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立德树人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基于此,体育核心素养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围绕着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三大方面,从日常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技能项目中,选择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几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塑造和培养自己的体育品质,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道德和意志等。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内容的选择欠合理
受“技术中心论”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核心素养所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内容。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不能像过去一样,以选用运动技能类项目为主,而且要摒弃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和强调技术细节传授的做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情感需要,避免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方法单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示范,然后练习,最后纠正错误。这种套路式的教学,虽然对学生的动作技术学习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练习氛围比较沉闷。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为此,小学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
3.教学场地有限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体育教学也不断受益,许多小学都配齐了必备的体育器材。但由于许多学校占地规模偏小,体育教学场地有限,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无从着手,许多有趣味的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4.运动负荷不够
体育教学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要求,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既学会动作技术,又保证体能的锻炼。但受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运动场地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有时顾此失彼,学生的运动负荷达不到标准,体育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学要不断创新,取得实效。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弹性空间,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发校本教材,加大选修教材的比重,使之更加适应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需要。如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改造:(1)降低动作难度。如在攀爬类的体育活动中,适当减低障碍物的高度,以方便学生跨越;加大栏架高度,让学生更容易钻过。在支撑跳跃类的体操中,不强调第二腾空动作技术。(2)简化、修改比赛规则。如在篮球比赛中,降低规则要求,对不明显的走步、二次运球和犯规动作等不予以判罚,使比赛能顺畅地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提高了运动负荷,也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3)改造场地、器材。如在篮球投篮练习时,把篮筐加以改造,使之能够上下升降,便于学生练习扣篮动作;在篮圈摘套外放一个直径更大的篮圈,以增加投篮的命中率,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游戏。如抖空竹、轮滑、玲珑球、投掷沙包、花样跳绳、球类活动、毽球、民间传统武术等,都可以进行改造和创新。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区别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方式,只有对生活中的体育资源加以筛选、理性改造和加工,赋予体育教学内容以新内涵,如规则意识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塑造等,才能实现对生活的再超越,生成体育课堂的亮点。
2.以游戏创新学习方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改变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的情况,使学习气氛变得活跃和浓厚。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和易疲劳、易恢复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体育运动的特有规律,在体育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环节。如通过游戏比赛的胜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扮演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磨砺他们的意志,从而感受体育课的无穷魅力和乐趣。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练习氛围。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过去单纯的“跟我学”为“自主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会、会学、乐学”。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3.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
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或校园场地、面积的制约,导致无法在短期内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特别是城区学校,尽管有较为充足的体育器材,但由于校园面积小、在校学生规模大,导致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在短期内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此,学校只能面对现实,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开展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如在足球传球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个角落空地,让学生围成几个圈,互相练习传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学生的足球基本功。当然,所有的这些练习都要在教师可控和视野范围内进行活动,以确保运动安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用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如自制沙袋、铁环、陀螺等,既丰富了教学设施,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以实际行动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1.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2.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2.1.1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3.实施策略
3.1 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平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地满足。现在的体育课,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乐趣的一种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所引起的学生乐学情感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中介和桥梁。
3.2 通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其体育视野,激发其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参与的自主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即在保证学生喜好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优先选择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的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一种提供娱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并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
3.3 创新人文教育的方法。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内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简化运动规则,降低难度要求,淡化体育的竞技性,增强群众性和娱乐性,使体育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按照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安排合适难度和标准的项目,让他们加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进步和提高,享受成功的乐趣。重要的是坚决杜绝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要保护身体残疾和有人格障碍的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和帮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无痕"。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全国经过三年多的各级培训与实践,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直面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盲点、拐点,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改革、新举措、新主张和新器材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向全国,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亟待将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产生实效、彰显实绩。
一、正确的导向
可喜地看到,本届体育教学展示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明确提出注重真实性,要尽量消除课堂中的虚假、作秀的成分,体现课的真实与自然,让观摩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能够运用到、复制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要求点评专家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点评,同时在立德树人、技能和体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评课将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展开。学生的体能、技能的提升才是硬道理,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才能彰显实效。一线的体育教师需要的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例,他们折服的是接地气、近本真的体育课堂,他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进行技能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好的示范课,每个人都能够复制的、举一反三的示范课,他们更需要“不需要排练、流程清晰、简单实用、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化难为易、负荷饱满、真实自然”的体育课。
二、展示课亮点
2015年5月23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拉开帷幕,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观摩。参加现场展示的体育课有38节,据统计,大部分展示课的练习密度超过40%、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25节课安排了6~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33节课预设练习密度超过40%;有22节课预设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30节课较好地提炼出课的重难点;有9节课教学设计和教案用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表述;有18节课的教案中有安全提示;个别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8%,平均心率达到140次/分钟。较好地体现了本届展示活动评委会在领队、指导教师联席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三、展示课问题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节课中十几次中断学生练习,让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和图像,脱离了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体育学科如何坚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离开了朴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浮躁;一些课中教师还是经常将40个学生分成4组进行接力游戏,对36个学生排队看4个人跑的设计仍然沿用,说明部分教师至今还是没有密度意识;个别展示课教师使用的器材需要一卡车才能装下,把原本简单的练习“变易为难”,变成了“作秀”,让观摩者“叹为观止”;个别展示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节课有十几个学生踩到垫子上滑倒,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好在没有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38节体育课教案中,大部分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如有较多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用“初步掌握……进一步提高……”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有9节课的教案没有时间分配,有11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8节体育课教案没有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突出。在难点的突破手段上,有部分课考虑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个别课仍然没有摆脱形式化现象;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在个别课中出现了教师讲解、示范错误,教师满场“夸奖”学生,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励手段幼稚化严重,满脸贴小红花。
四、反思与建议
在教案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的浮躁,也反映出了在他们身后的省、地、县级教研员和指导教师的问题,按常理说,全国的优秀体育课是通过省、地、县、学校一级一级的评选上来的,每一个层面的教研员都应该把关,看看教案和看看课,发现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就应该解决。我曾经参加某个省的教研活动,各级教研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当时问,“你们当中有谁认真看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果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如果认真看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解读,答案就在里边。
《课程标准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分钟分为4个部分,分别练习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分30秒,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分30秒内不间断的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困惑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2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及实践推进。微课以其精小直观的特点,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受到各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引领微课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更具灵活性,在微课发展的浪潮中更是走在了前面。体育教学改革也急需在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微课的表现形式符合体育教学的改革需求。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发展需要我们去研究,并找到适合的发展途径。
1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发展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微课发展借助教育信息化这股东风,凸显了其专业职业技术特性,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职业教育系统也举办了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课教学大赛,这大大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的微课发展。体育课作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是职业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理应搭上教育信息化的班车,体育微课也应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发展。可是,经本人调查最近多项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学校微课教学比赛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中,共评出一等奖17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52个,优秀奖102个,其中仅有一个体育微课《跆拳道后踢技术》获得了三等奖。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主办的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中,共有151个职业学校参赛,参赛作品988个,其中体育微课参赛作品13个,最后共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微课作品402个,体育微课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同时,本人还通过百度学术词条索引,查阅大量与体育微课相关的理论文献,发现作者大多是高校或中小学教师,这说明职业学校教师较少对体育微课深入研究。显然,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步伐,它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到底受到了哪些限制,存在哪些困惑。根据目前职业学校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微课制作的特点,本人粗浅地进行了分析。
2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因此,其一切行为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发展。同时,职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技能大赛”的形式来导向学校发展。在职业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也是专业课。因此,在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行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的“副科”势必容易受到冷落,同时,体育微课对于专业发展也并不会带来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很难有所发展。
3职业学校体育微课制作资源匮乏
从学校层面考虑,学校能用于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经费是有限的,它必须考虑到学校的专业发展,把钱用在刀刃上。一个优质微课的制作需要学校各项资源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及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上的指导,缺少这两个因素,要想取得进展将举步维艰。目前,能参加各项比赛的微课都需要有专业的制作公司协助完成,而且价格昂贵,市场价在一万到二万之间。所以,体育微课要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微课制作还离不开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例如计算机老师的技术支持,摄影的技术支持等等,这都需要学校领导的统一调度,才能顺利完成。面对如此制作资源匮乏的困境,体育微课的发展很难有所作为。
4体育微课制作技术瓶颈
从学科特点角度分析,体育课与其它课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体育课除了要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方法、锻炼身体等,更加侧重于实践。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体育微课也将与众不同,它所体现的“知识点”可能是一项技术,可能是运动竞赛中的一个战术,也可能是一种身体练习方法。这就需要微课的表现上要通过人(老师或学生)的动作示范来实现,因此对视频拍摄就会提出很高的要求,后期视频的剪辑处理及制作也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这就像拍一部微型的电影一样,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其中老师可能既要当导演又要当编剧和演员,身兼多职。其中,视频拍摄及后期制作可能是体育微课发展的技术瓶颈。
4.1体育微课视频拍摄难度大
体育微课制作最大的难度应该是视频的拍摄,体育课室外授课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微课的拍摄地点是在室外的运动场地或者是体育场馆内,在空旷的区域拍摄视频在各方面都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在选取一个能体现主题的背景时,不能有任何的背景干扰;取景的角度和机位的选择要能体现展现视频的意图;要保证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拍摄;声音的采集也要求不能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因此,要想拍出一段质量高、效果好的视频,除了需要一台高清的摄像机,一个具备一定拍摄专业知识的视频拍摄者外,还需要一个摄影工作团队。
所以,在拍摄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全面仔细的准备工作,制作者需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剧本,并对剧本内容熟透于心,特别是对需要突出的动作要领、技术重难点、练习的方法等等,在视频呈现的细节上要考虑周全。在拍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亲自出镜,因为微课的价值体现就是提高“收视率”,而这能更多地吸引本校学生的“眼球”。但在视频中老师在语言的表达上,既要普通话标准又要做到谈吐自如,同时摄像机要具有收集声音的麦克风装置,这样才不至于声音失真;示范动作更要力争做到正确无瑕疵,同时拍摄时要多角度地展现动作的轨迹,因为这往往是一节体育微课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一节体育微课效果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视频拍摄的质量,而它需要一个技术团队的精心策划才能完美的呈现。
4.2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高
体育微课的各项素材准备好以后,就要对各项素材进行精细化或艺术的计算机处理。首先,对拍摄好的视频或网上下载的视频素材,需要进行筛选剪辑,并进行文字加注,如有必要,还要添置背景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视频编辑软件,当前网络上可下载的有多种制作软件,例如,Corel Videostudio Pro Multilingual、爱剪辑、拍大师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视频格式的转换来放慢视频的播放速度,从而放大动作的细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要对所有的素材进行ppt制作。其中,对一些图片素材可用美图秀秀或图片转换器等软件进行编辑;或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和动画的制作。制作ppt时要力求背景素雅、文字简洁、图片及视频清晰。最后,要进行屏幕录制及制作。可以运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进行录制,录制过程要注意分部录制以提高效率。录制完成后,要对视频声音的大小、插入视频效果等进行调整,最后生成FLV.和MP4.格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也是广大体育教师所欠缺的。
5体育教师主观因素
体育微课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它的制作必须是由体育教师来主导完成的。因此,体育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及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微课的发展。职业学校以专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决定了体育课的价值在职业学校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容易产生职业懈怠。同时,体育教师也很少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各种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专业素养得不到持续的提高。
5.1职业懈怠
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职业懈怠现象,主要是因为对学校办学理念不理解而做出的消极反应。职业学校更是以专业发展为导向,技能大赛金牌数才是考量学校成绩的主要标准,专业课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体育教师只是学校的不可或缺的“标准配置”。体育教师大多曾经是学校竞技场上的尖子,是学校的体育明星,是广大师生目光的焦点。踏上工作以后,满腔热血碰到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往往更容易出现职业懈怠,工作热情下降。在面对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行程中,自然容易受到忽视,体育教师甚至会对微课这种形式持排斥或怀疑态度。其实,体育教师大都性格直爽,学校领导只要能够真正关心体育教师,并采用一些激励机制,就可以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5.2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机会少
一名教师的成长,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开阔眼界,提高工作业务能力。目前,国家对于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教师有很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继续教育的机会往往轮不到体育教师,长此以往,体育教师的职业眼界、职业素养就很难得到提高。微课的信息化程度很高,而信息化发展是跳跃式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对于微课的认识以及了解微课的发展趋势,否则就很难跟上当前微课发展的节奏。
6结语
根据分析,当前职业学校体育微课的发展存在一些困惑。职业学校以专业发展为政策导向的现状导致了体育微课发展的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得到学校的资金保障及技术支持;体育微课制作存在技术瓶颈,其中,体育微课的视频拍摄难度大,后期制作也需要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因体育教师的工作较少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职业懈怠,同时缺少能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微课要想有实质性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钻研体育微课的制作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修养;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骨干,以点带面,营造学校体育学科的信息化氛围,体育微课的发展自然会有所起色。
参考文献:
[1]邱伯聪.体育微课的质性、制作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12):57-59.
[2]蔡志清.体育微课教学研究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 :21-23.
[3]占玉珍,段宝斌.体育信息化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的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104-105.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生命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关联性;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近十年来的改革历程,并从生命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地方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认为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地方院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时数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及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等方面存在主客观因素的缺憾,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地方院校 大学体育课程 思考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当今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当自我的期望值与现实社会形成落差时,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表现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2009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在事故死亡的24名大学生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13人占年度死亡人数的54.17%[1]。近十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等地方院校的大学生自贱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学校及广大的师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警示。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显得尤为地重要和迫切。而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目前,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将其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2]。所以,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去,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身体在动态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将是我们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地方院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绩,但是今天,我们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改革与创新,发现其中有着许多的缺憾,本文试图以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正视这些缺憾,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体育课堂中去,重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绽放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新亮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与相融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所蕴涵的理念各有特色,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大学体育所倡导的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等理念。它有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核心是人的健康,即“健康第一”,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为载体来实现人的身体、身心、社会适应性等多维健康理念。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活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3]。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即“生命第一”,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4]。一个人生命的不完整说明了身体与灵魂的不协调即不健康。两者所追求的都是身心整体和谐发展。而大学体育课程的本源就是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和大学体育是相通、相融的。特别是现阶段针对青少年因各种心理疾病而诱发的残贱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去显得尤其地重要与紧迫。
一、体育课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骨骼发育快速,上好体育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健康第一是人生的黄金法则,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身体素质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养成运动的习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学校期间,学生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艰苦耐劳的优秀品格。现在有中考体育的约束,各初中学校对体育课还是非常重视的,体育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于高中生来说都要高出许多。同时,大课间活动也是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大有益处,学校以跑操的形式展现,慢跑对于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学校还应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做好学生健康检查、体质健康监测、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工作。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质测试,对于不及格的学生还要落实,进行再练习,学校每年还要存档,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研究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发展情况,找出不足,进行再改进,真正落实体育与健康课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课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所学到的动作对于学生将来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对学生要全面负责,规范学生的运动动作、运动习惯。在当今规范办学的背景下,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阳光运动1小时,每个学生至少要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教会学生身体特点的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体育器材进行锻炼,掌握2或3项球类运动,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进行练习,长成健壮的体格。学校体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教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是要教会学生的运动技能,在掌握了运动技能之后能够自己进行锻炼身体,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落实新课标、新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实践,进行再修订,课程的基本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见下表。
课程标准两个版本理念内容的比较
1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的课程概述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改推进的理论基础。但是因为高中体育课程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微妙关系,所以高中体育的课程教学要在切实贯彻以三个核心教育为改革目标的同时,还要高举“健康第一”的大旗,积极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潮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呈现出四个新的特点:一是以身心健康为首要的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更多的表现出现代化的时新特征;三是重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以体育专业与体育爱好的双向发展为基础,践行“终身学习”的新观念。
2 当前中国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2.1 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当前许多高中都开展了体育课程,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部分高中学校内部还存在着语、数、外等主要课程长期占据体育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现象。当前部分高中学校忽视了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工作,新课标的要求形同虚设。体育课程改革不但缺少行动策略,而且力度有限,这给高中体育教育发展带来阻碍的同时,也让部分高中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其实,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高中学生在不断吸收新知识,了解更多社会百科知识的同时,他们的身体也正在迅速的发育成熟,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们像早晨含苞待放的花朵,正准备迎着阳光绽放。他们需要优质的体育课程来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2 对体育教学的创新程度不高
当前许多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体育课程较多是对一些,如跑步、跳操、仰卧起坐等基础课程内容的训练。同时一些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方式也较为简单,高中体育考试就是常规性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长跑或者短跑项目,例如,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跑完八百米算考试及格,所用时间越短则分数越高等。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考核的灵活度不够,所以许多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觉得索然无味,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对高中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与此同时,许多高中体育的教学工作者安于现状,缺少对体育教学的尝试与创新,让高中体育教学的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3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滞后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开展,高中体育教育的目标也从以往的只关注学生身体素养的方面,上升到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首先,高中体育要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其次,高中体育要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高中学在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同时,学习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积极乐观的学习与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锻炼、提升的初级阶段,高中体育教师对于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引导不足,没有建立起体育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潜在联系,让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疏导、人格培养的目标无法有效达成。
3 高中篮球模块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经过本人对随机抽取的1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调查之后,通过数理分析得到以上结论,再结合本人查阅的国内外关于高中篮球模块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的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对高中篮球教学实施新的模块教学之后,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是不足够明确知道自己学习某门科目的目的的,他们学习知识迫于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压力,一旦他们对某门功课没有兴趣或者产生了讨厌的态度,他们就会采取厌学、无所谓的态度。采用篮球模块教学之后,我明显地发现学生们学习篮球体育课的兴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主动期待篮球课的到来,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篮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篮球体育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对高中篮球教学实施新的模块教学之后,学生在篮球课学习过程中更加地懂得了沟通和团队合作的重要
与人沟通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是每个人走入社会之后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强弱与否是对一个人是否合格成才的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当今竞争社会对一个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高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高级阶段,包括体育老师在内的高中老师必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与人沟通、交流和团结合作方面的能力,因而,对于教授篮球课的体育老师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篮球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技能,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对高中篮球教学实施新的模块教学之后,我发现学生们除了很积极主动地要求进行篮球教学之后,学生们打篮球的时候更加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懂得相互关心和帮助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高校;公体;篮球课;教学改革;以人为本;教育公平
篮球运动广受大众喜爱,篮球课已成为学生校园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比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篮球课教学存在篮球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片面、教材使用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不科学等问题”[1]。结合实践,本文总结为教学目标的不同定位视角;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教学方法不够针对性;教学评价偶然因素高、人文素养评价低等。这些问题受惯性教学思维的影响,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篮球课教学中。为了学生、教师以及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现存问题教学,创新篮球精品课程。
1、教学目标的层次与视角定位
“健康第一”是现行公体学生体育课的首要培养目标。其次还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但现有目标分化过细且没有把学生首需的运动愉悦放到应有的位置,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碰撞产生矛盾。
教学目标的层次从人的角度,按培养人才结构的顺序,首先是培养人即人文素养,其次是人的专项化特征目标,包括运动快乐、健康第一、技战术等,其中运动快乐是即时感知和体验目标,健康第一是长期和持续目标,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应该在健康体质的长期目标下,享受运动愉悦的过程快乐;从物的角度,按课程特征分,首先是专项技战术,其次是体质体能、人文素养等。
当今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文素养的提高。思想的异化、道德的滑坡、浮华的侵蚀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首抓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急需解决和应大力提倡的命题。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先育人后授业,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和人文素养,其它专项化目标培养将失去意义,甚至成反作用。对比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现存目标体系(表1),本文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合并组素养,位列首位,强身健体的结果目标与运动愉悦的过程目标相结合,以学生需求为本,配合学校教育为律,建立了人文素养为前提,运动愉悦为主体,增强体质和技战术为特色的新的教学目标体系。
表1学生需求、教学目标及其改革
学生需求现存目标改革目标运动愉悦运动参与人文素养技战术运动技能运动愉悦、强身健体、技战术健身身体健康交往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学内容的回归与精选
公体学生篮球课教学内容专业化分类过细,纯技术性过高,学生实际所需求的兴趣性、实战性、娱乐性内容缺乏。即现行教学对学生的大众化需求赋予了专业化内容,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应回归到篮球运动的集体、游戏、实战本质中,构建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就像游泳要在水中学习一样,篮球同样要在实战中健身练技、享受运动快乐。“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以学生参与篮球运动过程得到娱乐性心理感应为切入点”[2]。单一枯燥的练习技战术只会减少篮球魅力,不符合公体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也不应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很多的技战术,应重点突出、精选典型。
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现行教学内容为对照,本文把纯技战术内容调整到实战情景中(表2)。一对一是最基本的单元,团队建立在个人能力之上,离开个人能力谈团队配合是空谈;三对三既是半场正规比赛类型又是最好的配合练习形式;四对四是课外篮球最常见、最大众化形式;五对五是唯一的全场正规比赛类型。内容排序上,改变以往从进攻开始的教学,强调先防守后进攻,不防守就没有资格去进攻;趣味篮球是学生所需、课堂必备的篮球多元化发展的结晶;投篮是篮球最核心的元素;游泳和太极拳是本校地域特色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由于受季节和内容限制不能单独开课,所以融入到各项目中,占有一定学时。从表2中可见,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体系集经典、实用、趣味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繁杂与枯燥。
表2现行内容与改革后内容对照
现行内容[3]时数改革内容时数简介篮球运动的特点、锻炼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1趣味篮球2篮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投篮4脚步移动1运球技术2一对一个人防守技术保护式控球6传球技术 2投篮技术2三对三协同防守掩护跑位2个人防守技术 2持球突破1四对四盯人防守区域进攻6抢篮板球1快攻2五对五联防防守进攻联防4传切、策应、掩护(侧、反、后)4防守配合2学校
特色游泳太极拳4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4半场区域联防与进攻4考核2合计3232
3、教学方法的专项化特色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手段、形式以及途径。其效果宜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如人均场地设施使用率低、学生参与时间短等。对其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缓解教学矛盾的重要环节,同时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化进步也要求其不断创新。“传统的篮球教学,通常强调教学组织严密、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过分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4]。本教改结合探究式试点课程和篮球运动发展特点,在篮球情境中讲解、示范、试做、探究、实战。方法上减少讲授、突出重点、注重过程和实效,方向上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组织上分组设队,队长以点带面,手段上随堂检查、重视质量。
4、教学考核的结构化调整
受到传统体育专业竞技化教学体系思想的影响,现有公体考核内容单一片面、耗时,成绩偶然性高,人文素养比例几乎没有,主观努力和参与度评价比例过低,技战术评价比例过高,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目标,不能实事求是灵活应变等。本文通过降低技战术比例,增加人文素质比例,提高过程评价即平时表现解决上述问题,建立课堂表现40%、体质体能20%、技战术20%、学校特色20%组成的教学考核体系。此调整是教育公平的具体现实体现,有利于教师根据统一安排合理控制平均分,避免按得分难易的错误选课动机,解决不同专业学生水平以及不同项目评分标准造成的积点分不公。对于公体学生,人文素养大于技战术,主观努力大于先天素质,运动过程及过程中的心情才是主要的,技战术等专项化素质只是修饰,并不是他们将来的谋生手段。
5、结束语
教学目标应以人为本,先育人后授技,运动愉悦即时目标结合健康第一长期持续目标。教学内容需依据教学对象特点精选典型,兴趣结合实用,实战结合愉悦。教学方法应符合篮球项目规律,教师精简讲解、典型示范,学生在实战情景中练习、探究和运用,分组设队结合课堂检查,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考核要体现教育公平,必须调整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和过程评价比例,避免唯技术论和应试教育。建议学校松绑教师,制定大纲应粗线条,不宜过细,重点应是方向的把控,而具体的内容、措施、方法等应放权给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学校只需限定各项比例和整体合理化分数段从宏观上管控。
参考文献:
[1]黄向平,李新科,朱波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02):111.
[2]靳厚忠,范宏伟,刘晚玲等.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学刊.2010(8):7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心身健康、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体现在教学资源在改革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效的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是此轮教学改革的亮点与关键环节。高职体育教学使用多种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学中能够利用的要素与条件,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因此,体育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缺少教学资源认识,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埋没。各高职院校应该全面研究体育教学资源的相关问题,增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提升开发与改革意识,进而让高职体育教学呈现出地域性与多样性特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终身体育健身技能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健身知识的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教育健身资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终身体育健康观念取代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把体育课的教育落实到培养智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健身运动;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杜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动机,充分认识接受终身健身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健身的技巧,懂得利用各种体育资源的方法,养成长效机制的运动习惯;最后,掌握终身健身技巧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设定自我运动目标、安排自我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成为真正自觉的终身健身的爱好者。只要每个学生都养成自觉终身体育健身锻炼的动机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习惯,才能终身坚持健身运动,以适应今后紧张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重视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在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针对高职院校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步就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而要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不但应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同时还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对于综合类的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多,所以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的性质相应的也就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职业需求,在进行不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就应从不同职业的职业特点出发,对学校所设置的每个专业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充分了解和掌握该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其次,在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时,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注意抓住特色化的核心。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需求,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需要“做什么”的问题;而设置教学目标时的特色化,解决的则是如何与众不同,如何更好的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好的赢得竞争优势的问题。通过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极具指向性和针对性的设置,能够将学生的发展更好的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就业领域,不但突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该就业领域的竞争能力。
三、创新体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进行思想创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中,主要以就业作为导向,以岗位作为发展核心,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要充分展示体育的多方面内容,让学生建立终身锻炼思想。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确保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了解自身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并提升学生岗位特殊的身体素质发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以一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应对未来的职场生活,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高职体育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应对体育评价与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不仅仅是对学生运动成绩、体育能力的评价过程,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体育素质与学习态度。例如,对高职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可以通过将学生日常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技巧、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根据无故缺课与迟到早退现象进行体育出勤考核,根据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认真或者自由散漫学习态度进行分数评价。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体育评价考核的重点,可以通过一系列体育理论试题的设定,以笔试方法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另外,还有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让与技巧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数评价。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掌握,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应做到有考也有试,通过综合各项因素进行体育考核与评价,相对于以运动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和科目,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体现出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而且显示着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严重滞后,体育教学发展水平难以符合现实要求,因此,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