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

第1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精细化管理;高校辅导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社会化过程的延长,以及大学生生活背景、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当今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必须秉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去管理和服务学生。细化学生档案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我们将从细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档案归类和建档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学生档案的必要性

现在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元化,其出现的各种心理、突发事件等问题如果不能被辅导员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情节严重时甚至酿成恶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教育管理,实现辅导员工作的全覆盖,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怎样做到既能服务学生又能对突发事件防范于未然,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等,并对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档案,以便及时研究和预测,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帮助。因此细化档案管理应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档案的细化分类

常规的学生档案只限于学生的生源信息,包括家庭住址、毕业学校和联系方式等,我们认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应该进一步细化学生档案,并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我们将学生档案分为以下四类:

(1)常规档案。普通学生的常规档案应包括学生生源信息、家庭住址、家庭及个人联系方式和学生的住宿情况等,这些档案是辅导员必须掌握的,对学生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违纪学生档案。每个学校都会有部分叛逆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学持有不屑的态度,而且这部分学生平时会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定,这部分学生应成为辅导员关注的重点。对于违纪的学生应单独建立违纪学生档案,内容应包括:违纪的时间,违纪事因,违纪次数,违纪谈话记录,学生保证书以及违纪谈话后的表现等,对于多次违纪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家长,并将与家长沟通的结果记录在违纪学生档案中。

(3)贫困学生档案。贫困生是学校资助的重点,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不同的资助以帮助其完成学业,因此辅导员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档案。贫困生档案应包括每个贫困生的具体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对自身情况的态度等,并应该对每个贫困生跟进,以便及时掌握家庭突变及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做到及时的辅导,并为其争取相应的资助机会。

(4)问题学生档案。问题学生是细化学生档案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辅导员关注的重点。问题学生可以分为失恋引起的问题学生,家庭生长环境引起的问题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等,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对新生做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试,对于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筛选,针对较严重的问题学生做分批次的谈话,并将谈话内容记录于学生档案,并及时跟进更新。问题学生是学生管理的中心,做好问题学生的档案管理,对于及时掌握并防范突发事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细化学生档案的过程

建立档案很重要,但是建立档案的过程更重要。多渠道了解学生信息,是档案精细化的前提。要做好学生心灵层面的精细化教育,即以人为本,真情教育,让辅导员走入学生心中,发挥辅导员独有的“亦师亦友”的优势,真正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肯主动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同辅导员进行交流,在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才能主动想到寻求兼职辅导员的帮助,而不是将辅导员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被动地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班会制度。辅导员基本上每周都要深入班级,参加一个班级的心理班会,在这个班会上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聊天,了解学生们的困惑,并为他们解惑,回来做好记录。

(2)深入宿舍调研。宿舍是一个小集体,通过深入宿舍,辅导员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并且可以通过他们的个人用品,悉知他们的兴趣爱好。

(3)召开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可以分为班委座谈会、舍长座谈会和劳动组长座谈会,每种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4)个别谈话。对于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辅导员应与其单独聊天,聊天的时间和地点都会预先计划好,为的是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达到交流的效果。

(5)家访。与家长坦诚的谈论其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仔细的了解其在入学前的表现,同时做好记录,并与家长探讨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极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6)班主任交流制度,我们辅导员一般会定期的与每个班的班主任见面交流,了解他们对班级同学的学习和管理的想法和意见,共同商量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7)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每个学校的必备科室,心理专业的老师会通过约谈或者网上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辅导员老师应与各位心理导师定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交流记录材料,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档案。

(8)做好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与任课老师定时交流,了解学生们在课堂和实验室的学习情况,做记录,然后与任课老师协商办法,共同做好学生的上课、学习工作。

通过以上这些举措,精细化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可以做到了全覆盖,不留死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档案精细化的多层面和繁琐的过程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致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它必将对我们辅导员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剑 王林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12(3)

[2]张怡浅 谈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8)

第2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 问题学生 问题行为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学生的概念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和不足,或曾因为某种原因而受过学校各类批评或处分的学生。

“问题学生”一般具有心理障碍、不良行为、人际冲突、学习困难、情绪失调等特点和现象。他们通常在人格上不够健全,品德行为偏激失常,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行为,而且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心理,个性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都十分脆弱,最易受外界的干扰,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心理上不独立,缺乏坚定的自我信念,遇到困难习惯于退缩逃避,不能用意志力战胜困难,通常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因而内心苦闷、消极颓废、心理失衡,陷入恶性循环。

2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

由于各种类型的学校的管理标准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对问题学生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下面所叙述的问题学生的类型是根据职业类院校的学生管理实际进行划分的。

分析职业类院校的问题学生类型,首先要划分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类型。在高职学生的的问题行为主要概括为五大类:学习困难、纪律松散、心理问题、行为不良、违法犯罪。这五种主要的问题行为有时单独存在某个学生身上,但也有多重问题行为并存于同一个学生身上的情况。所以高职问题学生就可划分为单一问题型(学习困难型、纪律松散型、心理问题型、行为不良型、违法犯罪型)和多重问题型。

如果对五种主要类型的问题行为进一步分析的话还会有更加具体的行为表象。学习困难可以表现为:厌学,学习自律性差,由于学习方法不对、知识基础差而造成的学习障碍等具体行为。纪律松散可以表现为:蔑视纪律、不守纪律、习惯性违纪等具体行为。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焦虑症、易怒症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行为不良常见的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网瘾,过度挥霍,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失踪出走,与异性关系混乱等。违法犯罪可以表现为:盗窃、赌博、敲诈勒索、诈骗、校园暴力甚至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

就各种类型所占的比例而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里面,学习困难型的学生最多,纪律松散型和行为不良型的次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较少,而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数目在近些年有上升的趋势,并在各种问题行为中占有一定比例。多种问题行为并存的学生要比只存在单一问题行为的学生多,多种问题行为之间相互影响,行成恶性循环,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3各种类型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心理等各方面,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里就高职院校的管理实际,从问题行为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3.1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所谓学习困难在这里是指学生规定时间(上课、自习)内无法正常地进行学习行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受来自社会、家庭的不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影响而产生"学习无用论",导致缺乏学习目的和较强学习动机,造成的厌学行为或者说排斥学习行为。第二,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而造成想学却缺乏自律性,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第三,由于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而造成的信心不足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底下。第四,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或者家长承诺为其解决今后生计问题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目的和努力奋斗的动力。第五,由于受缺乏学习行为的同学、朋友或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而不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第六,由于早恋、网络游戏及其他与学习冲突的爱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行为。

3.2造成纪律松散的主要原因

造成学生纪律松散的原因有来自于思想层面的也有来自于行为习惯层面的。从个人思想对纪律的认识程度来划分的主要包括:无视纪律,肆意妄为型;纪律意识淡薄,屡教不改型;有纪律意识但因自律性差的习惯性违纪型。从问题行为所涉及的方面来划分主要包括:违反出勤纪律,违反课堂纪律,违反考试纪律,违反学校安全纪律等行为。

造成纪律松散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条:第一、由于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的叛逆心理导致处于这个时期的个别学生对纪律有天然的反叛情绪甚至反叛行为。第二、由于青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的整个身心状态使得个别学生过于浮躁,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到有规律的、有约束性的学习生活中。第三、受家长、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影响而造成的逆反行为。第四、受不良家庭环境、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第五、受不良交友的影响。第六、受不健康电视、网络媒体内容影响。第六、来自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原因。

3.3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职业类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问题学生只占很小的比例,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也很少遇到,但是一旦遇到就是大问题,所以对这种类型问题学生的研究分析对学生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学生管理者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只能对一些浅层面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处理,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就要主动向心理专家寻求帮助。在高职院校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两类:突发的心理问题和长期潜伏的心理问题。就涉及的方面,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多动症、易怒证等。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恋爱挫折。第二、学习压力。第三、家庭变故。第四、过度惊吓。第五、长期在压抑的心理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问题等。

3.4造成行为不良的主要原因

行为不良在具体的行为表象中一部分属于违纪约束的范畴,例如,打架斗殴;一部分属于不良的行为习惯或生活习惯,很难用纪律来约束,例如,网瘾、过度挥霍。造成学生行为不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健康电视、网络内容的影响。第二、受不良社会风气、思想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受不良交友影响。第四、由于家庭坏境带来的影响。第五、长期以来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而逐渐形成。

3.5造成校园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校园违法犯罪行为虽本质上属于违反纪律,但究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却远远超过违反纪律的范畴。在校园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盗窃、敲诈勒索、诈骗以及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造成校园违法犯罪的原因与行为不良基本相同,不再赘述。但稍微有所区别的是有的违法犯罪是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遇到问题或冲突出现错误的应激方式所导致。

问题学生的管理是关乎职业类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对问题学生各种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是找到有效管理方法的重要渠道,这对职业类院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寻求正确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职校辅导员的责任,这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形成接力式教育。只有实现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利.切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第3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蝴蝶效应”作为班主任,我们的眼中没有后进生、只有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片树叶都应该翠绿。只要我们怀着这样的一种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任何问题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当下,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如果这些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长期积累,往往会产生“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呢?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教育失缺、失误、环境误导等因素造成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严重偏差的学生,是教育失误的积累。狭义上,我们会把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中的双后进生定为问题学生。他们有的自卑、忧郁、缺乏自信心;有的憎恨和逆反心理强烈;有的孤僻、任性、放纵;有的意志薄弱。这里有些问题虽然在小学阶段表现并不明显,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这些问题学生是怎样产生的呢?

1.家庭教育的失误。(1)平时不闻不问,成绩下降就打骂的简单教育。(2)空巢家庭,爷爷奶奶带大的粗糙教育。(3)“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顶峰教育。

2.学校教育的失缺。某些老师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观念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再加上教师面对学生过错简单的处理。

3.孩子自身的原因。由于学校、家庭的原因,这些孩子往往有自卑心理、戒备性心理、逆反心理。

二、转化策略

在小学阶段,因为他们年纪小,可塑性强,所以只要教师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能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结果往往事半功倍。

1.培养学生的自信,相信缺陷也美丽。教师要端正心态,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有差距。由于长期的不良习惯,“问题学生”的进步,不能期待他们立竿见影。不但要有做长期艰苦细致工作的思想准备,而且还应该放低标准,要用放大镜来看他的进步,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要求,帮他建立自信心,树立他在同学中的威信。

例如,班级中的小杰,他在其他方面确实很差,而且自暴自弃,但在体育上还可以。一次跑步比赛,他原本在班中排第三,不能参加学校比赛,但我通过对前两名学生的安排,毅然让他参加了跑步比赛。这让他感觉到我对他很重视。最后,虽然在比赛中得了第四名,但我还是真诚地表扬他已经尽力为班级争光了。可以看出,当时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看到我总是笑的,对我产生了信任,作业也渐渐完成了。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习惯说:“我不相信你的理由,我只看重你的行动”“我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只要结果”。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也许是“好心犯了错”,或是“意外犯了错”,这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地迎头痛批,那么只能坐失教育良机。有时,教师能耐心地倾听学生出错的原由,善意地寻找学生犯错的原因,缺陷往往也变得美丽。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还得出,人在倾诉中,实际上就等于把自己做的事情再梳理一遍,学生在梳理中,往往能发现自己的过错。

2.教给学生改正的方法,反复进行,跟踪到底。问题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往往会不断反复出现的,那么一次的心理辅导活动不是“一劳永逸”。因此,要反复进行心理辅导,要有耐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即使他曾经(或现在)违规违纪,但他不是天生就有错误的人,只要我们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辅导和教育,他们还是可以变好的。”例如,班中的小鑫,作业拖拖拉拉,上课常做小动作,仗着自己身高马大,看到同学间有矛盾,总是要多管闲事,结果是劝架不成,自己倒成了犯错者。一次,我在班中公开宣布:这星期,老师将重点观察小鑫和小吴,比一比,谁进步快。我说到做到,整整一星期,不管什么课,一下课,我就到教室中,目光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他们俩,不是训斥而是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们。遇上语文课,时时提醒他们,每节课的课后,耐心询问他上课的情况,及时表扬,及时帮助。起初,他们兴致勃勃,看到老师这么重视他们,改得很快。可第三、四天,就浑身不自在了。这时,我及时鼓励,找他们谈心,激励他们互相比赛。一周下来,家长跟我说,孩子认为我对他们特别重视,各方面都乖了。第二个星期,我转换目标,同时不忘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反复进行,跟踪到底,学生不改变都不行了。

3.加强家校联系,注重方式方法。问题学生的家长对教师的电话是很敏感的,如果你一味告状,那后果适得其反。就像刚才提到的例子,我一打电话,孩子家长就以为学生又犯错了。即使你想报报喜,也联系不上他们。即使电话打通了,话没讲三句,家长接下来肯定会说:“老师,你帮我们管得严一点。老师,我们忙啦,你帮我们多管管吧……”或许这就是农村问题家长的特征吧,而要想真正改变问题学生,家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总有一些奇怪的心理,不管他怎么不怕家长和老师。在学校里,他特别怕老师向家长打小报告。在家里,又总是怕家长向老师打小报告。我索性在班中公开告诉学生:“老师打电话保证不告状,只是告诉你们的家长,在家里应该怎样帮助你们学习。所以,对你们只有帮助,你们不用担心。”我每次和家长联系,也总是先报喜,再报忧,最后说一些教育的方法。对偶尔有主动向我打电话的学生家长,我总会在第二天及时表扬他的孩子。渐渐地,家长就乐意主动和我打电话了,对问题学生的转变也帮助不少。

第4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1-01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亦采取了各种措施诸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项工作泛泛且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最及时最有效的沟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该体系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该体系又存在哪些不足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一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心理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1年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原则、方法,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体系。

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可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学校―院系―班级。旨在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级网络体系的工作任务。校级预防体系为第一级,一般由校级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咨询老师、医务人员等构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负责研究、规划和制定危机事件处置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干预体系为第二级,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筛查问题学生,进行初步危机干预,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心理委员为第三级,在二级干预体系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在本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简单的朋辈辅导,并及时发现、报告学生的异常行为。

二 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危机干预的主体来说,更多是针对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在危机中的工作任务的研究,例如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心理疏导、通知家长、医院转介、危机排查等。在这一系列危机处理步骤中,第一步:及时发现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遏制了源头危机也就能避免,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就成了一个问题:处在第一级的学校领导层、心理咨询中心等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有限,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第二级的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也不太现实。大多数学校内,学生多由辅导员直接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而繁杂,因而辅导员很难做到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这就很难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个别院校有班主任辅助辅导员管理学生,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班主任都是兼任,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如教学、行政工作等,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到完全了解很不容易。虽然有第三级工作体系――班级心理委员辅助二级网络体系的工作,报告异常学生的情况,但学生群体多以宿舍为单位而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心理委员不足以洞察全班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若不被班里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便存在很大的阻碍,甚至不被人理解,认为他们是打小报告的人,更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朋辈辅导。

三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方为解决之道,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知道感冒了该如何处理,让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其中危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常识,以便学生在遇到危机问题时,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知道该怎么办,至少知道出现危机问题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不至于任由问题发展严重下去。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现有的教材少有涉及危机应对措施的内容。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或情绪体验是危机前兆,没有告诉学生出现危机后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将心理危机常识以小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解心理危机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小手册的形式,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率。手册内容可以以高校常见心理危机问题为主题,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行为、言语上的征兆为内容,告诉学生若周围同学有类似表现请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学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危机发生时要及时求救、言语劝阻、急救办法,怎样和心理危机者谈话等。

通过该手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常识,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便学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危机干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另外,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更好的把握,当自身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寻求好友、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1.1研究对象

某医学院院校高职新生,有效被试总数为978例。其中,男生72例(占7.36%),女生906例(占94.64%);独生子女338例(占34.56%),非独生子女640(占65.44%);城镇学生416例(占42.54%),农村学生562例(占57.46%)。

1.2工具

本研究的测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问卷由104道题目组成,包括躯体化、焦虑、强迫、自卑等12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某方面的症状严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群体某一症状的分布特点。1.3统计学方法: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反映高职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状况。

2结果

2.1通过筛查

结果显示共有问题学生37例,其中男生9例,女生28例。具体各因子问题人数如下:躯体化5例、焦虑7例、抑郁23例、自卑11例、社交退缩6例、社交攻击9例、性心理2例、偏执12例、强迫4例、依赖7例、冲动6例、精神病倾向13例。

2.2分别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个方面做以比较

结果如下:

男女新生CCSMHS各维度评分比较,男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笑2013级新生绝大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受测学生978例,出现心理问题学生37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郁、自卑、偏执、精神病倾向。另外,男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女生,这在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所察觉。除此之外,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某些因子分上也要高于独生子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统一规划和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专业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组织、协调各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专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此次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预警干预。可将他们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测试或交谈并给予专业的分析和心理辅导。当确认某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并通知其家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警干预工作要慎重,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同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应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3.3充分发动学生组织的有效力量

第6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5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28 [本刊网址]http:∥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所谓“问题”学生相关学者认为是指那些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暂时偏离常态,往往表现为道德水平低下,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不良等,需要通过矫正教育干预的特殊学生群体。

二、高校“问题”学生的分类

通过调研近年来沈阳地区部分高校“问题”学生的案例,根据具体案例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心理障碍型、学习困难型、道德缺失型、行为异常型等多种类型。

三、高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针对不同案例对每种类型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目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与西化渗透,社会热点问题不断,社会腐败问题的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学生变得责任感、使命感缺失,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淡化,加之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变大,导致大学无用论情绪在部分学生中流传,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致使“问题”学生突显。

(二)学校教育偏离的影响

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人文素质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而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与思想教育,使得各高校各类“问题”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

重事务管理,轻行为引导。按国家相关要求,高校按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但现实中,一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配备仍高于这一比例,辅导员面对的是每天繁杂的、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充当着教学干事、宿舍管理员、保卫干事、行政干事等多重角色,成为各项事务的通知员、协调员,难以腾出时间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一对一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有的放矢的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行为引导工作,使得学生的思想工作表面化,很多“问题”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引导。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他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这对于人格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从目前所了解的“问题”学生成因来看,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与家庭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学生,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得学生养成了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受到一点点挫折就承受不住,产生了畸形的心理;有的家庭父母的人格不健全,家庭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性格养成,促使“问题”学生形成。因此,“问题”学生的很大的成因在于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四)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学生生理条件及个体性格的形成,成为问题学生的隐性因素。个体差异是产生问题学生的潜在因素,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在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问题学生产生的诱因;另外,人际认知的偏差及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一大因素。

四、高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预防和减少“问题”学生的根本措施之一,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学习并掌握孩子每段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深刻意识到父母的教育引导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减少促使不健全人格形成的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讲究家庭教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努力造就健全人格的孩子。此外,在大学期间,家长决不能放手不管,把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三观确立,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家长更应该多关心、多关注孩子的学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建立健全动态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心理筛查、心理预警及心理疏导机制。每学年,特别是新生入校后,要定期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对于筛查出来的心理问题学生,平时工作中要重点关注,防止出现问题。此外,对于学业困难及行为异常等学生则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多观察,时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加强人文关怀,增加感情投入

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多角度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突破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禁锢,创新方式方法达到平等交流,关怀激励的效果。此外,增加感情投入也是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对问题学生能否转化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一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要对自身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的学生不计回报的投入真感情,如学生有困难,第一时间来到学生身边,学生有困扰,积极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学生有烦心事,耐心地听学生倾诉,用真情换来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问题”学生转化的目的。

(四)寻求政策支持,消除社会不良舆论

近年来,部分高校多发生“问题”学生不安全事件,无论是否与学校相关,学生、家长及社会都会将矛头指向学校,致使学校对于“问题”学生想管又不敢管,怕管出问题的尴尬境地,许多高校处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敢尝试多种途径进行教育管理,使得部分“问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事实上,学校也是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划分学校、家长、学生的各自义务与权利,消除学校管理者的担忧,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好的发挥能动性,更好的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五)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

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是大学整个学生管理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出台并完善学生管理人员选拔、培养、晋升、福利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次,加强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学校应该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业务培训,如针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相关的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的职业能力;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六)开展交流平台,提升教育效果

定期开展典型学生工作案例交流、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总结交流,共同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还应提供“问题”学生的研究平台,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解决“问题”学生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七)建立分类指导,全程跟踪服务的教育管理体系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立学院、系、班、寝室多层的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此外,必须做好全程跟踪教育服务体系,“问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也不可能一日即有成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化过程,需要教育管理者投入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必胜的信心是转化成功的关键。

(八)加强家校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问题”学生的形成大多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那么“问题”学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协助与配合,在转化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协助,从家庭角度进行教育引导,家校要多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现状,共同制定转化方案并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育人合力,达到转化目标。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7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委员 寝室心理联络员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49-02

近些年,我国高校中危机事件频频传出,有的甚至在短期内接连不断地发生。一个个骇人听闻的事件,一组组惊人的数据,让每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无不感到肩上背负的重任,如何才能不让悲剧重演。

为了能正确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心理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专业的老师接受学生的咨询。但事实证明,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几大问题。1、师资短缺,无法应付。对于全校成千上万的学生来说,仅仅几个老师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咨询中心的时间与学生的时间有冲突。咨询中心的老师并不能第一时间安排咨询,这样会错过心理危机干预的绝佳机会。3、学生对心理咨询信任度不高。学生在遇到心理困难时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是不愿意被人看成是心理问题学生,也害怕咨询中心对当事人信息的保密措施做的不到位,自己的信息会泄露出去。为了能及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必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自笔者担任心理辅导员多年来,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认为只有构建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的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利用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1.辅导员极具亲和力

高校辅导员往往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年龄比学生稍长,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具有亲和力,比起心理咨询专家,学生更愿意与辅导员交谈。辅导员刚经历校园生活,最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也更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2.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表率作用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学生中起着很好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逐步健全人格,完善自我。

3.辅导员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进行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诱因以及疾病的发展规律,掌握了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沟通技巧,能对此类学生有敏锐的判断力,及时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做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心理咨询和团队活动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

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

学生心理的一些细微变化和异常行为,往往不易被辅导员和其他管理者及时发现,为了不贻误干预的有利时机,必须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随时关注同学的思想动态,随时向辅导员汇报,防患于未然,积极配合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来自学生,容易沟通

心理委员选自本班学生,他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消除了心理上的排斥,更容易沟通。担任心理委员,首要条件就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因为感兴趣,才能对这份工作赋予极大的热情。他们能耐心倾听同学的心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发动学生力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心理委员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时善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在同学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心理委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向同学们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组织相关活动,使心理健康理念得以传播,让每个大学生都树立心理保健意识,从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连接辅导员和学生的纽带

心理委员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他们就好比辅导员背后的眼睛,帮助辅导员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心理委员也可以向同学传达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以此增加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

三、建立寝室心理联络员制度

为了将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应建立寝室心理联络员制度,每间宿舍推选一名心理联络员。绝大多数案例表明,学生最容易在宿舍暴露出异常举动,但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心理学知识,或者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并没有及时向宿舍管理员或者辅导员汇报情况,延误了心理危机干预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每间宿舍推选一名心理联络员是相当必要的。建立寝室心理联络员主要是在每个宿舍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抗挫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预防各类心理疾病,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重重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单凭某一部门或个人的力量都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构建以心理辅导员为核心到班级心理委员再到寝室心理联络员的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保持信息通畅无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级的作用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91

伴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这一名词早已被大众所熟知,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承担国家和社会建设重任的关键人才,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广泛开展的同时,其有效性不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急需改善。

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不足

11建立三级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山区,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制度来推动和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①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完成每学年秋季学期的新生心理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学院相关辅导员老师,由他们约谈结果存在异常的部分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后续的相关矫正措施;②学工部组织各学院在春季学期开展一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演讲、征文、户外活动等;③学工部下设心理咨询中心,面对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各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需要咨询学业生活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和筛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备案并及时向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上报。

(3)班级: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卫生员,一般由班干部兼任。该心理卫生员主要工作职责是信息员,即发现班级中有同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12现存问题

此项制度总体而言覆盖全面,分工明确,信息渠道顺畅,由点及面掌握了大体情况。但作为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也发现了一些无法落实推进的具体情况。

(1)极少有学生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认为只有心理有严重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面子”问题使他们不愿意去咨询,以免被同学看到,而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并不熟悉,而学生一般很难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情况;③能克服第二点向老师咨询的学生,由于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在情感上很难突破,很难达到真实平等的交流,咨询效果也因此并不明显,所以会选择放弃咨询。

(2)各学院辅导员老师工作任务繁杂,管理学生较多,很难保证及时全面地完成所有学生的咨询求助工作。

(3)班级心理卫生员基本由班级干部兼任,本人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门训练,只能起到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汇报的基础作用,无法帮助班级同学进行心理疏导。

(4)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活动周期较短,很难保证在短期内完成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有效宣传的活动效果。

其实,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我们目前的工作模式重个别学生咨询诊治,轻多数学生普遍防治引导,这样做,并不十分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求。因为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压力和问题,大都属于亚健康范围而非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严重问题,如果学生在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能力后,其实都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其结果又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心态与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们“三观”的确立与形成;而能否妥善地进行处理,则又与学生的心理状况(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效果。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进“宿舍”一级,并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之所以将“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原因如下。

(1)关注学生的微信、微博、QQ空间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之余喜欢做趣味心理测试、热衷于血型、星座研究,喜欢转发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还有些喜欢看心理分析类型的影视作品,这些行为都可看作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调适心理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也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充满兴趣,除了我们已经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内容外,他们还需要全面系统长期地普及和引导。如果能够满足他们这一要求,就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选择班级和宿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则是因为,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最为频繁的两个重要地点。班级是完成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氛围浓厚,利于探讨和交流;宿舍则是除了上课和课余活动外,他们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宿舍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因而以班级和宿舍两级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来有利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扩大覆盖范围;二来参与者主要是学生,他们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在自助和助人的过程中,不断交流和巩固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

3创新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及思考,在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推行以下模式:原有的学校及二级学院层面的工作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班级和学生宿舍。具体做法如下。

31在班级组建“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朋辈式心理互助活动

(1)该兴趣小组成员的吸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二则由各宿舍推荐至少一名学生参加。这两种方式淡化了学校、学院选拔推荐所带来的“官方化”色彩,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推荐的权利,有助于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学校组织调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作为联系二级学院的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常规指导的同时处理学院下辖专业班级兴趣小组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改变以前在心理咨询中心被动等待学生求助的局面,而转为“把握全局,重点突破”。

(3)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自助和互助。自助即是本人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自身的心理状态,在碰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调适,保持健康良好心态;互助既可以在小组成员内部出现(自助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时,向同为兴趣小组的成员求助,共同协作解决),更多出现的则可能是非小组成员的同学在碰到问题和困扰后的求助。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小组成员就需要完成倾听、安抚、客观理性分析和引导工作(引导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求助)。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时,小组成员要及时向辅导员和负责联系学院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汇报。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互助兴趣小组的定位不等同于专业人员,他们相当于普通心理问题调适和严重心理问题处理的缓冲地带。兴趣小组的成员全部是学生,他们与求助同学间有着亲密的情感基础,在互助过程中可以少受时间、地点等其他因素的限制,这就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普及成为可能;同时,以兴趣小组成员为中心,由他们辐射至宿舍、班级的其他同学,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完成自助和互助,也使得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保证。

32创建宿舍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助

良好的宿舍氛围和宿舍关系是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心态的基点和源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他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引导和教育来完成更高层级的精神提升,而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为成熟地处理各项问题的能力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折回来看,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又为持续保持积极心态注入了稳固营养剂。因此,创建宿舍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关键点,更是二者在工作实践中相互辅助推进的结合点。

总体而言,以班级―宿舍两级作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点,从工作着力点来说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化长期化开展,同时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探讨创新工作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2] 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T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苗军芙,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

第9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迅猛,学习压力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本调查针对青岛某高中2010年在校的高三、高二学生展开,共选取了8个班344人作为测试对象,调查选用SCL-90量表。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调查得出,症状总分大于160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高三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30.53%;其中大于250分、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有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1%,他们的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分数已经远远超过2分,需做进一步检查;各因子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以上调查说明,高三学生各因子分数中,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值明显偏高。

1.2该校学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该校学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学生样本的强迫症因子显著高于常模,焦虑因子也高于常模,抑郁、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焦虑、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

1.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强迫、焦虑2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从各因子分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4高三与高二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情况比较。总分人数比较:症状总分大于160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高三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53%;高二级部有问题学生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03%。各因子分数比较可以发现,高三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均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学生只是在抑郁、偏执两个方面得分高于高三学生。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离高考的日益接近,学生的压力在不断升高,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2对策与建议

2.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

2.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等等。个别咨询可以解决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2.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自觉、有意、有序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科教学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力求让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积极的学习。

2.4通过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学校中,必须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家长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角色与孩子沟通、交流。家长要认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绝大多数在家长身上的道理,与孩子一起成长。

2.5通过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和召开感人的主题班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与集体舆论等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所有生活之中,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6学校成立心理教研组。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心理教研组,凝聚各方优势资源,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和各种针对教师与学生的校内讲座与心理知识培训,可以加强教师们的“育心”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2.7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为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专门设置的,他们主要负责开展班级心理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促进大家的心理健康。班级心理委员在联系学生和心理老师、促进班级整体心理素质提高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