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前景

第1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基金;参股型并购基金

一、引言

并购基金于2000年之后在中国兴起,但初期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在2010年后并购基金才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务院27号文提出积极探索设立专门的并购基金等兼并重组融资新模式,证监会、国资委、发改委等部委也积极推动政策型并购基金的设立,证监会明确提出支持包括设立并购基金等并购融资模式的探索,并拟与国家发改委联手牵头共同推动控股型并购基金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组建,丰富并购支付的方式和工具。自2006至2015年国内并购基金共有418支,其中披露募集金额的基金327支,募资规模为1829.92亿元。2015年185支新募资基金数创历史新高。从投资来看,2007年至2015年并购基金在中国市场共完成131起并购投资,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有126起,投资金额达到504.07亿元。2015年投资案例55起,投资金额212.22亿元,投资笔数和金额较往年相比均实现了较高涨幅。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做出部署。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购基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市场变革的驱动下,我国的并购基金将进入多重利好时期。

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基本模式

并购基金(Buyout Fund)属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并购基金是专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其投资手法是,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相比较其他风险投资而言,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成熟型企业,旨在获取企业的控制权进而在提升企业价值后退出。并购基金作为特殊的并购主体,相对于一般的并购而言,主要不同在于其在并购中担当的角色。首先并购基金是作为一种金融资本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增值,主要方式是通过投资于成熟型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对其进行并购重组,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后再从被投资企业退出以获利;其次是作为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机构,协助被并购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业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成功的并购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短期的经营状况而且能够从长远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但限于我国金融市场、企业家理念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成熟,国外以PE为主导的控股型并购基金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并购基金采取了与产业资本深度合作的参股型并购模式。即对于PE而言,并不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是利用财务性融资、对资本市场的精确判断及资源整合等优势,协助产业资本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再择机选择合理方式退出;对于整体并购交易而言,仍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为目的。如果说控股型并购基金是实施以PE为主导的收购重组,那么参股型并购基金则实施以产业资本(多为上市公司)为主导、以PE为辅助的收购重组,其中PE往往发挥着财务顾问、辅助融资和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充当PE机构设立并购基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源广泛、融资产品丰富、具有较高公信力等优势,并且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一系列进程的加剧,商业银行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纷纷成立非银行金融平台,拓展自身的经营领域,旨在发挥协同效应,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借助子公司的专业牌照和制度优势,银行不仅可以参与并购基金的设立,而且还可以发挥投贷联动功能,满足并购方在并购中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以建设银行为例,自股改以来,建行积极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大力拓展非银行金融平台、延伸综合服务功能,现已覆盖租赁、信托、投行、期货、寿险、基金和专业银行等行业和领域,持有的非银行金融牌照领先同业,综合性银行集团架构基本搭建,为推动全行战略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几年的发展,子公司在所属行业确立一定竞争优势,产品线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市场位次跻身行业前列。2014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跃居全行业第二,建信人寿保费收入保持银行系第一,建信基金公募基金规模名列行业前九,建信租赁新增租赁资产规模进入行业前三,建银国际IPO承销项目数量在香港全部投行中名列第一。随着母子公司业务联动不断深入,协同效应不断提升,2014年,协同业务量达到2492亿元,同比增长87%;子公司通过集合信托、融资租赁、债券承销、公开募股、直接投资等手段,为集团客户提供综合投融资规模新增1785亿元,成为建行传统信贷业务的重要补充,对维护客户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5月26日,建设银行投贷联动金融中心在苏州落户。该中心由建设银行与子公司建银国际联合经营,将建设银行传统专业信贷服务于建银国际投行产品链相结合,协调建行集团股权资金与信贷资源,为客户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投贷结合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参与并购基金的设立及运营过程中,通过提供相关的债权、股权等多类型投融资服务以及相应的财务顾问等融智型服务,凸显其价值创造本质,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工具及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打造资源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将具有经济价值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机、科学的配置,建立高效的并购资本生态系统,并使之产生的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银行业务全面稳健的发展。

第2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竞争策略

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基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延伸业务,其尚且处于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当中的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范畴内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是指:各家银行综合自身渠道、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优势,结合自身所处的资金链上游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理财工具、软件等方式去帮助目标客户的个人、家庭实现其投资目标、日常生活目标、资金保价、免税等等需求目标的一种具有金融性质的综合型服务。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基本要占到其营业额的17%及以上。那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必将向着国际商业银行收支比率去靠拢。

1 必须提高商业个人理财业务竞争力原因所在

1.1 我国市场资源丰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较好前景

随着城镇现代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让我国居民生活逐渐从温饱问题开始步入全面小康的阶段。我国居民大多数已经开始有了剩余的工资、日常经营收入,让其固定的月存款、年存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在这一现状之下,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资金、安全、职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在面对财产风险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国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使其资金不断升值,并在投资过程中拥有相对较低风险的理财业务的推广。面对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商业银行如何满足居民需求来设计个人理财方案就非常重要了。

1.2 个人理财业务是国际环境中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世界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等组织开始逐渐的进入中国,我国的金融业务、银行业务也面临着外界市场的严峻考验。如何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世界接轨,如何在产品方面制定方面满足国际化标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背景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特别是一些具有专业性质的个人资信服务、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间等项目才进入试运行期。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给予其发展推动资金和重视,规范自身业务标准、内容,不断开发与世界接轨的新产品。

1.3 个人理财业务是创新业务,是银行新利润增长点

随着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依照陈旧、传统模式所开展各类公司、零售业务为银行所带来的利润率已经趋于平缓,不再具备市场开发和高速增长的潜力。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新兴业务,其依靠传统模式的发展,是传统银行经营、市场营销模式的衍生产品。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创新型产品,其能够在传统模式价值链当中运作,并带来传统模式价值链的新的增长。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范围内的成功案例已经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的利润率为70%,其中个人理财业务就为其利润率贡献了整整50%。

1.4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零售业务的风险较大

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零售业务已经受到了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经济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官官相互”现状严重的情况下,使得对关联企业贷款、延期支付等增加银行坏账几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其对于银行来说存在着高额的风险,并且还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其占用银行的流动资金相对较少,对银行和客户双方的风险都非常低。个人理财业务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能够为银行提供丰厚的收益,大大减少坏账、呆账几率发生,从而能够保证银行资金的收回率大大提高。那么,大力发展个人理财这项优势业务将是各个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竞争策略之一。

2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经营模式单一,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其初步发展阶段,在多样化产品、品牌的背后隐藏着同质化、单一化的缺陷,并且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当中所占比重仅仅只有8%左右。基本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会拥有属于自身的一款个人理财业务,但是这些产品的开发、品牌建立不是通过自身银行管理层的创新,而是通过竞争对手之间快速的模仿所建立的,这些产品根本就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

2.2 个人理财业务后期管理缺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已经与个人理财业务创立的初始方向渐行渐远。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无法进行高质量、有成效的后期服务。在个人理财产品进行销售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仅仅对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例如:个人转账免手续费的业务、代扣代缴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无法满足需求业务客户保价升值的目的,并且让客户对同质化、无用化产品的选择大伤头脑。另外,对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准入标准和服务对象也大多局限在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对于低层顾客的需求并没有得以满足。

2.3 分行业经营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由于收到了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相关规定的影响,只能从事商业银行所固有的一些个人理财业务,而对于保险、券商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设计大多数是通过、分销的形式,这种局面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我国保险、券商行业之间无法进行独立成才。过度分行经营会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资金优势也不能够得以保持。由于过多依靠竞争对手才能够提高自身产品绩效,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当中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2.4 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非常依靠银行的销售岗位选拔,而不是通过专职培训建立自身个人理财业务团队。通过客户经理、柜员岗位的历练尽管能够让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熟悉业务、锻炼营销能力,但是对于像个人理财这样一个需要复合型、混合型人才的业务,却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战略眼观、经济、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不能叫做一名合格的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

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竞争策略研究

3.1 开发多元化产品,细分消费市场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更有用的产品。对于商业银行努力研究、开发新业务就非常的关键。商业银行做好对自身产品研发的保密制度,以专利的形式开发属于自身品牌的产品,在同质化商品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当对现有产品市场进行细分,为不同用户开放、设计不同类型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个人理财业务。例如,可以依据客户的风险承受度、家庭收入水平、个人回报期望值等众多因素为其设计科学的个人理财计划。

3.2 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应当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其成效的优良应当以顾客售后反馈为标准。为客户提供具有实质作用的个人理财产品是这一方面得以实现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转变传统营销观念,将推销银行产品转变到为优质客户提供银行解决方案上来。并且,应当将顾客视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核心的个人理财业务,通过采用合理分期、资产评估、售后还款计划等综合方案来得以实现。这一业务一方面能够减少银行所面临的资金回收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更多人来购买,提高银行业务量,增加银行利润。

3.3 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靠拢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转变现有经济模式下分行经营给其带来的威胁,将其拥有资金上游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国银行应当争取与券商、基金、保险等行业开展战略合作,而不是分销、代销的模式。战略合作模式能够使银行大大减少相关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获得对产品需求者有用的信息。在现有模式经营下,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非常简单,通过相互之间战略合作,打开固有思想和相互之间的约束壁垒,能够提高其合作之间的亲密程度,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造成的信息失真情况发生几率。

3.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个人理财团队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属于银行自身的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团队。商业银行应当将个人理财人员培育提上日常,建立专属部门开展业务,而不是像现有隶属于客户服务类业务。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财知识和优秀营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券商、保险、管理咨询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可以优秀行业导致讲座、个人职业规划设计、实际优秀案例的分析来组建这支队伍。人才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关键,其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人力资源是其一项重要的资产。

4 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在整体业务当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对消费市场细分,在改变分行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过程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适合属于每个个体理财目标实现的规划,从而优化客户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人口资源、需求能力,从而提高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环境中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3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第4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活动 金融企业 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历史最久远、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也是居民个人、企业团体、政府机关等最常用的银行,它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由最初的货币经营业逐渐发展演变为现代商业银行。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概括地说,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其经营目标为运用社会公众资金以获得利润,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并在经济生活中起多方面作用的金融服务企业。

1 商业银行的产生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国商人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各自所携带的不同形状、成色、重量的铸币进行货币兑换,因此,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并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就应运而生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地商人越来越觉得随身携带货币的不便和风险,因此,为了避免不便和风险,这些商人便选择了专业货币商管理自己的货币。随着不断的演变,商开始为商人办理货币收付、结算以及汇兑等业务,这便是早期银行产生的基础。

货币经营者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接受存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商人们存款人不会同时提取存款,于是他们将这些暂时的闲置资金贷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赚取利息,这样,在货币经营业务基础上生成的货币存贷业务,标志着银行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发展到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被赋予更加广泛、更深刻的内涵,这与当时因发放自偿性贷款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已经相差甚远。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2 商业银行的性质

2.1 商业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并具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由资本并达到法定的最低资本要求;按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及自我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

2.2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经营对象、活动范围、社会责任及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它是金融企业,以货币收付、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业务对象,业务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也不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远较一般工商企业大,正因为此,各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

2.3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业务更具有综合性且功能更加全面,通过经营一切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专业银行仅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如:央行作为一国金融业务的监管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与商业银行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保险、证券以及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某些方面的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业务范围较窄,虽然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而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旧相差甚远。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其业务经营范围更广,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3 商业银行的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能够直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是其最基本的职能。通过办理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将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办理资产业务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即在信用活动中充当中介人,在不改变货币资本所有权的前提下,克服资金闲置者和资金短缺者间直接融资的局限性,将闲散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得到充分利用,将小额资本变成大额资本,把短期资本变成长期资本,将闲置资本变成流动资本以为社会的再生产提供金融支持,提高社会总资本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对经济过程的多层次调节。因此,信用中介职能不仅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更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特征。

3.2 支付中介 在经营货币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支付、兑换以及转移存款等多种业务活动。各经济主体在商品交易、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各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都需要通过货币的支付清偿加以结算,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的功能,成为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居民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人以及支付人,并通过为收付款双方提供资金转账服务而大大减少了先进使用从而达到了节约社会流通费用、缩短结算过程、加速货币周转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支付中介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与其信用中介职能密切相联,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推进以促进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3.3 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特殊职能,为了达到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并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主要靠吸收活期存款的优势通过发放贷款而从事投资业务并衍生出新的存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职能创造的货币是存款货币,不是现金货币,是一种账面上的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因此,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一特性,可以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

3.4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到现代银行阶段的产物,是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以及在业务运作中发挥的职能时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进行加工提炼后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信托租赁、融资以及计算机等服务。通过这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一方面扩大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服务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取得不少佣金收入,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面向城乡居民个人的服务项目,使金融能够真正为经济和社会乃至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并向“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的方向发展,使银行服务更趋全面、优质。

3.5 调节经济 通过中介活动,商业银行能够对社会各部门之间资金短缺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为了最终实现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投资消费比例的调整,可以通过实施信贷政策调节利率、规模以及资金投向来实现。此外,通过商业银行在国际商场上的融资活动,还能够有效的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节。

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同,因其职能的广泛性,使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林艳.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相关问题初探[J].中国外资,2011(20).

[2]李清华,王吉.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13).

[3]李国莉.商业银行信用证结算风险及防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4]龚,孙涛.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5]金酉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6]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06).

[7]苏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现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青海金融,2006(03).

[8]徐加胜.关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07).

第5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反洗钱防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增多,伴随而来的洗钱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商业银行作为国际资金流动的重要环节,为了防止犯罪分子为掩饰其犯罪所得或为犯罪分子提供资助,以及通过金融或者其他渠道转移其非法所得的资金与财产,先要分析清楚犯罪分子通过银行洗钱活动的主要途径以及其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过银行进行洗钱犯罪活动的主要途径及银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结算帐户。犯罪分子运用匿名存储、信贷回收、伪造票据、多账户间的非法资金转移等洗钱方法,均是通过银行结算账户得以实施。通过开立、使用、租借、变更银行结算账户等手段完成入账、分账和融合等交易行为,达到其洗钱目的。其方式有:以开办实体或空壳公司为名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以正当经营的名义将非法所得混入合法收入账户中,通过依法纳税使非法收入合法化,如案;通过个人结算账户或采取变更结算账户的方式进行洗钱;以及利用“地下钱庄”账户进行的洗钱活动。

银行在结算账户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放松开户条件。对除基本存款账户以外其他账户的开立没有数量限制,商业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不惜放宽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为犯罪分子轻易在多个开户行开立多个银行结算账户大开方便之门。二是账户年检形同虚设,给犯罪分子利用年检管理的漏洞开展洗钱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三是对转账资金审查不严,没有按规定保管其相关资料,无法为反洗钱提供有效资料。

(二)现金管理。“现金为王”定律反映出洗钱犯罪者崇尚现金的嗜好和倾向。目前,银行在现金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现金收支审查不严。“存款不问来源”、“取款不管用途”,放弃了对现金收支的审查。二是把放松现金管理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之一。对开户单位的现金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为违规单位出谋划策,绕着“红灯”放行。三是大额登记和报备制度执行差。银行对开户单位日常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在大额现金存取款管理方面,只重视取款人的身份识别,而忽略对存款人的身份识别;或者不按照规定进行身份登记,漏登、错登、少登现象时有发生。

(三)银行卡。银行卡作为新兴的支付结算工具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因其在技术、法律法规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成为洗钱犯罪的工具。银行在防范银行卡洗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反洗钱意识淡薄,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难以把银行卡与洗钱犯罪联系起来。二是银行卡了解客户信息更难。有的为了完成开卡指标,随意发放银行卡。三是银行卡反洗钱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国际信用卡正成为很多人为规避法律大量携外汇进出境的重要工具。四是银行卡反洗钱监测较难,系统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

(四)网上银行。网上银行以其网络性、匿名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之一。网上银行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新的洗钱渠道。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方面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申请网上银行业务不够规范。在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初期,对客户申请网上银行业务审核不严,犯罪分子很轻易完成洗钱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二是忽略了网上银行可疑支付交易,尤其是客户身份可隐秘运作的特点。银行仍然把发现可疑交易的重点放在传统业务上,只关注大额存取现金、转账等日常柜面上实时发生的业务,忽视了网上银行交易内容。三是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网上银行可疑支付交易识别机制,使网上交易的反洗钱监管出现真空。四是缺乏足够的网络技术打击网络洗钱犯罪。

(五)反洗钱工作协查。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协查工作方面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商业银行将经营目标简单定位为“经营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履行的反洗钱义务,疏于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二是配合人民银行反洗钱专项检查不够积极主动,对人民银行布置的协查任务完成不及时、或敷衍应对。三是发现洗钱线索不及时向人民银行或公安机关举报。

二、商业银行防范洗钱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为建立案件防控的长效机制,切实防范洗钱案件发生,商业银行要狠抓基础管理,提高反洗钱意识和执行力,完善内控管理体制,提高系统安全性。在日常工作中,商业银行要着重要抓好以下环节:

(一)严把账户开立准入关口,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和登记制度,认真审查存款人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对于证件资料不全、临时使用、内部管理混乱的客户要从严控制开户。另外,在单位一般账户、专用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开户数量上也要进行限制。要严格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异地开户条件。个人如有需要异地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除提交个人身份证外,还需提供异地居住地或经营地证明,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异地多头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其次,要共同构建公共信息网络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银行要建立与公安、海关、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网络,加强对客户贸易、业务结算资金往来的真实性监督,防范存款人资金被骗取和大额可疑资金逆向交易案件的发生。定期做好对结算账户的年检工作,及时刷新账户信息,补充完善客户资料。

(二)强化现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现金管理在维系银企协作关系的纽带作用。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金管理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杜绝大额支现、频繁支现以及超范围、超结算起点支现等情况。在管理方式上,变过去被动、机械的“卡”和“堵”为主动的、灵活的“引”和“疏”。二是建立大额现金支取收费制度,有效遏制重现金轻转账的结算行为。三是不定期开展对开户单位现金使用情况的现场检查。四是加强基层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现金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相对稳定现金专管人员队伍,使现金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创新,以达到现金管理目的。

(三)牢固树立银行卡反洗钱意识,构筑全方位反洗钱战线。要充分利用征信系统,完善银行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建立银行卡举报奖励机制,根据银行卡的特点,建立举报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反洗钱举报奖励制度,确保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增强全民反洗钱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洗钱犯罪的高压态势,让银行卡洗钱无处藏身。

第6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第7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竞争 策略选择

一、引言

目前,互联网金融似乎已成为最热门词汇之一。阿里小贷以及其与券商合作的资产证券化项目,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以及众多商业银行试水网上综合商城等,这些互联网金融项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意方式,实现了虚拟金融与现实金融之间的转换。互联网金融仍还在高速发展,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网上保险销售、金融理财产品网上销售等多种网络金融形式的不断出现,用直接、美观、简易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客户的需求,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传统金融渠道的认识。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生态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其开展的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金融业务,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了三个挑战。

首先,客户群体流失的挑战。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涉足的业务增加,这些业务都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日常购买、生活支付、快捷融资等等,其便捷的交易方式带来的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替代性越来越大。客户流失严重、中间业务收入不断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的竞争也不断加剧。

其次,银行现有优势受到的挑战。我国传统银行靠着自身政策的优势,在资金来源的成本、信用成本上有着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体制下,可以运用强大的客户资源和技术条件,完全有能力从客户的消费中获取信息,并且逐步解决其较高的信用成本。另外,互联网金融符合金融多元化的主流趋势,在技术成熟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业务会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可,从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拿到金融牌照,解决在政策上的劣势。最后,就资金成本的劣势,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可运用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去解决。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间收入的挑战。激烈的银行竞争,使得现有银行的存贷综合利差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项目也使得银行原本的中间业务收入不断减少。银行如何发展非利差业务以满足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以及如何发展更多的中间业务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来源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银行现在越来越紧迫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一)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创建合作双赢机会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不应逃避,而应该积极应对。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是仍可以有相互合作的机会,从而消除恶意竞争,成为合作伙伴。双方应该充分利用对方各自的优势,开发更为人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支付工具,创造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模式。如互联网企业拥有电子商务、网络支付、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消费信息,并且拥有专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与传统的制造业、物流业、工商业等大中型企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客户的基础上,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业务的交叉销售。另外,又比如像阿里巴巴等金融企业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信息,而中小企业的信贷相比于大企业拥有更高的利率。而银行又有自己一套专业的风险管理措施,若双方相互合作,则也可以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益。由此可见,只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有机的结合,才会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能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不断的改善现有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平,并不断创新出新的中间业务,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防止更多的客户流失,最终形成新的利润增长极。

(二)重视客户体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从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业务来看,其简易的操作、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快捷的交易流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使得传统银行的客户不断的流失。商业银行若想继续保持现有的客户,就必须高度重视优良的客户体验。改变原有的产品设计思维,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设计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策划营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一是主动的分析客户的存款、贷款、汇款、消费、投资理财等各类信息,从中分析得出客户消费的习惯、支出的方向和投资的偏好,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这些数据来为每个客户量身定做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提供专有的金融服务。二是要简化现有业务的操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不断减少客户的交易成本,做到快速便捷的服务。三是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自身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和网上商城等网络手段,积极开展网络、电子渠道的营销手段,开发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时有效的满足客户需求。

(三)培养适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快速的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银行原有的金融人才已经不能跟上快速发展,不断求变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所以银行更应大量的发掘和培养既精通互联网网络技术,又熟悉银行业务运行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客户的消费需求和交易需求,把客户的新型需求与传统的银行内部流程和管理结合起来,设计出新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第8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我国一些银行开始实行风险经理制,但我国风险经理制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对职责认识不清、管理领域狭窄、风险经理缺乏约束权力、与客户经理的关系没有理顺以及风险经理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各家商业银行近几年陆续推行了风险经理制。风险经理制是通过在各类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经理,实现控制风险目的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也是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质量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经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多家商业银行都推行了风险经理制,各银行在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置了风险经理岗位、明确了风险经理的技术职务以及细化了风险经理的职责,为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风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风险经理制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风险经理的设里没有完全到位。尽管实行风险经理制的银行已经认识到设置风险经理的重要性,也颁布了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但在实行过程中,部分基层行对风险经理的职责认识不足,风险经理除了要履行风险经理的职责外,仍要承担其他的工作,如信贷审查、报表统计、具体的贷后管理工作等。每个支行配备的风险经理本来就十分有限,如果再承担其他的工作,风险管理的质量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风险经理所涉及的风险管理领域过于狭窄。大多数银行设置的风险经理仅仅是业务风险经理,只对部分业务的风险进行管理,如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颁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经理管理办法(试行)》仅针对信贷风险,且重点放在贷后风险的管理上。事实上,除了信贷风险以外,银行面临的风险还很多,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风险经理应该承担起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

3.风险经理缺乏约束权力。在风险监管过程中,风险经理对被监管对象要有一定的约束权力才能使监管行为得到有效的保障。现实中的风险经理只是专业技术岗位,而不是行政职务,只能对被监管对象起到提示作用,而不是强制作用。各银行只对风险经理的工作范围、职责进行细化,没有赋予风险经理任何权力。因此,监管对象对风险经理提出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往往是不予理睬,更不可能加以积极的配合和实施,风险监管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4.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与风险经理制度的目的都是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有时会出现一些矛盾。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风险经理的监管行为与银行客户经理拓展市场存在一定矛盾时,客户经理没有认识到风险经理是在帮助其加强风险防范,认为风险经理是专门来查问题的,只从自身经营和短期利益的角度考虑,对风险经理的监管采取回避态度,风险经理的工作得不到客户经理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经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致使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那里很难获取有关详细的信息,造成风险经理有时候做的工作比客户经理的还要细,有时风险经理发现的问题,客户经理都难以及时意识到。

5.风险经理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各商业银行配备的风险经理基本上是由原来银行的风险管理部付人员来承担,素质参差不齐,而全面风险管理涉及多种风险类型、多个风险主体、多种风险测度方法,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职业化银行风险经理队伍方能担当起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任。此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风险经理资格的认证体系。

二、商业银行培育风险经理队伍的对策及建议

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经理队伍是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1.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风险经理制的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任何活动都蕴涵风险,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员、全行,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文化既包括知识和行为层面,又包括制度和精神层面。知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智力基础;行为文化是风险管理理念、员工精神面貌、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的动态体现;制度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保障;精神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这四个层面互为依赖、密不可分,贯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只有营造了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在全行倡导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经理才有用武之地。

2在银行分设业务风险经理和职能风险经理,确保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在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设置职能风险经理,负责对各业务部门和分行的宏观和中观的风险监控管理,负责对全行的各种风险进行计量、控制和报告;在前台的业务部门和授信审查部门设置业务风险经理,前者主要负责控制操作风险,后者主要负责控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样既保证了风险的全面管理,又实现了银行业务从初始阶段就保持对风险的重视,从而确保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3.协调好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目标。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都应从银行长远利益出发,遵循业务发展和防险管理并重的原则,树立通过风险管理促进发展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各自的岗位和工作环节中。具体来说,风险经理应从银行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对相关客户和市场进行详尽的考察和分析,确定其风险等级,及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为客户经理开拓业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客户经理要及时向风险经理反馈客户的信息,为风险经理的风险评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只要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能有效协调与合作,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第9篇: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具有支付快捷、交易成本低、透明度高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余额宝、网络融资和第三方支付等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造成冲击。

余额宝业务发张迅猛,在2015年净利润高达231.31亿元;阿里小贷类电商融资模式正是采用商户交易数据,整合物流、信息流等信用风险点,提供便捷的网络信用融资贷款。网络融资模式被认为是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外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其目标客户群正逐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等融资领域扩张,挑战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造成冲击。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仅仅依托网点的金融服务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务,将线下业务转为线上业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以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增强现有业务能力,改善业务结构,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要积极开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战略规划、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到客户的个性化设计、服务定位等全方位进行改革,以全新的姿态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应对互联网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战略转型方向: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构筑起了以“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融e行网上银行直销平台”以及“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三平台、一中心”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

农业银行“掌上银行3.0”融入了消费电商和社交即时分享功能,包括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社交等应用。此外,在BoEing核心系统上线的基础上,农行信用卡引入了条码支付、手机POS、电子签名、POS贷、变码支付等创新产品。

北京银行依托与荷兰ING集团战略合作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建立“惠存类、慧赚类、会贷类、会付类”四大产品体系,与腾讯公司合作搭建“互联网+京医通”的创新金融产品。北京银行推出国内首家“竞彩E家”智能网点,全方位整合在线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

三、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传统优势,以网点为依托打造高效温馨的综合服务平台

为了打造规范化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统一着装、使用普通话、使用标准问候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为了进一步优化配置网点资源,分流客户,金融网点开始“减高增低”,就是说减少以办理现金业务为主的高柜柜员、增加办理非现金业务的低柜柜员;同时增加网点自助设备,如自助终端、自助发卡机、ATM、CRS等设备进一步分流客户,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既方便了客户,又减少了前台柜员的压力,以便前台人员节约更多时间处理客户复杂业务,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更优质服务。经过对多家金融机构的网点实际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网点客户分流依然不到位,大厅内等候人员较多,而且很多客户反映等待时间较长,有时客户要等待几小时,给客户造成极大不便。造成客户等待时间较长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堂经理分流不到位;第二,自助设备较少,无法满足要求;第三,自动取款机现金不足,经常出现缺钞现象;第四,前台业务流程复杂,办理业务流程较长,很大程度上造成客户等待。所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显得越发重要。

网点应加快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在巩固存款发展基础上,加大保本理财、非保本理财、基金、贵金属、保险等产品销售力度,积极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方案,满足不同档次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将传统网点转换成客户交流、产品展示、客户体验的综合平台。

(二)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打造体化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