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理念来发展农业、指导农业、引领农业,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太和县来说,至关重要。日前,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太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海治国。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太和县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治国: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保持了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地位。今年全县夏粮平均单产494.7公斤,总产72万吨,大灾年份最高单产仍达602公斤,?10个万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和6个省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平均单产仍在510公斤以上。从粮食单产水平来看:全省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都是太和县保持和刷新的,其中小麦最高单产760.9公斤,夏玉米最高单产1049.9公斤;从粮食总产水平来看:全县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其生产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创新、组装、配套和推广了一批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太和成为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县。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走向产业化。随着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的崛起,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绿色粮油、品牌西瓜、优质药材、高效果蔬、特种养殖、生态花木等一批特色产业,在资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结构调整产业化趋势明显。全县租赁、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百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1%。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农村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和年龄老化,兼业化的农民群体逐渐萎缩,职业化的农民队伍正在发展。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始纷纷流转土地,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构建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全县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农机与农艺正在深度融合。
记者: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太和县在厚植农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海治国:一是构建科学治理模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苗原河流域投资6.47亿元,对苗原河流域的郭庙、原墙、三堂、苗老集4个乡镇2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水网、路网、电网、林网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并作为一种治理模式逐年、逐片推开,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全县治理一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是锁定冬春工作。自2013年12月出台了《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以来,每逢年底之前县里都要出台《实施方案》,每个方案都有一个中心工作,就是锁定当年冬春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如今已经成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优化区域布局。按“远郊产业化、近郊都市化”的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高效、优质现代农业,比如,在全县105国道以西、倪邱镇以北的乡镇,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与之对应的105国道以东、倪邱镇以北,探索建立“太和板面”、“高端白酒”?等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改“通用粮”为“专用粮”生产,突出发展品牌粮食产业。通过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把传统农业拓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休闲、旅游等各个方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四是抢占科技高地。我们抢先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共建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合力构建科技转化应用的工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深入太和调研,拟在我县建立植物逆境科研工作站。五是转向生态农业。根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我们率先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成为全省第一批13个示范县之一,并且获得项目叠加支持,拉开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序幕。六是强化政策支撑。县委、县政府安排每年预算30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8月17日又专门出台了《扶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建设工作方案》,规定对示范园内中药材种植200亩以上的大户或企业,给予连续5年的补贴;县农委、县财政局、县国元保险公司联合开展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和“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目前已为107户农业经营主体贷款7259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去年,太和县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建设有哪些新进展?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什么新探索?
汪清县积极按照省、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连续3年开展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共开展水稻、大豆、马铃薯等6个高产创建示范区,并按照省、州文件要求,及时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并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强化领导,狠抓关键增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成功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成效
通过水稻、大豆、马铃薯等高产创建的实施,不仅全面带动水稻、大豆、马铃薯生产上了新的台阶,而且对全县水稻、大豆、马铃薯稳产增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多点测产、实际收获以及农户走访调查,并经过专家组验收,2011年,百草沟镇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512.3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水稻平均亩产436.9公斤增产75.4公斤;大兴沟镇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485.8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水稻平均亩产418.6公斤增产67.2公斤,马铃薯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了2820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马铃薯平均亩产2433公斤增产387公斤。增产幅度明显,从而促进了全县水稻、大豆、马铃薯大面积增产丰收。
2.主要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 为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项目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在县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办公室。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多次深入示范片检查、指导工作。为保证高产创建工作科学、顺利实施,县农业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论证、安排部署,并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
2.2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加强技术指导 为切实搞好各项技术的落实,确保示范达到预期的目的,由省知名专家和县农业局5名高级农艺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对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技术培训及巡回指导,并组织各乡镇站分包示范村,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2.3抓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增产增收 召开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研究会议,对技术方案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探讨,经协商后确定了松粳6、松粳9、黑河38、恳鉴27、早大白、延薯4号、大西洋等优质、抗病品种和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推技术12项,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的集成增产增收作用。
现代农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抓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优势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现就加快推进2014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化”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由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由初级交易向品牌销售、由注重生产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的迫切需要。
(二)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成片推进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三)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客观要求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州优势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小、总量少、商品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为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为一体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014年各县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信心,抓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突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在提高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和组织化“六个水平”上下功夫,促进基地提质增效,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五大产业基地,切实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发展。2014年,全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万亩,其中:青稞30万亩、玉米10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5万亩、油菜5万亩、蔬菜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0.6万亩、低产果园0.4万亩。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要达到30万亩,其中:青稞10万亩、玉米5万亩、马铃薯6万亩、小麦1万亩、油菜4万亩、蔬菜4万亩。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启动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在全州每个县建设1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标准示范区,标准化基地达到30万亩。二是扎实推进“百千万生产示范工程”。加快泸定产业基地强县蔬菜培育县建设,力争将丹巴、得荣酿酒葡萄基地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每县建设百亩良种繁育基地、创建千亩标准示范园、打造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两化”互动,创新基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基地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五大产业。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合作社示范社;立足产业发展,加快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着眼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集团消费与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
三、突出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2014年,各县要把提质增效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加大推进力度,推动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在万亩示范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万亩示范区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全州面上产业基地发展。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县要认真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加大力度,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3月20日前报州农业局产业科。二是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耕地形状、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农田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便民道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三是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等为重点的产后处理设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四是加快农机化发展。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要加快良种化进程。加强农作物育种攻关,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特色品种,同时加快基地良种更新换代,着力引进效益好、高产优质、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展示,努力提高基地良种化水平。二要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突出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集成运用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绿色植保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播和机收等农耕农艺技术,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着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创新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机制,加强粮食、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种粮大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推行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四要加大科技培训。依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机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拓宽培训范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在完善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必然要求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抓住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种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标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种植者按标生产。二是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严格生产、加工、流通等的环节全程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向产后环节延伸,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逐步形成以产业基地为基础的加工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要开拓产品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连锁营销网络,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突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提高营销效率。
四、强化组织保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加强领导、完善规划
各县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并确定专人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主动融入产业带建设,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实际完善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二)争取支持、整合资金
各县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尽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要加强横向联系,争取相关部门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财政部网站公布《关于停止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即从2013年6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五类节能家电产品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政策。
《通知》指出,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绿色消费,促进节能减排,2012年6月,国务院决定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五类高效节能家电,推广期暂定一年。政策实施以来,推广成效显著,节能家电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拉动消费效果明显,政策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现决定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通知》还要求相关企业、地方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消费者及时准确了解政策规定。地方各有关部门在加强宣传的同时,统筹协调好各个环节,认真审核并及时上报企业推广材料。
气象局:3年内创建“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
据国家气象局网站消息,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展“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方案》制定了创建目标,即从2013年起,用2-3年的时间,以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为主,按照相应的创建标准,在粮食主产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遴选出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在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遴选出1000个左右的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方案》提出了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创建标准。即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实现与基层农技推广等系统的对接融入,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按照“有领导机构、有信息员队伍、有信息服务站、有监测预警网络、有风险地图、有应急预案、有科普计划、有效益评估”的“八有”标准,以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影响为目的,创建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
国办:继续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肉类掺假售假等违法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3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指出,围绕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或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肉类掺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红盾护农、农资打假下乡等专项行动,加强种子、苗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等重点农资产品专项治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经常性市场检查和生产经营企业整顿力度。对农资批发零售市场、种子苗木交易市场和集散地、邮寄快递渠道等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
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或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肉类掺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黑窝点”,打击通过互联网、邮寄快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违法行为,查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恶意制假售假、偷工减料、非法接受委托加工等违法行为。
全面推进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对网络交易平台落实自然人实名登记情况开展检查,完善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功能,推进实现对网络交易行为及有关服务行为的动态监管。打击虚构、冒用合法市场主体名义从事网络商品交易或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农业部:十省份家禽生产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消息,针对我国多省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近日河南、山东、重庆、广西等4个省(市、自治区)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出台种禽场和养殖场补贴、企业收购加工补助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有10个省份陆续出台家禽生产扶持政策。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发生以来,我国家禽业受到重大冲击。国务院出台家禽业生产扶持政策,对祖代种鸡企业进行一次性补贴,同时对家禽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短期贴息。
在中央加大家禽产业政策扶持的同时,多个省份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如河南省扶持种禽场和规模化养殖场生产并支持禽类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收储;山东省发放种禽生产补贴,支持增加活禽加工收储,着力减轻家禽养殖加工企业负担;重庆市扶持规模养殖基地等。
教育部: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纳入财政保障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 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今年将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扶持力度,将其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将努力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一是全面落实从学前到研究生各个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切实提高学生资助水平。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
某村某中心村涉及12个村民组,349户,1291人。在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围绕“道路硬化、村庄净化、道路亮化、村庄绿化”四个方面进行:
1、建成并硬化7米宽的农业示范区区间耕作路2.5公里,通组路硬化1125米已完工。
2、路灯120盏已安装并使用。
3、解决了中心村194户安全饮水。
(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为民服务综合楼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内含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文化室、村民议事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
2、375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已竣工。
3、新建了公厕2座、停车场1个。
(三)环境整治方面
1、整修并美化山塘4口。
2、清淤并硬化沟渠2300米、完成示范区1.5公里的河道提升及水车等水景观工程。
3、完成房屋改貌158户(统一墙、屋面)。
4、拆除猪圈、厕所、牛栏70个,拆出危旧房1300平方米。
5、购置并安放垃圾桶100只,建立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6、中心村内绿化结点已设计完成并订购景观树300棵。河堤春柳250棵。
7、完成入户道路美化15公里。农户庭院前后、主干道两侧绿化区护栏正在安装。
(四)产业发展方面
1、已流转土地1500亩,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分别发展瓜蒌、红心猕猴桃、四季水果和高标茶园。
2、侧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托引进企业建设的基地,村级流转农田和山场500亩,利用租金入股,组织农户为集业提供生产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青树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远景规划和温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统筹周边龙井万亩蓝莓基地建设、桃岭殷河中心村扩面提升和温泉镇区改造整治规划,积极谋划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档次和品味,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以景区的理念持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把青树中心村打造成生态环保、宜居宜游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成县城瓜果飘香的后花园。
1、全力整治中心村人居环境。完成村庄绿化提升工程和2000米的护栏安装,持续集中开展清垃圾、清杂草、清乱堆乱放等整治行动,健全完善日常保洁长效机制,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向细节要美观。
2、完成水景观和村庄重要节点建设。用景区的理念建设中心村,完成河道绿化、拦河堰、荷塘等水景观工程和村庄内三个重要景观节点的建设。
3、加快电力、通信等线路改扩建。电力、电信、移动、广播等部门已依据城区标准制定改建方案,全力配合相关部门改建方案的实施。
4、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农业服务站、林业站前期逐户调查摸底的情况,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深入相关农户引导并帮助农户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5、强化中心村“两违控制”工作。加强宣传力度,规范村民建设行为,全力查违拆违,坚决杜绝乱搭乱建,严防新的违建行为发生。
关键词:都市农业;五环联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5日
苏南地区自古即为丰腴之地,农业基础良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进一步要求苏南地区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是这一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一环。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常熟市现代农业“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方向,为深入研究常熟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未来,我们先后拜访了上海市农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生产业促进会等,并对上海市“四新”重点培育企业――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现结合上海国兴农公司的成功案例谈谈以常熟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兴农公司”)是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由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国内知名涉农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并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而设立的农业现代化公司。国兴农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种植业全产业链服务运营商,农业生产业的先行者。作为上海市农业产业化的领导者,公司先后获得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平台经济”培育企业、上海市“四新”重点培育企业、上海市“创新型新兴服务业示范”企业等荣誉。国兴农公司在上海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思维,通过“五环联动”业务将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提供全面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国兴农公司还受上海市农委之邀参与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配合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完成“经济作物二维码追溯体系规范”等行业标准的制定。
二、上海国兴农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互联网特质
国兴农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五环联动”业务模式。“五环联动”业务模式指的是公司打造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及产前的“GAP种植标准化系统”、产中的“智慧农业方案”、产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农产品包装设计网”等五环相扣的围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而研发的系统方案。“五环联动”模式是国内第一个将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实现农业顶层设计、布局涉农服务全过程的综合创新平台。“五环联动”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解决方案是一个合理涉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运营平台。
(一)“五环联动”从源头上掌控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国兴农公司“五环联动”的特长在于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国兴农公司的“五环联动”第一环就是农产品种植方案“GAP系统”。国兴农公司通过整合近20位资深植保专家,多年研究作物培育方法种植GAP标准方案,已经在上海浦东、金山、嘉定等地多家专业合作社推广。国兴农公司在产前的第二环就是“智慧农业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生长环境实时感知、数据自动统计、设备远程控制、设备自动控制、自动报警、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等功能,帮助实现种植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实现农业灌溉自动化和水肥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和温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这两个环节可有效掌控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与安全,为产品的追溯、产后的营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五环联动”模式能够切实做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五环联动”在产后的重要一环是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013年、2014年国兴农公司连续获得上海市经信委“电子商务双推”项目支持,已成为上海市农委、商务委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服务于两个环节的追溯平台,这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互联互通,是上海市落实即将出台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条例》的重要支撑。同时,国兴农公司还承担上海市关于农产品基于二维码技术实现信息可追溯的两项规范及地方标准的制定。2013年起,经由国兴农公司与上海市农委联合推广,目前上海地区共有500多家合作社应用了国兴农公司研发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2014年起,国兴农公司与上海市商务委合作,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追溯平台,目前与多家配送流通企业和超市流通环节溯源系统开展合作。
(三)“五环联动”成功的关键在于链接丰富的线上线下渠道。产业互联网相比于消费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区别,即产业互联网是服务于产业,需要更多的线下服务能力,尤其是农业互联网,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的各类服务,都需要大量线下与农户的沟通、交流。国兴农公司目前与近20家线上线下商超进行产品销售对接。线上电商合作伙伴主要有东方购物、一号店、天天果园等;线下商超合作伙伴主要有上蔬永辉、百联集团、上海环盛商业有限公司、Cityshop、深圳百果园等。优质稳定的渠道伙伴是国兴农深耕上海市场多年的硕果,也是确保农产品销售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最重要一环。
(四)国兴农公司自身发展在于企业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服务能力。农业企业是否成功实现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实际控制人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是否具备成熟的互联网运作方案。公司从内生发展而言需要对大量用户资源提升黏着度,只有能够黏住大量用户资源的产品或服务才更有市场价值。因此,国兴农公司从发展战略上需要立足上海、拓展长三角,实现跨区域战略布局,鱼米之乡的常熟是其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这一战略举动固然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契合了中央对上海这一经济中心的期许,即从长三角地区的“带头”发展到“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同时,也成为了苏南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建设示范区时的有机构成,是这一战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创新探索。
三、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呈多元拓展趋势。常熟发展现代农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除继续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外,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展。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产业。有住宿型的“农家乐”、农事观光、生产参与、农产品品尝、农业科普旅游等多种类型,已形成了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全市集水乡特色、田园风光、乡村文化、自然生态、农事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活业面积已超过3万亩。
(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布局科学。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主要特点是充分集聚苏南特有的科技、经济、文化、人才、平台等优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引进、研发、转化、示范农业科技新成果,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的技术辐射源和展示窗口。园区已形成了“一核三带多园”的总体产业格局,核心区规划总面积6.5万亩,示范区面积34万亩,辐射区面积63.3万亩。“一核”是指园区主核心区,规划面积1.32万亩,初步建成优质水稻繁育、设施园艺研究、特色水产育苗三个创新区以及国家级“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三带”包括:南部近10万亩的高效水产示范带,东部8万亩的高效蔬菜园艺带和西部17万亩的优质粮食产业带;“多园”是指依托“三带”分布在各镇(场)板块建成的14个各具特色的县(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等已成为园区的亮点。
(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示范效应明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常熟围绕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大力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如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市神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常熟市田娘农场有限公司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以虞山镇为例,该镇初步形成了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定位、优质水稻生产为基础、特色产品品牌为导向、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近年来,虞山镇中泾村利用土地规模流转契机,努力打造精品水果特色产业,陆续引种了无花果、猕猴桃、哈密瓜、小南瓜、软籽石榴、圣女果、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并出口海外。
(四)地方传统名特优农产品丰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现代营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常熟近年来初步形成了茶叶、水产品、蔬菜、特色瓜果、优质粮食和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特色农业产业链。例如剑门绿茶、王四食品、沙家浜大闸蟹、海明蔬菜、王庄西瓜、吉健葡萄、勤川大米等在本地或局部地区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但是还没有完全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总体影响力有限,市场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推进常熟“互联网+农业”战略实施的建议
“互联网+”战略是新一届中央提出的宏大战略,“互联网+农业”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最新领域,国兴农公司是上海领先的“互联网+农业”的优秀标兵,是常熟现代农业对接上海接受辐射溢出效应的重要对象。2016年1月,上海国兴农公司与常熟市的合作正式展开,双方合作项目与农业“众创空间”已正式开展运作。
(一)坚持以平台的搭建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常熟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各类科技创新合作与服务平台的搭建。上海国兴农公司是一家领先的农业现代化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信息化方面都走出了一条新路,也形成了公司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是指公司致力于销一体化,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技服务供应,到种植管理指导,最终到农产品产销对接经营,实现种植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及服务。农业标准化是通过测土配方,技物结合,制定作物标准种植方案(GAP种植方案)得以实施。目前,国兴农已获得作物培育方法发明专利5项,正在申报作物培育方法发明专利近20项,推动实现精准农业以及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是指国兴农自主研发了贯穿于农业种植业全产业链信息管理的“农业云”系统,包含农资经营管理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种植标准化GAP系统、农产品经营管理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智慧农业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化灌溉系统等覆盖于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
(二)坚持夯实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好“第六产业”。常熟在过去发展农业的生活业产业方面成效显著,如梨花生态园、旺桥生态园、海虞春天生态园等大量的农家乐、生态园应运而生。虞山镇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常熟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勤川公司创建的现代农业科学实践基地展示馆,全景式多角度介绍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采用电子显示和感应投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详尽地演绎传统农耕用具、水稻耕作的历史沿革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使人们在参观学习中体验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但总体而言,全市层面真正科学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涉农生产业仍显欠缺,应当引入类似国兴农的农业现代化平台服务公司,围绕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追溯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的营销平台等,进而有效串起“一二三”产业,全方位提升常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常熟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譬如日本对农业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但同样它们按照国内、国际市场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它们的“一村一品”及“一县一品”都是根据各自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特色产品的典型做法,这些做法也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复兴。常熟的特色农产品品类丰富,现代农业基础扎实,若能与类似国兴农公司这样的涉农生产业公司合作,将2~3个类似勤川大米、王庄西瓜、剑门绿茶打入上海等高端市场,有效拓宽常熟农产品的高端销售渠道,可直接提升常熟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常熟发展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
(四)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农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通常比较完善,农业教育水平都比较高。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常熟农业生产者普遍老龄化,本市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尚未形成,在常熟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多为新常熟人。因此,要充分发挥常熟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新农人”技能培训力度,提升新一代农民的现念与观念,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来,从而为常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豆;高产创建;做法;成效;经验;福建清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66-01
清流县是福建省25个粮食主产县之一,粮食播种面积17 333 hm2,总产量9 万t,其中豆类1 666.67 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为当地豆腐皮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值的增长。2013年按照农业部和福建省的部署,创建1 666.67 hm2大豆示范区,取得较好的成效。多年来,清流县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大豆品种示范、展示项目,并大力推广桂夏豆2号、华夏9号等优良高产品种,增加大豆产量。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组织管理
县政府高度重视大豆高产创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技术实施方案,落实了大豆高产创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通过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技术培训方案,确定了实施区域,明确主推品种,确实保证了创建任务落到实处[1]。
1.2 打造核心技术展示区
把精心打造核心示范区作为大豆高产创建的重要抓手,坚持“村有示范户、乡有示范片、县有示范方”的工作思路,狠抓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良种良法配套[2]。一是品种对比试验。在里田乡洋庄村开展桂夏豆2号、华夏9号、南农003、青豆1号、青黑豆等6个品种对比试验,10月22日组织理论测产和实割验收,田间长势和产量效益证明,桂夏豆2号、华夏9号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二是追肥简比试验。在桂夏豆2号田间开展追肥简比试验,分别在苗期和开花期,只追施1次肥料(尿素6 kg、氯化钾6 kg)。实收产量证明,大豆在开花期追肥有利高产,特别是桂夏豆2号等耐肥品种,生产上应该适当增加施肥量以提高产量。
1.3 加强田间指导
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和培训,在大豆种植季节应调查大豆出苗情况、保苗率和生长发育情况;调查土壤情况和地力;调查项目区病虫草害发生情况[3]。及时上报,并由项目技术指导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项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1.4 强化宣传
一是组织现场观摩。在大豆播种和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农业部门、专家、技术人员和示范户现场观摩规模大的示范片。二是加强技术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高产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豆生产的良好氛围,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4-5]。
1.5 制定激励措施
2013年,县政府在全县年终农业工作会议上,对大豆高产创建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参与大豆高产创建活动的有关工作人员,这些奖励措施,既是对长年累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肯定,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成效及经验
2.1 取得的成效
通过测产验收,清流县嵩溪和里田2个大豆万亩片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面积1 666.67 hm2,加权平均产量2 614.5 kg/hm2,增长64.5 kg/hm2,累计增粮107.50 t,增加产值645.01万元;辐射全县该作物面积1 872 hm2,平均产量2 386.5 kg/hm2,增长166.5 kg/hm2,累计增粮311.688 t,增加产值1 870.128万元。2个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产量目标。
2.2 主要经验
2.2.1 大豆高产创建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组织实施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开展科技宣传和培训,印发大量技术资料,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尤其是实施测土配方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从思想上、行动上转变了农民种植盲目性,改变了病虫防治不及时、乱用药等现象,农民也从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中得到实惠,科技素质得到增强。
2.2.2 高效示范做样板。多次组织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等现场观摩大豆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使广大农民、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学有榜样,干有标准,有力推动大豆高产创建工作[6]。
2.2.3 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提高科技含量。主推桂夏豆2号、华夏9号、福豆234等高产优质良种,安排专项经费,对重点示范片实施种子、配方肥、新农药、病虫统防统治机械等物化补贴,全县重点示范片累计物化补贴26万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推广“五新”农业,提高经营效益。
2.2.4 把粮食高产创建与农机化推广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购置推动作用,及时兑现了补贴政策,保障了农机作业的燃料供应,减少了人工劳力投入,减轻了种粮成本,为粮食产量提高、效益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
2.2.5 加强技术培训和田间巡回指导,推动工作顺利进展。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部署、检查落实、成果展示”等各类会议和开展阶段性的工作检查,有力推进了工作进展和扩大示范带动效果。
3 发展目标及建议
3.1 发展目标
计划扩大重点示范乡(镇)数和示范片的示范规模,进一步强化“五新”技术的配套应用,从深度和广度提高粮食高产创建的工作内涵。
3.2 建议
当前,全省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议省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在关键季节多次组织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和观摩示范成果。此外,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示范面积,增强示范效应,推动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积极有效地促进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高金友,陈金丰,刘海燕.永吉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0(2):4-6.
[2] 李先民.清流县水稻高产创建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4(2):14-15.
[3] 严明强,曾彦华,张树森.城固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1(5):12-13.
[4] 葛红心,张万春,屈发科,等.汉中市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效和做法[J].陕西农业科学,2012(3):129-130,148.
年初,明确了我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万亩,新增设施面积1.5万亩目标任务。把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农业项目投入量层层分解到各镇,每月进行调查督促,了解进展情况,半年度进行点评、通报。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累计达61.2万亩,占耕地比达58.29%;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6万亩,累计达11.77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2%。新建扩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135个,项目投入12.5亿元。
在台创园管委会的组织推进下,我区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已建成“三园二区一田”雏形。即: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和万顷良田。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4栋玻璃温室已在安装玻璃,27栋高标准双膜智能温室已搭建8栋,并已组织生产。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园区深加工二期项目及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60%。台创园中的城东农业产业园得到进一步扩展,以裕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基地规模再次放大,并积极组织生产。台创园辐射区中的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三余镇)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首批流转的200亩土地已开工建设。以五甲南片、东社北片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示范区,以五甲东片、三余西片为中心的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也得到所在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正在洽谈多个项目。万倾良田拆迁工作加紧推进,招商工作也已展开,拜肯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入园兴业。目前,正在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2个(十总迎阳、三余永平)。拟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8个(西亭李庄、二甲路中、东社香台、三余大乐、三余建新、骑岸东场、五甲兴隆灶、兴东紫星)。十总镇迎阳设施蔬菜项目规划面积400亩,目前完成1400亩。
(二)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抓手,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整治活动。今年,我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认真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执法检查。加强了质量检测,严格“产地准出”。至目前,我委对全区集贸市场、超市、蔬菜产地共抽检了1221个样品,合格率达99.4%。进一步规范“产地准出”制度,在基地产品上市前实行批批检测,合格的发放无公害农产品“准出卡”。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4个,12个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换证。组织“银河”面粉企业申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以打击假劣农资为重点,全面规范农业投入品销售市场
制订“2011年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以打击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为重点,以市场整顿、日常监管、质量抽检和案件查处为手段对全区的农资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点390多家,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违规案件7起。
(四)以技术培训为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水平
严密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元月中旬就开始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外出学习,召开动员会议,完善培训讲师团成员,印发培训检查办法、考核意见等,力求使培训有声有色。至目前,全区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46场(次),培训农民10.815万人(次),全面完成省农委下达的培训任务。
(五)以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场创建为抓手,以动物防疫为保障,稳定发展畜牧业
至目前,全区生猪、家禽、山羊、奶牛饲养量分别达86万头、1820万羽、53万只和1550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3%、10%和持平。防疫方面,在规模养殖场,生猪口蹄疫、猪瘟疫、猪蓝耳病、禽流感H5N1、牛A型口蹄疫、羊二价口蹄疫苗等防疫密度均达100%。同时,组织开展免疫示范场建设,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最佳免疫程序,提高规模养殖场免疫水平。
(六)以提高作物单产为主攻方向,稳步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与水平
认真组织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全区上半年发放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油菜小麦良种补贴、小麦弱苗补助等资金累计9498.8万元。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全区夏熟36.57万亩小麦,亩产达385公斤,比上年增8.82%;40.7万亩油菜,亩产达210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9.96万亩蚕豆受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单产达187公斤,比上年减产6.03%。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276.1公斤,超过目标产量56.1公斤,油菜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专家、教授的一致肯定。秋熟生产形势良好,正陆续开始收获。预计全区46.3万亩水稻,亩产624公斤,比上年增0.5%;10.9万亩棉花,亩产75公斤,比上年减15.7%;9.3万亩玉米,亩产511公斤,比上年增3%;12.9万亩大豆,亩产145公斤,比上年增3.6%;6万亩花生,亩产180公斤,比上年弱增。
(七)以发展内河池塘养殖为重点,努力发展水产养殖生产
在海水滩涂养殖减少的情况下,我区积极推行河沟主养四大家鱼和套养河蟹等特种水产品种。开展河沟养殖示范村建设,8个示范村面积超过3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区河沟养殖发展。全区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弱增。
(八)以效能服务品牌建设为重点,努力改进作风,打造服务型机关。
我委扎实开展“服务三农、科技兴农”效能品牌创建活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保持24小时开通,“999”民生热线、“三农服务台”分别在线播出2期、7期,科室站所挂钩服务镇区、首席专家结对服务农业项目、“五有五统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设立“四大课堂”开展农民培训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方面、多层面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涉农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不定期到镇村、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随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实现了零距离便民、利民、富民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一、突出“一个载体”,即以台创园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项目。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区两级部署,按照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加快台创园核心区各镇路、桥、闸、防渗渠道、河道疏浚、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一期投资1.5亿元,累计投资4亿元。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加强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生产与管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之相关联的生产基地。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所在镇要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广泛动员多方力量,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力争全区新建农业项目100个,台创园核心区所在镇要确保完成2个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每镇要确保完成3个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三是强攻农业招商引资。全方位、大力度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注重产业导向,把资金重点投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做大基地、做优特色的项目上,带动农业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和高效耕作制度的引入和发展;注重效益导向,优先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对地方财政有贡献的农业项目,尤其要引进单体规模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全面提升我区项目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二、狠抓“二个提升”,即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
一是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大力促进秋冬季农业高效。紧抓秋播契机,大力推广“稻—大棚蔬菜”、“稻—大棚草莓”等高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麦田冬季空幅,大力推广麦—菜、麦—豆等夹套技术,在麦田空幅中套种青菜、香菜、大蒜等叶菜类蔬菜,增加产出与效益。大力推广林地养鸡、林地种植豆类和桑田套种等冬闲田高效模式,全面提高高效农业比重。大力发展设施可控农业。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水泥柱钢架混式大棚,积极发展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栽培和滴灌节水栽培。继续推进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积极开展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三方面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发展水平。继续推进水产设施养殖,重点推进河沟规模养殖、利用废沟呆塘建水产精养基地、推进水产人工特种养殖,不断提高水产设施养殖总量和水平。2012年,力争全区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以上。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水平。按照区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城东休闲观光农业片区,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加大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强主导产业与大面积生产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创建省、市级农业园区,积极申报参与省级先进农业园区评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原料以本地为主、成员以农民为主、销售以境外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村企挂钩,引导龙头企业在本地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建设一批对农民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升级升档。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冬春设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消费需求,强化生产管理,增强供给能力。引导规模种养基地与超市、批发市场、大型消费集体等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专卖直销、网上交易等新模式,切实增强市场流通对本地农产品资源消化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三、做好“三个加强”,即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现代种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品种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以良种推广补贴为抓手,引导农民应用优良品种,提高良种普及率。着力开展科技推广。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关键环节,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力度,扩大有机肥使用面积。推进绿色植保,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上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围绕我区特色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农时季节和结构调整开展培训,选择实用的培训方式,发挥好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科技能人、土专家两支队伍的作用,使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有计划安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着力培育“一专多能型”乡镇农技推广人才。
关键词:乾安县;农机示范区;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32-1
1 创建农机化示范区作用与意义
乾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大、土质肥沃,而且集中连片、比较平坦,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前提条件;是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构筑后发优势,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示范的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 农机示范区建设成效
农机示范区建设项目是乾安县有史以来国家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农机化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项目区的运作态势喜人,发展势头强劲,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看,阶段性成果已在示范区显现出来,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广大农民的重视。
2.1 农机装备水平持续上升
几年来,示范区完成全程农机化示范面积36万亩,辐射带动周边近15万亩实现机械化作业,建设农机大户84个,农机合作组织17个,机车机具补贴资金达到4190万元。共补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417台,玉米收获机156台(其中背负式68套),水稻收获机41台,配套农机具600台。农机动力基本可以满足现有耕作面积的需求。截止到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4万千瓦,与2005年末农机总动力相比,新增动力26万千瓦,增幅为58%,拖拉机保有量由2005年末的2.5万台增加到3.6万台,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3%,比2009年增长15%。
2.2 促进了劳动力转移
通过示范区建设,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使大批农民从农田中走出来,外出打工或从事养殖、加工等产业。据初步统计,项目区外出打工和从事其他产业的农民已超过13,500人次,逐步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3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使乾安县新型实用农机化科技推广应用、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玉米、谷物类机械收获、秸秆还田、大型机械深松、节水灌溉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并逐步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推广前景看好。
2.4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末,全县农机从业人员达到4.6人,农机大户发展到120户,农机维修网点220个,农机协会1个。
3 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乾安县在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3.1 存在的问题
(1)个别示范区建设盲目集中土地。超过自身的经营能力,对经营成本估算不足。超出自己的实际作业能力、资金投入能力、管理能力吸纳农民土地,进行机械化作业。导致成本投资过大,在建设的第一年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或者是没有盈余,在合作组织或大户内部造成了负面影响。
(2)乾安县示范区建设以玉米为主,但水田的开发在近两年有很大的空间且开发数量猛增,水田机具相对短缺,但我们对水田机具的补贴几乎没有,制约水田的开发和水田作业的机械化。
(3)示范区建设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
(4)有的示范区建设后续投入资金不足。新组建的示范区在第一年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和购置机车机具对明年再生产的投入已经形成了困难。
3.2 今后示范区建设整改措施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在措施上深入研究,完善工作程序。组建一个示范区建设管理小组,对已建设的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大户代表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从中吸取经验和到示范区建设好的县市学习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综合利用,使示范区建设工作日臻完善。
(2)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全县各乡镇拖拉机及机具保有量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并进行汇总分析,选择机械化基础薄弱的乡镇加大投入,逐步达到各乡镇机械化水平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3)继续发展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使之在机械化作业水平上不断提高。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向,充分考虑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充分考虑乾安县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机手的意愿,选择适合培育的对象,从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适宜什么样的形式就引导发展什么样的服务组织,切忌强求一个模式,把示范区做大、做强让农民看到合作组织形式下的机械化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提高农民参加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示范区建设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