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

第1篇: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和年全市环境保护及污染减排工作。刚才,同志通报了有关文件,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大冶市、市建管委、有色公司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会议表彰了先进,并签订了年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黄石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黄荆山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黄石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黄石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黄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2000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湖”(湖)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湖、青山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总理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湖”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黄石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湖”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湖”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三)关于创新管理问题。黄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全省减排任务较重,这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块“短板“。如果我们不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动真格、动脑筋、想办法,做到比别人“先行一步、快人一拍”,这块“短板”就会更短,经济发展就会更加被动。当前环境保护创新管理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抓改革,加快建立有偿使用的环境价格体系。坚持以深化环境价格体系改革为契机,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手段,逐步建立体现生态经济理念的价格体系,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流动和聚集。要大力开展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抓服务,创新环保服务发展新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尤其在行政审批上,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简化程序,更要提速提效,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环保服务环境。三是要抓基础,努力提高环保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国家和省对环保工作重视支持的机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配强技术装备。要建立健全环保监控监测、应急管理、监察执法等机制,切实提高环保监管能力。要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要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全市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第2篇:绿色学校创建管理体系范文

一、基本情况

县域面积2867平方公里,18个乡镇,158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2万人。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90.617公里,其中县道259.184公里、乡道587.945公里,村道643.488公里。全县共有客运企业2家、客运车辆36台;公交企业1家,公交车辆24台;货运企业26家、货运车辆2136台;机动车维修企业62家,其中一类15家、二类20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家。全县共有渡口10处,渡船10条。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实”字当头抓建设

夯实农村公路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主干道,先后实施青塘至西溪公路青塘至蛟潭段、三龙至湘湖公路(新平至王港段)、蛟潭至礼芳公路、浯溪口水利枢纽库周环湖公路、东流至朱溪、勒功至诰峰、经公桥至西溪、经公桥至莲花山、鹅湖至潘村等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好通自然村、窄路面拓宽、危桥改造等项目,不断完善乡村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形成横通东西、纵贯南北、串联各景区、古村落和乡镇、对接城区和对外通道的“一环三纵四横多联”的县域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等级匹配、安全便捷、绿色环保、旅游和客运能力提升的内通外联交通格局。目前已开工的项目有20多项,建设总投资约7.5亿元。

2017年我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07.4公里,目前已完工41公里,在建35.7公里,待开工30.7公里。危桥改造计划5座,现已全面启动前期手续工作当中。截止目前,全县县道三级公路比例达到90.6%,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95.5%,基本上形成了县到乡有二级公路、乡到乡有三级公路、乡到村有四级公路连接。

(二)“严”字当头抓管理

进一步贯彻落实《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政府负责、部门执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县级公路管理站、交通质量监站和乡镇交管站机构齐全。组织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公路路政等部门24名执法人员集中办公,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车595辆次,执法人员2956人次,检测涉超车辆6722辆次,卸载货物5690.3吨,切割改装车辆95辆,处罚168辆,全县干线公路货运超载率由集中治超前的67%骤降至现在0.5%,货运车辆治超治限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按照“整齐、整洁、整治”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公路、车站码头等重点部位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资金1526.6万元相继完成等乡镇道路环境整治项目,其中有省级贫困村中洲村和南溪村;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支持庄湾乡打造杨家庄童画村,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交通环境。

(三)“畅”字当头抓养护

为改变我县农村公路长期存在严重的“重建轻养”现象,我县出台《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统筹农村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及其它资金218万元,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和相关的管理人员;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推行了分段承包和“三定一保”的养护模式,使得我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走向了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同时,为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新型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首个集农村客运、运政、路政、公路建设与养护“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的蛟潭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随后又相继建成鹅湖和经公桥2个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为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县市区。

随着近年来养护资金的投入和养护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级公路养护覆盖率、经常性养护率全面达到100%;全县县道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3.3%,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达到85.5,乡村道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4.6%、技术状况指数MQI值达到83.9,各项指标军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县道宜林路段县道、乡道、村道绿化率分别达到98%、95%、90%。坚持把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16年至今完成农路安保工程标准化改造2条15公里,安保能力明显增强。

(四)“优”字当头抓运营

为强化农村客运安全,建立农村客运班线安全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惠及民生,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制定以县城及周边为中心,县域东线至瑶里、西线至经公桥的县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以形成“中心开花、东西两翼齐飞”的城乡公交网络。为此,我县先后开通了樟树坑至市火车站、寿安鸿兴经黄泥头至市火车站、鹅湖至瑶里、鹅湖至金竹山、县城至高墩庙、三龙经县城至市火车站、三龙经洪源至市西客站等7条公交线路,同时还开通了县城内外公交专线,极大的完善了县城周边公交服务网络,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现我县正在进行县城(市区)至瑶里农村客运公交改造工作,力争年内完成。

(五)“准”字当头抓扶贫

抓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派驻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到三龙村帮扶,创新帮扶模式,入股企业分红,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家庭增收;另一方面,全面推进通贫困村道路建设,实施通贫困村25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建设,今年共下达建设计划40公里,争取项目补助资金320万,危桥项目2座,争取项目补助资金170万元,安全防护工程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2.45万元。

三、主要问题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较,依然存在着基础不牢固、养护任务重且资金不足、安全设施少等制约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建设方面: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头绪多,程序复杂,用时较长。公路用地权属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公路用地和林地地域划定不明,给农村公路建设前期手续的办理增加了难度。公路建设资金缺乏,上级下拨的公路建设资金有限,地方需要配套资金数额较大。施工过程中,地方干扰大,拆迁补偿成本高。村村通公路大部分已超过使用年限,现在很多需要修缮重建,工程量大,资金落实困难。至今各乡镇、村仍有数目不小的村村通建设贷款无法归还,影响乡镇、村建设农村公路的积极性。路面宽度为3.5米的村通公路完善提质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和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日益凸显。窄路面加宽项目实施后,路面有新有旧,整体效果差。

管理方面:少数村镇对乡村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监管职能。农村公路线长面广,现有的路政巡查人员和经费投入与农村公路执法巡查的需求不匹配,巡查力度和频度不够。治超“省道治理硬,县乡村道治理软”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村思想麻痹,放任超限超载车辆通行,造成许多农村公路损毁严重。未经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群众缺乏自觉性,公路边乱堆乱放、打场晒粮等侵占公路现象时有发生。

养护方面:当前执行的划拨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已经过时,严重影响公路的养护成效。少数基层乡镇责任心不强,管护落实不到位。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现象仍普遍存在。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危险,工资标准低,养护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无法为其购买意外保险。应急资金缺乏,农村公路抢险抢修力不从心。受山区地理条件和建设投资的限制,一部分乡村公路坡陡弯急,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和防护栏杆等设施普遍不到位,安全性能差。

运营方面:我县地处山区,农村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而且路面较窄,无法实现村通客车率100%,而且有些村通客车是在不符合条件下运营的。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子女进城就读,以及农村私家车的增加,农村客运市场逐渐萎缩,很多客运班车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经停运。农村客运班车主要是在县乡主道上运营,离县乡主道较远的村民需步行较长距离才能到达候车点,出行不便。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四、意见建议

应当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推进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突破瓶颈,进一步建设好农村公路。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科学规划、依法实施,使“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相适应。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农村公路建设审批程序。加大省市在农村公路投资中的比例,缓解县级财政压力。虽然国家出台PSL农村公路建设贷款政策,但至今一直无法真正落地,建议拓宽融资的思路、做法,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资金筹集机制。省市应适当提高每年农村公路建设指标,加快农村公路重建改造速度。土地政策适当向农村公路建设倾斜,以满足农村公路建设用地需求。与国土、林业等部门协商,明确公路用地权属问题。对于村村通遗留的欠账问题,可以采取免补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以提振镇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提质划拨资金和窄路加宽划拨资金,建议两项工程资金整合使用,减少基层压力。

(二)依法治路,进一步管理好农村公路。按照依法治路总要求,明确农村公路管理的主体,逐步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县交通部门除管好县道外,要协调各乡镇、村对农村公路划分界线,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各乡镇要成立专职的巡查队伍,加强巡查检查力度,加大巡路频率,清除各种路障,打击超限超载,维护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路政执法力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乡村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彻底清理乱堆乱放现象,消除隐患。加强沿线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爱路护路意识的教育培养。

(三)完善体系,进一步养护好农村公路。分级分段明确养护主体,层层落实主体责任。省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年适当提高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县政府应将农村公路日常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配套资金。建立养护质量、数量与养护经费拨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对于日常保洁、绿化等非专业项目,鼓励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办法,吸收沿线群众参与。对于农村公路大中修等专业性工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专业化养护队伍承担。加大农村公路应急资金的投入,确保水毁、崩塌等道路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公路养护人员购买意外保险。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