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具体思路及做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贯彻落实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效激发和持续保持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结合全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努力使农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农村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使全镇农村两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任务,同时三分之一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三分之二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xx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迅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营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按照“一年净化、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五年全面实现‘五化’”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使村庄、镇区、镇域主干道路两侧、河道及两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关键和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层次。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着力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中心面粉、胜大面粉、天红鸭业、汇通粮食、万亩苗木基地等典型带动作用,继续按照扩大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大园区、大项目、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覆盖面大、运行规范的高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做好结合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三创三评三推进”活动统领生态环境建设全局,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两评一树、党务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最大成绩。
一是形势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措并举,培育新农民。以聘请专家授课、职能部门下村等为载体,做活农民政策培训和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普及时事政策、实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崇尚科学;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外,利用农闲时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养成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倡树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户”等群众性评选和争创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村成立道德协会、道德议事会,带领村民移风易俗,引领倡树和谐村风。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要深化农村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办事处、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一、基本概况
西山后村位于文登区米山镇西部,全村263户、630人,党员35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滚动收益最大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广大群众收入,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森林村居”“威海市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党建引领
2014年,西山后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米山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否则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脱贫攻坚更无从谈起。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员聚力,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从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入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深入走访村民,了解到在外经营塑料厂的村民于建福同志能力强、素质好,是村干部的合适人选。在镇党委的动员下,于建福同志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指导帮助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具体做法
(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造血”
2016年上级给予米山镇西山后、南郑格、南崮头、新发庄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3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到南方考察,结合母猪河畔沙质土壤的优势,决定上红心火龙果项目。虽然有3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但想要成规模、见效益,这些资金远远不够。为此,镇党委牵头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20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建设,经逐户征求贫困户意见、村级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镇党委审核等程序形成项目方案。在建设过程中,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同志拿出290万元积蓄给村集体使用。最终,成功建起了20个冬暖大棚,并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每个大棚包括火龙果苗、地面附着物等设施在内总价值30多万元,为每个贫困村确权一个红心火龙果大棚,然后出租给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分别给予每个贫困村3万元的收益。
西山后村在20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一个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050亩的综合性园区。2016年,新建特秀山拓展训练基地,高空断桥、空中单杆、合力桥、毕业墙等多种设备齐全,聘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日常管理,可同时为100余名学员提供吃、管、训、教一条龙服务。2017年,西山后村又充分利用4个村的扶贫资金,采取与2016年同样的模式,按照生态园的统一规划,4个贫困村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购买建设用沙,每村确权1.1万方,建成滑沙滑草项目。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年西山后村党支部吸引客商黄来裕教授和本地行业协会入驻园区,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岸一家亲凤梨馆”,设立凤梨酥加工制作等体验式工厂,并探索黑小麦、红薯等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准备打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精准扶贫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结合。市派第一书记孙鹏超到村任职后,积极帮助引进拓展训练项目、吸引社会参观团队,并争取派出单位帮扶资金支持生态园建设。大学生村官孙海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从事城市规划的经验,编制了“一中心一中轴三片区”的村庄整体规划,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咨询费。
搞建设快,选项目难。每年西山后村都用大量的时间制定发展策略、研究产业项目。短短五年的时间,已经建成十几个项目,年收入200万元——虽然这些收入不多,却是曾经贫穷的村庄不敢想的事情,真正实现了产业“造血”。
(二)抓住监管运营,用改革“活血”
扶贫项目往往建起来快,长期管起来难,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的方式,壮大扶贫基地规模,同时开展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集体发展、合作经营。按照“基地领办”的思路,推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村民购股、集体参股等方式实现了集体购股、合作社入股、生态园集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集体发展、合作经营”。2017年在上级指导下,西山后村党支部配合镇党委开展了生态园的公司股份制改革,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后,镇、村集体投资以及外来资金全部量化确股,根据各个投资方的投资金额比重设置股份,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其中,四个省定贫困村投资额共计248万元;西山后村村民合作社投资额263万元,米山镇19个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入股190万元,保障扶贫资金股份占比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占股比例,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项目的受益面。
二是科学规范运营,注册公司、专业管理。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管理科学化、收益长效化,注册成立公司、聘用专门的财务和管理人员,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园区的整体监管和运营工作,在项目建设、人员招聘、账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是确保扶贫收益,扶贫优先、长效分红。为了更好地保证扶贫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通过公司章程确定了扶贫村、村集体、其他入股资金的收益分配顺序,以正规化的方式优先保障了扶贫项目利润分配,确保项目收益首先用于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实现扶贫工作稳定推进。
四、取得成效
一是就地务工、拉动就业。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就必须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西山后村党支部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建筑工程、农业管理、治安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提供长期雇佣岗位20多个,其中贫困户2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季节性用工岗位近100个,其中贫困人口20多人,每人年增收5000元。通过雇佣村民循环务工就业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务工问题,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二是扶贫分红,精准增收。村党支部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带动村民和周边村集体双增收,共享发展成果。将周边4个省定贫困村和19个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和补交党费补助资金入股生态园,按照出资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建立“资金整合、投资入股、分红返利”的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领办、辐射发展”的新路子。基地仅2018年就为四个省定贫困村分红24.85万元,为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份分红共计26.8万元,为19个经济薄弱村分红19万元,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三是借力金融、信贷帮扶。借助文登区扶贫办推广“富民农户贷”这一政策,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富民生产贷800万元,在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区160户贫困户、全镇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借助金融手段,运用信贷帮扶的方式,拓宽了贫困户增收的渠道。
四是改善民生,普惠兜底。为了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西山后村党支部整合政策性扶贫资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硬化村路2.5万平方米、通水改电260户、整治连村河道,以往村庄南北互不来往的局面得到转变,更是解决了汛期的防洪压力,实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在2019年,西山后村党支部新建门球场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为49名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缓解村内老年人餐饮、洗浴等难题,村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洲国家“小额贷款”体系改革政策的借鉴,依据我国国情,就小额信贷产业组织体系、法律地位、可持续发展基础、模式的多元化以及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急剧震荡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内需、振兴经济的切入点。在其他国家已逐渐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的小额信贷产业(microfinanceindustry)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
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5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金融发展模式。经过各个国家多种模式的不断探索,小额信贷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为穷人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机制,并向全面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了小额信贷产业(microfinanceindustry)。自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入小额信贷(孟加拉模式)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小额信贷还没有成为一个制度化、规模化的产业,并未真正发挥对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借鉴与反思,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民间经济、消除乡村贫困的道路。
一、亚洲国家推进小额贷款的金融体系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金融体系对发展民间经济和消除乡村贫困的全面支持,亚洲国家走上新的改革之路,改革政策主要围绕三个方向推进,其具体做法主要是:
1.1改革传统银行体系,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制度建设
从世界各国来看小额信贷主要分为福利性和商业性两大模式。福利性模式更注重项目对改善穷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比如,以孟加拉BKB、BAKUB为代表的福利性模式,采取的措施包括:实行彻底的公司治理,使其免除外部行政干预;健全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农村保险体制;进行资本重组,剥离历史呆坏帐;健全公司内部运营机制。以印尼的BRI、BKD和玻利维亚的BancoSol为代表的商业性模式采取的措施是对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核心是政府不再对银行正常经营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实行政企分开,银行可以根据经营成本、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制定存贷款利率,同时,政府继续为银行提供旨在提高其运行效率的技术支持。
1.2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建设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
亚洲国家在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这项改革时,积极推动建立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比如,孟加拉政府首先承认了非政府组织在乡镇地区开展金融活动的主导作用,并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其次是鼓励有规模的民间小型金融机构在乡镇建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印度政府是将银行改造的重点放在提高银行体系的开放性,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上,比如允许银行与邮局、非政府机构、合作组织、盈利性公司等专业小型金融机构建立零售关系,鼓励国有及私有银行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菲律宾政府主要采取将民营金融组织引入银行体系,使银行结构多元化的政策。柬埔寨实行的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允许私人及外国资本进入银行领域的政策。
1.3转变政府职责,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亚洲国家政府在为民间资本的进入铺平道路方面,其改革主要聚焦于三个方向:
第一,消除金融体系垄断监管制度。亚洲国家政府主要围绕两个方向推进。一个是改造传统金融体系,通过政企彻底分开、商业化改造,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各个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向民间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另一个是塑造新的金融体系,废除造成金融体系封闭、垄断的规章及监管制度,为民间资本进入、发展及其相关创新活动开辟制度空间。
第二,为民间资本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创造条件。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小型金融机构的盈利环境,保证这些小机构在提供实惠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帮助小金融机构适应乡村地区的特殊情况,为他们在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上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政府都建立了相关基金,以扶助社会机构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第三,完善金融领域法制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孟加拉建立并健全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农村保险体制,政府政策支持,公司商业运作;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政府都建立了相关基金,以扶助社会机构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二、我国完善小额信贷产业制度性建设的对策
2.1积极完善小额信贷产业的制度性建设,把握好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的切入点,应该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把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产业覆盖整个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其集合效应。
我国小额信贷客户点多面广的特殊性决定了小额信贷不可能由单一的、小型化的机构来开展。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小额信贷当作一个金融产业覆盖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其集合效应。小额信贷产业的参与主体应当是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内的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整个金融机构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经营不仅有利于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有利于小额信贷市场竞争与效率。
2.2明确小额信贷法律地位,完善监管制度
明确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使小额信贷有明确的统一归口管理,有利于监管标准的统一和监管法规的完善,也有利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应将小额信贷定性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归银监会监管。从其它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小额信贷吸收公众存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银监会作为专业性的监管机构对信贷市场的管理比较有经验,也有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监管法规。因此由银监会负责监管小额信贷,相对而言驾轻就熟,也会为下一步制定专门的小额信贷管理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银监会作为监管者,要尽快完善小额信贷监管制度,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小额信贷机构在法人治理、资本充足率、内控机制等方面符合各项指标要求。
2.3改革与创新小额信贷产业机制,夯实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专为“穷人和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小额信贷产业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小额信贷是否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切实地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改革与创新小额信贷机制,夯实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瓶颈难题;创新小额信贷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维护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关键;完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增强小额信贷金融创新机制等。
2.4积极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对于小额信贷是要利润还是要社会效益的争议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从国际小额信贷产业实践来看,二者并不矛盾。即使是福利性小额信贷,只要运营得当也是足以覆盖其成本。更何况我国目前强大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适当的给予小额信贷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还利于民,是完全可以应付的。构建福利性和商业性并存的、多元化的小额信贷新模式,是小额信贷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我国无论中小企业还是个人,其资金需求度和贫困状况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福利性模式和商业性模式在我国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制度设计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福利性小额信贷,非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商业性小额信贷为主兼顾福利性小额信贷(主要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涉及不到的地区)。对于生产性资金非常匮乏的个人和微型企业,只要生产项目具有经济可运行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或属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型项目或自主创业项目或满足福利性信贷救助的其它要求,就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福利性模式办理贷款;对于其他小额信贷客户,只要满足小额信贷正常的管理要求,就由非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商业性模式满足其贷款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小额信贷客户的多样化贷款需求,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5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任何产业的振兴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不光是国家的政策性号召,必须要将各种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关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金融政策方面,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中央银行要积极给与其再贷款的优惠政策,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符合监管要求的小额信贷组织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并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同业拆借平台。银监会可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规定一个小额信贷占贷款总量的最低比率来促使其开展小额信贷;中央银行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规模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挂钩,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
参考文献:
[1]凌宁,发展“小额贷款”的借鉴与思考,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刘玲玲、杨思群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鱼小强,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2005(3).
[5]李莉莉,小额信贷正规化演变[J],银行家2006(1).
[6]石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织理论研究[J],理论探讨2006(5).
[7]高扬,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J],河北金融2006(5).
[8]周建荣,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6(1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以安全发展理念更加入心、安全宣教阵地更加坚实、安全宣传机制更加健全、社会安全氛围更加浓厚和群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更加提升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提升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切实把安全文化送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实现宣传有阵地、工作有队伍、学习有资料、培训有实操、文化有载体、活动有特色,探索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和品牌样板。
二、目标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
做到“十个一”,即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宣传工作,设立一个企业安全宣传管理机构、制定一套企业安全宣传管理清单、发放一套安全学习资料、制作一本《员工安全规范手册》、打造一个安全文化宣传阵地、举办一场大型安全宣传活动、举办一次安全应急演练、每季度举办一次企业负责人“讲安全”课堂、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至少排查一次安全隐患。通过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风险辨识警示、根治隐患排查治理文化、丰富安全文化活动、强化行业指导和互动等措施,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实现企业负责人亲自参与、安全培训全员覆盖、安全责任入脑入心、安全风险明明白白、安全规章严格遵守。
企业要主动建立制度安排部署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培训增强职工法治意识并强化安全培训体验感、举办活动丰富宣传教育的形式、借助载体营造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播放典型案例做好警示教育和安全反思、张贴标识标牌做好安全提示。各单位要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策划开展活动,并加强监督和指导。
(二)安全宣传进农村
通过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广大农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和保障。一是配合相关镇乡鼓励支持本地党员和热心村民担任安全宣传员;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等力量,逐渐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的良好局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生产橱窗,悬挂安全生产横幅等方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三是利用农闲、节庆、集市、庙会等民俗活动和农民工进城、返乡等时机,针对务工青壮年、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安全宣传和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普及灾害应对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四是加强农村安全建设。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警示标识标牌。
(三)安全宣传进社区
通过加强社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一是指导利用LED屏、宣传栏、短信等平台投放安全微视频、公益广告、动漫作品。二是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宪法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为契机,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和火灾、地震等群众性应急演练,普及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消防及急救与逃生等日常安全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生产的参与度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安全宣传进学校
积极配合教育部门面向广大师生宣传乘坐合规营运车辆等出行等安全知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五)安全宣传进家庭
要通过加强交通系统职工家庭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以家庭为单元的安全能力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发挥安全宣传走进家庭、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一是与安全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有机结合,适时开展“小手拉大手”“排查身边的火灾隐患”“我把安全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的安全家书”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邻里联谊、家校共建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广泛开展家庭“安全明白人”活动,把家人平安、家庭幸福转化为促进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鼓励居民自觉向亲友传播安全生产理念和知识,影响并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家庭”活动中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五进”活动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安全宣传“五进”工作领导和具体办事机构,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统筹开展好本单位以及主管行业领域“五进”活动,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行动,切实促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落地生根。
(二)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各单位、股室要把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五进”工作的分析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做好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示范点建设。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示范点申报创建。及时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推广示范点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活动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的创新运用和实践推广,增强宣教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全面开展,取得最大实效。
一、主要做法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打造“全省二十强”的奋斗目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档次,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进程。
(一)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科学合理。
牢固树立“四化同步、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专业团队,科学绘就城镇发展蓝图。
一是以高点定位引领发展。结合发展实际与远景,我们将其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在“国际无纺名城、荆楚水乡名镇”上,引领和推动经济实力实现十亿量级向百亿量级跨越、城镇规模实现小城镇向小城市跨越、发展品质实现传统农耕区向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跨越。
二是以全域理念统筹建设。坚持以全域视野统揽规划编制工作,将15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个镇区规划、一个镇域规划、四个社区规划(挖沟、陈剅、赵湾、汪洲)和五个专题研究(现代农业、土地利用、无纺布产业、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协调)的“1+1+4+5”规划体系,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同步制定各项分类详规,注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努力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各项建设一盘棋。
三是以区域特色彰显魂力。牢固树立内涵即灵魂、特色即价值的理念,深入挖掘江汉水乡田原风光和荆楚历史人文风情,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历史传承和人文素养,彰显和打造魅力。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赋予规划法律地位,坚决维护规划权威性,严格杜绝在规划之外建房,切实保证不建未经规划的房。
(二)高标准建设,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坚持把建设标准质量放在首位,统盘考虑城镇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等各项因素,既立足当前实际需求,又确保适度超前、富有特色。2015年重点完成以下建设:
1、道路建设工程。汪洲大道配套建设已完成、8公里长彭张公路土路基工程共同段已开工,完成30000土方。
2、立面改造工程。大道沿线800户立面改造工程已完工。
3、绿化工程。大道、彭赵公路集镇段补植色块8万株,红叶石楠球150株。仙汉公路千丰段栽植桂花500株、彭赵公路植楠树800株。40个村小游园全面达标。
4、管网建设工程。完成了文化路、新民路、振兴路、千秋街等10公里地下管网改造。
5、广场建设工程。汪洲无纺布主题广场建设铺装、绿化全面完成。
6、汪洲中心社区建设。社区水电路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完成污水管网2000米、雨水管网1000米,道路硬化700米,绿化1000株,自来水入户260户,已具备入驻条件。社区中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幼儿园及市场建设正抓紧进行。
7、市民之家建设工程。场馆内外装修已于10月初全部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展示馆、无纺布博物馆布展工作高标准完成,并作为“四化同步”建设亮点工程接受张昌尔书记和全体与会代表检阅。
8、环境整治工程。完成垃圾压缩站建设,实现全镇50个村垃圾集中清运市场化运作,实行城乡“一把扫帚扫到底”,做到农村垃圾无害处理率100%。
9、集镇立面改造,重点抓好千秋街和文化路主要街道改造。
10、启动太子湖休闲中心建设,加快千丰村沿省道15户房屋拆迁,启动千丰广场建设。
11、迅速完成剅沟“一河两岸”景观带规划设计,打造集镇核心景观建设。
(三)高水平管理,保障城镇运转井然有序。
坚持把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违法建筑和旧房翻新,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有力的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度。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将镇区保洁工作细化、量化,托管给市城管局,对50个村垃圾清运分别外包给市场,购买市场化服务,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全天保洁,做得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城镇环境养护常态化。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成立城镇综合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商铺店面、零售摊点、集贸市场、交通干道的日常管理,严肃处理破坏镇村环境、影响公共秩序、损坏城镇形象的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镇区秩序。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卫生意识,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四)积极争取,用活政策,破解建设用地难题。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如何破解建设用地难,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难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同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沟通对接,争取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融合政策,市场运作,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在当前镇级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仅仅靠政府投入项目运作是不可行的。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融合政策,整合各类资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用足政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争取1500万元挂钩补偿资金,用于还建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省级5000万元周转金,用于集镇设施改造升级。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实施建设,将政府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具体项目运作由开发商进行,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长期闲置的镇文化站、经委、计划生育管理站进行拍卖出让,获取资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六)培育产业,壮大支撑,扩大群众就业安置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发展之基。建设小城市,让老百姓向集镇、社区集中,必须有强大的产业做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建得起、拆得出、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我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支撑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采取农民入股的方式,发展2万亩藕带种植加工产业;依托宏旺公司,发展优质水产特色混养、套养和鳖稻连作高效模式,带动群众致富;以大岭、马沟、千丰村为中心,建设巨田采摘园、菇珍园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紫薇观光园,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百个工业项目”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建设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园区的承载力,实现了园区与城区融合发展。现在我镇新上的项目,无论大小都落户到镇工业园区,形成量的膨胀。去年以来,先后引进新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45亿元,使3000多名社区居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三是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镇区着力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集中培育一批服务业项目,逐步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基础设施保障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村民到社区集中居住提供了强大的就业保障。
二、几点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社区,改善了农民原有的住房结构,房屋设计更加合理,舒适性更加高,供水、供电、绿化、路灯、道路、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环境整洁优美,群众在社区居住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小成绩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村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集中整合配套,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更加齐全,形式更加多元,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三是节约了耕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群众集中搬迁到镇区居住,改变了过去农村居住分散的局面,由于是集中规划,合理布局,楼房达到五层以上,共享公共配套设施,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实行垃圾统一进行转运处理,污水通过生物降解,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是搞活了农村经济。建设小城镇,促进了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项目的逐渐增多,镇区常驻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需进一步配套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搬迁速度。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建设手续繁琐。尽管市里要求各部门推行“一站式”服务,但各类建设手续办理过程仍较繁琐,还有“中梗阻”的问题。
今天会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交通、公路这两个局上半年的工作总结,着重研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7月1日召开的,“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精神;二是分析形势,选准坐标,努力完成全年的任务,打造*交通、公路的品牌,为全市由“追赶战略”到“赶超战略”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刚才发明局长和瑞平局长把这两个局半年来的工作进行了通报,应该说两个局工作做的都很不错。下面,我想围绕“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讲以下“六个必须”:
一、“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选准新的坐标,把工作定位在全省一流上
整个上半年,交通、公路两个局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一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高速路黄河大桥18号通车,滨博北延工程进度加快,城区道路建设紧锣密鼓,乡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计划全年修建3200多公里,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强。二是工程投入越来越大。初步计算,交通公路总投资达11亿元,其中,公路6.9亿,交通3.4亿,相当于*年之前一年的总和还多。三是招商引资成绩显著。计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口13个部门列入市委公布的前20名的就占了5名,招商引资额在全市众多部门中,占五分之三,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中交通、公路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公路搞了改革,社会反映不错,尤其是交运集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风平浪静,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五是超限超载治理首战告捷,得到了国家交通部冯部长的充分肯定。六是各项突击任务完成的既快又好。可以说,哪里有重点工程,哪里有新的亮点,哪里就有两个局的身影。从新区建设到“四环五海”工程,两个部门均充当了生力军的重要角色。七是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公路局调整了中层领导班子,没有听到任何杂音,反映良好;交通局20多名科级干部全部实施了竞争上岗,其经验被市委组织部转发到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并上报省里,进行广泛推广。八是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两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创出了不少经验。九是其他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新的突破。今年上半年,是省里有关部门来开会最多的一年,下半年全省前站后所现场会又要在我市召开,一年中两上局四个全省的会议在*召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总体讲,上半年,交通公路部门的工作非常不错。可概括为三句话:上级业务部门积极支持,市委市府高度重视,社会舆论有口皆碑,这就是我们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也是三句话:思想有待于进一步解放;市场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要求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前一段时间市委召开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应当说这次会是去年会议的延伸,也是市委发出的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新的动员令,对这次会议,交通公路部门要高度重视,能干的要找门道,会干的要借东风。可以说,这次会议就是我们眼前整理队伍,加强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查摆问题,制定措施,成绩面前不自满,大好形势面前要清醒,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再前进一步。会后,两个局要重点查一查“十个怎么样”和“十个是否”:一是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怎么样?是否存在“空”、“难”表现;二是工程质量怎么样?是否做到了所有工程都是优质工程、优良工程;三是各方团结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顾全大局、形成拳头;四是各项主要指标完成的怎么样?是否做到了不断提升;五是市场手段活不活?是否实现了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六是廉政建设怎么样?是否真正做到了防微杜渐;七是安全生产怎么样?是否做到了“零”事故或者少事故;八是各项改革怎么样?是否做到了积极稳妥;九是领导班子建设怎么样?是否大大提升了队伍素质;十是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样?是否能尽快争创全国文明系统。要围绕这十个怎么样,结合上半年的工作,要自上而下搞好总结,同时要确定好下半年的奋斗目标,搞好各项定位。总的要求有四句话:过去工作是中游的,要年底争先进;过去是先进的,年底要争第一;过去是全省单打冠军的,要力争在全国争先进;过去有几个单项冠军的,要力争夺取团体冠军。
总之,只要我们锐意进取,行动一致,把争创一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扎扎实实抓落实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实现新的突破。
二、“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立足本职,打好“百亿”工程攻坚战的第一战役
每一个同志都要有责任感、危机感、荣誉感。*要振兴,交通要先行。可以说,如果没有205国道,就难有路边的工业园;没有辛沙路,就难有毛家洼十几个项目的在谈;没有滨博高速、黄河大桥,就难有市区蒸蒸日上的建设局面;没有公路的“四环”,就难有大小水面的“五海”。从这个道理讲,我们的交通公路工作是至高无尚的,我们应该十分荣幸,所以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份量,认清自己的地位。目前,尽管国家在调整,但我认为也是个好机遇,调整的重点是低水平建设,是重复建设,而在调整中,急需发展的是交通能源、电力、卫生、农村工作等若干方面,交通能源排在了前头,省政府召开银监会明确表态,对交通事业、能源项目抓紧排队,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靠三驾马车:一是出口,二是内需,三是投入,这三件事最主要的是投入。在投入当中,交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今年年初定的任务,希望大家要狠抓落实。具体要求主要有四组工程:其一,在建工程要加快进度。如滨博高速北延、205国道城区段改造、大济路北段建设、乡村路改建以及四外环路建设,对这些路都要加快进度、倒排工期。特别是外环路,明年春天要召开人代会、政协会,会议之前必须确保路面通行。乡村路要力争受到省省政府、交通厅的表彰,一定要达到2800公里。其二,一批工程要及早开工。大济路从无棣向南,最好是现在就要开工,原则上讲,自北向南、先桥后路、分批分期,力争秋后全线开工,确保明年交付使用。滨港路也要确保在7月份全线开工。西客站要争取尽早开工。其他没有开工的工程下半年都要开工。其三,待批工程自己运筹。经三路、纬五路,这两条高速路我们要尽量做工作,争取年底之前开工。黄河公铁大桥也要在最近开工。其四,交办工程一丝不苟。这些都是必办工程、重点工程、亮点工程。所以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努力把它们做好,使重点工程锦上添花。具体讲,有四条: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倒排工期,三是对外招标,四是突出重点,尤其是对外招标,既可缓解财政压力、便于竞争,又可加快工程进度。
三、“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三个”重于泰山,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交通、公路工程面广、量大、队伍繁杂,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为此,第一,要坚持质量重于泰山,力创优质工程。近几年来,从大方面讲,无论是公路,还是交通,工程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年那个耻辱的日子,我们的工程处被省里开除了重点工程招投标资格,那是历史的耻辱。从此,我们以史为鉴,发愤图强,多次拿过省里的质量杯,多数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大家几乎都成了工程专家。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工程都没有问题了,在一些个别方面我们仍然存在教训,有些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看看混凝土、钢筋是否达标,搅拌是否均匀。围绕质量问题,我想再提几点要求,一要注重学习调研,明确质量标准。作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对灰土比例、油面密实度、二灰碎石凝固期等,应当非常熟悉,不然就说明你对工程不了解,就没有资格抓质量。二要严把九关,抓好质量措施落实。即:设计关、招标点、材料关、工艺关、质检关、结算关、监理关、验收关、公示关。对所有重点工程都要用石头树碑立传,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分管领导及负责人,把所有涉及到的工程人员都要写进去,工程好了是光荣榜,不好了就是耻辱牌。三要确保奖惩兑现,做到有章可循。交通、公路部门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抵押金,都要设立举报电话,都要实行“黑名单”制度,希望大家要抓好落实。第二,要坚持安全重于泰山,努力做到一票否决。要认真借鉴高速路、桥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做到重点工程零死亡、零事故。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严格操作规范,重在抓好苗头隐患,坚决落实事故追究制。要做到警钟常鸣、未雨绸缪,把一切工程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要坚持廉政重于泰山,确保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在这方面,反面的例子不少,我们一定要以其为戒,进一步完善各种机制,防微杜渐,常抓警示教育,特别是在招标投标、工程检查验收以及各种款项收付等方面,这些烫手的山药坚决不能拿,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灭火、救灾上,要把精力和力气用在抓苗头、防微杜渐上,用在消灭问题诞生的土壤上,努力做到既能创建优质工程,又能培养优秀干部。
四、“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学会市场运作办法,坚持多元筹资,解决“瓶颈”矛盾
资金是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制约交通公路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近年来,交通、公路部门为*的发展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市委、市政府非常感谢你们。自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市交通局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所支付的资金,就等于前十年支付资金总额的两倍。市公路局为重点工程项目贷款达6亿多元,而且目前仍在继续运作,建设资金十分紧张。面对如此困难,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巧做工作争支持。过去我们从北京到济南,从交通厅到公路局,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立项达2.8亿元,今后仍然要继续努力。二是选准项目多货款。最近,国家开发行给予*9.46亿元的项目贷款,重点是支持“四环五海”和交通公路建设。三是发动群众众人帮。既要发动群众,又做好过细的工作,为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四是市场运作广辟财源。这也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坚决破除单项思维和常规做法,强化市场化运作、向市场要资金的意识。西区地价之所以大大增值,这与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环五海”工程是密不可分的,今后我们一定要在一如既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搞好资金运作,包括招商引资都要尽最大努力抓紧、抓好。
五、“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精诚团结,形成拳头,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理说过,个人要做一流工作,企业要争一流业绩,社会要创一流环境。交通、公路事业要搞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现在社会大环境很好,上边支持,下边鼓励,下一步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注意精减团结。是否团结,关键靠素质,交通和公路两个部门谁也离不开谁。否则,就不是顾大局的表现。横看十七市,纵观五十年,凡是交通、公路两部门关系好的,就在于领导班子素质高,在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怎样才能做到很团结呢?第一,思想上要互相信任,不能争论谁大谁小,公路要服从交通的行业管理,交通要支持公路的工作;第二,言行上要互相尊重,坚决杜绝别有用心、添油加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嗤嗤,宰相肚子能撑船,大家都要争做君子,凡是言行上有利于两个局团结的事情,大家都要大讲特讲;第三,业务上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第四,信息上要互相沟通,要避免误会,共同提高,希望大家要一如既往,发扬传统,努力争创*交通公路历史上的揩模、市直部门的楷模、全省的的楷模。
六、“解放思想抢机遇,破‘空’排‘难’快发展”,就必须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落实
关键词:新类型公共艺术;城镇化;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
伴随着近三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而作为一个乡村人口占一半的人口大国,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是小城镇的发展。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附着在土地上世代耕作的农民,如今早已呈现高龄化趋势。六亿的乡村人口,实际只有不到一半还进行农业生产,乡村与城市的人口流动,传统生活方式的淡化,使得依附于其上的传统文化也岌岌可危。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一切都明码标价,而精神世界的贫瘠伴随着收入的快速提升,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攀比风气。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完善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些要素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中都有所汇集,它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节点。这也给从来都具有历史意识和乡土家国关怀的艺术学院中的当代艺术家们提出了新任务,创造了新机遇。艺术家、建筑师、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回应这个时代的问题,这些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体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加强。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作品中的美学意义,而把目光投射到艺术世界之外的现实世界。透过艺术媒介,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或者生产新关系的创作或行动。它是一种政治艺术,但与过往政治艺术仅作为宣传或异议不同。艺术家借由观念、行动、媒体、连接公众、建构公共性,以促成反思和改变。
一、公共艺术的新角度、新语境
1.从城市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原本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又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其实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提供给空间来发展公共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进来。这种思路恰恰是公共艺术很核心的一个理念。我们最直观的去理解的公共艺术无非两个层面:为公众而创作的艺术和公众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透过这个关乎需求的问题恰好可以看到我们在都市背景下提出的那个公共艺术概念所带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将都市中的公共艺术形态原模原样移植到小城镇的空间之中。随着渐渐增高的城镇化速度,介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块区域在不断的扩大,环境、人口、人群、文化等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可能是表面的演化,而有些则可能是根本上的转变。一方面,空间定位不同。处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无法模仿都市模式,虽然我们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然而如果仅仅是模式抄袭则会治丝益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要从特殊性入手来达到普遍性。城镇化要基于文脉,至少我们是无法忽略原本农业产业来推广城镇化的。另一方面,人群基础不同。小城镇处于城乡之间,由于其空间属性,它对于人群是一种双向吸收和双向输出的。从市民基础到市民需求都不同于都市,其人群中涉及到的交往问题也有其特殊性,比如小城镇中的乡土的基因和交往模式就在其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大都市则不尽然。2.新类型公共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区别性的命名方式,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含带着一种态度——我如何让公共艺术这个称谓在原始操作方式无效的情况下变得真正有效?新类型公共艺术指的,不是传统陈列在公共空间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例如青少年、社会边缘人、族群、老化社会等问题。让民众介入、参与、互动,并形塑公共论述的艺术创作,将艺术作为介入社会、改造现状的手段。正如《量绘形貌》的编者苏珊•雷西所言,“这个名称是个策略性的运用,让我们得以透过此来看我们在以社群为基础所进行的公共艺术里的共同经验、位置和问题。”它“在形式和意图上有别于一般所谓的‘公共艺术’……新类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与广大且多样的公众互动、讨论与他们生命直接有关的议题。它是以‘入世’作为基础想法。”1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社会性艺术。其创作的过程与目的都旨在形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协商和争议,能够透过艺术而获得重新的体验和解放。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形态包含了社区设计、剧场、对话创作、艺术教育、空间设计、地域规划、生态活化、表演、舞蹈、节日设计、声音等等。艺术家ScottBurton就认为“建筑、设计或公共艺术共同的地方在于其社会功能或涵义……。也许公共艺术的最理想形式近乎某种社区规划。”2新类型公共艺术是一种沟通性的艺术。传统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立所谓的“价值”、“品牌”的塑造关系,恰恰忽略了公共艺术的对话性与沟通功能。格兰•凯斯特在《对话性创作》中也提出了沟通作为艺术核心功能的理念,在他看来艺术具有沟通本质,以聆听、对话作为艺术核心,艺术家在此类艺术之中作为一个脉络的提供者,而非内容的创作者,并将艺术作品视为一个过程:一个论述的交流与协商之所在。凯斯特认为“对话性的艺术计划,其实是早期前卫艺术运动的持续延伸:他们所共同关心的是如何对标准的典型和固定的模式提出挑战,以及如何培养出一种对差异应该抱持的开放态度。”3我们可以归纳出新类型公共艺术主要有这么两种特性:其一,在其创作过程中注重长期的在地实践及社群培养;其二,注重文脉及场所精神。这些特性恰恰呼应了上文分析的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城市不是我们模板,有时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那些被定义的、向往的城市的某些特性,恰恰是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的,都市是小城镇的“历史教材”,因为这本书里有正面的知识,也有反面的知识。
二、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
1.城乡之间城乡之间,给了我们一个“在地”(site-specific)的启示。城镇化是城市化一个面向,这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跟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尽相同,新型农村社区不再仅仅依赖于农业,而是在其中揉进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等,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既是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也是小城镇发展的限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告诉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要有本土性、本地性。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政策,是一种不同于宏观经济、市场秩序等调控的举措,这些举措面对的是公民的间接需求,而公共服务针对的却是直接需求。越是直接需求就越具有特殊性,就越有需要微妙把握角度,因此,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一定要讲求落地与在地。2.天人之际天人之际,给了我们一个“交往”(interaction)的可能。与天交往,坐山望水;与地交往,生生不息;与人交往,独乐众乐。赵汀阳对于中国的乡土性有着深刻见地,他说“本土就成为一个精神概念,而守土也成为神圣责任。本土不仅是鼓舞扎根的土地,也是人扎根的家园。自己建立的家园虽然只是世界的一个小部分,却有一份完整的生活,因此,拥有家园即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而拥有世界的人无需远游。”4我们先从空间的递进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在整个天人之际中,有如下几个递进、循环的层次:环境建筑室内人人与人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塑造的。从这几个层级在推演开来,我们就会遇到如下要面对的问题:环境营造问题。环境是一个大范畴问题,它是新类型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与大环境。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给我们提供了方向:“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遗存保护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与“传统”“记忆”“历史”相关的去留问题。从建筑到室内,从工具到工艺,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碎片的话遗存,比如,实体性的历史建筑、村落、祠堂、古井、庙宇、古树、墓园等等;软体性的编织技艺、冶炼技艺、表演、民俗等等;抑或是更为抽象的村民记忆、家族相册、口述史等等。社区设计问题。设计何为是我们需要进行在地思考的一个关键。既然我们以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方式来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就绝不是单纯的以美化为目标来操作,而应由形式主义美学切换至关系美学的角度。社区既是一个空间单位,也是一个人际单位,它内含着人群、人际。民生交往问题。民生是公共文化建设终极目的,正如上文所述,公共服务是一种满足直接需求的举措,民生也是所有政策的终极落脚之处。民生与交往要比社区设计更抽象一些,也是新类型公共艺术介入小城镇公共文化建设的最难之处、核心所在。3.策略梳理及案例解读策略一:环境营造台湾艺术家吴玛悧策划的《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就是一个以环境为背景尝试在社群间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案。正如这个行动的初衷所暗示的“以水连结破碎的土地”的构想,整个行动就是一场社会编织,它串联起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艺术创作形态的艺术创作者。整个计划包含五场行动方案:“树梅坑溪早餐会”、“村落的形状——流动博物馆”、“我校门前有条溪”、“与植物有染——在地绿生活”以及“社区剧场”。在这个行动中,最直接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语境下、场域中,艺术家可以做什么?在吴玛悧看来,艺术并不是为了要去做美化,也不只是让生活变得美好,而可能是思考与人的一种连结。所以在她组织的“树梅坑溪早餐会”中就有所体现。早餐会安排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依节气选择当地栽种的时令蔬果,沿着树梅坑溪不同的地点,与当地民众一起吃早餐,同时来讨论人跟水、人跟土地之间的关联。这个活动是整个环境艺术行动的最关键一步,因为这个活动是一次结缘计划,似乎成为了整个计划展开的可能性,因为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当地居民、以及不同领域的人。5策略二:遗存保护遗存主要涉及到“传统”“记忆”“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遗存包括宗祠、工厂遗址、庙宇等等,而非物质则包括以技艺为主的手工艺、历史、民俗节日等等。而这些资源归根结底还是软性的,因为我们要保存保护的恰恰是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文化。对于手工艺的保存与发展目前策略虽然很多,却往往本末倒置。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看似一脉的问题,却含着深刻的矛盾,这组矛盾就是匠艺传统与原创精神的矛盾。如何辩证地处理这组问题很重要,这涉及到我们将如何提倡“工匠精神”的问题。民艺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技艺,它的造物原则是实用性的,与触觉有着深深的关联。在柳宗悦看来,“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6。他言之凿凿的,正是被塑料、不锈钢等日常工业制品填满的现代生活所缺乏的亲切温润之美。统一标准、机器生产、化学合成,生活的温度就在这些面目模糊的器物中渐渐冷却。艺术工作者们通过工艺改良、设计改进、教育培训方式,希望让工艺之美重新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策略三:社区设计长期从事社区设计的日本设计师山崎亮,在其社区设计一书中,重新思考了“社区”的定义,在他看来,设计是用来解决社会课题的工具,设计师需要重新思考“社区”的定义,不仅仅是设计物理的空间,还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其设计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在整个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将使用者转化成积极地社群,或者说,整个设计的目的主旨在于培养在地的社群,来持续性的深化理念。就像始于2007年《海士町综合振兴计划》。“综合计划”是日本行政单位的最高指导原则,里面一般包含了一个行政单位未来十年要着手实施的各种政策,内部包含了教育、福祉、产业、环境、建设、财政等方面的未来计划,但是,这些“综合计划”往往是委外制定的。山崎亮的这个计划就是始于一次偶然的海士町的委托制作。由于这类委外制作过程中往往既没有职员,也没有当地居民,导致这类制作沦为一种形式。结合了他以往的案例,他提出让当地居民一起来参与综合计划,以此为契机来培育一个社区总体营造的中间人才。事实上海士町原本的社区营造已经相当成功了,岛上2400为居民中,有250位落脚的移居者(I-turn),重返的居住者(U-turn)也相当多。但是,山崎亮发现,移居者、重返者以及原住者之间却是存在缝隙的,他们缺少交流、互动,相互观望。这就成了他们展开工作的契机,同样是坚持他们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在地居民,来持续长久的展开工作。他们将居民的兴趣分为“人”、“生活”、“环境”、“产业”四个方面来深化讨论,并以此作为“综合计划”的架构,形成了名为《岛的幸福论》的“海士町综合振兴计划”。在这个企划书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操作方式的策略,那就是,他们将整个事情分成了1个人能做的事情、10个人能做的事情、100个人能做的事情、1000个人能做的事情。不同的社群分组中,还有更细密的策略,比如“人组”的“海士人宿专案”“产业组”的“镇竹林专案”“生活组”的“邀请者专案”“环境组”的“惜物市场”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着力之处不是在于物理空间,而是着力于在地社群的培养,再加上漫长的时间,才使得他们的“设计”绵延不觉得、持续生产。7策略四:民生交往当我们返回观望当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我们似乎只能看到一块块被切割出来的区块,看上去似乎很均衡的各种区块以及似乎很合理的功能划分,事实上却是割裂性的。在区块与区块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边缘地带是否有被考虑过?2002年成立的“工友之家”,是由聚集在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自主发起的非营利性机构,以文化教育作为方式,旨在维护打工者与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工友之家”2005年进入北京金盏乡皮村,并且在随后的的几年中通过与当地基层政府的沟通与协商,皮村先后开设了同心实验中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同学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工人大学)。新工人剧团的成员正是生活在皮村的外来务工者们。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的遭遇作为剧本的素材,讲述一代外来打工人们的酸甜苦辣,并且在每年的打工艺术节期间演出。后来逐渐形成自发组织的打工春晚,成为了新工人们自我表达、内部生发、互助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可能遇到问题
“撤点并校”是通过撤销与合并手段对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以求取农村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自21世纪初实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由于盲目追求速度,形成诸多隐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国外并校运动,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典型,前者学校合并运动历经了“兴起―加速――停滞”四个阶段,时间跨度百余年,累积了颇丰的经验;后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也有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并校运动。从国情来看,即使美国、日本的合校运动与我国不尽相同,但通过探寻美国与日本的共同经验,对中国的撤点并校仍具有重要启示。
一、公平与效益:农村撤点并校的根本宗旨
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加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问题出现,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应运而生。追求“公平与效益”的教育改革之路,都试图通过农村学校合并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问题,但合校过程中却引发了大众对于教育公平的不满,如路途远、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中关于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基于美、日两国经验,唯有在合校运动中坚持“因地制宜、动态平衡”原则,推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公平与效益,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第一,制定补偿性法律法规。在美、日两国推动撤点并校进程中,都出台了补偿性法律法规,针对教育间存在的差别与差距作出修补。为了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和对处境不利的学生进行资助,美国相继颁发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教育巩固和促进法》(Education Consolidation and Promotion Act)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等法案 [1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以及贫困学生进行拨款支持。而《町村合并促进法》《新市町村建设促进法》《公立中小学撤并方案》则成为日本战后撤点并校演进中的三部曲。由于并校运动未过多考虑学生与家长利益,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和摩擦。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此作出反应,1973年出台了《关于公立中小学撤并的通知》,在新一轮撤点并校中将学生身心健康、上学路程、交通安全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2 ],并在接下来的撤并运动中不断制定对少数困难学生的补偿性政策。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并校原则。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政府强制推动农村学校合并运动,但忽视了学生、教员与家长等人群或组织的合理需要。运动发展过程中,美、日两国逐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合并运动开始从“规模效益”型转向“以人为本”的路线。例如,美国采取了丰富的课程活动、校车计划、社区会议、教师解聘金制度和提供各类工作等措施,满足来自学生、家长、社区与教员的切实需要。其中,为了满足学生课程多样性,合并之后的学校中课程多达20余门,多数课程能够由专门教员教授,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选择 [3 ]。为了解决并校中的不同声音,日本基层教委甚至设置组建专门审议会听取来自不同群体的意见 [4 ],仔细研究,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措施。
第三,明确小规模学校的补充功能。撤点并校是公平与效益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与结果,但小规模学校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教育公平问题,保障了少数学生的教育权益。首先,明确了小规模学校不是否定撤点并校的趋势,而是作为一种补充,完善现行学校布局制度。从美、日两国撤点并校发展路径来看,合校态度都是从积极转向理性,特别以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签署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简称REAP)为代表 [5 ],意识到并校产生的衍生问题,开始逐渐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同时,譬如校中校(School-within-School)也是各地采取的普遍措施之一,即小规模学校以大规模学校为寄主,位于大规模学校中,由一套班子统一领导 [6 ]。日本各地考虑到教育质量、各地实情等因素同样采取了小规模学校措施,给予偏远地区教师工资补贴、住房优惠等政策,解决师资困难问题;一些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还将相连阶段学制打通整体办学,如以“幼小一贯制”、“小中一贯制”等方式扩大学生数量 [4 ]。
二、教育规律:农村撤点并校的客观依据
政府主导是早期撤点并校的显著特征,社会经济效益由此成为合校运动的第一因素。然而,合校运动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甚嚣尘上,政府逐渐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反观制度治理问题的有效性,进而寻求教育方面的答案。回归教育本质和规律,是解决教育问题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界人士反思教育问题的根本主线。唯有遵循教育规律,从以下方面入手,撤点并校才能在效益和公平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更好保障少数学生的教育公平。
第一,提升教育自为意识与教育话语权。发达国家教育自主意识较强,在撤点并校中教育研究者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合校运动伊始,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了《农村学校12人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welve on Rural Schools),率先?l声支持合校运动,提高学校资源使用率,这成为美国撤点并校开展的基础。此后,以柯南特的“规模效益理论”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为代表 [7 ],相继阐释了学校合并的效益管理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分别促进了撤点并校和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相较于美国,日本教育界则被动许多,主要由政府主导,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保障合校运动的进行,在一点上与中国实际情况很相似。因为是行政指令强推的撤点并校,所以容易忽视以人为本,未考虑全方位的利益关系,产生了许多冲突和摩擦,反对声音频现。在此之后,日本政府主导下的撤点并校充分听取教育界意见,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或者审议会,提升其教育决策的话语权,通过参与政府决策来传达教育界声音,俨然走的是与美国教育自为并不相同的道路。
第二,树立因地制宜的合并思路。由于美国联邦制的独特属性,使得地方州政府制定政策标准时有较大空间和权力;尽管各州标准不一,但基本都是围绕学校规模、课程设置、校区间布局间隔与相应地理位置等方面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标准。不仅如此,农村学校也与社区信托基金会联合制定学校撤并标准,为各州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提供指导性意见 [1 ]。在日本,为了避免强制撤点并校现象的出现,文部省要求各地教育委员会在制订计划时考虑学校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充分调研并取得当地社区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待小规模学校的态度,采取了较为弹性的方针,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和利益,保留有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并提高其教育质量 [8 ]。此外,根据《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教育经费划拨同样要求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计划,力求使各地均衡发展 [9 ]。
三、公正程序:农村撤点并校的应有之义
撤点并校过程中涉及学生、学校、乡镇等各方利益,当利益一方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出现相应的负面现象,如偏远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校车安全隐患问题、地方财政负担问题、家庭教育经费支出问题等。显然,避免诸种问题发生必须要经过理性、科学、综合的决策过程,通过周密的资料收集、合理的可行性论证与充分的调研,构建公平合理的决策程序。
第一,坚持合并程序的系统与公开原则。农村撤点并校涉及各方利益,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只有坚持合并程序的系统性和公正性,才有可能消除相关利益群体的冲突,破除合并过程中的难题。首先,坚持系统与公开原则,使利益各方监督和约束该运动的进行,实现运动过程的民主化。在合并程序上,日本和美国做法相似,通过设置撤点并校委员会、审议会等加强合并程序的系统性和公开性。在美国,形成了“合校可行性研究―政策公开化―具体实施”的整体路径,有利于群众、专家和政府共同发声。其次,坚持合并程序的公开性原则,即将撤点并校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进行公开,听取不同意见方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执行委员会的决策行为,强化过程的透明度,让有疑虑的群体信服、支持和拥护撤点并校的举措。
第二,加强基层群众的参与权与决定权。撤点并校过程中,处理得宜,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否则,基层群众利益则会严重受损。科学决策不应是一家之言,所有当事人都有话语权,肩负责任与义务。因此,将基层群众的参与权与决定权纳入到撤点并校的科学决策中来,是保障民众基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日本各地撤点并校委员会与审议会,就撤点并校方针、目标、程序、具体方案、各项保障措施等积极与当地民众洽谈,甚至是邀请民众加入到该决策中来,与政府要员、专家学者等进行讨论与磋商 [8 ]。而美国则采取投票制,在形成一项科学决策之前同样需要召开听证会或者说明会,向群众公开所有细节和流程,使当地民众作出客观、合理与有效的判断,然后由居民投票决定是否通过。由于总结了早期强制性撤点并校的经验教训,美、日两国后期明显侧重以人为本,考量各方利益,通过将社会群众的力量纳入到决策当中,强化了政策制定流程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更加彰显了政策内容的实践性、实际性。
四、制度体系:农村撤点并校的重要保障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与师资问题突出,成为撤点并校之后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问题解决有赖于制度建设。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农村撤点并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制度保障不是只对一方面进行保障,而是从以下方面涵盖农村撤点并校各个层面的制度体系,如资金保障、教师保障、校车管理、合校立法等;此外,制度保障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解决,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保障制度执行。
第一,建立和完善校车管理制度。校车管理制度是实施农村撤点并校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从经费来源来看,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及《施行令》解决校车购置问题,大致给予1/2的购置费用资助;运营管理费用主要通过《地方交付税法》获得政府资助和返还 [10 ],而交付税基本来源于国家按照一定配额返还给地方政府的国家税收。在运营管理方面,日本校车主要分为政府直接运营、政府委托企业运营、家委会等组织接受政府资助运营与不接受政府管理的独立核算运营,形式比较丰富 [11 ]。在司机选拔、校车外形、费用管理等方面,日本有极其严苛的标准,以保证校车使用和管理规范。相较于日本,美国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有学区直接管理,与学区签订合同的私有制,学区与外界协作的合作制以及家长自己接送等形式;经费方面,与日本有较大差别,主要来自政府债券收入与政府直接资助;在校车立法、司机选拔标准与费用管理等方面与日本一样都有较为严苛的标准,但在校车路权方面,取得了与警车、消防车与救护车一样的待遇,甚至更为严苛,形成了一套独立、复杂和严格的校车避让规则。
第二,提供给合并学校各类专项财政支持。在美、日两国,各类专项财政支持是并校运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美国教育分权制,各州都制定了符合各州实际情况的财政政策,譬如俄克拉荷马州立法支持学校合并,并为校舍建设提供校舍建设经费一半的资助,威斯康星州出台的《建筑援助法》(School Building Aid Act)针对农村大规模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12 ],同时还针对交通、师资等方面提供专门的财政支持。日本同样建立了财政补贴制度来保障撤点并校的顺利进行。以日本长崎县为例,对校内新建的教学设施建筑,国家均补贴费用的1/2,对于交通设施的采购同样补贴1/2 [13 ]。总之,美、日两国各地方政府政策,都极力保障学校合并,改善校园建设、配备校车等,促进了撤点并校的顺利实施。
第三,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工程。教师是农村撤点并校后学校正常运转的关键性因素,?⑹ψ式ㄉ枘扇氲秸?体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由于考虑安全、教育公平等因素,不得不实施小规模学校,如一师一校等模式,因此教师成长和各项保障成为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美国要求偏远农村的多科目教师在专业考核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并关注其成长动态 [14 ]。同时,通过减免学费吸引大学生到村任教,并给予物质奖励,如经济补贴、免费住房、住房贷款等,解决教师的生存问题。日本在师资问题上与美国大相径庭,通过发放教师津贴、健全福利体系等措施解决教师生活保障问题。在专业发展方面,经常召开复式教学研究会、分校经营研究会、偏僻地区教育研究会与全国偏僻地区教育研究会,鼓励学校派遣教师参会;国家补贴1/2的培训费用,同时建设临时教师培训机构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15 ]。
五、美、日两国农村撤点并校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的教育公平,在21世纪初开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改革,与美、日两国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起因。美、日两国撤点并校改革的经验对我国开展撤点并校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切实加强撤点并校的全方位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撤点并校是一个长期探索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做好保障性工作有利于促进撤点并校的持续进行。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差距逐渐加大,撤点并校可以说进入了“转弯区”,以下三个方面都亟待审思、解决和完善。一是完善农村教育专项财政制度,为合校运动提供物质基础和可靠保障。在综合拨款的基础上,增加专项财政,以满足各地撤点并校中的现实需要,合理保障校车、师资等学校需求。此外,还需专款专用,设立专项财政支持,加强对资金费用的规范化管理,防止挪用公款、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发生。二是改革校车管理体制。小规模学校大范围被撤导致偏远地区学生上学成为难题,校车接送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我国校车管理制度、运营以及服务制度尚未完善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以致撤点并校的合理性与规范性都被民众质疑。因此,改革和完善校车管理体制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工作。三是保障教师生活和专业成长。当前,偏远地区留不住年轻优秀教师以及教师生存、成长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可通过建立教师巡回交流制度、??新学校发展模式采取共享优秀教师与课程资源、加强教师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以及健全生活保障体系等方式,保障教师生活、促进教师成长,以确保撤点并校顺利进行。
上半年统筹城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本镇情
大兴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东郊,南靠周公山,北临青衣江。距雅安城区7公里,距姚桥新区2公里,是雅安城市规划区和雨城区工业企业集中发展区。全镇幅员面积62.8平方公里,辖14个村、88个社,总户数5855户,总人口20778人,是雅安市未来的新城区,是吸引大型企业和发展农业高科技生态园的基地,规划总用地964公顷。全镇有耕地面积10903亩,均为水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11422.7亩。本镇现实情况属于“一镇三制五区”,有城市规划区(市管),大兴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及和龙高耗能工业开发区(区管),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小区和其它地区(镇管),虽挟市、区专题直接领导优势,但受制因素也多,在管理和协调上难度颇大。大兴电站、水津关电站和龟都府电站全部涉及本镇青衣江流域,是全区个镇范围内水电站最多的乡镇。镇党委下属支部19个,除农村支部外,还有中学支部、大兴中心校支部、和龙中心校支部、巴南硅业支部、农业园区企业联合支部,全镇党员758名。我镇的情况在全区比较特殊:我们既有坝区,又有山区;既有传统农业,又有现代企业;既有雅安市的城市规划,又有雨城区的新农村规划;既是撤乡并镇后的新建制镇,又是移民稳定压力巨大的安置乡镇,在我们面前,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之,我们是一个过渡型、崛起中的乡镇。
二、具体做法
统筹城乡工作的基本要义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考虑到大兴镇特殊的地理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着手从五个方面抓好此项工作。
(一)、树立全局观
毗邻市区的大兴镇极具发展潜力。针对以往在统筹城乡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新的领导班子主张进一步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大兴镇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我们的思路是以‘土地流转’为抓手,良性促进现代农业、乡镇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力争牵准一根绳、抓住经济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盲目无序的问题。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大兴镇土地流转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抓;由副镇长祝宗萍负责农业承包地流转和林地流转;副镇长赵光奎负责农村宅基地流转和河滩地流转;各包村干部负责收集所在村的土地流转信息。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我们开始在农村用地流转上大胆实践。目前,在发展猕猴桃、香菇、茶叶、中药材、林竹、蔬菜、观赏性荷花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小型的猕猴桃基地、香菇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基地等相继产生。
比如简坝的猕猴桃基地。XX年年,大兴镇简坝、徐山村率先实现成片规模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集中成片猕猴桃产业基地。昔日,简坝村的“生态猕猴桃”作为一张特殊的名片享誉周边。但由于种植面积仅50亩,并存在农户各顾各家的保守思想,导致产量、销售渠道有限,始终不红不肿。为使“猕猴桃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经村两委多方努力,成功引进“名山猕猴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产业链。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300余亩,并形成集中化管制。预计未来三年内,猕猴桃产业将在简坝村进一步壮大,种植面积翻番、农户的收益得到切实改善。与此同时,通过新成立的猕猴桃协会,向农户传授新技术,确保种植户增产、增收,保障农户销路,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走上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再比如前进的香菇基地。为了使移民能够“迁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尽快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实现安居乐业,大兴镇党委、政府、区农业局、区移民局积极为移民想办法出主意,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引导和帮助,他们与雅安中基实业有限公司最终达成合作协议,走上了“公司+基地”的产业化模式,由中基公司提供技术和菌包,并负责收购产品,合作社负责生产。该香菇基地系大兴镇前进村汉源“瀑电”移民邱长彬与同村几个移民共同出资,通过租用移民土地的方式,建立股份制食用菌种植基地,并在雨城区注册为雅安市达兴香菇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01亩,于XX年年底开始规划建设,今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可种植香菇70余万包,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买菌包28万包。该基地5月10日开始采收香菇,现已采收香菇4万余斤,产值13万元。
另外,还有大埝村发展茶园341亩、寨坪村药材和茶园300亩等。截止目前,大兴镇土地流转面积共计1417亩,超前超额完成了任务。群众尝到甜头,农民得到实惠,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更高了,这为开展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农业转型等重要工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引导力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是统筹城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成为发展的关键。新的领导班子主张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人口集中化居住、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分散土地向大户集中,为城镇进一步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条件。
⑴、旧村改造
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发生,无疑对我镇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然而,本属城市规划区的大兴在震后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将相继启动前进、穆家、龙溪三个小区建设工作。初步想法是:1、规划大兴电站尾水渠一条街。可借助大兴电站尾水渠的优势,解决与大兴电站毗邻的高家村、顺路村
和部分穆家村的农民建房。在房屋规划上可采取复式建筑与商住相结合的设计,使农民的房屋建成后可以利用亲水和大兴电站的景观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观光度假旅游。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失地后的就业问题,同时还有利于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2、规划大兴羽绒一条街。以改造大兴场镇和羽绒一条街结合,以羽绒产业为支柱产业,走以工带农,以工促镇、以镇富民的发展模式。3、实施“龙溪中心村”规划。解决山区群众地质灾害危房搬迁和住房困难户。同时还可以解决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搬迁户的安置。
⑵、壮大园区
按照大兴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农业用地的流转。基于我镇“一镇三制五区”的特殊情况和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在土地流转上我们还重点考虑依托农业高科技园区发展和推进近郊房地产。
大兴镇已被列入城市规划区,在新一轮规划中将大兴镇和草坝镇统一规划建成西南农业科技产业试验区的设想极具诱惑力。大兴组团北与姚桥组团仅青衣之隔,是雅安市吸引大型企业和发展农业高科技生态园的基地。我镇辖区内的市级农业高科技园区,规划总用地963.982公顷,目前已吸引一批大型企业入驻,如老茶客公司、菊乐公司等。XX年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3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1亿元,工业增加值5084万元,利润752.8万元。由此看来,园区经济将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圈,随着更多大型企业的进驻,势必加快企业用地的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周边的村社都在辐射范围内,我们还大胆设想在今后,围绕园区形成羽绒服加工基地,形成房地产(建设用地流转)环境、同时伴随旧村改造,又好有快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利益,镇党委、政府将积极配合园区管委会,继续扩大招商引资面,进一步为企业投资大兴、扎根大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氛围。
⑶、加强培训
随着传统农业格局的逐步改变,农村开始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大兴镇作为羽绒服之乡,每年均有数量可观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从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是就地转化吸纳剩余劳动力,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但目前,大兴镇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为此,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力,从加强农民工培训入手,力争先培养一批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和智力储备。这样的好处有两点:1、在当前阶段,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差距;2、为今后大兴的社会经济繁荣提供了人力保障。
6月中旬,镇党委、政府正式启动“亮光工程”,首期开班培养的是羽绒服加工、裘皮制作等实效技术。此次培训班专门邀请了知名服装师和讲师指导,参培人员达200余名(其中还包括一些兄弟乡镇的农民学员),整个培训时间为2个月。培训结束后,有关部门将组织学员考试并颁发技术资格证书。
另外,各类培训活动也相继开展。这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创造了条件。
(三)、抓特色产业
在农村,农业经济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大农民最能接受、最能实践的也是农业生产。为此,大兴镇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各村开展‘一村一品’行动,努力通过抓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如顺路、穆家大力发展种殖业(规模型养鸡、养猪,推广绿色蔬菜);简坝、九龙发展猕猴桃产业(成片规模流转);周山发展种茶和茶叶深加工(努力打造精品);前进发展香菇种植业(成片规模流转)等,都取得了一定实效。
另外,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的逐步发展也作为我们后续动力。通过不断引进企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辐射带动周边村社产业发展。
(四)、倾力于基建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乡镇发展的“瓶颈”。为此,2011年间,大兴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年初的目标承诺中,我们把通畅、通达公路建设计划纳入日程,各村村道硬化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截止目前,大埝村新建的‘兴埝东路’已完工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5.12地震后,大兴镇中学、中心校、卫生院、信用社均遭受重创。经各相关部门鉴定审批,定于年内实施重建。届时,我镇教育、医疗系统的硬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村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
另外,我们还将在供水(龙溪水厂扩建)、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各方面下功夫,争取年底全镇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
(五)、扬文明新风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关键在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在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为此,镇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培养农村新型社会组织。1、汉源移民迁入我镇后,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协调帮助下,移民兄弟自主成立了大兴镇群星艺术团,并专门修建了小广场和文艺舞台。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精心排演的节目均赢得群众的交口称赞。2、发挥大兴镇老年协会建设性作用。在镇政府的大力资助下,老年协会喜迁新居。3、大兴镇摩托车骑游队成立。除自娱自乐外,也能配合政府搞好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工作。4、另外,大兴镇计生自治协会建设,大兴镇经纪人协会建设和大兴镇羽绒业协会建设,都为党委政府抓住其不同特点进行扶持、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也为党委政府在农村新型社会组织中发展进步力量创造了条件。
我们紧扣时代脉搏,在5.12抗震救灾工作和喜迎奥运活动中均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努力促使城乡文化接轨。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快各村文化中心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力争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重视农村新人群的特殊性。重点是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得到初步落实。在中心校建立了大兴镇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上万册图书,与村组干部和驻镇企事业单位一道,开展了“家长”、“大手拉小手”活动。配备了上网电脑,外地打工的父母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与留守在学校的子女实时见面,深受群众好评。为综合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小孩无人管教的困难和“教育强区”的资金师资瓶颈,我们开拓思维引进高档小学和封闭式幼儿园,为进
一步关爱留守儿童创造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
努力健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1、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明确由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全镇卫生事业的工作。2、及时安排部署防治地方病、传染病工作、妇幼保健工作、食品卫生工作、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和爱国卫生场镇卫生工作。3、进一步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在去年参合率95.1%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提高认识,确保群众病有所医、弱有所助。
三、存在问题
大兴镇自开展城乡统筹工作以来,全镇上下思想统一、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思,我们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资金落实难。城乡统筹工作中,需要大量资金扶持。在我镇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如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存在很大压力。
二是劳动力转移中农民观念落后。农民守旧思想依然严重,习惯盲目跟风,缺乏应变能力。
三是广大农村一些遗留问题。如未经审批的农民个人违章建筑房屋等,处理难度较大,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
四、工作安排
(一)社会建设。加快大兴镇脱农入城进程,一是结合农用地和林地流转,以及宅基地流转开发,研究创办川农大学生创业园的可行性,使有志于创业的川农学生毕业后即可通过优惠货款入住创业学生小区,发挥专长,以免学不对路;低门槛按揭购房,以免长期房奴;与新型农民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签订开发合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增收、学生创收。引进高学历人才来我镇投资、创业、置业,改善人口质量,提升人口文化品质,为乡风文明提供可靠而自然的保障。二是以点促面,加快对城市规划的成片开发实施。积极稳妥招商选资,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不断制造土地升值空间,迅速形成新雅安的中心城区。三是不断建设新社区,不断改造旧村落。让先进的城市文化占领新社区,使落后的农耕文化进入故土堆。
(二)经济建设。奋力加大招商引资,解决好电力、供水、劳动力培训、引进外地务工人员,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进一步繁荣第三产业经济。推进合村并组,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农村土地分类管理统一交易市场,争取征地指标,将农村集体宅基地“转正”为国有土地,使土地向流转交易市场集中、向财产性收入集中、向城市新中心集中。从而为企业用地、商业用地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为农民公平合法交易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创造法制条件。
(三)政治建设。继续抓好三级联创,推进党员电教普及化,让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重点还要抓好企业联合党总支和村企联建。争取资金实施场镇路灯“密改稀”工程,使路灯一直照亮大兴农民夜间贩菜通道,加速我镇近郊蔬菜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在大兴本地开办大宗蔬菜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