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科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标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的阶段,也是党员群众最为关注和期待的阶段。根据区委的要求,着力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为抓手,以“履行审计职责,谋求审计实效,共促科学发展”为活动载体。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着力解决制约审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努力使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达到新的境界,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整改落实工作从2009年7月上旬开始,8月底前基本结束。
二、主要工作任务
整改落实阶段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总结测评等四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着眼于提高巩固已有的学习成果,要紧密结合当前审计工作形势,对照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求,正确引导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更加扎实的学风,不断把理论学习更加推向深入。
(2)梳理整改落实项目。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结合民主测评,对征求意见和分析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梳理,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在整改落实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
(3)制订整改落实方案。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对整改落实项目梳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做到“三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4)公布整改落实方案。采取专栏张贴、局域网公开等形式,向党员干部和群众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分开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抓住重点采取有效方式着力解决。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和个人以及党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以及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不强,作风拖拉、办事效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立即解决;通过努力,近期可以解决的抓紧解决;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制定具体解决方案,限期解决,并向群众公开解决方案和结果。
3、建立完善体制机制。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要立足于改革创新,要从审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形势发展和新的要求,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强化政策制度的相互协调衔接,确保各项政策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形成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4、做好总结、测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通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取得实效情况。在此基础上,以书面问卷、座谈访谈、民意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将继续跟踪问效,坚持不懈地解决活动中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三、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整改落实阶段各个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切实发挥领导表率作用。
关键词: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1. 前言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看看周围成绩好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智商高但不努力的学生,而是那些才貌平平但擅长寻找和总结学习方法的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广大学生寒窗十多年所必备的素质,然而高中理科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特点突出,致使大多学生的理科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
2. 高中理科各学科学习方法
高中理科的学习具有渐进性、逻辑性、技能性、自学性等特点。
2.1 数学
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难题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1)首先,对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之前预习一下,否则上课时有一个知识点没有跟上老师的步骤,下面的就不知所以然了。
(2)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比如:高一代数的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可以将这些函数的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理解记忆,并在解题时将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
(3)最后是要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题要认真仔细的做,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熟能生巧,从而加快解题速度。
2.2 物理
物理的学习可以参考“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的“三多法”。
(1)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课后进行复习,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所应用的定理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2)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练习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和课外练习,同时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3)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2.3 化学
学习化学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联系和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因为化学要记要背的东西很多,而且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要自己动手推演、计算、写结构式、写化学方程式,或者动手做实验,来验证、加深印象和帮助理解,有时还要动手查找资料来核对、补充某些材料。
2.4 生物
生物跟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主要参考下面的三步法:
(1)不断回顾,温故知新。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会在前后不同的章节中出现,如关于DNA的知识,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遗传和变异等部分学习到,这些内容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应注意不断回顾,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2)利用图表,善于归纳。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在课后复习时应很好地利用。另外许多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自己通过列表进行比较,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之间,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3. 高中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如何掌握
3.1 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理科各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学生应该对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比如:对于数学,学生应该先学方法再做题,并重视知识与知识的相互关联起来;对于物理,应该分割学科内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分而治之,从而理清相关概念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化学,应该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进行记忆和比较,同时重视实验课以便从实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2 对思维习惯进行拓展
学生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时候,思维往往停留在了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引起了思维定势和思维依赖性而很难进行独立思考,这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障碍。高中理科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很广,因而知识面窄和知识层次低成了全面学习的阻碍,学生只有学会用严格的逻辑判断和思维来对待每一道理科习题,才能在实战中对自己已形成的思维习惯进行不断拓展。
3.3把听讲与自学结合起来
高中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把三年的全部知识在高一高二便讲授完,而留下高三一年的时间来进行高考复习,因此课堂容量大和教学内容多致使许多学生没法及时消化课堂内容而顾此失彼。因此,学生想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进度,不但要认真听讲和努力思考,而且有时候需要进行提前预习和自学。自学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学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因而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捷径。学生课前先自学,在课堂上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讲,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解难点。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知识,还可以慢慢的掌握学习技巧。
3.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传送带,其责任和义务是把知识传达给学生,然而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是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比如生物学,应当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与问题,加深理解和学以致用。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想出去吃鱼。后来偶然碰到脚踏板。饿猫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又把饿猫关在箱子里,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于是一只会开门的猫,诞生了!象不象训练武林高手?
桑代克认为,猫不是通过逻辑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别人,更不是自己顿悟,学会逃出箱子的。它们能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地尝试。在失败中,消除无用行为,记住有助于逃脱的行为,最后成功地学会逃脱。桑代克说,它们已经在有用的行为,和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这就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就是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简单地来说,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简称“试错学习”。
在大量的人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第一条是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心态。学习者有准备来学习,而又给以学习活动,学习者就感到满意。学习者有准备,而没有学习的活动,学习者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被强制学习,学习者也会感到烦恼。
这个准备律,经验稍微丰富一点的讲师,都可以和自己的授课经验应证。如果你的学员是被强迫来的,不是自己真心想学,而是领导认为他们该学,那无论是谁来上课,也无法搞定,讲师能把时间混到,学员没有走光,那就不错了。所以企业在请讲师授课前,一定要精心选择课程,选择那些学员感兴趣的课程,充分了解学员的需求,再结合企业授课目的,才能让学员觉得来听课,对他自己有价值,于是学员准备好了,学习心态才能放平。
对于已经充分准备好的学员,讲师要靠内容吸引学员,而不是讲自我推销的话。学员花钱来听讲师自我推销,你觉得讲师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有的讲师还说些什么意义和重要性之类的废话,学员也会感到无奈。他们会想:你说的这些对我有什么价值呢?我来听课是想知道怎么办,而不是什么意义。我们认为很重要,很有意义,所以才来听课,请告诉我们怎么办。
桑代克在实验中还发现,人对外部情景的态度,除了心态调整的这个准备律以外,还取决于年龄、饥饿状态、精力状态或瞌睡程度等。于是现场的水,食品,空调,光线,可以消除这些影响,而让学员的精力集中到培训内容中来。所以站在培训的角度看准备律,就是课程要满足学员的需求,讲师要靠内容吸引学员,并消除培训现场的负面干扰。
第二条是练习律。它强调联结的作用,就象那只猫一样,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但是桑代克也指出,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对于猫来说,打开门以后能吃到鱼,那是猫满意的效果。对于培训的学员来说,学习了以后,能对他的工作有帮助,那是学员满意的效果。所以无论如何,你的练习要让学员觉得有意义,而不是带学员做了多少活动,更不是讲了多少笑话。
练习的作用是明显的,就象学习游泳一样,光学了游泳理论而不练习,就去横渡长江,那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在培训中,针对不同课程,可能用思考的“顿悟”,也可能用练习的“渐悟”。如果是态度类培训的话,我想还是“顿悟”的效果好一些,讲师让学员在困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些技巧性课程的话,还是不断的练习效果为好。当然最好是学员在“顿悟”后,再加上练习来强化,“渐悟”以后,再来个理论上的总结和提升,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如果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员去“顿悟”。如果是内容复杂,而学员的层次不是很高的话,你让他“顿悟”,他们“悟”不出来呀,还不如让他们犯错误,然后再总结出来。比如你能经过引导和提示,能让学员“顿悟”出能量和质量的关系吗?除非你的学员有爱因斯坦的潜质,普通学员还是启发一下,让大家都犯错误以后,再来讲解为好,也就是“渐悟”。
注意这里说的让学员犯错误,是让所有的人都犯错误。这样犯错的他,藏在大家里面,反正大家是一样的,他没有丢面子,有安全感。如果是小组练习,尽量不要在一个小组出了错后,讲师进行点评更正,除非错得离谱,大家都看出来了,讲师不得不要点评。而是要等三个小组说完了,大家都犯了错误后,讲师再来点评价。这样那些犯了错误的小组,感不到太大的压力,毕竟错的是三个,而不是一个。
讲师在用角色扮演的授课技巧时,也要让大家都来练习。讲师讲了某销售技巧后,要让所有的学员都来练习,不能只找两个人来示范。别人在看他们两个在练习,那是学不会,违背了这个练习律,学员只是知道了,没有被强化,在学员的脑中形不成“联结”。
论文摘要:客房是饭店的基本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休息的重要场所。搞好客房服务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饭店的运行与管理,同时也会影响饭店的形象、气氛及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论述如何进一步做好客房服务管理,将客房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客房是饭店提供的主要产品,客人往往把客房服务作为整个饭店服务质量的标准。客房是客人休息的地方,客房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人的满意程度。客房是客人在饭店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此时客人往往需求拥有他们的空间,期望对客房有一个“家”的感觉。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关注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为客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房间。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花一年的时间,调查了三万多名的顾客,其中60%的人把清洁、整齐作为饭店服务的“第一需求”。也就是说,住店客人对饭店客房的卫生程度摆上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如果在一间不整洁的客房居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损害。由此可见,人们外出旅行住宿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房间的卫生程度。所以客房服务人员必须加强对客房卫生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好对客的接待服务工作。
一、客人对客房服务的心理需求
(一)整洁
客房是客人在饭店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其真正拥有的空间,因而,他们对客房整洁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对客房清洁卫生的要求是客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客房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整理客房,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客房内外清洁整齐,使客人产生信赖感、舒服感、安全感,能够放心使用。服务人员清理客房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清理客房要在客人不在时进行。客人到达客房再去清扫,会留给客人很恶劣的印象。如果客人有特殊要求,可以随机处理。客房服务人员在清理客房时,必须保证客房及各种设施、用具的卫生。另外,客房服务的从业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客人心理上的卫生感和安全感。比如,在清理后贴上“已消毒”标志,在茶具上蒙上塑料袋等,这些措施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效果。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欺骗客人。
(二)安静
客人下榻饭店前,往往经过了长时间旅行,到达饭店时一般都比较疲倦,他们希望尽快办好入住手续,马上进入房间休息。同时更希望房间能够提供休息好的种种条件。客房可以从防止和消除噪音两方面入手,以保持客房的宁静。必须做到硬件本身不产生噪音,饭店选择设备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产生的噪音要小;另外,在硬件上要保证隔音性,能阻隔噪音的传入和传导。在软件上也要不产生噪音,员工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同时,服务人员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那些爱大声说笑的客人,用说服、暗示等方式引导客人自我克制,放轻脚步,小声说笑。
(三)安全
安全感是愉、舒适感和满足感的基石,客人是把自己出外旅游期间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客人在住宿期间,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及其在饭店的隐私权。因此,饭店应有完善的防火、防盗、保密等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服务人员没有得到召唤或允许,不能擅自进入客人房间,绝对不应去干扰客人。有事或清扫服务要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工作完成后即刻离开。日常清扫服务,绝对不许随意乱动客人的物品,进入房间时不可东张西望,这样才能使客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从而产生安全感。
(四)尊重
客人希望自己是受饭店欢迎的贵宾,希望见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微笑,听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话语,得到的是服务人员热情的服务;希望服务人员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意愿,尊重自己的朋友、客人,尊重自己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希望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客房服务是客人每天接触和享受的,客房服务离客人最近,与客人关系最密切。客房服务人员亲切的服务态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客人的陌生感、距离感等不安的情绪,缩短客人与服务人员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赖感。客人与客房服务人员情感接近了,会使其对饭店的服务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和谅解的态度。出现这种局面将非常有利于饭店顺利完成日常的服务工作,也有利于提高饭店的声誉。
二、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
为了保证客房清洁整理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客人对客房物质的需求,即提供清洁、美观、舒适、方便的居住空间,配备高质量的生活设备和用品,满足客人精神上的需要,向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客人真正体会到有种回“家”的感觉。要使客人感受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最基本的是在客房中,能够向客人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舒适环境,这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客房服务人员向客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居住环境,才能谈得上提供优质服务。酒店为了保证向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客房的清洁整理工作,必须对客房卫生的清洁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客房服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客房服务人员能充分认识客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具有敬业乐业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并将日常的服务工作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客房的清洁与维护工作,这是做好客房服务工作的关键。要做好客房的清扫,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还必须对每一位员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要求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这是客房服务人员在业务上的基本要求。客房服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客房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提高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生产安全,及时掌握客房服务中各种新设备、新法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房的清扫质量。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饭店的声誉,以致影响饭店的形象及经济收入。
(二)满足客人求尊重的心理
1、主动
主动就是服务于客人开口之前,这是客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中表现。包括主动迎送、主动问候、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主动介绍服务项目、主动递送和保管钥匙、主动叫电梯、主动引路让路、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客人、主动征求客人意见等。
2、热情
热情服务就是帮助客人消除陌生感、拘谨感和紧张感,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放松。在客房服务过程中,服务员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语言精确;态度和蔼,举止大方,不卑不亢;乐于助人,不辞辛苦,为客人排忧解难。热情是服务态度的本质表现,是取悦客人的关键。
3、礼貌
客房服务人员要懂礼节有礼貌。对客人有礼貌,就是对客人的尊重。礼节、礼貌体现在客房服务的方方面面。如与客人讲话用礼貌用语;操作时轻盈利落,避免干扰客人;与客人相遇或相向行走,让客人先行等等。
4、耐心
耐心就是指不厌不烦,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的具体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它要求服务人员在工作繁忙时不急躁,对爱挑剔的客人不厌烦,对老弱病残的客人照顾细致周到,客人有意见时耐心听取,客人表扬时不骄傲自满。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岛 266109)
摘要:本研究以发酵工程理论课程为例,从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2个方面对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践效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教授他人的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和注重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主动学习;理论课程;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发酵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85-03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高效精品课程发酵工程项目(2013BK208);青岛农业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XJG2013133)。
作者简介:李树文(1978-),男,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发酵工程教学与科研;咸洪泉(1967-),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郭立忠(通讯作者)(1964-),男,山东莱阳人,教授,教学院长,从事应用真菌工程教学与科研。
0 引言
大学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多媒体的运用、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测验和课程论文等形式完成的。目前的状况一般是课堂上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主动性的思考问题,但在课前和课后时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认真地进行预习和复习;对于课程论文的撰写一般是出于被迫而消极地进行不同文献的摘抄和拼凑;针对课程考试采取的方式往往是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复习,形成暂时性记忆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对所学科目知识点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寥寥无几。如果不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学生长此采取这样的方式学习和应对课程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学校和教师未达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而却形成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和一蹴而就的恶习。大学生基本都是一群具有独立行为能力和自我价值观判断的青年人,如何使他们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理论课程进行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研究以发酵工程理论课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参考。
1 改革内容
评价方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进行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进行深化改革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发酵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该课程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变革。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方法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所占成绩比例分别为60%和4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实现重过程重应用,使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均能积极主动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1.1 平时成绩评价方法
平时成绩评价方法建立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灵活性,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不能忽略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中将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结合和实践,最终形成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分为3个方面。
1.1.1 发酵工程理论课程内容模块化考核与信息反馈
如图1所示,将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依据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流程分为5个模块,即分别为菌种、原材料、发酵培养、产物分离和发酵废物5个部分[1],每个模块授课结束后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试卷考核,考核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能力。模块化的总评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这种评价方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发酵工程体系设置,使学生明确了各个模块在发酵工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多次(5次)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自觉建立发酵工艺框架并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课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另外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信息反馈更加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教师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辅导和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不会不理解也无所谓”的自我逃避现象。
1.1.2 一次大作业,即学生授课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的评价方法
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实践应用部分即现酵工业采用学生授课的形式[2],讲授的内容均为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例如:蒸馏酒生产、啤酒生产和酱油生产等。该授课是在前面模块化内容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学生在掌握发酵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进行讲解和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实施过程是每个小组一个题目,教师随机抽取小组内一名成员讲解,讲解后要求该组成员需要回答其他组成员和教师的问题,该组其它成员可对所题问题进行补充和替答。教师依据该组成员讲解授课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分数,分数占平时成绩的30%。实现该过程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与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与明确分工,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整理知识点、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讲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对知识体系的整合过程,授课后对问题的回答是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该种方法达到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后积极讨论的主动性学习的目的和培养了团队作战的精神。
1.1.3 教授他人主动学习方法的评价方法
图2为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习金字塔的研究结果[3]。如图所示,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教授他人的主动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平均残留率达到90%。1次大作业过程中,每个小组对自己课题组的讲授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对其他组内容存在着了解而未能掌握的情况,可采取相互讲解教授他人的方法解决。教师将一个班级分为4个小组,即ABCD,如图3所示,一个小组分别将自己的内容分别讲解给其它3个小组,相互请教,使教者和被教者都能够主动的学习,最后每个组都学到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教师任意选择小组的学生讲授其他三组的任意课程内容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授课思路、知识掌握程度、回答问题情况,分别给予授课学生和其团队分数,该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教授他人的方法既能使教者主动性地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而听者主动性的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同时又能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1.2 期末封闭式考试
通过前期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和教授他人的手段,学生对于发酵工程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理解和掌握,而期末试卷应该注重知识归纳总结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考题类型的设计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数占60%,第二部分为实践案例分析,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数占40%。具体的形式为2道大题,即一罐一线,一罐指的是与发酵设备有关的菌种、物料、灭菌和发酵条件等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一线指的是以某种具体产品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和废物处理等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前期文献阅读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够解决。因此一罐一线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必须平时进行积极主动的调研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并将基础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才能够完成的。
2 实践效果
2.1 教学质量评价分数
教学质量评价分数是由学校教务处发起,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数的网上不记名评定。发酵工程课程改革前,即2010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2.743分,低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改革后,即2014年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为94.875分,高于当年全校平均教学质量分数(具体分数可登陆学校网站查询:10.10.3.18/;2011-2013年未授课)。同时,对该课程的评价均是良好和优秀,没有了不及格、及格和中等的选项。从学生评教的分数看,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2.2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
2010年改革前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分数比例分为10%,20%和70%,其中平时成绩由学生上交一份课程论文评定,学生人数147人。2014年改革后课程的期末总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分数比例分别为60%和40%,学生人数为149人(各年度学生成绩和学生人数可登陆网站查询:10.10.3.18/)。2个年度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如图4所示。改革后不及格学生人数为0,60-69分人数骤减,而80-100分的人数骤增。可见,该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3 总结
本课题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60%,平时成绩多角度的从模块化考核、学生授课和教授他人等方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从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案例分析角度设计题型,通过以上方式开展理论课程的评价考核,实践结果表明理论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和团队协作精神,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课堂上、课前和课后对所学习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积极地主动性的学习,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提供了参考。诚然,我们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总结经验和教训,听取课堂内外的意见,争取教学质量评价分数达到95%以上,全部优秀,学生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均为良好(80-100分)以上。
参考文献:
[1]李树文,咸洪泉.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242:205-206.
关键词 课程群理论 实践教学 机电控制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机械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必须走“加强基础,扩宽知识面,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发展道路。
我校机械类专业已有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划分为“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方向每年的毕业生有100人左右,就业形势一直很好。机电控制课程群是“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等课程。
然而,在近几年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机电控制课程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体系不严谨,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有重复。如“电机控制”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三门课程中都有讲授。(2)理论与实践脱钩,实践环节偏少。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机电控制课程群中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少,部分重要课程甚至未开设实验课,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3)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工程机械”背景结合不紧密。由于我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公路施工部门工作,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多掌握些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而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也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促进机电控制技术与工程机械的结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4)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未能融入到课程体系,如机器人技术、PLC控制技术等。这样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如何调整和改革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紧跟机电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稳定增长。然而机电控制类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我国众多高校的机械专业对于机电控制类课程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改革,如将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机部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整合为机电传动与控制;将PLC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方向的骨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等。
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机械工程教育理念主要是面向工程、面对实际应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机械工程类领域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分别从知识、能力、社会意识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对一个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能力的培养在机械专业教育任务中是相当重要的。美国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结论,提出“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的口号。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重新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教学上通过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增加设计内容,以增加学生工程经验。日本则明确地提出,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四年的教育过程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工科大学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德国的培养模式堪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工程师就是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德国模式除课堂学习外,还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大学提供给工程界的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然而,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实践装备和企业的合作,这些资源要求我们不具备,不能照搬。然而其思想理念可以借鉴。
1 课程群理论实施方法与途径
1.1 改革目标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适合我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业务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质量。
1.2 实施的内容
(1)深入研究机电控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机电控制课程群的内容,优化机电控制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或编写相关教材,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调整学时。
(2)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体系结构的整合、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机电控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但是利用率却不高。由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验课时较少,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导致一方面学生动手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设备被闲置。将“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制造技术”、“CAD/CAM”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变以前验证性、参观性为主的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增加工程机械的背景知识,加强机电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介绍,体现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
(4)改革教学方法,紧密跟踪机电控制前沿知识,以工程实例为驱动,强调知识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3 实施的方案
(1)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和专家,展开对机电控制相关知识关系和重要性的研究,理顺各知识的传授顺序,探讨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部分研究以调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展开教研讨论来实施。
(2)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课程的名称、内容,适应当前学校对培养计划的规定,删减陈旧和重复的知识,增加综合问题和前沿技术的内容。这部分工作可通过重新选择教材和自编讲义,重新修订大纲来实现。
(3)新课程体系下进行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学校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效果等方面有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4)新课程内容体系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紧密跟踪机电控制领域前沿知识,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教学效果评价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授课理论与实际习题差距较大,学生往往感觉将理论掌握好了,做题却难度较大。这是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作业与实践评价往往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业是基础作业,这一部分主要基础较弱学生,使该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该部分作业,达到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巩固类作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采用中等难度习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知识;第三部分为深化类作业,主要针对层次较高学生,习题难度较高,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期考查是教学效果评价另一重要方法。在课程过半以后,可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考查学生前半部分的学习效果,并根据考查成绩及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考查结果,要考虑到他们差异性,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 结论
为了提高机电控制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提出了课程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方法。该方法紧跟机电控制课程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多元化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4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8]8号提出,要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加快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我们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化学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构建。
一、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开始侧重于课程一个阶段结束的终结性评价,以理论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后来又进行了改进,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考试成绩(60%)组成,这个方案开始重视过程性评价,但由于没有确定的标准和细化评价设计,教师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随意,往往把它作为送分给学生拉及格的途径,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无益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和完善分析化学学习评价方案是必要的,方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改进和引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分析化学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
(一)多元化评价的概念
多元化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以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他人评价;(2 )评价形式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评价相结合;(3)评价内容多元化,即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4)评价标准多元化,即标准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二)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是单个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评价观,以多元化评价模式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该理论指出,智能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变化的,多样的。它主张评价情境化和真实化,注重评价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强调评价的重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程序
多元智能理论为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理念,基于这一理论,笔者根据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制订评价标准,设计出评价量规。评价方案的大体框架初步确定后,请资深教师对方案进行论证。选择一个班级对经过论证并修改后的方案进行试验,实践后再次论证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442”方案(见表),设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40%+综合20%。设计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多元化评价。
拓展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减少单纯知识评价。项目的评价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场景,重点评价学生的运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等。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是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关键。多元化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估)与终结性评价(估)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理论笔试为主,对促进知识学习有一定作用,但评价模式单一,导致教与学重分数和结果,轻能力和过程。所谓过程性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曾要求教学评价要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跟踪学习过程,经常对学习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跟踪信息作为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的依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过程性评价主要方式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通过作业、单元测试、课堂观察学生表现、学生学习档案袋建立、学生自评或他评、问卷调查、学习日记等,也可采用描述性评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方式记录。这些评价形式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程和创造性发展。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从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传统考试方式面临许多争议,但也不应废弃,根据技校学生的智能差异和个体差异,对传统考试进行如下改革。
一是“一试两卷”。由于分析化学理论比较难,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考试可分别命制A和B两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期末测试题。
二是“一试两卷和一卷多试”。为了突出技能训练,分散难点,技能考试的试卷可分为A和B两级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但每位学生期终都要求全部通过两个级别的考试。在新学期开始,就把本学期技能考试的试卷及有关的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随时提出考试申请,若学生对评定的成绩不满意,可再次提出考试申请,直至满意为止。
改变单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化评价特别强调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注重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改进。笔者采取的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企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由评价的被动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评价的权威变成评价的组织者,担当策划、管理、协调、讲解示范和咨询辅导作用,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结合,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化评价更强调人的发展,“创新是人的生命本质”。评价标准要因不同的类型而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应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等制定标准时,要重视个性化,强调对个人因素的关注,尽可能给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另外,还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对学习评价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三、方案实施效果及意义
“442方案”体现了多元化评价的基本要求,考评项目和标准细化具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有效性、可行性。开学伊始,笔者将方案公布,并将一些考核项目的内容、评分细则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对方案和标准有正确的理解。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设计平时成绩,能够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考核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出勤能约束学生自由散漫行为,遵守课堂纪律。考核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拓展视野。随机测验是检验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促进学生梳理、归纳总结学习过的内容。学习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促进学习目标、方法的调整,学生之间通过分享档案袋,有利于学生互学互助,提高学习兴趣,档案袋里装的学习成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平时成绩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它使学生不要只关注考试分数,让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不用过于担心考不及格,消除学习化学的恐惧心理,促进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二)设计考试形式和标准的多样化,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专项技能考试,能够显现分析化学课程突出技能要求的特点,让学生重视技能练习,最终获得知识和技能。降低期末理论考试权重,改革考试方式,评定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 能顺应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不会因为文化基础差造成理论考试分数低,引起学生的焦虑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放式的综合测定项目的考核设计,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全面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能力、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改革评价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生通过自评学会反思,并进行自我激励。学生互评能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赏他人,学会信任他人,公正地对己和对人,取长补短,提升自我。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果的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策略。学生参与评价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使教学和社会需求进行良好衔接,考评对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四、不足之处
一是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方法的形成、情感态度等,是过程性评估的主要形式,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语言表达、合作意愿、个体差异,还要考虑评估方式的生动性、有效性,因此,评价者难于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表现,这是多元评价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与单纯测试、考试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是考核是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一个学期下来,考核的项目较多,内容细化,操作起来比较费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评价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于做到完全公正、客观。特别是学生作为评价者容易引发被评价者质疑,影响学生的评价积极性。
四是企业人员参与考评不能形成常态化。
以上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对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深人解读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状况,指出学科门类的交叉性,学科研究的引领性,研究质量的波动性构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特征。阐释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才队伍、实践研究、智慧层次、利益追求、学术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应对方略:1.重视实践,从创新过程中探索学科的独立性;2.开阔视角,从学科发展中拓展理论的创新性;3.严格规范,从学风建设中追求成果的质量性;4.建设梯队,从培养机制中提升人才的层次性。研究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才能体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系性与实践性。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研究视角广泛,研究方法新颖,研究成果剧增的兴盛的局面,但又呈现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混沌”状态。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如何走出这一“矛盾”阶段,对进一步深人理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与内涵,构建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的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要阐释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策。
1对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状况的解读
1. 1学科门类的交叉性
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各门学科通过加强多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促进本学科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诸如:哲学与历史学与文化学与政治学*体育史学与奥林匹克学、教育学与教学论与课程论、学校体育学与竞技教育学、社会学与文化学与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社会学与管理学与行政学体育管理学等等。运用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互补,重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然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多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门学科与相邻学科内容“重叠”的现状,缺乏学科体系性与独立性的问题,如《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与《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与《体育教育学》等学科课程,都包涵着体育过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设计等内容。甚至在性质不同、名称不详的体育社会学科中存在内容体系雷同的问题。如:《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内容都有相当比例的“重叠”。再如:《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学科名称既相似又有区别,但就所涉及的内容同样存在“重叠”现象。这一现状反映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多学科“融合”作用容易导致各门学科设置缺乏学科自身发展的结构牲与主体性,“有些研究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之嫌”。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学科之间的“混沌”与“模糊”状态,便会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成熟。
1.2学科研究的引领性
作者查阅并粗略统计了2005—2008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以“体育社会科学”、“奥运”、“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心理”、“体育哲学”、“学校体育”、“体育伦理”、“体育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为题名的部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文献。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属于宏观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少,尤其是缺乏高瞻远瞩的、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规划性的、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体育学者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宏观研究是政府决策部门的事,学校只能进行微观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形成比较重视体育社会科学某一理论与实践的微观研究,最多只能上升到中观研究的空间,客观上反映出忽视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研究的倾向,以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与突出,有待形成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内容实际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1.3研究质量的波动性
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数量剧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在很多情况下,无论对个人还是群体的研究成果的估价,用的都是数量语言叫。就高校而言,申报体育类硕士点与博士点、重点学科、各级研究基地等都应有核心期刊代表作、学术专著与各级科研项目数量上的要求。就个人而言,国内各高校对体育教师个人学术成果也有数量上的要求。上述要求虽然反映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语言,“但这并未根本改变语言的数量特征”,更不能全面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客观上也存在着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属于一般描述性、简单整合的研究“文体”占有相当比例。能够运用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文化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从深层次与不同视角分析与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十分匾乏。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如果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提升,其结果只能是数量越多,质量越低,产生伪劣作品多的可能性就越大。
2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因素分析
2.1人才队伍
“研究质量是人才质量的标志和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单从数量上看,应该说是比较庞大的,如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是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但也应看到“精英”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对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制度不完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物不多,许多具有“知名”头衔的“高级”人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多,在国内影响力不大;硕士点、博士点培养机制的问题间接导致优秀体育研究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等等。反映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函待提升的现实。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质量的提升,将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2. 2实践研究
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问题,是关系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与研究价值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所谓研究体育实践就是运动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在运动场上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所谓研究体育实践,就是了解情况,收集一些事实资料而已。所谓体育实践研究,就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意图让别人填写调查表”等等。上述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不可否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涵盖上述实践活动,但就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内容、组织、方法与手段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上述研究体育的实践活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要着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同时,更好地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研究还未受到重视,“距离”主体的人甚远,只是在体育书本或相邻学科的教科书中寻找体育实践的“答案”,造成很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深度与质量不高,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 3智慧层次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必须依靠学者个体的哲学智慧的功底与科学思维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研究过程的“优化”,更加精确地反映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可靠性、准确性。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比较注重体育经验知识的运用,比较注重综合知识与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比较注重体育知识的“接受”与“整合”,因而在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出现了许多体育社会科学中的“体育十某某学”二“体育某某学”、“某某学十体育”二“某某体育学”,不断地重复进行己经确定了的知识体系重新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凸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缺乏“反思”,缺乏由体育“客观事物”抽象出来的理论或“思想”。以至出现许多“形而上学”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观点,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二体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是对立的关系”等等,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缺少哲学智慧的引导,习惯用知识范畴下的“线性”思维方式去理解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干扰。
2. 4利益追求
所谓“利益追求”,反映到体育学术界,也就是为获取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各种生存活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职称评聘、人事分配、成果评奖、晋升导师、学科建设、学位评审、项目申报、工作调动、年终评优等,无不与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有关。绝大多数的体育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对体育专家、学者和体育教师都有科研业绩要求,普遍实行数目量化管理。规定不同职称的论文篇数,发表“层次”,并将篇数“赋值”,发表篇数越多,论著字数越多,得分越高,奖金越多;“层次”越高,得分越高,奖金越多。“层次”不同,“赋值”不同,得分不同,获得的“利益”不同。学术界盛行的个人“利益”与本位“利益”的作用,助长了盲目追求数量与速度,轻视质量与效益的急功近利的、浮躁的学风,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的产生。体育界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与社会的整个学风和道德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个体在社会环境所处的地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社会对体育学术成果价值评价导向的功利性超越了实用性、教育性与社会性,而这种实质性的转变所产生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对追求功利的少数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学术个体与群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为了个人利益、小群体利益、本位利益,不惜败坏体育学风与学术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污染了体育学术环境。
2. 5学术环境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期望营造一种宽松、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需要营造有利于学者主体作用发挥的环境。优化体育学术环境对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努力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会积极的意义。然而,缺乏健康学风的问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体育学术“垄断”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各级体育课题申报中“行政”干扰所产生负作用的辐射,使得体育学术“行政化”的倾向占领上风。这种“行政化”的体育学术氛围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体育学术规范体制功能的逐渐削弱,不利于优良“文风”与“学风”的塑造,长期下去,便容易产生体育学术腐败的土壤。再如体育学术评价中的非理性化倾向,“由于公正、认真的学术评价被人为地引入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域,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评价的轨道”。再如学术霸权现象,“就几个人搞学术统治,他们的研究左右着整个学术领域,使其他人没有发展空间”。这种学术“垄断”现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极大,严重挫伤了广大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促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具体方略
3.1重视实践,从创新过程中探索学科的独立性
3.1.1拓展体育社会科学实践领域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与其它的实践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最终保证理论与社会互动的意义是实践”,通过设计、调查、模拟、体验、运动、测量、实验等实践活动形式,获得各种体育研究素材,并对各种体育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体育社会学科的实践活动,促进各学科深人发展,避免学科之间和个体学科内容的过多交叉与重复,逐步完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如:国际体育、奥运经济、区域体育经济、体育文学、老龄社会体育、农村体育发展等。通过体育学科系统理论之间的互动,获得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体育学科理论的“生成”与创新,保持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具有独立性的特质。
3.1.2倡导体育社会科学实证研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并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事实所蕴含的无法得到解释的问题。现实中对各种体育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实践标准进行解释,很容易产生于体育事实本身相背离的或者相互矛盾的结论,这种研究由于主观意识性较强,人为的因素较多,其研究结果大都缺乏说服力。因此,需要把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于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有关领域,通过脚踏实际的努力,获得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对描述体育事实的真实性与精确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社会科学中各门学科在加强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要主动获得符合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信息与技术,探索与促进某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1.3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交互、微缩与传真设备、录像与电视,建立具有文献复制、数据分析、体育技术、体育语言等功能的实验室。通过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把文字、声像、信息、数据处理成图形化、数据化,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精确的和比较全面的结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经济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必须通过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的师资队伍质量,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促进实践研究的深化,把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
3. 2开阔视角,从学科发展中拓展理论的创新性
3. 2. 1重视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批判
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应该重视对各门学科自身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批判,因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价值取向并非都是具有中立性的,容易受到人为的、主观的、利益的与权力的制约,容易受到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影响及其控制作用的约束。开展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的“他批判”与“自批判”,一方面有利于分辩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的真伪,阐明其本位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批判的理论进行检验与反思,促进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的创新。
3. 2. 2定位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理论导向
体育社会科学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应以实践理论为导向,要用发展的、全局的、战略的眼光,分析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论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科学指导作用的渗透,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理论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形成语言层面的实践理论与指导现实过程的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动态系统。确立以体育社会科学实践为视角的认识观,阐明体育社会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为个人与社会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只有在充分发挥宏观研究的导向作用与微观研究的具体作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为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实践理论基础。
3.2.3挖掘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智慧
开发与利用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智慧,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知识资本扩张与智慧教育,为更有效地进行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指导性需要经过严密的、科学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系统的、超越的、能动的理论体系。通过建立学科整合、体系构建、理论创新,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的智慧进化与智慧更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应以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为指导,站在宏观研究的角度,从微观人手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的功能,正确认识体育社会科学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
3. 3严格规范,从学风建设中追求成果的质量
3. 3. 1坚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精神与民族精神。从学风建设上可以通过体育社会科学知识传递和积累的制度约束,展现个体与群体行为示范,鼓励体育学术创新。
3. 3. 2形成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个性特色
所谓个性特色就是和别人不相同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从主体出发有个体研究、小群体研究、团队研究等多种形式,然而无论何种形式的研究,都应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特点。必须依靠自身的体育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研究的相对优势,敢于探索别人未涉足研究的领域,生产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学术精品,凸现体育精品的学术地位,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向高层次方向转变。
3. 3. 3打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精品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树立学术精品意识,通过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创新,打造一批精品,占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学科优势。“学术创新,可以打造学术精品;打造学术精品,又可以推动学术创新”。创新是学术精品的“灵魂”,要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潜心钻研,推陈出新,敢于超越,提出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只要把学术创新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就可以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奥林匹克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精品。
3. 4建设梯队,从培养机制中提升人才的层次性
3.4. 1制定体育社会科学人才战略规划
体育社会科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就必须提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各级体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体育机构要把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规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培养梯队、培养机制、培养评价等。
3. 4. 2优化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
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需要出发,重视培养中青年优秀研究人才。通过体育社会学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体育社会学研究基地建设、体育社会学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合理的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学术梯队,通过培养体育重点学科带头人、体育学术带头人、后备体育学术带头人、体育学术骨于、青年体育学术优秀人员,形成合理的体育社会科学人才梯队结构。注重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加强体育社会科学人才的档案建设。
3.4.3营造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环境
关键字:后方法;赋权增能;学习需求
一、后方法理论概述
“后方法”,它不是一种具体方法,是1994年由Kumaravapelu首次提出,进而发展成的一种灵活的,动态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并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不存在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它超越了具体方法的层面,是超方法教学法,换言之,它没有固定的一套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要求[1]。后方法视角下,语言教学不再一味寻求那所谓的最佳方法,也不再拘泥于某些所谓的好方法上,而是要从更宽阔的视阈角度,去发现和探求新的语言教学理念和途径。
在外语教学史上,不同时代出现了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外语教学,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探究出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各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当外语教学走到今天,人们突然开始顿悟到,或许真的就不存在一种万能的外语教学方法,后方法的提出引起了外语教学界的深刻思考。后方法视角下,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学生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而教师教育者应该处于辅助教师的地位。后方法注重教师在理论创立及实施上的自主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具体性,以及教学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
二、后方法视角下英语课堂的学生学习需求
普通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语言需求,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课堂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自主学习需求。因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课堂上学生更需要主动学习,学生们需要教师的恰当正确引导来实现自主学习。尤其是我国的英语教学深受传统教育方法影响,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就尤为重要。
英语课堂认知上学生首先认知上学生需要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课堂上的英语新知识要与学生的已有英语知识结构想建立实质性过程。课堂材料本身要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还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需求主要是来自教师的正向反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会期待教师的奖励或表扬,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给学生的情感反馈。其次,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需求就是纯粹的英语语言知识需求。教师要确保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准确、简洁明了、逻辑严谨,并且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具体以什么方式来上课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课堂上要提供适当的英语环境,给学生创造恰当的学习场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潜意识认知,经过长时间的熏染之后,许多语言知识会自动地被认知,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最后就是英语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后方法视角的一个重要观点,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在心理品质而言的,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后方法的英语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对他人提供给自己的信息作出更加积极的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创设学习策略、目标和意义;能够正视由个体差异、情境、生理给自己带来的局限,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根据目标和标准来评估自己学习的效果,必要时会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调整;能够利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调节外部情境和自身特征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学习表现,从而实现学习者的学术型自主及解放型自主[3]。 转贴于
三、教师赋权增能以满足学生需求
根据后方法下的英语课堂学生学习需求,英语课堂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英语教师的赋权增能。教师的赋权增能,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经历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不断的“制作”之中,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之中,能力得以不断增长,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4]。
针对学习英语的学生的认知和语言需求,教师首先需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发展,然后教师要被赋权去不断钻研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自身的教师信念。教师必须做到拥有灵活、动态、开放的教学思想,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传授语言知识才会游刃有余,逻辑严谨,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赋权过程将提高其社会角色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对教师身份的理解[5]。教师是教育一线上是实践者,最了解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英语教师要通过知识学习、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反复实践与不断反思的途径来探究适合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不断的提高自己学术、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授课环节上时刻审视课堂教学效果并适时不断地做出合理的调整,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便能及时解决问题,随时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在教师赋权后,研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便有责任和义务为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活动。
根据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课堂调整监察能力。英语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中的主导者角色,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学生要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这时应该正确引导和监督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师应遵循“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法,以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并监督学生在其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真诚地将学生视为主动学习积极参者,以学生的能动反馈将自己融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氛围当。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是宏观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理论,而后方法则指向一种具体的外语教学理论,两者不仅在理论上互为参照与补充,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前者可对后者起理论指导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学的开展及其多维目标的顺利实现[6]。
小结
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课堂学生有认知、情感、语言和自主学习的需求,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教师就需要赋权增能,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对于后方法英语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是满足后方法英语学习学生需求的必要条件。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课堂中学生需求和教师赋权增能问题值得引起外语界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人员的注意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福,柳宏.后方法教学法理论解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8 (6) :144
[2] [3] 倪锡英. 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 95
[4] 吴永军. 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6 (3)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