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双语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75-01
双语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其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新疆地区,双语教学的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而双语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深刻。因此,加强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双语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对汉语以及哈萨克语进行熟练的应用十分关键。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的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这是新疆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双语教师十分罕见。因为很多语文教师其在语文教学方面十分优秀,但是其哈萨克语的教学水平与语文教学水平不能较好的平衡。这就使得双语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以汉语为主,以哈萨克语为辅。而教学中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因此,目前双语教师的缺乏,是当前制约双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严重因素。在笔者所在的院校中,就出现双语教师极度匮乏的现象。因此,至今院校还未树立起培训双语教师的教学体系,这对于语文课堂是一种极为不利影响。所以加强院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关键。
2、缺乏双语教学的教案
在很多院校中,其双语教学图案十分匮乏。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还未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这就使得其在教案方面,语文与哈萨克语教案未能融合,导致其在双语教学中有着很多不够协调的方面,尤其是在教案方面,很多学生的课本都只有汉语,采用的是全国版的通用教材,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哈萨克语的难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逐渐使用自编教材,这的确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有针对性的学习,但是在开拓思维以及专业性上,其依然显现出很多不足。因此,加强双语教学教案的编写以及建设十分关键。其不仅要融入地方性的语言特色,还要将双语进行有效地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的去预习和复习。
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双语教学的策略
1、逐步适应阶段
在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为学生树立起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卡片,卡片上面可以有图案,然后让学生分别用哈萨克语以及中文说出来。这样必然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极大程度的增强其在学习中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能够逐步的进行适应。
2、逐步引入阶段
这一阶段中,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据。以汉语教学为基础,逐步的引入一些初级的哈萨克语词汇。从而加强学生对哈萨克文化以及汉语文化的感知力。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这样针对性的教学,必然能够让学生的能力有着长足的进步。在上双语课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前预习,让其对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引入时,可以对一些篇目的背景进行介绍。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诗句,让学生分别用哈萨克语以及汉语进行朗诵。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这两种语言,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机会。这样必然能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融合自己的双语水平,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3、丰富课堂内容,转换教学方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是偏重于中文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厌烦。有的教师也喜欢偏重于哈萨克语的讲解,这样学生会觉得太过于单一,从而缺乏对汉语的认知力。因此,双语教学的起步阶段十分关键,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剪切一些好的双语视频,或者优美的文字到课堂内容中,这样就能极大程度的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总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分小组讨论学习,口语练习。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引入到课堂之中。都能较好的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双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双语教学十分关键,其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还能充分了解中哈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实际进行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课堂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正与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等思想是一致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近年来,学校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这正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通过预习课和展示课落实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预习课
(一)朗读课文
在小组成员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长可视课文情况组织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主要达到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预习笔记
1.文学常识:归纳重要的作家作品:如鲁迅、冰心、老舍等作家;如《诗经》《论语》《史记》《儒林外史》等作品。本环节如果没有重要的作家作品则可省去。
2.重要字词:生字注音、形近字组词、词语解释造句等,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同学可有不同的做法。
3.问题探究:针对教师的预习学案提出的问题,为展示作准备,需要书写的,可写到预习笔记里,有的也可以勾画在书上。
4.我的创作:读后感、诗词、收获或启示、编写短剧等,这是学生学习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文学积累的好形式。
5.摘抄:有关课文的诗文、有关课文的精美语段,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课内课外的均可,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三)讨论学案
学案的编写主要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概括、问题探究、课堂检测等。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以采用表格式,设定主备人、实施人、实施班级、实施时间、总课时数、课题、课堂目标、课堂重难点、导学过程、课堂检测等内容。学案编写应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编写后的学案一方面用做教师指导教学的教案,另一方面同时用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实施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学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后再印发到班级的各个小组。在预习课堂上,小组可通过集体讨论学案中的重要问题,从而让每一位成员获取相关有知识和信息,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一道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
(四)课堂评价
它是预习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可从朗读课文、预习笔记、讨论学案三个方面的完成情况对各小组展开评比,也可由各小组组长对几个方面检查后作出小组自我评价,最后由老师作出课堂小结。
二、展示课
(一)学案展示
1.分组展示:根据预习的情况,主要针对学案中的重点问题,也可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各小组组织展示。
2.个人展示:利用课堂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发挥部分学生潜能,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甚至将一些课堂交由学生个人来组织,这将有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和班级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课堂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重学习效果的良好习惯,在编写预习学案时可适当安排一定的练习用做课堂检测,在展示结束后,可围绕学案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开展一些课堂检测,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堂评价
【关键词】阅读 提高 语文 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民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我们的一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是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在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之,学生的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等。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综合研究科目。初中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统称。初中生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有人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信息定位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一、当前新标准对初中语文要求
(1)现在是信息时代,农村学生们的各项素质发生很大变化,国家两基普及率很高,图书资料丰富多彩,语文的内涵决定了教学当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在二十一世纪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对于部分学生,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和主要内容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好玩但难学,不容易把握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难于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好生帮差生来解决。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场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初中语文对于社会交际言语必然是对语言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随着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初中语文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初中语文课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是负载文化交际工具,这个初中语文新性质给初中语文学科以坚实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初中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初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和初中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初中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满足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初中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评价方式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
(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现在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二、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
(1)每一节初中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初中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初中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初中生激情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老师乘势上课。上新课前,布置初中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初中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初中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把提问权交给初中生,是开启初中生思维、调动初中生学习主动性一条很好途径。可以先让初中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初中生提问,这样,他们提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2)把整个课堂交给初中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有特长初中生主讲他们喜欢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初中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教学参考书等,初中生还可以向老师询问与上课有关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初中生可以依据自己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使用。最后,初中生还要把自己所讲内容,以提纲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老师写教案。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初中生初中语文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三、新改革探索中的感想
(1)自从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初中生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基石,没有基础知识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我们应把静态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初中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
(2)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倡老师发扬初中生个性,尊重初中生独特体验,尊重初中生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过分强调初中生独特体验,对初中生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初中生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初中生一些合作学习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学习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又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来提供保障,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特征
1.1 灵活性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灵活性的思维,学生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为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灵活转换的能力,学会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好的学好语文。
1.2 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他们的不断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平时善于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再有,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扩散自己的思维领域,独立的思考问题。
1.3 深刻性
语文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深入的进行想象。学生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逻辑要清晰,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事情的规律,要能够充分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
2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课程是在小学语文识字认词读、听、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都不同于小学。且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形式。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理解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内容。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按照新大纲进行教学时,都能认真研讨教育改革精神,深入讨论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也能认识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教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的备课,积极认真的编制教案,认认真真进行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实行新课改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新教材比较好,实行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不断的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力,使自己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能有所提高。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探究和摸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逐渐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大胆地思考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产生创新动机,释放创新的激情,发挥思维能力,能够全方面地学习初中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任何新活动都需要具备观念、方法和理论,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上进、自信的心理,使其在学习中树立起创新思维意识。在完成作业和学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多余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在吸取老师和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对于难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增加课外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营造课堂氛围,合理设计导语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合理设计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语文教学的开始,通过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要注重导语设计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文《口技》的讲解中,教师先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人学各种声音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录音播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提问:“录音中出现了哪几种声音?请分别指出来。”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艺术表演者不借助任何乐器,却可以发出各种声音,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艺术行为的。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带进课文之中,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3.3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能够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图像、视频展示等方式导入课堂,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冬天的雪景以及发生在冬天的故事,最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教师。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有优秀的科学素养,要寻找多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灵活巧用,不能光是照本宣科。要注重课程教学语文知识之间能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课程知识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吸收,才有利于学生消化。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理解
义务教育就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课堂为主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就是立足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要求和措施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原先的教学知识仅限于课本,教学总拘泥于固定模式。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尽管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
(一)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一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加上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业务能力有限性,仅就教材上的内容而施教,以固定而单调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分析,不让学生更加自主的发表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对待,这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教改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汲取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问,互相交流。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初中语文教学由灌输向实践性转变。
1.课堂结构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十分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整性,从字词解释到文章结构,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从修辞手法到写作特色都要面面俱到,这种教学方法层次分明但重点不明,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语文思维定势。新课改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语文课堂结构,进行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比如教学《我的信念》一文时, 如果按字词、段落、中心、结构这样面面俱到来学,不仅课时多,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很好。如果根据教材的特点,抛弃一般性质的分析课,让每位学生发表对人生信念的见解,师生互动将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
2.教学情景的创新
在执教《狼》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进入到课文的故事情景中,老师或学生自主设计一系列情景表演:比如让学生模仿狼叫,创造一种可怕的氛围;又让学生想象狼在一起商量对付屠夫的语言,突出狼的凶恶狡诈;最后又让学生参加表演“屠夫杀狼”这一场景,使课堂气氛及文章情节同时进入。当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配以音乐,效果更佳。在执教《理想》时,让学生用朗读语言、语调来感受诗歌的美意,从而对人生理想的内涵有新的理解。因此,教学情景的创新,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起来,而且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丰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的过程。原来的教学设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新课改下,教学设计的思想应该是拓宽教学思路,设计一个开放式教学,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个性化,情境化。比如在执教《荔枝蜜》一文时,教师可以创新提问“同学们见过蜜蜂,请大家谈谈蜜蜂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大家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就会把学生引入境界之中,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并且融入自己的理解,将教学的互动推向,从而创造课堂美好气氛。
(三)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关键词: 初中语文;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4-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种沉闷、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对语文课教学来说弊端尤为明显。所以,做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正确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趣并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开放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1.1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单元知识要点;(2)教师在整体导读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各种文体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要具体、清楚,便于总结规律,进行迁移;(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4)教师要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和与课文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书籍介绍、有关评论等。
1.2 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对单元的各篇课文要充分预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2.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2.1 改变教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2.2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老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课堂上,教师一怕"乱",二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如在识字课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主解决识字问题。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出了不同的识字方法:用连词的方法记、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用想像的方法记……课堂生动而活泼,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
2.3 开放学习方式。"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2.4 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2、课堂开放而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