[J].医用生物力学,2006,21(4):267.

[2] 王岚峰,王姝,董均树,等.亚低温对心肌缺血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5):332-335.

[3] 邵同先,张苏亚.低温医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7.

[4] 邵同先,张苏亚.低温状态下机体代谢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1):47-49.

[5] 何子安,孙方人,马于敏.冷暴露大白鼠血浆中冷凝蛋白的含量测定及其分离鉴定[J].预防医学杂志,1995,14(4):257.

第9篇:新兴经济学范文

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这一学科在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一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数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具备非常强的经济理论基础的综合型人才。当前,社会发展对高职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对创新型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

高职教育;经济数学;创新型教学

1高职经济数学与创新性教学

1.1高职经济数学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在研究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资源的储量和流量是具备一定的可度量性的,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其具有合理性和公平性,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严密性、精确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数学,这样一来也就使得经济数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当中的一种,它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学统计等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在创新思维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创新性教学创新是当前的主题,在教育教学中更要重视创新。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财富的典型代表,所以要想依靠知识获得更多的财富,就一定要使得知识具有高度的创新型,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其在教育中比较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对创新性教学加以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当前我国高职经济数学在创新性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观念问题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念进行决策和实践总结等,这样也就使得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生产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科学的观念对生产质量和办事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观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它所培养的主要是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不仅在基础理论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在职业性和实践性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都没有形成相对较为正确的认识。

2.2教学实践我国经济数学教学的实践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学科设置、教学的模式和考核的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不足。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其当作是公共基础课程,课时较少,课程之外的实践活动严重不足,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当中的教学过程与高职经济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十分严重的阻碍。

3高职经济数学创新性教学的路径探索

3.1重视创新型教学理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发展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它也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对教学的模式加以积极创新。最近几年,我国的很多学者尤其是教育界的学者在创新性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明确地指出要将创新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创新型教学理论也给创新型教学活动提供了非常强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对创新性的教学理论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还要对创新性教学有一个相对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

3.2创新经济数学教学思路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结合,而并不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内容。教学当中应该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以创新的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只是传统教学当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在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以培养,设置生活情境,在这些情境当中和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收获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3创新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目标应当依据学科特点而设置,同一学科知识掌握的好坏也应当依据不同标准、因人而异。高职教育由于生源问题,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学科目标和任务,使高等经济数学教学目标合理化实现。

3.4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技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可能。音频、视频、立体投影使经济数学不再是昔日课堂上呆板的演绎推理,而是使得几何图形更为生动、直观、印象深刻。高职经济数学的创新性教学应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如课件制作,等等,使经济数学的创新性教学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

3.5创建创新性高职经济数学评价高职经济数学创新性教学,要求创建与之相应的创新性评价和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多元的评价标准,坚持因人而异,充分认可学生的特长,鼓励发展学生在经济数学内所擅长的知识模块。另一方面,对于高职经济数学的师资队伍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应当注重对教师所涉猎专业专长的考察,鼓励教师大胆改革教育手段,尝试创新性教学方法。

4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因其实用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经济数学作为高职教育核心和基础课程,对应用型人才思辨能力、思维方式、应用意识、逻辑推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使高职经济数学创新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一步步进行着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董泽芳.我国专家型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