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东省高考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作文生活化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现场切身体会了紧张有序的高考阅卷氛围。从6月11日到20日,连续10天高强度的评卷工作,尽管比较辛苦,但却让笔者了解了高考评卷流程、评分细则以及广东考生写作高考考场作文的现状。这次宝贵的经历促使笔者反思并努力去寻找更好的作文教学对策,以期能更有效地进行高考备考教学工作。在阅卷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备考工作?尽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从考场应试和阅卷实际操作的角度看,笔者还是有着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重点仍应放在新材料作文上
2004年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广东也成为单独命题的省份。我们可以查阅一下这些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分别为2004年的话题作文“语言与沟通”、2005年的话题作文“纪念”、2006年的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的话题作文“传递”、2008年的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的话题作文“常识”、2010年的命题作文《与你为邻》、2011年的命题作文《回到原点》,而2012年的是关于生活时代的材料引“写作范围”的新材料作文、2013年是关于富翁捐款材料引“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2014年关于老旧照片材料引“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广东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革除弊端的过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全面、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猜题。但话题作文出得多了,学生又常常“套作”(生搬硬套写作文),而新材料作文则能有效地弥补以往命题“限制过于宽泛”的缺陷,也能较好地抑制了套作、抄袭和模式化写作等不良的应试行为。所以从题型的选择上,2015年的作文题很有可能延用2013年及2014的命题类型。因此,我们在作文题型的备考的重心仍应放在新材料作文上。
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材料找准切入点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有别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前,就有材料作文这种题型了。新材料作文,虽然与旧材料作文一样,都提供材料,但新材料作文会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角度,不限定文体。这样的新材料作文,不但不同于旧材料作文,而且保留了话题作文的优点,让考生有更多的自由,有更适合发挥自己写作个性的选择空间。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写作角度的选择也是非常多的。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义选择角度,且从何处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如,从第一段文字可参考角度就有:(1)翻看黑白照片唤起美好的回忆,表达亲情、友情、爱情。(2)黑白照片虽然容易褪色,但记忆是永恒的。(3)黑白照片虽然很少,但情感却非常丰富。(4)黑白照片虽然模糊,但心灵却非常澄澈。(5)黑白照片虽然老化,但情感却不会老化。(6)黑白照片很少,留给人们美好回忆有限。(7)其他角度。虽然角度很多,但要注意的是,许多考生抓住材料中的两句话“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来写,却不联系照片或者科技,还有一些考生没有把照片(科技)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情感认识)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联想,只写一面,如只写“科技的进步”或“一张照片的记忆”等,在构思立意中没有将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不能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这就告诉我们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中心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另外,在角度的选择上,我们既可以从第一段文字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哪个方面你的素材积累多,或是哪个角度的内容更深刻、新颖、更突出就选哪个角度。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材料作文,在作文中要提及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但在文中不要照搬材料。
三、突出“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关于慈善捐助的话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可以从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2014年以照片与我们的生活记录关系设题,在积累了两年“材料引”的范式基础上,命题有了更灵活的、更生活化的思考。这命题者虽只是提出了或者说展示给了考生一个生活的观察思考的角度,但强烈的时代感和对学生思考体验生活的引导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真分析2014年高考标杆作文的1号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58分)与2号文《用心观察与记录》(55分)以及同组老师给出的高分作文,发现这些文章虽没有巧妙的构思华丽辞藻,却能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感情真挚,能够传达一份属于该考生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在向广大阅卷老师和考生传递一种写作理念:反对没有思想的套作,反对套用万能材料,反对从优秀高考作文中去模仿借用其精彩语言文段,反对没有真情实感的“假”“大”“空”“废”,打击封杀追求词藻华丽、一味堆砌优美文辞的“文化作文”。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参考评分细则告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自己、生活、社会的“真挚情感”和“自我思考”,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及写作内容,能够用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做到写真情,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来,就必须关注我们的生活。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多关注《新闻周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收集话题,及时仿效高考命题方式设置题目和题型,紧跟时代步伐。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这个小环境中找到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方式,积极利用现代丰富的网络、电视媒体,让学生的视角伸到现实社会,学会去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及其本质,挖掘思想内涵,让学生做到井里也能观天。
以上是本人在阅卷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阅卷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水平所限,提出的观点难免粗浅,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例如数学,可以说数学与语文的联系是很松散的,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数学家的故事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陈景润、华罗庚、熊庆来等数学家的故事经常被大家引用。大家知道数学是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写议论文也需要讲究逻辑,在作数学题时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能促进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就对写议论文很有帮助。修改病句中有一类“逻辑错误”,在“逻辑错误”中就有故意混淆三者的错误。
例如历史,历史人物可以作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历史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这样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涉及到我国现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课文所写的“”一段历史,只是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超越本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中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我们可以拿出《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上海教育版)查找有关“”的章节阅读。《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关“”的资料比语文课文《》一文要丰富得多。它不但有文字,有彩图,还有当时的实物照片,其中反映的惨状令人发指。看到这些后,我们对《》的理解会更深刻。
历史课本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可以作为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的素材。大家知道,09年山东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见证”,我们可以用这一单元的材料,说浩渺的太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写两弹一星、火箭发射见证了中华的崛起。例如广东省的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常识”,这一单元上有关于相对论的论述,其中有相对论有悖于常识,一开始遭到反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材料写《常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仔细研究,其他省的作文题也可以从历史中选取材料。古代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如政治,现在的政治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语文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与现实联系也非常紧密,因此,二者有很多交叉内容。政治课本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专题或曰“话题”组织材料的。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高考话题。例如政治上有“诚信经营”的专题,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是“诚信”。但是,当时的名篇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赤兔之死》都是采用的文学笔法,都是玩弄文字技巧,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许,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些华丽的句子,独特的构思,而没有想到以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取胜。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语文老师视野的狭窄有很大关系。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做好学科渗透。如果我们做好学科渗透,学生用政治上学的观点关照作文,我相信当年会出现很大观点新颖的作文。
一、思辨写作的路径选择
思辨是磨砺思维的利器。温儒敏说:“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思辨性,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直接表现,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内容。”优秀的文章往往具有思辨性元素,它总是凭借优秀的思维品质打动读者,以其深刻性、批判性、敏锐性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就结合2015年学生高考作文,谈谈具体的路径选择。
1.防止过度,倡导适度。
任何议论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一味地吹捧或者一味地打压,都会削弱说服力量。因此,在树立一种观点时,必须要防止该观点走向极端、滑向过度,防止对事物的认知“一根筋”,应把它拉回到合理的平衡点。当二元或多元因素对立时,可能很难直接取舍,偏左或偏右的观点都显得思维单薄,牵强附会,也无法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若着眼于两者或多者的综合分析,倡导适度对待,思维会表现出和谐之美。
以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为例。
材料中最为关键的词语无疑是“柔软”与“坚硬”,材料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平衡“柔软”与“坚硬”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组对立的矛盾词语,面对这组矛盾,我们不能轻易断论谁是谁非。也就是说,要平衡两者关系,造就和谐自我,就不可能完全偏颇一方。若是仅仅揭示“柔软”或“坚硬”单方面的价值,从道理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无法挖掘这组矛盾背后的合理逻辑,也难以达到和谐人生的目的。下文是考场优秀标杆作文的思路:
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
人心之柔软,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开头旗帜鲜明地主张“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主体部分重点论述“坚硬”和“柔软”的积极价值。最后回归到一点: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这样的写作思路无疑具有合理性,也具有思辨性。
2.厘清正面,幽探反面。
事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有全面、客观地认知写作对象,一分为二地审视写作对象,厘清它的正面,幽探它的反面,才能让写作思维更具严谨性,使写作内容更具真实性,思维才会显现理性之美。
以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为例。
不少考生呼吁要躬亲走进大自然,若一味地强调亲身走进大自然,观点未免显得穿凿附会,思想也显得狭隘。立意可以确定为“亲身走进大自然”,但对此的议论是否能思辨思考呢?请欣赏下面考场优秀作文的语段:
让心去感知自然,用双脚触摸自然之美。古语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知自然,就得亲自躬行。我想拥有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高尚情操,与大自然为邻;我也想拥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豁达情怀,与大自然齐飞。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喧嚣、灯红酒绿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多人自驾“游”玩大自然,让自己烦躁不安的心灵歇歇气。然而,旅客误吃毒蘑菇、森林迷路、被毒蛇咬伤等事件时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俯首深思,因为无知鲁莽地走进大自然,便承担了潜在的风险。
上文前面部分花了不少笔墨赞颂用脚触摸自然之美,感知自然纯真的气质。但笔者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思辨性地揭示用脚走进大自然也有缺点弊端,对立意进行二元思辨思考,这样一来,让读者对感知自然的方式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3.拨探表象,洞彻本象。
当前,学生观察客观事物时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深入开掘;只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维。这是不少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启发学生观察表象,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样,通过思辨产生了顿悟,获得科学而准确的认识,思维显现深刻之美。
以201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为例。
本题阐释泉水和喷泉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气贯如虹的喷泉,而对默默流淌的泉水鲜有关注。喷泉只是流水品质的外在表象,而泉水更能真正体现流水的品质,但也有思维敏锐的学生敢于揭示泉水的魅力。请欣赏下文对泉水的赞颂: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习惯,给自己一个坚持的嗜好,就像地下默默汇集的泉水。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水滴石穿”,一点一滴的坚持,就是给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信心。不积跬步,不以至千里,持之以恒何惧梦想在千里之外、九天之上?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坚持读一点书,坚持听一点音乐,坚持踢一踢球,坚持写一点文字,坚持画一点画,坚持做一点好事,坚持善待一点他人,坚持善待一点自己,坚持……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章的笔墨基本上在称赞泉水的坚持和积累的品格,没有流俗于对喷泉的赞歌,学生能拨探表象,洞彻本象,展现其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也很需要运用该思维技术,来挖掘感知自然的本质属性,自然貌似近,其实远;或者貌似远,其实近。
4.移步换景,动态生景。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写文章最忌讳思维固化,而灵动敏捷的思维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要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把认知观点放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客观对象、不同的特定情景、不同的感知方式等等上进行立体的审视,欣赏到丰富的风景。写作时,不要用一个镜头看到底,而要换个动态性镜头,移步换景,方能另辟蹊径,写出个性化的、摇曳多姿的文章,避免思维的僵硬单一,呈现出递进、转折、因果等思维范式,凸显思维的灵动之美。
以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为例。
文品如人品,写文章就是抒写自己的本性,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但这种观点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对此进行动态思考。下文对“文品如人品”这一观点进行了动态性思考: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至整个中华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郭老的骨子里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文章先认可写文章是抒发人性的观点,但并没有局限于此观点,而是通过郭沫若的事例,阐释了写文章会被拷上外界的枷锁,不能真实地抒发自己的品性。这样把观点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看到了该观点的另一面景致,思维明显丰富、新颖。
上述四种路径并非割裂的,写作中可以综合运用。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就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融入思辨元素,实现教学突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思辨路径的教学突围
1.立足质疑批判,培养辨析思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原结论和观点的缺陷,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文本甚至批判已有的观点。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几分及时寻乐的消极思想,把漂浮不定的人生比作一场睡梦,号召人们要及时享乐。但这种思想却与本文的格调和作者的情怀难以吻合。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质疑李白的人生观,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辩题,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越辩越清晰,越辩越灵敏。
2.立足冷观静思,培养理性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要对事物有合理的认知,需要用二维或多维视角冷静观察,强化全面说理意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好地体现学与思的思辨性合理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既要“占有”――继承好的,又要“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在具体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极“左”,又反对过“右”,思辨性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
3.立足深入挖掘,培养深刻思维。
解读文本时,不仅要洞察外在的表象,也要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内容,深入思考表象背后的真正推手,这样,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就不被表象迷惑,而是循径探幽,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刻思维。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最终被亲人抛弃,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大甲虫。但这只是文中叙述的表面的荒诞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社会的丑陋、亲情的异化,现代技术和文明带给人们的是无形的、压抑的苦闷,人无处逃脱,只能逃到一个坚硬的壳子中,自闭起来。这样透析到了繁荣社会表象之下人的真实生活,从而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
4.立足背景分析,培养统整思维。
解读文本时,要有全局整体意识,联系上下文的背景,甚至结合全文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对周朴园所说的“无锡是个好地方”进行背景分析。对当时的周朴园来说,三十年前在无锡曾经有过美好的爱情,有过风流倜傥的辉煌,而此后的婚姻不如意,家庭不和睦,同时,生意场上也很不顺心,鲁大海又带着工人罢工,所以他的那句话是在不顺心时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而非真正称赞无锡。鲁侍萍虽也跟着说“哦,好地方”,但这只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性应和,而非真正认同,因为无锡给她带来更多的是三十年的悲惨遭遇记忆。把社会、家庭、性格等因素结合起来,透过人物前后命运的背景分析,才能对这句话有更全面的审视。
1. 必须符合考纲规定的立意原则,那就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要有感而发,不能凭空捏造,或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多方指导学生于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想象,才能让作文有血有肉——当然最好能常常把感人的句子写下来,且在平时作文中本着我手写我口的原则来进行作文训练,把真情揣在怀里,把感动盛满胸怀,才能在需要时抒发真情于笔端。
“思想健康”是指于日常作文训练中就要写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来,学生于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立场鲜明,导向正确也就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读《古文观止》等传世经典,多于文中或实际生活中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或者“开眼看世界”,习成博大的心境与胸怀,从而让自己的写作视野开阔,精神焕发或者志气昂扬。写写读书笔记,譬如批判李林甫的“口蜜腹剑”或者调侃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小肚鸡肠”。
高中生作文应该有充溢的浩然之气,哪怕是梦中神游黄鹤楼而陷于“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境地,也不妨想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神游万仞的空彻与浪漫,一句话,作文犹在高考时作文切不可消极颓废。例如,以“生活是老师”为话题作文,就应该从生活教我们探索求真、开拓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们诚实的品德、坦荡博大的胸怀、坚韧刚毅的性格等积极的方面着笔,而不可以写在生活中学会沉默、冷漠、世故圆滑,甚至自私自利等消极内容。
2010年省教育厅和亚组委志愿者部联合了粤教思【2010】30号文件,指导全省中职学校开展亚运志愿者通讯社建设、志愿精神伴我成文等数项活动。其中,征文活动因其适合面广而成为参与面最广的志愿教育活动。笔者因为有幸全程参与,所以对广东省中职生志愿活动的心理与实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征文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显示了当前语文教育的某些问题。
本次征文,是当代中职生从事志愿活动情况及志愿心理的一个侧影,从中既能看到我国青年志愿事业的希望,也看出目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简单志愿形式与巨大志愿热情形成强烈反差
本次征文大赛共收到文章806篇,来自于广东全省各地的中职学校。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参加过某些形式志愿活动,另一类的作者则没有志愿服务经历,两者大约各占一半。大部分的征文都阐述了何为志愿精神,赞美了博爱、利他、不求回报等志愿者的美德。可以说,本次征文是对在校中职生中较成功的一次志愿意识的普及教育,是提高中职生“志愿自觉度”的一次努力。
虽然地区各异,不过,征文中描述的志愿活动则相差无几,大致可分如下几类:为灾区募捐,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孤儿院做义工,或为社区搞义务清洁;有的同学参加了学校大型活动,如校运会、校庆等,做些维持秩序、派发礼品之类的工作;有很少数同学加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平时会开展一些如上所述的志愿活动;还有一二名同学获得过不同级别的青年志愿者奖章及奖励。尽管这几百篇征文在思想上还很稚嫩,总体写作水平有限,在文章的构思、条理与辞采方面都有待提高;尽管关于当代青少年感情匮乏、自私冷漠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是,本次征文显示,青少年群体中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志愿热情。敬院里孤独的老人,孤儿院里可爱的孩子,路人的一句感谢,都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加深着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召唤他们更主动地走上志愿之路。
从这近千篇文章所提到的志愿活动来看,基本上都是偶尔为之,形式单调,且绝大多数都由学校组织,不是自发、自觉的行为,可名之为“一阵风式被动志愿”。简单的志愿形式与巨大的志愿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体现在征文中,便是为情造文的单薄与牵强。
二、对志愿精神缺少个性化体验
表现一:“同质化”现象
中学生作文的“套路化”一直是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老问题,进入网络时代后,又加上了新问题:大量抄袭网上的范文或文段,使命题作文的“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当前,有问题便上网“百度一下”已经成为当前许多人获得信息的第一选择,而“百度知道”之类的网站能够提供几乎所有知识性问题的答案。这种比麦当劳还快捷方便的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在本次征文中也暴露无遗:某些抒情文段高度重复,某些志愿者代表高频出现。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因救人而殉难的香港货车司机王福荣,包括年代更早的白求恩、雷锋等。对主题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志愿精神缺少个性化体验,因此,机械列举优秀志愿者事迹,拼凑赞美志愿精神的抒情语句,便成为某些征文的主要内容,造成了本次部分征文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不仅暴露了中职生亟待提高的写作水平,更显示出,经过多年语文教育,我们的孩子甚至不会说真话了,尤其是对某个政治性或道德倾向较强的题目,所有人都像用同一个脑袋思想,同一张嘴巴说话,共性显著,个性消失,唱高调,说漂亮话,只要“政治正确”,不考虑真情表达。而从写作程式上来看,很多同学对议论文的“三段论”写作方式其实相当熟练(因为能来参加征文的往往是班里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同学),这样一种中庸的八股文,相信在各种语文考试中都是最保险的,即使得分不高,但也不会太低。最几年,已有专家学者注意到高考作文评分的“趋中率”过高的问题。所谓“趋中率”即既不打高分,也不打低分,评出的分数高度集中在中部偏上的狭小区间内,相当程度上已失去了选拔的功能。①虽然,造成这一趋向的原因与高考评卷员的个体素质及评分淘汰机制的不合理有重要关系,但笔者以为,应试教育本身其实是鼓励“八股文”的,四平八稳,不容易犯错误。但因为雷同,难见新意,阅卷者往往只能从开头、结尾,以及使用修辞、典故的情况,甚至就以字迹是否工整来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这也使得大量套写甚至抄袭的作文也能得到好分数。套写显得“安全、保险”,也导致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考生,不敢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这种不良风气,是高考指挥棒作用的结果。现在不少学校违背教学要求,完全以“高考作文”取代了一般写作教学。大多数学生上了高中,就很少读名著原典,只读教材和教辅,还有就是“作文辞典”、“作文考试技巧”之类书刊,套写风气越刮越凶,语文的教学水平每况愈下。功利化的训练方式,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胃口,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这种训练方式中走出来的中职生,自然难以奉出令人惊喜的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其实是一种“精神之旅”,总会综合反映作者的全部经历、知识,以及把这些信息进行精神加工并形成文字的能力。从这一点看,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并未能“享受”这段精神之旅,从而将最具个人特色的东西表达出来。当然,那些有真实志愿服务经历的文章相对要真实感人些,描述较为细腻,有一定的个性。
造成这种后果,除了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之外,最关键的就是学校和社会没有向孩子们提供足够的志愿服务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何况他们只是十五六岁的、正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青少年,更难将一个缺少个体体验的命题作出有深度的表达。
表现二:“超道德”误区
部分征文表明同学们将志愿精神理解,或拔高为一种“超道德”行为。什么叫超道德呢·“超道德的”(supererogatory)一词的英文解释是“beyond the call of duty”(“超出义务要求的”) 。超道德的行为( supererogation)指的是超出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超道德的行为有两个特征:
第一,行为主体道德上没有义务非得采取这样的行为。换言之,行为主体不采取这样的行为上是可允许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技巧;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生语文作文的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向量定向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所谓定量,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数量要确定,学生需要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相应素材的积累。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依次完成生活日记、佳句天成、读书笔记、诗海泛舟、成语演义、名言撷珠等定向专题的素材积累。语文作文教师还可以在作文课前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十分钟”等活动,每天对学生的积累工作进行抽查,让抽到的学生让给全班师生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所谓定向,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方向要确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言、小诗、成语、名著经典片断、生活细节、佳词妙句等素材进行定向积累。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背诵、简评、品味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初中生通过定量定向法的实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一、读写结合,从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当今时代信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阅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课本永远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途径之一,而且课本中收录了多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学生的作文资源。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少年闰土》《故乡》一文中,鲁迅描写闰土的句子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而句子中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小毡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如同学们能用什么样的句子来描述你周围的人?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用仿写、想象写话以外,还应该在课后安排学生写读后感、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等。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让学生们做到读写结合,细心的阅读课文,准确的找到读写结合的点,学生就能够在阅读课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优秀的写作素材。
二、大量阅读、背诵,丰富素材积累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读书背书的文化传统。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有内容,就必须让他们背诵佳句、朗读好词、多读多背、勤读勤背,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只有他们脑袋里有东西,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主题不断涌出大脑记忆的词句或片段。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小段篇章来让学生们作为课外阅读,而这些文章都是琅琅上口的,而且有一定篇章的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默写或背诵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或抽查,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资源,来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爱积累、爱背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做到“笔下有话”。
其次,对于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包括语段、诗文、文选,都是作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琢磨,推敲出来的,不管是文章的整体布局还是措辞都值得借鉴。我们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多记、多背、多看、多读。
三、注重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学生在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素材常常都是不连贯的、零星的词句或者片段。而作文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这个范围不仅包括课堂上的阅读部分,还包括校内及校外丰富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实践等。身边的事和人,不管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与学生的美好梦想相关的,只要是关系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生活的,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源泉,与作文息息相关。作文的素材主要的来源是生活,生活越丰富,感触越深,写作的功底越好。我们教师应该有意的去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身边就地取材,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管是观察什么事物,应该努力做好“四多”:多问、多记、多看、多听。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反复推敲,比较分析的优秀习惯,做一个用心观察和生活的人。比如我们教师在课上讲授的是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的课文后,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学过的写作方法,进入大自然,了解社会,走出教室去观察一种动物或者一种植物以及周围的事物,自己体会怎么想,怎么看,怎么描述,并同作者的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把生活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印象和描述装进脑子,收录多种多样的素材,牢固他们的记忆,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有米下锅啦。
四、小结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上面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积累也是语文作文的活水和源头。作文的灵魂是主体,作文的血肉是素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多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技巧,努力坚持并养成良好积累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将这些素材很好的运用进来,带有丰富生活气息的好作文就手到擒来了。
参考文献:
[1]张秀珍.浅谈作文素材积累教学[J].科技文汇,2008.12.
[2]唐晓红.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小仪[J].教育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