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企业核心价值观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与员工共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精义,使每个职工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激发高涨的工作热情,发挥强大的激励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将其精髓融入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方法。
1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纵观著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联想公司的“成就客户、创业创新、精准求实、诚信正直”;安利的“伙伴关系、诚信、个人价值、成就、个人责任、自由企业”;IBM的“诚心负责、创新为要、成就客户”;国家电网公司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宝钢股份的“诚信”;荷兰商业银行的“正直、专业化、负责、团队精神”;德意志银行的“业绩、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合作和诚信”……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概括起来,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安身立命的根本。培养中职生讲诚信、守承诺、重品行的品格,养成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使之内化为优秀的职业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2)责任。责任观是最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源,有一份责任就有一份追求,有一份自律,责任是职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引导中职生工作主动认真,尽职尽责,以期达到体现忠诚,提升能力,实现价值的目的。
(3)服务。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贡献度,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学生应顺应企业需求,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培养积极热情、乐于奉献的精神。
(4)质量。质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支柱,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使之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要求,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品格。
(5)纪律。职业纪律是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从业规则和程序,也是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培养中职学生的纪律观念是企业精神的要求,更是规范职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
(6)竞争与合作。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合作则是职业化及劳动过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渗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渗透企业优秀文化,融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精髓。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配齐德育教师,开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创业培训》等课程,教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既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将德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力锻炼和素养提升、习惯养成、职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
(2)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生良好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别是实训实操过程中要移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
(3)以活动为载体融合企业文化。以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演讲、诵读、歌咏等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织军训、“两操”活动,锤炼思想毅力,强化纪律观念,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体验企业文化,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利用各种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使先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
(4)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行学训交替,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做兼职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职业精神带进校园,让企业文化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实训实习,校企共同参与,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指导技师共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表现与技能水平予以鉴定考核,实习实训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考核之中。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理念,感受职业氛围,增强综合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内化职业精神,外化行为规范。
1引言
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可是急功近利思想、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也随之而来。面对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人们不知所措,无法辨别善恶,很多人的价值观被扭曲。这时就迫切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思想进行正确地引导,将他们带回正途。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更差,因而更需要强有力思想的引导。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培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汇总,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得出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观念的总和。价值观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它是一个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思想观念的完整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人的思想建设都有指导效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介绍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倡导。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最高层次的价值要求,对其他的社会价值理念有指导作用。因为它表明的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诉求。其他内容分别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的诉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且概括性强。
4当前学生德育中的不足及问题分析
4.1德育的内容与实际结合性差
课堂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重理论、轻现实。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内容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不易于理解和接受,更不要说用以指导自身行为了。我们道德教育一直强调要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很多对去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为求利益,坑蒙拐骗的现象。面对这样与理论不符的现象,学生就会对理论产生质疑。而且,教师的一味灌输方式太过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4.2德育体系不完善
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是能一步到位的,反而是一整套的操作过程,必须有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思想道德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统一按部就班进行教育。没有使用由浅到深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其次就是教学内容无重点,重复教学较多。
5提高核心价值对学生德育引领效果的方法探究
5.1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好方法。要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符合标准,俗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也无法服众。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德行,对学生的教育要面传心授,以自身的作为来提供范例,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耐心教导等,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5.2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部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加强教育实际是教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八荣八耻”并加以理解记忆。有了对善恶的辨别能力,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5.3创新道德教育的渠道
学生是德育观念学习的主体,因而要达到好的效果,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自主地进入对价值观念的学习与探究实践。创新课堂形式有很大的的必要性。课上讲授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课下也可以进行对价值观建设有利的活动,譬如,周六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等。采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起到更好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的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内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国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体涵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尊敬、送终等。
3、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孝道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由对长辈的孝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孝道使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稳定就能使家庭成员将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简单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当代高职学生通过秉持孝道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对待集体与国家的关键,这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当代高职学生孝道情况与分析
1、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增强传统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益与物质的驱使,对老人不尊重、不孝顺的问题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适坐着的年轻人与站立的老人;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为也常常见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增多,相对负担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的原因。当代高职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却在行动中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践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跟家里要钱,就是孝顺;有些学生认为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就是敬孝,这都说明学生虽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仅仅停留在浅层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却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对父母的关心显得不耐烦,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出现隔阂,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相背离的。
2、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有些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罢。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老人的关注,对上一代的态度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产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心理趋向与价值观念。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校的孝道教育明显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孝道教育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虽然目前各学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却忽视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前提条件,不少学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通过孝道教育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孝道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的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孝道观念形成冲击,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薄。
三、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儿女对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孝经》曾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这说明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人背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发展。其次需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之恩无法衡量,学生不但要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犊情深,再从更深层次反思自己反馈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学校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加强孝道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使其体会父母的不易,培养感恩的意识。最后需培养高职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经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对全体老人。
2、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
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离不开孝道校园文化的创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块教育资源,加强孝道文化的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迹,形成舆论氛围。更可以设立孝道规定,开设孝道课程,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谓“上行下效”。鼓励学校社团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尊老敬老活动。通过主题团会日、社团活动日、重阳节等时期,举行行走进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知行合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行孝”,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自身孝道品质。
4、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实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孝道品质的评估。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的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倡导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5、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促使三方面产生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模式。这种形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孝道教育制度,倡导学生学习孝道。通过社会辅助功能,使学生在社会氛围中践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终发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孝敬父母,构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价值观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从广义上来说,宽容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社会美德,是一种善性的群体行为;而从狭义上来看,宽容是一种个体自身的修养,是发自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善的归属。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课程,缺乏足够的经验指导,且具有极大的专业归属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走弯路,而且经常会因为缺乏指导而寸步难行。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以待人的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指责、不蔑视,而是以虚心的态度教人脱困、助人上进;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少一点责骂,多一些开导和鼓励,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更多地以激励手段代替惩戒,这样不仅能够缩小师生间的心灵差距,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去年一堂课上,我在查看学生上交的电子小报作业,有个学生上交的电子小报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便当范例用极域教室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这个是网上下载来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喊,那自豪的神情跟电影里的揭秘者如出一辙。顿时,全班哗然,同学们都把目光指向了那个学生,她无奈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我停顿了一下,转过话题问大家:“你们认为这份电子小报的页面设计得怎么样?”“非常好看。”“哪位同学能够谈谈它好在哪里?”结果,大家高度评价了这份小报。我接着说:“以后请大家多找一些这样的小报跟大家分享,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我趁热打铁:“那么,对于第一个给我们推荐精美小报的同学应该如何奖励她呢?”“送她一个笔记本。”……此时,同学们对老师的用意已心领神会。我趁机要求同学们每周轮流找一份漂亮的小报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学生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但由于自身发展的特色使他们还很不成熟和稳定,更需要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脑海中定格自身的价值——不是读书的料子,导致内心失去自信和尊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先去接受他们,才能被他们接受;先宽容他们,才能被他们尊重,形成积极心态,建立自尊心,更好地完成学业。让我们学会宽容,共同为学生成长开“绿灯”。
二、学会赏识,开辟学生沐浴阳光的“绿洲”
吉祥是个各科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不完成作业,上课老做小动作。上信息技术课更是如此,玩游戏才是他上课的目的。于是我索性先让他玩,而我就站在一边看。我发现他每个小游戏玩得都很出色。我问他:“吉祥,你怎么会玩这些游戏的?是谁教你的?教教我可以吗?”他的回答很干脆:“没人教我,只要想学就一定能会。”于是,我跟他学玩游戏。我俩边玩边聊,我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的聪明,如果你能把这个聪明劲用到学习上,我会更欣赏你的。今天咱俩的游戏就到此为止好吗?你教我的我学会了,我教你的你会吗?一会儿展示作品,老师想让你展示,你不会让我失望吧?”他看我很认真,而且很欣赏他,马上就退出了游戏。在展示作品时,他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当我把他的作品分享给大家时,我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学们也对他的作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他很自豪。从此,每节信息技术课他都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每次展示作品时,我总是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下,他变得越来越好。
三、培养自信,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途径”
信息技术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就是一节可以玩游戏的课,然其开设的本质并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更不是以玩游戏为初衷。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课程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能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互相评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评,让他们指出优点与不足,然后再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建议。如在上制作作文选教学课时,我常常让学生先讲出自己设计封面、封底的构思,当学生讲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发言的学生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其他同学也会得到提升,接着再让所有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展示和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激发自我效能,帮助学生驶向“绿色彼岸”
信息技术课虽然是一门灵活的课程,但技术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操作熟练程度的。“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回归,不让学生失去“起跳”的动力和激情。
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从而将教师的期待、鼓励和帮助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关键词】语文;中小学;知识衔接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1. 钻研教学大纲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找出教材中的衔接点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
3. 了解学生,做好衔接
(1)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做好中小学的衔接非常重要。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初中还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1.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如教学第一册教材中的集体舞《小火车舞》时,一上课我就扮演“火车头”,让学生扮演“车厢”。在音乐伴奏下,“车头”带领“车厢”“行驶”出各种图案,并在不同的图案上随音乐变化进行不同的模仿练习。这样既完成了教材中枯燥的队列练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活动中,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与练习的内部动力,成为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推动力,为下一个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安排在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境处进行。这样既可为上一个练习内容结束做放松,又可为下桓隽废澳谌葑龊米急福还可进行心理调整,不断使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灶,防止纪律松散。如我在完成第一册教材中跑的教学内容之前,在活泼。欢快、节奏惑强的《一分小铜钱》音乐伴奏下,同小碎步和跑跳步进行拼图案的练习,使学在“玩”的过程中既练习了前脚掌着地的动作,又结束了上一个练习的活动,自然过渡到跑的教学内容上。
3.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这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时情绪中进行调整,使中枢神经从高度兴奋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身心得到放松,不仅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而且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第一册教材中的律动《划船》,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公园划船时的情景,当听到轻松、优美的音乐时,便立即用协调,自然的形体表现出划船的舞姿。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体育教育的人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在体育教育中高度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准则。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应处处为人师表,以规范的行为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加强专业思想品德修养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是处理体育教师个人利益和整体效益关系的根本准则。这一准则,是高度约束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领导之间等各种规范要求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以此来衡量和评价体育教师个人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标准。它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始终。热爱体育教育职业,端正专业思想是体育教师工作效果以及成就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它可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工作的全面开展。由于树立了良好的专业思想,使体育教师产生对事业的渴望与追求,由此形成対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由于这样,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教学条件下都不动摇,并不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反之,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不自爱,作风稀稀拉拉,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谁尊重你?
2.加强专业文化知识修养
时代要发展,人类要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体育教师严谨治学,锐意进取,这不仅仅是其工作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再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的盲目接受性的学生,由于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较强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他们喜欢探索不盲从,不轻信对一些体育技术的学习和锻炼负荷所得出的现成结论,而需要有科学的论证和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对中学生而言)。因而,要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愿望,教师则必须得勤奋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体育教学的规律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将其融合贯通,要使学生成为体育知识的湖泊,那么,作为教师则必须成为体育文化知识的海洋。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才能将体育教育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并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社会的尊重。相反,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的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文化素质高的体育教师,一定会有较好职业道德修养。
3.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修养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动力,这是体育教师情感方面的特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基本心理品质。
作为劳动者的体育教师,他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师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主要是通过热爱学生来加以体验,这种爱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教师无论对任何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一体施教,热情关怀,尊重他们的人格,绝不允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允许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从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中寻求育人的途径。因为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发育还不够完善,因而易受周边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出现违纪现象,这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要切记大动肝火,出言不慎。这样有损于师生间的情感交往。所以体育教师无论在任何场面表现出的爱与情感,对学生都有直接的感染力,并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会产生肯定的反应。并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上。所以,要想获得一片真心换真情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则必须把对学生真挚的爱的这中高级情感表现于平时的工作中。
4.加强言行和仪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