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务实简约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贴于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

(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

(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

第2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1.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目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传统的“三部曲”,即教师课上提问,点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留给学生一些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很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课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中存在的奥秘,从而将解题思路渗透其中,使学生牢牢掌握,从而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然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配合的,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通常情况下会将答案和解题的方法思路告知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不同的教学模式已渗透于教育领域中。然而,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多媒体教学模式目前是比较现代的应用之一,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是极其没有活力。

4.忽略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接受能力。迫于中考的压力,现如今一些教师就会忽略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下作业中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目,而忽略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内容。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将难题攻克下来,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错误理念不仅存在于教师中,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十分赞同。可是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功底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和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和内容,由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过程中都比较迷茫,难以真正理解所讲的知识,因此也就无法参与到课堂的互动过程中。这样一堂课上下来,他们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微乎其微。这都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平时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十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果的策略

1.教会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比较陌生,随着学习课业负担的加重,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产生猝不及防的感觉。加之一些小学较为优秀的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急躁,难以将非重点和重点区分开来,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方可事半功倍。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初一的数学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起到一个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作用。主要是讲解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及定义。那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讲解,让学生能够十分透彻地理解这些概念及定义,不要总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只是掌握了一些皮毛,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较多。例如一个简单的概念:代数式,书中给予的定义为“代数式是用字母或者是数字表示而成的式子”。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可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就没有认识到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字也是一个代数式,导致做题经常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要让学生做好数学的预习工作,课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课下要做好复习工作,总结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学习数学的要领,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2.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还是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也只是敷衍了事,只是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相关内容和知识点讲述给学生,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不关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教学质量极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使其端正数学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教学情景,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事实上,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相反由于它富有了数字和神奇的图形,使其成为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数字和图形设计一些课堂小实验或者小游戏,比如七巧板、数字组合等等,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其中,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由于数学的特殊性,使得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用题海来描述数学题库一点都不为过。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会做的数学难题,出错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学习本身就是由不会过渡到会的过程。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前曾说道:“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由薄逐渐到厚的过渡过程,而我们掌握知识却是一个由厚逐渐到薄的过渡过程。”这句话说明了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从薄逐渐到厚,当我们将这些积累的知识掌握之后,这些知识就成为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从厚逐渐到薄。而学习数学就是一个这种相关转化的过程,所以作为数学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时常多鼓励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要一出错就批评和责怪学生。比如,以前我有个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我从未批评过他,经常给他鼓励,有一次,他回答了一个数学问题,我在班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课下又给他讲了几种数学的学习方法。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考进了我班的前十名。他很开心,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了信心,随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生是需要鼓励的,这种需要在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显得更为迫切,所以教师应该看清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其分析产生的原因,多给他们鼓励,为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和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4.建立健全数学的考核评估方法。考核评估对于数学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逐步地完善数学的考核评估办法。首先应该建立形式多样化的考核评估内容,要求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内容的建立应该依赖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数学接触和学习能力,应不断调节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基础内容,将数学基础知识的占比进行适当的提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计划,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难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考核方案,使之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考核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其中,完美地将数学考试与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

三、结语

第3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5.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6.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8.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第4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一、 课前准备,树立“有效”理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二、 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法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2.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兴趣,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老师真诚的鼓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1.巧设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条件。

在课堂环节设置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小组擂台赛、你来当裁判、数学小门诊、我来闯关等等,这些小环节都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的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兵教兵,让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与探索。

2.合理设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你问的什么,才好回答。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的重点、疑点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解决疑点、掌握重点的目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思维的锻炼。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只有这样设置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第5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应用困境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流畅度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应用困境

(一) 教师缺少创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问题解决策略能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以应用。教学改革进行时日已经不短,但仍然大部分教师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达到升学率目标,教师物化学生,选择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当学生视为接受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容器,不仅影响了教学活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去设计教学活动,阻碍了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二) 问题来源过于单一

问题的来源过于单一,就会让问题的针对性不强,问题所面向的学生不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奉为神物,认为只要将课本中的问题都解决,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数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只顾着课本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影响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唯一可以发问的人,单向的课堂提问,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落实。

(三) 学生学习依赖性强

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其学习行为有直接影响,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当代初中的学习依赖心理较强。他们认为只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才是学习,自己的自主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要实施问题解决策略,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一直依赖教师提出问题,会影响问题解决策略教学意义的发挥。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才能让问题解决策略得以实施。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应用方法

(一) 从数学教材中开发问题资源

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今天,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材中出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开发,有利于问题解决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与都一定的情境支撑,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初中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切入点,也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与生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背景资源入手,促进学生质疑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有利于其新知识印象深刻,更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得以创新。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对新旧教材的更新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之前学过的平移与旋转知识,从一个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出发,让学生通过平移四个边,将其改成一个普通的平行四边形。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就要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产生“平行四边形具体性质有哪些?”的问题。当学生具有疑惑,教师就可以从问题出发实施课堂教学,让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后,学生可以快速解决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促进学生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

(二) 从生活出发应用问题解决策略

生活,与初中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些新鲜事物,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实施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普通的生活现象去开发数学知识,会让普遍的现象变得特殊,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好奇心的激发。利用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能够促进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比如在讲解《图形的相似》知识时,教师可以利影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似知识。每一个人都熟悉自己在路灯下有影子这件事,但却没有计算过影子的长度。教师呈现一张自己在路灯下的照片,提出“我的影子有多长”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集中。从生活现象中开发数学问题,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策略的高效实施。

(三) 促进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引导行为,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促进学生明确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能够促进数学教学资源的丰富,也能让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勇气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分享疑惑。

比如在讲解《样本与总体》知识时,学生会学习到抽样调查这种统计方法。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阅读课本知识,并限制学生提出三个自己认为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学生提出“怎么样的抽样调查才算是科学的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一般都调查些什么呢?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要促进数学知识传授效率的提高,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教师需要落实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利用问题解决策略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让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有改观。用问题解决策略给学生成长的空间,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保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A].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第6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策略;形式;互动;参与

面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重视教学内容、淡化课堂形式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在有些公开课中,教师认为没有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等环节就好像一堂课有了致命的“硬伤”,于是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设计的问题不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谈论的必要,都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环节往往流于“热闹”形式,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对知识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不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无疑是无效或低效的。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应摒弃纯形式的东西,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初中数学中有实际生活背景的知识,像“图形、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鲜活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快速进入探究学习状态;但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知识等则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的知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可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发挥引领和导学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良性互动,才能完成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有效的教学课堂具有主体性、交往性、民主性的基本特征。只有建构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良性互动课堂环境,才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会轻易抹杀与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灵活思维。比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当学生的独特创新思路:“从n边形任意边上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n-1个三角形,其内角和便是(n-2)·180°-180°,”与教师的预设思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不一致时,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发言,而不是发现冲击了以前的备课思路而硬性引导学生“服从”自己的方法,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实现的,学生参与的状态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反之,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表述、勤于动脑、善于总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未知数学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用直尺过点作直线,试一试过一点A能做几条直线?过两点A、B能做几条直线?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在“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主动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教育的生命在于求真,通过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引导学生通向智慧和文明,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待生活,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健康的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教育要回归本真就要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力琼.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归纳教材而忽略学生情况

在制订教学计划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教材的归纳,并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高度重视,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没有仔细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学生很难熟练地掌握思维方式以及基础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郁,无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性

教师属于教学的引领者,对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然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给予学生实际情况应有的关注。同时,初中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意义,这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有教师在板书教学重点及难点这些方面的安排缺乏科学性,使学生们没有办法针对性地做好复习。

(三)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在经过小学的学习之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跟上教学的进度,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同时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及自卑,在下课后没有胆量向教师提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长此下去,导致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造成影响。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效率不高的原因就在于之前所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采取“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采取主动引导的形式。由于数学题型复杂,若仅仅依靠课堂所讲的知识,是无法显示教学目标的,掌握知识不灵活就会导致效率低下。高校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们合作交流能力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要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去探索,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初中数学这门课程比较抽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去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利用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巧妙地导入教学,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及内容,这样才能创设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

(三)加强合作学习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们要加强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一起探究数学中的难题,通过相互争论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进而获取知识。采取合作学习的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分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这四个部分,随后依照四个部分将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小组,并且在每个小组当中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形式去收集相关材料,大家也分别通过各种手段去收集材料,最后将知识汇集到一起,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来总结。这种小组学习的形式,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进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8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摘要: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有一个好的课堂开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如果教师老是以一种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素质,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本文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常用的引入手段进行论述,旨在为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经验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这是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往往会有某种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够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采用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其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及相似点,也有一些争议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矛盾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实现良好的引导效果。比如在教学“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判断:“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让学生进行判断。在一般学生看来,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也就是一条射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他们之间的定义来进行区别对待: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直线没有顶点,所以不是角,也就谈不上是平角,而射线虽然有端点,但是只是一条线,所以也不是角,就更算不上周角了。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实践的策略进行引导教学也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导入策略。通过实践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教学效率。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同时这一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新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讲授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比如让他们分别报出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位,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他们进行一个二维的编号,让他们对于坐标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设疑式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我们做好设疑工作,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量出来各个边的长度,就能够割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也有的同学说只要各个角一样就可以了,这个说法立马就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反对:相似三角形就是角一样,但是不一样大小……然后,我就趁机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测量来计算出各个参数,很好的实现学习效果。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几何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用教具演示教学,就能够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使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变得更为形象。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六、直接导入法

在课堂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直接导入的教学策略,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教学的引导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七、强调式导入法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重点知识的认知,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引导的效果,让学生认识到重点,有目的的学习。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理论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第2期

第9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学习兴趣

开放式教学是指把人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它倡导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使教学策略与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开放型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

一、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有效运用开放式教学情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环境。从而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教学情境:我家窗户上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碎成两半了。现在我要去买一块一模一样的,我应该带着哪块玻璃去?还是两块都要带?说出理由。我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通过开放式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在设定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结论不确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的问题。相对于封闭式的问题来说,开放式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照顾到各层次学生,并且要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和解题方式的多样性。再次,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如上一点的举例中,笔者结合学生的答案再次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如果三角形的玻璃从中间分成两半,带上只有顶角的一半是否能做出一模一样的等腰三角形玻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考虑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是从什么地方碎成两半的。这样,在教师设置的开放性问题中,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的讲解和知识的积累,是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产物,是专为考试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而相对于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来说,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也是新课改教学理念对开放式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按照自身不同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使学生各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