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及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

第1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更全面的归纳性研究方法。然而,国内目前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过于重视定量研究, 忽视定性研究, 更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 这一缺陷制约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介绍扎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和评估方法,以期推动该方法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 供应链管理 定性研究方法

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挑战

(一)缺乏整体性理论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践环节的某些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些经验上的模型来解释SCM的适用范围、形式、成本和利润,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核心理论的建立。

同时,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是针对供应链某部分进行的,并设定特定条件,当条件改变时结论就要发生变化,以致适用于供应链整体的研究成果很少。

(二)缺乏定性研究方法

国内的供应链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但是不适合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动态研究。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和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定量研究是通过对事物可量化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因而用其来直接研究复杂且动态的管理问题与现象就比较困难。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由以往仅重视定量研究方法转而对定性研究给予同样的重视。而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方法。

扎根理论的内涵与步骤

(一)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之后简写为GT)最早由Glaser提出。它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抽样获取数据,对样本提炼出范畴,并持续比较,找出参与人认知的理论性异同,从而建立在范畴、属性和关系基础上的理论框架。

研究中往往并没有先验假设,从数据中直接获得知识,不受制于已有理论,是一种在被调查者观点基础上理解现象的解释性、归纳性研究方法。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特点

如图1所示,GT的研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存在差异。其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

1.文献的解释性作用。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其不以文献回顾和假设开始,相反,在研究中要舍弃文献,从实际数据中产生范畴和关系。GT要求先从数据中产生自己独创的理论,之后再在已有理论或者已有案例事件中寻求解释(步骤6)。

2.抽样和访谈。扎根理论依赖于数据分析,而数据来源于访谈(步骤2和4)。这里的访谈要求逐字记录,以保留细微的差别。同时要求开放式访谈,尽量让参与者自行回答,不对其做任何引导。访谈对象必须覆盖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的雇员以对比不同。

3.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规范方式。开放性编码(步骤2)把数据分为不同的有意义的单位,并组合成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在步骤7,使用选择性编码,将新范畴进行提取并整合。

在研究中,使用备忘录(研究笔记)的方法(步骤3、5、7)来提炼范畴,定义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并获得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持续比较。图1显示出研究过程的来回移动,这被称为持续比较。研究者提出基于一组采访、观察和其他形式产生的数据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后续访谈和数据收集活动来测试这一关系。而访谈又带来新想法,从而重新解释之前的范畴和关系,并带来更加集中化的访谈和数据收集。这一过程的重复性使GT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经过持续比较,定义了清晰的范畴和关系,理论也由此产生(步骤9)。当访谈已经无法增加现有的范畴、属性、过程和关系时,理论达到饱和,从而产生新的理论。

扎根理论的目标就是构建新理论,而理论的目的在于描述在特定结构条件下范畴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行为。

扎根理论价值及其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一)扎根理论的价值

要了解GT的价值,必须先了解它的研究理念与其他研究方式的差异。Burrell and Morgan (1979)和Meredith et al. (1989)把学术研究范式描述为代表研究者和学科的哲学范式的连续体,两端分别为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如图2所示。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意外证伪,旨在解释和预测。这种范式包括现实主义和科学现实主义,包括实验、数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模拟和统计方法等。

而另一端是相对主义和解释主义。这些研究者强调描述而不是预测。解释主义依靠定性方法,包括实地研究、符号学、案例及现象学。一般来说,相对主义/解释主义试图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环境,认为个体会影响塑造他们所处的环境。

在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之间,则是扎根理论的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就定性方法的解释和预测特性而言,扎根理论更客观。Charmaz(2006)提出“客观主义的扎根理论”即“假设外部事实正在等待着被没有偏见的观察者记录”。

和大多数定性分析方法一样,GT位于接近相对主义/解释主义的一端。然而,扎根理论依赖于定性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强调重复性。它对探求模式和新理论构建的强调,又将它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科学原则,强调理论的特殊性和情景性,通过理论取样、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一整套系统的操作程序,来建立并完善关于某种现象的理论。因此,非常适合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二)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引入

就供应链管理研究对象——供应链的特点而言,扎根理论非常合适。

1.社会性。供应链就内在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相互关联,跨组织、跨企业、跨文化。因此,研究者必须将供应链中存在的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现象作为社会过程来研究。扎根理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通过揭示组织行为产生的环境、组织结构和过程,使得研究者能了解在供应链框架下个人经历、互动和关系如何形成公司战略和行动。

2.整体性。供应链管理的宏观和相互关联性要求相应的研究方法要能从局部的研究来理解整体科学和逻辑表明,了解整体需要通过归纳法严格地质疑其部分。扎根理论是一个审视的归纳研究方法,它使用了一个全面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来确定供应链运作的规则、过程和策略,揭示了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维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从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不同层级和功能部门人员收集解释数据的方法。

3.自适应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组织系统,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自我调整。而所有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都涉及到内部潜在的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个系统的行为并不是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线性回归、正态相关等类似的数学技术,对于自适应系统的复杂分析进展甚微。GT的聚合、归纳和模式探求的过程,并不仅仅着眼于描述某个范畴的状态(如:知识意识的高低、创新的采用率高低),而是描述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如:知识意识对创新采用程度的影响),对于供应链研究而言非常有效。

笔者认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不应完全抛弃定量研究,然而也不应仅仅只有定量研究。因此,引入扎根理论,找出中国情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之后,再使用定量分析,更为合适,也更为客观。

扎根理论应用评估和不足

(一)扎根理论应用的评估

不同于量化方法,定性研究往往缺乏有效简洁的评估方式。为了评估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的评价标准。表1对已有的文献和标准进行了小结,有几个标准基本相同,但在文献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术语。笔者认为,经过比较和归纳,同一套准则可以用来评判扎根理论的研究,包括:严谨性、可信度、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扎根理论的不足

正如任何研究方法,GT也存在缺陷。

1.解释性。扎根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它的解释性本质。潜在偏见是对解释性研究结果的有效威胁,即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同时,因为访谈是开放式的,研究者在访谈中需要控制过程的进行,而不让参与者将访谈引导到自己偏好的方向。

此外,研究者在解释数据的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敏感度,重要的问题可能会被忽略掉。因此,扎根理论对于理论敏感度有较高要求。

2.推广性。扎根理论的实质是理论建立,而不是理论测试。理论概念和关系的普遍性验证往往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方法进行。由于研究中相对较小的样本和选择性的参与者,研究中结果比较难在不同企业和环境进行推广。

3.操作难度。由于GT要求数据在现场获取,企业可能不愿意让员工参与重要的访谈,也可能会对访问者进行有目的的企业行为观察感到不舒服,这常常使寻找合适的公司很困难。此外,数据分析方法较为耗费时间,开放式编码的访谈和新范畴的不断比较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由于持续比较的过程,样本的大小取决于达到理论饱和的过程,数据收集所需的时间长度往往是未知的,也很难确定是否理论已达到饱和。在无法确保没有新范畴出现之前,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抽样。

参考文献:

第2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企业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供应链管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快速反应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竞争激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一.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包括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以提高供应链性能的工具。

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解决供应链管理由于信息失真引起的长鞭效应,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技术在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1.条码技术

信息的收集和交换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码技术作为自动化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而可靠地收集信息,实现入库、销售、仓储的自动化管理。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包括条码的编码技术、条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物流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术。

企业运用条码技术,并借助于先进的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技术,能够对产品实现跟踪,获得实时数据,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同时减少了不确定性,去除了缓冲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条码技术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客户反应(ECR)、快速反应(QR)、连续补货(CR)等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条码技术在零售、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射频技术

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结果影响了信息的可得性、实时性及精确性。射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克服了上述问题。

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射频技术一般在配送中心和仓库内使用较为广泛。例如射频技术可以使得叉车驾驶员获得实时的指示,而不是在一段时间之前打印出来的书面指示,这样作业的灵活性增强,成本降低,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3. 卫星通信技术

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作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在供应链中,GPS能够实现对车辆导航以及对货车的调度和货物的追踪管理。

目前零售业也在应用卫星通信技术,迅速把每天的销售量信息返回到总部,从而能够及时掌握销售动态,进行适当的库存补充。例如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将当时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加快对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

4.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现实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配送网点的分布、配送路线的优选等都要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平台,能够提供为供应链管理所用的多种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

5.EDI技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中,EDI将变成供应链企业信息集成的一种重要工具,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全球进行合作贸易时,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

物流EDI用户遍及零售商、供应商、生产商、货运公司、银行、物流中心等。不过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供应链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

6.Internet/Intranet技术

Internet即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Intranet即企业内部网,是一个使用与因特网同样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它通常建立在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服务。

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新的供销渠道,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众。例如可以推动MRPII或者ERP系统经过Web技术改造以后的应用推广,可以实现企业及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等。

7.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

随着数据量的剧增,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深化供应链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在解决选址、仓储和配送等供应链管理方面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要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已经被视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利用文中所述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快速获得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乃至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牛晓红. 浅谈条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电子商务,2010(8):54-55..

2. 董雷,刘凯. 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 物流科技,2010,(1):58-60.

3. 姜方桃. 基于EDI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3,(9):151-152.

4. 敖凤龙,何佩,余雅云,孙晓辉,方玲. 基于GPS/GIS的可视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96-96.

第3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 本体 供应链管理 聚类本体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独立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独立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Intelligent Agent)系统,这些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任务本体(task 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 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 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 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往往是独立开发的,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独立开发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本体的本体,这些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图,即O=(G,R)。图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系统相对应。图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图,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管理本体元图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关于本体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第4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5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03-02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现今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模式。传统的物流企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物流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就从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改变了以往物流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供应链管理影响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否可以取胜,同时供应链也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今已经成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我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了买方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中小型的物流企业与个体运输户,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许多的生产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货中心,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恶性的竞争又时常发生,这对物流这一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一个方面,有许多国际比较大型的物流企业开始急剧的侵占我国物流的市场,他们在设备、资金、人员的配备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这又对国内的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的物流市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将自身实力的提升和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作为初级阶段企业发展的核心,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新的核心。物流企业应该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使企业的结构变得更加灵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供应链管理以及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首先要对原料进行采购,目的是为了能够制作完最终的产品,然后可以利用其它的手段建立起一支广泛的交际网,将产品销售出去,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目的,以此同时,还要注意将供应商和零售商这些客户组合成一个功能网络。这个结构的网络并不是供应商和客户最终的信息链,它暂时仅仅只是一条增值链,在这个过程中,物料在供应链上的加工或是运输等程序都会相应得到增值,这样企业就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延长了生命力。供应链管理在实质上其实是一种集中性的管理方式,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物料从供应商那里一直到用户处的一种物流计划,也可以说是一种控制手段,同时供应链管理也是信息流和物流同合作关系的用户之间联结关系时进行规划的流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有订货、库存、运输等。供应链的管理尤其基本的侧重点,就是它的管理一定要将总的物流成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同时还要将供应链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让他们能彼此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供应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采用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以物流为对象的管理,他是以所有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管理为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降低物流的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降低库存来决定的。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的效率完成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这样,就赋予了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且能够对市场的新动态及时做出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供应链有着本身独特的性质,它与传统的物流控制方式或储存运输相比都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将供应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传统的分解来看。第二就是要求最终依靠整条供应链来进行战略决策,也就是说对供应链的有关决策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第三就是供应链的管理对库存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库存的看法也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异,姑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库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种控制平衡度的手段。最后就是供应链管理在实际中要注重规范要求,要将现代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标准进行整合,统筹发展。

2 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2.1 能够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能够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物流链不能够无缝连接,需要运输的货物没有在约定的日期送到,顾客的需要就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一些保存性较差的货物会变质,采购货物的质量也会在运输的途中受阻,这就使供应链的合作大打折扣,也会使顾客对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后取消合作。严重的影响企业的信誉。

2.2 缩短处理订单的周期

怎样才能使生产周期缩短?美国有专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专业的论述,他提出,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使生产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另外,美国的权威组织也曾对供应链的管理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经过统计的结果显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使订单的周期控制在3~4 d,这样的数据就证明了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使时间相对以往减少了30%左右。这是一个完全奇迹般的突破。

2.3 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物流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市场的发展形势也进一步的熟知,同时还能够确定需求量,这就使得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超越市场的真正需求。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确保物流的畅通运作,这样的目的是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能够尽快的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了解。这样也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知名度,立足于市场。

以上的各项措施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的信誉度与知名度为前提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企业的硬件与软件才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物流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物流的要求逐渐的变高,物流企业要想更好的应对市场的挑战,提高本企业的经营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3.1 物流企业要积极的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企业也不断的提高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层次,需求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与国际的大型物流企业相差太远,物流的服务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层次上,没有实现从原料的供给到商品最后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距离真正的物流一体化服务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物流企业树立大物流、大流通的思想,积极努力向第三方物流发展。

物流企业的运作也不能局限在仓储和运输上,这是传统物流的思想,新的供应链管理要求物流企业不能仅仅是提供物流链中一个环节的服务,要努力的扩大服务的范围,积极的扩大新的物流服务与业务,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扩大业务范围,这样才能实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

作为一个优秀的物流企业来说,要无时无刻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并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在物流企业当中,是什么给企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是什么一直支撑着物流企业的存活?是客户。所以对待物流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一定要注重服务质量,要做到诚信服务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是使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收费的标准;第二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态度;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物流的服务效率。其中,物流的服务效率也就是送货速度的快慢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及时的交货,货物到达以及安全情况和中转的信息等。针对不同的物流消费者的要求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适当的增加有针对性和增值服务也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3.2 物流企业要运用供应链完成一体化的服务流程

传统物流企业虽然也能够完成客户对物流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那是最低的标准,并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和组织,更不存在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理念,而且传统的物流方式有许多的弊端,通常都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市场或客户的需求难以实现;运输的线路不合理、批次的安排不合理,物流运输的成本过高;中介的过程太过复杂,中介太多,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库存的具体数量;与其它的环节中的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比如,有一批货物要从此地运往彼地,其中要经过很多种的运输方式和多种的物流功能,这就意味着要想完成这次的交易客户就要通过多家的物流公司才能完成这次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并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要求,因为这些物流的服务并没有完成物流的一体化服务,这样就没有办法缩短到达的时间,降低成本,也就不能做到让客户真正的满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了物流市场的主体,顾客的需要成为物流公司确定企业目标与前进方向的重要依据,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是顾客是否选择这家物流企业关键所在。因此,目前物流的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的物流企业拿不到订单,另一方面,一些物流的客户找不到理想的物流公司。因此,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理企业就应该制定供应链管理的合理的制度,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以客户的最终需要为中心,注重增加用户满意程度,实现订单、配送、仓储、采购的一体化,从而使本企业真正的达到顾客满意。

3.3 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的支持,提高供应链的信息

支持水平

供应链的管理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高度的依赖于大量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及时的处理和更新。从一定的程度上讲,供应链的管理已经逐渐的转化为物理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中间企业之间要通过信息的沟通互通有无,要想进行信息的沟通就要对各个物流企业的内部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而这种数据存在于不同的信息平台之中,给信息的整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安全可靠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物流的企业与客户之间更好地沟通。优秀的物流交流平台,可以使选择过本企业的客户在第二次进入企业的系统使更快的进行身份的识别和更快的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增值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使整个物流行业互通有无,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形成以客户为主要核心的服务导向。

3.4 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从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综合考虑经营的目标、组织的构建、管理体制和员工的素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是保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可以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管理制度、运输的方法策略、有效的客户响应的流通模式、配送资源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在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供应管理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推行并不断的改进“为销售而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的缩减企业的库存与运输途中的中转环节,并及时的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按需求换任务,以信息换库存。

②再造自我销售模式。逐步的实现在线销售、实时销售,现今的社会科技飞速的发展,仅仅利用传统的模式宣传自己的企业与产品已经不能够在信息社会发挥作用了,所以物流企业必须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宣传自己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达到企业的最终发展的目的。

③以经营模式的转化为契机。现代的发展模式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这也是一次机遇,可以利用这次契机对企业进行管理模式上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巩固供应链管理的成效。

4 结 语

物流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市场与顾客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快速的提高个性化服务,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使其顺畅的连接,提高市场效率与竞争力,更快的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6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油料供应 库站管理

1、概述

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系统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它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二是能够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武警部队建立信息化后勤的目标要求油料保障从传统的“计划-申请-调拨”补给模式向 “精确、智能保障”模式转变。物联网技术为这种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首先,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对油料保障需求的准确感知,提高保障精确程度。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二维条码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物联网能够在多样化行动中准确感知油料保障各种需求,能够为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向部队提供数量准确的油料补给提供依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浪费。其次,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对油料保障需求的快速反应,提高油料保障效率。物联网能够实时感知、实时掌握油料及油料装备物资需求和供应资源,经过后台计算处理,迅速提供优化决策,还能根据环境变化,实时自主地协调和调整,提高油料保障反应速度。再次,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油料供应管理智能化,提高管理控制水平。物联网可以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对在储、在运、在用油料以及油料装备物资和各种环境信息的监控、信息收集和分析,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

2、物联网技术在部队油料供应管理中的应用

(1)在日常油料调拨中的应用。传统油料保障是根据指标来下拨油料数量和经费,是通过行政命令被动地对部队实施保障。这种保障的弊端是有的单位吃不饱,有的单位吃不完,消耗不透明,存在超支浪费现象。物联网可以实现实时精确地了解保障需求和保障资源的分布情况,变被动保障为主动保障,对部队油料保障需求及时准确反馈,达到油料储备动态平衡,减少计划调拨存在的油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任务完成的风险。要实现主动式的油料调拨,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油料保障资源的实时可视和油料保障需求的实时可知。一方面,利用二维条码、射频标签、数据库及其依托的通讯网络,对各种油料保障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并能实时监视到变化情况,以达到对各种保障资源的数量、种类、状态、位置及运输手段的全维可视;另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将油料保障指挥中心与库站油罐设置的各类传感、探测装置联系在一起,使部队油料供应管理部门实时了解部队的保障需求,以实现保障过程的需求可知。

(2)在应急油料保障中的应用。应急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事件发生与发展的不确定性。物联网的自适应性能够实现在应急条件下保障资源的充分使用与高效合理地调度。物联网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实时掌握应急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现场环境、气象条件等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并依据区域内部队油料及油料装备物资信息等提供优化决策,以便于采取合理的保障手段、保障方式、保障路线,提高应急油料保障行动的科学性。现场指挥部及后方指挥中心可及时了解车辆、装备的位置分布及油料供应等情况,合理安排车辆进行轮换补充油料。车辆驾驶人员也可以通过手持机实现油料补给点的快速定位与导航。

(3)在油库站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业务效率。首先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对进入库区车辆进行扫描识别,判断该车是否为在编车辆,若是,自动开启门禁系统。然后通过车辆识别传感器,自动确定该车的所需加油的品种、加油量,加油完毕后,自动完成账目记录,并实时传输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通过后台运行,可以查看库站存油量,在存油量低于储备标准时,通过通信网络自动进行虚拟开单、调拨,并通知运油车司机及时进行油料补充。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储罐内或者运油车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安装一定数量的传感器,对储存油品的密度、温度、酸碱度、水分、污染物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的传输给管理中心,实现在线、实时、自动监测油品质量。对于质量异常的油品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

(4)在油库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物联网还可以对库站的周界防御、火灾检测、油气浓度检测,油罐渗漏检测,静电检测等安全指标实现智能化管理,及时获取可能或已经发生灾害的信息并向管理部门或人员快速报送,准确分析评估危险趋势和消除危险的需求,以便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譬如,在周界防御方面,可以在库区围墙周界布置红外探测器,一旦有物体企图翻越围墙进入库区时,红外探测器就会发出警报。库区管理人员的报警控制器收到现场报警信号后,会自动显示出具体的报警位置,进入物体的类别(人或者其他物体),以便值班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处理。在火灾检测方面,通过在库区爆炸危险区域安装火灾探测器,一旦检测到火警发生,会自动启动灭火装置、切断电源、关闭管道阀门,并向消防部门报警和通知管理人员采取进一步措施。此外,还可以随时将库区内的安全报警等信息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持机上,有效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监控,在节省管理费用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5)在油料装备管理中的应用。在油料装备仓储管理中,每样装备器材都贴上RFID标签,标签包含了如战技术指标、生产日期、储存期、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等大量的信息。仓库出入口处,带有标签的大量装备可由读写器一次性自动扫描录入,自动识别出入仓库的所有装备品种与类别,实时完成账目自动记录处理,并上报管理中心。在装备器材管理追踪上,通过装备器材上的标签可以实时记录装备物资的使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按照需求分类统计后向管理中心报告这些油料装备的位置、状态。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可动态地显示油料装备的使用和库存情况。任务结束,就可自动统计出所消耗的装备物资数量,为任务总结提供科学数据。借助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将分散的装备、器材等信息集成到统一的网络中,统筹任务区域内装备资源,形成“虚拟仓库”,提升油料装备战备和部队建设水平。

第7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 公交巡更; RFID; Windows Mobile;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4-27-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urbanization,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ll over the country are promoting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 problem of bus patrolling inspection is targeted on in this paper. The bus patrolling system based on windows mobile is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cent status and the meaning to the reality. The demand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technology that will be used such as IOT and RFID is described. Above these, the function module design and database design of the bus patrolling system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bus patrol; RFID; Windows Mobile; IOT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公交系统也不例外,公共交通及其安全也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公交系统的问题,关系到经济、环境、社会、科学技术等众多方面,牵扯到诸多利益的协调,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1]。

巡更,即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区域定时、定点地进行巡视检查。为了使管理者更有效、方便地对特定的区域进行管理,在安防管理领域里产生了电子巡更系统。巡更人员到达巡更点的时候,将手持POS机靠近指定线路点的信息钮,巡更点相应的信息反馈到手持POS机,并自动记录下来。电子巡更系统的巡更机和信息钮之间的信息传输是由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的,因此电子巡更系统融入了射频识别系统[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射频识别技术和RFID标签具有诸多优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对于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因此,需改善停车管理系统的技术,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对停车场进行管理,以满足巡更规范化、管理高效化需要。建立RFID公交停车场巡更系统,己成为人性化城市的发展方向[5]。本论文提出的巡更系统能够更加智能的管理巡更情况,同时方便查询、修改、添加等操作。具有先进、安全、可靠等特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家的支持和企业的推动给我国的RFID技术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典型的如在全运会和世博会中运用的RFID技术,还有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中也使用了RFID技术。在安防巡更领域中,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FID成功克服有线巡更的局限,并且在应用中不断在创新,将RFID技术应用于巡检领域。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准时制等现代生产方式对各个环节的协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借助RFID技术能够实现存货管理的自动化,零部件的数量和位置全在掌控之中――当任何一处的存货水平降低到额定值以下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补货指令[6]。但是在一些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通过“云”技术、高清显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1.2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RFID,美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RFID的民用化推广,1980年末美国与欧洲的很多家公司开始生产RFID电子标签,如今RFID技术已被光放应用到各个领域,如门禁管理,城市一卡通,物流管理追溯等。欧美市场的RFID技术的应用比较成熟,采用EPCglobal标准,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一些半导体厂商ST、Philips、Siemens、T1德州仪器成为RFID芯片的主要独占商家;RFID的中间件SAP公司、IBM、Microsoft、惠普等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Symbol等已经研发出可以同时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日本提出UID标准,并且在电信及邮政部门运用RFID技术,但要成为国际标准而被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7]。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研究的目标

本系统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对公交公司巡更信息进行操作,为控制中心了解巡更信息,并对其进行操作提供方便。

2.2 系统概述

本文设计的基于WM的公交车辆巡更系统,就是利用基于WM的手持机,对巡更点的标签信息进行读取,然后连接到后台,实现巡更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提高效率,并可对巡更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导出等操作。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相关的用户和角色包括:

⑴ 管理员:统计分析场内各类巡更管理数据,查看巡更情况;

⑵ 巡更员:对场内的各个巡更点的情况进行核查。

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需要充分了解系统的需求,准确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在能够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主外键、非空、限制、惟一索引等保证数据的健壮性,数据库的设计在系统设计中很关键。

本系统中的数据库实体主要有“巡更线路”、“线路信息”、“巡更点信息”等。其中,巡更信息和线路信息是多对一的关系,每条巡更信息包含一个线路信息。巡更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硬件设计

3.1.1 设备模块设计

射频收发模块:RI-R6C-001A是针对非接触IC卡读写的多协议收发芯片。它给用户提供有效的数字接口,应用十分方便快捷,此模块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方式。

主处理器与射频模块接口:RI-R6C-001A芯片若要运作正常,完成射频阅读器的功能,不但需要有电路,而且还需要有控制器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此设计中选用了ARM微处理器作为控制器,ARM处理器有非常高的处理速度,精简的指令集,能够模拟RI-R6C-001A传送数据的时序以及时钟切换的时序。基于RFID的巡检设备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3.1.2 信息钮和采集器

巡更点信息钮和采集器如图4所示。

3.1.3 读卡器硬件电路设计

天线电路设计:读卡器内的接收和发射射频信号的天线使同非接触式智能卡通信成为可能。天线主要作用是产生用于向应答器提供电源并在读写器和应答器之间传送信息的磁通量。

对读卡器天线的构造有以下基本的要求:

⑴ 用于产生最大的磁通量中使天线线圈的电流最大;

⑵ 足够的带宽,以便无失真的传送数据调制的载波信号;

⑶ 功率匹配,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磁通量的可用能量[9]。

3.2 软件实现

⑴ 登录管理模块

输入数据账号和密码,然后与后台数据库核对,如果正确则登录系统,否则要求重新登录。

⑵ 巡更点信息管理模块

用来管理巡更点的基本信息,包括查看、查询、添加、删除、导出数据等。巡更点的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停车场编号等。

⑶ 巡更线路管理模块

用来管理巡更线路的基本信息,包括查看、查询、添加、删除、导出数据等。巡更线路的信息包括编号、名称、停车场编号等。

⑷ 巡更信息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对POS手持机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查看、导出数据等操作,是记录巡更情况的模块,其按照特定的巡更线路进行巡更。

4 结束语

电子巡更巡检的产生能够使管理者更有效地对车辆巡更进行管理。应用RFID的电子巡更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对巡检人员的考核和监控更加科学化,使得对巡逻巡检人员无法准确考核监控的现象相对减少,同时也使得管理者对场地等信息的了解更加准确,保障了企业的工作流程井然有序。此外,为了达到满足各种场合的特殊考勤,我们通过系统预先设定特定时间人员的考勤范围、地点和方便记录工作人员到达巡查点的时间及状态信息,让工作人员更加清楚地了解停车场的状况。

目前,基于WM的公交停车场巡更系统虽较为完善,但在使用中仍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实际开发能力,开拓思维能力,摸索最新技术,用于改进当前系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系统会更加完善。在未来,公交停车系统一定会更加便利,能更好地为更广大的市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利波,于明友.基于RFID技术的无线巡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5.15(1):52-53

[2] 杨桥富,高龙琴,倪厚强.基于射频卡的保安巡更系统的研制开发[J].电子工程师,2005.2(3):2-23

[3] 葛瀛龙,金凌.物联网感知技术在公交停车场管理系统中应用研究[C].

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学术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工业出版社,2013.

[4] 朱兵,奚慧婷,黎飞鸿,王慰生.基于MLX90121多协议RFID收发器的巡更管理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应用学报,2005.2(3):2-23

[5] 王保泉,赵发明,骆乃赵.新型电子巡更系统的设计[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5(7):16-22

[6] 郎为民.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 孙丹.射频识别技术在车辆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8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基础设置;会计教学

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学生是在学习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实务操作。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操作不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其中如果有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在系统中的下一步操作,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立刻进行解决,否则将无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本人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指导,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化解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系统管理方面

(一)单据锁定

单据锁定是指在用友ERP-U8软件在操作过程中,无法在某一个模块中进行数据的录入或修改。如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如下: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模块,找到视图菜单,选择视图菜单下的清除单据锁定命令,在打开界面中选择相应账套的锁定,单击确定就可以解除锁定了。

(二)用户和角色

用户和角色是系统管理模块中权限菜单中的两个命令,系统管理员admin可以进行添加用户和设置角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不明白角色和用户,会把这两个命令混淆。

角色可以理解为工作岗位的名称,如账套主管、出纳等。用户是能够登陆企业应用平台,对某一个账套进行日常操作的操作员,所以用户也称为操作员。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比如陈明是学生,但是他同时也是班长;同时,一个角色下可以有多个用户,比如对于学生这个角色,这个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学生这个角色。

用友U8系统里已经预制了一些角色和用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初始操作的时候,可以根据案例企业的需要进行用户和角色的增加、删除与修改。

(三)数据库服务器

大部分的学校的机房,学生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需要对学生机上的用友U8数据库服务器就行修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同学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修改数据库服务器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应该让学生复制自己的计算机名,复制的时候不要带“.”,例如”CO2006.”,在复制计算机名时,只需要复制“C02006””,后面的“.”不要复制;其次,打开用友U8程序中的系统管理,在系统管理里面找应用服务器配置这个命令,打开以后,点击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修改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时,有很多同学在修改完数据库服务器以后,在登陆企业应用平台的时候,忘记修改自己的数据库,还是用初始的CLASSIC,这里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

(四)调整账套引入路径

用友ERP-U8系统默认账套的引入的路径是C:\U8SOFT\下,在上机实验时,学生都会在默认路径下引入账套,这样不但会使系统的运行速度变慢,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例如“磁盘空间不足,无法引入账套”的提示,这种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引入账套时,选择引入账套的路径为D盘或者是E盘,这样就能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五)添加用户是建立账套之前还是之后

关于添加用户是在建立账套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看过很多教材都是先添加用户设置权限以后再进行账套建立的,因为在新建一个账套时,其中有一步是设置该账套的账套主管,因此我们常见的都是先增加操作员给操作员设置权限以后再建立账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增加一个账套主管,其余的操作员可以建立账套以后再进行添加。

二、基础设置方面

(一)设置费用项目

在设置费用项目时,必须先设置费用项目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混淆费用项目和费用项目分类,费用项目分类就相当于一个类别,比如购销类、管理类,这属于费用类别,每一个类别下面有具体的项目,比如包装费、装卸费、运输费等,这些就属于费用项目。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设置费用项目必须先进行费用项目分类的设置,即使没有分类,也要设置“无分类”类别,然后在无分类类别下添加费用项目即可。

(二)网络无法访问或该操作员权限受限不能访问此结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同学在进行后续的操作时,可能出现一个提示“网络无法访问或该操作员权限受限不能访问此结点”。以存货菜单为例,在增加计量单位时,在打开基础设置――基础档案――存货选项卡以后,里面只有存货维护申请这一菜单,没有存货分类、计量单位、存货档案这些菜单,无法进行后续操作,这是因为在进行账套初始化的过程中,可能忘记启用存货管理系统,导致无法进行存货方面的核算,只需要在基础设置――基础信息――系统启用中,启用相应的系统就可以了。

(三)输入存货档案时无法选择代销属性

第9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

关键词:地基处理;管井降水;强夯

中图分类号:TU44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 言

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得到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饱和软土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基处理中,直接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并不适用。由于在这些含水量高类土中、强夯能量几乎全部被超静孔隙水压力吸收,不能对地基起到加固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强夯法在这类土中的加固效果,必须解决土中地下水的排出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问题。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适用的技术被提出。

利用管井进行抽排水主要有三方面作用:1、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减小土层中含水量,从而降低强夯时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2、连续布置管井,阻断外部水源对施工区域进行补给;3、减少土层含水率后,土层产生的有效应力可以对深部土层形成预压固结。

本文结合在曹妃甸地区某明渠边坡加固工程中采用的管井降水联合强夯法,对该方法加固的应用进行说明。

二、工程地质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地表水为海水。勘探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强,富水性良好。地下水位埋深为0.55~1.70m,地下水标高0.95~3.55m。地下水与海水呈交替互补,地下水径流缓慢,排泄以侧向径流为主,属垂直补给侧向径流循环类型,潜水和海水相互联通,水力联系强烈。各土层的渗透系数见表2-1。

表2-1 土层渗透系数一览表

2、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勘探深度内的地层为吹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滨海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粉土、粉质粘土,多为层状土。依据地质时代、岩性、分布规律和物理力学性质,将勘探深度内地层分为11 个工程地质层或亚层,各层特征分述如下:

土层编号 岩性 标贯击数 顶标高(m) 层厚(m)

①1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3.5 4.3 1.4

①2层 粉砂粉土 7.0 3.98 3.7

②层 粉土 6.5 0.14 2.4

②1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砂 6.5 0.58 2.53

③层 粉砂 19.7 -2.02 6.32

③1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5.0 -6.29 1.5

④层 粉质粘土 5.9 -8.83 5.51

④1层 粉砂 29 -14.25 2.4

④2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4.5 -11.03 1.29

④3层 粉土 12 -15.29 2.6

⑤层 粉土 26.4 -19.47 1.71

说明:以上数据均为平均数。

三、施工步骤

设计结构底标高高程为2.1米,结合现场强夯试验本工程预留140厘米,故开挖至3.5米,作为开挖标高,并在此高程进行地基处理。

管井布置间隔7米,深度14.6米。管井采用开挖时使用泥浆护壁。管井材料采用无砂混凝土管,直径50厘米。管井以500米为一个施工作业段进行抽排水施工。抽排水使用1千瓦的小型潜水泵作业。开始时需要连续抽排,后期抽排水作业稳定后现场实际每小时开启15分钟即可抽干。抽排水作业时要留意抽干后水泵的空转损伤,需要派专人循环检查各井点水泵运转情况。

第一遍管井降水地下水位降低到地面以下3 m后进行第一遍强夯,击数3 击,单点夯击能1500kN.m;第二遍管井降水,降至地面以下3.0m;平整场地,进行第二遍强夯,击数4 击,单点夯击能2000kN.m;第三遍管井降水,降至地面以下3.0m;平整场地,进行第三遍强夯,击数4 击,单点夯击能2000kN.m。

强夯使用10吨重带气孔夯锤,直径2米。夯击能量通过调整起吊高度的方式进行调整,吊机使用履带式起重机并装备自动脱钩机构。1500kN.m夯击能要求时夯锤吊起高度为15米,2000kN.m夯击能要求时夯锤吊起高度为20米。

夯点间距4米布置,夯点平面布置图如下:

四、检测结果

经静力触探检测后结果如下:检测深度为7米,自标高2.5米至-4.5米。平均2000检测一点,抽取20点进行统计分析。在砂土质情况下平均锥头阻力大于8MPa;在软土情况下层厚0.5米以内时锥头阻力约为1.2MPa;软土层厚度约2米时,锥头阻力约为0.5MPa.

五、结论

基于曹妃甸区排水明渠工程地基处理试验区现场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