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金融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业发展现状

第1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泛长三角 合作与发展

1 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现状

1.1 四省一市银行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截至2007年底,上海金融市场累计成交328300亿元,存款余额30315.53亿元;浙江省银行业总资产为33966亿元,负债总额32900亿元;江西省银行存款余额达5900.1亿元,贷款余额4026.7亿元;安徽省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0273亿元。存款余额是衡量银行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下图1.1所示是四省一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较结果,从中可看出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存款余额基本持平,处于较高水平,而江西和安徽则明显落后。显然前三者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后两者较低。

1.2 四省一市保险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截至2007年末,上海全年保费收入累计达到482.64亿元,保险从业人员达到4.37万;江苏省保费收入577.08亿元,保险从业人员数增长到18.58万人;浙江保费收入达到441.94亿元;安徽省共有各级保险分支机构1765家,保费收入达到201.80亿元。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保费收入这一指标来进行比较。比较四省一市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如图1.2,可以看出,在四省一市中江苏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海和浙江,三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而江西和安徽较为落后。

1.3 四省一市证券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国内核心主板市场,2007年,上交所有上市公司860家,上市股票数达到904个,累计成交38.00万亿元;江苏省融资总额达1221亿元,证券开户数达到了480万户;浙江证券市场从业人员约3600人;目前江西上市公司偏少;安徽省证券交易总量达14879.8 亿元,辖区内有证券公司21家、上市公司52家。

上海证券业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泛长三角经济区中,也处于中心位置;其次是江苏和浙江,证券业较为成熟;而江西和安徽证券业处于成长期,才刚刚起步。

2 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 四省一市金融业行业结构问题 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及信托业等。泛长三角金融业在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后,银行、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尽管已经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但是金融产业结构仍然明显失衡,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看,目前金融行业中银行业所占的比重都过高,在行业竞争中表现为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证券业、保险业等尽管有所增长,但增幅不一,所占比重显著偏低。下表2.1显示的是上海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对比,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泛长三角四省一市总体银行业资产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7%以上。金融业结构性失衡――银行业比例过大是泛长三角金融业的一个显著问题。

2.2 四省一市金融业区域结构问题 泛长三角各城市金融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性。由表2.2可以看出,位于第一梯度的是上海。位于第二、三梯度的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分别位于第四、五梯度。浙江省和江苏省由于比较靠近上海市,受到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度较强,其金融业的实力也较强;但安徽省和江西省处于中部,受到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较弱,其金融业发展十分落后,与上海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结合上图1.1、1.2,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金融实力相当,远远大于安徽省和江西省。金融业地域发展失衡是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的另一严重问题。

3 促进泛长三角金融业合作的对策

3.1 促进泛长三角金融行业合作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泛长三角金融业行业结构的失衡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金融行业间的合作,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业务方面加强合作。银行业本身发展较为完善,保险业和证券业可以借鉴银行业发展的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银行业强大的金融资源,如资金、客户等来壮大自己。

3.2 泛长三角金融业区域合作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泛长三角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要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部城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给与一些特别的优惠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减小与东部城市的经济差距,为金融业的区域合作发展奠定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2.1 建立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与缺乏制度保障是密切相关的。可借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各地政府协商建立一个泛长三角地区必须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在具体操作中,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实现区域金融某些职能管理方面的一体化,逐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联动,打通区域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平台的管制壁垒,在区域内统一资金调度,统一结算,共同推进一体化。

3.2.2 建立专项基金推动泛长三角金融合作 区域经济金融政策要有允分的资金支持。欧盟成立了结构基金、团结基金、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平衡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而日本则通过政府拨款的形式成立风险投资财团,支持特区内的高新产业发展。“泛长角”可以借鉴这两地的发展经验,设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基金形式,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峰,武南,黄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条件分析与路径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32-36.

[2]黄正新.大珠三角金融产业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3):34-36.

[3]陈爱艳,宁军明.珠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J].海南金融,2008(8):32-35.

[4]上海市统计局.2004-2008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浙江省统计局.2004-2008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江苏省统计局.2004-2008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安徽省统计局.2004-2008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2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具有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更加突出。

一、东营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与评价

一是银行业服务体系初步完善。目前,东营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5个,银行从业人员4327人。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市农业发展银行,下辖机构6个,从业人员121人;大型商业银行4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设有分支机构194个,从业人员2502人;城市商业银行1家--东营市商业银行,下辖机构18个,从业人员265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7家,包括1家省联社办事处、3家合行、2家统一法人联社,下辖机构170个,从业人员1322人;邮政储蓄机构1个,市邮政储蓄银行,该行下辖机构67个,从业人员117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效显著,有三家村镇银行试点名额落户东营。辖区内银行业网点布局合理,银行产品不断丰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基础上,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发展较快,工资、保险、投资理财产品等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东营市已连续3年成为全省风险评级最好、良好银行最多的地区。到2009年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934亿元,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

二是直接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东营市加大推进工作力度,企业上市工作实现了新飞跃。东营鹏杰色织、东营光伏太阳能2家企业分别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法国欧交所成功上市,融资4.6亿元人民币。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家,境外上市公司数量首次超过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后备企业达到30家,其中4家企业进入上市运作程序,1家拟深圳中小板上市企业材料上报中国证监会,6家企业正在积极争取进入上市运作程序。1家企业再融资申请获证监会批准,择机发行。将企业上市工作列入市政府督查考核,并计入考核成绩,提高了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对上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是其他金融支持渠道发展迅速。近年来东营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发展到4家,累计贷款余额26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5家,注册资金合计6.63亿元,累计为3234家用户实施担保4279笔,担保金额69.08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东营市金融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营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机构体系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种类相对较单一。市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仅有恒丰银行正式落户东营,尚没有外资银行在东营市落户,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不够充分,经营活力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经营创新和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模式单一。三是对弱势经济支持不够。尚没有将小企业真正纳入市场定位,全市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 45 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6.8 %。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滞后,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五是金融运行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六是上市载体少、资源质量差,企业对上市的意义认识不足。

三、东营市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指导,推进金融业发展。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加快东营市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作为实施东营市金融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意见》应紧密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从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出发,确立东营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着力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着力提升金融业的资源集聚与辐射能力,全方位增强金融业服务功能,使金融业成为东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使东营市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金融服务中心。

(二)加快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业发展的产业环境

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功能区内,选择优势区域,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服务区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后台产业服务基地,面向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资金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金融创新研发中心等后台机构,吸引到服务区落户。同时,作为区域金融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落户。另外,鉴于中间型组织,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公司和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在现代金融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建立健全与金融业运行相关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公司等来东营设立分所,建立有需求的企业与山东省内和全国各大事务所的业务联系通道。另外积极争取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东营设立营销总部、票据中心;加快国内各类投资、基金、汽车金融、金融租赁公司的引进和设立步伐;大力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证券资信评估、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公估、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金融业发展的人才环境

提高金融人才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人员到著名高校和金融机构进行中长期专门培养。积极推进市内大专院校与金融机构合作办学,大胆探索与辖区周边距离较近的重点大学(如山东大学等)共同进行金融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与相关金融院校联合建立金融人才培训中心,通过创办高级金融论坛、开展学历教育、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造就一支适应现代金融管理与发展需要的金融家队伍。

第3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江苏省金融业继续平稳运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部门积极响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投放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农”、小微企业等民生领域贷款增长稳步提升,制造业等实体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运行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保持“双降”态势。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覆盖面迅速扩大,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1.金融业增加值贡献巨大,行业重要地位持续彰显

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00.11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长动力强劲。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5.30%,金融业对地区经济总量贡献度在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至12.50%,在第三产业14个行业划分中,金融业增加值的贡献度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位列第三。同时,金融业利税收入增势迅猛,财政贡献度提升。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436.8亿元,同比增长48.1%,金融业税收收入占地区全年税收收入的10.6%。

2.金融行业效益平稳上升,行业高附加值特征显著

金融业经营效益位居省内各行业前列。2011年江苏省金融业劳动生产率达到89.84万元/人,分别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8.7倍、7.4倍。其中,社会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分别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地区从业人数之比、行业增加值与行业内从业人员之比计算。在营业收入上,全省金融业人均营业收入达90.7万元。

3.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务实,行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江苏省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突出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中介服务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金融部门合法权益,有效地优化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11年,江苏省8个县(市、区)获得“江苏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8个县(市、区)获得“江苏省金融生态达标县”称号。自2010年江苏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以来,江苏省已累计采集农村青年信用档案537922份,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5776户,向信用示范户发放贷款217560万元,为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江苏省金融业分行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将发展金融业作为支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抓手。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和社会管理等多功能拓展,把江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经过多年发展,各类金融业态健康发展,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1.银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全面提高

银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银行业规模稳步增长。2011年末,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8万亿元和5.0万亿元。银行业组织体系不断丰富,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2011年末,江苏省共有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116家,全国性银行一级分行98家,二级分行133家,全年新增机构网点近250个。

银行资产质量全面提高,金融运行质量稳步改善。近两年随着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和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保持“双降”趋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稳步下降以及稳定的盈利水平使得资产质量全面提高,成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有力保障。

2.证券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达的证券市场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资金资源的动员、集聚和分配,使各种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发挥显著。截止2011年末,江苏辖内上市公司数目增加至214家,共募集资金总额达到670亿元,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超越11000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470亿元。2011年,江苏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6 家,首发直接融资额476.8亿元。同时,新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上市企业属于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公司在首发融资中得到股票市场的有效识别,这也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有力支持。

3.保险业机构实力不断增强

首先,保险市场主体进一步充实。2011年末,江苏省共有保险公司主体85家,比上年末增加9家。其中,财产险公司37家,人身险公司48家。全省保险分支机构5859家,保险网点数量居全国首位,保险业从业人员达到22.8万人。江苏省内拥有紫金财产、利安人寿、乐爱金(中国)财产等三家法人保险机构。其次,各项保险业务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与经济民生关联度较高的企财险、货运险、责任险、农业险、信用险和保证险业务规模均实现20%以上的较快增长。除交强险外的主要险种均实现盈利。

4.私募股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新型金融业态,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弥补正规金融不作为的融资缺口,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在近期各项经济政策制定中,私募股权投资受到高度认可,并成为破题转型升级中金融制度缺陷的有力抓手。

三、江苏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江苏金融业将被赋予更为艰巨的任务,当前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金融效率提升动力不足

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软实力,长期以来,江苏省金融效率未见显著提升,且远落后于金融规模的扩张速度。为了客观地评价江苏省金融效率的动态变迁,我们初步构建若干指标加以衡量。具体地,“储蓄存款/GDP”衡量的是地区内源资金的动员效率,如图1所示,2003~2011年该指标序列波动明显,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贷比”反映银行业间接融资的转化效率,由于监管当局的硬性规定,该比率一直被控制在75%以下,后期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间;“存款/资本形成额”主要衡量存款转化为资本的效率,数值越高说明转化效率越低,图中显示江苏省存款-资本转化效率也呈现下降态势。江苏省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GDP)长期维持在50%左右,如果金融效率不能显著提升,这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2.资本市场规模有待壮大

辖内公司在股票市场的比重与地区经济实力不相称,资本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容。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末江苏省上市公司数目为214家,落后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和上海两地,更远远少于广东省394家,上市公司数目仍待扩容。为此,2012年7月21日江苏省政府转发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七部门起草的《江苏省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超过300家”的重点任务。在上市股票总市值上, 2011年末江苏省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0937.2亿元,规模略高于浙江,但与广东和上海两地还有较大差距,两者分别达到26105.5和21576.2亿元。

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尚待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上延续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不良贷款余额先降后升,前景不容乐观。纵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0.2亿元,并且连续两年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较2010年增加约33亿元,增幅为10.2%,增幅较2010年相比出现小幅回落。横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远低于广东省561.9亿元,略低于浙江省387.2亿元,但远高于上海和山东。从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动趋势上看,2006~2011年期间,江苏省不良贷款余额整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波动程度并不显著,其变异系数为0.28;上海、山东、广东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整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走势,且上海不良贷款余额一直低于江苏,山东不良贷款余额由2006年的753.8亿元降至2011年的280.5亿元,年均降幅34%,改善程度显著,序列变异系数为0.56;广东省不良贷款余额一直远高于江苏和其他省市。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率降幅趋缓,治控难度加大。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1%,虽然延续多年的下降趋势,但降幅由2010年的0.24%下降到2011年的0.05%,降幅显著收窄。横向比较来看,2011年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浙江0.91%、山东1.01%、广东1.16%,但远高于上海0.61%。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走势上看,2006~2011年期间,各地不良率整体上均表现出下降的走势。除2009年外,上海不良贷款率均低于江苏省,且2011年降幅仍然达到0.2个百分点;山东、广东不良贷款率分别由2006年的6.52%和8.43%下降到2011年的1.01%和1.16%,年均降幅分别达到1.1%和1.5%,远高于江苏省年均降幅0.5%。相比之下,江苏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动能稍显乏力,加之2012年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实体经济缺乏引擎助力,后期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不良率反弹的潜在风险。

4.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缓慢

南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直至2011年8月10日,江苏省金融办和南京市政府才正式签署共同建设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并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经济金融指标以及金融中心指数等方面成效仍不明显,江苏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前景上仍然面临金融总部集聚不突出、金融要素市场不健全等方面瓶颈。

5.金融业高端人才相对短缺

根据2012年3月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77个城市名单,中国共有5个城市上榜,香港、上海、北京、台北、深圳分别排在3、8、26、27、32位。截至2011年末,江苏城镇金融业从业人员达28.94万,分布于各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和服务部门,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业态。但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陆地区金融发达城市相比,江苏省金融人才在规模、结构、素质以及创新力、竞争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四、江苏省金融业发展对策

江苏金融发展任重道远。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江苏金融稳步发展。

1.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长三角区域金融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机构实力雄厚,具有同业合作的良好基础。江苏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区域整体金融体系的支撑。上海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首位城市,能够通过国际化金融平台对接、要素流动、信息共享等溢出效应,对江苏金融发展带来显著的辐射作用。浙江作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民间金融改革的排头兵。浙江省致力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中心”,意欲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跨越,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确立无疑为其注入了更为强劲的推动力。江苏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地理特点和产业特点,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温州民间金融改革的有利契机,承接上海,策应浙江,坚持差异化和互补化的金融发展道路,,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公平竞争、联动发展的金融业战略布局。

2.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引,深化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十二五”期间,金融业自身同样需要改革创新。需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服务网点,重点在苏北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扩大金融覆盖度。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填补市场缺口,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尽快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乡镇覆盖面。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资金参股中小金融机构的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进行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和金融服务个性化水平。要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采取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两项资金”占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3.继续推进融资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一是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跟踪服务,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推动其尽快上市;支持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00家,比“十一五”末新增200家。支持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引导省内其他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做好与新三板的对接。二是扩大直接债务工具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组织重大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三是鼓励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发展。积极有序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健康发展。着力引进海内外创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省辖市、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以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主的创业投资机构。探索建立科技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企业股权融资环境。

4.坚定贯彻金融人才战略,打造金融人才集聚高地

第4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奶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146-03

一、引言

自中央决定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调整之后,中国奶业逐渐被视为一个大产业来加以发展,并从1998年起开始走出发展的低谷。近几年来中国的奶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仅仅10年的时间,全国的奶牛存栏量从不足500万头迅速扩增至1500万头,奶类产品从700多万吨增至3500多万吨,人年均占奶量已从1998年的6公斤提升至28公斤,奶制品工业生产总值也从120亿元增至1300多亿元。但国外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当它处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在快速发展时期,同样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勇敢面对并积极去解决好,就会成为制约这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的阻力,给这个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增加发展成本。本文旨在通过对朔州市奶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揭示,折射中国奶业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并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引起对中国奶业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二、朔州市奶业发展现状

朔州市奶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上世纪末奶业产业化雏形初步形成。进入本世纪,朔州市奶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被规划为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重点建设区和国家奶业发展优势区域,2001年朔州市政府提出了以建设大规模、高档次、绿色奶源基地为重点,打奶业品牌,实现朔州奶业再次腾飞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全市奶业发展的步伐。使朔州的奶业逐步与煤炭、电力、陶瓷等行业一起,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全省最大的乳业基地,在全国也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中国北方农区第一奶都”。

(一)奶类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奶牛存16.65栏万头,较年初增加2.21万头。其中,产奶牛11万头,日产鲜奶1100吨,鲜奶年产量43万吨,年加工鲜奶能力达80万吨。2008年,全市奶业产值已达到8亿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26%,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近13%;全市完成乳制品21.75万吨,比2000年增长17.43倍。

(二)奶牛饲养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过渡

全市养牛村842个,养奶牛户数5.2万户,分别占全市村庄和农户总数的53%和19.4%。全市现有各类养殖园区253个,其中,300头以上的园区90个,300头以上奶牛村l86个。建设机械化挤奶站484个,90%以上的奶牛实现了机械化挤奶。规模化养殖和专业养殖村已成为养殖主流,规模养殖总数在4.6万头,规模养殖率达到30.6%。

(三)奶制品加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朔州市现有奶制品生产企业7家,其中,上市公司分公司3家,民营企业4家。拥有各类奶制品生产线51条,日处理鲜奶能力2200多吨。其中:奶粉生产线7条,日处理鲜奶能力15吨;液体奶生产线44条,日处理鲜奶能力1100吨;含奶饮料生产线6条,日处理鲜奶能力360吨。生产奶粉和液体奶两大系列54个品种。年加工鲜奶能力80万吨,乳制品产量30万吨。奶制品加工业已成为朔州市食品加工业中发展最快及综合实力最强的行业。

三、朔州市奶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奶牛的群体结构不合理,奶牛品质及生产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由于奶牛饲养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奶牛饲养专业户数量骤增,受奶牛养殖者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限制,朔州市大部份奶牛场(小区)的奶牛群体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胎次结构、成母牛与后备牛的比例、牛群淘汰更新率等群体生产指标均不够合理,成母牛比例偏低,后备牛比例偏高,未呈最优经济结构,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配种受胎率低,空怀率高,生牛后产奶时间过长,胎间距拉大,产奶性能下降;整个牛群中产奶牛比例下降,非产奶牛比例上升,客观上制约了牛群的整体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01、02、03年的全国奶牛热,引进奶牛时未经严格挑选,便匆匆上马,奶牛来源混杂,品质参差不齐,低产牛多。

(二)饲养成本上涨与原料奶价格下跌剪刀差扩大,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下滑

近几年,饲料价格特别是玉米、豆粕等主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粗饲料价格也在上涨,加上水、电、油等价格的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增加,而原奶收购价格近4年来一直维持在1.8-1.9元/公斤。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大量鲜奶无处销售,白白倒掉。养殖者积极性严重受挫,局部生产出现波动,农民养奶牛陷入亏损境地。据走访奶农调查,目前养奶牛盈亏临界点为原奶价格2元/公斤,而今年以来,其原奶平均销售价格只有0.6元/公斤左右(含检查不合格倒掉原奶),奶农陷入资金困难缩减饲料――原奶不合格――难以销售――资金更加困难的怪圈。

(三)产业链各方地位失衡,尚未建立起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

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乳品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但目前朔州市奶业的主要组织模式仍然是“公司+农户”和“公司+奶站+奶户”,整个产业链中,奶农是最弱势的群体,难以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据调查了解,以此前收购价格较低时为例,如果说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是10分,其中奶农只能得到1分,乳制品企业得到3分,包装企业得到3分,其他环节如奶站、销售商等得到了剩余的3分。奶农不但在奶价上受到挤压,在淡季来临时,企业的收奶标准则会降低,当产奶旺季来临时,标准则会变得非常严格。在奶农和奶站的博弈中,奶站处于强势。但在企业与奶站的博弈中,奶站也处于弱势,因为奶站数量众多太过分散,不足以形成与企业制衡的力量。例如,在原料奶检验问题上,企业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因为目前实施的标准主要是企业自己制定并掌握的,是否达到标准也完全由企业说了算。调查中,不少奶农反映,“小区奶站送去的奶,企业说不合格就不合格,且不知在奶中加一种什么东西,让你不能再用。特别是夏天不合格更是屡见不鲜。”

(四)乳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短期内受困于流动资金紧张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一方面企业召回产品直接经济损失较大,另一方面市场低迷,产能恢复缓慢,企业库存增加,导致几乎全部乳品企业短期内陷入资金瓶颈。据调查测算,目前全市乳品企业资金缺口大约2.8亿元。古城集团虽得到农行和信用社6210万元信贷支持,政府2000万元无偿援助,目前流动资金仍然紧张,只能维持3个月左右,至少需要再融资3000万元以上。雅士利公司反映已欠总部奶款近9000万元,至少需融资500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生产。春城乳业公司信用社900万元和建设银行580万元贷款无法按期结息。

(五)规模化养殖基础薄弱,奶源分散不利于奶源质量的控制

在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是规模牧场的养殖模式,可以保证企业较大程度上对奶源质量的控制。而朔州市目前实现牧场养殖仅占0.7%,规模化养殖率仅为30.6%。之所以如此,一是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过去奶农在家养殖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实现种田养殖两不误,同时也不影响源奶销售。二是规模养殖设施建设滞后,受部门规划、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养殖小区及合作社建设落后。而“三聚氰胺”事件恰恰是上游奶源失控污染,突显奶源分散与奶源质量控制的矛盾。目前,受奶业市场不景气及提高源奶质量影响,散养户源奶销售不畅,价格较低问题已经显现。调查显示,企业给牧场和小区的奶价普遍高于散户0.2元/公斤,且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牧场和小区源奶。

四、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朔州市应充分珍惜现有奶业资源,以建设一流的全国奶业强市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奶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优化奶业结构布局,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加完善、带动能力更强的奶类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加快良种繁育和科技进步,以提高奶牛单产、奶制品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提高奶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健全完善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促进奶类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政府对奶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包括:加大奶牛良种繁育补贴力度;实施后备母牛补贴政策;对奶牛养殖农户购置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给予补贴;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强化奶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实行养殖小区补贴;在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奶牛场沼气工程、奶农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建立促进奶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奶农面临产业和生存危机的情况下,扩大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建立高效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加强对奶业的管理和服务入手,逐步理顺奶业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奶业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切实加大政府对奶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奶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及时解决奶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加强对奶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强化行业自律,促进信息交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奶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充分发挥协会的联结与服务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协调好产、加、销利益关系,提高整个奶业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建立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逐步打破由乳品加工企业控制牛奶质量分析、垄断收购价格的不合理局面,建立健全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让利润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均匀分布,各得其所。具体可借鉴黑龙江省的做法,制定全市统一生牛奶收购的基础性标准,防止企业通过更改标准克扣奶农收益,原料奶参考价格,允许在参考价基础上上下浮动10%,以使奶农和乳品企业利益分配相对均衡。

(四)提高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

目前,我国乳品工业高速发展,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分散饲养科技水平低下的现状。全国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只有31%。朔州市只有24%,奶农普遍沿用传统养殖方法。规模养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奶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奶业要走出困境,提高奶牛规模养殖的水平,是从源头上治理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从长远来看,朔州市乃至全国都应该不遗余力地推动规模化养殖,降低散养比重,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实现统一管理、集中挤奶等标准化饲养,促使中国奶业取得实质性进步。

第5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第6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依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便利,实现了利润的持续增长,个人金融业务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也应注意到,个人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个人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需要迫切采取相应手段进行解决。

(一)经营理念与战略定位不适应

国有银行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期间,虽然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但是在实际经营中有明显偏离定位的情况,经营过程中为了壮大自身,无论什么业务都想抓,盲目寻求与市场同步,不考虑全局,这导致经营中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分散。

(二)没有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机制

个人金融业务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业务内容,往往忽略金融风险管理,个人金融业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上低劣的信用风险、断裂的信用链条都可能引发银行金融风险。另外,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详细的信用评估机构,相应的信用标准缺失,这导致银行在经营个人金融业务时往往缺乏标准,对借款人的真实信息掌握不够,这对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尤为不利。

(三)产品结构、种类单一,创新能力缺乏

商业银行开发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面临新客户与新市场开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全局统一,难以形成业务特色,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四)营销体系缺乏,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认识不足,相应的营销体系缺乏,加之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导致业务的销售量不高。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建议

(一)优化外部环境,实现战略定位与经营理念相统一

外部环境主要是相关法律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为个人金融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尽快完善信贷与个人信用法律法规。战略定位与经营理念统一需要以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为依托,以整体目标带动经营理念,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发展好一个业务后在拓展另一个业务。

(二)强化风险管理

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要时刻以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为前提,提前防范业务风险。具体而言,首先,应严格制定个人信用贷款新规则;其次,应在银行内部逐步完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实现对客户信用等级评级、失信惩戒等。

(三)优化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加快创新步伐

产品结构的优化主要以客户为中心,业务创新以满足新客户需求为基本原则。在产品创新上,一方面,银行要对现有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与评估,分析客户的组成情况,不断提升已有产品的服务水平,以适应更多的用户。另一方面,应增强银行的品牌意识,不断创新与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新产品应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有目标的推出满足新客户的产品。

(四)加快商业银行营销体系建设

首先,要让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以简化客户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为原则,维护优质的客户关系,挖掘潜在客户群体;其次,将市场与客户人群进行划分,制定不同的服务方式与营销模式,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

(五)加快引进与培养金融业务专业人才,建议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

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依赖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引进与培养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丰富金融经验、优质服务水平的客户经历队伍,为将来业务的拓展与业务的创新提供有利保障。

第7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Abstract: First of all, explain how to distinguish the concepts of logistics finance from financial industry logistics; secondly, illustr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logistics in China, gap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areas. In conclusion, emphasize financial industry logistics has a promising future in China.

关键词: 金融物流;金融行业物流;空标银行

Key words: logistics finance;financial industry logistics;blank bank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013-03

1 金融行业物流概念及其与金融物流的区别

金融行业物流与金融物流是不同的两个物流概念,二者服务的内容、范围与涉及的货物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金融物流(Finance logistics)也可以称之为物流金融,根据潘永明[1]等人的研究,金融物流起源于“以物融资”业务活动,是指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该业务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质押监管业务。根据吕玉兰[2]的研究,质押监管,即出质人将银行认可的货物以质押方式申请融资,并存入银行指定的监管区域(包括仓库、堆场等仓储区域),由监管方进行监管。该业务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企业将资产(原料、产品等)的所有权抵押给银行并从银行处获得贷款;②银行指定物流供应商保管这些资产;③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并重新获得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在金融物流的服务中,服务主要集中在被质押资产的保管以及交接。

而金融行业物流也可称之为金融票据物流,是指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技术为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金融行业及相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单证、票据和文件的延伸配送、票据整理、影像、仓储、查询等多种服务的物流业务。金融票据的数量巨大,根据戴国强[3]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票据业务发展非常迅速, 1999年我国票据承兑量是5036亿,到2004年二季度达到16000亿。目前,在我国,票据结算已经占到了全部结算的60%以上,而金融行业物流就是围绕这些金融票据提供服务的物流业务。

以服务方式和手段来区分,金融行业物流又可以细分为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传统的金融行业物流包括现金押运、银行票据的递送与传输等。随着现代it网络、通信传输、数据管理、影像扫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空标银行(Blank bank)、分配及收发室管理”(Mailroom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MDM)、认证(档案)/信息管理(Records &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IM)等一系列新兴的物流服务,极大的改变并扩大了金融行业物流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能力。

2 金融行业物流在发达国家、地区的应用

2.1 空标银行 空标也可以称为白标,是指一家交易商向另一家希望成为交易商的公司提供平台服务,使其拥有自己的LOGO标识并以自有商标面向客户报价,成为交易商。

空标银行也可以称为白标银行或贴牌银行,其诞生与银行业本身非常符合80/20法则的特点关系密切。这就是说,银行需要投入80%以上的资源,增设分支机构、扩建网点并招收人手,这些资源主要用于收储、工资、换汇等零散、耗费人工且直接回报很低的传统银行业务;而贷款、投资、发行等可为银行提供80%以上收益的业务反而对类似的资源需要较少,这就促成了空标银行的诞生。

空标银行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金融行业物流供应商,只不过其需要处理的货物是现金或者有价证券。像一般的物流供应商一样,空标银行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布设网点(类似一般物流供应商的仓库或操作中心等)、投入电子系统,面对银行客户提供同质的标准服务并收取服务费。这样,银行可以更专注于投入少且收益高的高端业务,而将大部分收益低、投入大的低端业务外包给空标银行。

这种运作模式的核心是,物流供应商提供标准化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市场通道以及服务,银行外包部门低回报业务。这种模式避免了重复投资的同时提高了物流供应商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设想,当进入某个空标银行营业点时,需要存、取现金的客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将现金存(取)在不同的银行,而一切都是在一个柜台前完成。

2.2 票证的分配与收发——票证影像扫描/补录及数据传输 为便于了解票证影像扫描/补录及数据传输的意义,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票证在银行系统的流转过程。以支票为例,理论上,任何一张支票必须流转回开票行进行真伪和信用审核后才能结算,也就是说,在交易双方的开户银行不同的情况下,收款方收到的支票要流转回付款方开户银行进行审核后才能结算。

举例来说,商户A与商户B进行交易,A的开户银行是招商银行而B的开户银行是工商银行。这样在交易中,A支付给B的就是招商银行支票,而当B将支票交给自己的开户行工商银行结算时,工商银行理论上是无法对该支票进行审核并结算的,于是这张支票必须回到招商银行进行审核并完成结算。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数量巨大且重复无序的往来核算,银行系统采取结算中心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即所有票据不必回到开票行,而直接在结算中心进行审核与结算。

但是,由于支票属于实物,因此在其流转的过程中,需要物流运输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两地相隔越远则支票物流需要的时间也越长,这使得支票的使用受到较严格的地域限制。一般来说,票据交换受到“2小时交通圈”的限制,距离太远不仅导致成本高昂,而且无法留出足够时间给银行完成票据审查、退票等相关处理。票据交换范围过大,反而可能延迟本地区的票据结算时间。在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普通的个人支票业务之所以在中国无法推广,地与广大、物流流转时间过长而无法实现异地支票结算是主要的原因。

目前,先进、专业的影像扫描设备的精度和清晰度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也在迅速扩大。根据樊强[4]等人的研究,高精度非接触式激光扫描测量系统,采用高精密点式激光头,通过数据采集与扫描过程的协调控制,数据采集点间距可达5μm,测量精度可以达到±10μm,该精度对于票据的审核已经绰绰有余。这样,通过精密设备对实物票据进行扫描,就可以将实物支票转化为电子数据。

另一方面,电子数据的传输速度当前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根据德国教授Freude[5]等人的研究,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把一束激光中的超过300中不同的光的颜色的光分解出来,每一种光被编码成它自己的信息串来进行数据传输,其速度可以达到26terabits/秒。按照这样的传输速度,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收藏都可以通过光纤在10秒内传输完毕。

伴随上述影像扫描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突破,传统的票证人工实物审核可以转变为对票证的影像数据的审核。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票据流转对实物物流的依赖,也使得大范围内的支票结算成为可能,更为实现跨区域的离岸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设想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通过香港支票的结算的升级、变化来进行说明。

2003年以前,香港银行的支票处理一直沿用“交换所模式”,即所有的银行将受到的票据运输集中在交换所也就是结算公司,使用票据清分机处理。据美国NCR公司测算,香港结算公司每天处理的港币跨行支票超过50万张,票均处理成本5~6港元。

2003年,美国NCR公司开始为7家香港银行提供 “RIM(港称:支票影像结算)”服务,根据统计,每天处理票据30万张左右,占香港票据总量的50%。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票据量占香港票据总量的35%,借助RIM服务,汇丰银行通过网络将票据影像和数据传输到上海或广州业务处理中心,当地的人工、设施成本远低于香港,使得票据平均处理成本降到0.3港元左右,仅为原成本的5%。

目前,香港地区的金融行业物流已发展为成熟产业,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广州分行分别签署“港币支票联合结算备忘录”,结算公司和深圳、广州结算中心达成协议,开通深港的港币支票单向交换,2004年10月开通粤港的港币支票单向交换,2005年6月开通三地之间的港币支票双向交换。

2.3 档案及信息管理 金融行业流通的各类票证种类众多而且数量巨大,由于大部分金融行业单据的寿命较长(一般为15年,即使是使用过的支票或者存单,根据国家规定也需要保留10年以上),部分单据如人寿保单等远远超过该年限。因此,这些票证在保存期间的仓储、检索和查询需求量是非常巨大和繁琐的。以中国银行北京一地为例,每年各类金融单据将近20万箱(类似A4纸箱),且每年都有增长。

想象一下,在我们国家,这样的票证,目前保存的方法大多数就是打包在一起然后往仓库里一堆……。由于传统的仓储只能提供较为单一的仓库储存,这些文件实际属于死档案——堆积如山的各类单据很难进行快速的检索、调阅和查询,往往查询某个特定的单据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现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WMS系统以及数据库的建立,使得文件的检索、调阅极大简化。一方面,现代的仓储管理系统可以为每份文件规定独一无二的库位号码,方便在查找时迅速定位;另一方面,借助于先进的影像扫描技术,在妥善保存原始文档的同时,可以把文件以数据的形式保留在数据库中,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随时调用文件的影像数据,既方便查询也方便保存。

3 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物流的现状及差距

在我国,金融行业物流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技术、管理及营销差距。上述较为先进的物流服务大多尚未在我国投入实际运营,部分服务也处于摸索和区域小范围的运行状态。

以空标银行为例,根据易丽[6]的研究,在我国,少数外资银行正在采取这一服务方式逐步渗透市场。如2007年丹麦盛宝银行(SaxoBank)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在北京成立代表处。作为贴牌银行,盛宝银行为合作伙伴提供其内部开发的网上交易平台,包括先进的外汇交易技术系统、风险控制和报价支持,而合作伙伴可完全以自己的品牌来命名,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加以改进和增补,但目前这一服务模式并未涵盖到物流服务阶段。

金融档案管理方面,根据张伟[7]的研究,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业务流程正进行着新的重组,金融行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于相对优势领域,而将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外部专业机构去进行。从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增强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但,体现在业务实例上却较少成功案例。

反观物流供应商方面,目前,国内主要的金融行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大多为护卫公司或现金押运公司,另有部分供应商提供同城银行票据快递业务等低端服务,这些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大多内容单一、区间较短。其中,护卫公司或现金押运公司主要负责现金的收集、转运以及各种ATM机的补款工作,这些业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这里不再多做介绍。

以同城银行票据快递业务为例,大家稍微细心观察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在很多城市的银行,都会有一些背着带锁背包的快递摸样的工人往返于各个银行和结算中心,这些就是同城银行票据快递业务的业务人员。他们负责将各个银行网点的有价票据收集后集中到结算中心进行审核与结算。根据王东雪等人[8]的研究,由于票据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安全性、时限性要求较高,而且不同票据的传递流程不同,所以对承担其票据递送工作的单位有着较高要求。但在我国,该业务仍然处于体系不成熟、递送网络分布不合理的状态,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票据递送业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这基本上就可以代表我国金融行业物流服务的大致现状。

至于档案及信息管理服务,目前国内只有个别供应商在天津、武汉、深圳等地提供部分服务,其他区域则尚未涉及。其中,天津地区有一家中信银行与新加坡企业合资的供应商可以提供较为现代的档案及信息管理服务,且在规模上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加之银行运作体系复杂、客户接受程度低等原因,相关企业形成跨区域、全国联网运作面临的障碍较多,使得该业务一直无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4 结论

综上,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物流的整体市场接受程度、技术水平、服务内容、管理及营销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及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同时,正是由于存在巨大的差距和尚未开发的市场,金融行业物流在我国也具备快速发展的机会和巨大的需求市场。

2006年11月9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谢众透露,央行正考虑逐步开放支付清算服务市场,允许非金融机构从事该服务,并制定颁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央行将根据电子支付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情况,出台有关电子支付的规范性文件。另外,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运行效率,加快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建设,支持支票全国通用。尽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时至今日,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还在讨论中,尚未正式出台,但是国家提倡并鼓励产业升级、加快金融行业物流发展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可以预见,一旦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在硬件技术、物流运作理念方面已经有非常成熟经验可以直接采用的情况下,未来我国金融行业物流市场的发展,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永明,纪富镇我国金融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2:27-32.

[2]吕玉兰,物流企业业务扩展的新途径[EB/OL].万联网资讯中心,2011-11-17.

[3]戴国强.金融票据的风险防范[EB/OL].新浪财经,2005-12-15.

[4]樊强,陈大为,习俊通.高精度激光点扫描三维测量系统及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40(2):64-68.

[5]Wolfgang Freude,Laser puts record data rate through fibre[J].Nature Photonics,2011,5:9-10.

[6]易丽.丹麦贴牌银行落户中国[J].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3-02.

第8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已近1年,相关政策措施的效果有所显现,物流业总体上企稳回暖,结构性变化明显,但是困扰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除。

一、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运行回升态势不断显著,结构性变化特征明显

据统计,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转为前三季度增长2%,反映出物流需求在逐步扩大;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呈加快增长态势。从企业来看,2009年业务收入基本上经历了一季度止跌,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回升,全年比前一年略有增长的积极变化。从物流市场结构看,进口物流下降13%,工业品物流增长8%;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物流高速增长。

(二)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多数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和流通企业主动提高物流业务的外包比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其物流运作,从而加强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物流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这种变化的成因在于,在业务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普遍放慢扩张步伐,转到向市场服务和内部管理要效益,加快细分市场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中铁快运、邮政速递物流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服务能力,而且提高了盈利水平。

二、《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一)具有明确政策指向性和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调整振兴规划与政策落实执行层面还有相当的距离

2009年的《规划》,抓住了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厘清了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思路,提出了扩大物流市场需求等10项主要任务和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等9大工程。规划立意高远、有新意,但基本没有可操作细则。

(二)物流业振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

《规划》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推物流业发展,将发展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召开各种层面座谈会等方式,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的促进措施。目前,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市区出台了物流业振兴规划或实施细则,并正在组织实施。总的来看,尽管全国的政策实施细则尚未推出,但是物流业作为十大产业之一,出台带有较强发展导向性和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全行业的发展信心,也使社会各界对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三)物流业运行企稳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的回升转暖,《规划》的作用尚不明显

物流业覆盖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和环节。从国内物流市场看,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业务创新和增值服务能力匮乏,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价格手段而非差异化优势。从产业关联角度判断,物流业尚不具备产业先导性特征,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更多表现为支持性、配套性作用。因此,目前我国物流业出现企稳回升,其动力主要来自相关产业的增长带动,即生产制造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在直接拉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三、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

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主要运营指标虽然好于上半年,但仍呈普遍下降之势。如货运量同比下降1.5%,配送量同比下降17.3%,流通加工量同比下降16.5%。与此同时,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主营业务利润额下降17%,近六成企业利润额同比负增长,近一成企业亏损。

(二)物流需求依然不足

目前,出口相关物流需求上升较为缓慢,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的物流需求还没有太大改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当多的工业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经营组织方式,企业价值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企业最多是在自己的储运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时再使用外包。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抑制了物流外包需求。

(三)物流服务质量不高,无序竞争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领域,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管理规程,难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由于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内物流企业只能一味地使用价格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不仅服务质量不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风险。

(四)政府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产业规制有待完善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政策法规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对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例如,物流企业各环节税率不统一,运输、装卸的营业税为3%,仓储、配送为5%,影响了企业的一体化运作。仓储土地使用税增幅过大,最大提高了15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部分大中城市配送车辆市内通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物流企业融资渠道较少,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划》的内容,尽快细化政策措施,使行业发展得到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建议细化政策措施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实际生存问题,但要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

当前,物流企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税收、交通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制约。鉴于我国产业扶持政策的重心是逐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而不是扶危济困。因此,可考虑在三年《规划》期内对物流企业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在税收上,加快推进物流税收综合试点改革,将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统一调整为3%,并允许物流企业统一计算与缴纳所得税。在交通管理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吨小标”商用车的管理问题,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在融资上,要把物流业作为投融资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减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的投融资压力,积极开展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二)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着力扩大物流市场内需

把“两业”联动作为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突破方向,采取鼓励联动发展的财税政策,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整合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加快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社会化,建立分行业的物流运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剥离,协助企业妥善处理配套难点问题,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物流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构建物流服务市场体系和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制造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鼓励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制造企业物流要素,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

(三)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第9篇:金融业发展现状范文

摘 要 我国的经济处于持续上升的时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特别是在银行领域内,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个人金融业务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个人金融业务的转移,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在银行的利润表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并不足以发挥它的最大效应。文章重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思考,实现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气象。

关键词 个人金融业务 现状 拓展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更好发展,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并对所提出的现状进行深刻思考。

一、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1.商业银行业务产品种类单一,创新能力弱,并没有多元化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性工作也并没有稳扎的落实下来,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受银行传统理念的影响,银行产品比较局限,还是以存款作为主营业务,而对于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开发却并没有多加关注。对于客户的新需求并没有提升为银行的商业行为,只是死板的“恪守己责”,并没有对这种认知多加思考,并且对新的市场环境和特点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分析,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并不高,对新的客户和市场开发能力弱,往往因为银行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而丢失许多发展机遇。

2.以账户业务为中心,忽略了对客户的深层次服务精神。在这方面上,商业银行缺乏与客户的互动,认为客户需要什么业务就该为客户办理什么样的业务,却并没有对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提高银行的服务意识,进而选择出最适合客户的业务产品。单纯的以账户业务为中心的行为,不但留不住客户,还会对以后银行的绩效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从营销策略手段上考虑,营销体系不健全,客户关系管理跟不上发展需求,技术落后,电子化程度低。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进行营销策划。对于已经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并不能满足现在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没有高端的电子技术分析系统来对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造成客户的丢失,与客户的关系恶化,经营管理上也没有足够的特色来吸引固定的客户流,因此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并不稳定。

4.缺乏专业人才,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个人金融业务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客户的定位缺乏认识。在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上来说比较粗放,网点扩充但是网均单产不高,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人员各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没有及时对客户的定位做出充分认识,对客户实施分层管理的工作并没有意识。低端客户大量占用柜台,VIP客户的挖掘工作也没有做到位,没有“因客施策”造成很高的成本浪费。银行需要加强与不同层面客户的沟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为有潜力的客户推荐更好的服务产品。商业银行并没有把握住客户的心理,培养出一批对商业银行忠信度很高的VIP客户和固定的客户。

二、针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对当代经济竞争的态势来分析,这种现状将会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阻力,需要进行战略定位的调整,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的突破性发展则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拓展呢?

1.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做好它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危机意识。商业银行在坚持传统理念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业务品种。个人金融产品种类的丰富,可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吸引一批忠实的客户,客户的多方面需求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会形成一定的固定性,银行的业务量也会随之提升。

2.服务理念客户化。以账户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以客户为出发点,加大与客户的交流。为客户办理业务的时候知道客户选择什么样的业务最适合,开发潜在客户,提升服务质量,使客户在办理个人金融业务的同时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信任感,在无形中这种信任感留住了更多的客户。服务态度的转变,使银行的责任感更强,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加深了对银行转型的思考。

3.改变经营策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用高端的电子技术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定位,明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银行改进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明确把握住客户的信息,而且要运用关系网主动搜集客户,建立健全客户网,采用高端技术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和分类,对银行个人客户关系进行深入了解,知道他们的需求,进而主动介绍和设计一些适合客户的最优化的产品,

4.引进和培养一些个人金融的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提升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提高了人员的危机处理能力,并能及时做出反应。对低端客户和VIP客户实施分层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重点做好挖掘VIP客户的工作,改变粗放经营管理模式。

三、结语:

通过对个人金融业务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硬件配备,为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在不断满足客户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把握住银行的发展情况。每个细节的错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失,在处理事情上要谨慎前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城市个人金融.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