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

第1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一、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情况

(一)绩效工资制度的启动

按照国家文件的相关精神,很多高等院校在绩效改革方面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国务院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在绩效工资方面都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按照国家的相关精神指示,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各省的高校就关于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和暂行办法。在这次事业单位单位绩效工资规范实行的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制度进行同步的规范和清理,某省在绩效工资总量上都是依照于当地的公务员规范津贴和补贴的基本情况去核算的,这种绩效工资是从2014年开始实行的,一直到2015年年底,全省已经有将近80%的高校实施了绩效工资方案,这样也就是说还有将近20%以上的高校正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路上。

(二)绩效工资认同度存在差异性

按照一些省市高校的走访调查中能够看到,大约有61%以上的受访人员都认为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有将近35%的受访人员认为绩效工资的方式实际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剩下一部分人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持观望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还有很多40岁以下的受访人员更为关心的是绩效工资的考核和实施的办法,40岁以上的很多职工都认为实施绩效工资也无关紧要,因此说很多高校职工在绩效工资的实施办法上持差异性的态度。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绩效工资的界定主要是要和考核形成统一的体系,但是当前阶段不仅仅不统一,而且标准的确定也非常困难,缺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非常大的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高校有很多较为复杂的津贴和补贴将近等等都给绩效工资的实施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好的界定关于津贴补贴和奖金的落实情况,因此说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和工作量以及工作质量有关的方案,并没有包含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准和科学的考核办法。

其次,国家需要给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案作出指示,但是在指示过程中没有从高校绩效工资的实际出发给出高校的相关考核意见,在高校中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岗位上的设置都比较混乱,也没有评判标准的理论性指导,理论和实践不够统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发展。

(四)改革机制不健全

绩效工资改革的信息和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在绩效工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很多行政人员都是单纯的进行绩效方案的执行,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交流机制,这样在一些绩效工资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比重,缺少了反馈信息,即使一些教师有比较完善的建议和意见,那么也没有相关的交流渠道,在绩效工资实施以后,并没有对教师职工做回访的工作,更没有深入到高校中去调查绩效改革方案实施的满意程度,改革的推进缺少实效性,这样对很多事情的发展极为不利[1]。

二、提升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对策办法

(一)提升绩效工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在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作为实施主体的管理人员是整个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更是维系工资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绩效工资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对绩效工资改革有非常大的推进性作用,这是改革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内在因素,为了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听讲相关的讲座,听专家的演讲,这对于专业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2]。

(二)完善绩效工资改革信息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相关的细则。信息公开制度是各个行动的指标,也是检验实际工作能力的标准,机关的领导也要发挥出子参谋的作用,利用相关的专家力量来优化和制定绩效工资的标准,积极的拓展绩效工资管理内容,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有所增加,尽量将信息的公开内容做量化处理,以便于能够及时的进行绩效的审核和评估[3]。

其次,完善信息公开管理体制,明确行政信息管理机构。高校要建立起绩效工资考核的专门信息管理机构,在绩效工资信息的方面对执行力度和行政问责制度都要公开执行,以此让行政人员的知识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信息基础的建设,让信息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4]。

(三)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的信息反馈机制

信息资源是高校绩效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因素,因此只有全面的掌握了绩效工资的实施信息才能让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更加具体的执行下去,其中,健全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定和信息反馈机制包含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高校的津贴补助以及教职工的期望性收入,这些信息只有公开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更好的对高校的绩效工资情况进行反应,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5]。

(四)利用政府的的支持和引导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为了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了对高校的支持和引导,让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校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制定以及在法律上的进行保障,做出更多的经济倾向性决策。

高校是国家的机关事业单位,薪资水平要在事业单位的基础之上增加,但是即使是发展水平特别高的学校,也要和人才聚集的行业形成一个较为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之下,高校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个背景下高校也可以借鉴一些??外的绩效工资发展经验,了解一些教职工的薪资水平市场情况,让市场、高校和政府共同对教师的薪资进行作用,其中政府可以说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使用宏观调控的办法,能够增加政府在高校方面的资金支持,以此提升高校的薪资水平,这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还能帮助高校保留住人才,政府在增加财政收投入的基础上,让高校实现自我发展,实现更大的自给自足,以此对绩效工资的改革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安排,有效的处理高校教育和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6]。

第2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一条被转发万次的微博,真实性待考,似折射出事业单位内部三六九等身份的不同待遇:“俺们单位30多人,其身份有公务员、参公人员、全额事业、差额事业、自收自支事业、参公工人、事业工人、干部编制工人、技术聘请、临时聘请……每次开工资会,财务都要费尽心思来解释身份,绝对让人听晕……”

手捧铁饭碗、泥饭碗和沙饭碗的人们在一个庞大系统内工作,事业单位内“编内”和“编外”的差距,如同在金字塔的顶端和末端。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在2011年11月23日国务院法制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后,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历史

征求意见稿涉及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多项目标,其中对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工资构成,需执行国家的统一政策。

“工作人员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前两者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改革里算是走在前面的,推行绩效工资以后,人事制度改革在不断完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告诉《望东方周刊》。

我国现行多元化的薪酬制度源于1993年第一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199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其中包括《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从此剥离。

机关开始实行公务员制度,实行职级工资制。工资按不同职能,分成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占主体。

事业单位根据其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分成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望东 方周刊》介绍,事业单位大体分为两类人员,一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另一类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又有不同的工资系列。

何凤秋说:“第一次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资里是允许有一部分搞活的,比如三七开,30%可以灵活分配,这算是绩效工资的前身。但由于灵活操作的比例较少,许多事业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最后还是把这部分变成了固定发放,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档案工资。”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真正大刀阔斧推进,是2006年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正式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

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分了三步走:2009年1月1日起,率先开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2009年10月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010年1月1日起,所有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体可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是指那些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任务,面向社会无偿提供公益服务,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构,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益二类虽然也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但是它可以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通过市场配置,高校就是典型。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试点先在公益一类单位推行,本身和它的公益性有一些矛盾。”汪玉凯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不完善。

“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

我国现有126万个事业单位,约3000多万人,分布在教育、医疗、卫生、科研等基本公共服务行业,这是知识分子集中的领域。推行绩效工资、规范津贴补贴曾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事业单位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做法。

上海市某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一位基层“编内”工作人员对《望东方周刊》说:“早就听说我们要推绩效。到2011年底还没见到方案,具体怎么评,领导都不知道。”

何凤秋向本刊记者介绍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的构成时说:“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基本工资,可变的是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津贴补贴目前也纳入到绩效工资里面。

上述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晒了他的工资条,除去还没推行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方岗位津贴、行业津贴、物价补、交通费、伙食补,和一些七七八八的小项目奖金。那些没有编制的,就只有基本工资,这就少了一块。”

编制是造成工资条目不一样的一个直接原因,“单位内部的管理方法,很有可能同工不同酬。”何凤秋举例,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工资制度参公后,按照公务员的工资制度管理,按行政职务层级发。其他在编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按岗位绩效工资发,“还有一种编外聘用、在岗不在编的老师,可能他干的活跟在编的老师一样多,待遇可能有差别。”

2011年11月22日,北京市编制办发出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编制的通知,将于2012年2月前摸清“家底”,此举被认为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咱们现在的很多编制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近些年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单位都在超编运行,这次清理有利于核定工资总量的时候一并考虑各种人员的状况。”何凤秋说。

要强调事业单位的公益性

自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实行“活工资”政策以来,特别是2009年首先在义务教育和卫生医疗系统全面试点以后,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各不相同。

何凤秋和她的同事曾做过调研并撰写了《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现状分析》一文,将绩效工资分配中的现状归纳为:绩效收入差距过大;绩效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绩效工资的方法基础─岗位绩效评价不够科学和完善,各单位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性质的津贴’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多为30%~60%,有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甚至为80%,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岗位工资的主体作用,从而误导一些事业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基本的公共服务。”何凤秋说。

在何凤秋看来,出现绩效工资分配混乱的情况,归因于一些单位内部管理,“如果考核制度相对公平,内部矛盾就会少很多。”何凤秋说,“绩效工资的推行,一是考验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第二就是考验其管理能力。”

“一些事业单位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只顾出台考核方案,拿方案去发工资,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前期的制度没有配合好,最后的问题一定出现在分配上。”何凤秋说。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虽然走在前面,但整个事业单位的改革也要和分类改革、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养老薪酬体系的建立等共同推进。“光靠工资制度改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有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汪玉凯说。

2011年4月,中央确定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第3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目前,事业单位现行的是2006年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此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在以往历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吸取了某些明显不合理、不易操作的经验教训后,所进行的一些补充、完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是暴露出一部分矛盾和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在今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予以有效解决。

【关键词】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岗位绩效工资

1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结构设计

2006年7月,旨在针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与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政策出台。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

1.1 岗位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和岗位管理相适应,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在现行各职务序列基础上,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根据本人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做到“对号入座”。

1.2 薪级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每年考核合格,可晋升一个薪级工资。鼓励大家做好本职工作。根据工作表现、学历、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以及所聘岗位等多种因素确定薪级工资。

1.3 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在基本工资外设置绩效工资,有利于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

1.4 津贴补贴

津贴补贴是补偿职工在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劳动消耗,或特定条件下工作生活的额外支出。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是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分配秩序。

2 制度实施之中发现的问题

笔者所在事业单位从2006年7月开始执行新工资制度至今,已有将近8个年头,在执行新工资制度的过程中,劳资人员发现一些细节问题。

2.1 退休费比例年限设计

离退休人员计发退休比例过低是一个突出矛盾。按照文件规定,工作满35年的人员到退休时,退休费的比例按90%计发。

2.2 配套政策

工资先入轨,迟迟未到位,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影响员工收入。工资改革从2006年7月至今已经8年过去了,但改革时确定的一些配套政策,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尚未能如期组织实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资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发放水平。

为了实施岗位工资,各单位必须先核定岗位,按圈定的岗位数兑现工资,但如果单位现实中已经超过核定的职数,就自行消化,几年不变,这也就意味着几年内不能有人晋升,不能有人才引进,没有岗位数,也就不能兑现岗位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技术攻关。

2.3 “双肩挑”工资

此类所谓“双肩挑”人员不便确定其岗位工资的例子还是很突出的。由于工资套改政策是岗位工资“先入轨、后到位”,许多走技术职称系列的人员,都先进入了技术岗位的最低档次,由于“到位”政策尚未完善,此类人员的工资仍未到位。涉及一部分人员达到退休年龄,在计算退休费时,只能按技术岗位最低档次来计算退休费,而此类双肩挑人员,同时还具有行政职务,其按技术岗位计算的退休费会低于行政岗位退休费。副高级低于副处级,中级低于正科级,由此造成一部分退休老干部对此意见很大。

2.4 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实行二元工资体系,一部分是国家财政给的,另一部分是单位给的,大概要占到工资总量的2/3,也就是所谓的“绩效工资”。[2]事业单位因为自身的特点,很难完全按照绩效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对单位时间内员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确定员工业绩的大小高低,并兑现绩效工资。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对于绩效工资就只能是名义上的绩效考核管理。

2.5 津补贴发放

现行工资制度,津贴补贴的总量已远超基本工资总额。工资和津补贴变得有些本末倒置。津补贴发放混乱,势必造成收入水平的混乱,造成地区、行业的不公平,造成职工收入差距的悬殊。

2.6 改革政策的衔接性

一个好的新的制度,只有通过实施才能衡量出其成功与否,而实行新旧制度转换的套改方案,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套改办法代表了新制度。但是新制度在制订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衔接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重视现实情况比较多,而忽视了一些历史情况。

比如,以前历次增加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时,几乎都是技术职称系列会高于相应的职务系列,或是相当。如副高级等同或略高于副处级,中级等同或略高于科级,然而最近几次的增费却相反,副处级反而高于副高级,科级高于了中级,由于政策的衔接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够,导致很多老干部开始对此产生异议,矛盾很大。

3 建议及对策

3.1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工资收入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制度化,实现收入分配的规范化、透明化。将目前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模式逐步调整过渡为统分结合、调控有力的工资管理模式。逐步加强对工资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最终实行全国大体统一的津贴补贴项目及标准,以缩小因地区差异而出现的工资差距过大,防止产成两极分化问题,以维护国家工资政策的严肃性。

3.2完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

工资制度、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是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其他几项制度改革配套进行,才能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原则真正得以体现,否则工资管理工作只能是简单化、片面化,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不合理差距就会继续长期存在。

3.3加强工资调查研究

进一步加强工资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工资政策出台前,应广泛征求和听取地方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工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整理反映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以期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4 结语

一个好的新的制度,只有通过实施才能衡量出其成功与否。从2006年7月开始执行新工资制度至今,已有将近八个年头,在执行新工资制度的过程中,人事处负责劳资工作的人员也逐步发现新工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六大细节问题。希望能在今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予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第4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改革 绩效工资改革

一、选题依据

城商行工资制度一直参照事业单位执行,执行的是以职务工资、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实行股份制改造和金融企业改革的深化,这套工资体制在实际运行中产生和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内部分配机制。主要问题有:

一是工资结构平衡有余,弹性不足。工资改革前全员工资相对平稳,两年进行一次级差调整,不同年度间全行工资总额变化很小,全行效益指标完成好的年度,在工资上体现不出来,如2004年某城商行全行工资总额为1577万元,净利润为339万元;2005年全行工资总额为1674万元,净利润为488万,2005年比2004年净利润增加139万元,工资总额增加97万元;另外,效益好和效益不好的支行间员工工资相同,工资没有和支行效益挂钩,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二是岗位工资标准过低,级差小,工资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工资改革前员工执行档案工资,只与工龄,职务挂钩,同级别同职务工资相差甚小,不同级别之间相差也较小,造成支行利润差异无法在薪金中体现。

三是工资未能与员工实际业绩挂钩,收入差距拉不开。体现在同级别、同年龄员工不论在何岗位、不论业绩多突出,工资标准相同。

原有的工资制度已严重制约了城商行的发展,工资的杠杆机制没有发挥出来,员工工作缺乏动力,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建立一套新的既坚持按劳分配、又体现效益和公平原则的分配制度,已成为城商行亟待探索的一个问题。

二、绩效工资改革内涵

2004年城商行开始进行工资改革,此次改革的重点是为了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要求相适应的员工管理机制,完善员工薪酬分配办法,有效评价和激励员工的工作业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应的薪酬:

1、工资改革的原则。实行绩效工资和员工等级制管理的原则,坚持绩效考核为主、员工等级能升能降的原则,根据设定的考核体系,采用相对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在岗位员工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确定员工的绩效工资和综合素质等级。

2、工资改革的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正确评价员工工作质量的体系化工资考核指标;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合理拉开工资差距,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应的薪酬。

3、工资改革的策略:第一步为“调高、扩中、保低”,调高指全员整体工资水平调高,与全行效益水平增长保持适当比例;扩中指扩大中层管理人员工资水平,体现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保低指规定最低工资水平,保障员工基本生活费用。第二步为“调低、细分、协调”,调低指随着整体效益水平增长,调高最低工资水平,加大一线员工工资增长幅度;细分指实行等级制工资管理,把经营指标、日常管理、业务质量纳入工资考核体系;协调指各级别人员工资水平协调增长。

三、实施办法

城商行绩效工资改革方案与员工等级管理一并实施,力求调动各个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薪资系统。

(一)员工工资考核办法

城商行首先进行的是工资改革制度,思路一是把银行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各支行的总体工资水平挂钩,效益好的支行总体工资水平高;二是以岗定效,对不同级别人员的工资制定不同系数,适当拉大工资级差;三是工资水平向一线员工倾斜,支行员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于机关部室员工平均工资水平。

1、建立工资考核方案体系。

2、不同级别员工工资系数制定标准,根据不同级别工资指数不同,适当拉大级别差,体现责任与权利相对应。

3、改革前后工资水平对比(见表1)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各级别人员工资水平在改革后有明显提高,并且工资改革打破年龄差距,真正体现了效益优先、多劳多得 。

(二)员工等级制管理办法

为了激发员工工作潜能,更好的细化员工间工资考核,城商行于2006年开始起执行员工等级制管理办法,把经营指标、日常管理、工作水平均纳入考核范围。

1、等级管理制特点:一是细化员工考核,对贡献大、工作质量优的员工提高绩效工资,适当拉开员工间工资水平;二是员工工资设置不同档次,最高可享受支行副行级工资(七级),同时增设经办行行助理级(八级)、管理辖行中层级(九级)指数。

2、等级行员的比例与名额。行员等级名额按照计划比例控制。七至十三级行员的一般员工比例,根据经营发展业绩情况和员工实绩逐年递增,名额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酌定,三年后达到规定比例数,五年后达到优化合理。分配原则为业绩优先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双向考核原则、分数确定原则。

3、实施效果:等级行员制的实行使员工工资拥有更大涨幅空间,在整体支行效益良好的前提下,业绩突出的员工工资水平也较高。

(二)辅助措施

1、操作程序完善。一要严格考核,工资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加强内部考核,抓好责任追究,公平兑现奖惩,做到分配方案公开、考核办法公开、各层次责任公开、运作程序公开等。二要加强审核监督。财务、人事等部门根据前三年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当年目标任务,在相关单位的监督下进行考核,最后根据考核情况予兑现月工资。

2、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自2002年以来实行全员岗位职务聘任制。 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编、定岗、设置岗位。各类人员都要实行竞争上岗,职称、学历、资历只能作为聘任的前提条件。实行定期考核,坚持岗变薪变,易岗易薪,岗位工资随职工岗位的变动而调整。

3、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的同时,以档案工资为基础,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学习、休假等相关福利制度,实行多种方式的奖励制度。

4、加强成本核算。注意对单位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调动职工关注成本效益和参与理财的积极性,形成全单位“风险共担、责任共负、效益共创”的联动关系。

四、效果评价

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激活了企业活力,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益连年增长,商行形象深入人心,工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

1、经济效益(见表2)

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激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收益明显增长,经营管理步入质量效益良性循环、各项业务协调发展的轨道。

第5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困境 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1.绩效工资改革结果未能体现改革的初衷

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科学设岗定编,以达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效果。通过调研,大部分高校已实行竞聘上岗,但这种竞聘上岗往往流于形式,一轮竞岗结束,只有个别岗位调整,还有个别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倾向,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及“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体制。对于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工勤三类岗位,学校为了避免矛盾,主要还是依据学历、职称、职务、任职年限、工龄来确定绩效工资,形成事实上的“身份工资”。这样封闭和规定的分配模式,结果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难以真正实现按工作业绩、实际贡献进行收入分配。

2.绩效工资没有解决行业、地区差异问题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教职工工资水平在整体上有小幅增加,但是横向与公务员、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较,高校的工资水平在总体上还是偏低。同时,实施绩效工资以前,部分高校提高了校内岗位津贴的标准,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工资水平却有所减少,教职工产生受挫感,绩效工资改革难有吸引力。还由于地区、学科、岗位以及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差异,形成实行绩效工资后,工资数额差别很大。我省苏锡常地区高校高于扬泰淮地区高校,重点学科高于一般学科,在研究型院校,教研岗位高于行政岗位,在教学型院校,行政岗位高于教研岗位。特别是同一地区不同高校和同一高校的不同岗位(如教师、管理和工勤岗)有时绩效工资差别也较大,导致行业、地区间差异依旧存在。

3.绩效考核标准不够科学和规范

众所周知,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现教职工的实绩和贡献,需要确定量化绩效考核标准,绝大部分高校在实施中基本以单一的“可以量化、可以测评”的考核指标为主,例如以教学工作量、论文篇数、论著、发明专利等进行数量简单累计考核,淡化工作成果的质量,或者以突出某一方面,如科研、管理等。这些常见的考核方式、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且还滋生了学术上的急功进利与学术腐败,这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

4.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环境支撑缺失

目前的绩效工资改革只是单一封闭的收入分配改革,与之相关联的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激励措施、高校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激励约束制度、高校绩效考核制度、调整基本工资标准的具体办法等至今尚未出台。绩效工资《实施意见》要求另行制定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体现本地区高校实际的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江苏省人社厅、财政厅2012年11月颁发,但显粗糙。再如关于绩效工资总量水平的界定、关于特殊人员的绩效工资规定,基本工资保障性不足怎样弥补,相关制度配套改革的跟进问题,当前岗位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和劳资管理制度的欠规范,如何制定绩效工资具体实施方案也需要有权威的指导性意见,这些都是高校推行绩效工资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二、可能的出路

1.把非货币化的薪酬纳入绩效改革的范畴

高职院校实施绩效工资,还应考虑非货币化的薪酬形式,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制定出精神层面的内在激励措施,实现绩效工资制度效应的最大化。如通过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授予教师自主工作的权力、采取弹性的工作管理手段、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满足教师独立自主和获得尊重的需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求创造各种培训进修机会和职称晋升条件,为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满足教师成长和成就方面的需要;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为教师争取各种荣誉、对教师进行声誉激励、创造条件使教师形成“主人翁”意识等,用以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2.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笼统地可分为教师、管理和工勤人员三类,对于各类岗位的考核主要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主。对于教师岗位,其业绩各高校通常是通过教学指标、科研指标、社会服务指标进行考核,具体绩效考核指标的拟定由系主任牵头征求多方意见草拟,经由组织人事处调研形成方案,报党委会批准。运行机制上,考核的结果向被考核对象书面反馈,被考核对象签字确认后,其考核结果与本人的收入、晋升关联。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下一步提出相应的培训方案,促使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创出业绩。

在原考核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制定采取激励措施。建议奖励性绩效工资初步分为绩效考核奖、超工作量奖和特殊贡献奖,三者的比例关系根据各高校发展的侧重点进行分配确定。

(1)绩效考核奖。分为个人考核奖和部门目标考核奖,部门目标考核奖根据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具体因素确定,在年终部门目标考核时评出一、二、三等奖,结算到各部门予以分配。个人考核奖根据年度考核在“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上赋予一定的奖励标准。

(2)超工作量奖。高校根据每年在校生规模计算师生比,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师生比进行比较,核定平均超工作量。教师的超工作量根据实际超额完成的任务计算,而其他人员的超工作量由于岗位性质难以量化,则按一定比例与教师的超工作量捆绑起来,因为教师完成超工作量时也需要其他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为了鼓励多作贡献,多出成果,可以固化计量标准,实际结算的奖励额度上不封顶,若超出了当年核定的该项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则差额部分用多种经费渠道补齐;下不保底,若低于当年核定的该项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则结余部分滚动到第二年使用。

(3)特殊贡献奖。一般奖励给对学校有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这类人才必须予以重奖。当然,应该树立教职工个个都是人才的观念,对各类人员均应设置特殊贡献奖。例如可以把岗位分为特聘岗位、关键岗位和一般岗位,每个岗位设置一定的计量标准,用以激励全体教职工,和谐分配关系,实现分配政策在保障基础上的持续激励目标。在核定分配时,按就高原则核算,不重复计算。以教师为例,还可以将特聘岗位、关键岗位划分为若干等次,每个等次反映一定级别的特殊贡献范围。

3.完善绩效工资改革的外部环境,加快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健全和完善与绩效工资改革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快高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高校绩效工资宏观调控体系,科学核定高校绩效工资总量;建立健全高校收入分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配套的《工资法》和《实施细则》,约束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的行为,以确保高校绩效工资的实施不偏离制度轨道。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使得教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将竞争和绩效因素引进分配领域,在分配中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有利于搞活高校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校的效益意识,有利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具有高校特点的工资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恒仓,吴勋.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2]吴新珍.高校教师绩效工资模式与特点[J].江苏高教,2010(1)

[3]彭宏辉.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第6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 专业素养 绩效工资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背负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重要。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朱美妍等: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J].科教文汇,2013(6).

第7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2013年,我县人才人事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人事部门的指导下,主动贴近大局,自觉融入中心,牢牢把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主题,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探索人事编制部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新途径,努力为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年来,我局共举办大中型人才交流会5次,专场及赴外招聘26次,举办人才集市19期;引进国家级及省级优秀重点人才25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重点项目1项;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123人,其中中高级1647人;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各类人才5200余人次;全年实现净增人才9726人,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其中,培育面料设计精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规范人事管理机制等多项工作成效显著,广获好评。

一、以服务转型升级为中心,全力引聚人才智力资源

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若干意见》,大胆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一是培育设计精英,助推产业升级。为积极助推我县纺织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举办“‘省151人才工程’纺织面料设计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优秀设计师赴意大利参加纺织面料设计深造培训;启动2013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活动,以全县纺织行业设计人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导师引领、技术培训、资格认证、成果展示等途径,成功培育纺织面料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等设计专才236名。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拓展科研创新平台,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组织轻纺科技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顺利通过出站评审;积极走访重点企业,上门调查国外人才智力资源需求,“一站式”引进国家级外智项目7项,省级重点外智项目1项;为破解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应用难题,专程为“浙纺院”引进法国专家弗朗西斯·奥贝丹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做强要素市场,构筑人才高地。依托省轻纺人才市场平台,加大常规性人才招聘力度,常设“18才市”,新办“逢8才市”;针对企业发展困境,搭建“新春人才智力招聘会”等“零费用”引才平台;积极开展异地人才招聘及派遣合作,分类组织用人单位赴上海、西安、武汉、哈尔滨等地举办招才引智专场;市场全年共接待各类求职人才近4万人次,“全国轻纺人才集散地”初具规模。

二、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总旨,精心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科学用人机制,大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构筑各尽其能、互促成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潜能。

一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注重评才科学性,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升级,组织开展建筑专业工程系列专题评价工作;注重选才层次性,分层次梯队式选拔优秀人才,推荐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名、获得省“西湖友谊奖”1名;注重管才实效性,积极探索专家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全面拓展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与业务合作平台。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强化行政能力培训,组织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人事经理(HR)协会,定期举办“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实务”等专题培训讲座,多途径开展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4.6%;建立健全用才跟踪机制,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定期体检制度,妥善组织124名优秀公务员参加健康休养;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全力改善引进人才、优秀人才及自主创新型人才居住环境;继续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安置营职以下干部,连续八年实现“零投诉;坚持情理并重,主动排忧解难,切实做好企业干部维稳工作。

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整体提升人事管理水平

致力于人事管理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强化规范管理,稳步推进改革,积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强县”建设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

第8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绩效工资制度 个人所得税 纳税筹划

一 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简介

绩效工资制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以所在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含量,以职工的劳动成功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与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密切相关的工资制度。在被企业成功运用的同时,于2009年9月,国务院常委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高校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从2010年也开始逐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总量比例的核定取决于高校希望激励的程度和可用资金的预算情况。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在保障教师薪酬的同时,充分发挥激励和调节机制,绩效工资的比例设置为总资金的40%。学校之前的收入分配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并行的分配模式,实施了绩效工资后,收入分配上有了明显的变动。教师的工资主要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前者是固定发放,后者是根据业绩成果、工作强度和贡献程度机动发放。前者的发放基本是按月发放,而后者的发放有可能是按月,但绝大多数是按年发放,以年终奖的形式发到教师手中,这样就涉及合理避税的问题。同时,由于绩效工资的实施时间比相关规定晚,因此涉及一个补发工资的问题,而补发的这部分工资也存在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问题。鉴于以上几个问题,在绩效工资制度下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将会提高教师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 对日常发放的保障性工资进行纳税筹划

按月发放的保障性工资,在个人所得税计征过程中有几个税收优惠政策,学校相关部门要用足这些政策,使教师的应纳税所得额降低到最低点。据现行的税法规定,“四金”(住房公积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减除。就拿住房公积金一项来举例,它是根据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或上一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资乘以规定的比例计算得出的。在本年度前几个月扣除公积金过程时,上一年度的基本工资可能还未统计出来,因此涉及一个在本年度某个月或某几个月补扣公积金的问题,那么该补扣月份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可以减去补扣的公积金,使该月的应纳税款降低。除此优惠外,《个人所得税法》还规定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等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不缴个人所得税。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应该把以上可以扣除的部分全部扣除,减少教师的应纳税款,保证教师的实际收入。

三 绩效工资部分进行纳税筹划分析

绩效工资是根据个人的工作量大小、业绩成果及考核情况在年底一次性发放的,相当于企业年终奖的性质。根据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年终奖的计税办法是:在当月工资薪金达到3500元的基础上,将年终奖先除以12个月,其商在“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制税率表”上对应找到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用年终奖乘以税率再减去速算扣除数,确定应纳税额。如果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3500元,应该先用年终奖减去当月薪金与3500元的差额,之后再按上述办法找到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

2011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但把免征额提高到了3500元,同时也把原先的九级超额累进制税率改变为七级超额累进制税率。这个变化使得年终奖在发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当收入增加的时候,有可能税后收入会减少。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某教师2011年度的绩效工资是18000元(当月岗位工资已超过3500元),按照规定该教师的绩效工资应缴纳的所得税为540元(由18000÷12=1500对应税率为3%,所以应纳税额=18000×3%=540元),税后可支配收入为17460元。如果2012年度该教师的绩效考核情况为优秀,当年的绩效工资增长了5%,那么他的绩效工资就变为了18900元,他的绩效工资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为1875元(18900÷12=1575,对应税率10% ,速算扣除数105,应纳税额=18900×10%-105=1785元),税后可支配收入为17115元。由此可见,绩效工资的提高反而使得教师的税后收入减少,得不偿失。在进行大量演算后,笔者得出几个绩效工资的盲区,分别是:[18000,19283.33];[54000,60187.5];[108000,114600];[420000,447550];[660000,706538.5];[960000,1120000]。也就是说,在这几个区间内,教师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收入递减(见表1)。

为了保证教师的的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递增,各大高校在发放绩效工资时,应尽量避开以上几个盲区,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 实行绩效工资后对补发工资进行纳税筹划

由于绩效工资实施的时间滞后于规定的时间,因此就会涉及补发从规定时间开始到实施时间之间的工资。那么,这部分补发工资该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许多人有想法,但都没定论。笔者用一个实例试从以下几个计税方法来分析如何纳税以达到最优。

张教授平均岗位工资为4000元,2012年6月补发以前12个月增长的工资6000元,平均每月增资500元。

第一种纳税方法:将补发工资作为一个月工资并入当月的岗位工资一并计征个人所得税,得

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4000+6000-3500)×20%-555=745(元)

第9篇: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益医院 卫生技术人员 绩效管理 工资管理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绩效考核结果用途很多,其中之一是发放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发放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目标的实现。笔者作为复退军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现针对公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绩效工资的利弊进行分析,并试探提出加强和改进绩效工资管理的相应对策。

一、医院绩效工资的主要优点

传统的工资分配是统一标准“大锅饭”式,与岗位工资一样,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激励作用很弱,只可以防止卫生技术人员对工作产生不满。而作为“激励因素”的绩效工资,起到的激励作用很强,至少有两点。

1.分配方式更加公平,激励提高工作能力。从分配方式上看,将卫技人员收入与其本人或其所在科室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是工资计算方式的变化,是一种相对规范和相对公平的方式。同时,绩效工资的提高则能更进一步客观地反映医生、护士、药师等卫生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差异,从而使绩效好的卫技人员得到更多的奖励,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2.分配目的更加清楚,激励提高工作效率。从短期来看,目的在于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工资作为管理手段,让那些松散惯了的卫技人员不得不转变工作态度,一心一意扑到工作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长期来看,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改进卫技人员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实行绩效工资是正规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领导者一时心血来潮给一些奖励,而是一种长久的奖励制度。对卫技人员来说,就不用经常担心自己的工作白做,而是可以去合理规划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更加集中精力医治病人,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最终使自己的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对公益医院来说,得到人心稳定的好处,效率提高,能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创造医院的业绩。

二、医院绩效工资的负面影响

从上述优点可以看出,在当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十分必要。但是,作为公益医院把卫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与工资收入挂钩起来实行并不容易,至少有四种负面影响。

1.工作量和医疗绩效难考核。事实上,卫技人员的工作任务很难标准化和量化的,他们的真正绩效、价值也很难一时评价。原因是一个好医生对病人的医疗效果,不像工人完成产品的数量那样容易显现出来。如果无量化指标考核时,主管领导不想得罪人,一般以“合格”、“优秀”应付了事,没有人“不合格”,甚至会出现“轮流坐庄”现象。如果全部以量化指标考核,将会导致为获取绩效工资只做量化范围内的工作,打击了卫技人员的创造性,最终可能会有损公益医疗工作本身。

2.激励效价低。绩效工资分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而是应该达到如何调动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实现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和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公益医院中,政府举办的属于事业单位,由于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实际上直接用于工作表现或实际贡献影响的奖励性工资份额通常不足40%,甚至仅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奖励性工资的吸引力和效价,削弱了绩效工资的实际效果。

3.不利于团队合作。如果实行的绩效工资激励导向是内部竞争性的,那么就可能不利于卫技人员之间的团结和信任,破坏团队精神。他们之间互不干涉,不沟通,封闭信息,保留经验,甚至可能争抢工作,不利于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项目。另外,实行绩效工资还可能会破坏院长和卫技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对医院造成时间、人力及资金方面的巨大浪费。

4.可能影响医疗机构宗旨发挥。公益医院是为病人服务的疾病治疗机构,不同于工厂企业,病人不同于产品,卫技人员不是工厂的工人。用经济收入的办法来管理卫技人员,那样虽然是有了明显的绩效,但是最后评定绩效只能与收治病人数量、经济收入等挂钩,而这却有违降低群众看病费用的大方向。如果鼓励追求高效益,那么就会有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损害病人的利益,这与公益医院的宗旨不符。例如,医生为了追求高效益,就会给病人开高额处方,迫使其花冤枉钱,成为“看病贵”的受害者。

三、医院应加强和改进绩效工资管理

通过分析绩效工资制度利弊,我们认识到在卫技人员中实行绩效工资,其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和持续改进工作绩效。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从工资管理迈向绩效管理,加强和改进绩效工资管理。

1.工作任务量化。要将目标、办法及职责等进行量化和细化,并在职代会上反复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案中,要以卫技人员被聘任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大小、技术含量高低和环境优劣确定岗位级别,以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等的量化标准来决定绩效工资总量。例如,同是护士,在不相同的临床科室,所付出的劳动不一定相同,绩效工资向关键岗位的医生、护士倾斜,向工作量大、紧张、压抑的科室倾斜,在方案中要有具体化规定。

2.提高激励效价。按照国务院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被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将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也就是说,以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工资将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公益性质越强,其岗位工资占比越大。那么,公益医院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办法,将绩效工资的比例确定为20%的人多拿一些、70%的人差不多、10%的人少拿一些,金额差距至少在10%以上。按月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打分,考核结果出来后,及时、足额兑现有吸引力的“性价比”高的绩效工资,使卫技人员有清晰、具体的期望。

3.把绩效工资同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相挂钩。为避免同事之间因绩效问题的“勾心斗角”而牺牲团队利益,医院要用理解包容、团队协作精神、公益责任、医院文化、集体荣誉感来加强队伍建设。在制定绩效工资体系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把绩效工资同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相挂钩,紧密联系指标、业绩、实际贡献大小,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同时,要规范考核程序和方法,做到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增强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

4.坚持公益导向。本着强化履行社会公益责任的原则,用公益责任调动卫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质量。改变医院收入结构,由“以药养医”转向“以技养医”,增加知识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收入,解决降低成本与提高待遇的矛盾,用市场经济的方式促进履行公益责任,也让卫技人员分享医院发展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总之,笔者认为,公益医院不能简单地把绩效工资理解为是涨工资。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在管理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绩效工资为载体,努力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与考核结果的公信力,想方设法促进绩效工资制度创新实行,更好地激励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人部发[2006]56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