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40-02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外在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利用现代经验技术,将实践、执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执行、独霸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化施行;课堂、实行室与实训园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装备摆设;常识、手艺与性子等职业申请一体化磨炼;实际和实践交替发展,形象的交错出现。由此组成融常识传授、本领造就、实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具有专业实际常识与娴熟操纵技艺的、生产制造办理干事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激进的教学模式是实际教学和实践教学划分来进行,即先说明注解理论常识与上机把持法度,尔后学生在上机实习独霸;概略老师边机要垄断法度,学生边随着一步一步的独霸,教学历程不够自主性,思维受到限制,上机只不过在照葫芦画瓢,碰到实际问题就急中生智。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由一位老师负责,将教学园地、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术手段融为一体,降低了教学内容重复的弊端,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讲堂师生互动,引发学生进修兴致,增加了教学成效,同时增进了教员的解析技艺,是中职学生妙技的必定趋向。
三、计算机专业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一)专业课程安排过于模式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局限相切合的课程设置装备摆设。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配置基本上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文化基础课;另一部分为专业课。此中专业课一学期开设3~4门,每周4~6节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进行,按学期完成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理实一体化就是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分为明确的几个模块来进行,每堂课中都将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分好教学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更快、更好的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对知识能更好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一学期开3~4门专业课,每4~6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天天六节课,六周完成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块化的课程配置方法冲破了传统的专业课程安排模式,它的核心特点就是突出了对技能本身的强化,坚持走实践引领一切、打好基本知识基础不放松的道路。这种做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
(二)编写符合理实一体化要求的教学教材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材内容在安排上更加的全面化,逻辑性也很高。我们能看到其中的循序渐进,但是丝毫找不到合适的空档可以安排实践教学。所以,要有一本相对应的教材的出现,就会基本上解决这种困境,这也是开始实施计算机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物质保障。首先,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要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规格和制度,教材又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性、时效性、正确性等原则,这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前提准备和要求。其次,我们要细化明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性问题。
1.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人才为准则。在专业知识的安排和教学中,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是不能华而不实,要保持在能用上即可的高度。对于一些已经没有太大实际用途的理论知识,我们完全可以舍弃,企业对于我们学生的技能的需求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每天都在要求新的高度,有些旧的模式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追求强化我们技能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基础的技能技巧和特色技能的合理搭配教学。
2.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社会的进步速度是越来越快,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我们的教材要即时更新那些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成果、新的操作手段等,让我们的教材更加具有时效性、实用性,赋予时代特征。为了达到规范性和更加科学,我们要注重采用最新的国际性的标准技术度量。
3.我们要认清中职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的认知规律。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实也该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知识的接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与老师可以有更多的互动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解决所遇困难的时候,就能更快的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将简单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比以往更容易接受。
(三)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必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配套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也是不能缺少的。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要求具备如下功能。
1.实训中心应配备教师讲解所要求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书写板等。
2.实训中心面积要大一些,以适合小组的学习形式。
3.网络是实训中心的主要功能,要求有足够的网位。
4.及时满足学生学习时查询资料的功能。
5.将历届学生的优秀学习作品展示于实训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
6.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产企业中,“零距离”地走向工作岗位。
(四)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双师教育、师德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到企业岗位锻炼,定期参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
2.出台了有利于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foundation course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and operational application, is a necessary foundation course before learning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 courses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a course of skill necessary for working. Through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at,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collec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from six aspect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高职教育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日益普及,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我院是一所建筑类高职高专学院,各个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CAD课程教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认知和操作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告别了传统的建筑施工设计向智能化制图识图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显得更为重要。
一、上课初始,要使学生们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上课初始,很多学生就停留在玩电脑游戏、网上看电影、QQ聊天的层次,如何动其心,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多的憧憬更多学习的欲望呢,这是上课初始老师要思考的。
通常老师上课就开始讲授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知识,而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意愿就降低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以前接触电脑的感受,谈计算机给我们自己带来如何的影响,带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致;然后,举例计算机在以后他们专业中、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知识的重要性,罗列需要学习和应用的知识点;第三,联系该专业一些重要课程,比如我院各个专业均开设的CAD课程需要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基础才能学的更好。第四,告知学生计算机并不神秘并不难,重要的是有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心。最后,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总之,老师通过各个方面刺激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和重视,这样才好开展以后的教与学,更好的实现该课程教与学的目标 。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里,主要有几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施教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选对适合的教学方法则更是事半功倍,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计算机组装,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大一的学生都怀揣自己买电脑用电脑的想法,那么告诉学生学完这个知识点,我们每个人都能选自己电脑的配件并自己组装电脑,学生这种强烈学习该知识点的热情就被激发起来。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呢,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拆装电脑,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给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放映《万事无忧》软件,让学生更真实的学习和应用该知识点,这样学生很有成就感。
比如打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打开金山打字自己测试自己的打字速度,然后老师用自己键指如飞的速度震撼学生,同时谈谈打字为什么对于计算机用户多么重要,接着是给学生分析老师的快和学生的慢是因为什么,最后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练习,这一般来说是每个计算机应用老师常用的方法,不过还有一点是这个训练过程是很枯燥的,老师可以间断组织学生课堂比赛,这种比赛如果组织的好,学生的激情和斗志会很好的调动起来,同时帮助有些打字确实很慢的学生分析打字慢的缘由,鼓励这些学生加强联系,往往最后这些学生通过一段时间课内外的加强联系都能打字每分钟在四十字以上,这就给他们以后的计算机应用和打字提高提供了很多的基础。而有些学生呢,号称“一指禅”,打字速度中等偏上,如何提高他们的打字速度呢,我们要因材施教,比如让他们反复默写键盘,改掉一指禅的习惯,反复练习盲打,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的打字速度常常能提高到惊人的每分钟七十字左右。
比如WORD和EXCEL练习,往往直接按课本介绍具体的小操作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屡试不爽。每次课,老师都要根据讲授内容设置教学任务,讲课的时候围绕这个任务实现这个任务按步骤操作,因为每次小课老师都要有抽检积分,学生带着任务听课、随老师一起操作,效果很是突出。在这些练习里,往往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认真听课要求较高,不仅老师讲课要重点突出、难点详解,而且学生要紧跟老师的操作步骤练习。在这些上机实训课中,每次上机任务老师要严格检查学生的上机作业。
三、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服务于教与学的过程
想让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就得调用一切师生可以调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理论课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看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在上机实践课上跟着老师的步骤操作;实践课程使用实训机房,在实践课程中,有理论课的基础,可以抽一个学生到教师主机上做老师的小助手,这个名誉很多学生都很乐意挑战,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老师如何操作,老师也能边讲解边指导有些不会的学生操作;上传教师的电子课件到学生班级群,有些学生课上没有很好的掌握课内知识,可以利用老师的电子课件课下好好学习;定期在学生班级群里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鼓励优秀学生不断攀登知识巅峰,还能给稍弱的学生示范超越的目标;组织优秀学生给学校机房安装软件或者维修电脑,这部分学生往往是班级的佼佼者,不甘于课内知识,这样的机会给了他们,往往这些学生跟着机房管理老师能学到更多更强的知识。
对于我们老师呢,也可以把多年来自己积累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做一个资源库,这些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还有助于老师间相互学习探讨。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对老师来说,在我院,不仅有学院组织的全院计算机能力大赛、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还有我们系组织的各种说课、优质课、课程探讨等等,这些途径很好的激励和提高各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更新。
对学生来说,组织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装机比赛、打字比赛、PPT大赛、文案制作,这些项目的开展,使得学生不仅能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更好地学习该课程,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
五、给学生制定较为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试制度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刚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学生刚上大学倍感轻松,有些学生误认为计算机是附属课程而已甚至逃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等等,而作为老师应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试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有效的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与学的任务。比如,每次上课随意抽查点名,每个知识点进行小测,根据课上表现、考勤制度和考试制度,最终决定学生的该课程的成绩。
结束语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影响着人们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社会不同层次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我们教师要再接再励,不断学习、琢磨,让计算机更好地服务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
一、引言
实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关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为重点。而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都离不开实训这一环节的良好实施。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实训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二、原有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十年时间,在这期间对本专业
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实训计划做过多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但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自有的特色。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不多且利用不足
我院现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只有1个基地是超过3年的长期稳定基地,每年共可吸纳实习生约100人,这相比于我院年平均毕业400人的规模是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的。
另外,学校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仅限于提供学生为企业服务,并在实习开始之前组织和支持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主要充当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对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成长过程了解不够,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参与不足,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缺乏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关注。
(二)校内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
由于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阶段都要在学校完成,由专职教师负责指导。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还是主要满足验证性实验的需要,与能力培养、岗位需求、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这就使得实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培养的仍然是“会此实验、不会彼工作”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的不足
校内教师大多缺乏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的能力,而校外企业专家又无暇顾
及学校教育,这就使得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异常困难。校内教师一方面是受学科教育影响太多,很多教师仍然存在思路上的局限,对高职实训教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三、实训模式的改革目标
北京吉利大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经研究决定实施“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高职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要求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注重对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校内实训要引入企业元素,要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训课。校外实训要在原有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四、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思路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学校要积极挖掘企业对实习生的真正需求,考虑企业利益,争取在双赢的前提下,扩充基地数目。对已建立的实训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定期收集和反馈学生培养情况,与企业商定共同为学生负责,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外,学校专职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建立联系,在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积极与企业沟通,在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愿为学生提供企业所需培训,与此同时也提高自身实践工作能力,并逐步创造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机会,从而创造机会将自身培养成为双师型人才。
(二)校内实训课的改革
校内实训课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首要的,这主要包括对高职实训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要通过培训、论坛、竞赛和指标性任务管理等方式来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在设计实训课时,应结合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环节或活动进行教育,也应注意实训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训课可以破除传统的学科壁垒,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
在实训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实训课上的心理特征,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适当调整实训课的实施方式。同时,也要保证任务目标的明确性,不要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随意删减原本安排好的任务。
在制定实训课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时,绝不“一张卷子走天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评价方式,不仅要考查学生的某项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总结
实训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前所述,在加强实训建设方面,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校外实训要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关注;校内实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文化的营造,改善实训课的实施方式。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落实这两方面的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达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室;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高职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断探究符合教学需求的、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信息技术发展、实用技术应用的一项主要技术,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满足相关课程的开展,必须在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如何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向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室转变。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主要是指将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利用这种结合体的丰富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共享性、集成性等优势,培养学生完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
1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的配置需求。传统的教学教室只具有基本的教学功能,为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需要在普通的教室的基础上对教学体验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将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引入教室中,既能够满足形象生动的理论教学要求,又能够让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和仿真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深化理论知识。利用这种一体化教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网络搭建、配置和调试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利用该教室还能够有效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1.2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该教室的建设是教育本身属性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今后的社会活动,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具有更为突出的特殊性,其所培养的学生是直接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才的就业等服务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而设立的。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要充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就业环境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充分的专业技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室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储备和实用技能。在该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够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建设一体化教室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就业的必然要求。
1.3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功能分析。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应具备多种教学功能。首先是满足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的。一体化教室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和操作氛围,学生可以利用该环境掌握实际网络的施工、测试和日常维护等操作技术,以满足日后的工作需求。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一体化教室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工作所需的全部环境,借助该环境,学生可以对网络需求的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工作全过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便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再次,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鉴于该教学平台具有非常高的完备性,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部分与学生就业相关的科研合作,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思路,实现教学与就业的互动,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从而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2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方案分析
在对一体化教室进行建设前需要根据教室的布局进行方案设计,以便于达到教室和设备的最佳使用。鉴于小组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故在教室的设计规划中可以根据分组教学中的预设小组人数制定试验台和设备的组织方式,进而对整个教室按照试验台个数进行规划。
在硬件设备的投入要由教学需求确定。通常,一个小组单位配备一台机柜即可满足教学和实践要求,该机柜中包含实际网络维护或者使用中所需的全部硬件,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宽带接入设备、无线网络设备等。对于这些设备的数量配置,则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功能实现等多种因素进行确定。常规的单一实验台机柜配备方案如下:二台计算机终端、一套无线接入和宽带接入设备、两到三台路由器、一台三层交换机和多台二层交换机还有一台硬件防火墙。该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小组教学要求,若具体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充。
对于软件和环境的投入则需要考虑软件维护和网络接入等方面。对于控制端的软件和教学软件等,应该包括硬件驱动、硬件控制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等部分。对于网络接入端,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网络确定直接接入互联网或者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环境要求。
其他如多媒体设备、线路布局、通风及防护设施等可在确定上述规划后再进行布局,最终形成可实施方案,并根据该方案进行施工和验收。需要注意的是,在验收过程中要对教室的耐压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进行测试,避免因故障等影响教学或者对硬件设备造成破坏。
3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的使用规划分析
为使该一体化教室得到规范有效使用,在教室建设完成后应该配备一套完善的应用体系,以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技术维护等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该类教室的作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高职学生,促进教室的使用进入良性循环。
在教室的使用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设备和环境的维护,因为正常稳定的设备是教学的前提。对于教室的管理应该引入7S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通过维护教室的宽敞明亮、设备的有序摆放和使用保证教学的可持续性。此外,良好的操作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其次要考虑的是与一体化教室相配套的教学方案。一体化教室可以提供多种教学活动所需的器材,具有较为突出的综合性,因此为配合教室的使用,教学模式应该进行适当的完善和改动,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实际操作等教学活动,在更为集中的环境和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技术体系,为参加技能大赛培养储备人才。
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或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或者引入实际工作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如针对典型问题或者典型工作环境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区,在该区域内让学生通过互相设置障碍、提出解决方案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互动学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4 总结
一体化教学可以将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充足的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进行融会贯通,主动的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建设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室,促进高水平人才更快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当前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一体化教室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明,余静.关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J].科技信息,2009,31.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 实训教学模式 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逐步在各行业与教育机构中普及开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广大中职学校纷纷开始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并实施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教学,但是,当前大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计算机实训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这就使得计算机课程内容设计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并且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传统又呆板,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上教材陈旧,无法使专业技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就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讲,似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强制性地灌注给学生,而没有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
2.教师教学水平低,学生操作能力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其他行业或者兼职的教师,其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并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向学生传授更专业的知识,并且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达不到教学要求。如计算机考试分为笔试与机试,学生笔试获得较高成绩的同时,其机试能力却相对较差,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协调发展,从而达不到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效果。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的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
1.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当中,教师不但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还关系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科学有效性,首先就要重视对教师实训教学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学校构建统一的培训机构,对实训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让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除此之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要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开放式创新内容要求,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保证教材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编制计算机教材的时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教材内容,这样可以使教材摆脱单一繁杂的文字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模拟真实操作案例。
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就要重视模拟真实的操作案例,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需求,给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操作案例,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灵活操作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操作基础。
三、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的重要性
1.壮大了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了使计算机实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政府联合企业对实训教师进行开放式创新培训,不但可以实现实训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教学,同时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丰富计算机专业实训实践内容,壮大计算机专业实训的师资队伍,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开放式创新的实训模式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这样的实训模式在无形中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如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计算机技能运用,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实际操作的认识,并融入企业的真实工作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总结丰富的操作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先决条件。
3.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IT产业的发展。
由于IT产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与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实训模式资金的投入,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训,让学生在就业竞争巨大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于无形之中促进社会的稳定。除此之外,开放式创新的计算机专业实训为IT行业培养了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从而促进了IT产业的不断发展。如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使其在软件开发领域中开发出有利于人民生产与生活的软件,从而方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4.实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在开放式创新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模式中,把企业工作的真实案例融入中职学校的教学当中,让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招聘不到掌握计算机专业水平与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不但要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还加大企业的成本投入,浪费企业时间。中职学校实施开放性创新计算机专业培训,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能够招聘到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加强了学生知识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提高,为计算机时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除了改革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强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它是高校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设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已成为毕业设计的组成部分。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达到国家教育部确立的基本目标,除常规的计算机教学之外,在毕业设计中加强计算机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从专业应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具体分三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应用软件。意图在于形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技术的公共基础和专业领域的应用基础。选修课开设流行软件知识和使用,以扩大和延伸学生计算机知识及技术的应用能力空间,并跟随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潮流。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本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毕业设计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做法目前还很不平衡,在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2.1 只注重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而将计算机应用简单化
毕业设计以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而计算机的应用仅是图表文档处理等。这种毕业设计虽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方面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但由于计算机应用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程度低,学生在这方面收获不大,不利于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尽管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这种应用能力没有或很少与实践相结合,未能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应用中得到深化、拓宽和提高,一旦学生走上专业工作岗位仍需要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势必延长其进入“角色”的时间。
2.2 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应用而忽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
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时间安排、设计成果等,都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为主,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所占的比重较低,且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属于浅层次的。如以计算机为手段对专业知识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包括图片显示、多媒体演示等,没有涉及所学专业的结构设计、计算等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毕业设计从形式到内容更像是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技能训练。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以上两种毕业设计方式都存在片面性:前者沿用多年一贯的传统毕业设计形式,与计算机应用结合不够,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后者喧宾夺主,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简单化,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究其原因,都是未能把握好在毕业设计中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尺度。我们认为,要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体现时代赋予毕业设计的新内涵,必须做到毕业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
3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紧密配合计算机应用进行毕业设计
基于对毕业设计中把握计算机应用尺度的认识,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搞好毕业设计,做到毕业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我们围绕毕业设计的主题,积极寻找设计内容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点,把握计算机应用在毕业设计中的尺度。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课题应能使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换句话说,设计应尽可能包括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运用。并且紧密结合计算机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训练。在去年我校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中,从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特点,此次毕业设计将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应用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计算机应用作为设计内容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从应用实例中抽选出多个设计题目,经过筛选,最终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是“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中所学的传感器原理和综合电路知识,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调试工作。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产品开发意识之目的。该设计内容充实,专业知识覆盖面宽,且涉及基于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和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工具Protel-Nexar 2004的使用。
3.2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考虑到毕业设计的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对Protel和Multisim这两个应用软件掌握的程度,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举办了应用软件短期辅导班。在通过教师毕业设计前的辅导,同学上机操作练习,熟练掌握这两个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该学习班深受同学欢迎,大家对学习应用软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该学习班的举办对毕业设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学习的同学在毕业设计中表现突出,他们不仅利用应用软件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3.3 指导方法的改进
本次毕业设计任务较重,若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共12周)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并开模、组装与调试,显然不现实。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中突出重点,注重设计思路、设计框架的完整性,对某些细节问题或重复性的设计计算内容不作要求。具体做法是把电路原理图设计、元器件技术参数的计算、位号设计、印制版电路图和组装平面图等作为重点内容,而气敏、热敏、光敏、湿敏、压敏探头的选择和开模与制作等省略,从而节省了时间,确保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
4 计算机应用在毕业设计中的主要体现
4.1 编程计算元器件技术参数可视化
设计当中所需要元器件种类和数目相当多,元器件技术参数的计算复杂,计算量大、重复计算多,用常规的计算方法耗费大量时间,且计算累积误差较大。利用VB语言按照理论要求编程计算设计当中所有需要元器件的参数,通过编程计算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计算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更为形象直观。
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和Protel是应用电子专业的常用应用软件。根据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结构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考虑计算机技术在电子电气领域的现实状况,目前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本、专科)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层次,侧重在“使用”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层次上的培养[2]。因此我们要求全体同学都熟练掌握这两个软件的使用。设计中用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及计算机仿真实验。对于Protel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生们有一定基础,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使大家进一步熟悉 Protel的基本绘制电路图命令,并能操作绘图仪等设备,提高运用EDA工具Protel进行电路板图设计的能力,满足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的需要。
4.3 多媒体科研汇报、设计原理和设计说明书演示
PowerPoint软件较易掌握,设计组的同学都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设计成果汇报。毕业答辩时,计算机演示与口头陈述相结合,生动形象,效果好,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机技术在科研汇报中应用的优越性。一些掌握了多媒体软件应用的同学还将毕业设计中较抽象的设计原理: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原理、信号的探测和转换,运用二维动画软件flash转化为直观新颖的动画,以增强设计的效果。同时将文字和插图等多媒体信息做成具有超链接功能的说明文档,使得评阅者对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查阅变得有趣生动。
5 毕业设计效果分析
从毕业设计的实践来看,此次毕业设计选题、定位适宜,时间安排合理,毕业设计和计算机的应用既相互渗透,又彼此独立;既突出了毕业设计的主题,又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2周紧张有序的工作,学生如期完成设计任务。毕业答辩时,每人提交的成果设计说明书、电路设计图、元件清单和具有计算功能的程序以及多媒体幻灯片报告,经考核评比,该设计组获校优秀毕业设计组。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传感器探头及信号转换电路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锻炼了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设计中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得到了提高,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求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设计完整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全面教学改革,不断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调整改进,逐步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1.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IT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严重缺乏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相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IT界紧缺的是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能力分析,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计算机系统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针对工程实际的技术创新精神;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培养体系设计
为达到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扩展,构建了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包括4条主线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图1。中间的两条主线是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加强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培养;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解决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两边为综合辅助体系,课外活动体系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组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体系针对其他3个体系实施管理。
其中的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4个层次:
第1层为通识教育平台,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人文、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从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讲堂、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并开展专业科普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2层为专业素质平台,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为主,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以及经典编程语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计算机系统建设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作准备。
第3层为专业方向平台,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知识开设专门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及特色开发工具构造实践模块,并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试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辅助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参与、专业创新竞赛组织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其个性化发展准备条件。
第4层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为依据,形成动态调整的知识架构,实现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计算机领域社会需求研发平台为依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并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开发实践,通过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接触社会需求、行业规范、国际标准,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要求,其次应兼顾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3.1从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出发,提取专业核心课程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力度,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计算机教学是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化设备,提高操作水平,为后期课程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的重要课程,高等学校要结合我国高等计算机教学情况,针对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教学机制,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与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 高等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也成为人才招聘中的重要衡量标准。高等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与质量,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特点
2.1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科的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不利于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表现为课堂理论教学必须与计算机上机实际操作相结合,合理安排理论课与上机课,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适用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学习与工作的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不同专业而言都是适用的,但涉及到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应根据专业需求开设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此外,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性也表现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例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后可以将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软件的应用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2.3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变化性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目的在于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作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对落后知识点的删减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增加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具有很强的变化性,这也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
3.1 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以及中学阶段计算机教学水平的不同,造成学生计算机对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并进行基本操作,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还处于认识阶段,这一情况增加了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难度,使教师难以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平衡点。对于与计算机技术接触不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充分,认为计算机知识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计算机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能保证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计算机知识,同时也不利于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做好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保证初学者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下提高整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3.2 教学模式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较为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例如文档操作、收发邮件、表格操作等,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除了没有设立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外,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会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例如表格数据处理、幻灯片制作、flas制作等,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不利于学生自身未来发展。
3.3 计算机实践教学建设不到位
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因为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能单一依靠课堂学习和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记忆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完全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熟练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很高,但在计算机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常识性错误的现象,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表现。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工作,提高计算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保证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4 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措施
4.1 设置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水平,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知识水平的要求,在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一致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要与专业知识教学规律与教学理念相一致,不仅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大力推进计算机知识的专业运用,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4.2 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实现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学生个体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相一致,提高整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制定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与兴趣,建立与社会发展一致的计算机教学体制。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情况等信息,从而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4.3 增强计算机实践活动力度
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高校计算机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计算机上机课中,布置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也应积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系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计算机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5 结束语
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社会竞争力急剧增加,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国家各项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心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5):56-57.
[2]冯瑶,黄宝贞,张琦.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65-66.
[3]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