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Lean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optimizing glob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is an advanced form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face shortage of talent, hard training,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lean management philosophy, a cle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goals, to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no value added " asp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recycling, improving tal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apacity.
关键词: 精益管理;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岗位职责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ompetence;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78-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普遍开始对内进行供应链优化,对外实施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应用型的技能水平及国际化的专业视野、理念是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职业能力强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乏日渐成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约束。由此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严俊的挑战。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
长期用于制造业运营优化的精益(lean)管理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理念来源于美国的IE(Industry Engineering工业工程),丰田精益的构建与实践者大野耐一根据日本的具体特点:资源匮乏与市场容量小,将一门纯粹的“边缘技术”演变成一个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制造系统模型-精益生产,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和无效”。实现“更好的质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大的柔性,更高的客户价值”,达到扩大市场份额,最大化企业盈余的目标。职业教育中引入精益理念,对教育成本的优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精益理念的起点是研究并定位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或工具如:Kano分析、鱼骨图、流程图分析、价值流分析等,识别并去除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无增值流程,精益求精,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提供“达到并超越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样首先定位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如ERP应用、物料计划编制、供应商管理能力等;和非专业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人才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可塑性、及非均衡性,其界定标准以需求市场的企业要求为依据。精益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在确定目标职业能力的前提下,寻找最佳途径,对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瘦身”,建立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企业要求的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
2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证研究
2.1 精益课程体系建立 由于苏州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苏州人才需求为例说明供应链管理职业能力的定位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调查以“苏州人才网”“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网”检索关键词“贸易/物流/采购/运输/供应链”工作地点:苏州;搜索时间2010.1-2010.12;涉及供应链管理岗位有:计划员(主)生产计划员/物料计划员/物控)、采购员/采购工程师、进出口专员、关务、关务助理、仓管员、仓库助理、仓库主管、供应链整合专员,同时对比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8对苏州51家企业,2个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及物流协会的实地走访,将供应链管理专业面向的基层岗位群归纳总结成四类,计划员、采购员、仓管员、关务,以其中2个岗位群:计划员、采购员为例,企业要求如表1。
以上的岗位描述表明目标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水平。运用精益理念的目标定位方法中的Kano分析、流程图分析等工具,对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得出职业能力。通常任职要求对应人才的非专业能力考核如:英文沟通、计算机信息处理、忍耐力等,由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岗位职责对应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由企业用人部门如供应链部门或物流部门进行专业测试,决定人才的录用。以上述岗位群中的第一个职责为例分析如下表2。
根据职业能力细化找出对应的典型工作项目,运用教学规律把工作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例如针对以上计划员的第一条岗位职责,开设ERP实训课程(MRP计划编制项目等),教学项目围绕职业能力细化后的三个要求而设定,由此ERP实训课程基本能涵盖计划员的第一个岗位职责。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每个岗位群对应的课程系列,四个岗位群的课程系列合在一起整合优化后就形成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精益课程体系,实现对原来课程体系的“瘦身”及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精益课程体系通过教学项目实施,完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能提升,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承担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2.2 精益课程体系的创新价值
2.2.1 课程内容的即时性 目标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会有变化,以上的岗位职责亦会有相应的调整。依据精益理念的职业能力细化的具体项目,其特征是即时性。精益的课程体系须以实践性强、更新快为原则,分层次、递进式地安排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等。脱离实际,多年不变的课程体系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基础课程,通常偏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按以上任职要求分析,供应链管理专业应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开设;沟通技巧,商务谈判,团队合作等这些目标市场要求的素能在基础选修课程中要得到充分的训练。对于专业课程,注重供应链管理的专业技能培养,如ERP实训、采购与库存管理、进出口实务等,加大实践型或研讨型的课程比例,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2.2.2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岗位群其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其对应的专业课程特点明显,如计划岗位群,通常要求对数字敏感度高、信息处理能力强等素能;采购岗位群则要求谈判能力突出、沟通协调能力强等特质。建立精益“课程超市”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系列,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找到适合自特质的供应链管理课程。
由于不同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技术有差异,精益“课程超市”体系还应加大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引领学生分析研究不同行业的要求,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3 精益理念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精益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区别澄清企业的真实的职业能力需求,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去除其中的“无增值”环节,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四个对接。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可能都会发生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群及其职责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及时将行业内用到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要求如供应链Shingo风险防范与控制、高级排产(APS)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着眼于开展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Based Learning)等3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
3.2 师资队伍建设对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进出口运输成本,计划排产职能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即所谓的人工成本,这些成本都对企业的盈亏(P&L)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的难度也变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教师提出“一师一企”实践制度要求,即每个专业教师绑定一家专业相关企业,定期座谈汇报,从日常交流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引进企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兼职师资库,对聘用的兼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带,组织兼职教师参加学院教学业务培训班,提升其教学能力。通过帮带、培训,使之获得学院颁发的“兼职教师教学资格证书”,都是提升师资素质的途径。
3.3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接供应链管理的现场工作环境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课程体系及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精益的实训室细化各种供应链管理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将完全按“企中校”即完全模拟“供应链企业”的运营及各个岗位职责的划分,对报关、仓储等方向学生分角色进行培养,另一方面,按“校中企”方式,模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部门”运营的各项工作任务,对采购、计划等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集中培训。实训教师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教学内容围绕上例职业能力细化后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对接企业的现场工作环境,真正达到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的实践性教学目的,最大化实训基地的绩效,让学生在校内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工作经验”的“准员工”。
3.4 专业文化的建设对接企业现场管理文化 能否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是供应链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的现场管理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现场文化、制度文化等。对接企业的管理文化,就是养成学生严格的守时、严谨、细致、认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对接企业的现场文化,就是广泛开展6S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对接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严格执行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按照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操作,如供应商评估流程、盘点流程等。此外,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特征明显,供应链管理人才要求能适应复杂,紧密及快速的全球运作形式,了解并融入其他文化,进行跨国跨民族的交流,有效地在多国团队多元文化的企业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姚和芳.打造职教集团平台 力促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2]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
[3]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2.
[4]林进辉,鄂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理念与机制[J].人民教育,2010,(21).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2015年指导项目:“苏州与产业升级相配套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RD20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保障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提升培养层次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思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现代企业也已经确立了供应链为王的思想,供应链管理岗位成为战略性决策岗位。众多知名高校基本上已经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取代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江苏的高校专业设置,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仅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培养层次上,仅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至于苏州高校,目前仅有苏州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的二本专业。在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落后于国际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建议苏州高校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思路是由在苏高校的龙头――苏州大学增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由苏州科技学院增设供应链管理一本专业,其他在苏高校把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
(二)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到培养对象的整体革新,需要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改革高校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扭转物流行业“差、累、低、少”的不良印象。长期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搬运工、货车司机等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企业地位低以及工资收入少等负面印象。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去做月薪一两千元的文员,也不乐意从事一线的物流工作,导致物流行业的从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企业需要正视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意义,设置更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层岗位,同时重视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扭转物流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选择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专业。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适应供应链管理形势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它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还在实践之中迅速发展。因此,高校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保障。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同时还呈现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供应链管理教学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各大高校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对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二、建立“三元制”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思路。发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高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双元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直接复制。但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思路值得苏州借鉴,如能解决其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的设想。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和以往“政行企校”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由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能否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苏州市政府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校企利益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深入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改革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拓展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提高苏州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由合作企业制定、培养内容由企业选择,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高校根据企业指定的内容进行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教学,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同时传授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考核由企业负责,学生经企业鉴定合格后获得毕业资格并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沟通、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和高校的合作。
(二)“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解决校企利益冲突的问题。目前,江苏省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的经常性拨款,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拨款=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相关系数,因此高校的收益取决于招生人数而非就业人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三元制”培养的主要收益在于获得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因此必然和高校产生矛盾。这是以往的“双元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三元制”培养模式中,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苏州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受益方,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高校就业补贴,促使高校主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由合作企业制定,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高校必须要实施个性化专业教学,班级编制要精简,上课方式要灵活。针对国际上供应链管理取代物流管理的趋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及时跟进,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企业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急缺的现状,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加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一本和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对于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来说,不同的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通过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养效率。
三、试点“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三元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受到高校的培养能力限制,在培养数量上很难得到突破,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效率,大批量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是参考美国的“CBE模式”和“MES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首先研究物流和供应链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分析培养技能所必需的知识,从而形成不同岗位的培养模块。在苏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根据具体岗位,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高校进行培训即可。现场教学和短期培训是“模块化”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表1是部分物流和供应链岗位培养模块的设想。(表1)
(二)“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模块。培养模块所含课程的选择必须在满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数量,否则必然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在苏各大高校的合作。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表2是物流和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块的部分高校分工合作设想。(表2)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保障。目前,苏州仅有一家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左右,面对苏州庞大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苏州市政府需要根据主要行政区内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多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新建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仿照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集中办公的成功案例,由在苏各大高校集中进驻,为广大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培训效率,培养更多包括物流和供应链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为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统计年鉴(2010-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视角;物流管理流程
引言
与物流链相关的流程与在其他领域实现的流程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一方面,这些过程是灵活的,特别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例如意外事故或不利事件,天气状况。另一方面,物流过程往往是复杂的,因为不同的运输方式和/或不同的各方被移交,以及大量的信息在不同的各方之间进行交换。
1.供应链视角下信息化对物流领域业务流程生命周期
信息化对物流领域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完成都有影响。(I)表示建模符号支持异常处理功能;(I)结果过程可能很大,难以读取。因此,为了对物流过程的实施进行集成和监控,所使用的过程引擎和监控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性主要涉及监测资源之间的协作和处理来自不同资源的复杂事件和预期事件,因此需要将复杂事件处理(CEP)引擎的功能集成到BusinessProcess管理系统(BPM)中。本文以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流程作为过程执行的机制,研究了复杂物流链的监控问题,假设已经解决了复杂物流链的全生命周期问题。此外,能够捕获和处理在运输链中发生的事件,以监视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基于FP7GET服务项目中发现的实际流程,描述了复杂物流过程监控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监测,即对进程状况的监测、基于事件的活动监测以及对物流运输中货物运输的监测。针对每一个挑战,提供了问题的定义和概念描述,以及相关的工作描述了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建议的解决类似的问题。[1]
2.供应链视角下的信息交换
涉及许多缔约方的复杂物流供应链要求不同参与方之间进行大量信息交换,并要求每一运输段准时交货。其目标是实现所谓的完整和按时完成(COTD),即将全部货物从原产地运输到目的地,满足客户和计划者在SLO中商定的条件。为此目的,许多系统MST在需要时可以使用,例如先进计划系统(APSS)、运输管理系统(TMS)和智能运输系统(ITSS)。在目前的情况下,RIS就是其中之一,GPS、应答器和类似的设备也是必要的。因此,实现可靠的信息交流取决于当事方和有关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联系。因此,在物流系统中产生的事件(例如··定位信息)必须被处理,并在参与者之间得到适当的分配。此外,当检测到干扰时,必须建立起适当的反应机制,以应对预期中断。总之,可靠的通信和对物流链中断的反应取决于事件的识别和分布,以及事件与相应物流流程中的活动的关联和聚合。物流链的业务流程已在BusinessProcess和表示法(BPMN)2.0中建模,产生代表的参与者之间的协作,总共有30多个活动和大量信息交换。[2]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过程监控
传统的BPM允许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执行和分析。每个系统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业务流程,例如,通过BPMN建模,以强制由正确的人执行任务。时间使用所有必要的非人力资源。物流链需要在多个当事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因为交流是跨企业边界执行的,而这又涉及到需要有几个不同的系统直接连接到BPMS以控制和监视整个物流链。BPM强大地协调和跟踪业务流程的离散状态变化。然而,一些逻辑活动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展开的,例如涉及到不断变化的位置的运输。包括组织间物流链的管理、控制和监控。来自不同系统的事件的检测和处理可以由所谓的CEP引擎来处理。当BPMS基于业务流程运行时,CEP基于事件模式来启动过程事件。事件模式描述通过事件处理语言(EPL)形式化的事件的结构、因果关系、时间、数据参数。CEPenginecan消耗、处理.然后来自不同系统的事件,并将事件发送到不同的系统,而不需要控制或监视完整的逻辑schain的执行。对于物流,BPMS必须扩展CEP功能,允许执行物流步骤,通过集成来自不同系统的信息来管理不同方之间的协作。[3]
4.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4]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协作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其实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
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保守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最终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 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高效供应链。
2、人才匮乏
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应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作人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应链管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三)贸易协作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设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各企业分散经营,独立竞争,既不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将各种交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由于没有按照市场导向生产适合的产品,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策
由于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较差,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所帮助,推动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一)改善外部环境
1.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中国国情。
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打破体制上的分割,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各类标准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企 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支持和推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法规体系,完善各类技术标准,积极研制开发用于运输、装卸、仓储等的技术装备,并着手解决各种基础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为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调整内部环境
1.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开展供应链管理。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尝试进行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和组建,将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联系的集成化供应链,建立动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为基础开展市场竞争。
2.企业应建立后勤组织
有人认为,传统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在后勤职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机构,使之能连接采购,产品和配送任务。但很显然,这不能解决传统组织产生的冲突,它仅仅增加了另一管理层。相反,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重建传统“垂直”组织,并带动产生“扁平”或面向市场的商业。
要获得这种转变,必须认识到后勤是必要的计划定位,也就是说,后勤管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保证生产的产品为市场所需,采购供应的产品须满足立即需求。另外,还应认识到订购及相关性的信息流应该是商业的核心。任何商业组织唯一的基本原理是产生订购、发行订购。企业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与促进该过程相联系,并且该过程必须反应于它自己的组织设计和计划控制系统中。所以,订购履行过程必须作为企业的整体活动予以设计。
作者简介:张诗宁(1993-5),辽宁沈阳,就读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英语(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版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从供应链整个系统来看,物流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物流管理相对比,供应链系统内部的物流管理其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飞快,企业管理中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企业适应市场发展步调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聘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事实上,这本就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就当前市场经济主体,大部分都具备先进的物流管理能力与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
二、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系统性来说,供应链其实就是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直至用户端这一流通过程与供需网络。通常情况下,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终端客户共同组成供应链。供应链属于物料连链,同时也是增值链、资金链以及信息链。在这条连链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均需要依赖物流系统来完成。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必须要有物流体系来支持。
所说的供应链系统应当属于业务与业务流程的集成系统,通常由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与管理要素共同组成。系统性分析供应链,其特点主要有这几点。第一,整体功能。供应链系统中不同节点不同功能的集合就是所谓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在整个供应链系统运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二,目的性。在物流管理中,供应链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即促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利用较低的供应链成本,高效率的提品与服务,以此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尚未应用供应链系统期间,目的性可以说只有50%-60%,而应用供应链系统后,目的性可高达100%。第三,层次性。供应链系统不同层次主体不同。包括了节点企业、系统环境与业务流程。组成供应链的不同部分,采用的是系统性总体管理模式。第四,各节点关系企业稳定。供应链系统的每一个层次,其实都与之相对应的有着非常强的供应关系,以此来实现供应目的,构成利益关系的整体。第五,具有非常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在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为满足需要,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企业各方面均需完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各节点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三、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供应链系统的企业物流管理受到了管理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限制,导致运作效率不高,企业各项职能并不是非常完善。总体来说,现如今的供应链系统企业管理存在着这么几个问题。
首先,管理观念与方式尚未更新。就当前市场运转模式来看,物流活动在采购、仓储、运送等方面尚未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具体的分工模式也不是非常清晰。企业物流活动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供销一体化与仓储运输一条龙模式上。正是由于这种陈旧的经营模式,导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效益难以在实际中体现出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客户对物流体现出个性化的要求。如发货速度要求、质量保证要求等等。但是受到我国企业物流服务,在资源分配上采用均分的原则,导致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并且,企业物流服务主要采用的是物流统筹负责,管理部门对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由此也就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效果。
其次,基础设备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在物流服务中,基础设备是保证物流服务的基础硬件,信息技术是保障物流服务的技术基础。就当前发展模式来看,我国的企业物流服务基础设备稍显落后,导致企业物流现代化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如基础设备落后,造成相关的储存物品,物品运输难以达到整体化、全过程的管理与流动。就企业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流动的物流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使用现金的信息化技术,就能够获得准确的物流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物流资料。但是我国当前的企业物流管理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物流信息传递并不是非常的到位,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节点企业在物流运作期间效率并不是非常高,增加了物流成本,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
再次,管理流程缺乏稳定性。供应链系统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基于发展时间段,供应链系统中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稳定性并不是非常好,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物流管理流程的发展受到制约,信息链的滚动也受到影响。在风险被逐渐放大的过程中,其严重程度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缺乏物流管理人才。根据经济发展模式与市场竞争实际情况,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物流管理中,优秀的管理人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非常缺乏精通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以及采购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物流管理才在最近几年发展起来,课程的设置难以跟随市场的发展。正是基于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技能比较单一。这样的培养方式,很明显的就会影响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的发展。而实际上也有不少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由此也就加剧了物流管理人才缺失的情况。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International Port Distric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ork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Xi'a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need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in Port Distric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District. To conduct this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levels of demand for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rt District are mainly analyzed, and relevant proposals on the training of logistics personnel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国际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培养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ort District;logistics personnel;demand;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21-01
作者简介:夏彩云(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1 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西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形成以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作为后西部唯一的物流港,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对于被全球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现代物流业来说,西安国际港务区无疑将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沃土。然而,建设国际性质的大型物流中心,需要多种方面的生产要素。其中,人才是最根本的要素,是贯穿、制约、整合其他要素的主线和核心。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也必须抓好人力资本建设,重点做好人才战略。
2 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2.1 港务区物流人才的需求领域
2.1.1 企业专业物流人才 国际港务区建成以后,著名物流企业和机构进驻的数量大增,而且许多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纷纷意向加盟港务区。这些企业的大量进入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同时,港务区周边带动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慢慢意识到在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改造物流“瓶颈”系统成为大型制造业企业新的选择,也加大了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数量。
2.1.2 物流规划和供应链管理人才 物流港务区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的物流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物流园区整体以及配送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物流运输货场的规划、物流网络的合理布局、对西安城市物流系统和园区内部企业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完善等等,都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都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物流业已成为港务区地方政府规划和发展的重点,对物流规划和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
2.1.3 国际物流人才 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西安港务区作为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涉及保税区业务、通关等环节,需要一系列的国际物流系统来支持运作,因此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很受青睐。
2.1.4 科研教学物流人才 我国的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都相对落后,物流人才业相对来说严重短缺,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技术的推广。同时,西安物流港务区的建设遗留的很多需要再就业的下岗人员,对这些人员在物流领域的再就业也需要大力发展相关的物流教育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较高水平的物流科研和教学人才作支撑。
2.2 港务区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
2.2.1 物流技能型人员 这类人员主要从事、操作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理货、分拣、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2.2.2 物流运营管理人员 物流运营管理人员主要是对物流运作的某部门进行管理,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能使本环节的物流更有效、更合理。同时,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要有物流一体化的理念,协同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
2.2.3 物流高级管理人才 港务区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他们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电子商务、资金周转等相关知识,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同时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
2.2.4 高层战略管理人才 港务区物流的发展,需要从事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将运用物流规划设计、城市物流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企业流程再造、供应链结构分析等知识和能力进行物流园区战略的规划和发展。
3 基于西安国际港务区专有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物流人才培养应实行差异化、多元化定位 从需求层次上来看,港务区既需要较低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又需要高级管理型人才,而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人才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造就了其学生的专业特征有着明显差异。一般说来,基层、中层的企业技能型物流人才应主要属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与实践的教育,而高级物流和管理运营人才应属于本科、研究生类的培养目标,应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大力践行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际港务区的规划调查,在港务区内将有不少比例的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的物流企业入驻,其工作属于典型的企业物流的范畴,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与本行业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而不同行业运作的特点对物流知识的需求迥然不同。因此,靠单纯的学校教育是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的,应将校外实践提到一个较高的高度,借助西安港务区物流企业的集聚效应来构建实践教育平台。
3.3 专业人才教学体系的重构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立都是基于一般的、共有的物流知识需求而设立的,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的特点是“宽口径,浅深度”。而西安国际港务是一个国际性的内陆港,其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自身的特色,因此,应紧扣市场脉搏,针对港务区规划发展的要求来对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构,采取“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具有层次性的、针对性明显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对口的、能够面向港务区运营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御钗.珠江三角洲现代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江苏商论,2010.5.
[2]张晓燕.论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经济师,2008(3).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关键词:EPC 供应链 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80-02
我国EPC工程项目管理从引进到现在已近20年,在本土化进程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国内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的流行模式。在EPC工程模式下,EPC总承包商的管理和实施往往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和建设进度,而在其诸多管理职能中,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般说来,物资采购部分要占到合同总额的30%~50%,有的项目甚至达到60%以上,而EPC工程项目整体物资采购的数量大、种类多、规格复杂、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大,且互相配套、互为影响,其贯彻工程的全过程,与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各个环境密切相关,涉及到上百家的设备供应商。然而,目前我国EPC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却长期存在着运行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EPC项目管理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借鉴制造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建立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项目采购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优势,管理创新,增加了产业的生产最大化,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课题。
1 EPC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内涵与特征(与传统采购比较)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含义是指根据项目目标的实时需求,在供应链上获取设备、材料、技术、服务等资源的全过程,该过程通常包括采买、检验监督、运输(物流)、合同管理等分过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以项目为核心,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设计分包商、施工分包商、监理及业主等建立相关的合作伙伴;其次,形成以项目建设所需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益的运行机制;最后,以信息共享为平台,实现相关物流及资金流的综合管理,实现项目招投标、设计咨询、物资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项目移交等不同阶段的高效协同合作,形成最好的项目管理体系,最终降低整个体系的成本,提高质量,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机制下,EPC工程项目管理者把自己的需求规律和实时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库存的量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又保持库存最小。其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全流程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设备、材料等需求信息均可通过信息平台,快捷准确地传送至供应商,供应商亦可及时做出反应,总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双方不再是零和关系,而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受欢迎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整个供应链中工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服务于客户,从而使得供应计划、采购(编制采购文件,询价,卖方选择,合同签单)、生产监制与出厂检验、物流运输、现场管理与安装调试和最后的移交收尾等各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体现,这样工程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然后,由于共享信息的重要级别很高,保密性强,可扩散范围小,一旦泄密将对信息提供方的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其共享对EPC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信用等级、信息的可信性、完整性、安全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2)订单式采购及库存管理。一般而言,EPC项目确认采购之后是典型的订单式生产,必须要经过业主的采购,对产品的用户、承包商、供应商均具有二重性,既是采购者又是发明者,因而其往往采用订单式的JIT供应链采购模式,即以准时生产(JIT生产)为根本管理思想,囊括了与供应商有关的整个采购流程,有效地实施项目的个性化和采购,且从物资的过程就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避免从而避免采购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的现象,其要求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和谐的供需方关系及准确的预测最终产品的各种需求,这正好满足了EPC工程项目中大量复杂非标物资的采购需要。然而,也正是由于EPC项目订单式物资采购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项目总承包商与各供应商的关系经常随项目的变化而变化,供应商的管理比较难控制,供应商管理的流程相对复杂。
(3)战略协作关系。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各参与者的关系将从一般转为建立起一条链接上下游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即消除简单的买卖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局面性,不完全性等问题。一方面,要求EPC总承包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是以一种信任的合作关系,供需双方相互协作,共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向和趋势信息,然而减少成本,共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求EPC项目供应链上的各相关方在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行为规范下充分整合资源、精密协作、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收益,进而能及时对用户做出反应,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集成和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为实现精益生产(施工)提供保障。
2 EPC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构建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目标,是为了最终向业主交付满足合同约定的建筑产品,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业务活动,因此既要符合整个项目的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等总体目标,又要满足单个采购合同的费用预算、质量和交货期等条件,同时尽量降低EPC总承包管理难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总体来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建立基于管理供应链的、面向过程的采购作业管理,对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整合,简化采购作业流程,从而提高物资供应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其次,通过优化物资采购供应链各环节,将企业内外各种运作能力和战略潜力加以协调,并会合成统一的整体,在充分降低采购成本、库存和物流成本的同时,提供采购效率和设备材料质量风险。最后,着眼于客户,为客户的价值创建独特和个性化的资源,从而有效提升EPC总承包商项目部施工等其他部门以及外部业主方的满意程度。总体而言,EPC工程项目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分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组织结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包含外部组织和内部控制两个部分。其中,外部组织结构,是指以集成思想对由项目投资方、项目承包商、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分包商、职业项目经理、建筑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指设计、咨询专家等)、劳动力供应商、运营商等作为该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或单位而形成的供应链,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内耗与浪费,从而为满足项目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运作,实现全体成员的共赢;内部控制结构,是指总承包商应重新规划和优化其内部采购组织,由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结构转变为矩阵式组织结构,服从公司层和项目经理部双重管辖,便于采购人力资源的分配和共享,能对供应链环境下的工程订单快速响应,平衡资源,提高对供应链中各供应商的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多个子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EPC总承包公司采购活动的运作效率。
(2)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运作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工程项目采购模式是一种订单驱动的模式,是一种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其核心工作主要包括:首先,建立基于供应商管理的采购模式,致力于采购质量的事前控制,即通过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工艺、交货准确率、质量、资金、信誉、综合服务、报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从开发权限、准入流程、试用考察等方面对供应商的准入进行管理,并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质量问题反馈、沟通与整改,并将效果进行评估量化,激发供应商持续改进的动力,从而能够大量减少各种供应筛选和比价环节,快速响应订单采购。其次,建立集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处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总承包公司,更加易于通过信息中心汇集各项目部的物资采购需求,并进行分类整合,由采购管理中心执行机构进行工程订单的采购任务,零星物资需求经采购管理中心确认后则由各项目采购部自行采购。
(3)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是固然存在的,简而言之,有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预测,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等,但也有人为因素,如:供应商风险,包含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质量风险等,一个供应商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制约整个链条;信息传递风险,当供应链日益扩大,产业不断强大时,供应链的信息错误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或失真将会加剧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因而,EPC工程项目建立有效的供应链风险控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包含: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即对节点企业建立有效的效率、成本、质量、信用等指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从而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供应链管理中,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对突发事件进行充分预测和评估,并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建立必须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建立多样化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3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对策
(1)建立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的运行标准。建立EPC工程项目采购供应链的重要步骤就是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各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基于供应链协作的、严格的、可行的运行标准,用它来规定和建议所采购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质量的最低水平,以及在给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可选条件和运行模式,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供应链上各相关方协同工作的标准流程;另一方面是各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最后是,各方之间紧密合作、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首先,成立专门的EPC供应链管理组织,吸纳各项目组成员及供应商共同参与运行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过程,并定期对各标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其次,建立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该能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状况,从而通过某种绩效评价标准使各成员能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
(2)建立EPC工程项目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EPC工程项目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是推动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设备、材料等需求信息充分共享及快速传递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覆盖了从投标、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的全过程,能够时时刻刻反映项目在范围、进度、成本、人力、风险等方方面面的细微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而且能够为项目团队和企业及时纠正偏差和管理风险提供了量化的科学依据。通过采用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实施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对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简化并优化,从而增加供应链上下游采购的透明度和竞争性,使得以总承包商以合理价格采购物资的能力大大提高,商品和服务的采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采购方和供应方形成紧密的纽带,使得总承包商对供应商的管理更加便捷,可以在生产进度、生产计划、生产质量等方面与供应商广泛合作,进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
(3)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同制作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相同,同样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如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如物流动作技术、营销动作技术、财务动作技术、企业生产动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实际上,优秀EPC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EPC工程项目行业中是十分稀缺的。因而,一方面应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控制体系的建设,因为其存在实际上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助力平台,弥补了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组成项目控制体系的各种政策、标准、指导、工具和模版等也构成了一个培训平台,可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合格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
(4)建立与完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采购审批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EPC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不但加强内部资源的管理,还转向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供应商在信息沟通、市场应变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合作,并从一般的短期买卖关系发展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直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购决策变得透明,双方为达成长远的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而共同协商,从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损失。因此,可适时建立不同级别的采购审批权限,避免才采购权限过分集中所导致的低效率和高风险,同时有效降低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和总体成本。具体而言,可以由项目经理负责审批采购次数少、结构复杂且造价高的机电设备;采购部门经理审批采购次数多、结构简单且造价低的主材;一般采购工程师可以负责零星配件、材料的采购,并对采购的材料设备进行分类成本控制,从而使得EPC供应链采购系统得以快速响应工程的需求,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的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和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 田晓华.国际EPC总承包工程的采购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10(3).
[2] 白玉,陈建华.工程项目供应链整合管理运作框架模型[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1).
[3] 谢婷婷.基于建筑工程承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1(23).
物流管理是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管理。在我国,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产业,已被列入十大振兴规划产业,随着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日益紧迫,特别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为紧缺。据有关数据预测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到2025年将达3044万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600万,然而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尽管近年来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学校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科体系不健全,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技能
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提出了BLM模型,指出高级物流人才的技能包括商业技能、物流技能和管理技能三大类。商业技能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与商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诸如企业各功能领域知识以及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物流技能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与各物流领域相关的知识;管理技能是能使物流人才在物流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规划、组织的相关技能。可见,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技能结构,既要有宽广的相关商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精深的物流专业技能。如何培养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创新型复合物流管理人才,这是对于今天物流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3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
3.1 经济管理学知识
物流管理作为管理科学新兴的研究分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另外,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物流系统运行的最优性等企业管理问题,需要物流管理人才了解一定的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知识。这可以通过开设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来达到。
3.2 医药知识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掌握医药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医药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开设中医基础、中药学、药事管理、现代医学概论、临床医学等课程来学习。
3.3 计算机信息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需要用到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需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的,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这需要开设管理信息学、电子商务等课程。
3.4 物流管理知识
以上四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还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知识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来学习。
4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1 推进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教学改革
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案例或项目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经过假设和求证,来解决问题,获取结论。这种教学过程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注重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采取校企共建双赢模式搭建物流实践教学平台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研修、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应通过设立实验实训室来实现,但目前大多实验实训室的设备和实施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于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双赢模式,与区域内优势物流企业共同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连续性投资建设,即企业购置叉车、立体仓库等硬件设施,学校投资开发或购置软件,双方签订合约,共同使用,这不但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适应性人才需求,同时为产学研相结合搭建平台,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