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概述
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传统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产业。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有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35%;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2亿部,达到PC机的3倍多;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技术。它改变了娱乐、交通、餐饮、医疗、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改变和优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依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调研,研究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本地区企业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始终抓紧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执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通过对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深入企业访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
1.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岗位职责为:根据需求,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代码编写,设计和开发工具、软件包、中间件。
2.移动终端软件维护、销售、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岗位职责为: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拟定访问计划并按期实施;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合同草案编写;经销商及分销商管理。
3.移动终端UI设计、网站信息维护。岗位职责为:与客户沟通细化软件界面的设计,及时更新企业网站信息。
4.测试工程师。岗位职责为:测试方案编写;测试案例编写、数据准备;测试工具使用;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文档编写。
(二)确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移动互联软件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移动互联程序设计、应用开发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计算机系统操作、计算机日常管理与维护、实用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检索的运用;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技术,Java、Android和ios程序设计专业知识,移动互联网项目管理知识。
2.能力要求:较强的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制作、与维护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自我知识技术更新能力,跟踪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根据以上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具体有:英语、数学、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网络技术、网站平面设计、移动终端原理与检测、移动互联网开发环境、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游戏开发、移动网站服务器端技术等。
培养计划的设定可以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在每个学期由企业给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开发,教师参与辅导学习的模式。中间2个学期在企业完成,先进行一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再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际项目的实战。最后的1个学期在企业真正地上岗工作,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应该满足条件为:学生机配置应满足能正常运行移动互联开发环境和模拟设备测试要求,让学生能进行开发测试,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真机设备,以满足兼容性测试需求。
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校企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可以在本区域联系和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开发在企业现场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高职院校执行教学的大法,制定和修正的是否实用和合理,对于培养的人才质量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加强内涵建设,重视社会调研,按社会需求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的可持续就业,才能培养出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正走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方式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今后还需要时刻紧跟先进技术、市场热点与需求和国家政策,做好高职学院与移动互联企业的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奇.基于移动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张红霞,姜志旺,郑艳娟.信管专业互联网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3]金明.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模式探讨――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冯明卿(1978-),男,河南方城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冯玉东(1970-),女,河南方城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34-02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的信息服务平。2009年1月7日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从此开启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潮。短短4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迅速普及,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移动互联网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国内软件行业也受到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刺激而迅速活跃。面对如此旺盛的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适应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培养出合格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人才。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人才需求
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按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 年,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软件出口额达到600 亿美元。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50万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整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后,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呈爆炸式增长。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增长96.4%,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2011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已超过PC,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在2016年或超PC互联网网民规模,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最典型服务有资讯、交流、娱乐和购物等,而这些服务都将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在Apple和Google构建的这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应用开发者。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在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商务软件开发工程师以及移动增殖业务开发工程师需求量最大。
二、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专业的条件
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专业除了要考虑人才需求情况外,还要考虑师资队伍及实训实践条件等因素。笔者所在学校在2009年之初就开始尝试申报开设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专业,2010年申报开设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方向)专业,并获得批准。在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方向的专业建设上有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1.师资条件
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情况。移动互联网发展变化快,开发平台竞争激烈,在2009年3G元年各培训机构热衷于诺基亚Symbian系统平台的软件开发培训,而随着Android和iOS平台快速崛起,Symbian系统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诺基亚于2011年12月宣布放弃Symbian系统。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建设中可以处于主动,有的放矢。
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快速掌握新技术。目前国内主流的移动互联开发平台为谷歌公司的Android和苹果公司的iOS。Android应用开发采用Java语言,iOS开发采用Objective-C。2005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开始开设Java相关课程,2006年开始指导学生从事JavaME应用开发,2011年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移动互联网暨3G应用技术开发”师资培训。这些都为软件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开发方向)的开设进行了技术储备。
2.实验实训条件
2012年11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中Android创纪录地占据了86%的市场份额,其次苹果的iOS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考虑到苹果iOS开发成本较高,根据自身情况,学校选择Android作为教学平台。Android开发在Windows环境下就可以进行,开发所用的Eclipse、SDK、ADT等均可免费下载使用,学习成本较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应用开发的需要。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引进了多套3G及物联网开发教学实验平台,并建设移动互联网开发实训室,为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WAP网站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移动商务网站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手机游戏开发、软件测试及移动网络服务等。软件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能力、移动网站开发能力、移动增值业务开发能力、软件运行维护及测试能力、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包括思想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几个方面,其中能力结构是专业培养的重点。能力结构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能力,如管理的方法与技能、协调、公关能力、自学能力、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等。二是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借助词典阅读专业外语资料,能阅读英文电力设备说明书,掌握日语基本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三是专业能力,熟悉HTML、CSS+Div、JQuery、JSP等Web技术、具备基于B/S的系统软件开发所需要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程序编码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具备基于Java平台和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具备软件测试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网络运行与管理能力、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
四、专业课程的设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围绕移动互联网web开发能力、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能力和软件测试及运行维护能力三个方面来设置,如表1所示。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基础、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基础、软件开发流程、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基础知识。针对不同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在具备基本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后,安排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训对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进行强化,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到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立足新技术,办出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但是专业同质化严重,很多软件专业课程杂而全,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毫无特色。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蓬勃发展,二者联系密切,在物联网开发平台中嵌入的就有3G移动开发模块。很多院校陆续开设物联网专业,但是开始移动互联网开发专业的不多。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以移动互联网开发为重点开设软件技术专业,突出自身的软件优势,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争取办出特色。学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了创新实践工作室,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新技术,早几年就在教学中引入JavaME手机开发技术,一批学生成为第一代3G开发人才。2011年引入Android技术,很多学生开发了不错的智能手机应用,成为3G移动互联网开发领域的专家。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检验了软件技术教学的水平。2012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全国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人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考试点”,为移动互联网开发职业认证的开展提供了条件。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软件技术专业应立足新技术,面向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明确专业目标,办出特色。
五、结论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专业开设不久,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在IT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创新教育,以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更多的优秀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杨亮,高岩.高校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1,(24).
[3]熊亚蒙.高职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本科院校
一、引言
自2009年8月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2013 年2 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201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27所高等院校设立物联网工程的申请;2013年4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该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十分大。但是,在众多高校积极申报的专业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领域,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兄弟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1]
二、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多种不同的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后,通过网络完成对数据的传输,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因此,常规意义上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CDMA)、 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 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网络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平台构成,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分析、计算、存储、挖掘等处理操作,供决策者使用和决策。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挖掘、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网络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课程涉及基础课模块、感知类课程模块、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模块与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模块。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电路类课程,如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程序算法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感知类课程为: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
网络与通信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3]
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安全、海量数据存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物流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和我校其他相关优势专业的特点,以达到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确立了以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两个应用方向,在后期应用类课程突出物联网技术在这两个方向的工程应用,且物联网专业建设要紧密联系社会、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统筹兼顾其“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关于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专业的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本专业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统筹结合,与物联网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应,将专业课程按照以上不同类型进行了梳理,制定出了初步的课程体系,具体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看待专业建设。根据本文提出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高度凝炼专业特色,认真把握本专业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等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以推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7):35~37
[2]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1~4.
[3]熊曙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2,(11):45~46.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育人;搭建平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明确指出:加强高等院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及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专家、能手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制度。为了确保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的这一系列政策确立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将校企合作育人作为教育新时期下的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强有力手段。对于日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来说,校企双方依托此平台,共同建设一支“三位一体”的高效高质的教育团队成为新业态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新方向。
一、互联网+新业态理念对教育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课堂、微课、慕课等网上教育手段及资源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这些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迫使传统教学模式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院校应该本着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进行或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的对接,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通过“互联网+”实现课堂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教育正以革命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的高等教育,其重新解构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育体制,也为高等教育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校和课堂讲授为中心,而借助互联网,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式,如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相融合、混合学习等模式。在多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和传统课堂的依赖会明显减弱,教育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首先要在课堂进行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的v授,然后利用课堂或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设计任务,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指导和检查。这种教学很多教师明显感觉教学时间不够用。而采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课”或“慕课”,教师或者企业设计师可将需要讲授的部分提前录制成授课视频,并上传至相应的网络平台,由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主要辅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也可通过便捷的在线模式,与项目委托方和企业设计师和工程师取得联系,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现实感,提高其学习兴趣。
三、通过“互联网+”丰富教学和实践资源
“互联网+”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首先使学生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本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极大扩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正如比尔・盖茨所言:“任何地区的任何学生都能参与世界上最好的教师的课程,而不负责这些在线课程的其他教师,则可以花时间直接为学生提供指导。”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宣布将学校的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开放。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这一术语,希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目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数个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提供了很多优质的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打破了大学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对众多高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实践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实践问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项目教学来实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项目来源成了最大的困难,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只能为学生提供虚拟项目。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最大的区别,首先任任务要求上缺少真实的甲方,因此造成设计任务和要求不具体,不能在与甲方的沟通中完善项目,而艺术设计项目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直至成功的工作,由此,在目标上学生缺少完成真实项目的动力。其次,从过程上看虚拟项目是事先设定好的,学生不容易出错,不容易出错的过程不能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因此,真实项目的来源成了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真正棘手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缺乏市场资源,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客户委托任务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互联网成了一个设计需求和设计服务联系和交易的巨大平台,如征集网、猪八戒网和彩虹网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其中挖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的项目和任务,真正实现在项目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在笔者所在院校推行的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没有设计项目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寻找设计任务,在课堂中完成真实项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四年之内取得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通过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获得,也可通过辅助教师完成设计项目,或自主完成互联网上的征集项目。
四、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现代学徒制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条新途径,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或早或晚,几乎均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各国的传统与实际情况,他们所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又各不相同。现代学徒制是由传统学徒制发展而来,是学校教育与学徒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管理活动宏观视域来看,它又区别于传统学徒制,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微观视域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属性是师徒化,显著区别于学校教育。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可以打破区域地界,以网络、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和教学,使现代师徒制打破传统手把手传承的方式。使得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具备更广泛的平台。
五、利用“互联网+”培养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互联网+”时代在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这里的复合型人才和传统的复合型人才是有区别的。传统的人才培养中,提到复合型人才,通常是指具备理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此处所指的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具备传统概念所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上,具备互联网思维,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变革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在教学中再不能以单项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而应结合传统教学发展学生互联网思维,强化学生基于互联网学习、工作和生存的能力。
六、推进企业与学校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器,也会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未来动态商业模式和适时的设计业务将成为创意行I的主流,创意行业将摆脱传统的机构组织模式,全新的产业上下游间的协作方式,使设计师可以摆脱公司的束缚,通过自由的、移动的方式进行。但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不能再像从前,只关注设计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在创业中所需的业务洽谈、品牌推广等创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必须结合专业,锻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这其中可以通过企业现有成功案例,老师及企业设计师带领学生举一反三以创新创业为基础大胆创造品牌、推广设计及其市场营销。
七、结论
随着“互联网+”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改善并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是各类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5-88.
[2]德红,杨丹.关于协同开发和设置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思考[J].北京
教育(高教版),2014(10):11-13.
[3][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
习和教育的未来[M]张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20-02
湖南已成为互联网大省,100%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建成“一体两翼”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一期完成;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提供服务。2015年8月投资50亿元的长沙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麓谷。长沙高新区现已聚集湖南省80%信息技术企业,2014年5月,长沙高新区被授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截至2015年10月,长沙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1424多家,且每月100家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近3万,2015年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
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与研讨,决定围绕“互联网+”,调整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专业群,带动相关“互联网+”应用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重点专业群聚焦在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UI方向),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打造,如表1所示。
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我校注重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创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让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重点从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专业群坚持“以工学结合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与技能要求,打造专业群通用共享平台建设,特设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来源于各专业特色核心模K课程,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课程设计,如软件技术专业选择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学习,完成从PC端应用系统开发向移动端平台开发知识技能迁移;艺术设计专业选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三维(Unity)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从UI设计向三维虚拟设计知识技能迁移等,真正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选择与保证,使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都对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选择,形成对就业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项目及设备资源,专业教师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共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将专业群教师团队与学生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中,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教师研发创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技能素养尤为关键。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不断提升都是重要的。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学生特指有突出专业特长且创新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我校在专业群建设中采用“三层渐进”的步骤,有效提升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
1)针对专职教师
第一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跟随技能突出的教师或企业导师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与实践授课技巧;
第二层: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并熟悉全媒体项目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逐步能独立进行全媒体项目开发;
第三层:专职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工作室,拓展知识技能,参与企业导师、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创新工作。
2)针对学生
第一层: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二层:相对集中的项目教学实训课: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设计、开发、调试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三层:在协同创新工作室真实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技能拓展培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协同研发,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4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经过调研,我们建立以下机制:
1)项目负责制
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着手进行多个公司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智能手环等软件项目研发制作,在项目运行中,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采用项目负责制,既指定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安排相关学生与教师参与,负责项目进度计划、设计开发、调试运行,调控企业资源,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企业方参与项目及人员评测,从而避免分工不明确,项目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2)资源展示与归档
在之前的各种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项目的研发运行,而忽略了项目对外的展示宣传,以及部分教师人员的岗位变动和学生毕业对正在研发中的项目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制定协同创新工作室项目建档制度,设计优秀案例展示厅,并⒚扛鱿钅康男枨笪牡怠⑸杓瓶发文档、调试文档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归档,尽可能减小项目组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开发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冠群. 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J]. 教育界,2014(9).
[2] 尹孝玲 谭庆龙.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3] 陈秀珍.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自2013年建立以来,逐步形成了“高中升本”“中职升本” 和“专升本”的职业教育“多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2014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到校视察时对该模式给予了肯定,并指出要将我校建设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因此,自2013年以来,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深入开展了分层次课程改革、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编写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课程群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缩短就业试用期,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这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各种学历层次起点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文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进行探索。
一、三种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
1.“高中升本”学生的特点
一般来说理论基础较好,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讲过的知识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为“学有余力”类型。但是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大部分学生均未学习过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2.“中职升本”学生的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中职升本”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是网吧管理员、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工人、私人电脑公司的售前售后人员、商场电子产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待遇较低且几乎没有上升渠道。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试点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他们重回校园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是未读过高中,理论(特别是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弱,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同学主观上虽然在努力学习,但跟不上教师讲课和训练思路。
3.“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读过高中,有一定的英语和数学基础,相对“高中升本”学生来说,他们在专科阶段一般都学过程序设计,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但是专科阶段的学习偏重实践,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二、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1.“高中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以网络工程专业“高中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信息产业及IT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设计工程师)”。
2. “中职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中职升本”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并考虑到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中职升本”学生的定位为“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信息产业及IT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及计算机系统及应用软件的测试、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技师)”,这就区别于中职培养一线熟练操作工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与之衔接。与“高中升本”相比,“中职升本”的培养目标去掉了“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更注重培养“软件的测试、管理和维护”能力。
3.“专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网络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及物联网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一线工程师)”。与“高中升本”相比,“专升本”的培养目标去掉了“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更注重培养“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
三、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软件及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和嵌入式及物联网技术方向。对于“中职升本”学生来说,考虑到理论基础问题,一般只选择软件及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对于“专升本”学生和“高中升本”学生来说,则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方向来进行学习。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两个方向的学生均可按照专业基础能力(研究)、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和专业创新能力(开发)来分别制订培养目标和设置相应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以能力为本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
每个方向的学生均需学习专业基础能力(研究)、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和专业创新能力(开发)所对应的所有课程,但是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能力对应的课程是对有继续深造想法的学生之理论基础保证,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是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专业创新能力对应的课程则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同一门课时,授课计划、方法、内容、难度等都应有所区别。
每种专业能力所对应的学生层次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虽然“中职升本”学生的岗位能力主要定位为软件测试和维护,但是他们都是原来中职学校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学有余力者,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走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职业发展道路,甚至进一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升本”学生也同此理。因此,图1和图2虽然可作为教师给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授课时的参考,但是教师自身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走上软件设计研发或者进一步深造的道路。
多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模式对应用技术本科办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根据分层“因材施教”“分设目标发展”的培养思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机制等各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承担了多项区级和校级的重点或一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希望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多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相应课程设置的探讨对国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深圳发展:历史、成绩、机会和挑战
(一)深圳改革开放的阶段
自1980 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深圳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改革试验权,跳出现行体制之外,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场”作用。
在1978~1985 年的初创奠基和局部推进阶段,深圳进行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对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
在1986~1992 年的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深圳对外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基础设施,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统称)和“三资”企业;对内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改革等。
在1993~2002 年的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深圳经济特区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自身素质,增创新优势,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从2003 年至今,深圳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始推进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一方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等,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2009 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009 年6月作为“综改方案”的具体落实文件《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 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表明深圳又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沿。
(二)深圳经济发展的历程
纵观深圳产业发展的历程,明显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特点
第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深圳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遵循了半工业化进程中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深圳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1 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把政策资源向自主创新活动倾斜,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进入深圳。深圳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从1990 年到2001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 提高到42.3%,第三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深圳的工业化从以轻工业为主的初级阶段,跨越了重工业为主的中期阶段,直接进入以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中后期”阶段,最终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和机械与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中标、黄金珠宝、包装印刷、家居六大优势传统产业构成的产业集群。深圳经济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外向依存度高、粗放型发展、效率低下。
第三阶段:从2004 年开始,深圳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大约束条件迫使深
圳自觉地走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产业发展转型之路。
2004 年,为了突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硬性约束,深圳认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转变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首次系统提出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2006 年初,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4月,市政府又集中推出20 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框架结构。
2009 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深圳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网等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启动建设,制定并出台了生物医药、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以及相关实施政策,在调结构中突出创新驱动。
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深圳的创新机制、产业政策、产业环境循序渐进地发展着,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值从2002 年的1709. 92 亿元上升到2007 年的6913.4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自2005 年以来便稳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加值在2009 年达到172.23 亿元。高新技术已成为对全市GDP 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其2002 年出口额为156.86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69%,2009 年上升到850.48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1619.79 亿美元的52.5% 。
深圳市2009 年在国内大中城市的排名中实现十七连冠,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已由过去的65% 左右下降至57.6%,一般贸易出口增速比加工贸易出口高出13.8 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深圳市一系列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成效。
(三)深圳发展面临的挑战
深圳特区成立30 年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先行的示范作用,经济发展速度和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也远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深圳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 发展空间趋紧,资源与能源的制约加强;
2. 经济的出口依存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海外市场冲击大;
3. 存在着与崛起的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之间的区域竞争;
4. 人口管理负荷过重,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
5.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不断凸现,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消除。
总之,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尽管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核心技术、高端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本土企业的利润微薄。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业绩
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巩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
导地位,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发展计算机,即外设产业、通信产业、软件产业、数字视听产业、光电机一体化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和电池产业,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1992 年,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38.9 亿元,到2007 年发展为6913.4 亿元,比1992 年增加了177 倍。深圳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区域集群效应明显,产业链相对完整,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较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09 年,深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201.2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超过年度预期目标0.7 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2个和1.2 个百分点。
2009 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9.90 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就创造了1721. 23 亿元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2. 6%,占工业增加值的50. 2% 。深圳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加工制造业和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如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2009 年,在全国获得国家重点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资格、享受所得税10% 以下的政策支持的186 家软件企业中,深圳有17 家,数量占全国的9.2% 。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圳市既有华为、中兴这样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有腾讯这样已经走向全球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大批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完整的产业链特点,形成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机,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讯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
(二)深圳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措施上,深圳市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 2009 年深圳市LED(发光二极管)产业、互联网产业振兴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不仅如此,为了配合国家3G 自主创新的要求,深圳市还引导鼓励华为、中兴、宇龙等重点科技企业加大TD 研发力度,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新增约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并对这些企业参展给予补贴。
2009 年是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也是深圳市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一年。这年,深
圳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府带头应用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
务服务进社区。
深圳市积极推动深圳市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向深度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
务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深圳市政府智能型电子商务
信息化交易门户网站的公共孵化平台PT37 用“4S+1 整合”模式(SNS①、SAAS②、SOA③ 、
SIR④+电子政府), 突破了传统的电子商务单一死板的交易模式,其“B2B⑤”、“B2C⑥”、“C2C ⑦”、“C2B⑧”四位一体的产业群生态链垂直循环营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
针对大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深圳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1.对于大型企业,以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核心,提升产业链电子商务应用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深圳华为、万科、中集、好百年、天虹等一批大型企业通过自建平台,实现了供应链管理和网上销售,推动了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
2.对于小企业,深圳市每年推出1000 万元支持小企业的电子商务, 深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一大批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销售,转变了传统业务模式,寻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仅如此,深圳市还大力建立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在线支付,推进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来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通过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优化电子商务通
注①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② SaaS:即Software-as-a-service,意思是软件即服务,SaaS 的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SaaS 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
③ SOA:即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④ SIR:即信号干扰比,是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的简写。
⑤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指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
⑥ B2C: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商家对客户)的缩写,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
⑦ C2C: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即Consumer to Consumer 的简写。
⑧ C2B:是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即消费者对企业(customer to business )。
信环境,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纠纷调解和司法保障制度,加强电子商务舆论宣传等方式来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三)互联网产业成为深圳再造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互联网方面,深圳互联网业起步较早,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8 年, 全市互联网产业总规模约为160 亿元,占全国产业规模的11.5% 。深圳有腾讯、迅雷、A8 、芒果网等领先互联网公司,有华为、中兴等已经覆盖了整个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全领域的制造企业,因此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
2009 年,深圳先后出台了《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 年)》、《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明确指出,到2012 年,深圳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800 亿元,到2015 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 亿元,深圳将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区,并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骨干企业。
深圳通过振兴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把深圳建成国内领先的互联
网产业基地,发挥好深圳在这个新兴产业众的率先和示范作用。
为了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自2009 年起,连续7年,每年投入5 亿元,设立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互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培育、引进与相关技术改造,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品牌培育,以及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等。
在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政策》提出,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互联网产业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且予以最高500 万元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转移资助。
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价值链定位(一)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电子信息产业因其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和地区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增强本国或本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国际化分工的产业,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
于价值链的高端,但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重点突破,也走出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从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来看,欧美等发达地区逐步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技术研发基地,韩国、日本等地区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研发基地,印度在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中国东南沿海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逐步向中国队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和制造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自身技术标准不断出现、技术含量高、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快、网络逐步走向融合的产业,它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型商业模式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国都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投入的情况下,深圳市应充分考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尊重企业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领导制订电子信息产业规划。
(二)从全国和区域的角度来考虑深圳的产业定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优势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各有其特长和短板。具体如表1: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增强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高端服务,把深圳定位在区域自主创新龙头和提供高端服务的产业链位置上,从而为深圳在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做了定位。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我们期望深圳能切实把握住生产和服务的方向,处理好制造和创造的关系,不断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高端迈进,在区域和全国经济中起到类似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作用。一方面发展和加强基础研发和产品研发能力,一方面以现在的制造业为基础,逐步发展,最终进军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服务业,不断提升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抓住机会,构建核心能力
深圳的优势在于制度的优势、市场机制的优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和规模的优势。深圳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争取在下一步的产业发展中占据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制高点。
1、重点发展3G应用软件市场
根据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软件行业可分为:应用软件行业和系统软件行业。其中, 应用软件企业是指为商业或消费市场设计、开发和生产专业应用软件的公司,包括企业级、技术级和娱乐软件,不包括生产系统或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系统软件企业是指从事开发生产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公司。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用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软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应用软件是基于操作系统工作的。从技术上来讲,操作系统属于一种技术平台,在产业中处于价值链的中枢位置,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应用软件对操作系统有一定的依赖性。一些操作系统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对应用软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以及开发工具等,这大大降低了应用软件市场的进入壁垒和开发成本。同时,多种类、多功能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同时也增强了操作系统企业的竞争力。从产权上来看,操作系统企业和应用软件企业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也就是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一体化的和纵向分离的两种终端软件产业结构。
其次,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和可进入性影响着应用软件企业潜在的消费者规模。移动终端软件市场呈现出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group Network Externality)特征。
通常,应用软件开发商可以通过专用的或公用的网上虚拟应用软件商店来销售自己的应用软件产品。应用软件虚拟商店模式的意义在于为第三方软件的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又高效的软件销售平台,激励了第三方软件的开发者参与其中,适应了手机用户们对个性化软件的需求,从而使得手机软件业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高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因此,3G 应用软件市场的本质是一个双边市场。它向用户和应用软件厂商提供操作系统产品。在应用软件开发市场上,操作系统企业通过授权方式使应用软件开发商可以基于其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在消费者市场上,消费者通常购买的是移动终端和操作软件的综合体。
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一种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效用。间接的网络外部性是指因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而形成的某种虚拟网络,以实现的外部性。
2、3G应用软件不同市场结构的比较
(1)一体化的产业结构特征
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其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
首先,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经济性。通过内部控制和协调来提高组织效率,确保供需平衡。通过信息沟通能减少交易成本,此外,稳定关系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也会带来经济性。其次,纵向一体化可以扩大企业的话语权,削弱供应商或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同时可以防止被同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排斥。再次,纵向一体化有助于技术学习和研发。通过一体化,企业可以进一步熟悉上游或下游经营相关技术的机会。这种技术信息对企业自身技术的学习与研发非常重要。
同时,纵向一体化也存在许多局限。首先,纵向一体化会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投资,提高退出壁垒,从而增加商业风险,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资金周转困难。其次,纵向一体化会降低上下游的竞争激励,同时增加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再次, 当纵向一体化产业的不同环节的生产能力不平衡时,纵向一体化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状态。最后,纵向一体化可能会降低生产灵活性,延长生产时间。
3G 产业链上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在产业链上扩张的动机,一体化存在于两个层面: 首先是应用软件市场的层面,平台将应用软件商店一体化,应用软件提供商与消费者通过应用专有商店直接交换。另一个是电信综合平台运营商内部的层面,正如目前终端、运营商都极力在产业链上扩张,电信综合平台运营商内部也存在一体化的趋势。
(2)分离式的产业结构特征
纵向一体化也存在于两个层面。首先是应用层面。处于纵向分离的3G 终端软件企业的操作系统软件对应用软件具有很大控制力,但应用软件产品可以放在第三方公共平台上进行交易。并且第三方的平台并不是一个专属的平台,平台的运营主体可以是电信运营商、终端、互联网内容提供企业等多个主体。由于运营主体不同,存在多个第三方虚拟应用软件交易平台,因此平台和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两种产业结构对应用软件提供商的影响和区别
(1)两种产业结构对应用软件提供商的影响
两种产业结构的区别,为应用软件提供商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环境,对应用软件提供商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应用软件产品的市场性质。对于一体化的平台,其应用软件市场其实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由于在垄断的市场上没有竞争者,应用软件提供商没有其他合作的选择, 如果开发电信综合平台运营商的应用,只能与电信综合平台运营商合作来销售应用软件商品。因此,应用软件提供商的话语权就较弱,一些电信综合平台运营商更是将应用作为一种吸引顾客的战略,通过应用聚集人气,而应用并不是他们盈利的重点。这样对应用软件提供商来说,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纵向分离的市场结构,在应用软件提供上可以选择合作伙伴,通过选择合作伙伴来选择盈利模式。
②从交易形式上来看,一体化的3G 终端软件企业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即基于互联网的专有应用软件交换的虚拟商店。由于技术的限制,应用软件只能基于操作系统开发,将应用软件通过程序定做后,放入专有的应用程序商店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消费者只能在特定的应用程序商店购买应用软件产品。这一特征可总结为,一体化的3G 终端软件提供商存在着“专卖场”。同时,这样的软件产品也只适应于一款个性化的操作系统。这就使得应用软件市场从垄断的市场结构走向开放的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手机软件销售一直很困难,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说服手机生产商或运营商在手机中预装这种软件。正由于手机软件制造商和消费者中间隔着手机制造商和运营商(甚至还有SP 服务提供商)这些繁琐的中间环节,从而让软件制造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市场信息反馈变成了一个艰难的商务过程。
而纵向分离的3G 终端软件企业则不同,虽然应用软件对操作系统软件也具有依赖性,但应用软件可以放在多个第三方公共平台上进行交易。由于运营主体不同,存在多个第三方虚拟应用软件交易平台,并且平台和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应用软件提供商可以将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开发出来的不同软件按品牌放在多个应用商店中进行交易。消费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终端和操作系统的型号在多个应用商店里进行挑选。
③究其本质,两种不同形态的市场结构的差别源于产权结构的不同。分离的产权主体更能拓宽应用软件的销售渠道,能够提高市场效率和消费者福利。而一体化产权主体的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市场上得商品交易机制。
(2)应用软件市场在3G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①应用软件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3G 用户的需求,主要基于可视通信、娱乐、商务等功能。通过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来实现功能扩充和自定义,从而让每一部手机都能够变得与众不同且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②应用软件产业是通信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3G 产业链的竞争是以用户为导向的竞争。用户的需求是移动数据业务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竞争依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移动终端软件能够在较大限度内满足客户需求,实现更多的价值。
③应用软件是3G 通信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特殊的终端厂商而言,例如苹果,应用软件是3G 通信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环节。这些应用程序是和操作系统相配套使用的,终端厂商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卖“硬件”,而软件则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用软件可以提高3G 通信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
④在两种结构中,无论是纵向一体化还是纵向分离,操作系统(OS)企业的地位是不变的。操作系统仍然向应用软件企业和用户提供操作系统产品;而且操作系统企业仍然对应用软件企业有控制作用,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和可进入性仍然会影响着应用软件企业潜在的消费者规模,也就是仍然存在网络外部性。
4、相关建议
(1)应用软件企业要深入了解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不同,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中国手机使用者的特征,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软件。3G 时代的竞争是应用的竞争。3G 的应用开发应以对用户的服务为导向,通过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来实现功能扩充和自定义,让每一部手机都能够变得与众不同且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2)在垄断竞争的电信产业链中,应用软件开发者处于弱势地位,明确的管理机制、辅助开发机制、审核机制在应用软件交易平台的竞争中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构建起竞争、开放、有明确利益分配模式的应用软件交易平台。应用软件交易平台打破了手机制造商对于服务和应用的垄断,给予应用软件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 对于一些个人开发者来说,可以更容易地、更大范围地和最终消费者发生联系,从而开发消费者需求,直接参与销售分成,提高开发效率,最终使产业链更加健康、透明、合理。
(3)应用软件企业应通过技术开发逐步减少操作系统的控制。终端平台太过丰富,导致应用无法普适是运营商普遍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解决“终端通用性低”、市场并不需要数量众多的操作系统,这一关键性问题是整个产业链共同的需求。中国移动推出了一个战略性产品――BAE(Browser-based Application Engine),即基于浏览器的开发平台。BAE 现在支持主流移动终端智能平台,屏蔽了手机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因此,促成统一的开放源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是增加应用软件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产业链上其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赢得系统性竞争优势。3G 产业的竞争是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各个节点的功能被重新定义,而且价值和利润在产业链上发生了部分转移。通过形成3G 的战略联盟,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加强与产业链上其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各成员企业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优势互补,更为依赖,提高每一个节点的运作效率,从而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规模效益,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快速发展。
5、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自主创新的内向型经济转变
要研究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国内市场比重。在深圳是出口依存度很高的城市,深圳的出口中, 电子信息产品又占了主要比例。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为主要产业的深圳遭遇了严峻挑战,2009 年外贸出口总额比2008 年下降10.4% 。因此,面向国内市场,发展自主创新、技术突破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便成为一件势在必行的工作。
以深圳生产业作为事例,深圳的生产对象有41% 集中在深圳经济特区内,18% 服务于东莞,12% 服务于广州,佛山和惠州各占6%,显然,深圳是一个服务趋势性的城市,服务的大部分又以出口导向型产品为主。因此,在国际经济形势下滑、国家贸易保护势头上涨的情况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冲击, 从而对深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要以企业为主体来研究国内市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以及对三网合一和物联网发展的推动,大力支持深圳市企业进行国内外合作和产品升级换代与调整更新,以在新的宏观形势下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制高点。
探索互联网管理的有效模式(一)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化走向
全球的互联网历史有40 多年,中国的互联网历史有15 年,互联网产业是我国能够参与到全球竞争中的产业之一。截至2009 年年底,中国互联网规模已经达到3. 8 亿,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大国。在用户规模决定标准的互联网世界里,中国完全可以考虑在特定的领域制定标准。
中国互联网走向国际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要在互联网中建立自己的域名服务系统,进而影响国际互联网的核心标准; 二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要走向国际,进行国际化布局和经营。
在第一个方面,2000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通中文域名服务系统,走出了互联网中国化的第一步,2008 年7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打算把“. 中国”正式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目前这一构想已处于最后讨论阶段。
在对国际互联网的核心标准的影响上,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基于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并向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提交了标准草案9项,其中两项获得批准。在企业层面,百度提出的“框计算”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努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靠出口和投资驱动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出口原材料、出口附加值低的加工产品而获得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和民生代价。
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都是本土互联网公司打败国际互联网巨头的地方, 比如:阿里巴巴的淘宝打败了EBAY, 百度打败了GOOGLE,腾讯QQ 打败了ICQ 和MSN,国内的游戏公司正在崛起,逐步与国外的游戏公司相抗衡。
一个强大的国家向外输出的主要产品不仅是高附加值的实体的产品和服务,更是文化、制度、理念、管理思想、商业模式乃至价值观。我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在国内严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通过在自己广大的本土市场上的多年摸索,经过海量用户的实践和检验,建立了内部完整的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的机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可以复制、可以改良、可以提高的业务模式,完全有条件向海外扩张,从而在了解当地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将国内成功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进行低成本复制。
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多是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商务的创新。最典型的盛大模式、携程模式、百度模式、阿里模式、腾讯模式,都是借鉴国外的原始概念,基于对中国本土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整合了市场、技术和用户资源后,而发展起来的成功模式。
走向国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向国际的经济实力。腾讯的市值已经到了378 亿美元,相当于中石油2009 年市值3530 亿美元的十分之一;百度的市值达到186 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达到115 亿美元。另外,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携程等互联网公司市值也都超过了10 亿美元。目前,千橡集团将游戏业务拓展到了东南亚,百度和阿里巴巴也都已进军日本市场,阿里巴巴还在伦敦成立了欧洲总部。2010 年4月,腾讯斥资3亿美元收购了DST,进军俄罗斯互联网市场。
这些努力,不仅是商业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信号。伴随着这些商业的扩张,隐含在商业模式背后的商业价值观也会走向世界,从而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最后到“中国价值”的三步发展战略。
(二)对深圳互联网产业的建议
1980 年建立深圳特区时,中央就赋予了深圳改革试验权,使深圳跳出了“现行体制之外”,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那么在互联网领域,深圳是否也可以成为一个实验特区,针对互联网行业做出一系列特别安排呢?
1、为所有的互联网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互联网是具有大规模的企业创业而最终只能有少数企业成功的行业,因为其行业和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然而,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孰胜孰负无法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市应给所有的互联网公司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不要有过多干扰,让市场法则去发挥作用。
2、深圳可以尝试成为一个互联网监管实验特区,探索出有效的监管手段
在互联网产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和新问题,涉及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领域的合作、竞争、对话与对抗,如三网融合、3G、物联网等等,会涉及很多要解决的新问题。
互联网代表的不仅是经济,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和存在方式。2009 年多部委对互联网的联合治理导致了十多万网站倒闭,这其中或许就有未来的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从政府的立场上来说,对互联网的治理并不是为了打压互联网, 而是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维护政权稳定,促进网络环境健康,但是在实际结果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政府在国际中的形象起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深圳是中国拥有较好的制度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的地区,深圳可在互联网产业形成一个业界和主管部门更加积极互动的新模式,探索新的对话方式、对话程序和对话组织形式,努力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有所创新。
互联网监管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建议在深圳做一次彻底的实验,比如不要防火墙过滤,看看在更加自由的环境里,互联网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政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尝试着用各种政策、组织和技术的手段来进行管理,然后对照比较不同的管理手段的效果,由此可能会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的互联网监管方式。
3、政府对于获得风险投资的互联网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计划拿出5亿元、连续7年,共35 亿元来扶持互联网企业。另外,深圳市明确对那些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力度非常大。在这里,我们建议对于那些获得了风险投资或者是大基金支持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它们经过了资本市场严格的审核,未来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要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因此深圳市如果能够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政策支持的话,就能充分调动投资机构的积极性,把基金吸引到深圳市,从而更好地做强做大互联网产业。
4、出台互联网人才集聚的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互联网人才
相比于北京、上海,深圳市的高校数量少,互联网人才的储备和供给能力不足, 特别是深圳市的房价持续升高,生活费用迅速上涨,导致大批毕业生无法在深圳生活。互联网有很多创新都是来自初创企业,为了保持一个相对规模的互联网创新池,就必须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在探索和实验, 为此就需要有大批的互联网人才。因此建议深圳市在人才的户口落户深圳、子女教育、住房补贴、个人所得税返还等方面给予一些支持性政策。同时,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企业的压力,使企业更愿意留在深圳本地。
建议深圳可以打造一个互联网应用大奖赛,争取用3到5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平台,以此来集聚人才,建立从创意、生产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使深圳成为互联网人才的网聚城市,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人才在深圳就业、发展,使更多的人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有兴趣与深圳合作。
5. 加强深圳市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企业在基础设施上的成本
深圳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 多年中,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面对新的形势,特别
是国家倡导科技教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深圳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应该继续引领全国的发展。
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上,深圳已经在很多方面做了提前规划,准备建设智慧型城市,在城市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深圳在新环境下能够站在未来国家信息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上。可以做好如下几项具体工作:
(1)在深圳建立“信息电厂”,降低互联网企业成本。要进一步发展互联网, 建立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GOOGLE 、雅虎基本上都有自己遍布全美的巨大数据中心。为此,建议深圳市建立一个独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相当于“互联网的电厂”。由此,而让所有的互联网企业能够低成本地快速部署自己的后台架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的速度,为深圳互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非常好的生态系统。
(2)调动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吸引运营商在深圳大力建设无线互联网,提高带宽能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3)政府要推动传统企业使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推广他们的产品。为此, 政府可以出资建设和完善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去共享使用。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直接补贴互联网基础应用平台的使用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来从事生产、研发和销售,使互联网辐射到企业社会里去,帮助加强企业的信息渠道建设,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三)对深圳智能手机产业的具体建议
深圳市应充分利用深圳已经形成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和配套能力,不仅要把手机制造的生态系统保留在深圳,而且要把深圳发展成为未来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态基地。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产业规模10 倍于传统互联网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智能手机以及上面的各种应用将是影响亿万人群的关键。
1. 中国必须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和手机人群。2009 年中国有3.84 亿的互联网用户和7.4 亿的手机用户,这个数字今后还有望持续迅速增长。
(2)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手机和PC 制造的产业配套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意味着历史上巨额的资本投入,也意味着围绕产业链沉淀下来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的积累,这些积累为未来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 这个产业集群也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和税收贡献。
(3)移动互联网给社会、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是划时代的。如果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由于其移动终端的广泛渗透性,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改变和塑造着未来人们的互动方式。
(4)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经历告诉我们,凡是需要对本土的文化、市场、消费者习惯和需求有深刻了解的产业,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有克服研发和技术的相对滞后,发展出适合于本土市场的应用和商业模式,成功地阻击国际巨头的强力渗入,并迅速扩大市场和用户规模的领域。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土壤里很可能会孕育和诞生出新的本土服务企业巨人, 这些巨人会带着本土巨大市场中所积累的市场和运营经验,以及经过海量用户验证过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而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梦想。
2、对深圳手机生态基地建设的建议
深圳要把手机制造的生态系统保留在深圳,目标是以具有iPhone 一半的价格向全球提供iPhone 品质的智能手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议深圳市做好如下工作:
(1)认可山寨手机上充分体现出的产业链分工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价值,为山寨手机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强政府在产品质量和规范经营方面的监管,同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对手机制造企业进行优胜劣汰,最终使那些富有市场和技术创新能力、规范经营的手机制造本土企业脱颖而出,成长壮大。
(2)采取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与智能手机有关的本土智能操作系统开发厂商、应用软件平台厂商、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厂商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深圳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
产业链理论告诉我们,当产业链不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各个链条各个环节界面不清晰的时候,当有一个公司来整合这些链条时,其效率是最高的。因此产业不成熟的时候,行业的龙头企业就需要在产业链条上自己什么都做,而当产业成熟的时候,产业中各个链条的分工就会出现,此时的龙头企业只需抓核心,而把相关利润小的配套环节外包出去以降低成本。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国际化分工的产业,产业中的巨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
源配置和研发、生产和服务部署。从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来看,欧美等发达地区逐步成为信息基础技术的研发基地, 韩国、日本等地区成为信息产品研发基地,印度在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上占据了优势地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配套能力。
除了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受制于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后进入者地位,受制于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受制于品牌的缺乏,受制于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定价权。这就决定了深圳的大部分制造企业至少在短期内还没有能力上升到产业链的高端,获得溢价收入。因此, 在从现实情况走到期望的理想状态时,技术创新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已经建立的制造产业集群上形成优秀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
3、PC工业中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回顾PC 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一条路径:苹果所走的封闭式的垂直集成路线。比如,苹果公司向IBM 和摩托罗拉采购电脑芯片,自己开发Mac OS 操作系统,自己开发个人电脑上的应用软件。自1977 年以来,苹果的Macintosh 电脑选择了封闭的操作环境,因为封闭式的操作环境比开放式系统更易于控制,开发出来的各种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无缝融合,从而使系统的漏洞更少,消费者的感会觉更好。苹果电脑的性能优越,使用方便,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是最初只能卖给高收入者和最先接受信息技术者,因为客户基础有限。1989 年,苹果在全球PC 市场的份额下降到10%,由于苹果始终不屑于降低成本面向更为广大的客户群,于是在戴尔猛烈的价格战攻势下,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从9. 4% 下降到2% 以下。尽管苹果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架构、精美的工艺设计,却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因为苹果独特的设计和更先进的技术,敌不过消费的惯性、便捷性和亲近性,最后苹果被淹没在“Wintel”的洪流中。
第二条路径:开放系统的产业链分工路线。比如,英特尔、AMD 等芯片厂商提供芯片,微软这样的公司开发操作系统,还有一大批企业做各种各样的应用开发,另有戴尔这样的企业利用网络直销的方式做大规模快速的集成组装。这种发展模式在初始阶段,其产品性能不稳定,用户体验糟糕,但是价格便宜,兼容性高。渐渐地,随着开放系统的产业链分工模式中各个环节的厂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环节的产品质量,快速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将PC 产品做成了用户能够完全接受的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产品,从而占据了PC 市场的绝对优势份额。
中国企业进入PC 行业的时候已经是PC 工业产业链分工模式形成之后,诸如联想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完全是因为拥有迅速发展的中国本土市场,凭借强大的渠道建设和拓展能力,才通过大规模的集成组装发展起来,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在中国手机工业上,抛却苹果公司秉承其一贯的封闭集成路线所生产的iPhone 不谈,我们已经看到相对封闭的传统欧美手机厂商路线和产业链分工模式下的山寨厂商路线分庭抗礼的局面。正如《创新者窘境》的作者克里斯滕森所提出的那样――产品性能超越市场需求这一现象,是引起产品生命周期发生阶段性更替的基本机制。
很多企业为了在业界领先,竞相在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它们在争着向高性能、高利润市场前进的过程中,其速度是超越市场的,并且是超越它们原有客户的需要的。这样一来,它们就为那些利用突破性技术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创造了一个低价位的真空地带。只有那些密切关注市场趋势,并了解它们的主流客户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产品的企业,才能在它们所服务的市场上准确地抓住竞争基础变动的关键环节。
手机是典型的产品性能超越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出现大规模的山寨也是一种必然。手机产品的价值链包括芯片设计、软件和系统设计(包括协议栈)、硬件设计(包括主板设计、简单驱动和UI 设计,以及系统整合测试)、外观/工业设计(ID/ MD )、产品项目管理(包括产品定义、零部件采购、外观设计和生产制造外包管理和项目控制)等。
在传统的欧美手机产业链上,芯片厂商负责芯片设计,手机厂商专注于项目管理和软硬件研发――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产业链。在目前的手机生产中,目前的主流模式还是垂直集成模式。主流手机厂商如诺基亚、MOTO 、爱立信、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大多都是垂直一体化,同时拥有上述五种能力,只是后来纷纷分拆或者外包出芯片设计和外观/工业设计,但大多保留了软件设计能力。
以交钥匙(Turn-key) 方案和公板模式为特征的山寨手机产业链,解决了中国企业的研发和管理短板问题,同时发挥了单个小型企业的勤奋和活力,将原来存在于手机制造大企业内部的分工变成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在产业链的分工里,单个企业都在将自己所专注的环节推向极致,这是一种完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分工,因此向市场提供了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低成本、高性价比的手机产品。
按照深圳半导体行业协会产业研究组组长潘九堂先生提供的口径,深圳的山寨手机制造企业有1000 多家。而围绕着山寨手机生产企业做配套业务的,诸如手机主板、外观设计、模具、壳料和组装料供应商以及组装工厂和物流公司可能数以万计,他们分布在深圳郊区及周边地区,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总之,山寨机的模式就像是一个百万蚂蚁雄兵创业的巨型虚拟企业。而根据Suppli 去年年底的研究报告,2009 年中国山寨手机的出货量预计将会达到1. 45 亿部,相当于全球正规品牌手机规模的12. 9% 。山寨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全球手机行业的版图。
这种产业链合作模式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创新,显示了中国草根商业社会的蓬勃生机。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职责是创造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证产品质量;让产业中的企业自主地去决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和市场策略;去利用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最终在长出中国本土的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
在另外一个方面,移动互联网因为随着通信技术而不断发展,而且应用得到不断丰富,这使得智能手机的软件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全球的手机制造厂商、手机操作平台厂商乃至无线通讯运营商,无不纷纷开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来积聚应用,锁住用户,通过长尾效应持续地通过软件运营服务模式来得到产业利润。诸如苹果的App Store, 诺基亚的Ovi Store,微软的Window Market Place,Google 的Android Market,黑莓的Blackberry Application World,Palm 的App Store 等等,都是因为关注到了手机制造厂商看到了智能手机中软件的重要性而做出的倾力投入的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智能手机的制造已经与智能手机里的软件集成密不可分, 手机里通过软件实现的各种应用直接会影响到用户对手机终端的选择。在手机软件市场里,大的公司会开发处手机应用平台,如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在平台之上则是大批的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小厂商,这是很有活力,也充满动荡的一个领域。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也会大批死亡,为此,建议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支持和鼓励这些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帮助打造完整的手机生产生态链,促进深圳手机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繁荣。
(四)体制创新------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研究院和创业银行
深圳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中体制创新是深圳最大的优势之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市场萎缩,2009 年的《新劳动法》全面实施,2010 年的富士康事件和正在恶化的各个罢工事件,都将使得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人力成本提高,劳工风险迅速增大。这使得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制造业与代加工业的处境更加恶化,总之,深圳原来的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电子制造行业,深圳富士康是最大的代加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竞底”高手。目前它的全球员工超过50 万,堪称“世界代加工大王”,许多世界级厂商,如IBM 、摩托罗拉、诺基亚、戴尔、思科、惠普、索尼、苹果都是它的客户。它与对手争夺订单时,有一个公开的诀窍―赤字接单,黑字出货,即以亏本的价格接下客户的订单,然后通过大规模采购、工艺改进等各项措施来全力压缩成本,最终使订单在出货时达到盈利。
代加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在深圳这样的地区,要么代加工厂采取最低工资的方式,于是出现富士康这样的员工连续自杀悲剧,使得地方政府面临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要么代加工厂不断流向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从而造成深圳的就业问题和税务收入流失。富士康每年为深圳贡献的税收接近500 亿元,最近传出要将涉及几十万人就业的工厂内迁到内陆城市的做法,无疑会给深圳的GDP 增长和税收收入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深圳富士康暴露出的候鸟经济模式已经充分警醒我们,以不断追求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总量、扩大规模的“竞底式”代加工经济发展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无法再长期继续下去,中国必须转向“竞优”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而非劳动强度), 从而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
很明显,除了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从而严重影响了未来的发展后劲。然而在现有的深圳企业结构和模式下,希望企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并不现实。下面我们来参考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经验:
1、台湾经验
台湾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比如,深圳市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集群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引导作用,借鉴台湾工业研究院的模式,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研究院,提升深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台湾的工业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产业界的需求,从事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以加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产业界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三是落实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措施,辅导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四是为地区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台湾的工业研究院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事实用技术, 而不是基础研究,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其次,实现规模化研究开发,形成集聚效应。
在运作资金上,台湾的工业研究院是财团法人,其创办资金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捐助。在开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其中在1973~1983 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支出费用的60%,1984 年政府才停止了补贴。台湾工研院在提高整个台湾的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和转移力度,以及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均起到了领航作用,并为创投业培育和孵化出了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潜力的科技项目。
2、美国创业银行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深圳综合改革配套中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机会,参考美国硅谷银行这样的创业银行模式,建立专门的地方创业银行,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支持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
硅谷银行的出资人是几家商业银行机构,当时的注册资产仅为500 万美元。在最初运作的10 年中,其金融产品只有贷款和储蓄。到了1993 年,硅谷银行在硅谷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把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在如下方面:
(1)处于初创期和扩张期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和投资资金并不很大。
(2)信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网络服务、生物科学等行业中的中小企业。
(3)必须是创业投资支持的但还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
那些新创的、发展速度较快、被其他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在10 年里为硅谷银行提供了17. 5% 的平均资产回报率。而同时期美国银行的平均回报率是12. 5%左右。
在具体操作上,硅谷银行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收取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同时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获得其部分股权或认股权。在监管上,硅谷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密切合作,加强对公司的监管,提供咨询和银行服务,为公司寻找更多的投资者。
3、深圳工研院
如果深圳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台湾的经验,就可以利用深圳的优势重新地大规模地凝聚技术人才,成立深圳工业研究院为深圳制造出新的增长极。
深圳工研院的定位除了与台湾工业研究院相似外,还要包括日本综合商社中的部分职能,比如,包括产业情报、产业发展指导、应用工艺技术、对市场和产业的深刻了解、研究创新技术等。这样一来,深圳不仅会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应用技术高地,首先带动深圳和珠三角地区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成为全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应用技术高地,推动全国范围的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而且深圳这一行动会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形成示范效应,可能导致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模仿,均建立对应当地优势工业的工业研究院,从而带动整个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表明:一国经济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大企业,更要倚重数量庞大、机制灵活、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更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
《深圳综合改革配套政策总体方案》中“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一节中提到,“要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来看,面向创业、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企业的贷款支持体系是不具备的:一是政策银行体系中没有针对创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业务;二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三是区域商业银行体系中也没有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它们的业务范畴之内。
高新科技创业公司最初的创业资金募集主要是来自家人、朋友、亲戚和天使资金, 但是当产品开发到一定程度,最初的创业资金也消耗殆尽,需要尽快取得融资的支持。但是中国现行的银行体系基于未来现金流的贷款发放标准使得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无法从银行系统中得到支持,从而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发展。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平台以及各种传感器,已经成为了大数据来源和承载的主要方式,互联网上的数据量正在呈现每两年翻一番。未来,大数据时代将会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等各个领域,而电子商务将无疑是其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领域之一。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以阿里巴巴为例,从2010年到2014年,淘宝和天猫双十一单日成交额分别为9亿、33亿、191亿、350亿、571亿。根据国家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7.4%)的3.86倍;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通过信息消费带动了相关产业1.2万亿元的发展,占GDP增长约0.8%。所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突显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紧缺性。
1、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赢动教育共同调研和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直接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就业人员超过235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员超过1680万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18年我国的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会有半数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寻求发展,未来庞大的人才需求将导致电子商务人才存量的不足,从而拉大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缺口。报告显示,目前有37.68%的电子商务企业急需电商运营人才,有28.57%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IT、美工),有17.39%的企业急需推广销售人才,有18.84%的企业急需综合性高级人才。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不足的鲜明对比下,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商务人才供求脱节的原因既有来自电子商务人才自身方面的,也有来自企业的。从电子商务人才方面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缺乏对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状况的了解,而且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即使是从事了多年的电子商务领域的人才,也很少会在该领域有所突破或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持之以恒。从企业方面看,急切的求利态度,缺失的发展氛围,以及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电子商务人才新手难以入门,老手不能稳定工作,结果造成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整体恐惧症,削弱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有效需求。尽管如此,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还是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结合企业需求来进行培养相应的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对电商运营、IT技术、美工、网络推广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缓解一线城市就业压力,拉动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2、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2.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总体思想
坚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观念改革和教育思想为先导,注重应用与研究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子商务活动和专业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破除固守原有的技术培养手段,尝试对“应用型”和“素质型”人才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培养,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和真实项目实践等多层面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当前企业和社会前沿信息的接触,促使高校保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效性、有效性和先进性。
2.2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实践
(1)探索建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1+2+1”模式”
因为电子商务专业较为注重实际应用技能,企业对毕业生往往要求其能更快的上手,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减低其人力资本。因此,在结合电子商务应用的特性之后,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实训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通过1年基础课程学习,2年专业课的创新“OandO”模式(线上线下模式),1年企业专业定向实习,即“1+2+1”模式,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方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企业中,学习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和业务,实现“零距离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2)研究建立数据模型
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利用大数据来谋求自身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很多高校也在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相应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然而其在专业培养计划设计上往往偏向于热门专业,缺乏对电子商务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能更好的为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数据依据。前期的数据收集主要分类采集社会对电子商务总体环境的要求、岗位供给等需求;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素质等的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数据;学生信息、兴趣、技能偏向等数据。
(3)探索研究“OandO”模式(线上线下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然而大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突破企业挂名、高校自主培养的方式。通过大数据模式,将打造一个多层面的企业-高校-学生三者的信息平台,建立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学生可以在“2”模式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了解电子商务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而企业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高校平台参与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在后“1”模式的实习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地掌握学生技能水平在企业中的应用状况和适应情况,进而使高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
3、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教学效果 因素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这门课程并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兴趣比基础更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如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上机作业,可以轻松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对计算机怀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在上机操作与考试中成绩明显领先。那怎样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呢?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取教学素材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喜欢接触新的事物。老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喜欢与熟悉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有竞争性的活动与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计算机知识竞赛,采用小组比赛,分必答题与抢答题两种类型,邀请学生一起参与主持与记分,学生兴趣深厚,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3.结合计算机应用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操作实例和任务
计算机的发展迅速,应用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本身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应根据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主流(而不是根据教材)来选择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学生在操作任务的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实用性原则,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自信,提高协作能力。
4.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中职学校中,可以根据开设的计算课程,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兴趣与提升能力。
二、重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学习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走进社会多个行业,引起了一系列的行业变革。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其教学工作的质量与实效性直接决定人才的基本素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云计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应用,是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发展新需求,也是必要举措。通过“云计算”的应用,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入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对传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革除,是新时期提高教学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
1.软件教学
在软件教学工作中,必须将“云计算”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将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在进行操作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适当对于“云计算”设备的操作进行讲解,例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中“云计算”应用技术的讲解。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以office 系列软件为例,通过在线办公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云计算”技术对于办公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另外,软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对手持终端设备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进行教学,并且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硬件教学
硬件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接触计算机时的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处理器从以往的低频、单核,发展到了现在的高频、多核,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硬件设备的出现,结合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智能电器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讲解新鲜事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并且展望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硬件教学中,融入“云计算”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积极的意义。
3.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交互方式。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满足数据处理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并且引入当前火热的移动网络的“4G 技术”,通过结合身边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学习传统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技术发展的认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确保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日后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就业的专业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具备某个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而且还应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必需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应用层次日渐提高的今天,扎扎实实地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中职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寻找社会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需求,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有效提高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走上工作岗位。专业内容的设置还要积极为本专业教学工作服务,并且保证教学过程的与时俱进,新技术与传统基础技术进行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拓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