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心理辅导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培训方案

第1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72-02

朋辈心理辅导即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等方面。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由于朋辈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辅助教育形式,探究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

一、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剖析

1.社会支持的定义

所谓“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遇到外界环境的威胁以及困难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进而可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来研究社会支持,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定义。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2]。Cohen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归属性支持[3]。

2.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共同组成的系统。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朋友或同学、家庭成员、学生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层[4]。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核心层的成员与危机个体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先发现危机个体的危机状况,对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3.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的变化

我国学者陶沙[5]研究了大学新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特点,发现入学前,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支持较多;入学初期,各支持源提供的支持显著降低,但父母提供的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在入学近一学期时,父母、同伴提供的支持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程度继续下降。易进认为,就大学生而言,从家庭获得的支持类型多为情感支持,同伴侧重于工具性支持和陪伴支持[6]。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

1.朋辈辅导员为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的行为干预原理是出自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近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掀起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热潮,纷纷在校内成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或培训朋辈辅导员,或建立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已连续数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并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了心理联络员。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旨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自上而下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反馈机制,并通过朋辈的力量,最大范围和最快速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反应,这也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的有效实践。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熟悉的同学、亲密的朋友诉说。而朋辈辅导员正是这样一群与当事人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友”,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因此,朋辈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朋辈辅导员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同学间的心理危机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并向上级汇报,联系周围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根据个体需要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协助个体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马上联系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Benard)称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7]。

基于这一特点,将朋辈心理辅导运用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形成大学生稳固的危机个体社会支持的核心层,并成为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2.朋辈心理辅导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具有优势,表现为: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利于自身成长,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对于求助者来说,它是一种获得帮助的有效途经,是在专业心理辅导尚未完全普及,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对于助人者来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蔡秀娟认为,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8]。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对23名同学开展了朋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其中大量的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3名朋辈辅导员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变化以及相应的问题。结果发现,培训前,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培训后,60%的人领会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意识到同伴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有70%的人回答找同伴,10%回答找父母,8%回答找老师,12%回答找其他对象。可见,通过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也给他们个体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一样,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会出现来自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感受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甚至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朋辈辅导员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培训。在督导中,指导教师会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达到自我完善[9]。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化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后,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到生活、学习辅导,拓展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国内多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以各种形式组成的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治疗性的目标,也有发展性的目标,因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引入到朋辈辅导员培训中或者由朋辈辅导员带领到团体中。团体辅导的开展可以增强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气氛,对于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和社会支持系统核心层的建立与优化都非常重要。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有良好的成效,是因为成员们,即朋辈间有着接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验,共同的理念使得辅导者与寻求帮助者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朋辈辅导员能够更为积极地提供倾听、支持与其他帮助,因此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传柱等人研究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辅导形式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带领下的团体活动,方案如下:(1)破冰游戏――“棒打薄情郎;(2)魔镜;(3)抬棺游戏;(4)重要事件管理;(5)飞夺泸定桥;(6)我的情绪我做主;(7)相亲相爱一家人[10]。研究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借助朋辈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得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更易于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大学新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与戒备心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归属性支持。

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效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利用了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和个人中心治疗等多种咨询理念,通过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开启、催化、保护、支持、折中、连结、摘要、整合、示范等技术,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11]。特别是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中谈道,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观启发了我们,在设计此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运用团体动力学及人际沟通理论,创造一种信任、民主的团体气氛和高度的凝聚力,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和社会资源。因为人际沟通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合理地运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同学间的帮助和关心对大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12]。大学生要学会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恰当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团体初建阶段,选出队长、设计队歌、队徽、口号,“同舟共济”等活动,使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创设互助、和谐的小组氛围,为成员倾吐心声奠定心理基础。再如,“解开千千结”,“信任之旅”,增进成员对解决心理困惑的信心,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信任和团体凝聚力。

社会支持系统观告诉我们,社会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支持,它强调主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引导每位团体成员在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下的情绪和反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游戏”中。因为主观支持总是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感知到的现实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13]。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手段,回忆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人的帮助,以及开展“求助者的训练”,体会求助者和助人者的感受,感知朋友的关心,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此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4]。因为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设该团体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那么通过此类活动的设计即可达到使朋辈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维持和提高自尊水平的目的。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带领的团体中,设计“价值大拍卖”、“照镜子”、“我是谁”等活动,促进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不仅为被辅导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也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入,则利用它的优势,使团体成员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支持与被支持,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泽志.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学理论,2012(11):201-202.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4]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6]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8]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64-68.

[9]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126-127.

[10]张传柱.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3):172-173.

[11]杨珊.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7-62.

[12]蒋美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短程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第2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第3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0-001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

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天津大学在2006年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研讨会。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班级心理委员手册》出版,在全国高等学校率先开展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课程培训,得到了一致肯定。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内容及工作体制在逐步完善和确立[2]。

二、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归类分析,将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情况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类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朋辈咨询机构,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正在筹划设立朋辈咨询中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而未能设立此类机构;第二类高校为综合大学,或是存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比较完善,工作水平较高;第三类高校正在积极的完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但是受缺乏心理学专业的限制,只能在其他专业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使得这批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总体上缺乏专业背景支持,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2.非官方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社团的方式建立,鲜有官方的组织推动其发展,使朋辈心理辅导不够名正言顺,极大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河北省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尤其是朋辈心理工作缺乏交流。每个高校都有自己开展心理活动的特色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使得先进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无法相互共享。

3.咨询手段单一化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59.7%以上同学开始建议通过电话、QQ、飞信等电子化的交流方式来与心理咨询员沟通,而在调研的院校中,几乎完全是以面谈的形式来进行,朋辈咨询方式的单一化与滞后性得以显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

4.宣传不到位

调研发现高校的学生普遍不清楚、不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组织,相关部门对朋辈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则不予以重视,宣传平台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此外发现同学们热衷于网络平台,在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1.构成要素

朋辈心理辅导站应作为一个战略统筹部门而存在,它上承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下达学生们的心理工作状况,统筹发展全校的心理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站下设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和培训考核组三个部分。

1.1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是传统的咨询模式的集成和发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咨询同学,为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询室还需要将经常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类别化的分析。

1.2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这种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密切的注意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对重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相对于到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更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同时与当事人处在相同的班级,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可能更好。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班级内部的选举,而是通过一系列选拔流程产生。

宿舍知心人的任务和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基本相同,但两者负责的内容方向可有所区分,向宿舍知心人倾诉时可能问题多面向于生活方面,而针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能就倾向于解决学习、学生工作上的问题。这两个咨询岗位的设立,可以拓宽朋辈心理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1.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考核组。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即宿舍知心人和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基层工作很重要的环节。实践中,朋辈基层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然后,分析通过面试考核应征者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问题。最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人选。

具体的培训环节将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和相关工作的知识培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立听、阅、学、互、实五位一体的培训方案。

2.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完善

2.1咨询方式多样化。目前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拒绝求助于朋辈心理咨询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咨询会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鉴于此种顾虑,朋辈咨询机构应当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接受咨询,同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消除咨询者的顾虑。例如,建立网上匿名咨询平台,通过此平台,咨询者可以有效地消除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情形,同时通过文字上的交流,能更好的走进咨询者的内心。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咨询者的顾虑;开设校园朋辈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2.2建立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发现高校间缺乏沟通,因而积极建立高校间沟通的桥梁,并建立了“河北高校朋辈交流群”。建设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逐渐缩小高校间发展差异,增强全体在校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技术人才的基础[2]。青春期的躁动、与同学关系紧张、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都是导致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卑和烦恼的关键因素。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2009年起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及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

相对于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

5)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

6)团体心理辅导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2 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况介绍

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结合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间正常的同学关系;如何平稳地度过狂风骤雨般的叛逆期,与父母和平地相处;如何重新点燃学习的斗志,这些都将对他们的生活及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校固定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开展有关增进与改善人际关系和有关学习方法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学期开展有关正确面对情感困惑和有关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主题的辅导目标纳入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参与辅导的学生均为自愿参加,一期辅导为期四天,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约为两小时。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容忽视效果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评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4]。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通过一期以“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分享:“以前在日常学习中总是出现马虎、着急的问题,通过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有意志力和耐心,每个人都会犯错,人无完人,但重要的是要用心不重复犯错。”在一期“建立纯洁友谊,绽放青春光彩”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说到:“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希望被异性关注,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期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的亲子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分享到:“以前总是不愿与父母多说话,感觉自己不能被理解,通过活动让我认识到父母对我的爱,以后要多与父母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3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的实际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但都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包括:1)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使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深层和广泛的应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密感;2)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者,使更多学生受益。朋辈之间年龄相似、发展阶段相似、面临的心理问题也相似。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介绍和团体心理辅导师的培训,由他们来执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缩短了学生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距离,缓冲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缺乏的不足,使更多学生受益;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使新生在最短时间内互相了解,建立互相信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缩短适应期;4)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5)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6)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就业问题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4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4.1 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4.2 提高成员对活动的投入程度

首先,在目标的确定上:尽量使预期实现的辅导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方案的设计上:尽量使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做到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团体成员在参加后续活动时,切实感受到之前的辅导对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最后,辅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使学生在与其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感悟。

4.3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4.4 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个别辅导服务可以安排在团体心理辅导以外的时间进行,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相信在未来,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73-75

第5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构成及培养

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针对不断增加和延伸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就必须加强培养力度。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构成分析

首先,沟通能力。主要是指辅导中与学生进行高效交流,以及设计、评价沟通目标与过程的能力;其次,观察与甄别能力。观察主要是指交流沟通中能够准确、及时发现和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性质的能力。甄别主要是指辅导中,辅导员区分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此来判断其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再者,解决能力。主要是指辅导中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使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能力。最后,构建辅导关系的能力。主要是指辅导员在具体辅导过程中构建和谐、信任、真诚等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也是确保辅导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为了确保高职生能够得到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起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培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措施探究

(一)全面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树立人本教育理念。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工作方法与路径,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与个性特点,制定出更适合的指导、心理辅导策略,进而在全面挖掘学生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一些存在心里问题的学生,应通过与家长、任课教师和室友等方面的沟通,对其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总结出问题的成因,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在实践工作探索中,辅导员应加强学习与经验积累。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心理辅导知识,对于普通、发展与个性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进行深入了解。

(二)加大高职院校的监督保障力度。高职辅导员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内隐性,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在客观的反映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同时,也为其提供正确的工作方向。考评制度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可以将学生、同行评价,以及辅导员的自主评价纳入最终的工作绩效考核。同时,院校还应该针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应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并着重加强事务管理、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指导。此外,在入职后,高职院校还应针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意识,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培训方式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可以定期组织在职辅导员去参加一些心理专业学术会议、培训活动。也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到院校来开展相关讲座与案例指导等,进而使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三)强化教育部门的引导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的,就必须要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建设中应将高职辅导员逐步分解成思政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辅导,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和指导等专职队伍。对于具备心理专业背景,且有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意愿的辅导员,院校可对其进行着重培养,以此来提升心理辅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社会上很多心理卫生、咨询机构都是由政府主管的,拥有着比较正规的心理问题、障碍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的,且经验较为丰富。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协调,为高职辅导员提供更多实践锻炼平台,以及更正规、系统的培养,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心理辅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也使辅导员能够更好的胜任高职院校的各项心理辅导工作。

结语:总之,各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中,应对其心理辅导能力的构成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针对不同层次与角度,采用不断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培养机制。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第6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发现中小学时期正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与辅导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文化氛围营造,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W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o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5]刘月红.近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42-44.

第7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作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从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起,我们就一直在探求一种既适合我校发展的、又具有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从2006年9月开始施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校的做法作个详细介绍。

我国中小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的主要特点是矫治性,它只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这种做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无从谈起“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式心理辅导”。“发展”体现在通过辅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化解他们的困扰,提高他们的自尊(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他们的智能(记忆力训练、想象力训练和创造力训练等),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指导),强化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应付和情感调节),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习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等,使他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又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让他们既成人又成才。这也恰好和我校的教学理念――让今天的孩子作好明天的准备相契合。

理念的创新,要见之于行动的创新。我们的学校有几千名学生,要实现“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仅靠心理咨询室的几位心理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渗透中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法确实有其可行之处,不过也有不少缺点。如班主任身上的“政教”色彩太浓,其心理辅导很难获得学生认同――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说教”;至于科任老师嘛,刻意去做这方面工作不但耽误教学工作而且还可能惹学生的反感――越俎代庖。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找途径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

怎么壮大呢?借助学生的力量!我们具体的操作形式分为两种――团体宣教(宣传教育)辅导法和团体辅导活动法,其中的团体又分为大团体和小团体,如社团协会、年级、班、小组等。为此,我们组建了学校心理辅导协会(简称心理协会)。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多方面的心理测试后,我们在全校学生中招聘心理辅导协会会员(每班至少两个,确保有一男一女),再根据他们的特长,从中抽出一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担任协会的干部。协会的组成是:会长、编辑部、实践部以及各位会员。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组织下,心理辅导协会在全校、各班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成了整个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中的中坚力量。

一、心理协会的主要职责和做法

(一)各班的协会会员

1.负责收集各班学生的心理问题,经过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后通过书面形式上交给协会编辑部,每周一次。在这个环节上,会员要注意保密,不能在上交的资料中透露班级和姓名。

2.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后,应该主动帮助化解其困扰;若发现问题严重,立即向心理咨询室汇报,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当事者的言行举止,以防意外出现。

3.办好班里的“知心园地”。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会员们可以张贴一些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心理知识或具有很强的心理教育意义的生活故事(可以自己写或者从报刊书籍上摘抄)。每两周出一期。当然,这些内容必须经过班主任的审阅,经允许后方可张贴出去。

4.政教处将每月的第三周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全校各班(毕业班除外)团体心理活动课,届时将派专人进行巡视。各班会员协助班主任搞好这个活动(会员也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由自己来组织这个活动),并写好活动总结,上交给协会。

1.将每周收回来的各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可借助心理咨询室的书籍或者向老师请教),提出解决方法或可行的建议。这些方法或建议经过心理咨询教师审阅后,再由他们在每周六晚饭后在校广播台以讨论的形式播出(在讨论中禁止出现对象的真名和班级,某些可能会泄漏个人身份的细节要经过艺术处理),同时通过书信形式回复相关对象。

2.办好会刊《匠心》,每两个月一期,稿件主要以学生作品为主。每班发五份,会员、班主任以及“知心园地”各一份。

(三)协会实践部

1.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搜集或创造适用于全校各班开展的团体活动计划(方案),一般每次制订两到三个计划(方案),以备各班自由选择(这些计划必须经过政教处和心理咨询室审批后方可实施)。并且在活动开展时作好跟踪调查,对做得好的班在校公布栏里进行表扬。

2.每月不定期地随机抽查各班的“知心园地”,对做得好的班进行公开表彰,对做得不好的班则提出整改意见,若发现某班的会员工作很马虎,则向心理咨询室提出撤销其心理协会会员资格。

(四)协会会长

在心理咨询室指导下负责心理辅导协会的全面工作,组织心理辅导协会各部门协助心理咨询室制定、实施全校性的或全级性的大型活动计划(方案)。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一是进行日常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及作好跟踪调查;二是对心理协会作好教育、监督和调控工作,通过培训、提供相关书籍、意见、审批、修改等途径,让每个心理协会的会员以及心理协会两个部门的人员都树立“发展观”,让他们在设计活动、出墙报、提出方法或意见时都要贯穿这种思想――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所有的学生,服务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心智上都得到发展;三是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发展动向,制订相关应对措施和活动计划;等等。

三、发展式心理辅导活动举例

(一)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让学生以小组(8~10人)为单位,就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使学生在情感或心智上得到教育或鼓励,也使学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二)实践锻炼。如“注意品质训练”、“记忆技巧训练”等。

(三)自评自述。即在活动课中或在会刊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如“自我形象谈”、“做气质的主人”等。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胆识和自信,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广大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四)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07年10月23日,我校心理咨询室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一个以“关注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态”为主题的活动。具体内容为:全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图片展览,趣味心理测试,走近“全国著名高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团队合作游戏――圆球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笑容可掬(既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约束和荣誉感,又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心理故事展览(通过阅读这些心理的小故事,学生在与人相处、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等方面都受益匪浅),心理墙(以“感恩”为主题,贴出自己的心里话――感激父母、同学、亲友,让广大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友情、亲情,体会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感激,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等等。

在发展式心理辅导模式下,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了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不文明的现象减少,学生们正以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发展式心理辅导的优越性

1.发展式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重现生机活力。在学生眼中,心理辅导不再仅仅是治疗心理问题,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学生们不再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咨询,也不再对心理教师保持警惕或消极应对,能更好地配合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第8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 2、个案研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 张晓毛 叶仕红

成 员:黄明芳 刘 芳 管雪君 王德良 李桂华 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 芳 周进良

成 员: 朱 莉 陈雅琴 张 艳 瞿利云 徐晓云 许小丽

第9篇:心理辅导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政策 中小学 心理辅导室 装备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2015年,《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各省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继制定心理辅导室装备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从政策上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建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对其装备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把握下一步的发展走向,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特点

1.发展与矫治相结合

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包括全体学生,要注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矫治相结合。《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界定与《指南》表述基本一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训练;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则用一句话概括:“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又要加强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危机干预和转介工作。”各个省市承袭教育部指导思想,使心理辅导室的装备既能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场所,又能提供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适应了各种学生的需求。

2.生理与心理安全相结合

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内部环境应温馨、整洁、舒适,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主,合理运用色彩、灯光和装饰物,光线适中,自然光、灯光强度合理。个别辅导室要充分保障学生隐私性要求”。这就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强调了心理辅导装备的安全性。各个省市的文件更加细化,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规定,“宜采用3300k-5500k色温的三基色荧光灯;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宜在35%~75%;室内环境噪声应不高于50db,隔音效果应小于40db”。《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则强调,“墙面:采用淡色涂料,使室内光线柔和;照明: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团体心理辅导区可安装亮度可调的灯具。电源:配置适量220V电源插座;个别心理辅导区所处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明确指出,“凡是进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或相关心理专业机构认证。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和环保标准,杜绝使用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器械设备。”

3.柔性政策特点显著

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相关政策多以“指导意见”、“参考标准”为名下发,缺乏硬性规定,柔性特点显著,容易造成各省市中小学校在执行装备建设中偷工减料,导致心理辅导室装备流于形式,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装备的功用。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趋势

1.装备专业化

(1)经费

《指南》规定,“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同样提出,“学校每年要给予一定经费投入,以保证心理辅导室的正常使用和师资培训需要。”心理辅导室装备专项经费投入是专业化实现的前提,为学校购置心理设备、引进专业心理人才、打造专业化心理辅导场所提供资金保障。

(2)人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1],心理辅导室的人员装备从配备比例到任职资格条件都要达到专业水准。《指南》规定,“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需要心理学类本科学历和相关资格证书,再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胜任心理辅导室工作。《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议,“省、市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初中和示范性小学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和1名以上的兼职心理教师”,普通中小学则按需设置。《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提出,“千人以上学校至少配备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工作”,除了学历、资格证书的要求外,心理健康教师还需“取得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合格证”。《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则提出了配备的具体比例:“心理辅导室按照师生比为1:800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学校,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数名兼职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直接要求每所中小学每学校至少应有1~2名心理咨询教师,并且获得市教委颁发的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证书。

(3)设备

心理辅导室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除了常见的沙盘、宣泄器材、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系统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还建议引进注意力集中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试行)》更是突出强调引用心理专用仪器:动作稳定测试仪、皮肤电测试仪、注意力集中测试仪、速示测试仪、综合反应时仪、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双手调节仪、迷宫、镜画仪、叶克斯选择器、河内塔、棒框仪。《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解决方案》建议引进的仪器设备更加智能化: 智能心理多功能减压舱、全智能化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智能击打宣泄放松系统、智能呐喊宣泄放松系统、智能拥抱引导仪、智能自信训练引导仪。

(4)制度

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2]。《指南》提出对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制定各项专业制度,包括心理辅导章程、心理教师职业规范和工作守则、值班制度、心理档案管理规定等各项工作制度等”。《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还要求把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挂在显要位置。这就从制度装备上确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规范,使心理辅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又加强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约束管理。

可见,心理辅导室装备从软件、硬件方面都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符合心理学科特色,为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2.装备等级化

心理辅导室装备要因地制宜展开,符合各地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况、师资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有区别、分等级地展开心理辅导室装备工作。《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基本功能区域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每个功能区域配置又有基本配置和选配之分。各个省市政策文件与此保持一致,列出了心理辅导室装备详单,配备类型分为必配和选配,各学校根据需要合理装备。

一些省份更是将装备等级明确化,如《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修订)》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简易型、标准型、示范型三种类型;《连云港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四种等级。不同等级包含不同的装备标准,各学校可在实现基本装备的基础上考虑实际需求,酌情引进更高一级的装备,同时也有利于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室。

3.装备指标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四个维度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其中对心理辅导室装备有明确指示,各中小学以争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为契机,掀起了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热潮。各省市以此为依据,建立心理辅导装备的指标体系,按照百分等级评分,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装备进行量化打分。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以四个维度设立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方可认定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具体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教师配备、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心理辅导这六个指标层面规定心理辅导装备标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四个指标层面对心理辅导室建设量化打分,并附加否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下列情况有一项未达标即视为装备不合格:心理辅导场地没有达到30m2且没有分区域、人员配备数量及资格不够和违反《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立的评估指标则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并附评分要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