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第2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其终极目标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在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与学习环境的持续互动与作用。基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知识教学为本”向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本质特征是“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调查与资料获取,运用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形式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能从化学的视角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决策,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设计的背景

乙烯是学生学习甲烷、烷烃之后的另一类重要的有机物,是烯烃的典型代表物。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乙炔、苯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相关内容做铺垫。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结构特点、乙烯的化学性质与加成反应概念;学习的障碍点是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为什么有一根键容易断裂,先前概念取代反应对加成反应概念的形成造成干扰。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分析,对乙烯化学性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基于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借助模型认知等途径从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能凸显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和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形成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式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通过模型搭建、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理解乙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3.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w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认识到化学实验不仅是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而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为什么青苹果和熟香蕉放在一起会大大缩短青苹果变熟的时间?

【拓展延伸】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现乙烯利(乙烯磷)在农业上是优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条件下,乙烯利可以释放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等功效。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能真实地感悟到化学学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模型认知,探究结构特征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其化学式。

【模型搭建】探究乙烯的结构特征,并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通过模型搭建,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化学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建构。

环节三:创新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1. 乙烯的制取实验

【创新实验】用一支针筒吸入1mL40%的乙烯利溶液,注入另一支下端套有橡皮套,且内装有少量NaOH固体的针筒中(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微型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不仅无需加热,反应速度快,产生的乙烯气体纯度高,而且安全度高,节约时间和成本,体会实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2. 乙烯的燃烧实验

【实验创新】用针筒抽取少量产生的乙烯气体,在针端直接点燃,学生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安全性较好,无需验纯,且实验现象鲜明,比教材中燃烧石蜡油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的分解产物(其产物主要是乙烯和其他烷烃的混合物)更有说服力。

3.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反应的实验

【实验创新】在一小培养皿(直径为6cm)内放置一红色瓶盖(加入少许饱和的NaOH溶液)和两白色瓶盖(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向红色瓶盖中加入少许乙烯利溶液,盖上大表面皿(直径为9cm)。当两白色瓶盖中溶液褪色后,在旁边再分别滴加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

【观察思考】根据学习甲烷性质的经验思考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比较说明】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发生取代反应吗?请说明理由?

【证据推理】提供数据(如表1),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判断原因?引入加成反应的概念。

【模型认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产物的模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类比迁移写出乙烯与H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培养皿中进行微型化实验,现象明显且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直观的实验现象,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实验设计的思想。通过问题导学,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加成反应,经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学习化学,初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

【提出问题】比较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特点,设计实验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比较实验】依据两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引导学生瞄准生成物HBr,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并进行分组实验:A组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Br-;B组用pH试纸测反应前后溶液的pH。

【认知冲突】①在A组学生观察到产生大量浅黄色沉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定是生成物HBr导致的吗?还可能是什么原因?②如果是反应不完全的溴水导致的,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通过淀粉-KI试纸检验发现没有变蓝。③B组学生发现pH试纸变红,酸性明显增强。④综合A、B两组实验现象,你又该如何做出合理解释呢?

【文献查阅】烯烃可以与氯或溴的稀溶液水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得到β-卤代醇。

【?O计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受溶剂水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思路,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通过分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通过文献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素养,初步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特点。最后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升华。

环节四:对比归纳,学以致用提升

【对比归纳】对比总结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如表2所示。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基本观念。

【学以致用】水果采摘后会有大量的乙烯产生,乙烯量的增加会加快水果的成熟和腐烂,为延长保存期,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易行的保鲜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的对比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最后通过问题解决从化学回归生活,培养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槟壳拔夜?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目标。

一、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化学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有全面整体的意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探索和分析问题。

(2)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掌握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按照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型的基本认识。

(4)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通过实验教学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化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概念、特性、反应、公式等,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向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讲解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化学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找出现在所学知识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表征,从而围绕可迁移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体制取、检验、净化”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有关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方式等内容。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例,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别常见的气体,无论是在性质、功能还是制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讲解二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归纳出O2和CO2的相关性质和原理,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动脑筋,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观看完回答。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化学实验。具体来说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下将要做的化学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标,以及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进行试验,最后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步骤比较多的实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遍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第4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第5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34-02

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关注学生语言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体系,思维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写话教学的意义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的任务量明显加大。现阶段,我国的课堂教学安排,还是以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少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支配。教材编写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依据,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用英语沟通交流,学以致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样就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心理,也利于知识的衔接。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语言,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英语,喜欢英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领

小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是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语言类的学科具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汉语是识字,英语则主要是背记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可以根据单词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有意识的将单词融入到情景中。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单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交流的途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表达能力。

2.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想要学好英语,就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首先,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堂演讲,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储备。部分学生有着害羞胆怯的心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来。从刚开始得畏惧,渐渐变成喜欢。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即使前期说的不够好也不要打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其次,学生的“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可以用英语解释英语,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课文中的重难点,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模仿开始,从开始的模仿,到之后进行自己的独立写作。对学生的写作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形成自由,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其次,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习方法,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有着超前的意识,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班级拆分成多个组别,进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讨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也要做好分工,每个人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行交流,最后汇总成一个全面的结果。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一起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关注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品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途径。英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盲从。让学生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结合自身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具备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且具有爱国意识,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静.浅论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校园英语,2016,(19).

第6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计量;物质的量;高中化学;微观;宏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17

一、 研究背景

1.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这一核心概念是沟通微观粒子数和宏观物理量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可以把宏观的物理量如: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微观的微粒数联系起来(见图1),同时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从定性的认识物质的组成上升到定量的计量化学反应,从而把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变得可以操控,把化学问题变成更实际的问题(见图2)。

2.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

学生普遍反映物质的量一节比较难学,然而“难”究竟“难在哪里?”。只有找准问题所在,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C合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难:

第一:初中物质微粒性知识太薄弱。据了解,很多学校初三的化学课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中考比较少考查的内容根本都不讲,造成高一一部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都不甚了解,所以这部分高一学生在计算微粒数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比如:不少的学生对1mol H2O中为什么有2mol H、1mol O这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其根源就是物质的微粒构成种类和数目方面存在障碍。

第二:学生从定性认识到定量的计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初中比较浅显地介绍了物质的微粒构成,要求的微粒观是比较低层次的定性了解,对“量”的计算不做要求,因此从定性的认识到定量的计算需要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也就是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中得到突破。

第三:学生在“宏观”和“微观”转变方面存在困难。物质的量概念很陌生,虽然和其他物理量有相似之处,和宏观的“集合体”的概念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学情景设计和教学思路的引导,学生很难把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联系,在计算时,由于对陌生概念的不理解往往“去蒙”或逢计算就出错。

第四:教学方式带来核心概念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对“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课教师偏重讲、练结合,学生往往学了很久对这节课还不甚了解,因为对核心概念物质的量为什么要引入,以及在化学实验中到底有什么作用,还是一知半解,给以后的学习也带来了很多障碍,让学生觉得化学很难学。

二、研究案例的过程

1. 提出问题

如何在“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中对微粒观的基本思想进行渗透。从近几年中国知网搜到的文章来看,国内研究者对于微粒观的形成普遍开始重视。但有一些侧重理论研究,对课堂中的实施不够具体。如李晓娇在微粒观在中学阶段的要求和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实施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黄琼对比了基于微粒观形成的教学设计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版本的教材实施中效果的对比。其他的一些研究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物质的量”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突破。第一、选择多样化的宏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侧重学生从宏观理解微观的物质;第二、针对“物质的量”这一核心概念的研究大多是教师主导下完成的,学生被老师设置的问题牵着走;第三、老师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语言促进学生对“微观的量”到“宏观的量”的联系理解,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形成知识的乐趣。

2. 教学前预设

第一次教学设计基于化学基本概念――微粒观的形成,从概念的引入到活动的设计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从而突出概念教学的特征,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讲授相结合。用课前测试调查了解学生对微粒观的掌握情况――用故事和生活实例引入统计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用物质的量统计微粒数时的换算(NA、N、n三者的转变关系)体会物质的量的作用。―― 引入M,n、M、m三者的关系进行计算。――得出物质的量在化学计量中的应用的方便。

3. 第一次授课时学生研学问题的解决

教学设计以学生微粒观形成为主导,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过程,设计了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和热烈。课后,我对学生关于“物质的量”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访谈,发现学生掌握情况相比之前的教学没有特别明显的突破。课堂上学生听课都很投入,也很“忙”没有提出太多问题,但上完课后对微粒、数量、微观宏观转变依然觉得落实不够到位,“物质的量”这一核心概念大多是教师主导下完成的,课堂上学生是被老师设置的问题牵着走,被动的走完了整个过程,至于为什么引入这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在化学实验中有什么作用,是否带来化学实验的方便?从微观量到宏观量如何转变?等问题学生依然一知半解,只是机械记住了几个公式和物理量的转变关系。缺乏思考物质的量这个核心概念在建立宏观和微观联系中的作用。

4. 二次授课中,研学问题的解决

分析学生的微观与宏观转变的思维障碍点。

学生普遍反映物质的量一节比较难学,然而“难”究竟“难在哪里?”只有找准问题所在,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思维障碍一:物质的微粒构成种类和数目方面存在障碍。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都不甚了解,所以在计算微粒数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连微粒都不知道是什么,也就谈不上对微粒“量”的把握。比如:不少的学生对1mol H2O中为什么有2mol H、1mol O这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教学环节一:

【交流评价】分析学生对“物质微粒组成和量”的掌握情况

【课前预习】调查问卷,点评特征卷

一、①气体、H2O的微粒构成

②金属、C等单质的微粒构成

③可溶性的酸、碱、盐溶质在水中的微粒存在

思维障碍二:学生在“宏观”和“微观”转变方面存在困难。物质的量概念很陌生,和宏观的“集合体”的概念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学情景设计和教学思路的引导,学生很难把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联系。

对核心概念的作用一知半解。物质的量为什么要引入,在化学实验上到底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永远做不到真正掌握这个概念。

如何能有效地实现“微观的量”到“宏观的量”的顺利转化,并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的实施中,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教学环节二:体会化学实验中微观粒子数“量”的需求和微观粒子数目不可测之间的矛盾

1滴水中的水分子由100个人平均每秒数3个需要大概160多亿年才数的完。数量极其庞大的微观粒子如何统计?

【思考交流】如果你是超市采购员,你如何统计大批量的苹果?

教学环节三:体会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在统计微观粒子数量时带来的方便

【课内探究】

1、以总个数计量微观粒子方便吗?以“摩尔”为单位计量微观粒子方便吗?

2、1摩尔H2O分子是 H2O分子,含有 个H原子,含有 个O原子。

教学环节四:从实际出发,理解物质的量核心概念在沟通微观和宏观的作用

【思考交流】1mol的微观粒子是6.02×1023个是怎样规定的?如果某反应需要1mol的C做反应物,实验室如何获取1molC?

【引导】1mol12C质量为12g,这一数目我们可以顺利地在实验中用天平“称量”出C的原子数。拓展开来,如果我们知道某物质1mol微观粒子的质量也就能在实验室用天平“称出”其微观粒子数。

【思考交流】

1.写出摩尔质量的意义、单位、计算公式。

2.摩尔质量的数值有什么特点。

3.请你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何用物质的质量去计算物质的微观粒子数。

思维障碍三:学生不了解为什么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对于其在化学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甚明了。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到底表示什么,怎么把用物质的量把宏观可测与微观化学反应之间的矛盾化解和融合,是学生需要解决的更高层次的问题。

教学环节五:体会核心概念――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意义

【思考与交流】试用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等物理量说明反应:H2+CuO[=][][=][]Cu+H2O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量”方面表示的意义。

教学环节六:应用训练提升,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在微观宏观之间转化的重要意义

【思考与交流】

计算下列结果并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

1)某反应需要3.01×1022个C参加反应,实验室需要称量的C为多少克?

2)49g硫酸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中的H+物质的量和个数,SO42-的物质的量和个数为多少?

二、案例研究的评价和分析

教学设计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课堂活动,促进学生核心概念的构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转化。

第一,以生为本,从课前调查,到目标制订,再到教学设计和课后调查反思,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第二,创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的教学情境。从熟悉的宏观物体的统计方法出发,类比迁移物质微观上微粒量的统计,更加有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设计课堂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从微观上接受和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围绕核心概念“物质的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反复体会物质的量的引入对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方便。体会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在化学实验中沟通微观和宏观的重要作用。

三、收获和反思

本节课后,在后续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本节课是基于核心概念物质的量的建立,让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数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哪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离子。

第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都掌握得很好。从作业和后续的学生访谈中反映出来,学生的概念辨析题都做的不错,基本都能做对,说明这节课的实施还是有成功的地方,对物质的量这个核心概念在沟通微观和宏观的作用,物质的量如何把微粒数换算成宏观可测的质量等问题都能有比较深的体会和准确的认识。

第三,有些学生对于物质的化学式以及方程式中“量”的含义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识,比如:有学生认为H2O是H2和O组成,认为只是两种物质的拼凑,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原子重新拆分和组合没有形成概念。

第四,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与符号表达比较陌生,符号与物理量对号入座还不熟练,导致计算中还是会出现问题。

高中化学微观到宏观转变,不是靠一节两节课来形成的,需要长期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理解和利用化学这个工具去认识和改造社会、生活、科技、环境中的问题,从而让化学成为有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磊等.在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05(1):173

[3] 谢鸿雁.微粒作用观下的化学课堂教学[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62-63

[4] 张劲辉.高一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培养构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42-44

[5] 黄琼.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化工素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资源;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29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体现了化学科学来源、发展于社会实践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化学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丰富生活阅历、完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内容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出现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库”的板块出现在辅助资料中;第三,以“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复习与思考”的板块出现在课堂活动的要求或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化工素材的处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为导课的材料。例如,“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文字),常用作“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开场白。其二,作为问题的情景。例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结合图片),这样的引言就是针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课创设的问题情景。其三,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例如,“拓展视野――电池的发明”(教材板块),即为“原电池”一课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材料。其四,作为授课的内容载体。例如,“工业制硫酸”(整节教材),整堂课以工业制硫酸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和载体。以上做法,应该说对促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在当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形势下,其发挥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显然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为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蕴含分析

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吴俊明教授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1]。吴星教授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2]。刘前树老师提出,化W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①化学基本观念;②化学过程;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④对化学的态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到课程实施、课堂实践上有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优势。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学学科中必须养育的作为一个人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观点表述,同时吸纳其他专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点,它们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载体,贯穿整个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的始终,其蕴含较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载体型化工素材是一个支持某个探究点或整堂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多且相互关联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节“海水晒盐”一课为例,教材以“海水取盐”为背景和载体展开,其中分布了7个化工素材点(参见“表1编号1”)。素材1:“海水取盐的历史、盐田法”的文本;素材2:图2.1《天工开物》中制盐海图;素材3:图2.2现代盐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素材5:[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素材6:[资料库]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视野]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素材1、2、3是为“理解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素材4是为“感受制盐生产中利用控制卤水密度范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服务;素材5服务于“理解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素材6、7,一方面服务于“知道海洋是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于“领略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个素材共同成为本堂课授课内容的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机会。素材1、2是一种实证古人取盐的资料,素材4呈现了现代制盐的技术和环节,它们共同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培养机会;同时,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溶解平衡”知识,可以进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素材1、2和3的组合,又是反映人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明发展的对比材料,为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素材4、5是反映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学资源,为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埋下了伏笔;另外,素材6、7是一组化学科学的信息资料,可以为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5]创造条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提供即时联系和实践论证的需要,其蕴含较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高中化学的有些内容与化工生产有一定距离,而且教材中设计的化工素材也不多。这些孤立或关联性化不强的化工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整个探究点或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而只能作为其部分内容或活动的佐证材料。它们蕴含的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维度也相对单一。例如,第3章“离子键”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3.4食盐的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机会;第4章“热化学方程式”一课中的化工素材([资料库]比较常见的燃料的热值),用数据表明液化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民用燃料,为“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再如第2章“盐酸”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2.6氯化氢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3”),其实物图片及工作示意图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资源;同时,氯气在内管、氢气在外管燃烧的示意图(保证氯气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了铺垫。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

笔者以上科版化学教材高一年级“第2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6],尝试研发基于“化W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作好准备。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编号,形成了序列: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E-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F-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7];G-公民素养[8];H-社会素养[9];I-人文素[10]。在此基础上开展“三项”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见“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详细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学工业的资料(包括化工产品、化工知识、背景材料、技术前沿、模拟实验等),进行全面梳理。用简要的文字、课本原有的图表编号、栏目名称进行呈现,用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参见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时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时可以增补、完善化工素材,或标注修正或使用的说明。例如,在“氯碱工业”一课中,书上只提供了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示意图(图2.5),为了合理地解释电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的实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2”)。

第三,定位素材类型。化工素材分为“授课载体型”和“佐证材料型”两类。前者,是由数量较多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样,一般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同时,呈现于不同的教材栏目。例如“化学史话”、“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等。素材之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后者,是由数量较少、相对独立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点。由于数量少,其形式、栏目也相对单一。确定素材类型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数量)、互动时间(深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般素材数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动时间长、深度大,则定位成“授课载体型”;相反,则定位成“佐证材料型”(参见“表1-素材类型”)。

第四,确定培育目标。这里的培育目标是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个化工素材可以针对多个培育目标,多个化工素材也可以针对同一个培育目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也是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以某个核心素养为基准,选择相应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进行目标匹配性评估及针对性修正,以此类推。以第二章“氯碱工业”一课为例(参见“表1编号2”),第一步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增补“电极反应及顺序判断”(修正后针对“微观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强调“电解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修正后针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5,图2.5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作示意图。第四步,以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6,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实物图及工作示意图”(修正后针对“创新意识”)。第五步,以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1,p25氯碱工业的产品介绍;素材2,图2.4上海氯碱总厂离子膜电解车间;素材7,[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3 运用化工素材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节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中的“载体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例(参见“表1编号5”),对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总结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佐证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实施可参照于此)。

3.1 明确化工素材的辅助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杀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理解氯气跟碱的反应,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氯水化学性质的讨论中,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性质是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制漂粉精的工业生产的学习,感悟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以及化工生产中对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的意义。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内容是:氯气的用途氯气贮存、运输的不方便次氯酸盐的特点工业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发挥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设计、运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选择、运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据。

3.2 用好教材主体的培养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除了化工素材,还有承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还有针对非化工素材的教学素材,例如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史实材料;等等。特别是承载着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主体资源,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笔者的做法是: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即: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学课堂“有效共识”[11],以“目标、线索、结构、问题、环节、方法”为抓手,全面、系统地设计一堂课,形成以教材主体资源为主线,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内的辅助资源为支持的课堂结构,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其探究活动。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课堂结构[12](化工素材的育人资源蕴含在问题设计及其探究环节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实施策略――融入设计、彰显落实

针对化工素材的教学设计,我们采取“融入设计”的工作对策,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化工素材融入整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课堂结构及探究活动中全面系统、有选择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运用的契机、呈现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时间、需要配合的资源,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师评论;等等,让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针对化工素材的课堂实施,我们采取“彰显落实”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使用最佳技术呈现素材,组织最佳活动使用素材,运用最精致语言诠释素材,从而彰显、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和结果。其中,诠释素材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图2.15氯气的用途。氯气有许多用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来讨论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讨论]展示一瓶氯水,将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讨论现象、原因。

[小结]

1.化学反应

现象:试纸先变红再变白。

原因:变红是因为盐酸具有酸性,变白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讲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许多有机色质褪色,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

[意图与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现,配合教师精简的导入语。一方面起到导课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起到激发“社会责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实验讲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为证据材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实践证明,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微粒种类

[讨论]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久置氯水就是盐酸)

[意图与效果]虽然教学内容“2.微粒种类”、“3.化学性质”没有用到预设的化工素材,但教学设计中却清晰地蕴涵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契机。在联系了“1.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之后,启发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质变化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H2]二、工业上制造漂粉精

[讲述](素材3)HClO不稳定;Cl2贮存、运输不方便。而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问/互动](素材5)为何不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价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3,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从教学过程上来讲,它起着承上启下、教学衔接的作用;而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证据推理”的论证材料。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展开,它起着强化“变化观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旨在体现一种“社会素养”的培养,即: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讨论] 2.漂白原理

[指导阅读](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贮存措施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逐渐展开,是“变化观念”教育的载体。素材6,以资料库形式呈现;素材7,以图片形式呈现,两者均通过指导阅读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化W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起到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同时,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问形式呈现,并以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旨在培养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气会变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结]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作业](素材9)自由组合成3~5人研究小组,自制褪色灵,二周时间内完成。

[意图与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课堂实验,现改为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既尊重了课堂实际(课上没有时间完成);又体现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同时,从时空条件和小组合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但要注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结果的“假研究”。

总之,化工素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支持教学内容的落实,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可以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5][7][8][9][10]吴俊明.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J].化学教学,2016,(11):3~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6]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1~54.

第8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理念;科学人文素质

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总称,科学素养概括的来讲就是指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物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而言具有科学素养较高的人总是能够及时提出和发现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科学人文素养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教学中运用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一、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素养在结构层面上主要有: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及其科学的思想。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化学是一门偏理性的学科,化学中的许多规律和知识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学生拥有科学素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科学的认知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化学是科学的重要分支,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人文素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人文素养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仅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常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肖艳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1):95-97.

[2]郭旭东.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11(03).

第9篇: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更加了解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前因后果[1]。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化学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一、整合教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教师要做到善于整合化学教材内容,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实验中按照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出现手忙脚乱、遗失步骤而造成实验失败,或是其他危险情况的发生。另外,教师应整合教材,归纳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钠、镁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把钠及钠的化合物归为一类进行分析,把镁和镁的化合物归为一类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两类金属化合物及金属进行性质对比。通过整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种金属与其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章内容中,涉及的化学实验有钠燃烧的现象和镁燃烧的现象等,教师通过整合教材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基本现象。除此之外,及时地整理归纳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对比两种不同金属之间的不同化学性质。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2]。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实验的操作示范,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掌握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在进行“钠在水中溶解”实验时,因为该实验涉及许多复杂的现象,学生掌握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每一步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认识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钠溶于水(含有酚酞试液)的现象:浮、游、溶、响、红。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化学实验,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其对实验知识的印象,提高其记忆力和理解力。

三、分组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独立自主学习,更要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活动外,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同学分享、交流彼此的想法,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有时,化学实验的完成并不是仅依靠个人能力,而是需要几个人共同协作。因此,诸如此类需要合作完成的化学实验着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查。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做到每个小组内成员优缺点互补。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在小组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整理实验步骤和总结实验现象的时间,并随机从每个小组内挑选一名成员陈述自己组内的实验结果,对于有些操作不完美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指正,让学生做好笔记,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抓住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更为宽广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观察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3]。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的质量改善》这一章内容时,除了要详细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外,还应为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知识,如利用网络为学生搜集当今社会用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先进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此类时事热点,对高考新题型进行分析,适当地为学生普及先进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另外,教师除了为学生进行课外延伸之外,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化学难点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正确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这个网络资源发达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要紧追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把握当今化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高考做准备。

五、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化学魅力

化学学科的知识较为烦琐、零碎,很多学生都会因为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太多而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热情去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索化学世界,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学生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化学领域。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尊重每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习成绩,要真正地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课堂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其次,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让他们独立探索更多的知识内容;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细心引导,为他们打好基础,在巩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去探索解决一些化学难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