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学业分析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1-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1]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对一名大学生学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所学专业的倾向,确定其最佳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学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可行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将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
1.学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2]
首先,大学生会根据自我的核心,也就是最本能、最自然的思维、感觉、行为模式,而不是在别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的性格特征,来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MBTI人格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其次,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是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他们会衡量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及兴趣,甚至个性的融合情况,来权衡利弊制定方案,这就是Edgar Schein的职业锚理论在学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3]
2.学风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4]优良学风的基本内容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5]
3.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学生成材和更好发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规划,内在解决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而详细的学业规划进一步保障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期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然结果和必然体现。同样,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大学系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育效果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学风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良好的学风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没有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制定规划的重要性,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高年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低年级好;第三,学生制定的规划并非足够科学、实际,以至于在某种情况下半途而废;第四,部分高校对待学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与实施条件。
2.学风现状
为分析大学生学风现状,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走访。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7份。其中70%的同学清楚学风建设这项工程的重要性,20%的同学仅了解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8%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学风建设没有关系。
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现象: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既不重视基础课也不重视专业课;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例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这使得学生可能会过于专注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人际关系等,而忽视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较为轻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下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高中紧张环境转变为大学的宽松学习环境,失去了学习动力,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心存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能谋得好职位,继而缺乏学习动力,丧失力争上游的学习精神。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内容,变成“我想学”、“我要学”。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延续高中时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建议每学期制订一套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第四,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孤军奋战,零打碎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导致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6]
三、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发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霍兰德理论指出:“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这个理论应用于学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也是如此。[6]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长期性,提高整体学风,从而推进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了铺垫,改变了整体学风环境
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各高校都应该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融入大学教育当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注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向不同,例如对大一学生重点是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对学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意识和能力;对大二学生重点是积累与实践,在此阶段他们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动手能力,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结合,全方位发展;对大三学生重点是信息,在这个阶段大家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等多条去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要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大四学生重点是总结,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可以总结一下前三年的规划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进行补充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与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各大学不仅应注重知识上的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并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引导学生有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所以必须要求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长期和全方面发展。“一切以学生成材和全面发展为中心”是大学学风建设“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内在追求的必然的映射。而学业生涯规划正是在坚持学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前提下,着眼于“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质。[7]由此可见,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学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上分析突出学业生涯规划和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开展并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来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工作,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举行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做出贡献,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学业生涯提供有力保障。
四、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学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活全程
学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们一生的话题,需要不断调整、修正。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可行的实践。例如,对入学新生进行学业生涯导入教育,并增设一门选修课,选择相关教材向学生传授学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邀请知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大学生讲坛,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工程。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专业性、综合性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科研、心理、考研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业教师除了在学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们制定就业规划,进而促进学风建设。第二,通过对“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此类专业教师为学生合理制定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生处专职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性格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辅导员以往届毕业生信息库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目标和报考院校,合理规划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促进了学风建设。
以哈理工测通学院为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学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曾指导06级测控专业范同学制定学业规划,该生成功签约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实现由低到高、由工转管理的成功转型;在教师团队的帮助下,06级测控专业赵同学根据自己所制定的学业规划,通过钻研努力荣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他是首位代表学校获得该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05级测控专业杨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实现由低到高、由理转文的成功转型;06级测控专业王同学凭借科学的复习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实现硕博连读。
3.学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一脉相承
只有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可以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定期组织学业生涯规划比赛。综上所述,学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所在学科、认清自我、把握职场未来,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四年整体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而将理论学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进步。因此,良好的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进而掀起一股学风建设热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2] 宋建军,费小平.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1.
[3] 廖智君,余小英.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7):89.
[4] 王敏.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4.
[5] 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58.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归因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 ner(1984)提出来的概念,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成分。
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和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潍坊某高校221名学生,发放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05%。被试年龄范围18-23岁。
22研究方法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Fazio,1977)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次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计算总分。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
采用肖水源编制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进行适当的修改。
223归因风格问卷
采用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2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形成问卷在班级进行集体匿名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向各班学生被试宣读指导语,要求独立做答。将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2归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得分、学业成就方面、学业成就-背景、学业成就-运气、人际关系方面、人际关系-努力、人际关系-运气、人际关系-能力、学业成就-能力、外部归因以及内部归因得分上表现出相关。
33社会支持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以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共解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方差的360%。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学业成就-能力归因,学业成就-努力归因这4个自变量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见表
4讨论
大学生在事件进行正确归因时,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而在对事件进行错误归因时可能降低其主观幸福感。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方程显示,主观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大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归因于能力、努力在回归方程中均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面,对其影响较大。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归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方差的360%,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预测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5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研究方法上,方法单一造成研究深度的不够,今后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质与量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Weiss R,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I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
[2]Sarason B R,Pierce G R,Shearin E N,Sarason I G,waltz J A,&Poppe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3]Cullen F T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sciences[J]Justice Quarterly,19941l:527―559
[4]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5]许怀祥,李建伟,簿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分析
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加上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具有核心竞争力[1]等因素,导致当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主动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导致就业时处于放任、盲目和无序的状态。[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维持在经济上的生计,而在社会中承担某一分工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价值而发挥个性才能的一种持续性的活动方式。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还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运用分析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人才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的综合性学科。[3]具体到个体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做出合理安排。[4]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在于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会评估职业能力倾向、测定职业兴趣爱好、了解性格和性格特点、找出擅长的技能,更为清晰具体地认识自己。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结合个体的职业理想,不断改进个体素质,并适时调整自己,使职业目标越来越趋于实际,在动态中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可行的职业计划,并积极进行职业成功的知识储备。[5]
1.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跳板,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便是做好自我认知。每个人都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谁会更了解自己,但是当谈到“我是谁”的问题时,却好像是盲人照镜子,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这就充分说明,其实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还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因此,就要在做职业生涯规划前,认真做好自我认知,明确自我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认知不同方面的自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业发展目标与未来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是一个职业认知的过程。职业认知是一个获取整理职业信息的过程。决定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获取信息品质的高低,正确职业抉择的前提是获取全面、高品质的职业信息。
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地激励大学生不断探索未来的职业领域,获取成功就业所需的职业信息,职业生涯规划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储备职业成功所需的知识指明方向,更为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和发展指明路径,为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奋斗过程的地图,也是大学生前进的驱动力,让大学生能够以此岸为基础,顺利达到彼岸。
3.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全面做好学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等)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6]
大学生学业失败已成为校园里的重要问题之一。总结大学生学业失败的因素,进一步寻找克服这些因素的措施,已迫在眉睫。导致大学生学业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时间安排不科学,学习方法不适应,就业压力过大,生活自理能力差,兴趣缺乏或专业与兴趣不协调,心态消极等。[7]但除了上述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
高品质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以高品质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一份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学业规划明确了前提,指明了方向,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做好学业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校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市场,要求体育专业的教学必须针对市场需求,体现体育专业办学的时效性。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突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要求体育专业教育必须具备办学的开放性,以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增强市场认知和自我认知,开阔就业视野,丰富职业阅历,缩小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促进了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岗匹配、人职匹配、人境和谐,这就要求学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意个性化的培养。
2.有助于实现体育专业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积极转变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观念,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理念,以虚拟体育专业为“企业”,模拟体育专业学生为“产品”,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服务”,换取“客户”用人单位的满意,争取后续订单,扩大“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从而达到既增加“产品(体育专业学生)”信誉销量,又扩大“企业(体育专业)”规模效益的双赢局面。[8]本着全方位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和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思想,以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素质为基础,高起点整体设计,各系统通力合作,形成全方位培育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体系,最终实现体育专业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跨越发展。
3.有利于打造体育人才品牌,增强体育人才特色,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特色是体育专业人才输出的卖点,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菲律宾佣人之所以受到市场欢迎,就是因为特色鲜明。陕西米脂以“米脂女子家政”、蓝田以“蓝田厨师”为特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9]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突出个体差异为基石,以明确个体目标为归宿,充分彰显体育专业大学生特色;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体育人才办学特色的理念紧密相连。
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为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的用人单位对该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格外青睐。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会使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变得更为现实,就业手段更加丰富,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现代化及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分析
体育专业人才是人民体质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体育现代化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体育的现代化、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职业生涯教育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体育专业人才资本的浪费。同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了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的匹配,更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节约社会体育专业人力资本,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专业人才的个人潜能,从而促进体育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强.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陕西理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2.
[2]冀晓斌.从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看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9,(17):100.
[3]李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J].文教资料,2008,(6)(下):223.
[4]胡振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人才资源管理,上海企业,2001,(2):56.
[5]李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系统分析[J].文教资料,2008,(6)(中):204.
[6]李强.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迈好大学学业第一步[J].文教资料,2006,(3)(上):7.
[7]李强.大学生学业失败因素再析[J].文教资料,2006,(9)(上):24.
关键词:学业指导 制度手册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7
在大学应当学什么、从哪学、怎么学、学成后怎么用,是每一位新入校大学生高度关注但又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学业生涯如何度过、学生个体如何发展、职业生涯如何规划,迫切需要一种便捷高效的手段加以解决。而高校教育者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如何有效开展学业指导,特别是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个性化学业指导,也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实用的工具进行辅助。编制使用适应院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学业指导手册,对于满足师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编制使用学业指导手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满足师生教学求知需求的现实要求。从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看,大部分学生在高校生活起步阶段不知道专业方向怎么走、学业课程如何设、学习重点是什么,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脱离了高中阶段老师家长监管式、保姆式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处于茫然状态,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主观上希望通过大学学习获得真才实学,奠定未来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效益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是学生个体从学业生涯迈向职业生涯的关键积淀阶段和角色转换阶段,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对于适应社会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复杂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学校和教学管理人员采取各种手段,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2 编制学业指导手册需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突出院校历史和专业背景介绍。院校的历史积淀中凝聚着精神力量,专业的发展前景中蕴含着憧憬向往。应开门见山地回顾总结院校从组建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全方位展现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升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注重对专业背景、现状、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业目标,使学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突出教学生活制度安排。这是建立正规的教学生活秩序,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应区分教学管理类和日常生活类两种类别,重点明确作息制度、导师制度、学分制度、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三是突出全过程学习进程规划。应针对本院校、本专业特点,提出总体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明确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阶段划分,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及推荐阅读书目等进行介绍。一方面,便于学生了解情况、进行自我规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辅导老师结合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学习阶段等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四是突出特殊情况申报受理处置流程。大学数年时间并不短暂,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许多不可预知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学业进程产生影响和冲击,应在学业指导手册中充分预想各种特殊情况,比如生病休学怎么办、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大学期间应征入伍怎么办,等等,明确申报办理渠道和详细流程,防止学生因“摸不着门”产生不必要的思想顾虑,进而影响学习。
五是突出就业咨询和指导。就业是所有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如何辅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应在学业指导手册中重点明确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措施办法,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社会需求,比较系统地介绍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功能作用,以此引导学生顺利找到打开职业之门的那把钥匙。
3 学业指导手册实践运用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学业指导中的作用。注重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激发其他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找准专业教师、辅导员、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甚至重点企业的专家在学业指导中的分工与定位,多管齐下、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建立起学业适应性指导、规划性指导、创新性指导、职业性指导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模式。
二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开展手册宣讲。新入校大学生是一张崭新“画卷”,帮助其尽快建立起学业指导整体概念至关重要。可根据学校实际,筹划实施大一新生导航工程,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组织入学专题教育,对学业指导手册的内容作系统宣传讲解,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三要分类、分阶段地开展学生学业指导。可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业规划,区分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有学术发展需求学生、有出国意向学生、对科技竞赛有兴趣学生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应根据学习阶段特点,初期重点加强基础课程学习的指导,防止学生一起步就掉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中期重点加强专业课的指导,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践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后期重点加强就业的指导,帮助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四要在长期运用实践中及时更新完善手册。要持续跟踪学业指导手册的实际运用情况,适时采取个别访谈、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掌握师生新的需求和意见建议,结合新的政策制度要求,对学业指导手册进行滚动更新和调整完善,提高手册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使学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l](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时间作为客观存在,是物质恒久运动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顺序性和持续性,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前后联系和顺序更替的表现,时间是人类发展的最大空间。时间管理就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而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工作。时间管理包括诸如提高时间利用观念、制定时间计划,划定时间消耗标准;利用多种方法使时间消费合理;诊断时间利用情况,总结时间使用经验,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并克服之; 利用系统科学的定量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时间等。时间管理就是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从被动的随意使用和浪费, 转而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分配,进行高效率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陆续编制了各种时间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编制的时间管理行为量表〔1〕;1991年Britton和Tesser编制的时间管理量表(TMQ)〔2〕等,从而促使教育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时间管理研究,如, Moore&Price(1994)〔3〕发现时间管理与学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而更多的是从拖延层面探讨时间管理对学业的影响,Caroline(1995)〔4〕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Dianne(1997)〔5〕提出,长期拖延会导致学业成绩降低;Laurel A等(1998)〔6〕指出:时间管理不当会造成拖延从而使学习时间减少,造成学业成绩下降;TODD等(2002)〔7〕的研究结论是:增加学业努力的时间会提高学业表现。Weinsteinden〔8〕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进行的时间管理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训练,许多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习惯的学生,学业成绩也提高了。
我国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黄希庭等人就时间管理与教育领域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黄希庭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概念〔9〕,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价值和功能以及运用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特点的人格特征。2001年黄希庭、张志杰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10〕,提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价值感是个体对时间的功能、价值的稳固态度及观念,包括个人驾驭时间的动力或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及观念;时间效能感是指个体对驾驭个人时间的信念和期望,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行为及能力的预估,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还认为,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价值观、自我效能和自我监控在个体时间运用上的行为及心理特征的体现。体育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及自身约束力的不同,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个体差异进行统计整理,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类别间的时间管理差异及形成原因,以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时间管理技能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时间价值观、主观满意度等方面的专着30余篇,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资料,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2010、2009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2.2.3数据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间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均没有显着性差异。
3.2不同年级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4):不同年级间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着,而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0.05)差异不显着。
体育专业大一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最高,大二学生最低。说明大一学生由于高中期间时间习惯的延伸,时间观念最强,大二时有所松懈,经过两年的大学教育,到大三时又有所提高。这进一步说明,大学期间同样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引导。
3.3不同专业间
对不同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如表5):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维度上(P <0.01)差异非常显着。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专业、体育专业、运训专业、民传专业。
表明体育统招专业社体、体教专业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价值感上均值教高,时间观念和意识较体育单招运训、民传专业高。说明不同专业间由于所学内容及专业环境之间的差异,时间观念和意识会产生很大不同。
4结论
通过访谈及本次调查得知,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淡薄,女生时间管理意识高于男生。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年级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二学生;专业上,时间观念意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体、体教、运训、民传专业。
5建议
时间管理倾向作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观念。由于时间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来源不够广泛,样本量较小,仅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时间管理观念较为薄弱的现象,要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时间价值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并适当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觉调控时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tton BK,Tesser A. 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1;83(3):405-410.
〔2〕Macan TH,Shahani C,Dipboye R L et al. College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 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3〕Moore P C. The influence of tim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4; 55(7-B):3051/ Price D C .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ime-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measurements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4〕Caroline Senecal,Richard Koestiner.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5〕Dianne M Tice and Roy F Baumeiste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 stress and Health: The Costs and Benefit of Dawdling,1997;8(6):454-458.
关键词 学业规划 规划有效性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lanning Objectives Effectiveness Mechanism
ZHANG Yif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y students not only related to academic planning teaching quality, but also involve 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tud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first of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present stage of its flaws, on the basis, is proposed strategy to construct academic planning objectives effective mechanisms to address emerging target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lanning issues.
Key words academic planning; planning effectiveness; mechanism
制定有效的目标并保障目标实施的有效性,是进行成功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前提。但是,当前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标有效性缺失问题较为严重。学生在制定目标后无法有效实施,缺乏监督、考察、评估机制,从而导致了有计划无成效的现象。文章试在当前大学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分析目标有效性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构建保障学业规划目标的有效性机制。
1 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内涵及意义
1.1 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含义
在理解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之前,需要对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进行探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体系期间,结合自身专业取向、兴趣特点、社会需求,综合考量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业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过程。而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就是需要保证整个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学生有着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设定,并且在此引导下,切实的去开展学业规划方案的制定。由此,就产生了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目标的有效性,是具备阶段性、具体性和方向性等方面特点的,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基本原则。
1.2 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意义
目标导向是人类顺利开展实践,创造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讲,如果学业规划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失,将引导学生在学业方面走上歧途,不仅仅过多的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质量,还将成为制约其未来职业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讲,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意义在于:其一,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风向标;其二,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大学生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其三,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现阶段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其朝着职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四,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目标有效性的开展,有利于改善目前大学生学习盲目,积极性不足的现状,使得大学教育事业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由此看来,构建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2 当前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制定及实施的现状
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的构建,这种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了很久一段时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制约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的因素依然存在。
2.1 目标阶段性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简单来讲,大学生在制定学业目标之后,往往以依据实际学业情况,将其细分为多个阶段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去完成整个目标。四年的大学生生活,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其学习目标不同,对于社会需求,专业设定的认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有效性,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社会需求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阶段性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势必会使得阶段性目标陷入混乱的局面。追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一,学生对于学业规划的认识程度不深刻,对于学业规划的模糊界定,将使得其在此事物方面的态度很容易受到大众意识的影响,由此就会出现很多学生的学业规划方案基本类似的情况;其二,大学生对于社会专业需求的了解不是很理想,经验不足,技能不强,难以给予自身专业职业规划明确的界定,对于自己的兴趣,学习特点也不是很了解,简单来讲在不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进行学业目标设定,这是不利于学业规划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从本质上来讲,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学业规划阶段性方面存在的缺陷。
2.2 目标具体性方面存在的缺陷
学业目标设定要尽可能具体,并且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调整,这是顺利实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简单来讲,在进行学业目标规划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以此为检测是否有效完成各项任务的尺度。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学业目标是否具备可调整性;其二,学业目标是否具备检验性。实际上,大学生在巨大就业压力面前,其学业规划目标已经不具备具体性的特点,规划标准和规范比较宽泛,难以进行检查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去开展学习过程,基本上是难以发挥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的效能的。通常很多大学生都善于做规划,但是总会因为难以去衡量,或者害怕对规划进行调整而停止执行,其本质原因就在于学业规划的具体性没有达标,不具备可调整性和检验性,很容易在执行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出现挫折和迷茫。
2.3 目标方向性方面存在的缺陷
虽然在学业规划目标执行过程中,不同阶段,其目标是不同的,但是其落脚点是一致的。在此过程中,将总目标细分为几个部分,出现调整和检验方面的问题,也是很常见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记住的是目标规划应该做到形散神聚,把握好这样的方向,将是保证学业规划不偏失的重要原则。但是,现阶段很多大部学生对于自身专业认识不清,对于职业定位也不是很明确,学业规划方向就很容易出现偏失,目标的有效性自然就出现了大打折扣的情况。如果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的话,势必会对于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的构建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
3 构建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的措施
3.1 正确界定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
之所以学生在进行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其对于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由此入手,积极改变其思想误区显得很重要。首先,将学业规划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去,将其作为学校的重要日常事务,融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业规划氛围,为构建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打下基础;其次,积极开展专业规划讲座,使得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方向,并且形成将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规划联系起来的意识,为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打下基础;最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的过程中,使得其意识到个人意志是制定学业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往往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是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基石。由此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业规划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的构建和形成。
3.2 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
众所周知,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有效性,是以学生正确界定自身专业,社会需求为基础和前提的。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于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是很了解,在此方面获得资讯的渠道不是很多,这将成为制定学业规划方案的软肋。由此,高校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社会认识能力差的缺陷,以便大学生顺利实现学业规划方案的制定。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发挥高校导师的作用,将学生学业规划纳入到导师工作范围,在职业规划辅导员的辅助下,给学生学业规划做好引导,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到导师和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去,以此去强化学业规划引导工作的开展;其二,将学业规划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培养大学生学业规划意识,使得其对自身专业,未来职业规划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制定学业规划方案;其三,积极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方案进行检验,倡导大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和改善,以使得大学生学业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作用;其四,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其意识到学业规划关系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本着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去制定,去执行,去调整,以不断促进学业规划目标朝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3 科学实施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
实际上,在促进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朝着有效性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详细来讲,在实施阶段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秉持科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可行性、发展性和全面性为评定标准和规范,保证其在学生高素质培养、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二,秉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系,讲究全面兼顾的同时做到重点突出,并且付诸于行动,做好时间管理,强化阶段任务目标的实现;其三,完善学业目标调整和检验机制,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于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协同进行。
4 结束语
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学业规划目标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具体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础上秉持社会专业需求,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去开展学业规划,这是保证目标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滕杰.以职业化导向的学业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12).
[2] 廖智君,刘永中,余小英.辅导员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途径[J].网络财富,2009(8).
[3] 秦韶华.高校管理与大学生主动向学的内在动力系统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8).
[4] 王本玉,于祥成.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
[5] 贺彩艳,冯东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黑河学刊,2011(8).
关键词:朋辈教育管理大学新生学业辅导
学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任务,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高校的根基所在[1](11-13)。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模式从被动向主动转换,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学习环境变化,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学业适应性挑战。同时,新生入学可能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焦虑、厌倦、自责等情绪[2](84-86)。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生的学业辅导工作,帮助顺利度过适应期,为今后学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内涵
朋辈辅导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3]。进入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时代背景及求学经历,进入大学后拥有相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相同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磨合适应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追求,对彼此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能够通过新生群体间的价值认同增强学业辅导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氛围,帮助大学新生走好大学期间学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朋辈教育学业辅导机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2.大学新生学业辅导需求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期对于学业辅导的需求,优化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对安徽某高校265名在校大一新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性高,但专业概念却较为模糊。85.71%的学生选择对专业学习有热情,并想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一结果符合初入校园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但仅有21.58%表示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并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具体翔实的规划。同时自主学习意识强,但缺乏有效的方法。87.34%的學生选择想要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阅读本专业相关书籍,同时有62.34%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满意,不是十分有效。遇到学习问题时,45.24%的学生选择自己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课、做练习题等自助方式解决,仅有18.34%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开展互助学习,78.25%的同学认为朋辈互助方式是所有方式中最为有效和快捷的。说明大一年级学生对于学业辅导有一定需求,但是选择朋辈互助的方式解决学习困难的较少,仍然需要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
3.加强新生朋辈教育学业辅导工作制度化建设
3.1完善朋辈学业辅导的运行体系。
学校或学院应当建立专门的朋辈学业辅导中心专门机构,招募高年级学生团队承担中心日常运行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指导,形成由辅导中心统筹、以班级为基础的学业辅导工作体系;制订并完善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实施方案;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年末进行工作总结。围绕朋辈学业辅导规范管理、学业预警、朋辈学业辅导咨询工作流程、朋辈学业辅导内容课程化建设、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监督与考核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2完善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
任何机制的完善运行都离不开优秀队伍的保障。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朋辈学业辅导工作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对每个学期的参与者设置合理的考核目标,为担任辅导者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例如讲授技巧、心理疏导技巧、学科专业知识等。另一方面选拔学生党员、十佳大学生、研究生科技标兵、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辅导者,共同组建大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朋辈队伍,让朋辈学业辅导队伍焕发出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和优秀学生群体优势互补作用,以学生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3建立朋辈学业辅导效果反馈评估制度。
评价体系应包括纵向和横向评估,既有参与学业辅导前后的分类评价,又有参与和未参与学业辅导的比较评价。建设学生学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平台,包括课程成绩、奖学金、助学金、校内与社会实践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公益活动经历等。将参与朋辈学业辅导的记录和反馈意见及建议,课程不通过率、学业预警率,毕业率,早操、晚自习学风状况等数据作为评估参考指标,全面分析学生参与朋辈辅导的受益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和反馈,使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得到持续性发展。
4.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工作专业化建设
4.1丰富朋辈学业辅导内涵,充分挖掘相关资源。
在接触有学业问题学生时,应当全面分析造成学业问题的原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亲子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对现有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合,将朋辈学业辅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展性辅导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发展性学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辅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个人发展目标[4](22-26)。立足于每个院系下设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中心,对每个学生细致深入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辅导,为学生解决长期以来困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及时调适学业压力下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韧性。
4.2依托学术型社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术型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参与到其组织开展的学术型实践活动中对新生来说是提高专业素养的渠道之一。学术型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学术型社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术交流相融合,促进课内知识在课外的深化运用,丰富学生课堂外的学习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新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宽国际化视野。
4.3通过科研训练计划,巩固提升学习成效。
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完善学生高低年级交叉科研训练制度,使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互相影响带动,拓展专业领域,提髙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朋辈学业辅导有效开展和长效运行。
4.4打造朋辈学业辅导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业辅导中心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不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及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业辅导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学业辅导中心开展学业辅导形式多样,包括工作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助小组、学业指导平台、团体辅导及个体辅导等,辅导方式的创新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养成,大大增强学业辅导效果。除了专业指导教师外,品学兼优、热心公益的朋辈学生辅导团队成员也是学业辅导工作的主体力量,他们往往与辅导对象有着相近的年龄和情感体验基础,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具有特别的优势,可以承担一对一辅导、答疑等工作。
5.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精准化建设
5.1实施全覆盖的“开学第一课”计划。
新生朋辈学业辅导是大学生学业辅导体系的第一站,能够帮助新生顺利从高中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模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生朋辈学业辅导要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新生“开学第一课”计划的辅导内容可包括髙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学术型社团宣讲活动、学长导航制度推行、学习互助小组建立、学术前沿讲座、专题讲座、专业导论等。
5.2面向学业困难学生实施预警及个性化朋辈学业辅导。
学业困难学生是开展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学业辅导以个性化指导为原则,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等级施行预警机制和一对一辅导。通过学业困难学生的筛查,建立学业辅导档案,确定学生学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和程度等级,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计划,根据学业困难学生不同时间节点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学业辅导计划。每个学业困难的学生可能存在多个导致学业困难的问题,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自律意识较差,时间管理能力弱,对于大学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等,因此需要全方位、连续性的个别学业辅导,学生朋辈辅导者在学业情况跟踪和督促上有很好的优势。
5.3依托网络平台,打造精品朋辈学业辅导项目。
通过实际走访调研,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期待,并以此设计辅导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设计、实践、反思,推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富有特色的项目。结合大学生慕课平台、超星学习通等网络课程平台,推动朋辈教育管理下的学业辅导课程化建设,让更多的同学受益。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面向学生群体及时开设朋辈辅导微博、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朋辈学业辅导栏目,提供预约服务,把朋辈学业辅导的理念、内容和活动融入新媒体技术之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增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
5.4实施全程跟踪,实现全过程管理。
建立辅导对象个人成长记录,因材施教,一人一策。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实现普通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系列定制辅导,同时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对朋辈学业辅导中心团队学生群体每个阶段的辅导内容提供指导,为后期辅导效果评估与改进提供建议。在学生群体中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主题访谈的形式带动朋辈学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主動加入这一群体中。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 问题; 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19- 03
自1999年我国实行大学生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高校从2002年到2011年的招生人数见表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2007-2011年招生的规模虽然在增加,但与前几年同期相比,增幅有所下降。由于前期的不断扩招,高校在建设规模上加大了力度,目前很多院校仍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可生源却出现了同比下降,对高校而言,面临的将是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检验,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能与社会挂钩。教学质量总体是体现在学生的基础成绩上,所以目前大学生的学业状况成了社会关心的热点,很多教育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下属某学院3个年级1 499名学生入学后的学业状况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在学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给出相关的建议。
1 数据整理分析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省属二本院校,在学生的学业管理上采用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每门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当学生在某一个学期的学分达不到指定要求时,会给予降级处理。由于大学课程的主体是必修课,所以数据统计以必修课为准。2009级、2010级、2011级分别有学生478人、524人、497人,通过截取他们入校后必修课成绩,见表2、表3、表4。
从表2可知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分别为:5.9%;7.3%;9.5%;10.9%;13.9%。补考不及格率分别为:35.67%;49.37%;50.1%;42.99%;37.29%。缺考率分别为:0.4%;1%;1.1%;1.5%;2.2%。取消考试资格比率分别为:0.11%;0.33%;0.3%;0.09%;0。舞弊率分别为:0.02%;0.04%;0.09%;0.02%;0。20101学期降级9人,降级率为1.875%;20111学期降级36人(4人降级2次),降级率为7.5%。
从表3可知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分别为:4.64%;7.79%;12.31%。补考不及格率分别为:39.52%;47.07%;53.82%。缺考率分别为:0.75%;1.13%;0.76%;0.79%。取消考试资格比率分别为:0.12%;0.64%;0.32%。舞弊率分别为:0.04%;0.02%;0。20111学期降级7人,降级率为1.33%。
从表4可知期末考试不及格率:4.92%,补考不及格率30.4%,缺考率为0.42%,取消考试资格比率为0.34%,舞弊率为0.02%。
从数据上来看,2009级、2010级的考试不及格率是逐年递增的,因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开设,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在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成绩就出现了下滑,这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补考不及格率则相对比较稳定,在35%~55%之间,数据显示,大二学年是补考不及格最高的一个学年,而大三学年则开始下降,可以总结出两点:① 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部分学习困难学生降到低年级导致补考不及格率下降,所以大二学年学生降级数量明显比大一学年多;②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调控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我得到了提高。缺考率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学生若无特殊原因缺考,表明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2009级学生缺考率不断递增,2010级学生缺考率持续偏高, 2011级缺考率较低,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学生缺考科目达到2~3门,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对于2011级学生如何改进管理方法与方式,使他们的学业状况能有所好转。
2 导致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个人因素
2.1.1 学习方法与方式无法及时的转变
高中的灌输式教育到大学的引导式教育,对于刚跨入大学的新生而言,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通过对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0%以上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授课模式,普遍反应课程的进度过快,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进度。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在高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开设有以下几个不同点:① 开课门数比高中的多; ② 时间上不是从早到晚,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空余时间; ③ 每门课程的涉及知识比高中课程多,但课时相对少很多。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学生还是采用高中的被动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将知识吸收。随着学习强度的不断加大,成绩也就逐渐下滑,最终在考试中亮了红灯。
2.1.2 学习主动性的缺乏
学习主动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弱、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弱、懒惰、怕吃苦、不努力等。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学习动机弱、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弱的集中体现,并具体表现为懒惰、怕吃苦和不努力。因为懒惰、怕吃苦和不努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学习,想方设法的逃避学习,结果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能够参加考试的部分学生因为学无所获而缺考,还有的同学寄希望于舞弊。这些逃避学习的同学沉溺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学习中不能得到的成就感,而学业上处处是问题,当所有的问题爆发出来时就不得不接受退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