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阅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李燕娟
(阳春市陂面中学,广东 阳江 529621)
摘 要: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但依目前的现状来看,阅读教学越来越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阅读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读书不但能益智,还可以养性”。而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学习普遍处于被动、无序、随意以及低效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过程趋于程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教师们往往只对它们作琐碎的分析,而不带领学生深入文中咬文嚼字,认真品味文中语言的特色、情感,从而学生也无法体会到阅读文中的那份韵味。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遏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这种周而复始机械的教学方式也就显得毫无价值。
(二) 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化
不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喜欢撰写教案,把课堂中所要讲的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连学生的想法、提问的形式都设计好了,但是这往往是教师的假想。在既定教案的指挥下,整个课堂就好像是教案的“复读机”,而课堂中的差异性与复杂性都被忽视了。这样一来不但无法调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也无法让学生参与到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当中去[1]。
(三) 教学手段趋于形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运用到了课堂中,屏幕逐渐取替了黑板,鼠标逐渐取代了粉笔。虽然多媒体教学精彩多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好像在观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戏,使整个课堂容易被影像喧宾夺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创造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课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朗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活动课型、学习方法指导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同时还应结合教学目标,并根据文中的重点与难点来选择教学形式与手段,例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可以采用探究课型与思维训练课型来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文中内容编写表演剧本,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来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从而更好地领悟到文中的情感[2]。
(二)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平时多收集一些课内外的经典词汇、优美诗句,并养成勤摘抄、勤做笔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一些阅读文写批注、作评价、写读后心得等,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否则一开始太难了,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反而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三) 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这有赖于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揣摩、分析,然后制定学习目标,找出文中的疑点再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如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所有的难点、重点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
(四) 读、思、议、练有机结合
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应提倡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3],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读”要求学生做到两点:其一,让学生流利地对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要读出语感,还要读出感情,并且能读出自已对文章的独特情感。其二,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在文中找出启发语、铺垫语、提示语等,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感悟文意。
“思”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探讨。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提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议”是培养学生多交流,并通过辩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以及独特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练”是提倡学生多练习,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尽可能给学生多练习的实践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读、说、写”都必须要求学生多练习,找出文中的训练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探索、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文中的情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8).
[2]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坚阶段,同时也是关键时期。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毫无疑问是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当前我们教学、教研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一问题,笔者谈了几点意见。
一、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是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准备工作。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在教授知识之前,自己首先就要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这个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和失败的。所以,作为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职责,要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的目的。首先,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其次,教师要用心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授课依据,为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不同的个体差异以及所教年(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详细的进行编写。最后,丰富教师的知识面。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源泉的来源不外乎就是多多的查阅相关的资料典籍,例如,课内外辅导书、语法书及各种书籍等。以此,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二、抓好学生的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这是一种教师知识的输出与学生输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运输和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按时完成课堂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的学生来说,要按照教师的引导,对问题逐个化解,不懂及时向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请教,才能够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教会给学生,其实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依据,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而不应该成为教学的全部内容,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清楚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对于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作用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单纯的把学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种只教教材的形式,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教师必须要吃透课本的精神,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具有全局性的讲课布局思路,才能结合课本把课讲得生动有效。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的时候,虽然文中弘扬的是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解决愚公面临的困难。再如,讲到《孔乙己》课文时,孔乙己喜欢喝酒,由此可以引出绍兴的酒文化。这些依靠于课本,而又能够从新角度给同学们开拓视野的学习素材,似乎有点舍本逐末,但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其他的角度对课本知识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益处的。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我们的一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是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在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之,学生的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等。
没有兴趣的阅读,就不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作为阅读课堂的主导者,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享受阅读之美。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重视讲解字、词、句,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重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没有把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讲解,学生在语文课上竟然不阅读文章。一些语文课堂活动上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实质的效果,由于缺少了阅读的内容,这些活动仅仅是个形式,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课堂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特别是当前,在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更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讲课的时候,过于注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却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视听盛宴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一晃而过,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样的语文课,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可能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进行阅读,更谈不上进行阅读的交流和沟通了,因此说,忽视阅读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课是失败的,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山的那边》,就可指导学生在阅读研读的基础上,体会理解感知课文。有些课文只需要进行一般性的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人生寓言》,只需让学生进行一般性地阅读,便可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商定哪些课文需要进行重点阅读,哪些语段需要进行重点阅读。
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内容之间相结合的地方,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准确的了解。在阅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阅读的内容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每一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文《伤仲永》,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来合理安排这篇课文需要教授的时间;其次,将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一一列举;再次,将这些内容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时结合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只有掌握了教学规律,才能对语文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如《威尼斯商人》一文,可设置为情景剧教学,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熟记台词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会导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因此,要围绕着语文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向多个方向进行辐射,和语文课文内容相关所有课外阅读材料都要进行延伸阅读,在补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开阔了阅读的视野。
释疑解惑型,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大纲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材料拓展,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情感,也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增长知识的储备数量。例如,为了使学生学习烘托这一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中对战争气氛的烘托。
比较鉴赏型,这是一种比较阅读法,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别阅读材料的内容,形成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木兰辞》时,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同为北朝民歌的《敕勒歌》,比较二者异同的同时,总结北朝民歌的共同特点。
学法迁移型,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课文的体裁或内容、写法相似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之中进行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教授课文《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深化延伸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或者片段是选自一些名著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后,把原文、原著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阅读,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使学生把文章和整个作品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是选自《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们介绍《水浒传》,并让学生进行阅读。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只有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有增强自我阅读的心理动力,才能进行不间断地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才可以取得成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培养高度的自制力。中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积极作用下,会发生很大的转变,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有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所以,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端正的阅读态度。可以采用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对语文阅读具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形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芳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语文的作用非常关键,为此,亟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实施语文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以往单一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地转变成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需要探究解决不足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设计不够灵活,过于僵化
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多样性的内容,由于教师的不同,效果也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对相同的课文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并且在教学课堂上,存在不少的随机性。教师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应当对相关文章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所设计的教案来进行。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不符合教案的情况也存在,这导致不少的教师手足无措,这是因为教学的教师不够灵活,只是限于教案进行教学,而难以处理突况。
2.不科学的教学评价
实施新课改后,尽管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也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片面地把评价作为终结和目的是错误的,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教学、鼓励、向导和诊断等,但是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片面注重教学成绩、思想上的偏差的影响,导致低位实践与高位思想之间的强大反差,这重点体现在缺少热情的、宽容的和真诚的评价。
3.教学指导缺少实践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比较多的一项内容是作文。作文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针对作文课,教师大都较为伤脑筋,怎样启发学生更好地写作,这非常关键。因此,在作文课上,教师应教授学生一系列文章的格式和题材,使学生以某个核心为重点进行写作。虽然学生把握住了作文的框架,但其中的内容不够丰富,这是由于学生缺少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悟,所写作的内容并非自身的真挚情感,导致作文的浅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不足,不利于学生想象与思维的拓展,也不符合语文课程的要求。语文这门学科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需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技能,就务必实施语文实践教学,而不应太过注重语文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探究学情,灵活地进行教学
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有效把握学生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现状,才可以实施更加有目的性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探究学情指的是探索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等。探究学情应重视多元性、过程性和全面性等,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学生的起点能力。而探究学情的整个过程是预测探究、实时探究以及反思探究。而探究学情的多元性是指立足于学生的问题、结合教学知识,基于分析调查来探究学情。
2.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指的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果和过程进行价值断定的活动或行为,它能够反馈教学信息。而科学的教学评价务必跟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适应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体现实用性和指导性,而且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所谓的权威摒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激励学生进行自评,启发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与此同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形式,如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统一、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相统一以及批评和表扬相统一。
3.有效地统一理论与实践实施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统一实践与理论,只有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意识。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务必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自身固有的经验和认知上进行科学的想象。可以说,实际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语文和学问,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生活、观察生活,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实际生活经历,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从而增强对语文的感悟。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根据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探究学情,灵活地进行教学,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效地统一理论与实践实施教学。与此同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以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案教学 探讨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山东、江苏、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教学模式风靡一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撰文对学案给予正面的评价。于是,不管在小学还是中学,不少学校开始纷纷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掀起学案热潮。然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本学校、本地区的学案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看,语文教学,应勇敢地对学案说“不”。
一.学案的内涵及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古代“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而今,研究者、倡导者所推崇的“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案,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导学案”。
按一般的理解,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一般栏目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小结、练习答案和提示、资源链接(课外拓展)等。内蒙古师范大学裴亚男老师研究了190篇有关论文,认为学案的操作程序无论复习课和新授课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升华阶段四个阶段。笔者所在学校发给学生的语文导学案已逐渐简化成现在的三大板块:预习指导与检测、同步训练、当堂检测。事实上,这些内容多是资料上的习题选编或摘抄。而教师手里的学案则被称为“教学案一体化”,即教案(仅教师有)+导学案(学生也有)。笔者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到,事实上,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设计学案的过程就是重复搬题的过程。语文学案目前并没有一个切合实际而又真正行之有效的样本可依。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是强化了应试教学与题海大战。这就是目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二.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弊端
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固然有其值得提倡的地方。但笔者认为,各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学案比较适用于理科,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实施统一的模式,语文素养的提高决不应该是白纸黑字的学案就能体现的。所以,在各级各类学校跟风使用学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种种弊端。
(一)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目前使用学案进行的语文教学,实质就是课前、课上、课后都在忙那几个习题上的基本知识点,而丢弃了习题以外的大语文的丰富内涵,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
(二)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普遍较大。一般学校,语文教师都是任教双班。一个语文教师正常的工作就有两个班的课务、两个班的早读、两个班的作业,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用了教学案,学生做的学案又得批改。由于语文习题琐碎,批改起来远比其他学科繁难得多。实践证明,使用学案,语文教师每天花在学案批改上的时间就远远超过备课的时间,再加上早读检测、每日作业等,语文教师整天都埋头于成堆的习题批改中,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远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工作。而批改过后,又要有连锁的评讲、订正等一系列后续工作。而这些无非就是在对付习题。这样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主次颠倒,丢掉西瓜捡了芝麻。
(三)增加学生的负担。
当前,各学校使用统一印制的学案,其本质就是每天给学生印发统一的习题。课前老师忙于找习题去编写印制;课上、课后学生忙于做习题。中学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又多,每学科每节课都得有统一的学案,学生每天就得应对很多份学案,还有每门学科的课后作业,这就狠狠地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导致学生逐渐厌学。其实,语文学习,更多的应重视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而并非一定要做多少语文习题。
(四)阻碍语文教师的自身发展。
使用统一的语文学案进行教学,大大阻碍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理由如下:
1.学案,不利于语文教师展示个性风采。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百花齐放,彰显教师个性特色。即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特色具有导向、凝聚、亲和等诸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属于其个性聪明才智特质的展现。体现在备课、教学过程,尤其是智慧应对课堂生成中,如果教学时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那么,教师的个性特色就根本无法展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应是培养学生灵性和悟性的学科。在这种僵死的教学模式控制下,怎能培养出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又怎么造就有灵性和热情的语文教师?
2.学案使用,不利于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语文教师必须读书,读书能提高人生境界,提升本身的品位:读书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储备:读书能生成专业智慧,使自己更聪明。说得功利些,读书能解决备课中的难题,读书能使自己授课时滔滔不绝。
但目前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每天正常超负荷地工作,还要按规定的模式、规定的学案去上课,还要应对各级各类领导部门的相关督查,语文教师根本挤不出时间来阅读。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的阅读热情也就被消磨殆尽了。而高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来自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自身阅读。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都丢失了,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五)培养书呆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还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目前语文学案教学,是在培养只会做题的书呆子。首先学案里只有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板块式问题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没有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也没有了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的过程。同一年级学生使用同一学案,根本照顾不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扼杀学生的个性。其次,语文教学使用学案,学生就不会主动预习,而把学习过程进一步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致学生逐渐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第三,阅读是语文的生命。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目前,由于学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挤去学生很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总量远远不够。学生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也逐渐不会阅读了。不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培养!笔者与同事已认识到了学生阅读的严重不足,只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挤一挤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一点可怜的课外阅读。这是怎样可悲的现状啊!
三.理性面对,敢对学案说“不”
教学的不断改革,才会有所创新。从某些角度讲,学案可能有利于某些学科的学习。但几年的实践证明,学案不适用于语文学科。面对各级领导对学案的跟风热潮,一线语文教师要敢于拒绝跟风,冷静、理智地对待教学改革中的种种弊端。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曾多次向领导提出过不用学案的建议。现在,学校对语文教学中强制使用学案有所松动,这使语文素质教学有了实践的弹性。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已表明,语文学案的使用已呈现出种种严重的弊端,语文教师要勇敢地对学案说“不”,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中阅读、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说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针对农村中学生和实际情况,需要找出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让阅读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形成一种习惯。这一点对农村的孩子特别重要。
一、精心引导,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平时要给孩子以引导,培养阅读兴趣。在孩子茶余饭后,在田间地头乐于读书,谈书。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转变观点,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放下架子,积极参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片断中老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让学生们自主读书,让学生们进入角色,化物为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激发起阅读热情。
初中语文任务教学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理念。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头等大事。而任务型教学策略,则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
一、任务型教学方法概述
1.涵义
所谓的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有效完成任务,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其依据建构注意理论、心理学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发展理论等,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设置,引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交流与合作,依据相关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构建与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的开发其智力,拓展其思维,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任务”设计的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之上,将其细分为若干小目标,然后再细化为若干比较容易掌握的“任务”,以这些子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
(2)符合学生的特点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立足于实际角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完成任务。
(3)注重联系性
任务的设计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与教案。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展思维,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创新的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务的设计应“千方百计”促使所有学生进入境界之中,擦出学生的心灵火花,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同时,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并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语文新课标提倡了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也侧重了现代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例如,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之前,就可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预习文章家喻户晓的名篇,找出文章中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词句描写;划出文章中感情描写的句子、父亲背影形象描写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演讲,说一说质朴而伟大的“父爱”。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顺势引入新课。
这样任务的设置与引入,顺其自然的将学生带入“背影”的学习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感受深刻的父爱,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促进其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2.善于教学“任务”的合理设置
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经验,创造性的理解与应用教材,善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创设合理的“任务”,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其交流与讨论,最终提高其综合能力。
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任务设计:A.找出文章中表现任务性格特征的字、词、句。B.阅读全文后,你对文章中奥楚篾洛夫、赫留金以及市民等人物形象有何种认识与感想?C.结合课内外资料,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一说你所认为的诚信、正义感的表现?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任务设置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深化其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了解,并树立养成正直、诚信、正义性格的人才。而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导与驱动下,更乐于学习,易于其领悟课文的内涵,促进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3.教学“任务”的升华与拓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非常有青春活力,表现欲望也都很强烈。因此,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任务的拓展。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就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酒家老板、短衣帮、伙计等角色,依据课本中的情节,要求其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及内心活动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的感情基调与内涵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表演是幼稚还是成熟,是精彩还是一般,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4.教学“任务”的合理评价
“任务”完成后,可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组成员内部的学习评价,其有利于在小组成员内部形成约束与管理,而各个单元小组的良性发展也直接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与发展,也可由教师进行合理评价,点评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缺陷,赞扬表现良好的学生,鼓励一般表现的学生,促进“任务”的落实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量化评价与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为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的发展要求。而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强化其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其自主探究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其全面素质与能力的不断发展与强化,因此值得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探索,进一步完善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践性,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韩丽华.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2,(16).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研究建设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主观性太强,一堂课就语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讲台下主动学习性却不强。教师只管“读”完了自己教案上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堂内容,往往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严重低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效愉悦的语文学习课堂,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一、立足教材,高效教学
对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知识基础;对教师来说,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这一点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无论采用任何教学方式都要立足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精心准备好教学方案。首先,教师在进行授课前,要自己充分解读教材的课文内容和知识要点,提炼课文中需掌握的学习重点,以便于在课堂上给学生做重点讲解。然后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掌握知识。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来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除了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方案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习惯,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适应教师的授课节奏,提高学习效率,降低教师教学压力。在初中这个阶段,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也就需要教师去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总体来说,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养成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有:通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给文章划分段落;找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大声朗读课文等。
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学方案制订好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做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课堂教学了。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课堂。轻松愉悦的学习课堂不仅仅是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1.品赏课文
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初中生的思想新奇、想法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特点去细细品读课文,对文章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研究课文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仔细揣摩文本的思路和写作情感,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对课文进行了一番良好的剖析,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当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帮助学生更好地切入课文的感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开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