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 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 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 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 and 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 J, Hobbs R.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Landscape Ecology , 2002, 17: 355~365.
关键词:城市; 景观生态;可持续 Abstract:In a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more popular is the modern city, how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non-fragil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landscape planning, to compare notes, expound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ecological design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的形成可以理解为是随我们人类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产物,城市的类型为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人为等非内部条件的干扰下很容易打破原先的规则。近些年来,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社会出现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我国大部分城市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重要性,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结合系统景观设计方法以及生态学原理去引导城市消费和生产方式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这种方法重点是发掘资源潜力,建设体制合理、生态高效和健康、社会和谐、景观适宜的产业,实现统一起人类与自然的生态、物质与精神的文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的多重赢收,并把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实现。
二、现代城市生态规划和景观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的交互作用,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整个生态景观是它的研究对象,通过相互转化和作用人与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交换和传输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并把景观的功能、动态变化的作用机理、优化结构、美化格局,与生态系统原理、方法相结合来研究、保护、合理利用的运用景观,在实用性方面很强。城市生态系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混合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等因素,它包括环境与生命系统,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研究城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关系就可以从各个角度。城市环境规划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作用有协调和指导部门利益、城市空间环境合理组织、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因此要具备生态观。生态观的具备,更能指导政府及人民建设生态城市,更能建立起和谐、高效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近几年,景观规划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运用。建设景观规划城市的目标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的和谐、协调的氛围营造并维护好,和谐的处理土地开发利用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2.1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生态效果
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是建造宜人的景观。在城市生活中宜人的景观更适于人类生存,能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文明,包括经济性建筑、通达性景观、清洁的环境、稳定的生态、优美的景观、不拥挤的空间等内容,这也是对静、绿、安、美的要求的居民小区就是这些内容的一般表达。景观要素的内容如大小和形状等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关系也应受到特别的重视。
2.2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生态规划的设计
与自然相协调与作用是生态规划设计的方式。重新审视设计的城市、景观、建筑等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框架,而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出来。换句话来说,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结合和适应自然过程的方法,全面衡量设计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每规划设计一个景观,我们首先问自己:这个景观对生命世界有恢复或改善作用还是有破坏作用呢?对生态过程和结构有保护作用还是有害呢?
对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实施过程是分析土地和空间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想人与建筑物、城市、地球等和谐相处,则景观规划设计师得负相当大的责任。景观规划设计有其特立的本质:把户外空间和土地进行生态规划设计,从这说明,景观设计学把生态规划设计作为其核心生态原理。然而,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景观规划设计深层的含义,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有机更新能力和再生能力,线性能流和物流改变其排放和输入模式,建立一个在消费中心与能源之间的循环流程,就可创造出可持续的景观。
2.3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的是生态规划设计
人们所追求的新的梦想是生态规划设计与城市景观,因后工业时代与工业化的进程的到来对梦想的追求而逐渐清晰,发展进程从欧文提出的和谐工业村,霍华德建议的田园城市到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可持续、生态城市。这个梦想真正全面地融合了生态功能与美的形式、生命的环境与设计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公园的存在不单单是独立城市的特殊占用地,还融入了千家万户;让设计之中有自然;让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过程相偎相依;让自然的设计和过程被人能重新关怀、体验、感知。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有其遵循的原理
(1)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有可再生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人类要想实现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就必须节约和保护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然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有其局限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方式应为保本取息的方式,而并非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2)尊重和展现自然美好的一面
现代城市日趋隐形了过程和元素,渐行渐远的自然即将达到居民看不到的界限,所谓的脚边水平线、地平线、远山的天际线,以近成为抽象名词。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就像传统设计中的自然过程在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也往往被遮隐。这些丑陋的对象处理垃圾的地方、处理污水的工厂等被遮隐,并且是被人们有意识地遮盖的。城市逐渐消隐了生活支持系统的过程和结构,自然过程和景观也在逐渐消失不见,人们对环境的现状、未来的淡漠,使得很少部分人会因关心生态环境而去约束自己日常的危害环境的行为。
四、问题与讨论
目前,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是对景观的不可持续的的创造,像设计的普通景观大道、庆祝十一、五一时所设计的花坛,还是城市内的广场布置,亦或是人工设计的“自然公园”;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建设的复杂的人为的“山水城市”、“花园城市”,这些都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类型。
对未来城市环境建设提出几项变化要求:首先是把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替代生活空间的需求。其次是把人的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替代只治理污染的需求。第三是把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代替城市绿化需求。最后是把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替代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总而言之,就是要把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系统观,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和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引进来,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自然化、系统化、人性化和经济化。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71.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技术要点
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共生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共生性原则是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通过各种表现实现控制城市生态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实现与自然景观和自然物体的融合,使城市生态景观协调、共生于城市环境。
1.2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强化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功能,着重开发城市生态景观的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等功能,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体现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实现。
1.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种设计意图和设计功能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美观、功能和意图的高度整合。
1.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此来展示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通过城市生态景观体现综合、多样、美学和功能的特点。
2.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设计
完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体现生态景观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结构,通过串联和交叉的方法系统地体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各个环境,将城市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和人文性融合成一个稳定的表达系统。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结构设计应该体现物质和生态的循环,能量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流动,信息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体现,高效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重要作用。城市生态景观应该强化对区域、廊亭、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将结构的创意始终纳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完成—个具有生态意义的结构设计,体现动态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体系。
3.完善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和变化,这样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虽然能短期实现设计的部分目标,方便获得城市景观的外形,但是往往出现人力、资金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需要改变城市景观的设计思想,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体现环保、节能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等观念。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生态的多样性,使各种城市生态景观生物在自然的环境中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建立生物栖息环境,获得独具生态特征城市景观设计能力。应该坚持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齐划一,对城市生态景观进行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采用精细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应用多元化和多层面的措施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意图和目的。
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特色
4.1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亲和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把握人性的尺度,将人性化的城市生态景观作为营造亲和性景观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实现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多样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多功能性,将城市生态景观转化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4.2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地形的多变性,建立城市园林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形成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用设计体现城市园林具有生动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设计意图渗透到的景观的基面,用细节和结构的设计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生态景观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将园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关键字:景观生态学 城市建设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1.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C.特罗尔所倡导的学术方向。这个倡议和往后的B. H.苏卡乔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学说, 促进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使生态学和地理学的观点日趋接近融合[1]。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结合后, 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概念扩大到与地理环境成分的有机结合和功能联系, 另一方面解决综合地理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景观学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国家的生态学家发展为景观生态学[2,3]。
我国改革开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十分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 如景贵和等进行的景观生态分类和农业布局的地段设计研究[4],在景观生态分类基础上进行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5],钟晓青等的广西北海火车站广场景观生态工程分析研究[6]等, 实际上都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
2.1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关于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 主要应侧重以下六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积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与景观视觉识别(CVI) 、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简述
城市生态景观主要依靠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来实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7]。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 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 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除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 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外, 其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8]。
2.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加强城市景观功能,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9]:
(1)安全性: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 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 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 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 有两种含义, 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 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 又是社会目标, 同时也是经济目标。
(3)便利性: 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 游憩不用乘公车, 步行可方便地到达, 这是社会目标。
(4)舒适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 又是生态目标。
3.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具体的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发生重大改变[10]。
(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局、整体意识的建立。景观设计的对象往往比较具体,尺度相对较小。景观生态学整体而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使设计者高瞻远瞩,使其设计界域提升到营造区域环境的高度,增加环境的生命力。
(2)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运用相关的系统知识,适度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环境设计师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景观生态功能的目的。如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3)景观生态学原理提示人们要虚心向自然学习。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学习美的形式,学习万物生长的规律。而最重要的,作为环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生态设计,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4.结语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一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如何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实现原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贯彻“适宜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 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达到“天人合一”,将是未来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同时,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贵和.景观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 景贵和.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建设[M].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 7.
[6] 钟晓青,张宏达.北海车站广场景观生态设计与工程实施问题[J].热带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黄志新,张建平.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8] 张晓锋,张玉清,林宏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阿坝科技,2007,1.
[9] 石铁矛,李团胜.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方法―沈阳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规划师,1999,1(15) :41-46
摘要: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通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的阐述,对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力求达到使人居环境在兼具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的同时,真正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人为本,保证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理念支持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过,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其产生背景是在古老传统的造园学和西方现代景观专业的冲击下形成的,特点是起步晚而发展迅速。由于技术、经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城市户外空间的休闲广场,园林景观成为艺术品摆设;草坪多半不允许进入;树荫少、座椅少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围合成的广场其可达性几乎为零等问题,这些都让户外空间环境失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此外,还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过于沉迷各种意向图片,将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计成果重组成为新的设计成果,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本土生态环境、地方文脉缺乏联系,同时也背离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园林景观的宝贵资源,要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必须树立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观。(2)地方性原则。通过对基地以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并强化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与创造,而且从更高层次提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2)气候。通过设计的选址和场地的规划设计,来创造适宜的气候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气候的营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飓风、寒冷;在区域内引入水体,通过水分蒸发形成制冷的微气候效果;植被具有气候调节的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尽量保护现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运用。(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植物要素,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过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基质,充分考虑植物系统的丰富多样化,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性、独特性和维持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植物要素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和延续的基础。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从尊重自然演化过程的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对区域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复原;发挥水体沿岸带的过滤、拦截的作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调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合理运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家Eckbo认为:“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都应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生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面对自然生态的外部世界,运用生态手段,来满足人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态系统,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各种社会文化要素间是相互作用、不断流变的动态复合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凸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运用新技术,循环使用能源,努力做到节能环保。综合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简称“3S”技术,运用前景广阔。通过客观数据的量化和比对分析,能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类生存环境真正变成一种开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间。
4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聚居环境,要求我们从生态、永续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环境健康、资源可循环为目标,将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人类创造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 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 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
[5] 约翰・O・西蒙兹.景观规划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Z].2000.
关键词:森林;景观格局;3S技术;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73-03
1引言
香格里拉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森林资源丰富,是阻止西北风沙南侵的重要屏障,是江河源流水源的基础保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 2]。因此,为了科学地经营管理香格里拉县森林生态系统,对香格里拉县的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研究及其景观生态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研究者对香格里拉县的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景观格局、森林景观动态变化、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等进行了研究,而在对香格里拉县的森林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2国内外基于3S技术的森林景观格局动
态变化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概况森林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多年来景观生态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人类的发展不断地干扰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生态规划越来越受景观生态学家的关注。目前,采用RS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其优势在于结合RS与GIS技术对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快速地分析出森林景观斑块的转移和变化,揭示其变化规律,并以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为调控手段,为景观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者在森林动态、森林多样性保护、干扰生态与森林生态恢复等方面以3S技术为分析手段,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大量研究,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森林景观规划管理、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Riitters等在对景观格局和结构因子分析的研究中通过分析计算了景观格局和结构度量得出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3]。Cain等运用3S技术对田纳西河切萨皮克湾水库集水区进行了专题地图制作,并利用不同景观呈现的不同分辨率和不同数量属性进行了研究区域景观单元的多元模式分析,得出了该区域的土地覆盖格局分布图[4]。Bürgi在瑞士低地森林变化的研究中通过分析3个重叠时期的森林资料,揭示了研究区域森林变化的原因[5]。Baskent等探讨了利用GIS技术分析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景观管理模型的方法和思路[6]。Liu Guoliang等在加拿大哥伦比亚森林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及森林规划的研究中提出了明确森林空间和时间上的生态设计模型、森林仿真优化系统(FSOS),其结果分析表明了FSOS有帮助解决在不同优先级景观资源条件的理想方案的能力[7]。Metzger等以景观破碎化与连通性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研究了大西洋森林地区不同时期森林格局动态变化提出了科学的生物保护方案[8]。Boucher等以森林格局专题地图和长期的考察记录数据研究了上个世纪加拿大东部落叶林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做出了研究区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生态规划[9]。Weiqi Zhou等以1914、1938、1957、1971、1999、2004年6个时期森林斑块数据库为基础以3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美国东部城市化流域90年的森林覆盖及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10]。
张涛等以沪嘉杭地区余杭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化程度不同的6个乡镇,以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作为城市化的指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MapInfo)为手段,利用1∶10000山林植被现状图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等相关图件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林种作为森林景观分类标准,建立了余杭森林资源景观数据图库,对余杭地区不同城市化程度下6个乡镇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11]。丁圣彦等以1983~1999年森林资源分布图为主要信息源,用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破碎化指数等指标分析了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中部典型地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12]。徐天属等在GIS平台下,建立了九溪河小流域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数字景观图[13]。国庆喜等对丰林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与评价研究运用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DDEM提取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森林景观类型分布与各地形因子的关系,得出影响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坡位和海拔[14]。
郭红以长白山地区白河林业局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遥感影像图,1987年和200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了森林的空间结构组成,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研究了区域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详细系统的分析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结构、景观格局现状和动态变化。通过DEM和景观现状的叠加,深入分析了各森林景观类型与坡度、坡向和地形高程之间的关系,揭示由森林资源结构变化而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基于景观格局的动态模拟和景观格局空间结构的分析,对白河林业局景观进行了功能分区,并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提出各规划区经营措施[15]。王晓东等以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1999、2002和2006年同期Landsat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辅研究区域林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1∶1万小班地形图、1∶2.5万林相图及小班调查卡片,利用Erdas9.0对遥感图像进行波段组合、几何校正、图像融合等预处理,选用非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不同时期森林景观分类,形成森林景观影像专题图,将其输入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计算各类森林景观指数,分析对比梅城林场不同时期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为森林景观规划提供了依据[16]。Wang Qiong以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修订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中适应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有显著提高[17]。此方法的提出为景观格局的预报、模拟、分析和规划又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Jin-Tun Zhang等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植被多样性与旅游影响变量的新指数-综合生态敏感性(IES),并将该指数运用于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18]。
在国内外运用不同时期信息资料结合3S技术来分析景观动态变化及森林景观规划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热点已逐渐转向了对森林异质镶嵌体的结构及其动态的研究。从群落组成结构分析和群落分类,向群落梯度分析、排序和群落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分析转移;从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分析探讨群落演替动态规律转向分析斑块组成结构、年龄结构、空间结构,揭示森林镶嵌体动态。与研究区域特色条件相结合而提出适宜当地景观格局分析评价的新思路并未其景观生态规划提出更好的方法成为今后森林景观格局及生态规划研究领域的趋势之一。
3基于3S技术的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格
局变化与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目前,已有研究者对香格里拉县的天然林景观生态评价、森林景观格局、森林景观格局演化、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潘海波在景观生态评价基础上, 综合已有各种生态规划理论和实践, 借助了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依据运筹学原理,通过研究区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的构建, 以及关键地段的识别等环节,结合天然林保护的特殊需要, 采用景观要素因素分析和景观格局优化的综合方法进行了香格里拉县天然林保育的功能区划[19]。许慧敏等通过对香格里拉县森林人为干扰因子调查及样方调查表明了人为干扰因子类型主要有放牧、房屋建材砍伐、木材砍伐、薪材采集、积肥、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及旅游开发等,人为干扰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香格里拉亚高山森林树种多样性,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其树种多样性又逐渐降低,群落出现断层,森林资源量减少,进而发生逆行演替,危害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0, 21]。周瑜利用香格里拉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ArcGIS 9和Fragstats3. 3软件支持下,选取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等森林景观格局指标分析了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县冷杉林和高山松林斑块较多在总体景观中处于主导地位,阔叶林和灌景观较为破碎,景观要素类型较丰富,天然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2]。姜鹏等结合了中巴卫星2000年和2009年香格里拉中心区数据,借助GIS、RS和Fragstat软件,对香格里拉中心区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两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23]。岳彩荣等通过对香格里拉县1974、1989、2000年3个时段遥感卫星影像的解译, 得到其3期森林景观分类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素分析了地形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利用成本距离分析方法研究了居民点、道路、农地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 并对成本距离与景观空间变化关系进行了函数拟合[24]。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香格里拉县的天然林景观生态评价、森林景观格局、森林景观格局演化、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等方面已进行了研究,而在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4结语
以3S技术为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森林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热点。3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香格里拉县天然林景观生态评价、森林景观格局、森林景观格局演化、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等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在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探索。因此,在基于3S技术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研究基础上继续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将成为香格里拉县森林格局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韩红霞. 山地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 宋发荣. 香格里拉县的森林资源及其特点分析[J]. 西部林业科学,2008,37(1): 124~128.
[3]Riitters K H. A factor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structuremetrics[J]. Landscape Ecology,1995,10(1): 23~39.
[4]Cain D H K,Riitters K. Orvis. A 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statistics[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4): 199~212.
[5]Bürgi M. A case study of forest change in the Swiss lowlands[J]. Landscape Ecology,1999, 14(6): 567~576.
[6]Baskent E Z.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1): 83~97.
[7]Liu G, J D Nelson,C W Wardman. A target-oriented approach to forest ecosystem design——changing the rules of forest planning[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7(2-3): 269~281.
[8]Jean Paul Metzger, Alexandre Camargo Martensen, Marianna Dixo, et al. Time-lag in biological responses to landscape changes in a highly dynamic Atlantic forest reg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9,142(6): 1166~1177.
[9]Yan Boucher, Dominique Arseneault, Luc Sirois, et al. Logging pattern and landscape chang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at the boreal and deciduous forest transition in Eastern Canada [J]. Landscape Ecology,2009,24(2): 171~184.
[10]Weiqi Zhou, Ganlin Huang, Steward TA, et al. 90 years of forest cover change in an urbanizing watershed: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J]. Landscape Ecology,2011(6):1~15.
[11]张涛,刘军.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J].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41(1): 83~88.
[12]丁圣彦,钱乐祥,曹新向,等.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J]. 地理学报,2003, 58(3): 354~362.
[13]徐天蜀,彭世揆. 九溪河小流域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21~25.
[14]国庆喜,王天明. 丰林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评价: 量化与解释[J].应用生态学报,2005(6):825~832.
[15]郭红. 长白山地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16]王小东, 陆长华,黄庆丰. 基于 RS 与 GIS 的东至县梅城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4): 522~527.
[17]Wang Qiong.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fish-swarm neural network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12):212~213.
[18]Jin-Tun Zhang, Chunling Xiang, Min Li. Integrat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 i> IES) 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eco-tourism impact on forest vegetation landscape: A case from the Baihua Mountain Reserve of Beijing,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7): 365~370.
[19]潘海波. 基于 3S 技术对香格里拉县天然林景观的生态评价[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4): 6~9.
[20]许慧敏,张劲峰,向红梅,等. 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香格里拉亚高山森林树种结构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5):591~596.
[21]许慧敏,张劲峰,向红梅,等. 香格里拉森林人为干扰因子类型分析及管理对策[J]. 山东林业科技,2008, 38(2): 1~3.
[22]周瑜,岳彩荣. 香格里拉县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 林业建设,2009(6):25~29.
关键词:大连星海公园景观生态学 规划空间格局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enic spot to dalian xinghai park scenic spot for the study, using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dominance index, landscape evennes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dalian xinghai park index scenic landscape patterns of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dalian xinghai park planni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节 引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景观结构、 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内涵与方法
景观生态规划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设计之父0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方面的规划。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提出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千层饼”模式,是真正意义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出现的标志。狭义的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不仅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过程、社会过程和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而且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来经营和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1】
1980年代以来。在景观生态学全面发展的推动下,景观生态规划得到了迅速推广并逐渐成熟,目前已形成多种规划思想与方法体系,其中三种比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是捷克景观生态学家Ruzicka和Miklos提出的LANDEP方法体系、德国景观生态学家Haber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分异战略(DLU)以及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等人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2】
风景名胜区是实现人类与自然亲和的载体,其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 异质性大的特点【3】。
第三节 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区概况
大连星海公园,位于大连市西南,由占地19万平方米的陆域园林、长达800多米的弓形海水浴场组成,是著名的风景区。星海公园由游览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园、海水浴场区四部分组成。海水浴场区是沿国内800米长的半月形海滩而成为大连市四大海水浴场之一。景区内鹅卵石铺就的条条甬道,把棋乐亭、望海亭、海岩亭、迎潮亭、瑾花亭连在一起。园内建有望海亭、迎潮亭、望海楼等景观。
3.1.1自然概况
3.1.1.1地理位置
大连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性的气候。
大连星海公园
3.1.1.2地形地貌与土壤
大连城市区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南端,丘陵半岛地貌为主,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及其余脉,沿半岛走向,纵贯全区,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高南低、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滨临黄海,毗连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受地质构造、风化剥蚀及水流侵蚀等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山顶海拔标高一般在100~200m,地形坡度随地面标高提升而变陡,山麓下部5~10°,中部10~20°,上部25~70°。临海地势形成陡崖峭壁,高20~70m。
3.1.1.3气象
大连常年主导风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10.5°C。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大连市年平均气温绝对变率为0.544,相对变率是5.08%。(参考大连市1950―2001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3.1.1.4植被
截至2005年初,大连市城市绿化面积为1亿142万,覆盖率为42%,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
乔木:雪松、元宝枫、国槐、榆树、杜仲、白桦、紫叶李
灌木:碧桃、榆叶梅、大叶黄杨、连翘
3.1.1.5生物资源
哺乳动物:野狗、野猫、野兔、黄鼠狼、刺猜、田鼠等;
鸟类:麻雀、喜鹊、山雀、乌鸦、燕、等;
其他:野鸡、野鸭、龟、青蛙、蟾蛛等。
第四节大连星海公园景区景观格局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为基础,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景观的功能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畅通,并使景观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满足人们旅游、休憩、观赏等需求的活动。
4.1大连星海公园土地利用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过程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其中有的变化使人担心。这就要求人们在希望享受高质量景观的同时,要在景观的发展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归根结底在于应该从整体生态着手, 制定具有生态文明的景观规划体系【4】。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交错、重复出现、嵌套分布,就形成了一个景观镶嵌体。大连星海公园作为城市风景区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明显地区别于其它景观镶嵌体,其景观类型相对单一。大连星海公园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对单一,其构成要素大致有三类:即:①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景区服务区建筑、售卖亭建筑及其它各种建筑物;②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单元,如公园绿地等;③人为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单元,如海洋等。
4.1.2大连星海公园斑块尺度与分布
大连星海公园的三大类板块的尺度与分布有以下特点,在尺度上:①同一类型斑块尺度相对较大,②公园绿地斑块的被园内道路分割、连接,既促进又阻碍,在分布上:①同一类型板块的分布集中,②公园绿地斑块在数量上、面积上都占优势。
破碎度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斑块个数的多少,大连星海公园的斑块的绿地景观破碎度不大,说明绿地景观整体性较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性,斑块种类较为单一,总体多样性程度不高。
4.1.3大连星海公园水体斑块的聚集度与破碎度
大连星海公园的水体斑块包括:园内主轴线水体景观和海岸线滨水景观,水体斑块的聚集度较大,破碎度小,破碎度小对生存于其中的物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就小,破碎度小也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可能性减小。
第五节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2)针对性原则:针对研究区的特点,立足于挖掘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点、显现场所精神,采用相应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3)综合性原则:本研究力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经济条件等问题,以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同时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1)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当前不甚合理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进行景观结构调整;
(2)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准则,在前述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黎明主编.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06-03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
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
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
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
报,1995,(50).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鸭溪;旅游开发;生态平衡
图文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1、1区位概况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南郑县西南部,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公园西达南郑县边界,与宁强县相邻,东至黄洋河东沟,北起白杨坪,南至冷坝南部梁脊,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现有居民7600多人。
1、2旅游资源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由西流河大峡谷、巴山松原始森林、石马山石林、中华龙山、冷坝草甸、红山云海、安汉垦区、黄洋河等景点组成。特殊的地质地貌使群峰、深壑、溪流、碧潭、山涧、峡谷和盆地相互交融,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十分秀美。景区的土壤环境、大气、地面水质量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达到5万个以上,是陕西省最大最好的天然氧吧。该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现代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景观为主,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为一体。公园共规划为四大景区,现已探明的景点多达160余处。
1、3景观分区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和蜿蜒的西流河为主要景观;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鸭溪景观规划设计的基地就位于黎坪景区的黎坪坝子。
黎坪坝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阳光充沛,就像是万山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片安居乐业的极好所在。几十户农户散居其间,到处都是竹篱瓦舍、小桥流水的场景,一片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2、景观生态学理论在鸭溪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简单来说,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对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过程的科学。它通过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可以指导设计出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安全的景观,可成为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而且对农业开发、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鸭溪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充分保护基地自然景观的特色和质量,修复现有的生态破坏,创造顺畅的游览网络,建设优美的游览坏境,满足人们对观赏自然美景的渴求。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增加鸭溪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可操作性。
2、2鸭溪生态肌理研究
2、2、1溪谷
由于鸭溪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因而其溪谷组成也多种多样,来自洪水的沉积物(沙、砾石、卵石等),和山林及湿地的有机质等组成了多变的河道。河漫滩的土壤构成和植物分布也是多样的,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的考察研究。
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区域的生态是脆弱的,哪些地方是漫水区,哪些地方是汛期漫水区等。这样有利于我们景观节点的安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保持河流的生态平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寻求到确切的科学依据。
2、2、2地表径流系数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到达鸭溪的地表径流变化。基地现有的农业开发模式已使地表径流量有所增多,景区建设将会加速恶化这一状况,也会使鸭溪的洪峰流量和频率增加。其后果将是水患增加、堤岸破坏和动植物栖息地的退化,进而会影响到鸭溪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规划要求我们必须对开发建设可能引起的鸭溪径流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研究,在这个准确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地表径流系数(如表1)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应用于指导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才能使规划和建设活动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表1)
2、2、3土地利用对坡度要求
为了防止对基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避免建成景观构筑物的潜在危险,我们必须寻求坡度与基地规划利用之间最佳的相互匹配的关系。坡地类型的选择取决于景区规划建设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鸭溪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酒店的建设基址、交通的组织,景观节点的建设布局和形态等。必须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
(表2)
最低,包括减少水土流失,不打破原有自然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等。并进一步修复已有的生态破坏,如河道坍塌,农垦过度。
因此,基地的自然环境和坡度现状,及规划建设物所要求的合理坡度对整个规划设计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鸭溪景观规划设计基地各项利用活动而言,我们必须知道用于酒店建筑、停车场、车行道、景观步道、草地等建设的最适宜的坡度。(如表2)
2、2、4溪谷开发与生态平衡
鸭溪两侧的平缓坡地是流域内排水系统的汇水区,而坡地的农业开发使得60%以上的降水都形成了地表径流,从而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1、坡地对流水侵蚀的抵抗力减弱,土壤被侵蚀,2、河道沉积,加重了河道的排洪压力,3、部分堤段存在坍塌的威胁,4、水质恶化,河道生态遭破坏。
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鸭溪两岸的整改方案。这些整改措施包括:1、对鸭溪两侧耕地进行相应的改造,树木、草地和农作物相间种植,2、取缔部分耕地,改造为林地和草地,3、田园区相应地方补充植被,4、加固部分危险堤段。
2、3规划设计分析
2、3、1功能分区
根据黎坪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要求,游览与生产和服务与生活的多方面之间的联系,需要从景区发展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合理利用基地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种需求。我们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了各种功能系统,既突出了各功能区特点,又注意了整体的协调性,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鸭溪景观规划共分成四个区:(1)田园区;(2)林园区;(3)家园区;(4)庭园区。四个功能区与鸭溪及自然的山、林互相贯通,彼此呼应。(如图1)
(图1)
在四类功能区的划分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园区的自然景观和资源特色、交通现状和旅游设施现有条件等各方面因素,为了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引导游客行为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推进,特将规划区划分为“一脉、两片、三组团”的游览空间结构布局。
其中,鸭溪成为贯穿整个景区的主脉络,林园与田园为游览片区,家园与庭园为综合服务片区。在片区内部依据景观特色和游览主题,按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游览与服务的需要,划分为田园风光、林园魅影和酒店服务三个不同的功能组团,组团之间彼此独立,同时又通过景区内部的生态系统循环、景观节点序列以及游览路线组织使其紧密贯通。
2、3、2交通规划
景区主干道是指与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车行道相连接的,供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和服务于游客游览、后勤服务的机动车道。规划基地现有车行道两条,分别为森林公园车行道(连接到综合服务区和各旅游区),和居民用车行道,宽度均为5米,为泊油路面和土路。因此,对于主干道的工作,我们只需完善标示、修整土路和调整绿化。
景区次干道指从主干道延伸到景区的道路,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和贯通各功能区,创造方便、舒适的交通条件,我们规划建设的次干道宽3米,为水泥路面。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地形复杂、影响自然景观和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在此我们采取了最为精简的方式设置次干道,将酒店区和田园区分别与主干道相连。这样既避开了地形的问题,同时有效的维持了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并在路面下和空中以自然的方式为动物的迁徙提供了生态廊道。
游览步道主要是起到各个景点之间的连接作用,游览步道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览的舒适度和游览的效果,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对游览步道的规划采取了随形就势,开合有序的方式。道宽为1.2—1.5米,路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块石、卵石进行自然铺砌,沿途适当位置设置园椅,供游客休息、观景。当游览步道坡度大于12度时,适宜随坡筑成台阶;当游步道纵坡大于25度时,我们采取每隔25—30米设一休息平台的方式缓解疲劳。规划设计的游览步道,将景区内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在不破坏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走回头路,同时使道路本身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2、3、3鸭溪防洪规划
由于过度农垦,鸭溪河道及河岸在旅游规划建设之前就已存在诸多的生态破坏问题,因此,我们此次的景观规划设计除了不能加重这种趋势之外,还应当借此契机,为生态的恢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1)恢复过度开垦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减少雨期径流和防止土壤侵蚀;(2)疏浚河道,清除障碍物,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景观需求和河道状况拓宽水面,(3)为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加强安全性,只在需要加固堤岸和防止坍塌的区段进行少量硬化,其余部分堤段利用植物等软质景观加强水土保持性能;(4)将涉及安全性的景观节点和道路设置在汛期漫水区之外的安全位置。
2、3、4酒店区总体景观规划
基地自然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自然景观对开发建设和游客活动干扰的抗性,以及干扰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每一个景观单元都有着自己的内部稳定性,而基地自然景观的整体稳定性则反映在每个景观单元中各物质的比例上。一旦这种合理的比例被破坏,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便不复存在。比如道路和景观平台的建设,由于没有光合作用有效消蚀照射的阳光,其温度和湿度会迅速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这一单元系统的稳定性。当单元系统稳定性被过多破坏时,就会对景观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鸭溪景观规划基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规划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分区分点分析与综合考虑的方法能深化研究的内容,使结论更具逻辑性和准确性,进而使规划设计方案本身更具有(图2)
科学性。通过规划结构解析、规划功能评价、场地生态系统的内部逻辑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安全三者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依据这些原理为鸭溪景观规划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使得居民和游客与动植物和谐共生,场地旅游开发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规划成果成为可能。(如图2)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沈守云. 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