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

第1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并购行为成为企业经营常见的行为;本文探讨了影响并购绩效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并购绩效 影响因素 建议

一、研究意义

企业为了进行自身经营扩张,增强企业经营实力,往往采用并购行为来达成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市场并购行为愈发频繁,但并不是每一次企业并购行为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恰当时机的企业并购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资源浪费、人力资源冗杂等消极影响。因此,分析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可以促进企业并购行为为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长远发展,使并购行为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

并购主要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其中,兼并主要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通过合并组成一家企业;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资产或股票,获得对该企业的资产的所有权的行为。并购根据其不同功能或产业组织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目前全球并购已经历5次并购浪潮:19世纪以横向并购为主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20世纪以纵向并购为主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以融资并购方式为主的第第四次并购浪潮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并购浪潮。

针对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余燕妮(2012)通过Bootstrap-DEA、非参数面板协整以及边限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并购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探讨了影响企业并购绩效因素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影响并购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汇率变化、市场现状、货币供应情况。而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规模与并购绩效息息相关;税收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企业保证并购绩效,促进企业的并购行为。

张旭(2012)通过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分析出影响企业并购技校的12种并购动因,并对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在并购动因的不同上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与非财务指标角度两个维度上,对国有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绩效评价,认为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和产业环境、并购策略、并购整合、决策者行为、员工与企业文化这五项因素。最后,从政度角度,针对并购活动的全过程提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建议。

王凤荣(2012)则通过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根据行业生命周期为研究维度,探讨政府干预对于不同阶段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政府的适度干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增加,而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则会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政府干预的研究,探讨企业并购行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对于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的认识更加客观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采用任何维度不同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内外两个部分来体现,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选择并购的时机、选择并购的方法以及针对并购后续的资源整合计划。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主要有被并购方所处行业环境特征,国家宏观因素影响、国家政策导向、货币供求关系、行业融资状况等宏观因素。

三、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的建议

针对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从政府层面,针对国有资产主导的企业,政府应该分清行政角色和市场监管者角色,减少直接以政府形象介入企业间并购行为的发生。政府过多的干预国有企业的企业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原则,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的绩效。因此,政府应该对于市场履行监管的职责,完善并购行为的相应法律法规,但对于国有企业给予充分经营自和企业自由意志,充分发挥资本的聚合效应,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市场层面,应继续发挥市场主导情况下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进行市场完善和市场资源优化。各个行业的行业特征、生命周期等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征,并购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时间都适合企业经营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进行资源选择的主动型,针对并购行为的行业特征做出不同的行业引导;完善市场体制,降低企业间沟通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效用

最后,从企业层面,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状况,适时进行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并不一定时刻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不当的并购时机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带来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因此,企业应该首先对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进行准确合理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考虑并购成本等,仔细分析并购动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对于被并购方所处行业状况进行仔细了解,合理选择并购类型,防止盲目扩张;注重并购后企业的资源整合,使企业在并购后能迅速实现自身的经营与发展,使并购产生积极地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 余燕妮.企业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的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2.

[2]余鹏翼,王满四.国内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03):64-70+96.

第2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标志着知识与技术经济的到来。这使得企业已经不能单靠自身发展来满足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研发和开拓新技术的需求,更使得企业不可能独自控制所有知识产品和相关技术。并购的成功与否,需要对并购做出绩效评价,然而传统评价方法不能全面考虑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不适用此类企业的并购绩效考评。

并购绩效评价评价方法

一、并购相关概述

(一)并购的概念

并购的内涵十分广泛,学者们普遍认为,并购是指一家公司收购另外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从而获得被并购公司的控制权,主并购公司掌握了部分或全部Y产,就有权利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完成收购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现金方式完成收购,也可以通过股票增发的方式来完成收购。根据并购的不同类别和并购不同时期的特征,可以把并购分为以下几类:(1)横向并购;(2)纵向并购;(3)混合并购;(4)多元化的“金融杠杆并购”;(5)跨国并购。从并购企业和交易目标公司的并购是否直接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并购两种方式。

(二)并购绩效

跨国并购绩效是指跨国并购中被收购公司依法纳入并购企业之后,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并购目标实现情况。企业并购绩效主要评估是否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分配,是否实现协同效应等。并购绩效一般分为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

财务绩效是指跨国并购对运营的生产结果的评估,通常是通过和并购之前业务的财务数据变化来衡量,为了全面了解并购绩效,有时企业还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评估并购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跨国并购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来反映跨国并购是否增加了股东财富。市场绩效可以分为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

短期的市场绩效是指企业的跨国并购之后,股价如何波动。而长期的市场绩效是指在跨国并购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公司并购整合后股票价格变动情况。

二、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一)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评价绩效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符合企业绩效评价的客观性要求。评价体系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能够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选取的指标定义清晰,指标数据应客观公正。只有做到评价的客观性,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才更真实、客观。

2.权重合理性原则

该原则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系统各部分的权重做出合理分配来构成总体的评价。当选择指标和建立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构成评价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是否合理。根据不同的因素,相应的给出不同的权重,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评估内容。基于合理的权重分配的评价体系是为了突出重点评估的问题,这样就使整个评价体系得到了优化,并使整体评价相对均衡。

3.适应性原则

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等因素。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该考虑我国的特殊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4.可追溯性原则

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到财务数据来源是否具有可追溯性,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指标必须明确清晰,可以分析数据的历史趋势以及对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此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应该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综合性原则

由于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反映公司真实的业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静态指标和动态特性应该综合考虑,才能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财务指标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发展能力以及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筛选出了1项关键指标,构建了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评价并购企业的财务绩效,如表所示。

三、结语

本文根据财务指标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发展能力以及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筛选出了1项关键指标,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评价并购企业的财务绩效。

尽管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我们相信,本文对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所做的探索,对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和实践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75-82+97.

[2]周芬,王菲,俞晨越.战略视角下的电子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与经济,2014,02:86-90.

第3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集团; 并购模式; 并购绩效; 生命周期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河北省能源局在“201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依托开滦集团和冀中能源集团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一个矿区由一个投资主体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煤矿企业集约化发展”。河北省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收购,而并购是把“双刃剑”,并购不当会产生负效应。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煤炭企业集团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检验其并购过程的有效性,为煤炭企业集团并购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河北省煤炭企业集团并购状况分析

目前,河北省主要有两大煤炭企业集团——开滦集团和冀中能源集团

(一)开滦集团并购历程与并购模式

开滦集团是河北省特大型煤炭企业,其前身为开滦矿务局,自1999年改制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型。集团从2005年开始进入并购历程,2006年收购河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院为其全资子公司,属于混合并购;2007年开滦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开滦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现在的内蒙古开滦宏丰煤炭有限公司60%的股权,属于横向并购;2007年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山西中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山西介休倡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41%的股权,属于横向并购;2008年内蒙古开滦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准格尔旗云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7%的股权,属于横向并购;2009年收购现在的开滦德华库车高科能源公司70%的股权,属于横向并购;2009年集团下属公司加拿大中和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现在的加拿大开滦德华矿业有限公司51%的股份,属于横向并购;2009年集团新设合并内蒙古开滦化工有限公司,控股90%,属于纵向并购;2010年重组整合河北汽车集团,属于混合并购。

(二)冀中能源集团并购历程与并购模式

冀中能源集团也是河北省特大型煤炭企业,2008年6月由河北金牛能源集团与峰峰集团联合重组而成。集团自2008年成立以来进行两次大型并购重组活动。2009年冀中能源在对华北制药重组之前,收购人通过子公司华北集团间接收购华北制药27.88%的股权,收购后直接与间接合计拥有46.91%的股权,属于混合并购;2010年川航以97%的股份控股东北航空,并联合冀中能源集团,重组东北航空,成立河北航空公司,冀中能源集团占河北航空公司62%的股份,属于混合并购。

(三)两大煤炭企业集团并购时所处生命周期

收入增长率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不同生命阶段企业收入增长率并不相同:创业期(或复苏期)收入增长率较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成长期企业收入增长率较高,且逐年上升;成熟期企业收入增长率较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到了衰退期,收入增长率为负,且绝对值逐年增大。在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衡量指标时,以收入增长率为主,以企业寿命为辅。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将两大煤炭企业集团10次并购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企业并购发生时主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见表1。

二、基于AHP的煤炭企业集团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指标的设计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有股票市场法和财务指标法。由于我国股市发育时间短,信息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股票市场法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本文选取了不受样本量限制的AHP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我国2006年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和煤炭财会专家调研结果,以及结合煤炭企业集团实际情况,选取了以下4个方面和15项财务指标,构建评价指标层次模型,见表2。

B1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B2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总额)、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净额)、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

B3偿债能力: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资产)、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速动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存货)/期末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B4发展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 /上期净利润]、总资产增长率[(年末总资产-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

(二)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元素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一般采用1—9级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见表3。

(三)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根据专家评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子准则C层各项指标相对于总目标A层的权重,见表4。

(四)不同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中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均为倍数形式,而其他指标均为百分数形式,加权后综合得分不易观察变化,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借鉴张卫华、赵铭军(2005)的研究,采用均值处理法对不同类别指标进行无纲量化。两大集团15项指标均值处理化后结果见表5和表6。

三、不同并购模式下的煤炭企业集团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一)计算煤炭企业集团各年绩效的综合得分

根据表4计算的指标权重,分别乘以表5和表6中的15项指标值均值,得到的每年期望值就是两大煤炭企业集团各年绩效的综合得分,见表7和表8。

(二)不同并购模式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1.横向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对煤炭集团5次横向并购进行评价分析,分别比较不同生命周期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的财务绩效,见表9和表10。

从横向并购绩效可以看出:成长期并购后两年的绩效虽然不如并购当年,但均好于并购前一年,说明并购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尽管并购后的整合不利;成熟期并购后连续两年的绩效都好于并购当年,且逐年上升,并购效果理想。综合分析结论:成长期和成熟期横向并购效果较好。

2.纵向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对煤炭集团1次纵向并购进行评价分析,分别比较成熟期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的财务绩效,见表11。

从纵向并购绩效可以看出:成熟期并购后连续两年的绩效都好于并购当年,且逐年上升,并购效果理想。2009年开滦集团处于成熟期,经历2次横向并购和1次纵向并购,并购效果较好可能是由于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共同作用的结果。

3.混合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对煤炭集团4次混合并购进行评价分析,分别比较不同生命周期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的财务绩效,见表12和表13。

从混合并购绩效可以看出:成长期混合并购当年绩效较差,并购后一年上升,然后又呈下降趋势;成熟期混合并购后一年内绩效均好于并购前一年和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二年暂无数据),并购效果理想;创业期混合并购后绩效低于并购前一年,效果并不理想。综合分析结论:创业期和成长期混合并购效果不理想,成熟期混合并购效果较好。

四、对煤炭企业集团并购决策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并购应考虑主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煤炭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考虑其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与不同并购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并购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主并企业的经营绩效。经实证分析,成长期横向并购和成熟期混合并购效果较好,成熟期的混合并购为衰退期的多元化发展及重新确定主业奠定基础。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是并购决策的主要关键点,可以科学选择并购类型。

(二)企业并购可以考虑不同并购模式的组合

任何并购都会存在风险,从风险规避角度,企业并购不可能是单一的、孤立的活动,这就需要主并企业在选择并购模式时,综合考虑各种并购模式的组合,走创新发展之路。如开滦集团在成熟期时,采用纵向并购和横向并购,实现并购效应最大化。

(三)正确选择并购时机以适合并购目标

同一并购模式在不同生命周期下并购效果并不相同。如混合并购在创业后期和成长期并购效果不理想,但在成熟期并购效果较好。煤炭企业在决定并购之前,一定要对并购目标、所处生命周期等内在情况有一个全面、周密的了解,既可以避免并购草率行事,又可以抓住并购时机。

(四)主并企业应注重并购后的整合效率

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是实现良好并购绩效的重要部分,通过有效资源整合可以降低整个并购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人事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等。多项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考虑两家企业并购后如何能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及通过整合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增加模仿难度。煤炭企业在并购后应重点关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财务五个方面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蔡柏良.中国现代企业并购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多项并购效应的综合得分模型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7).

第4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绩效与行业;并购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获得海外市场份额,掌握较新的科学技术,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然而并购企业的并购计划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分析原因发现,除了国内并购制度不够规范,并购手段不够成熟外,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恰当也是导致很多并购案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和研究各行业内的最优并购策略,以此为依据为各行业内的企业并购实施和行业监管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对于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的计量及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主要基于股票市场),会计研究法(主要基于公司的财务经营业绩),访谈调查研究(主要基于对公司管理层的采访结果)和个案研究(主要基于管理咨询界专家的研究分析经验),其中前两种研究方法使用范围更广,是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Jensen等人认为实施并购后,目标公司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其超额收益在15%-30%,然而并购的实施方并没有获得显著超额收益。Gregory总结发现实施跨行并购的企业在发生后的两年时间段内的平均超额收益为-11.33%,而同行业并购在同样情况下的并购实施方实施的平均超额收益为-3.48%。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件相关时间发生起步较晚,相关学者一直在参考国外的文献研究理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关注市值交易量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管理效率的会计研究法。张新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分析了十九世纪末的十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1216起并购事件,运用市盈率和利润增长率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对被收购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而对收购公司产生了负的利润影响。朱滔依据时间长短比较研究了1998-2002年间的一千四百余起并购事件,研究发现,实施企业并购会在短期内为并购行为的收购方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则会使收购方遭受显著的财富损失。

(三)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变量分析指标研究并购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而是将企业并购的数量作为自变量,研究并够数量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并结合对应的市值增长率的变化来研究在十年的时间里,企业并购为上市公司带来的中长期绩效。虽然在所选取的时间企业并购行为受到其他因素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但数据分析结果依然能够明确的对并购策略进行评价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该文中的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价数据来雅虎财经2005-2015历史价格中的年末复权收视价。2005-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全文中选取的上市实体为上交所、深交所中流通的A股中在2005年之前上市并且历史数据完整的股票,共计1103支;全文中使用的并购数据是以并购完成日为基准依据,共计23070起并购。

(二)分析方法

传统的企业并购案例中,绩效考核的测量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对于并购的反应作为杠杆,用来计算企业并购的绩效,不客观的高估了某些大型交易(超过股票现有市值3096的交易)的并购效果,从而对应的低估了小型并购交易的绩效,也就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也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本文研究了2005至2015十年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数量统计数据,按并购数量划分不同类型行业分析并购数量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虽然市值变动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不妨碍我们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数据间的联系较为清晰明确。

使用并购数和市值增长率两个变量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按照并购数量和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市值增长率接近,而第三类市值增长率相比较高。进一步研究数据发现,第三类中的案例与聚类中心的距离普遍更大,即第三类中的案例更分散。根据聚类结果分析,我们按照并购数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划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虽然上述研究仅依据行业采购数量对行业分类研究,找到恰当的策略和实现价值所需的执行能力。但对于确定行业在不同时间是否实施采购计划未得到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行业进行细分,找到不同行业,不同采购数据下对并购后市值增长率影响,从而找到最优策略。虽然个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是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聚类分类特征。

本文根据CSRC行业分类进行行业划分,字母沿用《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分类代码进行标识。13个类别分别为:A农、林、牧、渔业;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业;G信息技术业;H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业;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M综合类。我们将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效果按上述行业标准划分得到结果如表2:

表中空白项目表示该项研究参数案例少于五件,为减少误差所以舍弃。根据以上行业市值增长率,可以发现部分行业适合采用的行业采购策略类型和对中长期绩效的影响。其中市值增长率超过50%则认为存在最优策略,如果少于50%则认为该行业不存在最优策略。

三、实证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以及综合业的采用冒进型策略获得较大的市值增长率提高浓林牧渔业、采掘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采用保守型策略获得市值增长率提高;制造业的最优并购策略为规划型策略;其他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最优并购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以特定策略作为行业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于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的原因分析如下。

冒进型:使用冒进型策略的公司往往实施了大量的并购行为,但股票市价增长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如此,并购仍然为企业扩大发展的重要策略。使用这一策略作为最优策略的行业中,一个典型代表是信息技术业,因为这一行业为新兴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需要不断的吸收各大公司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方式促进发展。另外一个选择冒进型策略为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资本中占有主要份额为土地和在建工程,并购使企业获取资本的最优方案。

保守型:应用这一类型的企业较少地进行采购行为,缺少完善和积极的并购策略。因此,我们很难将采购数量与中长期采购绩效寻找直接的联系起来。因此增长缓慢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行业是采用保守型作为最优采购策略的主要行业,例如资源采购类行业、采掘业。这类行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审批和技术扶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地域性。相比较信息技术产业,更适合采用保守型策略。

规划型:采用规划型并购方案获得成功的较少,主要为个别成熟企业制定的成功的战略,其高市值增长率与并购并没有直接联系。制造业作为各国的经济命脉,有着雄厚的发展背景和成熟的产业链,担心总体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更新缓慢,制药业的发展更多依靠营销手段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率。因此制造业适宜采用规划型采购策略。

四、结论

(一)行业最优并购策略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将沪深A股上市公司依照并购数量与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冒进型、保守型和规划型。其中,冒进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对技术革新要求高的行业,如信息技术业威需要不断通过并购来保持在业内竞争力的行业,如房地产业。保守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已经发展成熟并处于稳定缓慢增长的行业,如采掘业、农林牧渔业以及运输仓储也。规划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发展迅速且对企业并购依赖性不大的行业,如制造业。根据行业分类结果,本文得到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如下:房地产、网络软件、社会服务行业最适宜采用冒进型并购策略,资源类和依靠政府管理的行业最适宜采用保守型策略,制造业最适宜采用规划性策略。

因此我们给出建议,当企业进行投资时,现根据市值和行业发展类型判断自己适合的并购策略,发现适合的方向要及时调整。即使对于刚进入市场的公司,也根据本文的行业类别进行分析再进并购判断。同时并购方也可根据此研究选择适合的并购方案,来拟补自己的不足,寻找共同发展的并购方。

第5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并购融资; 并购方式; 融资渠道

一、绪论

企业并购不仅是实现企业改造、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企业资源重新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并购能迅速地改变企业的价值,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并购融资有良好的资本市场基础,融资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并购融资上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更加合理地设计并购融资结构,加大了并购活动成功的可能性。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并购活动起步较晚。一方面,并购市场的日益壮大使企业对并购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我国融资工具匮乏,融资渠道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融资中介机构不完善。这两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尖锐的矛盾,本文主要从并购融资方式着手研究这一矛盾。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研究并购活动的运作机理,探索完善我国的并购融资机制,从而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进行并购实践的第一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研究现状

谢健(2008)认为并购融资是并购企业顺利完成并购的技术性条件,通过规划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决定通过哪种手段和渠道融通资金。他着重从狭义融资的角度,即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讨论企业的并购融资。要使并购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并购工作前功尽弃,关键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充足的资金,否则,不但并购没完成,还可能受到对方企业反并购的打击,使并购企业遭受重创。刘皖青(2008)在分析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了并购实例,选取了我国并购实践中一个典型的并购融资案例,即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股权置换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下比较适合也比较有效的并购融资方式。黄琨(2005)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自身积累的速度赶不上资本集中的速度,企业应该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并购经营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冯根福、吴林江(2002)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收益这些单个并购企业或全部并购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并购融资定义的界定、个别案例的评价以及并购融资的绩效研究,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单一、零散和粗略的研究,而未在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这一横向角度上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在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机制的问题上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没有结合实证进行直观系统的分析。

三、选择并购融资方式的优化模型

在介绍各种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定量方法对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建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优化模型,得出各种方式的选择条件,确定最优负债融资规模和最优股权融资规模。

(一)模型理论基础

以往的并购融资结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融资方式问题,理论上,按照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完全信息资本市场中,同一企业内或者同行业的各种企业之间无论采取任何一种融资方式,企业的市场价值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企业的现实经营过程当中,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所掌握的信息新旧、多少程度有差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融资,就需要一个最优并购融资结构作为支撑,所以建立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优化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在何种条件下采用何种并购融资方式。

(二)模型假设

1.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整体完全收购;

2.经营者可以较充分了解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情况,而投资者不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投资者不能准确把握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能力,只能根据同类企业市场的一般产出能力,估算和制定债务价格与股票价格;

4.经营者被动接受投资者制定的债务价格和股票价格,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并购融资方式;

5.内部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是企业可以选择的三种并购融资方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有资金内部融资达到所需的并购资金,但仍然渴求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获得更多的并购资金,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6.企业制定的违约惩罚条款较为严厉,提供债务融资的企业不会违约。

(三)选择各种并购融资方式的条件

四、结论

本文以并购融资方式为切入点,结合数学方法和案例对内源融资、负债融资和股权并购融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三种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模型,对企业并购活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应该更加注重法律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完善,为企业并购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研究还会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些理论结果也将广泛运用于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并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1).

[2]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3] 陈宇,杨华,伍利娜.关联股权交易不同支付方式下的投资者收益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11).

[4] 袁天荣.控股股东在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中的行为动机分析[D].对外经贸大学,2006.

[5] 解保华,高荣兴,马征.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6] 翟进步,王玉涛,李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与并购绩效:“功能锁定”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23-55.

[7] 周小春,李善民.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8(5).

[8] 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9):51-58.

[9] 李善民.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

[10] Martynova.What Determines the Financing Decisions in Corporate Take over’s: Cost of Capital,Agency Problems,or the Means of Payment[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9.

第6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企业成长的两种途径——内部资源的积累和外部资源的吸收各有利弊,并购其优势就在于能够使企业实现快速成长。通过对国外并购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战略管理学派、资本市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学派等四个对并购活动绩效进行研究的学派。通过对这四个学派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并购绩效问题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收购;兼并;绩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76-02

目前国外进行并购绩效研究的学派可归结为战略管理学派、资本市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学派等四个学派。其中战略管理学派主要考察并购双方战略的拟合(Lubatkin,1987;Singh &Montgomery,1987)对并购创造价值的影响;资本市场学派对并购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交易的特征和并购双方公司的特征;组织行为学派的研究主要考察组织文化拟合(Datta,1991;Chatterjee等,1992)以及组织并购经验(Haleblian & Finkelstein,1999)对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而过程学派基于并购的过程观,认为并购价值的创造主要来自于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的整合(Haspeslagh & Jemison,1991)。

1 战略管理学派

战略管理学派对于并购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且着重对并购双方资源或业务的关联性对于并购价值创造影响的研究。这一学派的学者无一例外地把研究重点放在研究并购双方战略即资源或业务相关性与并购绩效的相关关系。并购双方资源关联性越大,并购后整合则相对容易,从而并购获得成功的概率越大,并购绩效越高,称这类并购为资源相关性或关联性并购;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按照并购方的并购战略,积极搜寻与并购方战略相适配的潜在目标企业,从而实现并购双方的战略互补,利用目标企业的专有资源或业务对并购方战略方面(即资源或业务方面)的不足进行扩大或补充,从而促进并购企业业绩的增长,增强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并购称为战略和组织相关性并购。

1.1 资源关联性与并购绩效

战略管理学派着重研究并购双方企业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相对规模、市场份额,以及并购前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经验等变量与并购绩效具备正相关关系。

关于资源关联性对于并购价值创造的效应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表明,相关性较弱的企业并购活动比相关性较强的企业并购活动组成的新企业在并购后业绩会更佳。如鲁巴特金(1987)的实证结果是相关并购并不比无关联并购创造更多价值。安格斯和克拉克(Elgers, Clark, 1980)的研究表明,混合并购带给企业股东的财富会比相关性并购更多。而阿格拉瓦尔、贾菲和曼德尔克(1992)在他们的研究中通过对并购后五年的企业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进行相关性并购的企业的利润率为25.5%,而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的回报率仅为-8.6%。

没有对并购后新企业战略执行的困难进行考虑是战略管理学派在并购绩效方面最严重的缺陷,即认为战略关联性即为管理依存性,其原因在于战略管理学派建立在关联性决定了通过关联性战略获得的管理能力可以获得绩效的范围,而这一范围就是并购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一基本假设基础之上。

1.2 并购整合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学派的研究者还对并购活动规划、并购整合规划以及规划执行的难度进行了研究。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这些研究的共通之处,学者们认为,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良好的经过尽职调查的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同时要求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具备一定逻辑性,良好的逻辑性有利于并购活动执行人员管理的便利。但是,由于并购活动在现实中的多变性,实际并购情况又不完全符合管理人员最初制定的战略计划。由于并购前的规划通常被作为并购后整合和进行新企业管理的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并购后整合往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Haspeslagh & Farquhar,1994),换句话说,并购后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无法解决的,故并购后整合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

2 资本市场学派

资本市场学派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对并购绩效的进行研究。资本市场学派认为,并购活动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并购双方股票的价格产生变化。这一学派的学者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企业并购活动是否真正提高绩效以及绩效的来源。他们认为,并购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绩效,目标企业股东能从并购中获利,而并购企业不能。

2.1 并购是否提高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对在宣布并购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进行衡量来对股票价格波动产生的净利得或损失进行确定(Brown & Wamer,1980)。如果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股票价格在宣布并购后发生了变化并为净利得时,则并购活动被认为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实证结果多数表明并购公司的股东得到负收益。用平均收益说明并购损害并购公司的价值,股市出现既有积极的反应,又有消极的反应。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并购公司在并购后的平均收益为负值,只有35%的并购在并购宣布之后得到市场的反应(Sirower,2000)。并购公司宣布并购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即并购完成后3-5年,业绩将进一步恶化。Agrawal,Jaffe,Mandelker(1992)的统计表明,1955-1987年间发生的并购交易案在其5年的价值损失为10%,1980-1987年间将更高,为-19%。

2.2 绩效提升的来源

资本市场学派关心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既然并购使绩效得以提升,那么绩效的提升来自哪里?如果被并购方股东的赢利仅仅来自于并购方股东的损失,那么并购就不能称其为提升绩效或改善效率的并购。

首先,有些学者认为,当并购方用对风险较高的目标企业进行现金收购时时,并购方股东的赢利来自债权人的损失。

其次,还有观点认为并购方股东的赢利来源于税收。一些并购活动通过有目的地选择并购对象,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税收最小化。不过,并购活动是否由税收效应引起,还要取决于可获得相同税收好处的可替换的方法是否存在(Weston等,1998)。

再次,有学者认为雇员、供应商把自身价值转移给了目标企业的股东,从而使并购绩效得以提升。Shellfire和Summers(1988)得出如下结论,并购产生的收益来源于新的管理层打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现有的潜在契约,而聘用条件、薪水和采购价格的改变所产生的价值从利益相关者手中转移出去,由此产生了并购的绩效。

最后一种观点是并购绩效来自于成本的节约。Shellfire和Vishny(1988)在研究并购方管理层业绩之间的关联性后指出,目标企业无法阻止管理者采取非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为。市场的作用要求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来代替管理能力不强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管理。

3 组织行为学派

并购对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影响过程和机制是组织行为学派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组织行为学派主要强调并购过程中和并购后并购双方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并购双方各种要素对并购业绩的影响。

3.1 并购对并购双方人才的影响机制

并购可能直接威胁目标公司员工,并制造焦虑和紧张。Hunsaker和Coombs(1988)揭示了在并购期间雇员经历了可以确认的感情反映格局。他把并购对雇员的影响过程描述成一种U字型变化结构。一些学者对并购对雇员的心理造成压力进行了研究。Cartwright和Cooper(1993)提出并购管理者比正常人有较高的精神健康分数。J.P.Walsh(1988)指出,并购后高层管理者比平常的离职率高出很多。但相比之下,高级管理者离职的概率要上的多。

3.2 组织文化兼容性对成功地进行并购整合的影响

并购双方组织文化的不兼容被认为是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并购决策时,除了要考察并购双方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文化差异,更要考虑双方组织文化的兼容性。并购后整合的范围和强度是一个影响组织冲突和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并购双方组织文化的兼容程度也将决定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不兼容的组织文化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这类并购对并购管理者提出了注意冲突的解决方案和系统整合的更高要求。

4 过程学派

过程学派从组织和战略两个方面讨论了并购过程对企业并购绩效实现的影响。过程学派关于并购绩效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是并购绩效通常被认为是两个企业间战略和组织匹配的函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并购现实表明并购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绩效,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4.1 并购过程本身对并购的影响

过程学派指出并购企业的并购后绩效将受并购过程本身影响,而并购过程本身对传统的战略适应和组织适应有着补充关系。Young(1981)认为管理者通过关注并购的所有步骤可能更好地管理并购的一些具体变量,故在处理所有相关事件时应该考虑每一个具体企业和并购的要求。

4.2 战略和组织适应

Haspeslagh和Farquhar(1987)建构了一个战略和组织适应的并购后整合的随机架构。战略适应与组织适应具备一定相关关系,并购双方的战略适应是并购具备绩效的前提,组织适应决定战略执行的难度,因此,战略和组织适应是并购具备绩效的必要条件。

4.3 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和影响

Jemison和Sitkin(1986)的观点认为,并购过程本身对并购活动和并购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两位学者对并购的三个关键方面之间的整合观点提出三种由战略、组织和过程要素组成的假设,包括:(1)对战略适应的适当分析是并购成功的关键要素;(2)相关企业并购固有地要求准确的分析组织适应性;(3)对并购过程、并购谈判和并购目标企业的许多阻碍的相关分析经常被并购方管理者所忽视。他们认为,在决定相关企业并购的整个并购过程中,严重地影响着整个并购过程的障碍共有四个,这四个障碍是活动分裂、扩大、异常的含糊和管理方法滥用。

5 结论

以上研究为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问题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应该看到,企业并购的绩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有形因素又有无形因素,因此应该从不同视角对于绩效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ubatkin M.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39-53.

[2]Hunt.J.W.Changing pattern of acquisition behaviors in takeover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acquisition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69-77.

[3]Datta, anizational fit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effects of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281-297.

第7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目标对象;上市公司

一、并购概念阐述

1.企业并购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即是指合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结合在一起,企业资源的经营“支配权”随之发生转移的经济行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法系一般对企业并购做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兼并(Merger)是物权之间或者权利之间的融合或相互吸引。通常,融合或相互吸引的一方在价值或重要性上要弱于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融合或相互吸引之后,较不重要的一方将不再独立存在。其次,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得实质上的所有权。这便是常常称作的收购(Acquisition)。并购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购通常也被称为M&A。

2.并购的分类

通过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划分,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同源类型的合并其他混合型的四种类型。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并购交易的类型划分,可分为善意并购,敌意收购,剥离交易,领导层集体收购的四种类型。而按照财务支付方式可划分为股权收购和融资并购两种。其中,股权收购指直接或间接购买目标企业部份或全部的股票。股权收购方式一般可区分为流通股并购、优先股并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现金支付、无偿划拨等五种而融资并购是指收购企业本身或目标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或其他贷款机构的融资收购目标公司股份。

二、现阶段上市企业并购的问题和出现原因

1.上市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企业的实际并购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往往把目标公司的选择及目标公司的评估价值分别考虑,选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在选定目标对象之后才开始。而且,企业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一种手段,并购公司最常见的错误是“图快钱”或“盲从”。因为并购可以带来看得见的利益诱惑,而使企业忽略了其本身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在采取并购行为时被利益蒙蔽双眼,缺失长远发展的眼光。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并购分析过程中采用的都是简单化的定性分析,而准确的量化的分析方法则是企业很少运用到的。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在目标企业的选择步骤上,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或理论体系,而是一套“自己”的做法,很多公司都只是考虑一些基本的因素缺乏理论指导。

2.上市企业并购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究其本质而言,上市企业在并购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力求达到短期效应而忽略了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发展。具体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只看短期效应的结果就是丢掉长远目光和企业战略方向。(2)并购形式单一却缺乏准确的定量决策来辅助企业的并购行动。(3)政府的不正确作用发挥,使企业在并购中角色错位导致走向紊乱的方向。(4)并购程序和方法不规范。(5)盲目并购,缺乏理论指导。

三、如何选择并购对象1.选择并购对象的步骤

通常,上市企业在并购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应当构建企业并购的战略,包括并购需要达到的结构、使用的方法、基本原则和大致进行方向等。其次,制定指定收购标准。诸如财务指标表示的收购规模上限;由于管理上的不足不应考虑的产业等。以确定一个广泛的能够在生产、技术上产生协同作用的基础。而这一步不应引入对目标企业赢利能力的衡量指标。与此同时,剔除不符合企业的产业部门。最后,针对有未来前景的候选目标对象进行细选。选择依据是企业在营销、制造等各个经营环节中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状况,或者并购的预期财务绩效。

2.上市企业并购对象选择的详细过程

(1)并购企业知道自身的蓝图坐标。帮助企业建立和维护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战略的实质,即保持企业一种灵活和成长的形态。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谋求达到的蓝图,要求企业要以未来为导向,做出的统筹兼顾的重大的决定和谋略。企业并购禁止与“盲目”的并购挂钩,要以理性的思维,思考是否与企业自身需求和发展相互配合和同步。同时,要明确并购只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方式,谋求长远的结果来选择方式,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避免失败的结果。

(2)企业自身的现状分析是提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可以承受并购行动,这就要求决策者从公司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得出结论。目标企业不再是企业并购首先要考虑因素,首要因素被转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同时,企业要对自己所处整个行业竞争地位有个准确的判断,然后确定目标对象的行业范围是否是自己能够加入的行业或者是否可以通过并购方式继续提高竞争地位。接下来,企业要思考自身经营的这个行业现在是什么状况、竞争力度如何、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等。

(3)目标对象选择标准。现阶段,企业并购的对象相对选择较多。所以,目标企业是并购企业需要的,目标企业具备以并购企业发展的所需要的条件,这是对目标对象的选择原则。同时,并购目标还应当在上市企业自身并购能力范围内,结合起自身长远发展进行选择。

四、结束语

并购是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同时是企业重要获得生产要素和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隶属于企业的一种投资活动。与其他投资行为对比,并购更具复杂性和危险行。在合并的实施,目标公司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的投资目标,不仅要求“科学、合理”的决策,还要求企业时时记着长远蓝图的方向。以确保不至于在短期利益中,迷失方向。当并购完成后,企业还要对并购所获得的资产进行良好的经营管理,才可达到长远的效应,是并购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第8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并购活动已成为企业加速扩张的主要手段。并购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规模经济,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股权和资本市场融资。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并购也最能体现其市场效率。然而,根据有关研究发现, 60%的并购是失败的,许多看似成功的企业并购也并没有获得超常收益,相反,有些获得的是负的超常收益。海外企业并购的经验表明,并购失败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选择的失当。而在我国,70%的并购是失败,其原因同样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选择的失误。因此为提高并购绩效而筛选目标企业,则成为企业成功并购的前提和关键。

二、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企业绩效评价可以分为动态绩效评价和静态绩效评价。动态绩效评价可称为纵向比较评价,是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绩效进行对比和评价。静态绩效评价可称为横向比较评价,是对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绩效进行对比和评价。目前,国内外在并购绩效评价上一般都采用动态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对企业并购前后的绩效进行比较。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股票市场的研究方法

1. 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是1969年由Fama和Roll提出,是并购绩效研究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企业并购活动看成单一事件,确定了一个“事件期”比如事件期(-1日,+1日),该事件期以并购公告日为中心,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方法(CAR)来检验该并购活动的公告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围绕并购公告日的事件期时间长度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时间越长,不相关因素对绩效的干扰影响越多,但同时相关事件对绩效的解释也越全面。

2. 股价变动法

股价变动法是通过Tobin’s Q比率的变化来衡量绩效变动的一种单一指标评价方法。计算公式为

Tobin’s Q=(MVE+PS+DEBT)/TA(1)

式(1)中,

MVE:公司流通股市值;

PS:优先股价值;

DEBT:公司负债净值;

TA: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

由式(1)可知,其要求股价能反映企业的业绩情况和未来的成长性,适用于拥有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是有效的,股价的变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绩效的变化,还存在人为操控的因素,因此该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还值得商榷。

(二)经营业绩对比研究方法

经营业绩对比研究法又称为会计研究法,该方法通过利用会计数据和财务报表资料,以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状况、偿债能力、现金流量水平和主营业务状况等业绩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或与同行相比的业绩优劣变化。其中主要考察以下两类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二是现金流回报指标。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在上述几种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方法。如果对全部样本的并购绩效难以做出判断时,那么可以通过研究个别案例,观察其绩效的动态变化过程,寻求解释,从而判断并购活动的效果。

三、目标企业财务信息分析

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源自企业的财务报告,如目标企业公布的年报、半年报等。并且这些报告应当严格地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值得外部报表使用者信赖的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告中重要的三个会计报表,是进行分析的重点。通过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的方法对三张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目标企业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能力、风险水平和企业价值等方面的评价意见。

四、并购绩效与并购目标财务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原始样本的初选与筛选

本文选取了2009年、2010年发生并购的被并购上市公司作为原始样本,并同时还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并购取得成功;二是交易双方不是关联企业;三是交易规模达到20%及以上;四是目标公司在被并购之前的两年内仍是上市公司;五是剔除了市盈率和扣除非常损益后的净利润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满足以上条件的被并购上市公司有136家,以此作为原始分析样本。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CSMA系列数据库。

在并购绩效的衡量指标中,本文选取被并购上市公司的价值来进行衡量,被并购上市公司的价值升降反映了通过并购方式所带来的绩效变化。在筛选目标公司时运用了“收益法”模型。模型公式如下。

目标公司价值(并购前)=并购前一年年末的市盈率×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并购前两年年末净利润平均值

目标公司价值(并购后)=并购当年年末的市盈率×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并购当年年末净利润

根据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最终选出了62家样本公司,其中价值下降和价值上升的样本公司各31家。

(二)财务指标的选择

为全面反映目标公司整体财务状况,选择了以下7个大类的17个财务指标进行研究,分别是: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x1,每股收益x2)、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x3,存货周转率x4,总资产周转率x5)、偿债能力(流动比率x6,速动比率x7,资产负债率x8,利息保障倍数x9)、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x10,营业利润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2,)、现金流量能力(现金流量比率x1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4)、风险水平(经营杠杆系数x15,财务杠杆系数x16)、企业价值(市盈率x17)。

(三)分析过程

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齐性检验

通过运用spss17.0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结论。并购后绩效下降的样本公司在并购之前的财务特征上表现为企业风险高,成长性较弱,现金流量能力和盈利能力最弱。在对17个财务指标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发现,有x3、x6、x7、x9、x16是方差不齐的。为使得上述5个指标齐性,对其进行对数转换分别得到log10(x3)、log10(x6)、log10(x7)、log10(x9)、log10(x16),但5个新指标意义不变。在方差齐性的基础上,对新的17个指标(x1 、x2 、log10(x3)、 x4、 x5、log10(x6) 、log10(x7)、x18 、log10(x9)、x10―x15、 log10(x16)、 x17)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购前一年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在并购绩效下降和并购绩效上升的样本公司中存在明细的差异。

2. 主成分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之前,通过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得出新的17个指标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说明这新的17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对这17个财务指标进行标准化,从而使得各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和1。标准化后的指标分别为Zx1 、Zx2 、Zlog10(x3)、Zx4、 Zx5、Zlog10(x6)、Zlog10(x7)、Zx8、Zlog10(x9)、 Zx10―Zx15、 Zlog10(x16)、 Zx17。

在生成17个标准化指标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得分最高的6个因子,分别为:

F1=-0.402Z(LGx16)+0.363Z(LGx7)

+0.282Z(LGx9)+0.265Z(1LGx6)

F2=0.499Zc11+0.407Zx2+0.235Zx1

F3=0.470Zx10+0.403Zx12

F4=0.423Zx17+0.396Zx4

F5=0.526Zx13+0.422Zx14

F6=0.507Zx5+0.347Zx15+0.323Zx8+0.301Z(LGx3)

F1主要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F2主要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F3主要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F4是公司价值和营运能力的综合反映,F5反映了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力,F6是公司的营运能力、风险水平、偿债能力的综合反映。

上述F1~F6六个因子的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通过检验,因此可进行最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从而得出预测目标公司并购后绩效下降或上升的模型。P为目标公司被并购后绩效上升的概率。

该模型中只有F2和F5通过了Wald检验。从得出的模型可以发现,反映盈利能力的F2因子和现金流量能力的F5因子越大,被并购后绩效上升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9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范文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客户才是企业生存之本和利润之源,随之掀起了一场追求客户满意的管理运动。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绩效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重要。源于外部环境变化、能及时、动态的反映公司运营状态和竞争能力的平衡计分卡应运而生。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board),源自于罗伯特.卡普兰与大卫.诺顿于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该计划对在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绩效衡量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该研究的结论“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的量度”发表在1992年哈佛企管评论1月与2月号,平衡计分卡强调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必须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二、平衡记分卡在并购企业绩效评估中应用

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对并购企业来说,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清晰明确了解是否达到了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战略实施。

首先是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估。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表明我们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指标通常包括利润、收入、资产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等。正如上文所讲到的企业并购的动因时所说,企业并购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平衡记分卡可以从财务指标的角度看股东们的意见和反映,从而得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近期和长期的绩效成果。同时将现实值和并购前的对应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给企业并购在财务上带来的效益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

其次是基于客户关系的评估。这一维度回答的是“客户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客户是是现代企业的利润来源,客户对企业态度成为企业的关注焦点。通过顾客的眼睛来看我们公司,从时间(交货周期)、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关注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对并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并购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这些客户对原有企业的产品,经营方式非常熟悉和认可,而并购必然带来原有企业的改变,客户对这种变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来源。基于客户关系的评价,常见指标包括:重要客户的购买份额、客户满意度指数、新客户增加比例、老客户维持率、员工满意度、客户利润贡献度等指标的目标值与实现值的对比。在企业并购前的个企业老客户数量维持的如何,可以说明企业并购后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改变是改进的还是落后的,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指导作用。

再次是基于内部运作流程的评估。内部业务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回答的是“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按时向客户交货还是为客户创利,都是以企业的内部业务为依托的。企业应当甄选出那些对客户满意度有最大影响的业务程序(包括影响时间、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各种因素),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把它们转化成具体的测评指标,内部过程是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并购企业的内部运作,不能简单地采用并购前不同企业内的同类项合并或者分解的办法,必须要注意并购后企业对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业务流程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这些主要业务流程来评估现在企业内部流程的绩效。这样可以有利于企业沿着战略路线发展自己的业务,提高绩效。这就要求并购企业进行流程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人员队伍的群体结构,更要注意保护骨干员工的积极性。部门的整合必须坚持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和兼顾原有各个单元的特色。

最后是企业成长与学习的评估。这一维度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只有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企业才能打入新市场,最终增加红利和股东价值。根据经营环境和利润增长点的差异,企业可以确定不同的产品创新、程序创新和生产水平提高指标,如骨干人员所占比例、人员流失率、培训及再培训次数、员工提案改善建议次数、员工满意度等,它是BSC的基点。并购企业本质是一个新企业,由原有企业形成的相对新的企业,对这个新企业的员工来说,其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学习和成长从某个侧面反映着企业的学习和成长。

三、总结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既有财务衡量指标,也包括对客户维度、内部流程及组织的创新与成长进行测评的业务指标。对并购企业来说,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估是非常必要。平衡记分卡的财务衡量指标用来说明已并购后已经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以便将这个结果与并购前各个企业的相关指标的和进行对比,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继续维持。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对财务业绩的驱动系统的考察。以达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均包含战略目标、绩效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和任务几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述评,《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