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第1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

一、引言

分级诊疗是国家为改善目前就医秩序、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包含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内涵。分级诊疗的推行和实施,目的是促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省市,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形势,终极目标是居民自发的有序就医,让更多的中小医院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供给的主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分级诊疗推进的过程是优化医疗资源市场配置、有效引导医疗服务市场供需、进而建设“可及、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场的过程。

二、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市场呈现出的特征与寡头垄断市场相类似,即在一定区域内,少数数量的大型医院占据了主要的医疗服务市场,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是大医院之间的竞争,小医院完全无力抗衡。阮敏也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医疗行业属于原子型市场,市场的竞争程度应很高,但现实却呈现出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为和结果。寡头垄断市场既包含垄断因素,也包含竞争因素。但相对而言,它更接近于垄断的市场结构。

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我们可将医疗服务市场的“产品”简单的看成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病症,一类是针对疑难病症。小型医院和一般基层医疗机构只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而大型医院既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又提供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医院的大量尖端医疗资源都用于普通病种的治疗。每个大中型城市里,都是由几个大型医院“承揽”下市里大部分门诊及住院服务。小医院和社区医院虽然具备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却苦于无法“招揽”病人,表面上是供过于求,处于医疗资源的浪费中;而大医院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要忙于应对普通病症的诊治,严重供不应求,高端医疗资源也处于一种实质浪费中。

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应该是能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是金字塔型的,广大的基层医院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居民的大部分疾病,即所谓的普通病和常见病,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治。诊疗难度较大的病种和对医疗设备要求高的疾病则需要在大中型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诊治。这样,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技术力量雄厚、汇聚业内高尖端人才的大型医院,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重病、疑难病的全力诊治,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和教学,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基层缺乏“优质产品”

在分级诊疗体系下,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需要为居民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以及病后康复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要做好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而现实却是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也是我国医疗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向来被扣上“缺医少药”的帽子。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疗设备不够先进、药品种类少,这些都是我国目前乡镇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最普遍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长此以往,社区和乡镇医院只能陷在自身的恶性循环中,难以有所突破。

2、品牌效应加剧市场失衡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医疗服务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人们在选择医疗服务时会充分考虑“品牌”。我们选择医疗服务比选择其他衣食住行相关的商品都要慎重,通俗的说就是“没有人愿意拿生命开玩笑”。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到位及时,这些都不容有半点疏忽。大医院有最好的医疗设备、最优秀的医务团队、最前沿的医疗技术等等,这些共同形成了医疗服务的“品牌”。品牌常常是区分优劣的标志,这种标志能提供货真价实的象征和持续一致的保证。在医疗服务市场,不论患者的经济水平怎样,也不论便利条件如何,只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人们还是趋于选择有“品牌”的医疗服务。所以,这种对“品牌”的一味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3、价格调控作用不明显

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省市启动了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加上现在城市居民基本上看病都有医保,大部分费用可通过医保支付或报销,而且各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也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对于普通病症诊治,选择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实际作用于个人的“价格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往往是更好的选择。

四、相关对策研究

1、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供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指出强基层为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强基层作为分级诊疗推行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质”提高了,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去购买社区的医疗服务,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制手段“逼迫”老百姓去购买“低质”医疗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疗资源的获得可以通过自身积累和外部输入两种方式。从自身方面来说,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与大型医院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后续培养和教育,把好社区医生的“质量关”以及负责其后续技能的不断提高。另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使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获得职业认同感,缩小与大医院的待遇差距,是基层留住人才的可靠保障。外部输入资源主要可通过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联体、医疗帮扶以及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其中医疗帮扶是一种较为直接和相对容易操作的模式,可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医疗帮扶活动;建立医联体能充分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是分级诊疗体系的有力载体,且医联体可以基于多种方式的灵活合作;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吸纳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一种方式。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中,相信不久之后基层医院也有名医坐诊。

除了人才和技术的输入,还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资本的投入可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吸收社会投资的方式。社会资本投资医疗领域并不少见,但一般在高端医疗领域和特色专科领域比较成功。怎样将社会资本吸引到基层医疗领域,是一个需要创新和更多优惠政策支持的大工程。

“拧正”大医院的扩张方向,可以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一步到位。现在很多大医院仍在不停的新建院区,盲目扩张。这样导致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又涌向大医院,与分级诊疗的目的相悖。大医院有足够的医疗实力和资金实力,扩张是获得发展的途径,但“拧正”大医院的扩张方向,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其建立社区分院或者与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合营,才是明智之举。

2、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品牌

打造基层医疗服务品牌,将创品牌和保质量相结合。医疗服务品牌可以通过自创品牌和引进品牌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创品牌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做到,但可以学习国内一些连锁的特色的专科诊所或连锁医院的成功案例,比如打造标准化的特色连锁性质的基层医疗品牌。相对于自创品牌,引进品牌可能是更直接见效的方式,关键是加强与大型公立医院的合作。医联体、医疗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都可以作为品牌引进的方式。另外,好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活招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也可以将品牌带到基层。

3、增强价格机制调节的作用

价格和收入的调整一般对医疗服务有较显著的影响。刘丽娜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城市地区的价格弹性系数和收入弹性系数分别为-0.518和0.600,农村地区分别是-0.498和0.298。大多数国内外研究都显示医疗价格弹性位于-1到0之间。价格弹性较为显著对制定医疗服务政策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价格调节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相同医疗服务在不同层级医院进行区别定价;二是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包括拉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社区首诊和经社区转诊患者的报销比例、对转诊患者采用累计起付线政策等。

4、鼓励医疗服务“产品创新”

分级诊疗最终目的是建成效率与公平的医疗服务市场,而效率和公平的市场离不开竞争。“产品创新”需要营造基层医疗服务的竞争氛围,改变医疗服务理念。基层医疗机构一般都有地理上便利的天然优势,服务范围相对较小,易于做好各项健康宣传和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提供特色性和针对性的创新医疗服务产品,从而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家庭医生的推广,可视为医疗服务产品形式创新的一种。家庭医生这个概念并不新,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实行家庭医生制,国内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已经试点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一般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善。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素质与国外的全科医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当前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是关键。家庭医生制度推广的前提是要建立在居民对医生的服务水平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否则也是仅仅流于形式,满足政策的最表面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代英姿、王兆刚: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与调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1).

[2] 阮敏: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寡头垄断市场行为的制度分析[J].商业时代,2008(8).

第2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医疗改革 回顾 反思

当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适用对象上已经覆盖了全体公民,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基础之上的,在覆盖基本人群的成就之下,还存在着不同人群之间享受医保待遇不均、接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足、医疗资源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能否实现既定目标,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南省在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

一、河南省医疗改革回顾:措施与成绩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促使政策体现人民利益

最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先后出台‘五年百亿工程’”、“新农合跨区域直补”、“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居民健康卡制度”等一系列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群众就医简便,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等措施,保证了医疗改革能够依照既定的方针路线顺利实施,从源头上保障了群众利益。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河南省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5%,[1]卫生机构病床新增11万张,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着力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成效明显。

(二)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龙头,降低患者负担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2010年河南省洛阳市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以后,积极推动区内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2012年底召开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会,鼓励40个试点县全面铺开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重点,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试点县(市)的县级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同时合理调整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增加群众就医负担。调价补偿不足部分,由各级财政按比例负担。通过改革,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适度提高,药品价格的适度下降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经过改革,河南省县级改革公立医院收入中药占比由67%降到30%左右,患者自付比例下降10%,住院日期平均缩短0.5天,出院后两周内住院率为0%,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2]

(三)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拓展和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医改的关键环节,深化医改,必须把这项制度作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内容。河南省从人民群众就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医保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做到基本医保和大病救助的有效衔接;加快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扩大覆盖人群,提高了服务质量。经过不断调整,河南省直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在职和退休职工的报销比例分别调为85%和90%,门诊慢性病报销病种由原来的15种,调整到20种;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以上,明显缩小了参保(合)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救治工作病种达到22个,重要癌症和精神病以及艾滋病等都被包含在内,实行患者限额付费;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增进了医患和谐,实施过程中还未出现恶意欠费病人,而患者满意率达到98%[3]。

(四)强化政府投入,建立合理的医务激励补偿机制

医疗卫生改革会触动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增加改革的阻力和成本。河南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长效的多渠道激励补偿机制,顺利推动了医疗改革事业的进展。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将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资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近三年累计投入82亿元;完善并落实对村医的补助政策,将30%~40%的公共卫生经费拨付村卫生室,明确一般诊疗费标准为5元,其中医保支付4.5元,并按每l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5000元的标准定额补助村卫生室;医保机构和医院经过谈判确定价格并签订服务合同,按照绩效支付,如有结余,则奖励给责任医护人员,结余费用占病种总费用4%~6%,“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归己”,医护人员成为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综合改革以来,河南省基层医疗机构运转良好,医务人员工资普遍提高20%~30%,不仅是患者,医务人员也切实享受到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4]

(五)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整合,提高人民群众就医的可及性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难题。河南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严重问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郑州、洛阳等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城市,且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例随有所提高,但仍然比较落后,阻碍了群众就医的可及性和便宜性。基于此,河南省采取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措施。采取免费培养、薪级上浮等激励措施面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选拔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补贴力度,鼓励基层医务人员扎根农村,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基础能力建设,改造列入国家规划的18所市级以上重点中医院,推进包括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一批省辖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鼓励高水平医院在市、区、县等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中心的下移;继续推进跨省、地区的医保结算合作,并加大统筹地区医保报销的比例,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可能的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通过上述措施,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无论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得以快速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顺利,以药养医得到遏制,群众个人负担降低;医疗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理顺,管理效率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提升。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河南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仍相对薄弱,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承上启下,承担着预防、保健、防疫、健康教育、医疗和计划生育等诸多具体任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利用率,能够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人口大省,全省人口70%以上是农村人口,提高这部分人的健康水平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政府的努力,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从业人员的水平上,虽然都得到提升,但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不能满足本省人民群众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河南省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70%又集中在大医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相对较少和优质医疗服务的缺失,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患者人满为患。

(二)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流向不合理

从总体看,河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但总量仍显不足。由于河南基础条件薄弱,贫困人口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略有增长,却仍低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3.1%),这说明河南省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体不足。从卫生投入领域看,政府支出主要侧重于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传统的重治轻防观念没有转变,即使是公共卫生领域,分配也不尽合理,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相对较多,但是对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的投入不足,未建立起规范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从城乡卫生投入比例看,公共财政对城市的投入明显高于农村;在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方面,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医疗机构卫生投入较少,越到基层,经费投入越是不足。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管理效率较低

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管理机构重叠,部门间职能分散,监管效率不高。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不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机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不到位;对地方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从宏观上来看,监管体系已基本存在,但监管机构对微观性的问题深入不够,比如对有的地区少数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回款周期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四)不同人群间享受医保待遇的水平仍存在差距,公平性有待改进

医疗保险的“碎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和政府在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医疗待遇问题上一直采取有力措施,比如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等。河南省最近几年来,出台多项规定,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报销比例和加大对其筹资的补贴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人群和职业之间的医疗服务待遇的差别。比如自2014年起,降低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补偿起付标准;降低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补偿分段标准;进一步提高住院补偿封顶线,住院补偿封顶线以当年实际获得的大病统筹补偿金额累计计算,全省统一由2013年的1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0万元;进一步扩大门诊慢性病病种范围,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门诊治疗费用纳入门诊慢性病保障范围,慢性病的门诊治疗费用按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补偿,与低费用段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相衔接。这些措施的实施,会进一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待遇的差别。但从整体上来看,医疗保险在不同人群之间的报销比例的差别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河南省直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在职和退休职工的报销比例分别为85%和90%;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80%,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虽然从比例上来看,报销比例差别不是很大,但不同医保之间的起付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者结合,不同群体间的享受的报销比例和数额之间的差距就存在了比较大的差别。

三、河南医疗改革发展思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优化财政投入规模和方向

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等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持,提高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在整体财政支出的比例,考虑到河南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应该使比例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优化财政投入的方向,向基层医疗、农村地区作适当的倾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的落后现状,使城乡间和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逐渐达到合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二)整合医保管理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

管理的低效率在于管理机构过多,部门间缺乏相应的横向联系体系,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参考国内外经验,河南省可以试点整合医保管理机构的方式,将现有的卫生、民政等相关管理部门统一整合为省级医保管理中心,统筹全省医保业务,在此基础上,各地市设立管理分局或分支,负责具体事务,各地市分局或分支对省级医保管理中心直接负责,实施垂直管理,各地市分局之间实施横向关联,加强横向合作,以利于地区间医保关系的转移等。

(三)统筹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医保待遇,体现公平性和均等性

从“全民皆保”到“全民医保”,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更有着质量上的内涵,之间的核心差异就在于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是否享有平等的医保待遇。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医保待遇的不均衡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河南,而是我国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遗留问题和亟须解决的课题。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享有的公平和均等,除了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比例之外,还要统合医保待遇,逐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及居民医保的给付比例,措施之一是可以试行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先期整合,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将全体公民纳入到单一的医保体系之内。在这一点上,周边国家和地区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比如韩国,在1998年统合了227个劳动组合医疗保险和公务员、教职员工团体医疗保险工团,建立了统一的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工团,结束“碎片化”,实施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5]

四、结语

医疗改革是一个负责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到政府、医院、个人等三方面的利益,但河南省相关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改革,可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质量,今后,我们应该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方面,研究如何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和效率,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面。

参考文献

[1]2013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G].2013-1-12.

[2]李红梅.医生一旦乱开药 医保坚决不买单[N].人民日报,2012-12-13(19).

[3]黄亮.访谈:省卫生厅谈我省“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N].河南省卫生厅,2013-02-20.

[4]李克.河南省: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16):1.

[5]侯圣伟.韩国医保适用人群扩大过程中的经济要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1):92.

第3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院 药学服务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60-01

1 引言

药学服务在当前很多大型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其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针对基层医院的各种资源要素不足的现状,更应该要加强药学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 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对于医院的药学服务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基层医院的管理过程中,药学管理的力度还不够,药学服务的现状还是不容客观,存在一些问题。

2.1 基层医院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在当前的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管理过程中,用药不合理的现象时常有出现,很多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项目没有开展或者还处于初级阶段,医院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对药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对用药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导,导致在一些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合理用药的问题,是当前医改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些医生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对于治疗效果片面追求,或者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医疗用药,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得不到保障,对于药物的成本、效果等方面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在当前的基层医院管理过程中,如何安全、合理以及经济用药,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传统的用药管理中,要求药学服务人员能够正常地发药就可以了,对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各种临床医学知识的发展,传统的药学服务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医院用药需求。

2.2 医院的药品管理主要是以药品供应为主,管理模式比较滞后。当前很多基层医院的药品管理,都是以药品的供应为主要内容。对药品的采购、入库、分配等环节的重视程度较高,认为只要将药品到达了患者的手中就完成了药品管理任务。药学管理的模式比较滞后、对于患者的用药咨询的服务比较欠缺,在服务管理过程中一般是被动服务的,不能对患者的各种咨询以及需求进行了解。而且当前很多基层医院的的药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比较低,在工作中进行药学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药学服务人员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的药学管理工作。当前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药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一般对药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对医学的了解程度,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药学管理,不能对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3 加强医院药学服务管理的对策

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管理对于医院的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助于加强基层医院的竞争力。当前的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管理过程中,现状还不容乐观,需要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3.1 加强基层医院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在基层医院的药学管理过程中,加强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当前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人才比较缺乏,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干部人才尤其缺乏。当前很多基层医院的中有很多药学服务管理人员都没有较高的学历,人才的能力素养不能适应医院现代化的要求,随着医院药学服务管理的进程逐渐加深,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具体综合管理能力的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应该要对药师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确定,对于各种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要进行坚决的制止。药师在工作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要遵循的要求以及规范,注意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等要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对不良的反应进行记录,分析相关的原因。要加强药师的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加强各种业务学习,掌握最新的药理知识,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3.2 加强基层医院的用药咨询服务水平的培养。对于基层医院中用药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当前医疗系统中的各种新的药物逐渐增多,对于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知识,药师应该要加强药物的管理,在用药的过程中对于各种物品的药效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管理。针对患者的用药咨询,要进行耐心的回答,基层医院对于用药咨询过程中的相应人才的渴求逐渐加强,医院内进行药物咨询人员的培养工作应该是面对整个医院的,培养的主要内容是患者的各种咨询内容,比如药物的成分、通用名、药剂药量以及药物剂型、用药的途径、药品的禁忌配伍、不良反应等。在医和药之间建立桥梁,促进药师的药和医的水平不断提升。

4 结语

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药学服务管理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逐渐适应当代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在当前的医院管理中应该要加强药学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性化服务是当前很多行业中提出的服务理念,基层医院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人员比较少,因此进行药学服务管理的人员不多,医疗服务管理的水平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药学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积极地解决,比如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加强对用药咨询的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都是加强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秀莹,郑虹,李观定.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现状发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6(08)

[2] 毛胜启.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8(07)

第4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摘要] 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所以基层医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解决大众医疗健康需求的重点还是做好基层医院工作。然而,我国基层医院的管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从服务意识、人员配备、资金实力等方面到国家的财政支持、管理人员的素质、内部管理和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因此,要做好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院输出医疗服务的能力,需要对基层医院的管理问题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对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提高基层医院管理水平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医院管理; 管理队伍; 问题; 对策

1基层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内部问题

基层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臃肿;第二,人员超编;第三,岗位混乱。首先,基层医院的机构设置盲目求全,盲目地向大医院看齐,似乎是将自己的水平提高到了最前沿。然而,这却是基层医院致命的缺点,因为医院机构设置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必须首先明确自己所面临的环境,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强项,进而设立机构。其次,人员超编问题严重。许多乡镇医院的医生常常处于休假状态,因为周围医疗需求有限,医院对自身所服务的群体没有合理的定位,因而导致了大量人员闲置的情况发生,严重浪费资源。最后,基层医院岗位编制混乱。有些乡镇医院的分支机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员,然而却要负责各项事务,医生囊括了一切职能,运行起来像一个小型私人诊所,不仅导致服务水平有限,而且严重影响着医院的效益。

1.2国家拨款较少

基层医院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国家拨款较少,严重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基层医院由于资金问题往往不能吸引比较好的医生来本医院工作,为医院添置硬件设施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加之基层医院所面对的群体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患者固有的迷信大医院的特点,导致基层医院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使得医院难以作出比较好的改进和提高。

1.3医疗质量问题

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较差,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医生本身的医疗水平的限制,由于基层医院自身资金的问题,给予医生的待遇有限,加之医生的发展机会比较少,所以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医生前来工作,这就使得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经验大于知识成为普遍现象,对于某些不常见的病症,往往不能给予较好的医疗服务;第二是医院的硬件设施以及服务意识的问题,医院本身的发展必然受到其硬件设施水平的影响,没有较好的硬件设施,许多患者的需求无法满足,必然不能使医院的效益得到较好的提高,从而使得医院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没有效益到没有好的服务,从没有好的服务又加剧了医院效益较差的实际情况。

1.4医药费、医德以及医疗纠纷问题

基层医院如何收费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收费低了没有发展资金,收费高了没人来就医。这使得基层医院很难给自己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加之医院医疗人员素质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的医德问题很受人质疑,医疗纠纷也比较多。这些不好的因素一经传播和渲染,必然导致基层医院的实际困难更加严重。

2基层医院管理的解决之道

2.1转变运营之道

要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明确基层医院服务群体的性质。首先要对基层医院所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基层医院资金问题、人员问题、效益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还是在于管理。必须从以前盲目混乱的运营之中解脱出来,以绩效为目标重新配置医院现有的资源,改变运营方式,才能使得医院有所发展。

2.2加强内部管理

信誉管理也是基层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只有从内部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作风管理、对医务人员的服务管理、对自身收费医疗等项目的管理,才能有效解决医德问题和医疗纠纷问题。使得医院周围的人群对医院有一个好的口碑,从而使得医院有所发展。

2.3建立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基层医院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领导不够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能认识到基层管理队伍在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陈旧,不能适应新环境对自身的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医院在对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益的划分上不够明确,管理人员的待遇较差。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就要从管理人员的观念入手,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在领导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完善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选人、育人、用人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使得管理人员不至于断层,具有继启性,使得医院的管理能够有效延续和提高;其次是改变管理人员的选拔机制,够激励管理人员,需要从人才选拔机制上入手,以医院的绩效为导向,建立管理人员选拔机制;最后,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建立学习型的管理队伍,不断在实践中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为提高医院的绩效做出贡献。

3结论

要做好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就要从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医院的重要性,然后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基层医院存在的管理问题。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专业能力过硬的管理队伍,对医院运营模式加以研究,并进行改革和优化,完善基层医院的管理制度。基层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深化改革,保障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内部需要,是我国与世界接轨必须做出的努力,做好基层医院管理工作,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美云. 基层医院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意义和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

[2] 范秀华,杨成虎. 浅谈基层医院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5).

[3] 吉自敏,程九菊. 我国基层医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

[4] 钱兵. 新加坡社区医疗管理模式对我国基层医院管理的启示[J]. 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1,13(1).

第5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之间的协调性与连续性逐渐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卫生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的连续被认为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所不可缺少的特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效合作是服务连续性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卫生服务提供环境仍然较为缺乏协调性与连续性,服务利用者难以得到方便、连续、高效的卫生服务,反而时常会由于服务提供的不连续、不衔接而造成重复的、间断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导致卫生服务效率的低下、服务利用者所支付的费用升高等问题[1]。

1农村卫生网络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意义

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是指当患者因健康问题进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后,能够获得无缝隙的连续服务,不会因就诊医师或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或重复提供。从卫生服务的效率来看,建立完整有效的促使机构间服务有效衔接与合作的机制,是提高服务连续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核心。从卫生服务提供的效果指标看,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质量改善的关键目标。研究者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质量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效率的前期研究表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无序和协同服务质量低劣是影响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患者在多级机构就诊和医疗机构联合提供卫生服务是必然的选择。按照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系统观和“大卫生观”思想,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也应具有紧密、协调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对疾病有效的防治结合的功能[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全部服务机构个体最优化不意味着服务提供系统整体上的最优。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的死因谱和疾病谱发生演变。农村地区各类疾病的诊疗流程需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专科性质的机构共同完成。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离散的提供模式无法使此类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连续和全程的诊疗。因此,应重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多机构协同质量与卫生服务连续性质量。

2农村卫生网络连续存在的问题

2.1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

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疾病治疗价值观和经济观的偏移,这会导致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卫生服务机构总是试图最大限度甚至超出自身能力地对疾病进行防治,而缺乏系统的、分层级的对疾病进行防治的思想;加之不同层级的机构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链的断裂。不同级、不同类别机构间对病人展开无序竞争,极大地浪费了卫生资源,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系统效率。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研究方面,由于在资源配置时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考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内各子系统之间、与医疗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2.2机构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合作的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不断致力于通过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促进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尤其是在城市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地区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和服务网络,在农村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层级管理网络和转诊机制。政府希望通过实行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改革与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具有连续功能的医疗集团、对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进行明确分工等方式,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综合医院之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所提供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然而,由于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具有专业自治权的机构群体组成的体系,一旦出现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的情况时,这种专业自治权极易导致卫生服务提供中出现利用不足、过度利用、错误利用和不必要重复等现象[1],且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施的效果不仅仅依靠单一的制度保障或者制度安排,而需要各制度间的协调与衔接,保障卫生服务机构间提供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2.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推动促进作用不足

虽然在我国的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之初,其功能在促进协调性与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有所侧重。但是,基本医疗保障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支付的过程中,对于服务的不连续和重复的提供、机构间无序竞争并未有效地利用其经济制约力进行控制。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在异地安置、异地工作、转诊就医的卫生服务利用者的公共卫生及医疗的连续需要基本上没有起到在经济上的有效保障作用[2]。所以,医疗保障经济控制功能的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协调与不连续性。

2.4缺乏保障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政策支持

现有的卫生政策主要集中在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卫生服务质量的评审,涉及卫生服务网络和连续提供等有关政策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则较少。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仅仅提到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但是对于如何保障双向转诊工作的持续性,以及如何更好发挥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问题则缺乏相应的政策[3]。笔者认为可支撑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政策包括完善公立医院对口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公立医院改革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配合、相互促进。

3对策与建议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卫生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强化各级、各类、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3.1重构和完善卫生服务管理系统

对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来说,重构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应以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合理化为目标,重构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服务项目的提供、服务流程的优化,实现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渠道以及各类卫生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和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县、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卫生服务机构与公众之间、各层级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无缝链接,实现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层次,医疗卫生管理中心、医药供应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间的协调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层次等[4]。另外,应依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内的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根据辖区的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签订连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制度契约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供,可以考虑将这些纳入卫生行政部门评估内容。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一方面,可以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作关系。上级医疗机构可以负责好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培训工作。同时,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也可以到基层进行会诊。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服务协作体可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这样能够有效地弥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点多面广、人员少以及设备差的弱点。#p#分页标题#e#

3.2强化机构间衔接与合作机制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农村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确定其规模、职能和布局,以及重要改造建设项目和投资规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医疗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和合作互动机制,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建立和完善医疗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的统筹协作机制,开展分级医疗和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3]。探索县、乡(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促进区域资源功能整合,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3.3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连续性卫生服务的导向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推行以来,已经逐步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逐年提高。新农合制度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贵”问题,同时通过对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影响力,客观上促进了县、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和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新农合制度还起到了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农村居民前往县级医院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38%,前往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45%,前往村卫生室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17%。这说明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和合理分流。从新农合资金的使用途径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发现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占44.3%),其次为乡镇卫生院(占46.8%);资金使用效率最高为乡镇卫生院(87%),其次为村卫生室(79%)[5]。这说明新农合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还有待提高,新农合制度对促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供科学合理的连续性卫生服务的导向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有待挖掘。

第6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医改难题”拷问大医院

“大会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集体起立,为天津爆炸事件及四川泥石流遇难者同胞默哀一分钟。”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在大会伊始前提议全场起立,向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和在此前四川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在随后的开幕式上,黄洁夫率先谈起了医改进程中的难题,他直发诘问:新医改中,大医院和院长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医改今年处在深水区,但原卫生部属院校附属的一些大医院仍游离在医改的主战场之外,医改变成是改医院,而不是医院在搞医改。”黄洁夫坦言,2009年以后,国家对于医疗保障的投入从原来的8000万元骤增至3.6万亿元。然而这些巨额投入却并没有被完全用在刀刃上,没有收获应有的效果。“中国最大规模的医院马上要达到一万张病床,我在英国学习考察时跟同行谈及这个数字时,他们都惊呆了。这说明我们没有‘守门人’,大门没守住。”黄洁夫遗憾地表示。

他强调,医改是大医院的职责,千万不能遵循不切实际的路线图推进,而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为了群众的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否则,中国医改今年在深水区,明年还是在深水区,永远都将在深水区”。

谈及当前大热的分级诊疗,黄洁夫认为,大医院在探索分级诊疗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医生多点执业的发展现状,黄洁夫并不乐观,他引用了一段对话表明了当前部分院长的保守思想:“昨天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分级诊疗搞得很红火。旁边一名院长回应,‘是啊,听说有个省都有7位医生下海了!’如此这般,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几百万医生体量的多点执业呢?”黄洁夫认为,务须思考如何让医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行多点执业。让现在医生说不清楚的“走穴”,变成合理合法的方式。

“Primary care,绝不是初级卫生保健,而是最基础的保健。绝不能说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病无所谓大小,正确的说法是,全科医生看常见病、多发病,专科疾病去医院。”黄洁夫表示,目前国内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和定义仍然错乱混淆。“现在不是懂全科的医生少了,而是毕业以后的教育以及一些机制没有让他们成为全科医生。”黄洁夫建议,“我们不应该再去办全科医学院,而是应该考虑体制如何改革,让更多医生分流扩充到全科医生队伍中去。”

进一步谈及医疗机构的公益性,黄洁夫强调,医院讲公益性绝不是全民免费。

“最近我们前往捷克、比利时、英国等国家访问发现,捷克在转型后第一个建立健全的就是卫生法。我希望国内的医院管理者要呼吁,推动国家明文规定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法定占比。再有,如果支付体制不改革,医药费、检查费不断高涨,医改就很难成功,而大医院必须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十三五”严控大型公立医院扩张

“很多大医院不断扩张和购置大型设备,这不完全是院长的自主行为,也隐含体制机制的问题,是改革不到位的驱动后果。”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在大会上表示。“十三五”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十三五”以后医院应该以怎样的思路发展,她透露了正在编制中的医疗卫生“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侯岩首先总结了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包括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很快,但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达不到相应水平;服务体系碎片化突出,上下结构、横向防治体系间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

“2009年至2014年,国内800张床位以上的三级医院已经增加到了1369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侯岩借统计数据直指当前大医院规模不断扩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尴尬局面。

进入“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服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结构调整。侯岩表示,这一时期具有新的特点。首先,中国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部分贫困地区群众健康公平问题成为小康社会的严重挑战。其次,经济社会将进入“新常态”。为适应这种新常态,医疗卫生服务不能仅仅依赖高投入,更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转变简单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转而强调从体系优化、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再次,这一时期也是多重健康问题的叠加时期,表现为慢性病死亡率上升、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医疗和公共卫生缺乏衔接协同,这些现实难以应对复杂健康问题的调整。最后,新时期也将是医药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三五”以后,深化医改终将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侯岩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破题,医疗保障公平性和专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的问题依然严重,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容小觑。

在分析同时期的国际医疗卫生发展趋势时,侯岩坦言当前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并介绍“十三五”规划将在国际大趋势下借鉴国际经验,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整服务结构。

综上不难看出,“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

侯岩认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大医院必将大有可为,应该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区域内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而不是发力于普通门诊量扩张。她建议,医院管理者要认清改革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未来趋势一定不是以量取胜,而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在疑难重症处理、专科服务上多下功夫。此外,要将医院发展置于区域规划框架内,在整个服务体系中考虑单个医院的发展成果。

北京医改样本

作为首都,北京市医疗资源丰富、医改起步早、经验丰富,其医改进程一直倍受关注。为让与会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北京医改工作,大会特别安排了北京医改专场。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描述,北京市在医改过程中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城乡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行办法:在基本医保基础上重大疾病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高额医疗费用,5万元以内可报销50%,超过5万元可报销60%,且上不封顶。

在支付方式上,北京市实行总额付费试点,从2011年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3家医院,拓宽到目前全市196家二级以上医保定点医院;201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试点108种疾病组成付费制度(DRGs);积极探索“共保联办”模式。

此外,北京市还通过完善基层卫生体制机制、扩大社区药品报销目录等方式构建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两个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三个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在三甲医院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医疗资源布局;推动薄弱地区公立医院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

“对比2009-2014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数量从2009年的9717家增长到2014年的10 265家;诊疗服务也在稳步开展,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总量2.3亿人次,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645万人次,占全市的28.9%;政府办综合医院门诊人均医疗费用418.6元,住院人均费用18616.2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均医疗费用174.4元,住院人均费用6106.4元。”方来英表示。

另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到达81.81岁,同时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7.19/10万),北京市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至2.33%。此外,群众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正逐步下降:2009-2013年,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费用从42.96%升至53.18%,个人卫生现金支出从27.87%下降至20.41%。

可以说,北京医改为居民带来了切实利益,也让居民健康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六大政策向儿科医疗服务倾斜

“促进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培养、财政投入、服务价格、医保报销、人事薪酬等相关保障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在会上表示,为推动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协同有关部门从六大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

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家,设置儿科的医疗机构共有35 708家,共有儿科床位数44.16万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总量为11.1万人,2014年儿科门急诊量达4.65亿人次。尽管总量和增长速度均有所提升,但数量依旧偏少,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仅配有3家儿童医院,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不足1/3,儿科床位缺口约9万张。除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同期,儿科医务人员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4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70.9%的儿科医护人员日均工作9小时以上,64.3%的儿科医务人员不愿意继续从事儿科工作。

此外,对儿童医院运行状况的调查发现,2014年,儿童医院直接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9.79%;医院次均门诊费为221元,较城市医院低19.1%;次均住院费用为8103元,较城市医院低30.1%;业务收支负结余率为48%。在缺乏财政补助的情况下,62%的儿童医院难以维持运行。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儿科的人力资源成本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科室,亟需政府从财政投入、服务定价等方面加大补偿力度。然而,表示,儿科医疗服务同样存在相关补偿机制不完善的宏观缺陷。

第7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医疗费用

引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看病贵”问题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看病贵”问题突出表现在公立医院的以过度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为特点的过度医疗现象。“看病贵”问题同时也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通过分析医生与患者的信息不对称现状,深入理解“看病贵”现象的内因。

其实,“看病贵”问题源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存在于医患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状。本文主要剖析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深入理解“看病贵”问题。

一、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最早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mes Mirles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William Vickey。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医疗市场的特殊性:信息高度不对称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中的医患关系具有商品交换的性质,在整个医疗服务的消费过程中,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方,而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但医疗服务具有的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供需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

医疗服务区别于普通商品市场的地方体现在,患者选择医疗服务的消费过程中,需要了解有关医院、医生服务水平的专业信息,以便更好地选择就诊医院、医生。然后这些专业信息对于普通的患者而言存在较高的知识壁垒和搜寻成本,甚至是无法搜寻到的。患者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之后,也无法确切感知医疗服务的真实效果。医院服务市场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源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和医疗服务的专业特殊性。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自然垄断性

由于医疗服务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准入有严格的限制,进入该行业的医疗从业人员必须要经过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达到国家所制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由此可见,严格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医疗服务行业的自然垄断。近年来,尽管国家放宽了对医疗行业的准入,允许社会上一部分私营医疗机构参与竞争,但是对于大多数医院,国家还是实行严格控制的政策,因此这也很难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局面。由于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几乎没有与医生就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讨价还价的可能。

(二)医疗服务的专业特殊性

由于医疗服务切实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是必要的,这就使得医疗服务不能替代,普通人无法替代专业的医务人员。我们现在将整个医疗过程按照“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这个时间顺序来分析。

就诊前:患者遭受疾病或者伤害,需要寻求医疗服务进行救治。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对于医院和医生的好坏和医疗服务价格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即使通过媒体信息或者坊间的口口相传,得到的也只是片面的信息。再者,如果患者遭受的是急病或者其它急需治疗的意外伤害,那么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迫切就会使得患者没有充足时间去搜集医院和医生的相关信息,导致医患间的不对等地位更加明显。

就诊中:患者到达医院接受医生诊断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向医生描述自身病情,同时医生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判断病情,并通过开药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由于医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绝对权威性,因此医生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患者很难判断出其合理与否,一般被动的选择相信并接受,也没有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

就诊后: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或者开药离院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一般是通过住院或者回家休养等方式进行继续治疗。疾病的恢复往往会有一个过程,或短或长,最终疗效都很难确定。由于存在患者的个体差异,同一种病症在不同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医生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一般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以往的临床经验,因此对患者的诊断不可能存在统一标准,患者的恢复状态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疾病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四、信息不对称对医疗市场的影响

由于医疗市场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的当事人往往会隐藏起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人从事经济活动时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而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失且不承担风险后果的行为。逆向选择同样也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价格下降时,产生了“劣品驱逐良品”和市场配置低效的情况,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一)医生诱导需求

由于医患之间存在专业医疗知识的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患者需求的偏差,这个偏差来自医生对患者的诱导性需求。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通常人们认为是医生并不是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患者如果掌握足够的信息就不会选择这些医疗服务。

1、医生诱导需求的理论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医生诱导患者需求的前提。由于国家对医疗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控制,医患之间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差别非常大,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医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能会出现故意开贵药、多开药、延长住院时间等情况,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相信医生,很难或者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存量来判断医生的医术和诊断的好坏,最多只能凭借医生态度好坏或者治疗方案能否接受等主观感受来做出判断。

2、医生诱导需求的现实原因

当前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拨款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加上医院面临竞争、医疗技术和设备更新等的压力,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收支一条线,医院和医生的收益与患者的医疗支出直接挂钩,医药不分,吃回扣拿红包现象频发。制度的缺陷引发了医生道德底线的垮塌,逐利性导致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没有将患者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3、医生诱导需求的主要表现

第一,过度用药。在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现象,医院和制药公司有业务合作,医生的收入和药品的销售量直接挂钩,公立医院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很严重,经常出现药品价格越高,销量越大这种与需求价格曲线相悖的情况。据悉,药品的销售模式是高定价加高回扣。部分远远高出药品本身合理价格的部分,就转嫁到患者身上。医院和医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在可行性范围内开贵药、多开药,造成患者医疗支出不合理上升。

第二,过度检查。检查收入现在也成为了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患者在就医时,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无视患者的客观病情,往往会给患者开一堆没必要的检查项目,声称做完检查后才能诊断病情,有些病人带着其它医院的检查结果前来就医,医生却不认可,要求重新做检查。目前在患者的医疗支出当中,检查费用较以前大幅度提升,甚至超过药费。

第三,虚假收费。虚假收费可以给医院带来许多“方便”。举个例子来说,患者在住院期间,医院将一些莫须有的费用写成“治疗费”、“换药费”等冠冕堂皇的名称,对于患者而言,根本不了解医院的各项费用是如何制定并实施的,只能被动的接受。由此可见,医院虚假收费的行为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二)患者盲目性就医和逆向选择

1、患者盲目性就医

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与患者很难做到完全匹配。患者在遭受疾病或伤害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哪家医院、哪位医生最适合治疗自身的病症,于是就出现了患者盲目就医。患者盲目就医有两种普遍表现。第一种,挂号时患者选择专家。当前大部分医院都实行患者自主选择医生的方式挂号,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认为选择专家比较保险,专家经验丰富,只有专家才能更好的治疗。患者的选择造成了以下现象的发生:各大医院专家教授坐诊的门诊室里门庭若市,而普通医生坐诊的门诊室里却空荡无人。专家抱怨从早到晚忙的脱不开身,而普通医生抱怨从早到晚见不到人。虽然自主择医是患者的权利,但患者一般缺乏医疗知识,选择医生时一味盲目选择专家,这种情况会导致专家耗费大量的时间治疗感冒发烧之类小病,而耽误疑难杂症的治疗时间,相反,普通医生也得不到锻炼,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这就造成医生两极分化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种:大城市周边地区患者选择到大城市看病。患者普遍反映在三甲医院看病特别难,挂号难、高价买黄牛号是常态,常常排队就要等几个月之久。据统计,三甲医院的患者病症80%以上是小病或常见病,基层医院完全有能力治好。此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极度紧缺和患者所在地医疗资源特别是社区诊所的大量闲置。

2.患者逆向选择

由于患者无法直接了解医院、医生情况,只能对所有医院、医生服务能力只能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预期医疗费用及医疗服务,但这样一来,医疗质量、医疗费用高于平均值水平的医院、医生就会降低服务水平,只有服务水平低的医院、医生才更加有利可图。这样就会导致医疗机构降低服务水平来迎合患者低服务水平的需求,这将导致医疗机构长期在低服务水平竞争,医疗质量、医疗服务难以大幅提升。目前我们民营医院艰难的生存现状与患者的逆向选择有很大关系。

可见,在患方不能掌握医方的医疗服务质量信息的情况下,医疗服务市场上医方必然存在逆向选择,医疗服务市场在低质量水平下实现均衡。这既是对提供高质量水平的医方的一种打击,也是对患者利益的一种伤害,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结语

第8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口腔健康;口腔专科医院;营销策略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国口腔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也正在发生变革,从过去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向公有制主导的多层次结构的口腔医疗机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社区首诊的推进,社区口腔诊所的作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1],社区口腔门诊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社区口腔服务需求现状,探讨社区口腔服务的营销策略,以期为我国社区口腔服务的利用和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1我国社区口腔医学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1.1社区口腔病患病状况

口腔疾病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牙齿缺失或引发口臭,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口腔癌、脑梗塞、脑脓肿、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肾炎等疾病。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4%的人口不同程度地患有口腔疾病,5岁儿童、12岁儿童、35-44岁年龄组、65-74岁年龄组的龋齿患病率分别是66.0%,28.9%,88.1%和98.4%,其中,未治疗率分别高达97.1%、88.9%、80.1%和92.1%。我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的人只有0.22%,其中每10位老人当中,就有一位是全口无牙[2]。中国5岁儿童龋齿患病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儿童和青少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时期,口腔疾病将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儿童青少年是口腔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3]。我国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溃疡、牙周病、龋齿,其中牙周病主要指牙周炎和牙龈炎,是常见的感染性口腔疾病。在发达国家有15%的人患有牙周病,而在中国牙周病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成人牙周病患者占97%,35岁以上人群失去牙齿的主要原因正是此类牙周病。此外,龋齿的的发病率为45%,成为仅次于牙周病的第二大口腔疾病[4]。在国内开展的居民口腔社区就医调查中,愿意去社区就医的人数占总的调查对象的27%。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社区口腔服务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5]。

1.2社区口腔医学服务现状及原因分析

1.2.1居民口腔健康知识和就医观念。

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不够准确和全面,口腔疾病就医观念不强,口腔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的疾病并不多发,因此程度较轻的疾病容易被居民忽视,导致居民社区口腔医疗服务利用率不高[6]。在就医的居民中,对就诊口腔医疗机构前两位的选择是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与私营口腔诊所,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的不足27.1%。社区居民选择也进一步使得社区口腔医学服务利用率不高[5]。

1.2.2社区医疗机构。

我国社区口腔服务发展速度较慢,服务能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大,难以够吸引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口腔疾病。其次,在社区人力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我国至今仍是口腔医疗保健人力资源缺乏的国家,美国牙科医师人口比约为1∶1200,日本约为1∶1000,北欧约为1∶800,中国香港地区约为1∶3500,中国台湾地区约为1∶4000[7],而当前中国大陆为1∶35000-40000[8],牙科医师人员数量不足。同时,在人员素质方面,相较于私人的口腔诊所,社区机构中的口腔科医生大多缺少足够的口腔实践经验,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患者口腔保健的需求,这也使得社区口腔门诊对于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不足[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几乎不开展口腔保健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即便是想到社区就医也无法在社区享受到口腔保健服务[10]。同时,国家对社区基层口腔保健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大,社区医生也很少接受口腔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9],这也限制了社区开展口腔医疗保健服务。

1.2.3口腔医疗费用。

卫生费用是制约我国居民利用社区口腔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口腔疾病的治疗费用较高,在所有疾病中列于前3位[11],此外,口腔疾病中医保可报销的项目较少,仅有4种疾病的部分项目可以报销。这种状况使得普通患者甚至是医保患者都可能因为难以支付费用负担而放弃治疗或者寻求私人口腔诊所就医,同时由于社区机构的口腔收费机制和水平与大医院持平,在同等费用水平上,患者会直接选择大型公立医院口腔科及公立口腔专科医院就诊[12-13]。

2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社区口腔医疗连锁经营的优势

从行业特点来看,口腔医疗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的服务提供形式为门诊治疗,即“大门诊小病房”,80%服务提供主要是拔牙、治牙、镶牙、矫治等[13]。社区门诊开展口腔医疗服务也符合口腔医疗服务的这一特点,能满足大部分居民口腔医疗服务的需求。其次,和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相比,我国公立医院口腔专科医院虽然技术质量有所保证,但由于服务层级较高,导致患者众多,居民就医可及性和便捷程度并不高。而民营口腔诊所服务层次不高,营销手段丰富,就医便捷程度相对较高,因此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来看尚缺乏足够的条件予以保证,因此无法长期和稳定地为基层居民提供口腔健康的优质服务。口腔专科医院开展社区连锁经营,可以发挥社区就诊方便、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利用连锁同质化的服务模式获取居民的信任,吸引居民到社区就医。同时,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为实现其运营目标,有必要采用连锁经营的商业运营模式深入社区开展医疗服务[14]。

3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社区连锁营销策略重点

3.1连锁经营的策略重点

3.1.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保健意识。

利用社区加强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提高居民的预防意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就医决定。加强口腔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教育,提倡居民定期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3.1.2注重口碑传播,吸引居民至社区就医。

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与社区连锁经营,其营销模式应该区别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门诊和民营口腔门诊。①突出与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的连锁经营的优势。社区门诊通过与公立专科医院器材、人员和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方式,让居民在社区能够获得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等同水平服务的质量保证,从而发挥公立口腔医院医疗水平高和民营口腔门诊便捷的优势,吸引居民放心到社区就医。②依靠维护患者利益,健全口碑传播管理体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满意度,赢得口碑。③口腔医疗技术和服务趋同,连锁机构的发展取决于患者的选择,患者是诊所经营最重要的资源,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收集信息建数据库,挖掘分析数据,实施个性化服务,关怀患者,在长期的关系发展中获得价值[15]。

3.1.3改善社区条件配置,提升社区服务。

口腔专科医院社区门诊的医疗质量应有所保证,才能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对专科医院和社区门诊的发展都有所促进。口腔医疗服务形式以门诊为主,门诊医护人员的水平与医疗质量息息相关。作为口腔专科医院的连锁门诊,医院应重视各诊所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在连锁经营中可以通过口腔专科医院医师下到社区进行短期的支援、社区医护人员到医院进行培训、统一招聘医护人员、共同培训等方式提升社区门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社区口腔门诊的服务质量,从而让患者放心到社区就诊,保证连锁经营的持续发展。

3.1.4降低运营成本,减轻费用负担。

口腔专科医院社区门诊在网点经营方式上可以选择统一采购的方式,社区门诊的相关耗材、牙齿材料、医疗器械和相关设备的采购、配送和维修工作可以统一由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完成,通过大批次购买提升购买材料的议价空间,从而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运行成本和人力成本。通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医疗费用,避免出现因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而导致居民无法就医的情况,提高社区口腔医疗服务的利用率。

3.1.5充分适应社区需求的不断变化。

社区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等导致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通过开展社区诊断和市场营销开拓口腔医疗与保健市场,制定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计划,提供便捷、质优、价廉。具有综合性及连续性的专业口腔医疗服务,同时结合各个社区居民的需求差异,在保证服务水平一致性的前提下开展针对居民需求的特色诊疗服务,提升社区门诊的竞争力,提升社区口腔门诊在口腔服务中的地位。

3.2选择合理的连锁经营形式

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的社区营销目的是利用院本部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为社区提供同质的医疗技术服务,既方便病人就地诊治,又充分发挥医院主体机构的辐射作用,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同时适应居民的需求。因此公立口腔专科医院一般采取正规连锁形式,即院本部下设分门诊,连锁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经费由本部管理。门诊部的医护人员是院内的正式职工,保证团队的一致性。此外,公立口腔医院也可以适当考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协作,例如通过双向转诊、构建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将一部分常见多发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转诊至社区就医,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

3.3设计连锁机构的运行方案

在机构运行方面,一方面本部应该直接进行人事管理,使连锁机构技术人员配置比例与院本部保持一致,同时在器材上严格遵照国家医疗卫生服务、院感控制、物价等相关政策进行日常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要对连锁机构的服务范围进行精确定位,连锁机构的责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口腔健康需求,通过连锁可以将设备共享,通过基层社区将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转诊到口腔专科医院来。综上所述,从宏观政策环境以及口腔医疗服务的特点来看,社区口腔诊所发展前景广阔,而通过专科医院和社区门诊的连锁经营为社区口腔诊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而连锁经营关键是如何把握营销的重点,运用正确的营销策略发展社区口腔医疗服务,以满足居民社区口腔健康服务的需求,进而将居民保留在社区门诊,提高患者忠诚度。通过合理设计连锁运营方案,更好地发挥连锁经营对医院发展以及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培明,曾东,刘钢,等.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与满意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21):117-118.

[2]吉雅丽,刘学军,张晶,等.河南省5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3):311-312.

[3]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5):257-259.

[4]傅媛媛,沈家平,王占伟,等.南京市居民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802-1806.

[5]莫静,宫琳,张爱军,等.北京永定路社区居民口腔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调查[J].广东牙病防治,2012(9):478-480.

[6]秦立芳,刘冬梅,王军荣.社区口腔健康促进模式构建和发展策略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6):391.

[8]周振邦,钟奇帜,邹增业.浅谈社区口腔卫生工作的问题和措施[J].综合医学,2014,12(7):146-147.

[9]浦玲芬.社区口腔卫生保健现状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29-130.

[10]刘强周杰陈梅英.城镇医保对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影响因素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3(18):414-416.

[11]万幸.我国商业口腔保险的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3]李刚.营销理论与口腔医疗市场拓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1):128-129.

[14]李刚.口碑传播与口腔医疗市场拓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4):561-563.

第9篇: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在当今医院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医院实际,通过建设医院品牌文化促进医院工作,是一家医院构建文化体系的重点内容。

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建立完整的文化体系,还要注重基层文化建设,即创建出富于特色的科室文化品牌。每个科室品牌文化中应包含品牌名称、品牌理念、医疗服务措施三大部分。建立品牌名称通过需要反复调研、集思广益,结合科室的管理、专业、服务特色提炼出,具有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特征。品牌理念则是运用特定的语言阐释科室品牌文化的深刻含义,让文化品牌蕴含的具体内容深入人心。医疗服务措施的作用是将“口号式”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把品牌文化落实到行动中,从而更好地指导科室的中心工作。根据本科室的治疗疾病特点和服务管理特色,积极打造科室品牌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善管理,改进服务,推动学科建设,吸引患者前来就医,从而推进医院、科室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化品牌的形成,一定要结合一线科室的实际情况,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室文化品牌,才能形成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医院文化体系。如:神经内科“激活源动力”、消化内科“一胃追求 幸福生活”等文化理念运用词语的谐音展现出本科室的医疗技术特色与服务措施,脑外科“给力首脑 幸福一生”、心胸外科“胸心港湾”、脊柱骨科“托起健康 支撑希望”、关节骨科“舒畅关节 健步人生”等科室品牌文化则以直观的形式将科室专业特点与服务理念相融合。此外,急诊科“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ICU(重症监护室)“把握瞬间”等文化突出反映出科室抢救患者刻不容缓的工作特点,创伤骨科则采用“抚平创伤 动出健康”与“重塑骨骼 抚平创伤”文化理念从两个侧面表达出医护人员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良好愿望,妇科“呵护生命之源”既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科室的医疗特色,又给人以温暖舒适可信任的感觉,产科“人之初爱相伴”充分展现了出生婴儿被关爱围绕的幸福感,呼吸内科“用心服务 呼唤健康”表达了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愿望,检验科“检验标本 检验人生”赋予科室文化内容深刻含义。设计科室Logo也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譬如,以手显微外科为治疗方向的临床科室,将科室Logo设计为两手相牵的心形,既彰显出科室的管理特色、服务内容,又表现出科室的专业特点,直观简洁,寓意深刻。品牌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充实了医院发展内涵,塑造了医院良好形象,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文化理念形成的基础上,医院也要积极进行硬件建设,为医院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各基层科室应当利用现有条件,建立科室文化活动室、科室文化走廊,增添医患沟通平台、科普常识、专家介绍等板块,积极印制科室文化手册,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容,使科室文化呈现多样性,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建设提高科室管理、服务水平,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通过践行基层文化品牌理念,要充分实现医院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的对接。各病区应从“为病人送一壶开水、说一句贴心话”开始,对入院的病人,先送上一壶热开水,说上几句贴心、宽心话,使远来的病人消除陌生感。积极为患者准备了“便民百宝箱”,设立了“天气预报台”,拉近医患距离。开展“微笑服务”活动,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努力让患者感到身心愉悦。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倡导“四心”和“六声”服务,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提供服务,让患者放心;患者来院有“问候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服务有“关爱声”,合作后有“感谢声”,患者不适有“安慰声”,患者出院有“送行声”,让患者舒心都是践行医院文化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只要注重与实际工作相融合,医院文化建设不仅只是一种符号的形成,还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推动医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