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1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调研思路和重点

一是开展面上工作的调研。主要是根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和王乐泉同志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在集中学习基础上按照职责分工由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和联系点,着重围绕深化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全区粮食安全和加强粮食工作队伍建设等粮食系统重大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初步梳理出我区在粮食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深入开展思想讨论、搞好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打好基础。

二是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调研。按照自治区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部署,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结合我区粮食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在体制机制方面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措施;研究如何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等重大举措的有利时机,在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上特别是推进国家粮食后备基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意见建议。

二、调研方式和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召开各种层次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重点要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召开综合座谈会,了解掌握总体情况,听取各地粮食部门对自治区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召开有关方面座谈会,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座谈,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三是召开专题座谈会,根据局领导各自分工侧重了解相关方面影响和制约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措施办法。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集中梳理各个方面的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形成《关于促进新疆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政策保障和实施措施,积极探索发展我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路子。

三、调研分组和时间安排

调研分三个组进行。第一组雍其新同志牵头,卡德尔汗·米拉斯汉、黄建庄同志和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军粮供应办公室参加,赴博州、塔城、昌吉、哈密、和田调研。第二组米尔扎依·杜斯买买提同志牵头,折为民和财务会计处、储备基建处、政策法规处参加,赴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调研。第三组王卫军同志牵头,杨力同志和购销市场调控处、政策法规处、监督检查处参加,赴伊犁、阿勒泰、乌鲁木齐市调研。

第2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教育咨询与观察》:德院长,您好。10月10日,《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已正式向全校公布了,作为规划写作小组的组长,能谈谈您现在的感受吗?

德院长:说到感受,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感到如释重负;同时又感到任重而道远。

根据《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写作组负责学校总体规划的编写工作。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是各个子规划的基本依据,既包含对学校“十二五”的客观总结,对学校当前面临新形势的准确分析,也包含“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上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写作组,作为组长,我深感责任之重大。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我确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想到学校“十三五”的建设目标和发展任务,想到学校面临的良好契机和诸多挑战,我又觉得还不能松劲儿,“十三五”的建设和改革才刚刚起步,宏伟的目标需要扎实的行动来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教育咨询与观察》:德院长,听说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工作前后持续了近两年,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编写过程吗?

德院长:2014年12月15日,《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经学校党委二届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这可视为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工作的起点;2016年9月30日,《赤峰W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经学校党委二届四十四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这可视为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写工作的终点,前后持续了21个月有余。

2015年5月,写作组成员赴上海参加了为期2天的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交流研讨会,全面了解了国家对于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基本要求,为编写“十三五”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5年7月,学校出台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工作方案》,开展了历时3个月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工作,并形成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为编写“十三五”规划提供了现实依据。

“十三五”规划的编写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的。学校主要领导对于规划编制工作高度关注,亲自参与,曾多次召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研究讨论规划编制工作,对“十三五”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组织召开多次座谈会向学校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正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写作组的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才能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可以说,“十三五”规划凝结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血,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的关系

《教育咨询与观察》:德院长,“十三五”规划中对“十二五”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之间的关系吗?

德院长:“十二五”是学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主动争取自治区和赤峰市党委政府支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建设应用型综合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3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通俗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也反映着现代化企业对于这种管理理念的需求[1]。与传统常规的企业管理不同,精细化管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要降低管理资源所占比例,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企业正常运作的效率。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中,主要讲究对于细节、过程、基础、质量等基本情况的落实和追求,在将工作精细化分工至部门或个人后,力求能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

二、电力企业办公室中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其电力的生产和供应将极大影响着社会用电的正常运转,其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责,则对整个企业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在电力企业的办公室行政岗位上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其必然的趋势,在推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保证权责制衡

在建立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时,根据电力企业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及相关职能,先是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岗位工作内容。其次,要在完成定岗之后,进一步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规范,以保证能够使办公室人员各尽其职。此外,对于没有按照规范或要求完成相关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可以对其进行问责,这样一来,可以优化办公室内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时提高整体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保证制度的有序运作

为了能够保证这种精细化制度在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正常运转,应当做好制度制定前的调研工作,即根据每个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进行制度化工作[2]。同时,在制度运行之后,还要及时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制度的调节,以不断增加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为制度的有序运行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三)加强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和某些指标的评定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正常运作,在企业办公室对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确定时,应当将一部分可以进行量化的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量化指标设计,而对于一些确定性低、不易量化的工作设计成定性评价指标。这样一来,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效果将更能符合电力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为企业做出相关规划或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员工的工作内容往往枯燥乏味,而一些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不但能够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更是对其的工作习惯和特点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领导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原因能够快速的定位并解决。因此,不断加强电力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对企业员工团结性和集体责任感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加强经营绩效。

(二)加强制度化管理

一个合理且科学的部门工作制度是其能够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这种制度越是科学合理,越是能够约束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因此,进一步优化电力企业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部门的责任体系,这种“权责统一”将能大大提高办公室的精细化管理力度。

(三)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精细化管理制度对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个人技能上,要求员工必须要掌握更加成熟的职业技能。因此,企业要加强推进对企业员工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对于入职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建立更为严谨有效的员工奖惩制度,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真正能够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搞好全市系统经费调研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市国税系统的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今年7月-9月,由市局财务科设计调查表格,组织了全市系统8个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费水平的全面调查。对人员、公用经费从xx年实际支出、xx年实际需求与预算批复数进行测算、比较分析,有理有据地分析和掌握了xx年的缺口,对加强经费计划管理,编制xx年预算工作做好了准备,同时以专题报告形式上报省局,使省局全面了解了我市的经费需求情况。

二、规范岗责体系,健全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根据《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管理岗位职责规范》的要求,建议调整充实了市局机关和部分县局的财务人员,并按职责共划分了7个岗位,对每个岗位职责重新进行了细化,进行明确分工,量化了工作目标,把预算管理、会计、出纳、基本建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等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做到职责到岗,工作到人,职责明确。

按照省局规定,结合我局的工作实际,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薄弱环节,重新制定下发了《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管理办法》、《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规程》、《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政府采购管理规程》、《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基建管理规程》、《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审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工作权限职责、工作流程,规范了系统经费拨付、机关财务收支的报销、审批程序,使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按照省局下发的《财务公开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定西市国家税务局系统财务公开办法(暂行)》,按照其规定的公开内容、范围、时限、方法等公开财务的有关事项,增强了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使财务工作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按章办事,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三、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2.2版财务网络软件的上线运行。财务人员在去年省局统一培训的基础上,按照“全面系统学习、熟悉政策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整体提高水平”的要求,根据岗位分工,今年3-4月我们对全市国税系统的出纳、会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主管等相关人员两次集中市局培训、演练,对各自的分工业务认真学习演练,并联系实际将习惯做法与政策规定相对照,寻找政策规定与实际工作的切入点,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特点,7月1日顺利实现了2.2版财务网络软件的上线运行。

第5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1.受训学员情况参差不齐,教师需求难满足

按照此次培训的要求,参训者主要为幼儿园转岗教师,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并非为转岗教师,不符合此次培训的参训人员基本要求;对参训的转岗教师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参训人员的年龄跨度较大,分布从20岁到50岁;受训教师的最终学历和专业也差异很大,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转岗教师凤毛麟角;转岗后教龄也从刚转岗不到一年至八年不等,可见受训学员情况参差不齐。不同年龄、转岗教龄、教育背景的学员对于培训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者都有个人的偏好,众口难调,因此很难满足所有学员的培训需求。

2.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难以学以致用

转岗教师普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教育领域,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教学群体大都难以适应,即使工作几年的转岗教师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幼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培训的课程多以学术理论为主,对于如何实施活动设计,如何调整转岗教师心理状态,如何进行家园沟通,如何处理幼儿园突发事件等实用性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得培训的理论性、学术性太强,但是在工作中难以和实践相结合。

3.缺乏后续跟踪服务

短期培训的时间仅仅两周,时间安排密集并且培训课程任务量较大,这对于大多数转岗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想要在两周的时间内把所学的内容完全掌握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是不太现实的。一些理论上的知识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才能体现出理论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一旦问题无法解决,或者实践过程不正确则培训的成效无法实现。缺乏后续跟踪指导工作是如今很多培训的通病,也是影响培训长效性的关键。没有长期的后续指导使得很多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培训所学习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

二、分析成因

1.参训学员的遴选失准

对于转岗教师的培训不同于往常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幼儿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转岗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他们差异性较大,并且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系统的认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组织转岗教师培训如果没有细致参训人员条件要求,只要符合转岗教师的身份即可,则培训的成效一定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幼儿园在派选参训教师过程中不乏敷衍之势,安排一些年龄较大的非骨干教师来参加培训,以便不影响幼儿园各个班级正常教学,可见有些幼儿园并没有认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意义,浪费了培训资源。

2.训前调研工作不到位

通过对一些转岗教师了解发现,他们已参加过的许多培训难以满足他们对于培训的期望,培训内容对于转岗教师日常工作帮助不大。这一方面反映了培训组织者对于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培训成效不理想。很多培训过于形式化,缺乏整体的培训计划,前期调研工作不完善或者仅仅照搬原有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忽略了倾听参加培训转岗教师的心声,从而导致了培训效果不理想。

3.培训机制不健全

由于培训机制的不健全,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造成了培训过程中的混乱以及最终成效的不理想。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但是转岗教师的培训与幼儿教师的培训差异性较大,培训内容应该不宜过难、过于复杂,培训形式应该更加贴近转岗教师的工作状态,多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对于培训前期、过程、后期安排专家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为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不断健全培训机制。

三、思考与建议

1.严格学员遴选工作

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应首先明确培训目的和主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目的的开展培训,制定详细的参训人员资质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筛选参训教师;幼儿园方面也应该明确培训通知要求,派选符合条件、有潜力的转岗教师参加培训,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培训对象派选不当或重复培训的现象,造成培训资源浪费;参加培训的转岗教师也应该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珍惜培训机会,并有效利用培训完善自身不足,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发挥出所学习的知识,起到带头作用。

2.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现代培训理论认为,只有在培训前对被培训者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培训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2]要想有效的开展培训,就要在培训初期对参训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等形式对参训人的培训意愿进行了解,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安排培训课程,这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员的需求。笔者认为我省“幼师国培”可以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国外在每次培训开始前,都会先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这样方便培训机构进行课程的设置、形式的选择,从而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训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国内的许多人员培训也都采取了相类似的做法,旨在提高培训成效。在培训之初也要与培训课程主讲人进行沟通,把转岗教师关心的问题和需求传达给主讲人,以便主讲人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参训教师的现有专业水平并最大限度的帮助转岗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健全跟踪服务制度

短期且高强度的培训使得转岗教师难以快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培训的组织者应建立后期跟踪服务制度,比如建立学员和主讲教师交流的公共平台,把培训内容材料和课件共享给参训教师,定期安排学员答疑活动等。培训结束后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QQ群,学员和培训主讲老师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探讨问题、答疑解惑,学员们之间也可以沟通交流。如果缺乏后期的跟踪指导,一些幼儿教师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点阻碍和困难就会放弃不再坚持。这种跟踪服务制度保障了参训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提高了培训的长效行,同时也能及时把学前方面最新的咨询传递给转岗教师。只有切实做好后期的跟踪指导工作,才能督促转岗教师真正按照培训中所学到的去实践,也能够指导转岗教师解决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使“幼师国培”落到实处,发挥其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琼.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64-66.

第6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第7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为此,对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提高统计服务意识

一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统计信息工作。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级业务部门领导要重视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经常了解本统筹区社保统计的基本情况,通过社保统计的数据分析本行政区社保工作的利弊,更好地为社会保险工作的决策服务。

二要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面临机构整合、职能调整等,人员变化较频繁,给社保统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和问题。当前,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迫在眉睫。要通过不定期地举办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要注重更新统计人员的知识,改善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的采集是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采集的准不准,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汇总的质量。抓好统计信息源是做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的关键一环,是提高统计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要健全社会保险统计体系。各基层参保单位必须选好配强社保统计力量,形成以县级社保统计机构为中心,上联上级社保统计机构,下联各基层参保单位的功能完善、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统计体系。

二要统一统计口径。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必须统一规范统计口径,同一指标因统计口径的不同,统计的结果相去甚远。

三要严把数据审核关。统计工作人员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看待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严肃性,从平衡关系、逻辑关系、对比关系、衔接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并实现严格的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三、调整统计调查方法

一是完善调查内容。及时追踪政府的宏观决策,积极开辟社会保险统计调查新领域,及时、全面的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提供服务,为本级部门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提高服务。积极研究尝试开展涵盖社会保险、人才就业、劳动关系等多领域的调查,监测和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二是调整调查频率。在工作中,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不同的调查内容,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调查频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灵活多变的调查方法,跟踪观察复杂多变的统计对象,以满足多层次、多部门、多目标的统计信息需求。

三是提高调查效率。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快统计调查工作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统计调查提供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便利。社会保险统计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基数进行信息管理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在今后工作中,从完善统计结构软件入手,着力进行统计信息网络建设,能大大方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进行科学统计分析

一是确定统计分析目标。针对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的状况,社会保险统计分析,分清形势,确定有针对性的分析目标,特别是抓住社会保险工作实践中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充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是做好基础数据采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信息工作的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应性等方面。如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困境,包括范围、取得渠道、指标来龙去脉,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必须做细、做准,不得有半点的虚假,这也是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据的产生,保证了社会保险统计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是深入开展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社会保险统计要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重点是加强统计分析,做好决策咨询调研工作。统计分析要由简单的就数论数,数字文字化,转到对数字背后的深层关系进行分析,对数字背后的社会保障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大大丰富社保统计工作内容,提高社会保险统计产品(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统计调研报告等)的质量。通过实行重点课题责任制度、统计分析定期评估制度、热点问题及时追踪制度等等,使统计分析质量持续提高。

第8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业余团校;基层团组织;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39-02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最前沿。当代大学生在高校这个象牙塔中成长和成熟,绝大多数要求进步的当代大学生在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翱翔。新时期,高校要遵循党建带团建的共青团建设基本要求。那么,利用高校业余团校这个最直接和最具实效性,广大学生又能喜闻乐见和积极参加的这种形式手段,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方法之一。在高校业余团校的建设中,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如何发挥共青团是党的好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如何协助党和政府积极监督和引领青年的思想导向;如何发挥好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利益,反映青年的意愿和呼声。

在现实工作中,业余团校作为重要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和工作载体,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章结合长期实践和调研工作,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的院系业余团校建设,同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的业余团校是由学生干部、优秀团员青年,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品学兼优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青年。大学学生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名优秀的大学学生干部往往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他们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起带头作用,在协助学校管理时起核心作用,在行为道德上对全体大学生起表率作用;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刻苦专业技能上起模范作用。

高校业余团校要发挥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要明确大学生干部的社会角色定位。什么是大学生干部?首先是大学生。既然是大学生,就应该履行大学生的本分,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大学生的本分是什么呢?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大学生的本分是自主学习。这里的自主学习包括: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四个层面。学习既包括现代科技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包括思想道德的学习,艺术体育的学习;既包括理论上的学习,又包括实践中的学习;既包括自己的学习,又包括同学间的学习。当然,对于大学生干部来说,尤其要注重加强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学习。其次是干部。既然是干部,就应该履行干部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干部。大学生干部的使命是什么呢?是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学习这个中心任务,牢牢抓住培养锻炼大学生成才这条主线,协助老师,带领同学,服务同学,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带领同学和服务同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会谋事,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最后是大学生干部。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干部,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如果只顾自己学习而不顾服务同学,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但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如果不顾自己学习而专搞所谓的活动,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大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大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干部,而不是社会上的干部,因此,不能染上社会上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不要变成脱离同学、高高在上,只对老师负责、不对学生负责的官僚分子。

业余团校就是一个将知识课堂延伸为树人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

结合我院学生干部现状和实际,学干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好的思想意识和不良的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非观差。工作中不讲正气,强调个人的利益,政治素质不强。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同学中就,拉帮结派,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漠不关心”,重个人名利,轻服务意识,多形式主义,少吃苦耐劳精神,如一年级当干事,二年级就非“部长级”不干。

第二,“官”气重。只会要求和命令同学,完全一副“指挥”的模样,没有做到以身示范,导致“虽令不行”,更多的是带来和同学人际关系的僵化。在学院团委的现实工作中,这样的学生干部不在少数,俨然他们就是“领导”,有些指挥的话语身为老师都无法启齿,但是当今的学生干部“顺理成章”地讲,却站在一边冷冷地看。

第三,私心大、惰性大。对领导老师安排的工作和活动,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而是过多地依赖他人,只会当老师的传声筒,而不能独立开展各项活动。表现为工作局面过于沉闷,按部就班,缺乏,缺乏创新,缺乏精品。

第四,学习成绩差。有的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很多,自己学习却很少,成绩逐渐下降,降低了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一些学生干部将学习视为大学生活中的点缀,学生干部的工作却成为了主体,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动力。

第9篇: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基层检察机关处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第一线、打击各种犯罪的第一线、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和为民服务的第一线。以民为重,顺从民意,遵从民愿,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目的,更是基层检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范围内,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拥护、爱戴,必须着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民”。

一、扎根理念,践行于民

理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的最高理想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实现,其精神实质、价值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这是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的根本条件,更是检察工作的有力支撑。

民生意识。基层检察干警每天都要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要牢牢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始终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之所需。

人权意识。人权保障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主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当公民的人权受到侵害之时,作为被赋予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是最后一道“救济线”。

规范意识。近年来,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和专项整改活动,干警执法行为不断规范,执法形象总体好转,但“重实体、轻程序,不作为、乱作为,简单粗暴、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要破除工作棚架,着力解决上级文件精神和指示要求逐级弱化的现象,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法律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严格纪律不放松。

二、恪守职责,服务于民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的主体。恪守职责,服务于民,就是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升三种能力,实现承载秩序、权利、公平等重要救济权利的使命,为人民群众创造稳定和谐、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能力。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首要前提。要以人为本,必须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创建和谐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及时高效地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尤其是危害国家安全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和犯罪分子嚣张气焰,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认真处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创造净化廉洁的政务环境。着力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坚持办大案,勇于办要案,善于办铁案,精于办名案,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之真正代表民意。

维护司法公正的能力。公正司法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司法活动中负有特殊使命的检察机关,肩负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是司法权力运行制衡机制的重要环节,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执法公正,取信于民

要以坚持“三个统一”作为保证质量的有力举措,纠正执法偏差,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在全社会培育对实施公权的检察机关的信任,使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自觉寻求司法保护,通过法律伸张正义。

内外监督相统一。内部监督要进一步规范受理、立案、侦查、批捕、等办案环节的业务流程,以网络为平台建立健全全套检察工作质效评查体系,实行程序流程控制和实体定期督察,尤其加强对重点业务环节的跟踪监控,形成案前教育、案中监督、案后检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的检察监督体制。外部监督要不断完善监控机制,不断畅通监督渠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确立和实行司法公开原则。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统一。检察官履职必须正确适用实体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保护,违法者受到必要追究,犯罪者受到应有惩罚。同时,司法过程具有非常严密的程序和严格的规范性,它最大程度限制了主观随意性,只有严格遵循程序才能保障实体公正。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要保障法律监督活动依法及时有效地实施,使其依照法律规定并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实施,产生法律既定效力。从制度上保障现行的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执法上将法律执行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关注社会民众对法律实施的反响,把法律制度的规范效用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力求把法律制度对社会发展的规范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四、体察民情,心系于民

检察官是代表国家和公共利益提出吁请的一方,所以更应通过疏通以下三种渠道密切自身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法制的轨道上畅通民意,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其利益诉讼,尊重和保障人权,提供有效司法救济。

加强改进检察工作,疏通以检察机关控申部门为龙头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渠道。要努力拓展有效工作方式,带案下访,深入发案单位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心声,做到“五个及时”:及时登记分流、及时落实办案部门与人员、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及时上报调查结果、及时向上访人员反馈调查情况;积极探索新举措,进一步深化首办责任制,签订来访责任书,建立“双向承诺”工作机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