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应大胆改革,继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抓住数字化机遇,引领**教育转型。由各镇、街道成立“互联网+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和指导;由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市中小学“微课”自主学习平台,选拔一批最优秀的教师,将其课堂微视频建成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库,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客户端,给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优质便利平台。
2.制定政策,划硬杠,搞好中小学老师城乡交流工作。建议:制定校长、教师合理流动的有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问题。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
3.探索建立教育共同体,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建议考虑“名校+弱校”、“名校+分校”、“名校+民办学校”的名校共同体办学模式。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探索,实现教育多元化,激活教育内部活力。通过联合、合作、融合等模式,把名校搬到农村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
二、合理解决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学校若搞好城乡交流,严控择校,能够解决大班额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整合现有学校,盘活原有资源。
近十年间,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从参与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的部委来看,部门数量显著增多,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教育工作已将流动、留守儿童作为独特的群体开展工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逐渐明晰;特别是从新的“五年规划”来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法更加强调了政府的职能和接受指导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
(一)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成绩
近五年来大多数地区采取了措施,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普遍开展了“共享蓝天”等关爱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进行济困扶助和指导服务。
1.党政领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重视,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对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很多省份对流动、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最高,均建立了党政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龙江省妇联均组织协调十余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大关护网络。
2.探索校外托管机构建设,深化“家长”模式
调查发现,在阵地保障上,各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3年在全省2万所农村小学、1308个乡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在服务模式上,“托管家园”和“妈妈”成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其中实施了“11135工程”,即开通1条留守流动儿童维权服务热线,创办10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创建1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30000名“爱心妈妈”,安装50000部亲情电话。重庆市、杭州市、长春市均开展了“家长”行动,参与家庭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段的未入园流动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四环游戏小组”。2007年广东省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2010年该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各种标识要素和行动规则,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网络平台和爱心父母的支持系统。
3.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儿童教育、救助工作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积极募集资金用于流动、留守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广东省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0万人次,帮扶款1.5亿元。黑龙江省共开展关爱活动4000余次,募集资金(物资)约5千万元,救助儿童5万余名。
4.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监护人素质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类:管理者、指导者和家长。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水平,开展了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云南省举办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重庆市举办了首期争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校骨干培训。黑龙江省建立了3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注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咨询、指导。北京市丰台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法制学校,将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同时列为法制学校宣传教育对象。
(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与不足
1.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但对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从党政与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工作组织形式、内容都进一步明晰,从宏观的关爱支持趋向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但从实际工作成绩来看,尚未全面体现政策指导的内容。当前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关爱、帮扶等活动为主,真正开展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较少,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流动、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多发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强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关爱孩子的情感,掌握教养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尽管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层开展的活动多是直接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活动,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留守儿童的困境,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救助活动对于庞大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在采取“家长”、“留守儿童托管”措施的地区,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外出打工,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与活动的初衷出现了背离。因此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时,还要抓政策的落实,抓效果的评估;变指导性文件为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并确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1)各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如教育部、民政部、妇联、关工委等,都在参与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门管理的格局,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体系,让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还仅限于一起指导文件、开展调研的层面,在具体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体系展开,没有系统的分工,经常出现一些工作重复做、一些工作没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成效。(2)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也不规范,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大多是教育或妇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搞家教指导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和专业人员,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阵地有待开发
(1)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目前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质量普遍不高,持续发展困难。例如,广东反映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场地、缺师资、组织家长学习难的“三缺一难”现象。山东也强调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不足、人员缺少培训也是困扰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经费困难一方面是和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量不足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工作经费往往用于活动室的建设、疾病救助、助学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非常少,严重制约了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2)社区和企业在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有待加强据本次调查研究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35万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但受资源和工作体系的制约,各类家长学校在开展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时存在不便。同时,在校学生不能覆盖所有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社区、企业组织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应更具优势,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仅有5万所,企业的参与率更低,这和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太远。
4.指导服务的对象主体存在易位,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1)实际工作中未体现“家长”的主体地位每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导对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指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其原因之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要大得多,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人员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周期长、见效慢等。(2)流动、留守儿童中的低龄和大龄群体更易被忽视从留守、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07%,6~14周岁的占55.37%,15~17周岁的占17.56%;在全部流动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97%,6~14周岁的占44.43%,15~17周岁的占27.59%[4]。可见,学龄前及义务教育后的流动、留守儿童数约占到全体流动、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能够覆盖服务的对象。他们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视,就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就义务教育后儿童而言,求学与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均亟待解决,同时,有数据表明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他们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3)流动、留守儿童是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两个群体流动、留守儿童同样是受人口流动产生的群体,但其境遇的改变及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变却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两类人群其环境资源的不同[5],同时两类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截然不同。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并没有将两类家庭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仅把“流动”和“留守”视作两个连续的“词汇”。
5.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动流于形式,专业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呈现出一种“过节性”重视的状态,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时,或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才开展活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浅层原因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较大,深层原因是指导人员的非专业化问题。中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流动、留守家庭指导服务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指导工作如何开展,因此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上体现出重对儿童的“情感补偿”,轻对家长的“效能训练”的特点。因此,投入专业工作队伍、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专业指导服务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2)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不对接在调查中,很少有地区提及开展过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一般仅限于对问题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议,很少有对干预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今后实践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间。
二、对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对政策文件落实的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从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政策存在两大落实难点。第一,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点从近十年的政策来看是在不断的明晰并愈加强调,但在落实中的关爱活动多、直接指导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导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导服务渠道不畅。因此在政策落实中首先要加强对指导者能力的建设、理顺对家长开展指导的渠道,如加强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对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实及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保证各项指导工作的完成。第二,从新的政策文件看,强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提法对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讲,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质,属于支持性公共服务。但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它牵涉到社会的发展并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个别省份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
2.对组织管理的建议。
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广、层级多、差异大,完全由一个部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现有资源和体系上都不现实,由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因此目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这种工作模式。第一,政府应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设立家庭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第二,科学分工,根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门的优势合理划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指导人群,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和各项指导内容的全落实。第三,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项工作上经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第四,完善基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顺上下级关系。第五,尝试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横向的业务联系,打破以往工作运行以“体制内”进行的传统方式。
3.对健全指导服务阵地的建议。
加强街道、社区、企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完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素养;发挥社区功能,帮助流动家庭提升家庭外社会资本;利用社区活动中心、远程教育网等资源,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建立稳定的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参与度。
4.对指导服务活动的建议。
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切实效果,而活动的针对性即对问题的明晰是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层面上,应确立以家长为主体的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学龄期前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的研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如:为学龄前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营养、保健、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培养与教育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大龄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法律、社交、职业规划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留守女童的家庭提供安全教育、权益保护、青春期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社会融合指导服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亲子沟通指导服务等。
5.对指导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调查 正视问题
难则思变,对此通过做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所以不用管理,交给学校好了;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主动花钱给孩子请家教;有的学生去网吧上网次数大增,形成了更多的家庭新矛盾;不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不理解;有的家长把对素质教育的不满反映到上级主管部门。
可以这样说:高中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想,甚至受某些媒体的影响,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只靠老师管理,家校行不成合力,就会出现在校紧,在家松的局面。鉴于此,加强家校教育,创建和谐的家校育人环境,是我们和家长共有有的责任。
二、提高素质 引导参与
首先是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塑造人民教师良好形象,为教书育人奠定良好的学校主体基础。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学生家长为师德建设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更多地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可以说,家长们都愿意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付出,但是很多家长有劲使不上,引导学生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外延的延伸,想法使家长乐于在教育方面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很想知道孩子在学校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很想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很想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要扎实开放教学及活动日,让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参与的快乐,一起体验成功的滋味,一起回忆幸福的瞬间。向广大学生家长发出听课邀请书,开放课堂。让家长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什么改变,学习课堂生活状态有什么改观等,使家长了解素质教育课堂新动向,从家长的角度提建议,更好的推进课堂素质教育。请家长在开放日参观、参与、指导,与学生展开互动。家长里面人才很多,他们是学校开展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积极的参与能增强对学校素质教育形势的认识,意识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
三、家校结合 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甚至是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校要实施层次家教课程。学校的领导、教师要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水平,指导家长理解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学校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建设,为学校家教合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坚持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班主任家访等形式。收集和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家长最为关心和感到棘手的问题,确定家校联合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强化家校联合教育的时效性。二是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促进学校发展。要把家长委员会工作做到实处,始终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推行良好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开展合作,使家长委员会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挥实效性。三是学校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室。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家长服务,诸如聘请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学校教师家庭教育讲座等,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交流平台,使家长逐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积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合作措施:1、请家长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家长通过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多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等问题。2、家长要树立对孩子正确的评价观。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学习习惯、团队意识、劳动意识、健康的身体等综合素质都重要。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家庭建立一份孩子成长纪录档案,与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交流。3、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跟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老师。必要时,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向对方的家长郑重作出表示。为了不给“对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
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我就多报忧,少报喜,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杜林的《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一书,一反常态,没有理论专业性术语,而是阐述了作者杜林作为学校校长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和他的担忧、期望,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杜林校长深受学生的敬重,学生非常乐意与他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他,向他诉说烦恼,向他倾诉困难。不仅如此,杜林也是家长朋友的“知心人”。
有一次中午快放学时,一位老大爷满脸焦急地跑来找他。原来是他的宝贝孙子,最近学习退步了,还跟社会青年有来往。孩子妈妈一气之下,打了孩子一顿,孩子就离家出走了。
安抚好老大爷之后,杜林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人好生怯危和担忧。许多家长还延用自己小时候耳濡目染的老方法教育孩子:小错误看不见,等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发现孩子有了大的毛病,则简单行事,用棍棒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我跟随二年级班主任家访,也深有这样的感受:
一位叫小H的小男孩,个头很高,可是一看到我们和班主任上门家访,立刻躲到了自己的房间里。妈妈喊了半天,也不肯出来。起初我还以为他是胆小羞涩,后来就发现他一个人悄悄地躲在房间“打瓶盖”,玩得不亦乐乎:先将一个直径约1CM的瓶盖甩出去,再将手中的瓶盖(第二、第三、第四……)对准第一个瓶盖扔出去……
聆听班主任和小H妈妈之间的谈话,我得知这孩子成绩相当差,期末考试语文考了40分,数学考了20分。课堂上从来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做。老师、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口头奖励、同学比超、威胁恐吓,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妈妈说在家甚至拿铁衣架抽打他,让他做作业,他都不愿意写一个字。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建议父母多正面引导,少鞭打,省得孩子逆反心理更重,适得其反。
我看这孩子“打瓶盖”乐此不疲,就接过话题,询问家长,这孩子平时在家都喜欢干些什么。他妈妈一脸的无奈:“你瞧见了,就在那里打瓶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找其他小朋友玩,也不喜欢看电视?”我十分好奇。“很少看电视。我不让他出门找其他小朋友玩。成绩这么差,想让他在家补习一下。可是他说一看书就头疼!!甚至说,让他看书,还不如打他一顿。我真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Ye,打中了!……”看着小H兴高采烈的样子,他妈妈更加无助和难堪……看来,又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又是一个对孩子教育手足无措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指导、教育孩子!孩子的课余活动少的可怜!
我轻叹了一口气,环顾了一下四周,应该家境还算殷实。“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孩子,也不一定非要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我继续说道,“中窑小学原来有个孩子叫程志鹏,读书时成绩一般,每次考试也只有六、七十分,可是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特长的培养,将他送到市体委学习射击。这孩子手臂稳定性非常好,也非常不怕吃苦,现在已经进入省队。2017年,获得了全运会25米手枪速射冠军,现在正准备冲击2020年东京奥运会奖牌。男孩子将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一样。如果你现在对他听之任之,不为他操心,将来孩子的后半辈子都需要你操心。只要我们做父母的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出色的。”看着小H妈妈点着头,我继续说到:“我观察到自从我们进门,这孩子就一直在‘打瓶盖’,做事其实很专注,应该很喜欢体育运动项目。我建议你带孩子到体委去看一看,学一样体育特长,这样将来孩子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你们家长也省心。”小H的妈妈顿时眼睛一亮:“校长,你这个建议真好!过几天,我就带他去看看。”我笑着点点头:“嗯,好好培养,说不定这孩子将来也会成为另一个程志鹏呢!”小H的妈妈顿时开心地笑了起来……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有了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才可能教育出好孩子。如果我们的家长也能像杜林校长那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真正地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便也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新建区小学地理环境偏僻,留守儿童、城市务工子女居多,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只有家长的思想修养、教育水平提高了,才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才会主动和老师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班级亲子教育活动。通过一年半的亲子教育活动,幼儿、家长和教师三方面都得到了共同的成长与进步。
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无论是活动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准备,还是活动时的组织与指导,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2.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班级亲子活动
3.家长积极参与,实现家园共育
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尽量照顾到每个家庭,并以拍照的形式记录家长与幼儿参与活动的每个精彩瞬间。活动结束前,教师还会更加详细、具体的向家长们介绍本次亲子活动的教育目标及家庭延伸。指导家长活动后在家中如何开展类似的亲子活动。活动中,家长们热情、积极地参与,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每次亲子活动后,我们会向家长发放“亲子活动反馈卡”,家长可以把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感受写在上面,同时还可以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要求和期望写出来与教师交流,提出宝贵的建议。
为了更方便家园联系,我们还创建了班级博客,班级QQ群,更快、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下次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了园本教材体例模式
随着优生、优育国策的实施,幼儿园家长工作日益被重视。我园今年“幼儿园与家庭”的主要任务是: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将家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主要工作:
单靠幼儿园一方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随时向家长灌输思想“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针对性的特点,要注重每时每刻的家庭教育”。作好家长工作管理,在教育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促进家长转变家教教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1.开展亲子游戏,帮助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建立家教阅览室,为家长提供学习条件
3.利用家长经验交流会,加强家长之间的交流
4.鼓励孩子、家长之间多交往,增强家长之间的交流
5.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倾听多种观念
6.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半日
活动观摩”,“家园联系册”,电话交流,家访等,加强家园联系
具体工作:
我园教师绝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少经验。根据工作的要求,教师也急需要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师家长工作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应。
1.开学初的家长委员会
幼儿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育人质量,最重要的是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长委员会的任务是: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要求,以协助幼儿园工作;及时反映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听取家长对幼儿园保教工作、教师师德、幼儿伙食营养等方面的意见;参加或支持幼儿园的大活动,如“六一”庆祝活动,家园同乐活动;为改善幼儿园条件出谋划策,提出条件。
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可通过意见箱及时传递,但是我们的意见箱没有起到真正作用,这学期要发挥它的作用。
第二学期家长工作计划,
2.家园联系手册、联系专栏。
家园联系手册要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生活、学习、健康方面的情况,也能让及时了解掌握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家长的意见、建议,家园相互联系,及时沟通。教师要作到及时反馈意见,领导要做好定期指导与检查。
教师通过家园栏,宣传窗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每阶段幼儿园、班级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和对家长配合的希望。
3.平时的家访
上学期在园家访的幼儿,进行登门家访,每位教师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可以向家长作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对两天不来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电话家访或直接家访;对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幼儿随时进行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教师在家访时要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家访时不要专门告状,使孩子看到家访就害怕,家访的目的是了解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一致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4.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教师要让家长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期初的春游活动,小班尝试和家长一起外出踏青,中、大班我们将鼓励家长,让小朋友带着风筝、画板等去郊游。
5.继续开展家长学校。
有系统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育儿的知识,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的经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自身素质。本学期大班家长学校开学,内容围绕《入小学前的准备》,中、小班继续创刊《园报》。
6.学期末召开家长会。
1.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社会的风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时下,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但也有少数家长教育方法有偏差或自身没有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其子女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唯我独尊、撒娇放肆;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其子女在社会上往往会欺凌弱小,甚至结伙打斗;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其子女一般会纪律松散,无心向学;如果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外遇,其子女往往会被卷入早恋的漩涡;如果家长偷、赌均沾边,其子女往往会走上少年违法的歧途。这几类“问题家庭”的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免疫能力,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夯实根基。
2.转变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子女成人成材的关键,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一要教养结合,以教为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常任的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一般家庭而言,“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教”的问题则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当父母的只能养子女,教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教师的教育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和家长比作“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教养结合,以养为主”,逐步转化为“教养结合,以教为主”。
二要讲究家庭民主,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父为子纲”,子女是父母的私有品和附属物,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家庭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家长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话语就是圣旨,要孩子绝对服从,有些甚至是用棍棒代替教育。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家长的高压。新时期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启导型”的家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亲切和睦、团结互助的气氛,以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要德、智、体并重,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是事实上,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常见到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育的极端例子,例如孩子作业得100分就予以奖励,甚至规定孩子考试必须得多少分,多一分奖若干元人民币;有的家长从幼儿开始就规定每日要认若干生字,做书面作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延伸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列入议事日程。通常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访。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师家访一般是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重点对象或重要事情则登门访问家长。家访内容为:了解情况,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含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供家长教育子女时参考;指导家庭教育,听取家长意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家校工作的正常发展,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效率较高,便于集思广益,集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开两次,在开学时和期末召开。学期初,校长向家长报告学校工作计划,希望得到家长对计划的理解和支持;期末,校长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请家教效果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请优秀学生做汇报等,并提出对学生在寒暑假的要求。由班主任主持的班级家长会,具体介绍班内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并指出一些倾向性问题,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可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其人数不宜过多,一般由学校领导主持,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碰到的难题,征集意见和建议等,并以此联系家长积极分子,培养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典型,为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准备。
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的群众性组织,邀请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并热心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积极分子,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分别建立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是举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编写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和家长一起学习。通常家长学校工作是这样开展的:① 全体家长参加的活动,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在家庭应用的基础知识,并特约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讲课。② 分层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如对七年级的家长举办“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对八年级的家长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学生早恋分析”讲座,对九年级的家长举办“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升学与就业”等讲座。③ 对学困生家长着重辅导“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知识。④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学生的家长专门开班,请派出所、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干警来普及法律知识,加固预防少男少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 家园合作 机制研究
一、家园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从我园的家长行为上分析,表现为:一是同教师接触的频率增加;二是对幼儿园、班级的教育活动过问增多;三是家庭教育向幼儿园教育靠拢;四是参加各种形式家长学习活动人数增多,等等。由此可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主动性越来越高。那么家园合作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园在家园合作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自我园建立了一系列的家园合作机制到现在,通过领导班子制订周密的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带头作用和每位教师的努力,我园的家园合作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介绍一些成功经验分享如下:
(一)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是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在2008年10月,我园就开办了家长学校,并举办了多次专题讲座,园长向家长宣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学校的职能。讲座后,通过家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的参与性很高,因为讲座上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家长学校的职能,每一项职能都是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所以家长对幼儿园开办的家长学校表示很支持,而且很多家长都表示愿意加入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中。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这是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纽带,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关于家长群体的信息,充实我们的教育力量。
每个班的家委会成员是由一名老师和若干名家长组成的,这些家长都是热心教育事业并且很支持我园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家长,他们有的是居委会的干部,有的是单位的领导,有的是热心家庭教育的工人,还有的是老师。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班级的幼儿人数又比较多,每个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老师不可能做到一一回答,一一解决,所以我们的家委会成员就要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家委会成员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幼儿存在的问题,使老师和家长都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幼儿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三)建立幼儿园家庭教育QQ群,形成教育合力。在2009年9月初,我园很多个班级建立了班级QQ群,成员是各班的老师和家长们,为了方便家长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家长和老师的交流,QQ群管理员有的是交给家长负责。在QQ群里,每个家长的QQ号都是用孩子的姓名命名的,例如,孙畅妈妈、张嘉毅爸爸,等等。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家长会提到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会提到孩子挑食、厌食的问题,有的家长会提到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的问题,等等。通过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家长和老师探讨出了很多育儿经验和教子心得,既而帮助了很多家长改变态度,树立新的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摆脱教育孩子的困惑。
(四)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家园合作机制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教育幼儿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园的家长会形式比较多样,每次内容也都不相同,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成功,现我将我园开展的家长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讲座性家长会。在开展讲座前,我们先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家庭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和家庭教育的知识以及今后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家长答完后,我们再统一回收上来,以便我们统汁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问卷我们知道了家长目前最需求的是什么后,再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准备讲座内容,来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讲座结束,给家长发放"讲座反馈表",让家长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再提出对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以讲座前发放问卷和讲座后发放反馈表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讲座的质量和水平,也使家庭教育指导师对讲座内容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指导方向。
2、介绍性家长会。每年新生入托时,托班组教师会举办一个"新生见面会"。首先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情况,包括教师情况、幼儿园的园风、幼儿团课程设置、作息时间、幼儿园设施以及入托前家长需要配合幼儿园做哪些工作等。通过介绍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个大致了解,这对指导幼儿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
3、专题性家长会。我园每年都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家长会,如"幼儿常规培养"、"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针对性很强,关系着家长和幼儿的切身利益,家长可以有选择地来听。
(五)家长开放日。幼儿园采取"开放日"的方式也是家园合作的有效方式。每月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幼儿园参加的各种活动,到活动室听课,看幼儿的表现,和老师交淡,和幼儿交谈。在开放日中家长不但可以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学到不少幼儿园正确的教育方法。
记者:首先请您谈一谈《课题指南》制定的背景?
丛中笑:为配合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更好地为决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全国妇联童工作部编制了《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是在充分考虑了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五次全国妇女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童发展纲要(2011―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中家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后制定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课题指南》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丛中笑:《课题指南》在突出工作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将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研究:加强政策研究,推进立法进程。
家庭教育的研究要突破家庭教育自身的问题,注重宏观研究,既要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又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的角度研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并努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着眼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同时要重点关注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宜性,确实发挥理论指导、服务实践的重要作用。
3 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关注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突出时代特征。
深入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时发现并深入研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盲点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实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应结合教育实践,选择重点关注的领域和人群进行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实践的变化性,要重点关注不断变化的多元因素对家庭教育带来的诸多不同影响。
4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着眼指导、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和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和新载体,提升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的公益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扩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覆盖率。
记者:您认为《课题指南》的意义是什么?
丛中笑:首先,《课题指南》在借鉴其他领域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课题申报、课题管理和课题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保证课题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其次,《课题指南》的意义还体现在整合研究力量,实现家庭教育研究长远发展。研究人员不足和分散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研究工作开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如选题重复,浪费研究资源;缺少交流,影响研究效率等。
第三,《课题指南》的也是为了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一是通过课题申报,淘沙见金,把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予以支持,协同攻关;二是本周期课题由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管理,该指导中心将安排专人负责各省的联络工作和成果推广,以便为大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逐渐形成家庭教育研究的管理机制。
记者:中国童中心是综合性的少年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童中心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围绕《课题指南》的,中国童中心有关家庭教育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丛中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实践了十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本周期的课题管理委托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该机构是去年成立的,日常办公设在中国童中心。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这项工作的科学、公正、规范的发展。
在中国家教学会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新一轮全国家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已确定了“家庭教育立法研究、流动与留守童家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研究”等几项关系到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课题。
记者:为推进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童中心都做了哪些有效的尝试?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借助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平台,申请了学会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本课题希望能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重点问题环节有所突破,建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框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记者:在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童中心将落实哪些具体工作?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将很好地完成全国家教研究指导中心的工作,按照学会的统一要求,搭建家庭教育研究信息资源库,以全国家庭教育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学术研究、热点评论、专著及专家等相关信息资料,搭建全国家教研究与交流的信息平台。
中国童中心是一个面向家长和童的校外教育机构,每年有十几万童参加相应的活动,我们将加大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拟定针对家教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方案,举办由专家学者、家庭教育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研讨与培训,对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活动与运行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开展校外教育阵地的家教讲座、咨询与指导服务活动。面向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活动。注重指导服务活动的示范性与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