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自我组织;途径和方法
一、关于 “农民自我组织”的概念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而分散、无组织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因此,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自我组织”,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通过正式的方式(村民自治制度)和非正式的方式(组建和参加农村各种合作组织、文化娱乐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能力。
二、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建设现状及评价
(一)农民自我组织参与村民自治的能力越来越强,效果越来越好。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本做到了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两委”工作,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把群众关心的公共事业建设等大事纳入“一事一议”,并归档上墙;设置公示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
(二)农民自我组织解决村公共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来自研究案例发现,M村是C县县级试点村,为了解决进寨道路烂、下雨非常泥泞的问题,今年年初两个村民组由组长出面,召集大家协商,硬化进寨路,由于农户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了,大家愿意出钱而不愿投工投劳,采取自愿的原则农户有的捐100元,有的捐200元(路程远些),有的捐款50元,请施工队伍来修建。其中硬化一共用了90多吨水泥,其中县相关部门(党建帮扶联系部门)提供了60吨,捐款买了30吨水泥。有重大决策时两个组长召集大家协商决定,帐目向村民公开。目前,一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好。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地方的实践中还有很多,都充分说明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组织解决村公共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
(三)农民自我组织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的能力越来越强,并带动收入的增加。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由农民自我组织的农村合作组织(协会)不断建立、完善和发展,对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重要。来自研究的4个县5个村514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76.1%的调查对象认为本村有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这其中又有80.3%的人表示参加了活动。
(四)农民自我组织农村文化娱乐的能力越来越强,丰富了精神生活。农民文化娱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倡导乡风文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都活跃着一些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团体,深受群众喜爱,例如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等。这些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还化解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保障农村社会的平稳发展,从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来看,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
三、提高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组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断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正式组织建设,创新以村务公开为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程序,建立农民、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要完善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机制,从决策程序、人员比例等方面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提高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事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完善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依托“一村一品”的开发,建立能联系上级相关部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服务;能分析市场,为农民做好生产、销售服务;能管理好质量,打造品牌的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形成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的建立和完善,合作组织或协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构建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公司+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农民”模式,公司建立销售连锁店,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并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形成自己的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流程,产品需要申请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创造自己的品牌,根据销售情况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下定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负责组织村里的农户进行生产,并和公司一道监控生产过程确保质量。这种模式中利润可以采用分成的形式,公司、合作组织、农民各占一定比例。另一种是“超市(或农贸市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农户”的模式,其中超市(或农贸市场)直接针对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并根据销售情况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下(或协会)定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开拓超市(或农贸市场)的数量,统一规划种植品种与数量,统一销售,统一技术与管理要求,统一农资供应,农户按照协会技术与生产管理要求分户进行管理。选择超市的农产品走高中端路线,经济合作组织必须管理控制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的要求,创建本村品牌,做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甚至多村一品(一个品牌做大做强,拥有多个生产基地,覆盖多个村);选择农贸市场主要走低端产品路线,以扩大销售规模为目标。这种模式利润可以采取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分成,但对农业合作组织要求比较高,需要提供技术和控制整个生产流程。政府根据情况扶持一定数量公司或者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从政策、资金(融资)、技术帮助等方面给予优惠。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们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党为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内部因素—农民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新农村建设需要哪些人才推动自身的发展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的要求,建设一批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人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让能人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影响,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现状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农村体力劳动者缺乏,大量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这种情况下更不用提高素质的劳动力了。2007年7月中国农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民文化素质”专题调研活动,对分布在全国东、西、中部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10个省市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86.4%的受访者文化水平不超过初中水平了,11.6%的受访者文化程度仅为小学以下,目前在农村,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以上教育层次的农民较少,接受过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只有15.4%,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2.4%。
另外根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为70%~80%,农业科技转化率达80%~85%,而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
三、解决人才困境的方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加强农村人才储备,是我们走出农村人才缺乏困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广大农村应当提高自身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农民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对于自身面临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发掘自身人才是农村走出人才困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有5亿余人农村富裕劳动力有2亿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应当提高农村自身发掘人才的能力,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发挥的服务职能,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市场需求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第三,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缺乏的销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与高校协商开展课程,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才的培养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农村人才。
第四,解决农村人才外流问题,农村人才匮乏不是先天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大量的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当赋予这些人才以责任感,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农村的领导。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大力倾斜保持对人才的引力。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农村村办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整体解决农村精英外流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少,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这也就是说农村精英流出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需要精英留在农村,因此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将精英就地转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利措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慢慢减弱,。为此,各地区应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工业化的最明显特征是农村中农村工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下降,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转向主要依靠农村工业,农村经济逐步由农业主导型转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防止精英流失从而实现精英的就地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的有利措施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昕昕.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9,(7).
[关键词]测绘 先行作用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73-01
测绘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事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行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测绘工作要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适农、惠农的测绘产品,积极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工作。这样,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首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的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测绘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目标和任务,对测绘工作提出了广泛需求。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测绘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拓宽测绘服务渠道,拓展测绘应用领域,不断加强公益性测绘事业,不断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把握工作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工作措施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认真实施县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县域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主动为县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组织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积极为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提供测绘服务。二是积极为涉农重大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针对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荒漠化等涉农问题,会同林业等部门开展地理空间信息动态变化的分析;配合国土、气象部门开展灾害天气预报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积极为乡村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农田水利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测绘保障服务。三是积极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供测绘保障服务。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高新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精准农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旅游开发等农村生产力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四是积极为推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积极推动以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及技术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作用,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五是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发适农测绘产品,编制出版物美价廉的地图读物,开展送图下乡活动,为乡村教育发展、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服务。
最后,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机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保障服务,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列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做好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测绘的需求;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及时了解农村发展和农民对测绘的需求。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资金投入。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针对农村地区测绘工作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而现有测绘成果又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方法,创新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加强地理信息与其他涉农信息的整合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依靠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通过改革促进民主管理,让测绘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致富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山东省基础策划现状及形势分析.山东国土资源.
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建筑废弃物;应用
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废弃物是十分常见的,无论是小型碎石还是大型的混凝土块,如果利用得当,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建筑废弃物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计手法:
一、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墙体设计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景观设计中墙、窗、地砖、山水等的设计是较为常见的。一般来说,古典园林设计选材多为砖块、石块,可选择性相对狭窄。在利用建筑废弃物的景观设计墙体案例中,王澍先生的设计是十分典型的。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的设计中引入了建筑废弃物元素,重新赋予废旧砖瓦灵魂。这种新颖的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建筑材料组合与应用领域发挥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建筑行业独树一帜。除了建筑的墙体,我们还可以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挡土墙、铁笼石墙等设计,将建筑废弃物变成适宜的材料,以敏锐的视角、生态的艺术触觉进行别开生面的设计和制作。
二、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地形设计
在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公园、园林的设计同样是十分常见的。在这些景观设计中,地形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地形过于单一、平坦,不但会影响农村的生态美感,而且会让人感到乏味。为此,在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地形塑造过程中,设计者要着力改变面规划、平坦规划地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得改变地形,这样才能使整体设计效果更有艺术性。将地形的功能性充分体现出来,能赋予农村景观设计空间感、艺术感。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地形改造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拜斯比公园等,高低起伏、形态各异的地形酝酿出动静交错的氛围,形成高低起伏的韵律感,让简单的景观设计变得更有内涵和美感。
三、建筑废弃物景观设计装饰小品设计
在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依据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途径进行筛选、划分。其中,对于形态较为完整的废料,设计者可以尝试进行修复、组合、改造,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装饰物而继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假山。假山是人们熟悉的建筑装饰物。园林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的苏州园林、岭南的四大园林为代表。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艺术原则,我国的古典园林才独具一格,享誉寰宇。在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假山是十分常见的。在新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运用假山,一方面能够保留农村淳朴的自然风情,另一方面可以传承我国的园林文化。在假山小品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引入假山因素,还可以适当加入绿地、观赏植物,使其相映成趣。其二,空间记忆点的设计。特色庭院是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刍议陈加强1郭丹2摘要:农村建设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平衡,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建筑废弃物。目前,农村地区的建筑废弃物治理能力不足,若在农村景观设计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不但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对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而且能深入普及生态循环理念,促进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的发展。该文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形式,希望对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生态建设发展有所启发。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改造建筑废弃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点,既可以传承文化、浓缩记忆,又可以提供展示空间,为保护农村发挥记忆与传承的作用。其三,文化雕塑。文化雕塑是景观文化展现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展现地方特色和精神的载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文化共融,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当时的文化风貌,所以,雕塑题材和材料的应用极为关键。
四、建筑废弃物铺装地面设计
建筑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设计者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挖掘建筑废弃物的价值。在地面铺装设计方面,建筑废弃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在硬化铺装设计中,建筑废弃物完全可以大放异彩。在诸多的铺装形式中,硬化铺装的应用较为广泛。设计者要对农村景观设计进行改造,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的改造设计要保存农村古朴、自然的风情,也要物尽其用、因地制宜。结语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的设计手法,可以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景观设计资源,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如何处理、利用大量的建筑废弃物,是摆在设计者眼前的难题。笔者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改造中建筑废弃物的应用形式,希望对农村景观设计改造、生态建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龙晋豫,邢振贤,孟小培.新农村建设建筑废弃物处置与再生利用初探.山西建筑,2014(31).
[2]曾灿桂,刘权,晋勇强.建筑废弃物在高速公路中的利用.华东公路,2014(6).
[3]张飞燕,陆杭高.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统筹利用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5(3).
[4]徐可银,申绘芳,齐锋,张炬辉,姚健浩.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建筑节能,2015(3).
[5]蒋姗莎.关于浙江省建筑废弃物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科技与企业,2014(3).
[6]余绍彬,占一熙.农村建筑废弃物处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7).
[7]樊魁,蒋玉川,何传书.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2(17).
[8]唐丽霞,左停.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来自全国141个村的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08(1).
[9]杜婷,张勇,昌永红.国外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10]杨明生.多管齐下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2016(16).
【摘 要】城市化进程使“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影响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相悖;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等危害。“空心村”的治理意义重大。文章就此提出将“空心村”整治作为新一轮整治规划的重点,明晰土地产权,高效利用,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等治理“空心村”的对策,以期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相符,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空心村;城市化;土地整治
中国正在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不断转移,短期和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了城乡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空心村”随之产生。“空心村”的现状不但越来越严峻,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显得意义重大和尤为亟待。
1. “空心村”的现状及形成
1.1“空心村”现状
“空心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致使原先的宅基地和其他建筑物空闲、浪费的产物。当一个村庄居住用地中的废弃或空闲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10%以上,或者说一个村庄实际拥有废弃或空闲场地上的建筑物或宅基地的财产所有权的户数,占村庄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0%以上,即可以把这个村庄认作“空心村”。[1]北方地区废弃或空闲场地比较集中在村庄的中心部分、干枯的河流旁,或相对新建筑物高度较低的地方呈“组团式”空间形态。南方地区,废弃或空闲场地可能呈现“线状式”,沿着山沟、河流、湖泊、道路带状展开。[1]
1.2“空心村”的形成原因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不断迁移,如表1所示,农村人口的迁移,导致原有宅基地闲置,再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很多破旧的的房屋被废弃,造成了聚落空心化,最终“空心村”产生。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弱,覆盖面窄等社会因素,土地无论被利用的合理高效与否,就算闲置,很多农民也把土地当做资产,依赖养老,并不愿意退出土地,因而,政府对“空心村“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困难重重,这也是“空心村”存在并不断扩大范围的原因。
2. “空心村”的负面影响
2.1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
聚落空心化造成了破旧宅基地的闲置、浪费。一般所占土地面积都比较大,而且分散,不但所占土地本身不能被高效利用,周围分散零碎的土地很难被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在“生存”、“发展”、“生态”等压力之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已十分紧缺,而“空心村”的存在占用了条件较好的土地却不被利用,有害无益。
2.2影响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相悖
目前,国家都在尊重农民意愿之下,为农民修建新农村,为农民提供便利,改善农村的居住、交通、生产条件,使村庄整洁干净,“空心村”是破旧、危险的房屋所在,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相悖,对当地村民而言也存在安全隐患。
2.3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
破旧宅基地的闲置,不只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农民而言,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筹集资金新建农宅,一方面却不愿置换旧宅基地,[3]这样一来,农民在住房方面的投入所占比例就较大,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再生产而形成收入的良性循环,因而生活水平和质量很难得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3. “空心村”的治理对策
“空心村”的负面影响如此深远,也是治理的意义所在,尤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对“空心村”的治理更为迫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3.1将“空心村”整治作为新一轮整治规划的重点
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完成,新一轮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2010—2020)也正在开展中,若各地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都将“空心村”的整治作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核心,政府政策给予支持,将闲置、利用率低的宅基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复垦的重点,置换出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将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效益。
3.2明晰土地产权,高效利用
将“空心村”整治纳入整治规划范围之后,应明晰各闲置的宅基地或已空心化的农村聚落的权属关系,并结合农民新村给予合理的补偿、安置。既在一定程度减轻社会负担,保证了农村的发展个稳定,又能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合理高效利用,使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等的需要。
3.3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实现土地有序流转
另一方面,应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低、保障覆盖窄的现状,减少土地流转的摩擦力,农民有了保障,才会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也才会愿意退出土地过无后顾之忧的生活,土地流转阻力减小,才可能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高效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晖,刘林,左停.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599-5601.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 循环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 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
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引进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经济推动作用
农业部门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农民和企业。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以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各地的发展水平为根据,进行技术组装,并据此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进行示范,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果,再将其进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农业技术推广是技术创新,是通过推广模式将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设,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农业知识,向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吸收营养,补充人才,建设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有文化、有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是完成推广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有效时间,举办培训班,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同时还可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一些示范田,进行现场指导,以此帮助农民实践学习。还可以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农业新技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实现科学种田,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想要获得良好的成果,就要合理解决三农问题,其衡量标准是农民是否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终点。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为了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传播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得到广泛的传播,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以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得农民能够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更优质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有利的信息技术,保证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的具体情况,调整生产投入,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使农民可以自我提高获利水平。再次,农业技术推广也包括为农民提供发展机遇,农业实现增产,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到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行业中,以此获得额外的收入,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新途径。
四、大力推广高新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这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提供更多为农民带来实惠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实地考察,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给农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化。
五、依靠国家惠农政策
国家实行的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引进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的补贴项目,从而有利于农民获得更多的优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始终将为三农服务作为核心,争取更多的项目,将其作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对待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首先应该构建区、乡、村和科技示范户的一体化网络。区级应该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乡镇应该加强重视试验示范的推广,充分发挥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根据乡镇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并分配专业人员,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力度,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让其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科技辐射作用,并发挥高校示范园区内的科技示范作用。科技网络的完善,能够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
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风文明等内容,只有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文明,才能够造就更加文明的乡风和整洁的村容。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其内容并不是单纯地技术传播,而是针对农村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和知识层次的咨询服务。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软科学技术传播使农民的观念得到有效改善,以此适应技术改革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
八、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既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硬科学,同时也包括为人文服务的软科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技术进步,农药被广泛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农业技术带来了良好的生产效率,农药消灭了害虫,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让害虫产生了抗体,而且农业技术也会打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对生产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形成了威胁。科学发展观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包含其中,新农村建设将生态良好作为目标。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人们非常重视生态问题,有很多新技术都是以生态良好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也有很多是为了生态发展,制定的农业管理力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
九、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先进技术,改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更新农村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尤其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技术推广,促使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适当控制耕地使用,间种农作物,以此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
十、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建实现新农村建设,才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所以说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家福.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0-0057-03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现实差距
1.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盐城市下辖7县(市)3区共138个乡镇,近8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近510万人,占总人口63.75%,2005年,盐城市农业增加值已达到225亿元,粮食产量483.96万吨棉花产量17.1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3元。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占GDP的比重22.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6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产”年均增速5.8%分别低于“二产”、“三产”年均增速11.7个和7.2个百分点。[1]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据对全市20个乡镇问卷调查,60%的表示新农村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40%的乡镇表示新农村建设尚未起步。[2]
2.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十五”期间,盐城市农民收入由2000年的3445元增加到2005年的4893元,年均增长了7.3%。但由于仍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农民收入近70%来自农业。加上农村土地有限,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2005年全市农民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83元,低于平均水平7.26%。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盐城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也少。
3.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规模,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十五”时期,盐城市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全市拥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或利税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683个,比“九五”期间增长近一倍。2005年,全市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2.49亿元,利税7.79亿元。但农业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4.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力度尚需加强。2005年末,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然不足,2005年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增强,2005年末累计发放农业贷款95.45亿元,占贷款总额20%,“十五”期间农业贷款年均增速为39.27%,高于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3]但从信贷投向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金融支持需求力度不断加大。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1.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都需求大量资金投入,这些除了地方财政投入外,更需要金融支持。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为”,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二是政策性银行“不能”,机构职能难以发挥。目前农发行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三是合作金融“不力”,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有限。
2.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是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三化”为主要途径和标志的,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显然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的共同投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方面之一。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只存不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3.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金融需求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不断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首先为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下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3-5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5000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仅为1-2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4.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必然会产生对金融服务新的需求,而现有的金融服务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需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二是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向生产、建设、商贸等领域渗透和延伸,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而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盐城市农业人口众多,但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1.组建农村资金供给主体。一是成立新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大都是小型银行机构,与大、中型的银行机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社区银行的盈利模式在于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多数以合作制形式组成的社区银行,既没有股东的概念,也没有客户的概念,是以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中的现实金融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便利化的“一对一”式金融服务。虽然社区银行也与大银行一样,有着自身的盈利目标,但是社区银行更注重承担应尽的社区责任。二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应加快邮政经营体制改革,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经营道路,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使其与其它邮政业务分业经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其巨大的资金优势,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三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既不同于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也有异于一般商业性保险的最大收益原则,其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四是成立农业专业担保机构。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依法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形式农业专业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信贷支农的整体效益。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林权质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土地质押等担保形式,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及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
2.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重构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其业务重点在原有的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转向支持农产品的专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生产,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要积极承担起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城镇化建设贷款等业务,将这类业务从商业银行彻底剥离,更加集中、统一、高效地运用农业政策性资金。二是改革中国农业银行业务功能。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商业银行。[4]三是拓展保险机构业务功能。要大力鼓励现有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委托的方式,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这样既不违背商业保险的利润原则,也有利于风险的分摊。四是创新农村信用社业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可以大力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推出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种类和助学、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探索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质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方式,逐步解决大额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3.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道路、能源、电力、通讯及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克服农村经济发展中瓶颈制约因素。二是民间金融资本。在农村正式金融无法有效地供给资金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那么民间金融的作用就不能低估乃至否定。现阶段,应将重点放在规范市场方面,在充分发挥正式金融安排的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发展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农村非正式金融,让农村非正式金融登堂入室,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邮政储蓄资金。在邮政储蓄机构没有改革到位之前,应设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人民银行应适度降低转存款利率,其次积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购买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定向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国债以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四是证券资本市场。要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进程,改革完善现有企业上市规定,对农村支柱产业、农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村现代物流企业等可设立特定的审批程度和上市条件,专门建立“农业风险投资板块”,加快涉农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4.创新资金价格体系。一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农户、农村企业短期贷款资金需求,利率要少上浮。对采取质押、抵押和保证等不同担保方式的贷款,在利率上浮幅度也应有所区别,应综合评估贷款的风险状况,据此确定上浮档次。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认真落实社员和信用户利率优惠政策,尽可能地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二是创新农业保险定价机制。要将农业产业保险与其他商业性保险区分开来,建立优惠保险费率和赔偿体系,使农业保险能真正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建议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财政补贴。实行政府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保费制度,由省政府、市、县政府分别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同时,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保费给予农户补贴,从而增强农户对灾害的防御能力。三是建立城乡差别利率机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限定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对上存资金利率实行最高限管理。四是规范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目前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农户及农村企业支出负担较重,在合理规范民间金融基础上,应重点规范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利率。
参考文献:
[1] 盐城市统计年鉴.2005.
[2] 中国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