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徽高考作文题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第1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一、横向对比(安徽省与全国其他各地对比)

通过横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全国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高考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2014年全国材料作文基本一统天下。那么总体有哪些特点呢?

形式上材料作文分以下几种类型:(1)故事型。材料主要以故事切入,有新课标全国Ⅰ卷、新课标全国Ⅱ卷、湖北卷、湖南卷等九个省市采取这种形式。(2)话题型。材料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展开,如广东卷: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3)名言型。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以后,这世界才属于你的。

内容上有以下特点:(1)对比、引申性。如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空谷”的寓意。“空谷”指的是空旷、幽深的山谷,隐喻的是人生旅途中的障碍,或者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问题或困惑。那么对待“空谷”的态度是什么呢?由“空旷”“幽深”想到孤独、压抑、痛苦、恐惧、危险、无奈、深不可测等感受,这就是材料提到的“悬崖峭壁”,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从“空旷”“幽深”想到是否可以开辟道路,修建桥梁,也就是想到如何改变困境,解决问题,这就应该是材料提到的“栈道桥梁”,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2)思辨性。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3)现实性。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突破阻拦、相拥而过、规则、共赢、信念、意志、知识、科技人类、门路、起点、终点、绿色通道、鼓足勇气、感动、敬业、现代科技、都市风光、田园风景、习俗、选择、自由、青春、不朽等。这些都是2013年到2014年全国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二、纵向对比(安徽省近五年试题)

通过纵向与往年的作文命题相比,今年的作文在形式上是“稳”的,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上发生了转变。往年的作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学能力考查,命题的一般较为抽象,有艺术感,文学色彩浓重。而今年的作文题目与现实生活结合更为紧密,关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讨论一直是近年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话题,今年的作文把这一问题拿出来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正印证了这一点。

其实,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和全国各省作文命题还是保持一致的,那么2015年的考生该如何做好高考作文备考呢?

第一,加强作文基本功训练。基本功主要包括:(1)写作审题立意;(2)应试写作语言表达;(3)写作材料使用。所以,在高三复习中除了考试写作之外,平时也要加强写作练习。

第二,观察生活,体味现实,强调写出个人生命感悟。综观今年的一些高考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这样就使那些读书多、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会觉得难了。

第2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像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就是以同学关系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这个题目不免让人联想到一系列新闻报道的同学伤害事件,让人联想到“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的戏谑之语。当然,命题的指向性是好的:“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它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呼唤真诚友善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全国卷的作文题以归还手机的新闻事件为材料,表明“善”的传递,与社会热点“正能量”紧密相连。这让人想到很多地方都曾采用过的一道高考作文模拟试题的材料: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愿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这两道题在内核上是否高度相似?它们都是写对正确行为的肯定(一是手机失主捐款、一是高中生犯错后勇于承担责任),都是些“正能量”的传递(失主的善行感染了捡拾手机的人、徐砺寒勇于担责打动了车主)。

又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材料作文,取材于2013年5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莫言的一场对话。手机,是当下时代的必需品,学生们大多熟悉手机。另外,几年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手机,还是手雷?”的台词曾经流传一时。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既抓住了社会热点,又让学生有话可说,相较北京卷过去的题目而言(如“北京的符号”容易让非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犯难,或者容易贴标签。即便是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材料作文,虽然紧扣当下,也给出了几个视角,但依然更对体育爱好者的胃口,可写性是值得商榷的),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题目。

在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其他类似于这样的直接来源于当下的题目,还有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杂志挑名家作品的错”材料作文、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材料作文、广东卷的“面对慈善捐助的不同态度”材料作文……

所以,在高三备考的时候,一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力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除了关注当下之外,还关注思维。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关系型题目依然不少,这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福建卷“自由与扎根”的选择,你倾向于哪一个,倾向于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你愿意做这二者中的哪一个,做出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还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湖南卷的“飞翔与守护”,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态度,同样是要求考生做价值判断。还有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安徽卷“为什么会这样与为什么不能这样”材料作文、浙江卷“对童心的呼唤”材料作文……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在本质上与前面的几道题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常常想:作文在考什么呢?其实考的是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的是考生这个“人”。从应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高三应考之前,考生们应该认识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我?”有个学生在谈到语文考试时曾说:“语文可以说是高考意外发生率最低的科目,只要有能力,有人文素养,有对语文的喜爱之情,你总有展现自己见识、学识、才识的机会。抱着展现自我才能的想法面对语文考试,你会发现积极情绪带来的效果。”就是这样,高考作文最看重的其实是你这个人,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展现出来。

当然,价值判断只是关注思维的方式之一,还有直接要求你对某个论题做思考和判断的。

如北京卷的材料作文题,设计了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科学家与文学家共同面对手机,前者认为手机功能强大,后者认为手机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从立意的角度看,可写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可以就手机论手机,谈自己对手机的看法;可以以手机为起点,思考当下社会科技产品对人生活方式、心灵世界的影响;甚至还可以跳出整个材料,从科学家、文学家看手机的不同视角获得启示:每个人看问题都会有自己或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另外,整个材料并无任何倾向性,可以赞赏科技进步,也可以批评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逆向思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特别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一上考场,大家全都变成了“乖宝宝”。实际上,逆向思维唱“反调”的时候,立意就新鲜,很容易脱颖而出。而平时尝试过唱“反调”且折戟沉沙的同学,往往不是因为观点的问题被否定,而是行文方式不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造成的。因为人在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略逻辑―――有些新想法就忘了自己写这800字是干什么的了。所以,在和老师、同学讨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文章的具体问题。

比如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命题倾向于否定自己正在做的事,而肯定别处还有更重要的事。但是我们想想:做事是用心专一好,还是总想着别处好?我们能不能想到: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就是在做别人眼中“更重要的事”。

再如辽宁卷,材料中,老人说:“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你敢不敢这样想:珍珠是比沙子贵重,但这世界能只有珍珠吗?你甚至还可以这样想:如果是在砌墙,珍珠会比沙子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就好比2012年北京卷材料作文中的深山护路工老计,我们固然可以讴歌他默默奉献、踏实付出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呼唤这个时代不只需要老计,也需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呢?

好的作文题要能激发考生的创作热情,但是,每年总有些作文题不尽如人意。

比如作文题过于“玄化”。像湖北卷,“方圆”二字好发散不好聚合。而且,装牛奶用方盒和装水用圆瓶与“方和圆”的本质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反倒会妨碍考生的思考。

第3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作能力考查和选拔目标都是不变的。所以,探讨命题规律,总结写作窍门,这些都是作为备考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我比较赞同徐飙老师的《我的非教育写作观》一文提出的观点,即我们可以把写作分为教育写作和非教育写作,那么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就属于教育写作。起码来说,学生的写作大多都是为应考而作,这也是千百年来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备考经验,我将高考作文写作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类别。

[作者简介] 张宇,教育部“十二五”课题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河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专家组成员,中学名师,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会员,市模范班主任,从事高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课题――“高考写作热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获教育部课题组表彰,参与教育部课题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编写高考语文书籍8部。

1 和乃万事万物之本

和,有相安、谐调以及平静之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主要包括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等诸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这一话题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和谐、和平、祥和、和蔼、和美、和睦、温和、和气、和悦、和煦、和约、和议、和顺、和畅 、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 、和乐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济、温和清朗、温和美好、惠风和畅、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等等。

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和”这一话题并非偶然,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和”就谈不上自由,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和”这一话题是高考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应关注的,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要关注的。可见,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乐”之论让考生探讨“和”这一主题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应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际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国之“和”。无论作文题目的客体怎样变,主体情感是不变的。你可以把客体换成“旧书”“镜子”“国家巨大政治经济成就”“假苹果”这些具体的物象,还可以换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画”“哲理学说”等抽象客体,主体的爱国爱家的“和”之情永远不变。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与你为邻”,是一道典型的写人际关系方面的题目,当然这道题目中“你”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题目背后也隐含着“与你为邻”的另外一个对象是“写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告诉考生,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关于“君子三乐”之论述,是典型的把和谐具体化的作文。一乐为和谐中的和睦,二乐为和谐中的和洽,三乐为和谐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为本的提出,还是人文、人本思想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的体现,都足以证明人类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个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体现。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维等内在因素,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的道德、幸福指数、喜怒哀乐等因素都可作为命题的范畴。“人”涉及的话题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权、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迹罕至、人情世故、人满为患等等。

联系到高考作文层面,“人”这个话题并不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体、有抽象的理解。作文应以主体――人为中心去命题、去创作。从重视客观载体到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正是作文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归根结底,一切客体只不过是作文命题人拿来考量主体的载体罢了,最终还要归结到主体――人对客体的理解与看法上,即怎样达到人与客体的和谐上。在这里,作文命题与写作中的人则具体指写作者这一主体,如果这道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长问题等,那么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主体”的作文试题,如果这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在主体感知中的地位,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客体”的作文试题。当然,一切文章都是写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关系有些人能理得顺畅些或者有条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顺畅、不那么有条理了。

再具体些说,比如,某一道作文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趋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长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考生本人倾向自我一类的作文,我们则把它定位为“主体”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诚信价值观,我的人生画卷,我的职责,我的奋斗等等,这类文章我们说是倾向于考生内心深处的灵魂触动性的东西。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会中一类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对自己的童年有所忆,有所感。童年不单单是童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类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问题也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幸福是 ”,给考生留下了自由创造标题的空间。幸福的可感性离不开考生,离不开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这道试题也是把命题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这也是高考作文近几年“向内转”的具体体现。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拒绝平庸”这一命题作文紧紧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这一内涵,深刻挖掘自身的价值,培养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题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庆卷的“情有独钟”话题是典型的“人之情”话题。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题 “总有一种期待”,题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个心理学话题,更是一种人文情感话题。

……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话题,直接让考生去体验,让考生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3 客乃人类生命依存

客在这里指“客体”,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笼统地说,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个客观世界。物象、自然规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世界气候、就业环境、就业条件、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公共设施等一系列话题都可作为客观世界的客体进入考生的视野,走进考生的高考作文写作之中。

这里所说的客体,一方面,从命题人的角度讲,命题人选择某类素材中的具体物象就是命题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点,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从考生写作的角度讲,考生应抓取命题人设置的具体物象这一客体,去理解、感知命题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写才是符合命题人的要求的。由此看来,这里有一点像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一样,这一切似乎都应该豁然开朗了。

比如,2011年新课标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人提供“祖国的发展变化”这一抽象又具体可感的客体,让考生去写对客体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变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历程等,可见这一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感悟的作文。像这样的作文试题,在作文中主体情感就不能体现太多,甚至不能直接体现出。

可见,对客体的关注与感知,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命题方式。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对的客体。这两种客体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概念的交织。考生不管从具体下笔还是从抽象入手,必须对客体――“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体――我”和“客体――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试题。它给考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这个客观的世界不是离开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这一命题作文,把“客体――世界”与“主体――你”之间的关系作为写作命题的重心,可谓纲举目张,条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将鲁迅先生的画像作为“客体”让考生去感知,将“人物”作为客体是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题 “我的时间”,与安徽卷的“流逝的时间”十分相似,而“我的时间”更具体突出了“主体――我”和“客体――时间”之间的关系。

2011年高考广东卷“回到原点”,“原点”是一个典型的“客体”,前面加上“回到”一词,将“主体”与原点之间联系起来。当然“主体”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体”。由此看来,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关系命题是命题者的最终意图。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则是一道典型的“主体”(即考生)对 “中国的六条巨大变化”这一大大的“客体”的具体感知的试题。

第4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据说今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是一幅画,意思为“梯子不用请横放”的雷人题目。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使我想起了我家的梯子。想到了我家的梯子不用的时候就是横着放的实际情况。如若说雷人了,那就是高考作文不该这么考得,这是钻牛角尖的题目,没有必要去出这样别扭的作文让学生去作。对于极少数深居城里的学生,到了十七、八岁的了,竟然没有见过梯子是啥样子,别看年龄大,也许说起来是个笑话,成年了,成天的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两点一线的行动,就是没有见过如此陌生的梯子,只是从画面上偶尔见过梯子,也是早已忘到脑勺后的,究竟是干什么的,就是不知道所以然的,梯子不用?笑话!梯子还能够用?咋用?往哪里用?这的确是个别学生的满腹疑问。在他们的脑壳词典里,通常没有“梯子”二字。这不是耸人听闻的故事,就是事实。对于考试“梯子不用请横放”,难道说平时都必须竖着放?那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当然现实当中几乎极少有人深究的,也不会有人去说这样的话或是不知道的,或者做这样的事情。

也许我就是现实当中的例外吧,因为特殊的环境只能是作为特殊的情况对待而已,我家的梯子就是这样放的。这个题目简直是从我家里出来的人所作所为的,为我而出为我而写的。

我的老家里有个竹竿梯子,长几乎有六、七米的样子,梯子阔有将近八十公分。梯子长,一般的屋里是放不下的,没有那么的高度的屋子,梯子只好横着放的,这是来源于我家屋子实际情况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竖着放根本没有办法的放开,这是根据现实的唯一需要的结果。根本不存在什么雷人只说。如若是出题考学生,那就另当别论了,并且出题是相当郑重的高考题目,我家的实际别扭情况就够难为我的了,我每次放梯子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可平稳放下,我家的梯子就够雷我的了。竟然还有人专门出题考学生的,干吗横着放?一般的梯子都是放到墙边隅陬的,有必要的占据空间的吗?难道我家的梯子横着放能够拿来考题?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难道是富有哲理的意味?真不知道是出题的人是怎么想的,高考没有必要地难为同学的,现在快到普及高等教育了,没有必要地在题目上五门不卷卷六门的故意刁难学生,更没有必要地在雷人方面打主意的。梯子不用横着放这和我家的梯子是不一样的情形?我倒想竖着放呢,现实是不许可我这样,我家梯子如若竖着放,屋子里压根儿就是放不开,在院子里放,墙头矮,伸出墙头老大一股节子,到了黑天,就是危险的,不是人身的安全被梯子砸着隐患问题,而是等于给外边的小偷留着盗窃梯子的绝好机会,小偷一看到此家里有梯子,还不翘首捏脚的给悄悄地偷走了?岂不是竖着放得不偿失了?不能给小偷创造绝好的捵窃佳机。必须的在不用的时候横着放的,在使用之后必须搬捵到安全的地方。并不是高考那样的主题的,竖着放梯子,容易倒的,万一倒了砸着人咋办。出题的人是这么想的,所以说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社会的基本安全常识。不知道他是考学生那个方面的知识面问题。是考学生安全方面?还是深挖学生转变思维天地宽?抑或对待问题脑筋急转弯的多种角度?……我就不想而知了。关键是学生一看到如此的题目范畴是洋鬼子看戏傻眼了。学生几乎没有走出过社会,没有社会的一点经验的,压根儿就不知道梯子还能够横着放的道理。从来没有梯子横着放的实践道理。因而,梯子横放是谁规定的就是不懂了。高考一结束,晚上就有人去到了我家,许多人都去问我:大作家,你说一说,梯子不用请横放是考学生什么概念,我也是一时语塞了。好睖睁了一会才告知他们,我家的梯子本来就是这么要求的,而且一直这么放的呀。这个考题是出给我考的呀。他们告诉我,是不是你家的梯子因为这么放,是不是你在报上发表文章时候,被哪个慧眼发现的“拿来主义”的吧,也许也许。我也是随声附和着。

我是没有机会出题了,也不会有机会出题的,如若叫我出题我也许永远不会想出这么个雷人的题目来。必须承认,出题是有一定水平的人。也许庸常的人永远没有高智商的。要不然,总是有人家说,科学家一般的都是脑子有问题的,和正常人不是一个思路的。要不然大学老师曾经在中文系的课堂里如此讲过:不成为神经病别想成为科学家,是科学家都是神经病。现在想来话虽说有点严重了,但是科学家就是和正常人不会是一个思维逻辑的,要不然,都不是科学家了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第5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课标卷 特点 趋势 启示

经过几年的探索,语文高考课标卷已经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特点,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更务实的体现。今年的新课标试卷很好地继承了高考改革成果,在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等方面有所体现,也较好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人本理念。试题难度适中,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发展中有回归,尊重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命题选材上重视基础,回归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传统文化;试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阅读鉴赏探究能力和书面写作表达能力,既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课标卷的命题特点及趋势

1.重视实际应用,回归语文本味

今年课标卷结构、赋分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模式、考查内容相对稳定。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选考题的命制是课标卷的重要成果。江苏卷今年把选做题改为必做题,这并非对“选择性”的否定,而是一种注重实际的务实态度。对阅读能力考查,无论是议论性文本还是实用性文本,并没有显著区别,要学生选做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再加上两种文体。江苏卷的选择性则更加突出地体现在“Ⅱ卷”上,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以及名著阅读和材料概括分析,既不与前面考题重复,又突出了文科生的特点,增强了考查的层次性和公正性。

学以致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课标卷命题者着力之处。语文是滋养型也是应用型的基础学科,新课标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也重视基础,新课程刚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导致忽视基础的错误,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回归语文本味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语文学科要做“语文”的事。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当然更应承担引导的责任。

这个特点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语言应用题上。试题着力于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不在内容、格式上设置多少障碍,而是侧重于“如何表达”。考查形式多样,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又有一定的难度,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各套试卷都有各自特点,图文转换,节目串词,仿写、续写,概括压缩,情境写话,新旧题型纷纷亮相。

探究题的设置趋向成熟,初步摆脱了生硬的为探究而探究,更能体现作为语文的“探究”。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阿城的《溜索》,设置的探究题是探究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所体现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也可以从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注重基础考查,强调人文内涵

今年在命题上,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上,试题强调的是,对古代诗歌有最基本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

所谓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应有的基本水平。强调能力立意,形成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并不排斥注重基础的语文教学传统。读准普通话,不写错别字,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能够连贯、得体、准确、生动地表述,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所以课标卷并没有取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只是在考查内容和方法上更加人文化。

比如对常用字词音形义的考查,北京等将音形混在一起考查,其他省市单独设题考查,在选字上并不为难考生,大多是常见的多音字、形近字、易混的同音字。考查方式趋向多样化,字音有相同、不同的比较,还有正误的辨析,字形除了直接辨析正误题外,浙江、湖南、安徽等省在句子中考查错别字。

江苏卷第一题考查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辨析。把字形的考查落实在作文题上,错一个字扣1分,体现了新课程能力立意的趋向。特别是默写部分,江苏卷赋分一直是课标卷中最高的。默写是对学生诗词积累的最直接考查,今年更是在诗歌鉴赏题的第1问中要求考生通过联想默写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很好地把积累和鉴赏结合了起来。

文言文考查难度不高,符合新课标要求,在侧重理解的基础上并不过分削弱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翻译题分值较高。江苏、全国课标卷、福建、安徽、辽宁等省没有单独考虚词,实际上是在翻译题中考查虚词和句式,提醒我们新课标教学也应该重视基础。

3.关注社会生活,时代特色明显

高考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导向。今年试卷在这方面的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江苏卷第4题“表达应用”考查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为命题对象。在连贯题考查中,辽宁卷是上海世博会的话题,陕西卷是玉树的话题。语用题中,浙江卷是要考生写参观世博园“零碳馆”的海报,福建卷的文字材料是关于世博会开幕式的。湖南卷考题内容是关于谷歌撤出中国的报道。

作文也显性或隐性地指向了当今社会生活。北京卷考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是温总理今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看望大学生时的题词,寄托着温总理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既要有远大理想,同时也要勤奋务实。北京高考作文以此为题,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江苏卷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喧嚣的社会,人们沉浮其中,缺少的不正是心灵的绿色吗?我们需要地球的绿色,也需要心灵的环保,我们要简单澄澈中的人生大智慧。比如我们在热闹浮华背后的安静,对生活内涵的沉潜涵泳,其实也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喧哗的反叛。因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绿色生活”这个题目体现了出题者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精神,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但它更直指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对社会人生充满关注并深入思考,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4.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

课标卷的命题无论是选材还是情境设计,都尽量回归学生生活实际。语言应用题多放在学生生活情境中考查,广东卷要求学生写课文独幕剧演出的串词,浙江卷要求学生写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的宣传海报,安徽卷的仿写模拟情境是“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诸如此类,学生看到考题会感到亲切。

课标卷的作文更是指向了学生主体,贴近学生实际。广东卷《与你为邻》,明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江西卷的《找回童年》等作文的立意都是直指学生主体的。天津卷的作文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的理念。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江苏卷的《绿色生活》,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学生们的一些生活细节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更加重视节能,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不坐电梯爬楼梯,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更加重视环保,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不乱扔电池等……所以考生如果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叙述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应该不是很难。但是,要把它写深刻,写出特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如果注意到导语中的“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的提示语,扣住“生命”的概念,我想应该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因为,“绿色生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我们生命的质量息息相关。

二、对新课标高考复习教学的启示

立足语文素养,以能力立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依纲据本,融入新课标理念;关注生活,彰显时代风貌;融合借鉴,凸显地方特色是备战高考的重要方向。

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复习初期要回顾课本,对于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也要回顾阅读,这样有利于增强语感,拓宽知识面。要重视积累,由点到面,形成“知识链”。要善于借鉴近两年高考试题,树立文本意识和得分点意识,逐步提高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近两年诸多阅读试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

新课标卷阅读题最大特色是探究题,要做分析研究,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实质,掌握答题的规律,并进行强化训练。答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有支撑的依据,并能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