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第1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发展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3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吕留根,孙克春.《建筑环境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

[2]相欣奕,张美华,李元庆,等.东南亚人居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

[3]张明义.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第2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 abstract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lay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meet various needs of people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the key elements and techniqu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n related issues.

【 keywords 】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人们营造一个亲近自然、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形成最佳设计方案的必备条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化与生态化的完美结合,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为人们服务,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所以,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原则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自然生态景观的退化,所以,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原则以解决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着重保护环境敏感区与自然景观,增加绿化空间,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处。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本身的特色、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具有城市风格、识别性强、鲜明特色的景观,注重多选用乡土材料。

(四)美观原则

景观是一种从刺激人们视觉感受,进而触及人们心理感受的实体,所以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其生态价值,更要考虑其美学价值,体现景观独具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多样性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处理手法,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种类,力求形成种群丰富、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使景观具有多样性、层次感。

(六)稳定性原则

城市景观会在人为与自然环境的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其生态反应程度会随着作用力的强度不同而不同,当不受干扰或适度干扰时,景观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有能力再恢复到平衡状态,但是一旦景观收到强烈干扰时,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会形成新的动态平衡。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自身的稳定性。

(七)经济与效益原则

设计中,应用最小的投入完成健全的生态景观,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将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目标,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创建景观,合理配置环境资源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

最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其组成各要素的个体功能以及整体功能,这样才能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所有功能。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功能为主,因此,现将景观设计要素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物要素

1、植物要素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多样化的植物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并能起到净化空气、美观环境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中应以本土树种为优选,加以配置生长稳定、生态性强、形态优美的植被,将乔、草、灌、藤本错落有致地配置在群落之中,构建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群落体系,达到植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中,对于特殊栖息地要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绿地的设计应满足维持植物生存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双方面要求。

2、动物和微生物要素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多种能量流与物质流,如水流、车流、生物流等都离不开景观的作用,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物的活动习性,特别是小动物与微生物的迁移问题。例如,在各个独立的绿地块中设计“绿廊”使之相连,可以有利于横向生物流的延伸,进而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高速公路如果被规划设计为横穿一块绿地,那么公路两旁被分割的绿地中生物流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抑制生物的迁移。

(二)非生物要素

1、地形要素

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形要素,地形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型气候,为不同的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不同条件,尤其要注意保护能够聚集较大生态价值但是易受干扰破坏的景观类型,如湿地。

2、气候要素

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构建生态绿地,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导效应。

3、设施要素

设施要素包括照明设施、服务设施、信息设施等。照明设施中要注重路灯的设计,选用具有亲和力的光色,并且要考虑环保与节能因素;服务设施中对于商亭、邮筒、电话亭等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注意区分其所处于的是公共开放环境还是私密环境,座椅的设置要考虑间距问题,并应在附近设置果皮箱,便于人们丢弃废弃物;信息设施中对于路标、告示牌、公车站牌、条幅等,应选用安全性高、防火性强的材料制成,同时也要兼顾视觉的健康性及与其他景观的协调性。

4、负效应要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负效应,如噪声、废气、废物、尘埃等,而生态景观设计应致力于减少这些负效应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美观、接近自然的环境。如,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合理改造,在垃圾山上采取覆土种植植被的措施,不但能为地形增添新的变化,还可以由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改善生态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

(一)运用传统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包括以下三大种类:其一,平面构成。它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法,是运用最直接的景观平面图形来表达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蕴,展现不同的形象;其二,立体构成。景观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手法,必须要处理好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能把物体强行置于环境之中,而要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感觉。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惯用乔木、灌木再配以多元素的植被,从而形成多层次感的绿化空间以及多样化的人工植被群落;其三,形式对比。简言之,就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高矮、大小、疏密、曲直、上下、左右等可比较的形式,增加景观的变化与新颖,达到步移景异的设计效果。

(二)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的创造空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态科技,创建出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们需求的生态景观。如,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地表水“循环”的科学技术,建立新型水循环系统,以便于搜集生活污水和雨水,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为所需用水的景观提供水资源。

(三)运用多学科协作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并与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美学、植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交叉,所以,只有联合这些学科协同工作,才能规划设计出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和谐发展的城市景观。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机遇,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为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必将日益完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总而言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拓展自身的内容、加强对生态伦理的关注、弘扬地域文化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景观规划设计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及各种生物与非生物需求的适宜景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

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3]陈静.边缘效应—创造力的契机—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途径[D].同济大学建

第3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rapi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village and town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are develop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a historic reform to rur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the primary task is to make good landscape planning.

关键词: 中国乡村;乡村城市化;园林景观;规划建设

Key words: Chinese countryside;urbaniza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pla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64-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大幅提升,他们迫切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等一些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所以农村的居住环境可以结合农村实际特点,让“稻花香”代替城市的园林绿地。因此,建设农村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对于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园林景观的涵义

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乡村景观园林,从广义上讲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的环境,以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从狭义上讲是以乡村景观为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习俗,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

2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现状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与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脱节,总体和个体之间规划不合理,不协调,景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

2.2 乡村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乡村住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但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甚至还影响了周边的环境。

2.3 乡村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活贫乏、聚落凌乱,乡村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而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乡村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

3 目前我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总体目标是:将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体最优化。其侧重点不在于对传统的乡村园林进行保护,而是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进行不断地探索,对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地摸索,为今后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营造出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通过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乡村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建立生态经济系统,提高其稳定性。

首先,调查研究乡村园林景观系统,对传统的乡村园林景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其次,对乡村园林景观的基本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研究乡村园林景观的构园特色,寻找乡村园林景观的特点和规律;

最后,乡村园林景观研究是综合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研究。

从自然、社会两个角度去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环境是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进而维持景观生态平衡,确保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

4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重点

在规划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将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进行充分的体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并以此作为旅游观光资源。另外,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秉持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先保护原则、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景观生态学原则。现阶段,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额重点是:

4.1 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经济与生态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实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可居性、可投入性和可进入性的前提下实施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要将居住地、生产地和游憩景观地三大功能进行充分地展现。

4.2 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对一些景观的改变或调整,规划乡村园林景观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是规划乡村景观园林的核心。

4.3 从经济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类居住与活动的斑块。但是,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自然景观为代价。

4.4 根据生态性、文化性、整体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植物之间的种植方式,并且结合植物对土壤、水、光照等因素的需求,进而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景观规划中设计不合理以及景观区域内存在的矛盾进行解决,在乡村景观中实现景观效果的价值功能。

4.5 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应当以人为核心,在景观价值体系充分考虑认知、评价、规划、设计、预测等因素。包括:①乡村单体建筑的特征以及宅院结构;②聚落外部的空间环境以及大地景观环境的特征;③聚落与外部景观环境之间的连通体系。

4.6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重点分析规划区内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挖掘景观资源和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确保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①分析景观生态要素;②对景观生态进行分类;③研究景观空间的结构与布局;④研究景观的生态过程;⑤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⑥对景观布局进行规划以及生态设计;⑦管理乡村景观。

5 小结

朴素的自然美是乡村景观园林的重要特征,而且乡村景观园林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景观园林规划与建设,结合乡村的功能、景观、经济等要求,打造出优美的乡村景观园林形象,对于我国未来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对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开始进行关注,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专家学者分别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和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景观园林特别是传统乡村景观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研究乡村景观规划及其发展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6):365-370.

[2]唐兰,鲁长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模式初探——以仙桃市郑场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6(9).

[3]周再知,蔡满堂.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2):160-166.

第4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尤其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化进程,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但工业发展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 1898年,英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社会环境规划师 E.Howard 就根据当时英国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田园间应该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点在我国专家学者中同样得到了认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就是建造一个宜于居住、利于人们一切的活动、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使城市人文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流方向。

1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共享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验者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敏感区特殊对待原则:根据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

(四)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不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样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 生态美学原则:这在实际规划中较为常见,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六) 地方特色原则: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七)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景观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思考和设计,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2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二)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 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 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

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对城市景观中的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绿地的规划。而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镇体系,合理地确定城市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序地协调发展。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并要服从于城市规划。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人口、能源和粮食等生态危机的加剧,城市生态规划成为世界上城市研究的热点,许多大城市如华盛顿、堪培拉、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香港、北京、天津、沈阳、长沙、承德等已经进行了生态规划的研究。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之一,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确切的定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我国几个城市的生态规划实践来看,内容不尽相同。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人口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绿地规划、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等,可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园林规划

园林规划更多地从园林艺术角度布置绿地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小区、一个工厂、单位内部的园林设计,它强调的是人工化、小品化。景观生态规划在景观层次上对整个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去设计与恢复自然生态的活力,让景观由死变活。园林规划强调的是视觉艺术性,景观生态规划注重的是宏观的视觉效果、视觉的时空变化及生态效益。以前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先作城市规划,绿地系统是作为补白式的充填。而景观生态规划与之相反,它是与城市规划一起进行。园林规划满足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而景观生态规划除此以外,还有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再现自然、净化与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等功能。因此,若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第5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发生变化的过渡地带,它位于连片的城市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几乎是完全的非农住宅、非农用地、非农产业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又被称为城乡边缘带和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处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具备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因此其发展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城市边缘区景观特征

1、景观类型的复杂性

城市景观一般以人工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一般以生态景观为主,而城市边缘区景观不同于这两种景观,它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以及人工景观,是一种复合型景观,包括有河流、草地、森林等自然景,又有农田、果园等半自然景观以及民居、道路等人工景观,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斑块类型的复杂程度以及景观要素的丰富度。

2、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以往城市边缘区景观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具备农业生产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边缘区景观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用下,渐渐的不但具有城市景观的休闲和文化等功能,同时具备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等功能。因此,科学的边缘区景观的建设应当兼具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

3、景观格局的动态性

由于城市边缘区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集约化农业的转变时期,边缘区景观处于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因此城市的发展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不断转变以及生态景观斑块的不断变化,导致景观格局的稳定性较低。城市边缘区景观是变化最快、复杂程度最高的景观地带之一,景观格局一直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三、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很多区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被不断向其空间蔓延的人类活动破坏和阻碍,导致城市与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针对这个严峻的问题,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维系自然生态过程和功能,这是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景观整体性原则

景观的整体性强调的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系统内各个景观要素之间的连续性、各个景观空间的协调性,以及城市边缘区整个区域内景观的整合。因此在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时,要将各个景观单元视为有机联系的单元,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设计,寻找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体系。这样城市边缘区景观才能如同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生命体,应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在达到景观的整体改善,建立起和谐的景观系统,实现可持续性、整体性、有机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3、地域特色性原则

不同的城市边缘区在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具文化风格的特点和类型。因此,城市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要本着地方性原则,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地域性原则要求在边缘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的特色,利用地方性的建材和植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的保护、地域方特色的凸显,而且就地取材能节约成本,降低开支,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结合生态要求保持区域特有的地域风格。

4、城乡协调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态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都受到城市边缘区的人工景观建设以及自然景观开发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改善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因此,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着重考虑它对边缘区空间、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城市的景观形态形成有机的生长趋势,协调城乡发展,形成整体景观。

四、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

1、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边缘区景观作为城市整体环境一部分,无论是其人工环境的建设还是自然环境的开发,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形态。城市边缘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要着重考虑它对区域空间、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原有的景观形态形成有机的生长趋势。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但城市与边缘区的乡村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实现边缘区与城市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可以有效的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2、优化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分区

城市边缘区用地被城市的扩张侵占,使耕地面积急速减少,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分区应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给边缘区土地类型规划设计大的结构框架的同时,使用科学的规划分区方法来调控各种类型的土地之间的转化,合理搭配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景观用地、生态用地等等类型的比例,创建和谐的景观生态空间结构。

3、创建城市边缘区和谐的生态空间

城市边缘区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通道,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通道支离破碎,于是产生了许多独立的斑块,阻碍了能量和物质的流通,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景观生态斑块、廊道以及网络的建设,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这就要求在对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科学地规划景观的空间格局,使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等景观要素的以适当的数量合理的分布在生态景观系统中,并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使信息、能量和物质能流通,构建有效的景观生态空间。

4、发展城市边缘区生态旅游

边缘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在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前提下,营造完整的特色的生态景观,开发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自然风光生态公园、观光采摘果园、农家乐休闲中心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也能发挥其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作用。挖掘边缘区景观资源,融合生态理念,营造生态景观,打造生态旅游,使其在内容上体现出不同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在风格上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五、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的乡村过渡地带,也是城市不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区域。对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还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景观的整体性发展。不断完善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还需要来自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并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反复的论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殷青.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的格局与发展[M].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菁.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设计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2007

[3] 王婷婷.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M].成都理工大学.2007

[4] 王恒;谷延霞.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J].山西建筑.2010

[5] 王菁.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

[6] 房志腾,李兵营.村落发展的历史启发及现实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

第6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 优化设计 生态园林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观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学科,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斑块一廊道一本底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连通理论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目标模式,它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讲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创造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7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则都可以直接借鉴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3.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园林设计的景观生态表现

(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第7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The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Planning

Abstract――Nowadays,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 the moder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planning,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harmonious natural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i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pts,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zone differenc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of proposed residential gree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green landscape;

1.生态型居住区相关概念

生态居住区是一种人类尺度的、功能多样的住区。这样的住区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并且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和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型住区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以生态和谐理念为目标,用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居住地,实现居住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生态居住区的发展

从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看生态型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区有本质不同,居住区的规划也从单纯的物质环境向社会、经济和心理综合规划转变。生态型居住区规划改变了传统居住区被动的局面,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着眼于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规划更加强调对人的需求关注,注重居民参与建设,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特色与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与塑造,努力增进居住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其中包括水资源、风资源的利用。居住区的规划要合理利用水的再生资源,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开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观水的循环。风资源的利用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的利用植物配置做到夏季通风冬季防风,改善小气候。

3.2功能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注重景观形态的同时,必须考虑人群不同的功能区,使人们各取所需得到各自的休闲场所,使居民感到心理和生理的舒适,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让居民在工作之余能休养生息、陶冶情操、回归自然、扩展知识。

3.3文化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提升,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自然特色,不要一味的追求主题而忽略特色,故要将地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景观特色相结合。

3.4艺术美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所以在规划中要以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的为前提,尽量做到绿地景观的美化,给居民留下美的享受。

4.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

4.1 植物

植物是生态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传统的居住区绿化往往是沿着河、路种植,后经过实践逐渐开始使植物绿化朝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居民的生活更接近自然环境。注重绿化乔灌草花的结合,种植绿化平面与立面的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都是能很好的表达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手法。

4.2道路

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不仅起到疏导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道路本身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与景石、座椅、灯具、植物相结合,共同构成景观线,所以在规划时我们要综合考虑道路形态材质。

4.3水体

水景的规划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十分重要,水的运用能使绿地景观更为生动充满灵性,不同形式的水体设计,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再结合灯光、喷泉、绿化等装饰,形成居住区标志景观。

4.4 小品

景观小品在整个居住区中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个好的小品运用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居住区的特色,点缀景观,精心设计的小品也往往能成为视觉焦点和小区标识。

5.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方法

5.1绿地景观植物配置手法

在生态型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中,应注重配置组合,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性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增加乔木的种植量,尽量使乔、灌、地被植物合理布局,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同时,还应着重体现植物主题化,通过组团植物营造舒适、幽雅、宜人的景观,尽量避免人工痕迹明显。

5.2绿地景观园路系统规划

合理规划园路系统应该考虑园路尺度及分布,根据人流密度进行合理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园路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确定宽度和尺寸,做到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线型。园路路口的设计也应减少十字路口增加三叉路口。同时,还应当注意处理园路与水体、山石、植物的关系。

5.3绿地景观水景驳岸设计

在生态型居住区硬质景观设计中应巧妙的在驳岸形式和材质上做文章,模拟河道形成水流,制造急缓流、动静水,做到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生态驳岸指具有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代替钢筋混凝土的硬式驳岸,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增进水体自净功能。

5.4绿地景观园林小品设计

园林小品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独具文化艺术品位的景观小品应富有地方特色,可以提升生态型居住区的形象,也可以使居民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遐想。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花架、长廊、凉亭,还包括园灯、园椅、假山、小桥、水池、宣传栏、指示牌等,总之要让园林小品做到合其体宜、立其意趣、顺其自然、巧其点缀。

参考文献

[1] 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2] 王凯夫.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同济大学,2006.

[3] 石岩.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3.

[4] 丁金华.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D].东南大学,2003.

第8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Ecological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reflects a new dream for humanity, a new aesthetic view and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genuine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Key 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括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开始,人的行为对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数为破坏作用;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态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规划师,都应该认识到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简单的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和其它化学污染、放射性废弃物等。

2、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因此,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1hm2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产生氧气,吸收灰尘和蓄水,且树林里冬暖夏凉,空气湿润清新,是最让人舒适的环境。可见,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3、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3.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从本质上讲,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对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真正做到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2]俞孔坚.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70-93.

第9篇: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引言

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譬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来弥补人类犯下的错误。于是,绿色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就此诞生,并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生态设计的涵义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追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尽量不去破坏环境,乃至保护环境的一种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的涵义莫衷一是,大部分人认为它是一种运用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对某一园林景观进行的景观设计。简言之,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园林的生态设计。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园林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来考虑的。

生态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

正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定义所示,生态设计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设计的前提,也就是说,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在规划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最大程度地适应生态环境。

2.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设计要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要在一定尺度的空间内进行园林设计,那么最好先对周边的居民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习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园林的进行规划,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其次,为了贯彻生态设计的理念,还应当将周边的自然环境诸如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考虑在内。

3.经济适用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一定的经济因素。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最好的设计方案是能够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最漂亮舒适的园林。同样一定尺度的空间,有的设计师就能在设计中努力节省资本,因地制宜地利用周边的植被、材料,设计出最令市民满意的原理景观。当然,在园林设计中,也不可一切都以节约资本为目的,必要的材料即使较昂贵也要购置。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途径

1.适当保留一定的原有植被

为了实现生态设计,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资源,设计师在作园林设计规划时,应该对所选地址周边的土地及植被进行观察研究。如果选址周围的植物与周边的地理环境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并且这些植物对园林景观有辅助的作用,那么在建设中最好能将这一批植被保留下来。这不仅节约了一定的成本,也保护了这些植物,一举两得,符合生态设计的原则。另外,对于那些不适于放在园林景观内的植被,最好不要丢弃,可将其移栽到适合其生长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存活下去。

2.优化植被之间的关系

有一定生物常识的设计师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向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其周边的植物会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设计师在作规划的时候,务必要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譬如松树与云杉如果种在一起,它们分泌的次生代谢物质,就会对二者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白蜡与皂荚在一起种植,则会促进二者的生长。植物与植物之间这种依存与悖离的关系,在园林设计中必须注意。设计师在作园林规划时,可以请教一些资深的植物学家进行讲解,在弄清了植物之间的关系之后,遵循互利共生的原则,设计好植物种植的位置,并协调好与周边植物的关系。

3.注意自然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平衡

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自然景观成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那些极为珍贵的自然景观。譬如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园林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园林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4.注重物种群落的保护,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

生态学里有一个理论,在同一生物系统中,各种群对整个群落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非阻碍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系统越复杂,包含的物种越多,那么整个群落就越稳定,发展也就越好。所以,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最好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这样既有益于美化园林景观,也有利于维持这一物种群落的稳定性,使得这一群落中的物种获得正常的生长。如果园林景观中的物种过于单一,那么这些物种存活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就浪费了投入其中的资金,不符合生态设计的经济适用原则。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