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企业改革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改革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改革措施

第1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热企业 薪酬管理 改革措施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是核心;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应从改善薪酬分配机制入手,根据供热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薪酬制度,制定或完善与薪酬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供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薪酬总体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收入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它对于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起着无可取代的保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员工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由于目前供热企业员工薪酬水平不高,这是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整体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2.员工薪酬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薪酬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以及绩效结果,从而产生激励作用。因公司受诸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工作因素等方面影响,在薪酬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缺乏有效地吸引力和特殊性。

3.员工薪酬分配不合理。员工的薪酬水平,往往代表了其在企业甚至是社会中的地位和层次。因此薪酬同时也成为了对员工个人价值和成功的一种识别信号。由于员工觉得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不合理,认为企业一线的岗位工资偏低、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岗位之间的岗级差别大、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等现象。

4.员工薪酬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由于近两年物价指数增长高于员工薪酬指数增长,员工对薪酬增长要求未能得到满足。

二、供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1)由于有些岗位职责不清,导致工作相互推诿责任;(2)人员配备上未能用人之长。有些员工本身的技能与所在的岗位不匹配; (3)个别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一人身兼多职,管理的面过大,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2.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做得不够。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得不够,表现为:(1)“只能上不能下”的晋升机制也阻碍了企业为员工提供满足其职业发展的机会;(2).企业提供给员工尤其是普通员工的培训机会也较少。虽然近两年来企业开始日益重视培训工作,但目前还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普通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三、供热企业薪酬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般来说,薪酬制度是企业根据劳动的复杂、精确、繁重程度、劳动责任的大小、能力要求的高低和劳动条件的好坏等因素,将各类岗位划分为若干等级,再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制度。供热企业应根据本企业行业特征建立其薪酬制度。

1.明确供热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企业现状及未来战略目标是制定薪酬政策,进行薪酬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企业现状及未来战略目标才能确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水平,才能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薪酬体系结构。

2.应建立符合本企业具有公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的薪酬分配制度。合理的员工薪酬结构体现分配的公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应综合考虑到决定员工薪酬的各项因素。供热企业在确定不同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薪酬分配应倾向于生产一线的中层管理岗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生产重点岗位,这些员工薪酬收入应高于同行业岗位收入,因为他们是完成各项生产指标及经济效益的中流砥柱。还应在薪酬结构构成中考虑到员工技术能力的价值体现,给予员工在薪酬中增设一定比例的岗位技能工资,并拉大员工主要岗位与辅助岗位薪酬档次的差别,以便鼓励员工钻研技术,增加工作责任心,这样能够体现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3.应建立稳定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建立稳定的员工薪酬增长机制,公司每年可根据经济效益、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物价指数变动,对员工薪资实施递增,使员工薪酬水平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

4.应建立员工的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系统。为了保证薪酬体系的有效实施还要建立员工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系统。薪酬成本预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它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的心理体验,通过薪酬预算可以提前供热企业的人工成本,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5.应改善员工的福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许多大组织都在致力于改善福利措施,这与高工资、休息日多并称为稳定人才的三大法宝,而对员工来说,最重要的福利措施就是企业按照商品价格购入住宅而按照成本价格销售给员工,同时住房公积金以及住房的货币补贴等措施也与企业福利有关。因此,一定时期内改善福利措施,仍是企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财务会计的内涵

企业财务会计对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以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分析与探讨企业财务会计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之间,我们先来看看“财务会计”的内涵,这对我们更好的发现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有益处的。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力不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企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中,很多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企业规模、销售量等,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却并不是太重视,这就导致当前我国很多的企业中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核算的工作程序也十分不规范,如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但却没有严格认真的去执行,使财务会计制度成为只是应付上级领导或部门的检查工具,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力不强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人才缺乏,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就离不开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支持。但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企业领导往往更加重视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显经济利润的销售人员、生产人员以及研发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却不太重视,导致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身兼多职”。此外,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也是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往往会去招聘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太过硬的人员来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这些人员往往会出现一些操作性和原则性的错误,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由于企业财务会计风险意识不足,使得我国很多的企业始终都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1.企业过度负债。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负债经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企业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企业的盈利能力,不顾成本消耗和付出的代价,不考虑企业的还贷能力,采用各种手段从银行获取贷款。一些企业由于没有资金偿还贷款,不得不面临着债台高筑的现实,个别企业甚至会破产倒闭,这就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营风险。

2.企业短债长投。由于国家对企业财务进行宏观调控,使得企业很难获取固定资产的贷款,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有些企业就通过变通,擅自的改变自身的贷款用途,从而使得企业的流动负债远远的高于企业的流动资产,这样就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支付危机,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三、改革措施

(一)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只会在年末的时候对企业现金进行盘点,由企业出纳人员盘点出现金的实际存储数额,会计复核后和总账里的数额进行对比,检查两者是否一致,然后会填写《现金盘点表》,但是在我国一些企业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往往在企业现金盘点中对发现的问题也不会上报,往往自己去作假,企图蒙混过关,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检查,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招聘、培训与教育。要想解决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企业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队伍。要想建立一支合格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领导要重视。企业领导要有战略眼光,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资金的管理,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财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做好财务会计人才的招聘工作。在招聘财务会计人才时,企业领导要亲自把关,招聘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会计人才;最后,做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培训不仅可以留住员工,更可以为企业发展提高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实现财务会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增多,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处理的财务会计信息量也在不断的增多,财务会计信息量的增多会给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因为,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以及及时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手段进行现代化改造,更多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网络技术来处理会计信息。

四、总结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企业的日益增多,互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有一个好的财务会计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关注,使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能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延续2012年底的反弹趋势,反而出现非预期性回落. 在目前复苏乏力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大幅调低了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去年底,该所曾预期今年中国G D P增速9 .3%,但6月的2013年中期预测认为,今年中国G D P增速将达8 .1%。即使这样,这个速度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仍过于乐观。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弱复苏阶段,各产业用电增速较低,全年供需关系宽松平衡。

一、电力与经济密切相关

为什么我们选择从电力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两大特性:即电力的生产、输送与消费同时在瞬间完成的特性,及电力不可大规模储存的特性。这要求发电和用电必须时刻保持完全平衡,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任何供需不平衡都可能使得电网失去稳定运行,导致停电。计算机自动控制保证了电力供需在任何时刻的平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两大特征决定了电力生产、消费的实时性,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同步性。

其次,电力的上述特性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相对很高的准确性。电力数据是通过发电侧表计与用电侧表计的读数经校合而成,从而客观上保证了电力数据的实时行、可靠性及准确性。因此,电力经济数据对国民经济的宏观参数具有极高的参考作用。

最后,电力消费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这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电。电力消费是一种物理量,它的变化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经济运行状况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以GDP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么,电力消费可以反映该经济实力的物质基础。由此决定了电力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及电力经济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电力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走出电力建设大起大落的怪圈,无论是缺电或是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损失。中国当下亟待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这是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内在动力,留给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时间窗口不会永远打开,所以改革和转型其实是非常紧迫。

我国启动大部制改革,电监会并入能源局,有望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破局。火电板块盈利持续提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煤炭供需关系发生逆转,电煤价格大幅下跌,火电行业的毛利率和度电利润快速恢复,并创阶段性新高。目前,进口煤仍保持大幅增长,煤炭消费小幅下滑,社会库存高位,2013年上半年国内电煤价格仍将呈向下趋势,火电行业盈利预期良好,行业利润总额达到约1670亿元。

水电今年以来,国家电网内重点水电厂来水偏丰2成,加上去年蓄水充足,1-2月份水电发电量大幅增加24%,给全年水电盈利带来较好的预期。我国已进入水电投产高峰,大量大型调节性水电投产将增加全流域发电出力,从而带来水电行业盈利的继续提升 ,2013年利润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目前,电力板块是A股所有行业中利润增长最快的板块,行业盈利趋势向上,在当前没有“电荒”压力的背景下,应当加大特高压输电和清洁能源配置,加快调整电力产业结构。

三、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3月我国启动大部制改革,改革方案中将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电力管理体制,消除之前存在的煤电联动滞后、火电全行业亏损等不合理现象,并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推进,我国电力弹性系数或将长期保持在1以下。

2、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3、电力改革按照6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电力系统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之间的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4、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5、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电力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电力改革也涉及到体制创新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电源与电网、水电与火电、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力改革和发展问题,一起出谋划策,共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确实是一场革命,阻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中股市的泡沫基本破灭,开始恢复理性的发展。而房地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今后还有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原材料价格走势及国内CPI涨幅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一季度,全国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状态,全社会用电增速4.3%,各产业用电增长均较低。二季度是传统用电淡季,尚不具备用电大幅增长的基础,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平稳,电力消费好于上年,达到6.6%,全国机组利用小时4522小时,供需形势宽松平衡,部分区域电力有缺口,但在特高压输电和清洁能源等投产下,将有效缓解。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将是艰难和痛苦的,但这是必须要经历的。在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可能不会再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但也不会有大幅度回落。相信通过调整,我国经济将会继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兆光.中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探索.宏观经济研究,2004,7

[2]王一鸣.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2006,04

[3]李志兴,王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与展望[J].价值工程,2011,2(3):98--100

[4]王延林.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策略[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22):68--70

[5]路琨.“两化融合 ”将引领 “十二五 ”电力信息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2(2):67--69

第4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目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0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1 企业预算管理的常见问题

1.1 预算的制定与实际工作脱节

首先是预算制定、分解不合理,与业务脱节。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一些预算的编制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自己进行预算编制的机会放松预算的标准,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对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夸大,从而得到更多的预算;另外一种是对企业生产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意缩小。而针对一些成本预算,部门员工为了能够保证本年度、季度的资金充裕,也会将所需要的成本进行高估,从而导致预算的增加。不管是由于高估还是低估所引起的预算不准确,都会导致预算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企业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其次,是预算的方法不够与时俱进。目前的预算编制方法有很多,如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及作业成本法等,但我国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并没有运用多种方法,而是只采用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运用此种方法可能会存在局限,如果历史预算存在偏差或者市场存在较大的变化,这种预算形式就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预算指标的可行性,导致预算的制定与实际工作脱节。

1.2 预算执行中临时变动较多

在预算的执行中常常出现制定预算时未考虑到的临时事项,导致预算的执行力不佳,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缺乏预算监督和管理,并没有在预算的制定阶段充分了解各个部门所需资金的多少、在预算的执行中不能够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也不能将执行中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与灵活调整;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责任制的落实不到位,导致出现了预算临时变动时权责不明、相关负责人相互推诿、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对企业预算执行力有所减弱,进而影响了企业预算目标的达成。

1.3 账目数目与实际业务偏差

企业预算中存在账目数目与实际业务的偏差。为了完成预算目标,预算控制常常是根据指标出发,而不是根据业务出发,常出现账面数与实际业务不符的情况,比如:在制定销售指标时,往往根据往年的情况制定,忽视销售员的时间、工作经验与感受。由于企业在对销售员进行考核时重点参考其销售业绩和销售指标的达成情况,这就导致一些销售员有意降低销售目标,降低预算,从而导致账目与实际业务的偏差。

1.4 缺乏完善的预算体系

首先,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预算体系。企业有了完善的预算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预算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才能够保证经济业务的连贯性。目前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科学的组织结构,从而导致预算规范没有统一,导致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的数据传递,预算权限的设定不合理,从而导致有些部门的预算权责过大,预算与实际的偏离较大,不仅使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降低,也使预算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

其次,有的企业缺乏专业的预算工具,不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预算效率。如果没有有效利用预算工具,没有将预算与ERP系统相互联系,不利于预算的编制、监督、控制以及及时分析和调整,降低预算的效率和效果。

2 企业预算管理常见问题的改善措施

2.1 结合工作实际编制预算

首先,要不断提高员工对预算的重视度,转变观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促进企业员工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联系起来,真正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防止出现预算制定、分解不合理,与业务脱节的现象,防止员工为了个人的指标达成和利益从而降低预算标准,防止员工对预算资金和资源的夸大和缩小,有效控制员工为了保障部门资金充足而高估成本的现象,有效地防止预算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促进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要做到预算的方法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国外的经验,将多种预算方法综合使用,引入弹性预算法、作业成本法等与现行增量预算法综合运用,能够有效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和环境变化过大对预算准确度的影响,有效规避单纯运用增量法带来的预算与实际脱节的局限性,增加预算指标的可行性,使预算与实际工作更加契合,比如:引入零基预算法,能够有效将过去的影响因子去除,可以在经济变化较大的年份采用,还可以引入滚动预算编制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效保证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

再次,要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统一预算的底稿,并将预算编制的项目进行细化。预算底稿的统一能够有效防止预算与企业的经营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将预算的目标细化,使预算的精准度更高,有效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2 加强预算执行

首先,要在制定预算时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经常发生的临时时间进行预测,并为预算留有一定的变动弹性,从而防止由于预算时未考虑到的事情导致预算执行不力的现象。

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的预算监督与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方式来加强预算的监督与管理,通过这个部门来综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对各个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平衡,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同时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沟通,有效提高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贯穿预算的制度、执行及调整的全过程。

再次,要促进责任制度的落实。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责任中心,根据预算的流程和过程的需要分别设置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等。每个中心指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业务承担义务并行使权利,明确权利和义务,防止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数据与实际更接近。做到权责分明,防止出现责任人推卸责任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提高预算的执行力,促进预算指标的达成。

第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要将预算的编写和执行的情况与员工的考核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预算、执行预算,有效降低预算与实际偏差的积极性,促进企业预算执行目标的达成。

第五,建立预算执行的预警系统。针对预算执行中的很多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对预警指标进行科学设置,确保预算执行中的实际数据准确、及时、完整、有效,并对预算内经济活动、超出预算的经济活动和预算外经济活动进行预警,通过预警系统能够综合把握预算执行的全景状况,还能够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临时变动进行及时的调整,促进预算的执行更加精准。

2.3 减少账目与实际的偏差

企业要有效减少账目与实际的偏差,就要防止为了个人指标的达成而降低目标与预期的现象,在进行预算时要进行综合考虑,要将历史数据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同时进行预算前不能单纯听员工的意见,而是应当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和考察,使预算与实际更加契合,有效防止账目与实际上的偏差。

另外,在进行员工考核时不能单纯考核指标的达成情况,还应将预算的执行状况纳入员工的考核,这样使在制定预算目标向员工征求意见时,员工也需要兼顾预算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防止出现为了目标达成压低预算的现象,保证预算的合理性。

2.4 建立健全预算体系

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预算体系。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有效保证预算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经济业务的连贯性,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统一预算规范,要将各个部门联合起来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规定好预算权限,有效保障预算的规范性与权威性,提高预算的效率。

其次,要综合运用各种预算工具,可以通过将将预算与ERP系统相互联系,促进资源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预算的编制、监督、控制以及及时分析和调整,提高预算效率。

3 结 语

要做好企业的预算管理,就要充分做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减少账目与实际的偏差、建立健全预算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预算与工作实际更加契合,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预算的达成及利润的增加,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石桥.预算管理实证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部落户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需要靠人才拉动,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通过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构建“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新疆、服务南北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较高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汽车制造、汽车改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两元结合、四种能力、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全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能力主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两元结合(校企)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建设,学习领域平台主要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校内实训平台主要进行“热爱行业、忠于职守、依法管理、团结协作”的汽车制造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汽车制造基本技能实训和生产环境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平台主要进行“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就业理念”教育,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式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各种方式与形式始终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校企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图1 “工学结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调研,进行基于汽车制造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进行归纳,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的各行动领域,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模块共三个模块。工学模块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又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课程体系构建

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了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照职业能力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

(二)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新.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2).

第6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摘要:作者从建筑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总结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建筑行业 人力资源 问题与措施

建筑工程企业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的企业。一个企业需要人力资源部,而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 HRM) ,也就是在经济学与人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目标实现与发展的需要。是预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并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企业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实现最优企业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1、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新经济时代,人才与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当今的建筑市场,由于僧多粥少,竞争日益白热化;建筑企业纷纷以优化质量、降低造价、增强信誉来获取竞争中的胜利;优良的质量、低廉的造价、良好的信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推动建筑企业创新,人力资源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建筑企业的创新活动归根结底由人力资源推动的。集知识、技术和智慧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是推动建筑企业创新的源泉。目前建筑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创新的水平不高,创新的能力不强,一部分建筑企业的创新机制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由于历史原因及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外,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目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1 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建筑业现有的工人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初中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超过 90%,他们基本上没有通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造成的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较多;大专以上学历者极少,所占比例不足1%。由于整体素质的偏低,导致工程建设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在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成效低。

1.2 技术人员队伍薄弱

在建筑工人队伍(一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非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只占从业人数的 1/1000,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同国内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筑企业一线劳动力操作水平低 ,技能水平低,机械装备率低,过分依赖“人海战术”,造成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建筑产品质量不高,很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低学历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过大。而高学历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过少,应用型人才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工人的年纪偏高,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高。

1.4 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培训

建筑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由于害怕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流失,企业不愿意或者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有的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技术素质本来就偏低的一线工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岗培训或在职培训,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高,机械使用率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偏低。

2、加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这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关键,其主要工作有:人员的招聘与选拔,人员配置,人员培训,制定工资标准,等等,所有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加合格的和所需要的人员,进行必要的人员调整和裁减。按照企业战略的要求对企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进行调整,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达成企业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使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配合,可以帮助企业增加利用市场的机会,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其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组合情况下,为使自己保持或取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战略。企业战略通常分为公司层战略和事业层战略。因此人力资源战略必须建立在与企业公司层战略和事业层战略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才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的绩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战略模式构建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要从三个基本层面进行整合激励,以保证企业获得和保持实现战略的竞争力。

2.1 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想提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之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2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员工培训,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要加强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中心,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把做好“人”的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的局面,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3 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通过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传统上主要采用薪资激励的手段,这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技术性人才,仅靠物质激励手段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首先,企业应建立以目标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具体可采取参与激励、关心激励、认同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

2.4 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留住人才的心。要留住员工的心,企业还要注重满足人的精神要求,注重培养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人才有引导、约束和激励作用,它强调以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人心,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

第7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炭;低迷;改革;政工师;思想政治

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的调整分化的大环境中,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际金融的深层次影响进行消化。自2012年国内煤炭市场受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下滑以来,煤炭市场在愈发严峻的形势下正在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面对困难,应对策略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进行,而政工师作为肩负着对国有企业员工思想动态负责的任务,可通过自身的职责完成和提高企业员工内在觉悟来推动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煤炭行业面临的困境

当前煤炭行业市场一是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经济下行态势已经持续了数年,企业亏损面在80%以上。根据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未来的3至5年,我国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5亿吨,所以行业脱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包括近期全国燃烧发电上网电价的调整政策,也让煤炭行业面临着更大的困境。所表现出来最明显的就是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均展示为有降有升,即产量和销量、价格、企业效益的下降,库存和应收帐款、企业负债率的上升。其次,煤矿的开采是属于高危的行业,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煤矿的开采提高了标准要求,影响着发生事故的概率。在企业效益好时投入较多,在整个行业低迷时投入有所下降,也因此会增加矿井的不安全因素。第三,能源结构的调整,如治理雾霾等,在燃煤电厂、采暖锅炉改造及工业用煤等方面的改造都有很大力度,增加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减少了燃煤用量。

二、煤炭行业的改革措施

对于煤炭行业的改革,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曾提出,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1+N”个方案的相继出台,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相互促进,都分别从推动结构性重组、内部改革等方面执行,促使煤炭行业重新焕发新机。改革措施首先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实现。目前煤炭企业的经营均较为单一,只以煤炭为主线,这就将其盈利能力捆绑在这一易受波动主体之上,所以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如山西同煤集团的麻家梁煤业公司,充分利用附近土地肥沃并闲置的耕地这一机遇,投巨资购入土地开展仓储物流、苗木种植、畜牧业等项目,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非煤收入。当然这种可以快速启动多元化经营并非朝夕之功,更多企业并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机会。其次,可以在组织生产时加强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的改革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精心组织生产并加强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在井下和井下间采掘生产环节和辅助生产环节的科学比例、生产进度与劳动力投入方面、在直接投入和其他投入之间,这些都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历史数据,以严格劳动纪律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在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维护方面,也提高安全运转率降低使用成本。总之可以通过科学地确定生产的经济规模在成本最低点进行生产经营。第三,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长久策略之一是开放股权,合资经营。面临困境的煤炭企业集团可以多方考查,尝试与下游产业合作,以新的项目启动进一步提高煤炭集团的盈利能力。

三、政工师在煤炭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困境和改革的策略的有效推进中,都离不开政工师的高效工作。政工师在企业改革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现阶段企业的现状让政工师需要同时负责很多岗位的工作,同时他们要完成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员工进行理论学习。

(一)政工师强化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改革

企业的改革面对着许多困难,尤其旧的体制和部分情况打破对于企业员工思想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部分员工难以理解接受这些新的变革,而被动的消极接受也会影响到成效。因此政工师要强化个人素质,完善个人知识结构,要以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赢得员工的信任与尊重。他们在企业员工心中的地位,也是通过以往认真完成工作和对别人真诚的关爱所获得。要明确党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利益观、价值观来做到不被迷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和处理事情的立场。政工师的个人素质还包括他们的职责履约能力,在工作中所培养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更好地确定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以适应企业改革对政工师职位的要求。

(二)政工师在企业改革中引导着企业文化的创建

企业的改革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处理不当就会激发各项矛盾。政工师需要指导员工改造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面对企业的困境,掌握员工的需求,并尽办为他们创造、争取更多的利益,以帮助来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企业的改革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宝贵的综合价值体现,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凸显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在企业改革的困境中,政工师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在社会上也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形象与好评,使每一位员工都可以顺应时代给予企业发展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在改革中接受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调整,自觉与企业的发展凝聚到一起,以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困境。

(三)政工师在企业改革中的加强管理作用

政工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对员必须要有吸引和带领的作用,企业要摆脱困境就需要重视创新和持续发展,积极的创新也需要政工师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企业改革,探讨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并做好个人在工作中的个人形象树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以自身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工作担当去感染并征服企业员工,以自己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员工的,而这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必然可以配合好企业的改革。

(四)做好网络相关的政工工作

信息时代对政工师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即适应“网络政工”工作的需要。政治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可以通过任何途径、渠道,发展成为政工的对象,尤其是把网络政工作为传统工作为一种补充、一个新的手段研究,通过内部聊天室、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提高宣传和交流的效率,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中政工师的导向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彦男.低迷行业环境下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第8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一直影响着整体的社会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间,我国对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进行了持续地创新和更进,使它们始终具有着引领市场的新鲜活力与动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本着转换企业机制、创新经营体制的思想,逐步地进行权力的转移和下放,不断推动着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竞争力。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与现有的公有制形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市场的作用相互碰撞、无法达到最有效的结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最重要、最核心的资产运营部分,国有资产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安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也并不是那么完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促进管理机制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最终改善我国的经济水平。因此,笔者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部分改善优化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改革机制的优化策略

1.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段里,政府都在引导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关于国有企业的各项改革机制和内容也由政府制定,虽然在这样的市场管理机制下,国有企业得到了许多稳步的成功与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发展的狭隘性,没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而且政府制定的市场管理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区域性的管理协定,无法实施自主化的管理措施,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为此,在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机制,应当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完善和革新,让政府完全地服务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改革,同时增强政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能力,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的目的。为了加快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转变,首先必须对政府的服务理念加以深层次的改观,转变政府一贯的以控制带领为主的管理思想,积极培育健全的辅助观念,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能够更加顺畅和稳定。其次要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优化,加快推进健康环保型的优良企业发展,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充盈着先进的思想与活力。之后,政府应当加强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措施,促进市场快速稳定地健康成长。最后,政府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应地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实现改革道路上的有法可依、依法必行。

2.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放权和效率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具体的放权措施主要是混合所有制的推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所有制以其强大的优势不断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焕发出新的色彩,并且也逐渐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方向,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我们必须要将混合所有制的前进方向坚持下去,并加以持续地推进,从而提升国有资本的功能,实现国有经济的多方位发展。混合所有制在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核心价值并不是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而是逐步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依靠多家优良的国有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实现经济制度的全面转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混合所有制首先要引入部分非国有企业,虽然其资本不属于国有资本,但是其始终在国有企业的带领下向一致的方向营运,并且非国有企业可以与国有企业共同构建市场的多元化运营机制,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除了引入非国有企业之外,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还要求支持和发展部分小型的、有发展潜力的非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入股的方式实现市场化的国有资本保值,推动中小型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自我发展,实现国有企业市场的多元化。

二、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市场经济的层次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也就形成了十分庞大的国有资本总量,面对现有的国有资产状况,我国必须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并深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使各区域内的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而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导核心为国资委,在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仅仅依赖国资委的措施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管理监督部门。因此,可以逐步设立多层次的管理体制,首先,最高的国有资产管理战略制定和规划由中央的国资委负责,并对国有资产进行控制和预算,分别向各区域地方的国资委进行相应地规定和实施。其次,相关的规定的执行和划定应该由国有资本的相关运营公司负责,其公司的董事应该由国资委进行分配任命,并且应当极力配合国资委的工作,合理配置各区域内的国有资产总量。最后是国家出资的相关国有实体企业,这些企业的职责是高效运营分配到的国有资产,对企业自身进行合法妥善的管理运营,最终推动国有资本的全面增值。

2.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

现有的国有资产分配制度并不是那么的健全,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全性,因此,对国有资产的分配一定要做到准确合理。在实际的国有资产分配当中,要切实考虑到国有企业的形态和目的,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要做到充分的投资和管理,使其最大程度地运营,同时也要照顾到中小型的国有企业,以适当的资本带动其良好的发展。

第9篇:企业改革措施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