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服务外包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4;F7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的发展,为当今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自1995年中国产生电子商务萌芽至今,在20年的发展中,电子商务经历了“工具”(点)、“渠道”线,“基础设施”(面)到“经济体”(体)四个阶段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发展,从而催生了“边缘力量”的变革,这种力量即为“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3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两提“互联网+”,让这一概念的热度几近沸点。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如:“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等。
1电子商务服务学科特点
服务型企业的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可以说是产品)与生产制造企业是不同的,服务型企业出售的是无形的服务,如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的物流管理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授信服务等,这种服务(或者可以说是产品)是根据客户的不同身份,不同需求,不同环境来定价的。因此服务型外包十分适合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学科,利用“互联网+”拓展电子商务服务人才,不断开拓电商的服务领域与服务范围,从而达到电商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专业化服务的要求,是目前电子商务服务型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很多电商企业提供的都为服务类需求,如:B2B、B2C、C2C企业及目前火热的的O2O和P2P领域,这些领域含盖了商业、金融、贸易等服务类,电子商务企业充当了新型的中间商及第三方服务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宽发展渠道,要完善企业的互联网基础,搭建互联网生态圈,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利用互联网思维方法去解决企业互联网问题,提升企业的互联网程度,网上企业的互联网生态。鸭梨科技认为企业在互联网发展要注重生态圈的建设,通过组合多个平台形成企业自己的圈子来提升品牌粘性,从而逐步发展起网络渠道。
2电子商务学科建设的现状
在学科建设上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处在探索之中,教学资料不够完整,缺乏较完善的教学体系,缺乏一定的教学模式,因此电子商务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将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将耽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时机。因此学校应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和协作组或兄弟院校帮助下,规划各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战略,进行专业建设规划论证,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方案。
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首先可以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可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大,各专业及领域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校的条件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抓住社会某些领域对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这不仅可突出本校在办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并可实现差异化培养。在电子商务服务领域教师应指明电商服务领域的范围,针对学生的不同就业方向给出相应的教学指导,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或学校所购买的教育平台的课程实现自助学习。例如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学科的特点,以及已有的服务学科方面的优势,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突出了两个特色,即:与网络服务相结合、与贸易服务相结合。
3“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学科建设的要求
目前国内已有600多个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对于此类高校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对课程的设置和认识还不到位,未考虑实际,片面的理解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水准未达到实际要求,解决不了电子商务的实际问题,再加电子商务为边缘化学科的特点,涉及专业较广,专业细分不明显,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提高15.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1978-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近28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上涨近8个百分点,而同期服务业就业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达到32.2%。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力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因此,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为2006年4月15日举行的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撰文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多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同时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从现阶段来看,中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在“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来实现。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二十九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八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四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1.5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额5.5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4亿美元,一共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5%。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由于历史积累和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并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结构都将不平衡。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全国商情,2005,(12):61-62.
[3]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57-61.
[4]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14-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国家商务部报告.
[7]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68.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2-0058-07
一、 引言
自Marshall注意到产业的集聚现象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焦点多在制造业领域,并且涌现出大批成果。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工业的集聚特性不如服务业明显。如伦敦和东京云集的基本上不是制造企业,而是服务性企业,就连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集聚的不仅仅是工业品的生产厂商,更多的应该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中心。已有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服务业比工业有更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的特征,且与城市化的关系更为显著(Daniels,1982、1985;Berkoz,1998)。如Illeris(1993)和洪银兴(2003)认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非物化、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导致其比工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的容量,并且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从而造成服务业发展在空间上更为集中,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更大。Dipasquale等(1996)、阎小培等(1997)、阎小培(1999)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和中国广州市的服务业空间分布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性。
既然服务业确实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那么在现阶段的中国,各地区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不同行业的集聚程度可能有所差别,剖析行业特点对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作用,对于下一步利用产业政策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发展有着关键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拟利用有关指标对中国城市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并比较各地区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业分布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
二、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量方法说明
在Marshall提出产业集聚,即空间外部性概念以来,很多学者衡量了产业集聚程度,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分析方法:集中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熵指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张文彬 等,2007;马风华 等,2006;张华 等,2007)。综合比较来看,熵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较全面客观,并且计算方式也比较简单可操作,所以本文采用此指标来计算。本文不仅观察截面城市服务业的集聚现象,而且通过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熵指数是借用物理学中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熵而提出来的,其计算公式为:
Conci=np=1SipSilgSiSipi=1,2,…,I
式中,Conci表示行业i的绝对地理集中度,Sip为P省i行业的活动(如就业、总产值、增加值等),Si为i行业活动的全国加总,n和i分别为省份和行业的个数。如果行业完全集中在某一区域,则该指数值为0,如果行业完全分散,则该指数为lgn, 因此,其取值范围在(0,lgn)之间,且集中度随指数的下降而提高(罗勇 等,2005)。通常,也将熵指数(也叫绝对熵指数)除以lgn获得相对熵指数,如下式:
RConci=(np=1SipSilgSiSip)/lgni=1,2,…,I
RConci也表示行业i的绝对地理集中度,但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
Conci可以分解为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两个部分,从而能够更清楚地阐明行业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分布状况,即:
Conci=bConci+wConci
把所考察的省份分成G个大区域, 由Rg个省份组成的区域g的行业i的活动量为:
Sig=P∈RgSig g=1,2,…,G; i=1,2,…,I
那么各组间的熵指数可以表示为:
bConci=Gg=1SigSilgSiSig g=1,2, …,G; i=1,2,…,I
而组内熵指数则可以表示为:
wConci=Gg=1SigSiConcig g=1,2,…,G; i=1,2,…,I
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4年中国普查年鉴》。
(二)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
图1 服务业和工业集聚程度比较
以1997―2005年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计算而得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如图1所示(胡霞,2008)。表1是服务业各行业的地理集中度计算结果,因为统计数据不全,其中五种行业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只计算了2003―2005这三年的数据。2005年服务业聚集程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如图2所示。对数据分析可得:
1.服务业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这种特点要比工业更加明显和突出。将熵指数除以lgn得到的相对熵指数表明,整体服务业和所有服务行业都在0.5以下,这是高地理集中度的范围,可见服务业呈现明显的集聚发展现象。虽然在发展初期,服务业比工业更加分散,但随着其集聚力的不断加强,到了2003年,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已经超过工业。在中国的城市中,服务业已成为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
2.整体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在不断加强,并且大多数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在提高。从数据可以看出:在1997―2005年间,工业是经历了先扩散再集聚的过程,而服务业一直在不断地趋于集中。即使在两者的集聚度都有提高的后期,服务业的集聚速度也快于工业。这说明与工业相比,服务业集聚特征更加突出。
表1 各行业地理集中度指标(熵指数)
19971998200320042005工业1.3781.3831.3841.3811.376服务业1.3911.3861.3831.3831.3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931.3591.3761.3781.3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031.3231.325批发和零售业1.3811.2941.3721.3711.329住宿和餐饮业----1.3271.311.311金融业1.3761.3771.3741.3761.375房地产业1.31.2941.2771.2631.26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641.309
1.2141.2051.18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3811.3781.335
1.3611.3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3910.3561.3951.3961.39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261.3191.2411.2041.142教育业1.3961.3931.3981.3971.39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871.3871.38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781.3661.36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4021.4041.4
在本文的考察期内,除了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个行业以外,其它行业的集中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1997―2005年间,提高的幅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数据不完整的几个行业在2003―2005年间集中度提高的幅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服务行业的集聚大小与行业社会性质相关。横向比较来看,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大小和行业的社会性质有很强的联系:商业化程度越高的服务业,集聚的程度越高,如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业等;而那些为了保障社会公平的服务业的分散程度较高,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图2 2005年服务业各行业集中度比较
4.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趋势非常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同时提高。将我国各省市分为三大区域,利用熵指数的区域分解法,考察三大地区内部各产业和行业集聚程度变化的差异和对中国整体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1997―2005年间,服务业的集中趋势和工业有所不同。工业是区域内部的集中程度逐步减少,而区域间的集中度在加大。而服务业是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同时在逐步加强,并且区域间集中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区域内部(见表2)。计算结果表明,服务业的集中发展力量更加强大,且三大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表2 服务业集中度与工业集中度比较
2005组内组间2004组内组间2003组内组间1998组内组间1997组内组间工业0.9470.4290.9450.4360.9440.4390.9430.440.9410.437服务业0.9470.4280.950.4330.9490.4340.950.4360.9490.441
5.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内部集聚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反而越低。在区域内部,西部集中的程度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东部。可见服务业在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密集,在经济越发达地区反而越分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落后地区,很多地方收入水平达不到服务业所要求的消费起点规模,所以服务企业一般集聚在当地的核心区,在边缘区分布的企业很少,而发达地区由于收入水平高,很多地方对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也能满足服务企业所要求的起点规模,所以其分布就相对分散。
6.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共性在于:公益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低,而商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集聚态势强。区域内部集聚程度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区域间集聚程度最高的三个行业也是如此,这三个行业都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管制较少,其发展受市场规律影响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在消费需求密集的地区开展业务。而区域内部集聚程度最低的三个行业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区域间集聚程度最低的三个行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行业基本上都是政府部门,或者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部门,或者是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社会基本公平的部门,其分布不是由市场利益决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安排的,所以为了公平,这些行业必然会在各地区比较均衡地分布。
三、产业特征对服务行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会存在差别,这些差别是不是由不同的行业特征造成的,这些特征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今后产业政策的制定中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行业特征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迫切关注的。我们拟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寻到底是哪些行业特征对集聚程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假设1:知识密集水平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
虽然科技革命使得很多活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流通与运行,大大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也使得一些企业的布局发生了变化。但通讯方式的革新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城市仍然是信息的汇集地和人才、资金、技术的集中地。而且城市规模越大,信息网络也越发达,信息是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等大型企业的生命线,所以为企业提供中间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与发展仍是今后的布局趋势(李井奎 等,2007)。
对于非传统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说,信息的及时获得是关键的,如管理咨询公司要及时了解全球管理发展趋向,以便及时掌握先进的实施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掌握本地市场状况和发展动态,获取来自客户的有关最新消费需求和倾向的信息,还要观察对手的市场行为,以便快速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冼国明 等,2006)。将这样的服务企业落户于企业集聚区有利于服务企业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信息交流便捷的集聚区有助于企业更早地了解目前的技术状况、服务和营销观念,促进知识与信息共享,达到与相关企业间密切合作的目的。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会使得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在区域内大量汇集,人们的互相联系,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给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机会,相关企业的集聚也创造了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得企业员工对该产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保持的敏感性增加,收集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往往要以高素质人才为依托,这些人才只有在大城市较易获得。产业集聚区域会从其他区域吸引大量的人才,并且集聚的规模越大,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集聚区中市场就业信息丰富,大大减小了人才搜寻就业岗位的密度和广度,降低了搜寻成本,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人才为此所付出交易成本也大为降低,人才流向此区域的倾向就较为明显。人才的集聚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在信息交流方便的环境下,通过同行业之间频繁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保持企业、产业和集聚区的竞争优势。
因此,综合以上,本文假设知识密集水平越高的服务行业,产业集聚倾向也越明显。
假设2:资本密集度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
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一般企业规模比较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多,而小的城市满足不了这样的资金要求,小规模的市场需求也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起点规模,只有在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由于消费需求规模大,才能吸引到众多的资金注入。所以资本密集度越高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
假设3:中间产品需求率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
克鲁格曼也曾考察过产业集聚的原因(梁琦,2006)。他从贸易成本和中间需求的角度入手,认为贸易成本很低接近自由贸易时,各个区位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集聚不可能发生;在贸易成本很高时,各个区位的企业只服务于本地的最终消费者,集聚的程度也不会太高;而只有在中等水平的贸易成本下,互为投入―产出关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有较多产业的区域能提供较多种类的中间产品,并且因为众多厂家的竞争使得这些中间产品的价格较低,也从而降低了该区域厂商的整个生产成本,这种前向联系效应使外部厂商更有动力进入该区域;而一个区域内的厂商越多,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也越大,这种后向联系效应就为既是中间投入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本地市场。这种前后向联系产生强大的向心力,集聚才得以发生。
假设4:政府管制水平越低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
服务业和工业不同,很多部门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有些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其布局不是遵循市场化的原则而是注重及时提供服务,保持服务的普遍性、及时性和公平性;另外还有一些部门是国家的重要部门,涉及到国家安全,政府也会进行垄断经营。这些由政府主导的服务行业的布局大都是分散的,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服务业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它们倾向于集聚在一定区域,获取外部效应带来的利益。
假设5:开放水平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
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能开拓更大的市场,也越能吸引产业集聚。一般而言,开放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市场环境也相对其他地区要好,市场化程度较高,人才比较集中,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比较好。这些地区会首先吸引到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跨国转移或者其他形式的服务贸易。随着更多企业的进驻,这种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会不断加强,从而进一步促进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
本文利用200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以下公式:
ln(Concit)=α1lnTCit+α2lnCCit+α3lnMPit+α4lnGOVit+α5lnOPENit
其中:Conc表示绝对地理集聚度,如果行业完全集中在某一区域,则该指数为0,如果行业完全分散,则该指数为lgn。i和t分别为服务行业和时间。TC为服务行业的知识密集水平,本文用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表示;CC为资本密集度水平,本文用行业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从业人员比例表示;MP为中间产品需求率,本文用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产品占最终产品比重表示;GOV为政府管制水平,用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表示;OPEN代表开放水平,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密集性特征对服务业集聚度虽然统计上表现出有促进作用,但结果并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在当前阶段,知识密集度对服务行业集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而资本密集度、中间产品需求率和对外开放水平确实表现出对服务业各行业集聚程度的显著影响作用,其影响方向也正如前文假设一样,详见表3。
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的服务行业由于对生产资金和生产起点规模要求高,而小城市的资本市场满足不了其对生产资金的要求,市场需求也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起点规模,只有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的消费需求规模大,也能吸引到众多的资金注入。所以资金密集型服务行业只有设在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才能得到发展。
表3 行业特征对集聚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BStd. ErrorBetatSig.常数1.41200.10240.000013.79200.0000TC-0.00050.0006-0.1758-0.90970.1948CC-0.00070.0005-0.3030-1.41470.0974MP-0.00340.0018-0.3987-1.86060.0499GOV0.00170.00070.52772.66530.0143OPEN-0.00170.0011-0.3142-1.63490.0704R20.707调整后的R20.524F统计量3.864Sig.0.045
对中间投入品需求大的服务行业,只有聚集发展,才能更好地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协作水平。如果企业之间的垂直关联达到足够的强度时(即中间的投入占最终产品中的份额较大),成本关联效应将是企业投资区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对于生产过程需要中间产品比较多的企业来说,要选择中间产品种类比较多、价格比较低的地方营业,才能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需求和成本关联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上下游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行为。
政府管制水平较低的服务行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产业布局上也会倾向于在服务密集地区发展,而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则在布局上要考虑社会公平性和普及性,所以其集聚度比较低。比如邮电和电信业,不管一些地区是多么偏远,市场规模是多么小,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必须要在当地设点。医疗、教育和其他一些公共服务也必须要照顾到偏远地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对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服务业而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可能增强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开放性比较高的服务行业的投资者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及时与消费者联系和捕捉市场信息,比较倾向于在服务行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投资。目前外商在华的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城市,在这些地区服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聚经济,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大中城市的市场通达性较好,可以利用这些优点及时与消费者联系,捕捉市场信息;集聚区的生产厂商多,可以获得足够的中间产品。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会激励本地产业效率的提升并继续吸引大量生产者的进入。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熵指数测度了中国城市服务业及其各行业的集中度,结果表明服务业的集聚度明显高于工业,并且这种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城市中,服务业已成为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各个服务行业集聚程度的大小和行业的社会性质有很强的联系:商业化程度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高;而公益化程度越高的服务行业集聚程度越低。对熵指数的区域分解显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在同时提高;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内部集聚程度越高,越发达的地区反而越低;公益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低,而商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集聚态势明显。为了验证产业特征对集聚度的影响差别,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特征确实显著影响到其集聚度,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越高、中间投入需求程度越高、政府管制水平越低、开放程度越高的服务行业,其集聚度越强。
服务业的地理集中一方面会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地区服务业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服务业甚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效率。如果服务业集聚程度过高,这种严重失衡的局面会造成地区服务业发展差距过大,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地区差距过大,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向更深层次恶化。
本文的启示在于:我们既可以通过利用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因素促使各种服务行业在一定程度内的合理集聚,从而获得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这些因素调整区域差距过大的局面,保持中国城市服务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推动地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注重从深化市场化改革、提高分工水平、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和扩大对外开发力度等方面着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洪银兴. 2003. 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 [J]. 经济学家(2):29-36.
胡霞. 2006. 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 [J]. 统计研究(9): 54-57.
胡霞. 2008. 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 [J]. 财贸经济(6):103-105.
李井奎,钱陈. 2007. 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J]. 浙江学刊(1): 172-177.
梁琦. 2006. 分工、专业化与集聚 [J]. 管理科学学报(6):13-22.
罗勇,曹丽莉. 2005.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8): 106-115.
马风华,刘俊. 2006. 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 [J]. 经济管理(23): 10-13.
冼国明,文东伟. 2006. 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J]. 管理世界(12): 18-31.
阎小培,姚一民. 1997.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经济地理,17(2): 41-48.
阎小培. 1999. 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J]. 地理科学,19(5):405-410.
张华,梁进社. 2007.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 14-24.
张文彬,黄佳金. 2007. 1988―2003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时空演变特点 [J]. 经济评论(1): 119-124.
BERKOZ L. 1998. The location of high order services in Istanbul [R]. ERSA Conference Papers.
DANIELS P W. 1982. Service industries: growth and location [M]. [S.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NIELS P W. 1985. Service industrie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 [M]. [S.L]:Methuen.
DIPASQUALE D, WHEATON W C. 1996. 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 [M]. [S.L]:Prentice-Hall.
ILLERIS J P. 1993. 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3(2):3-9.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Urban Services in China
HU Xia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zhou 510053)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对策建议
本课题为河北省讲师团系统2012年度科研课题(立项编号:201213),课题组成员:刘淑琪、郭建荣、崔建、杨少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进步的结果导致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与流动人口增长有关的消费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直接促进了与市场竞争活动有关的生产型服务行业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服务业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等,其实质是服务业现代化;另一种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其实质是服务模式的创新。
全球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已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高收入国家此比重已经达到了71%以上,而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则更是占到了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产业的支柱。
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与发展起步较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才首次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2000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要求。此后,随着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受到经济界的关注。近年来,京津冀发展规划和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几年环首都经济圈抢位、错位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预计“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的新引擎。
二、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于将环首都经济圈“服务首都、对接北京”的总体建设目标在产业层面上具体化,破解首都城市发展在空间、交通、资源、环境上的瓶颈。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域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其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成为引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北京市、河北省不少现代服务行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业务量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如省属科研机构改制初见成效,科技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技工贸收入明显增长。政府在体制上不断深化改革,为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传统服务业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比重有所下降,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比重都有所上升。这些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改善了服务业内部结构。
(二)现代服务业总量有所扩大,服务功能增强。近年来,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据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到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0,000多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0,0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成为环首都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已进入现代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期,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社区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北京现代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北京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75%,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领先性。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正在迈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首都经济新的亮点。各产业部门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代表了其在全市经济中地位的变动情况。各产业部门本身的增减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北京的现代服务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持续加大,成为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之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和教育业将出现新的高速发展,增速加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将得到增强。这些都代表了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滞后。在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中,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产业化市场化较早,竞争比较充分,但在一些现代服务业中,如金融、物流、教育、科学研究、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其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产业的高度化、规模化、专业化还没有最终形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提升能力弱。从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看,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一是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离北京较近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二是环首都经济圈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差距也较大,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比重仍较低。从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行业构成看,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业增速较快,均超过20%,而同样作为现代服务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速较为缓慢。
(五)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优。从目前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看,2011年教育业从业人员达到154.3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1.6%,反映出这个行业对现代服务业就业贡献最大。但对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起基础性作用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重较低,这与环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同时,对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所占比重较发达国家仍较低,相比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更加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人才队伍,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行业都依赖相应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原有现代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基础较差,加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错位,使得人才缺乏成为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80%是由服务业创造的,而且信息业、金融及其金融衍生品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二战以后,美国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取代传统的轻工业成为纽约的支柱产业,50%的工业部门被新兴的金融、商贸服务取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纽约工业就业人口减少了一半,制造业就业人口减少了2/3。以信息、金融为基础的服务业构成了纽约经济的主要支撑。另外,以知识要素占主导地位的知识服务业在纽约的集聚和长足发展,使得纽约在新一轮知识经济变革中居于领先位置。
日本的服务业产值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日本从长期的经济低迷中走出来得益于技术研发行业转型的策略,金融业发展以及信息产业技术的提升也为日本经济的再次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自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向知识集约化发展。1988年,第三产业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56.1%,2008年已升至62.3%。第三产业的总就业人口约达700万人,其中约65%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业,25%从事饮食服务业,其余的10%从事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和通讯业。2008年服务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70.63%,远超过1988年的56.1%,故日本服务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四、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是前提条件。面对世界经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必须走出“发展经济即是发展工业”的思想误区,打破重生产、轻服务的传统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产业功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战略的思维,正确认识现代服务业在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宏观环境。加强政府引导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针对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科学引导,加强区域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提高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基础条件包括基础服务、环境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要优化发展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的制度门槛,营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重组、兼并或联合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集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扩大开放,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要充分发挥环首都经济圈区位适中、市场潜力大、服务业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促进国际现代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创新机制和手段,制定招商引资的具体办法。积极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带动环首都经济圈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环首都经济圈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培训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国外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水平。同时,政府应积极组织搭建环首都经济圈服务业企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服务业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渠道。发展并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华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08.10.
生产业是“服务经济”发展趋势下的重要支撑产业。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指标,从行业层面对京津冀生产业集聚状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京冀各有行业优势,而天津优势不突出。据此,依据现有集聚现状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京津冀;生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11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和城市网络的崛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标识。京津冀在历史上统称直隶省,有着很深的地缘关系。国家“十二五”规划适时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京津冀区域再次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京津冀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后的第三极,为未来京津冀区域发展铺平了道路。生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引擎,在集聚发展达到边际效用递减之前,可以明显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基于此观点,本文以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对京津冀生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选取2006-2012年数据。在选取方面,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间从业人员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采用了国家统计年鉴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作为天津和河北当年国民经济不同行业从业人数统计口径。北京由于2006-2012年国民经济不同行业缺乏完整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采用了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作为比较口径。这种统计口径可能会造成北京生产业集聚程度降低,但对北京生产业集聚程度影响有限,不影响比较研究。在生产业涵盖方面,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作为研究对象。关于测度生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现有研究文献中主要包括赫希曼一赫佛因德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嫡指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商等,尽管名称不同,但原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结合行业研究的目的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作为生产业行业集聚的衡量指标。
由数据分析可知,2006-2012年,京津冀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整体集聚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尽管河北省在2006-2009年略微下降,但2009年后又出现回升。该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与京津冀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大通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催生京津冀交通等物流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方面,2006-2009年,北京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造成周边地区天津和河北的相对集聚程度下降。尽管在2009年后天津的集聚有所上升,但河北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在批发和零售业集聚方面,京津冀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河北集聚优势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在金融业集聚方面,京津两地均有所上升,但河北在2009年后开始下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京津两城协调发展造成金融业资源流入两大直辖市。但河北省域面积较大,仅从金融业就业人数指标来统计,似乎仍高于天津,存在较强的集聚状态。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集聚方面,北京的集聚优势如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非常明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天津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集聚方面有所上升,但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领域的集聚程度持续下降,河北在这两个领域则出现先下降又回升的势头。
综合分析来看,北京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优势非常明显,甚至出现了区域内的极化效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天津各行业的集聚优势不明显,尽管大部分行业集聚程度在上升,但不存在增长极。河北省很多行业以2009年为分水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态势,金融业则出现了先升后降的态势,但批发和零售业集聚优势非常明显,这与省域面积较大有关。
2.2京津冀生产业整体集聚程度分析
为了测度京津冀区域生产业整体集聚程度,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将相关基础数据代入(1)式,计算出2006-2012年区域生产业的集聚指标G值,如表2所示。
按照京津冀生产业各行业集聚程度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程度排名第一,说明京津冀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状态,对于未来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由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且主要集聚在大城市,因此造成京津冀排名靠前。批发与零售业属于传统生产业,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三,但属于下降趋势,从长远发展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来看,该行业的集聚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会持续下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集聚上升则主要依赖于京津冀区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较多,但与高科技人才的汇集也有很大关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五,但集聚速度非常快,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这种集聚趋势正日益凸显。金融业属于经济发展的剂和推动器,对于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五,但集聚程度比较显著,上升了94.2%。
3结论与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京津冀生产业内部行业集聚程度以及区域整体行业集聚程度,本文认为北京在科技创新水平高、专业人才多的行业具有集聚优势,甚至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领域产生极化效应,对于提升京津冀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天津生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河北作为京津冀大省,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但受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的影响,该行业的集聚优势从全国范围来比重会有所降低,但增加值仍会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集聚快速上升,与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有直接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发展动力,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生产业发展:一是服从京津冀区域整体规划要求,统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资源禀赋优势合理布局生产业,实现单核或多核集聚的发展状态。二是消除行政性区域壁垒,促进生产业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集聚,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生产业具有非物质化特点,具有知识和技术快速传播的特点,可以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扩大生产业的需求市场半径,促进其在区域内合理集聚和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2]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J].改革,2009,(09).
Abstract: If Jiaxing realizes the transfer to strong economy, it needs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hich need the support of modern services with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high human capital, and high added value. The paper makes the SWO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Jiaxing, and points ou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on the basis of SWOT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Jiaxing modern services by SWOT matrix.
关键词: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战略
Key words: Jiaxing;modern service industry;SWOT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27-02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当前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作了定义,它们既有共性,也在其范围问题上存在着差异。这里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做如下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借助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出现的新兴服务业和被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2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 自“十一五”以来,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2010年间实现年均增长13.5%,比同期GDP增速高出约1.1%。如表1所示,2010年全市服务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12.5%,达到833亿元。2006—2010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33.5%提高到36.0%。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2.2 领域迅速拓展,重点行业亮点纷呈 近年来,嘉兴市服务业在涉及领域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涵盖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多个领域。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到2009年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7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
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3.1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 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嘉兴是一座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7个国家AAAA级景区,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②良好的空间区位条件。嘉兴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实现了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具备成熟的产业承接平台。嘉兴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经济开区1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多个,为全市发展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平台。④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氛围。嘉兴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越来越深。
3.2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劣势 ①高素质人才缺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依靠高智力的人才。目前嘉兴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和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如表2所示,嘉兴2010年的人才结构中大学本科以上才达到7.82%,而初中及以下的人口达到了58.52%,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可见一斑。②相关要素支撑不强。总体来说,目前嘉兴对服务业的投入比重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服务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水平较弱。③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嘉兴服务业内部主体依然是批发零售、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其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对比上,新型服务业要远高于传统服务业。以上两者相结合,就反映出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的整体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3.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 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服务业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嘉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057元(914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0元。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普通百姓对服务业的依赖和需求日益高涨,这给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1)②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嘉兴市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和《嘉兴市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③浙商回归工程,让嘉兴服务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
3.4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①来自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从长三角地区内部看,上海和浙江都非常重视对信息产业、金融业、现代商贸等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一经济区域内相似的发展模式使得两地的服务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周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吸盘效应,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聚集,使得嘉兴服务业临着更大的来自市场的挑战。②产业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目前,嘉兴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布局还处于分散状态。除了房地产、通讯、金融业外,其他服务性企业实力较弱且布局分散,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不利于本地区服务性企业的长远发展。③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不够。部分服务行业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发展。
3.5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矩阵分析 针对当前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可以通过SWOT矩阵来确定未来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如表5所示,横坐标列出了优势(S)、劣势(W),纵坐标列出了机遇(O)、威胁(T),表中交叉部分表示可能采取的战略措施。
4 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4.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针对嘉兴服务业发展布局情况,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政府的科学设计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2 完善体制机制 为了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
4.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应下大力度推进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当前嘉兴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现状,努力为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服务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科学发展,2010(7).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继续向服务业调整,世界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目前,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已达19%。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 关键词 ] 服务贸易 现状 对策建议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60亿美元,25年增长了59倍。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足0.6%,居世界第34位;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4%,居世界第5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4.8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270亿美元;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0.7%上升到3.9%。进口由18.7亿美元提高到1290亿美元,增长了69倍;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0.5%提高到4.2%。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长期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扩大就业、节能降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服务出口水平还比较低,整体出口规模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仍然较小,与货物贸易相比也处于劣势。与英美等服务贸易强国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及出口额增速均出现回落。逆差进一步扩大至115.6亿美元,为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同比增长51.9%。从国内国际环境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下降将导致服务贸易需求下降,部分行业受影响较大,全球服务贸易将继续处于下滑态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因此,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发展不平衡。旅游、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建筑服务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贸易竞争力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今运输服务越来越偏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我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的基础一向比较薄弱,越来越显现出相对的比较劣势。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是靠国家垄断获得,而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处于比较劣势,尤其是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广告、宣传等,这些服务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基本处于依靠进口状态,反映该行业对进口的依赖很大。
从全球贸易结构看,世界服务贸易整体呈现出运输和旅游服务百分比不断下降,而包括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务服务的百分比趋于增长的结构调整趋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按照BOP统计显示高收入国家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通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和其他商务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比重较高,达到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与此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并不合理,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仍然很低,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软肋。
我国服务贸易伙伴高度集中。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前十名国家(地区)占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3/4。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国或地区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进口国或地区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澳门。反映出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范围比较狭小。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较弱,存在发展规模偏小、服务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新兴服务竞争优势仍然较弱。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WTO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大门将进一步向我国开放。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举措,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加快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但是新型知识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薄弱。因此,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培养适应现代知识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使服务业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2.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力量,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提升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消费者会提高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培育高素质高要求的消费者,转变消费者的观念有利于从需求方面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水平。
3.完善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
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同时能够带动周边城市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步伐。
4.优化服务产业市场结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引导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部门力度。我国保持较高的服务业开放度,同时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和竞争力强弱坚持有差别的开放。目前,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流入服务业的外资较少,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国内相关服务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服务行业的企业来说,应当充分利用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协定,同周边国家积极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合作,为进一步走出国门积累经验。
5.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积极发挥引导职能,从宏观层面上指引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不断深化和指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外部需求萎缩,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以金融危机为发展契机,我国应当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等宏观层面以及各服务行业部门优化提升等微观层面积极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从服务贸易大国转变为服务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张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加快发展生产业的重大意义
1?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工业经济增长受自然资源、资金、环境、科学技术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充分激活和优化配置制造领域中的种类产业要素,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许多企业主要依靠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依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制造业发展生产模式,而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主要是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随着我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涨以及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全面对接,我市制造业将面将产业升级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因此,积极发展生产业,为我市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配套环境,有助于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郾加快生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市制造业外向度,扩大产品出口。生产业是加强制造业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纽带。跨国交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如信息收寻、贸易谈判、货物交割、货款支付等,对生产业都会产生大量需求。在我市打造总部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发达的网络系统、便捷的物流运输、专业的法律咨询等生产业,都有利于我市扩大国际贸易业务、拓展国内市场和加快总部经济形成。同时,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营销、广告等生产业,还能提高我市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反倾销风险。
4?郾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总部经济建设。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构成投资环境评价的基本要素,无一不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投资往往更容易得到熟练劳动力、快速信息和良好的商业服务的区域和城市所吸引。而我市目前正在打造有永康特色的总部经济,建造总部大楼,企业就会把“指挥系统”放在永康,通过加快发展生产业,形成一个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完整的产业链。
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永康是一个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发展生产业,既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又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1?郾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需求不足。目前,我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即使一些知名企业,也是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型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末端,处在产业链中附加值、盈利性最低的环节。而附加值较高的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的创新型企业较少。从我市工业企业看,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是以产品生产为主,且外包服务不多,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很小。加上体制、政策等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于工业,造成生产业所有制结构单一,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性企业的需求,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一些“热门”行业,有意抬高市场交易成本,价格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外市场价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的内在动力,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产业的发展。
2?郾制造业与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本地廉价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永康人开拓创新的精神,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经过几波“浪潮经济”,逐步形成了永康特有的工业发展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在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一些工业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内循环服务代替了理应外包服务的战略合作,自己投资、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一条龙”,观念上潜在强烈的“万事不求人”、“求人不如求己”的思想。这样,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割裂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抑制,从而影响了生产业的发展和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3?郾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城市化程度不高,生产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程度有着较高的关联度。往往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与城市规模紧密相联。这是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而这些都是服务产业化的基本载体。而我市过去忽视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作用,家家户户办工厂,村村镇镇建园区,以致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工业企业对生产的中间需求,导致生产业发展缓慢、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4?郾生产业发展在政策上还受到一些歧视性限制。生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受到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的制约。同时,还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生产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固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业的需求和专业化服务质量及其成本水平能否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改进和提高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市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低,市场秩序不规范,与生产业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主要有:一是有关部门对生产业的市场准入前置条件普遍高于工业,一些行业对非公有经济还没有完全开放,即使开放的行业,有些职能部门为保护所属或改制分离出来的那些生产机构的利益,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资质审批等手段,限制新的生产机构进入,与此同时,现有这些生产机构也积极主动地向有关职能部门投以桃李,以求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由于行业存在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虚抬价格现象较为普遍。现行的垄断和种种限制,使生产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不利于我市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税收政策不合理。当前,税收政策一般把生产企业等同于普通服务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由于生产业对知识积累度要求较高,从业人员受教育的成本远比一般服务行业员工高,从业后往往还需要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投入,而这些成本却无法与普通服务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一样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这些都不利于充分调动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行业规模的扩大。
5?郾缺乏一个有效的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支撑。一是生产业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着我市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由于近年来我市高昂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生活费用和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来我市就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较少,即便是永康籍考上浙大等名校的学生,回乡工作都很少。加上外地的生产企业又很难进入我市,也导致我市生产业创业艰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外流。目前,我市现有生产业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人才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我市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我市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致使生产企业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缺乏金融支持,从而抑制了生产业发展的后劲。
我市发展生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永康发展生产业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建设会展中心、总部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海关商检中心等“五大中心”,具体是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郾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统筹全市现有物流运输、公共信息、仓储配送三大资源,加快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海关商检中心建设的步伐,逐步构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使物流服务直接渗透到企业、园区等各个终端。同时,要依托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是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围绕重点物流区域形成辐射全市的生产消费品配送中心。二是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结合我市的产业特点和优势,根据周边各市县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配置相应的产业基地物流设施,辐射全省乃至全国,逐步形成以我市为中心的制造业基地。
2?郾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步伐,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一是积极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缩短全面形成产业的时间,使我市制造业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加快我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以此中心为依托,吸收和引进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高等院校落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促进人才、技术资源向我市转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促使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成果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重点建设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标机构、科技信息及咨询、人才中介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机构,搭建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的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我市生产业的重点加以提升和发展。力争科技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
3?郾拓展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规范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工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大型会展、广告、策划、创新设计、招投标、风险投资等服务企业为工业企业服务,鼓励发展与优势产业配套的专业服务、特色会展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业,引导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商务服务机构进驻我市,促进商务服务机构与我市工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高我市专业化水平。
4?郾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加快建设电子认证体系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今日五金网站和永康政府网,丰富电子信息内容,推进和拓展网上增值服务。着力构建重点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平台,各类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嫁接,加快实施重点园区、优秀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推进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结,逐步推广面向企业、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5?郾发展现代金融业。推进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企业实力。加快推行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综合类金融服务。形成以服务龙头企业为基础,服务中小民营企业为特色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企业融资服务。各银行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内控,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创业孵化、财务咨询、融资辅导、投资管理等多元金融咨询服务。二是企业上市服务。积极做好和引导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加快企业多渠道融资步伐,支持企业积极防范和化解上市风险。同时,要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公开拍卖、股权托管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企业保险服务。针对我市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的责任保障、企业年金和团体健康保险等新险种。
我市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1?郾组织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现代生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我市生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和重点,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全市生产业的主要功能区域的分布及其潜在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做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生产业发展重点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有序地发展生产业,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因此,我市必须尽快明确和实施与我市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发展战略,使我市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郾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完善行业准入制度。一是进一步深化服务行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原则,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抓紧制定生产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对隶属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要进行分类改革,把原来由市各级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型的服务单位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转化。依法规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行业自律。二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放宽生产行业准入,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三是加大对生产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新办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税法允许范围内,鼓励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纳税所得额。支持生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对从事联运业务的自开票物流企业、货运企业、保险公司、知识产权公司、广告公司、会展公司,实行定额征收营业税。四是要加强对生产业的用地支持。对生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要优先安排用地计划。要根据生产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我市用地结构,合理安排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国家、省、市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五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产业价格政策。生产企业的用电、用水等价格应与工业企业同标准执行。对生产企业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性事业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应按最低标准收取。同时,要引导生产业实行差别化收费,体现优质优价。
关键词:苏州;现代服务业;补短板;对策
课题项目:苏州市社科规划(应用对策类)课题(项目编号:Y2016LX067)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7月3日
一、苏州现代服务业短板成因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一个快速崛起、超常发展的经济意义的“大城市”,但是否为经济“强”市?近年来,无论是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就业结构方面,苏州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贡献度每年都在增速,但与沪、宁、杭、锡这几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城市比较,仍然有差距。苏州现代服务业所占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占服务业大头的仍然是餐饮、交通等传统行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尚不突出。
(一)现代服务业短板现状。从宏观方面分析,苏州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慢,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地区,同时更低于浙江、天津等发展地区;现代服务业增速长期低于第二产业,直至经济新常态下工业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现代服务业增速才被动反超;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比第二产业低了1/3左右。从结构方面分析,批发零售、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全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代表经济转型未来方向的生产业发展不足,制约制造业升级;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健康、养老、医疗等服务业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二)现代服务业短板成因。造成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行业垄断和准入限制过多,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活力不足;其次还包括行政审批环节过多,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形势的快速变化,已有的公平准入政策落实不到位,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低,参与全球化不足等。相应地,现代服务业补短板应加强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削减行政审批、切实推进公平准入、扩大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应优先于对外开放,国企、民企、外资等应平等对待,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公平竞争、平等竞争的基本格局。
(三)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有待优化。一是城乡服务业供给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存在,使得城乡间在信息、交通、金融、物流、教育、卫生等服务供给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城乡居民在相应的服务消费方面出现结构性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有效突破;二是公共设施配套的区域不平衡导致供给结构难以趋稳。一些与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行业,如信息、科技、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提供这些外溢效应较高的设施,也制约了服务的供给,影响了消费的扩大;三是体制束缚导致部分服务的供给短缺。健康养生、文化娱乐、大众体育等一些服务行业受到多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制约较大,负担较重,无法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阻碍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
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5年第一季度苏州市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分析,总量指标保持增长。一是新兴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投资有所下降。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二是服务业发展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有所增强;三是服务业利用外资后劲趋缓,服务业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有所下降,服务业新增注册外资金额增幅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四是部分新兴行业发展态势迅猛,其中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广告会展等服务分别增长30.3%和27.4%,可知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增长率较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苏州现代服务业补人才供给不足的短板
在工业化转型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苏州新兴产业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地区特色。同时,围绕转型发展,苏州加快现代服务业推进速度,以更好地支撑新兴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一)从苏州现代服务业增员企业的产业分布情况分析。从计划增加员工人数企业的产业分布来看,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产业有59%的企业计划增员;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产业均有57%的企业计划增员。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远高于先进制造业。从当前分析,苏州推动现代服务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以及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2015年调查显示,金融服务产业中投资管理、资产证券化、资产评估、信贷分析、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相对紧缺;科技服务产业中知识产权、质量检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电子商务相关人才相对紧缺;现代物流产业中物流融资、运输保险、国际贸易、海事仲裁、货运相关人才相对紧缺。
(二)苏州现代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原因分析。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服务企业认为人才供给不足的原因中排名前位的是“人才市场中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数量少”(39%)与“本地专业对口领域的人才数量少”(31%),员工流动率过大(22%),新增业务导致人才短缺(20%)。现代服务企业希望通过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实际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加上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市场整体招募需求下降;另一方面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未能及时适应产业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难以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另外,还存在一些观念的问题,高校毕业生自主意识强、对就业的认识多元化、适应市场的意识不强等等。
(三)创新苏州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度。经济间的竞争更加倚重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传统发展模式下的贸易战、货币战,渐趋聚焦于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聚焦于更为隐蔽的人才争夺战,新竞争方式不仅仅是人才能力的比拼,更包含人才制度的较量。一是破除制约人才流入的体制壁垒,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优势很难长久保持,消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必须抓住关键,围绕做大人才增量,不断降低人才流入成本,提升流入意愿和实际效用;二是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制度,立足苏州本土培养,强化苏州本土人才国际化竞争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紧紧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确保与需求深度融合、有效对接;三是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必须首先对此进行深层次改革,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让用人主体在人才进管出上有更大自,让人才在创新创造活动中有更宽松的环境。
三、苏州现代服务业补短板对策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必须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苏州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充分发挥苏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如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业,促进价值链向高端拉升,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进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分销、厂商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一)实施服务业名牌战略。引导服务领域各行业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加盟等方式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服务业龙头企业和跨地区发展企业,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名牌企业,加大旅游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扶优扶强,扶持发展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发挥名牌企业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管理效应和品牌效应,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实现标准提升质量计划。大力发展生产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服务标准化的步伐,加强宣传、引导和推动,重点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与技术服务、科技与信息服务、旅游、餐饮等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加快重点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继续开展服务行业社会满意度调查和服务质量的评比,促进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强公共标志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垄断。打破垄断是服务业补短板的重中之重。服务业内部行业众多、差异巨大,一些行业(如铁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一些行业(如金融、教育)具有外部性等,因此个别行业由国有经济主导经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总体来看,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绝大多数服务业应坚决打破垄断、实行市场化改革。以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开放为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业市场主体,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现代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平等竞争的基本格局。
(四)切实推进公平准入。将国家有关服务业公平准入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到实处,消除社会资本在设立和经营服务业企业中的“玻璃门”和隐性壁垒,有效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全面放开现代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在金融、电信、邮政等行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经营范围限制,打破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加快公共服务领域对社会资本放开。苏州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本,拥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和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放宽现代服务业准入可以促使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进入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苏州市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是竞争力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的“短板”,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两个核心,大力发展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借力“互联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是切实加大有效投入,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适时组织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按时序推进,加大新兴服务业投资力度,扭转部分新兴服务业投资负增长的势头;二是强力推进载体平台打造。围绕集聚区提档升级,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等领域,新增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新兴业态实现有效集聚,增强集聚区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着力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立足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创意设计、节能环保、人力资源、检验检测、平台经济以及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三个类型,扶持发展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