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

第1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摘 要 我国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三农”问题是人民发展事业的核心,农民有丰富的产业了,国家才会变得富强,也只有农民富强了,国家才会变得繁盛,农村的发展稳定下来了,整个国家也就安康、圆定下来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复兴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祖国也是从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前提的,只有从根本上来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才能全面地稳固我们的国家。为了能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农村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并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支撑整个农村的桅杆和途径,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强化农村人民的精神视野,而且还能使广大的农村人民具有强健有力的身体,还能考验出他们的综合素质,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整个农村的氛围更为和谐,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 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大多数农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走进了“小康”的生活里,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喜爱赌博,导致农村文化失去了天然的淳朴风格,严重的会牵制农村的发展,不能有丰富的产业,没了丰富的产业,就不能为此增加收入,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也就瘫痪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再次从“小康”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整个国家也相对其他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想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就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开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陶冶出淳朴的乡土风情。

一、对新农村的理解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房屋建设,新的设备和设施,新的生活坏境,新的民族风俗,新思想的农民。他们组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村走向“小康”的生活,但光有这些空话还不行,还要结合它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农村宽裕的生活文化,然后树立文明的乡土风情,改善农村整体容貌,最后还要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在全国各地盛行,就有一定的广泛性,每个地区它的民族传统体育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也是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国民族体育丰富多彩,既贴近了农民的生活,又深受农民的喜爱,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农民也能很快的接受,从而能够很快的获得推广和普及,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进行体育健身,人民的体质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然后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防止疾病复发的效果,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传统体育,农民的文化内涵也就相对应的得到了提升,更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氛围,在精神面貌上也会改变许多,为每一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有以下特点:从形式上而言,民族体育的风格深受农民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一种乡土气息,而且体育动作相当简单,是农民所能接受的,只要是大家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基本上人人都能参与,不挑场地,也不需要什么专业体育器材。通过这些体育的展开,国家政府也可以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进行相应的扶持,农民群众得到了扶持,从心理上也会得到安慰,这就能促进农民更好的展开体育活动。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的同时,政府也要了解到体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利用好体育爱好者,让体育爱好者来组织体育活动,并积极发挥民族优势。通过一个一个组织,然后在不同的区域内设定多个体育组织机构,再逐渐将其扩大、延伸。也可为体育爱好者创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让某一项体育融入到更多民族和地区,并加强锻炼。然而民族体育也具有遇见性和机遇性,通过遇见发现民族体育存在的不足,并找到其纠正的措施,建立起既满足个人与满足团体的运动机制及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达到与现代体育技能相互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要接受外来文化的传播,走出民族,扩大自己发展,以至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民族体育走向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将进行切磋,然后挖掘出更多的体育传统文化,通过体育组织机构培养出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发展越来越迅速。然而这所有的一切与政府机关的职责和权限是分不开的,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照顾,农民的生活始终是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的,所以政府是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的,要不断地下乡慰问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心里安心、放心、日子过得开心。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我们要把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研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充实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不断地丰富新农村文化,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的品质,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涵养,同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体育项目,扩大对体育领域的接触面,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更好更快。

基金项目:农民体育健康工程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C849。

参考文献:

[1] 赵廷刚,袁金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2] 李爱琴.河南嵩山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赵小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沿革及其发展历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2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全区各镇、开发区和区各有关部门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增强了培训实效,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全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总人数,以及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高技能培训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培训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在推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些新的工作机制,归纳起来有这么“四个机制”: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形成了规范有效的培训机制;三是多管齐下,优化服务,形成了培训转移的对接机制;四是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形成了有力的保障机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工作,也离不开全区从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从事和关心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了我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是到位的,也是扎实有效的;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培训工作树立了信心。所以,我相信,有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有了这些年来初步形成的工作机制,今年我们的培训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做得更好,成效也一定会更加明显。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很重,难度也很大,非凡是对照省、市的要求来看、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熟悉上有差距。从干部层面来看,我们还有部分同志没有熟悉到目前的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最终的要害点是落实在人上,没有现代的农民,就没有我们今后的新农村。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上不愿意花功夫,不舍得花功夫,也不舍得花精力,不舍得花金钱。我们经常讲,熟悉的深度往往决定工作的力度,对这项工作的熟悉不到位,那么这项工作力度也不可能到位。从农民层面来看,有的农民通过教育引导,已经熟悉到在新形势下,要建设新农村,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要加强学习培训,只有学好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创业致富。但是,也有许多农民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思想熟悉。从培训单位、培训机构和参与培训的教师来看,对于这项工作的熟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仅仅是当作一项任务来看待,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去提高培训的效果。二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差距。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没有通过开展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去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设了一些培训班次,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三是培训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深化。我区目前的培训机构、培训经费投入和培训方式都还比较单一,培训机构大部分还只能依托乡镇成校,经费的投入还主要依靠于财政支持,培训的方式也还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多方筹措资金的机制、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和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些,都亟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创新思路,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培训目标任务

今年,我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要按照省、市的要求,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办法,突出重点、争创特色,确保质量、务求实效,努力使培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3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但实际上,由于都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至少还将持续35年左右,以及中国当代城市在全球格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发展不足”,因而,对在现实世界中正艰难跋涉、奋力拼杀的中国大都市,最需要的是理性而科学的认识。

国际大都市推动

“城市群”和“国际化”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纽约、伦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或“波士沃施”(Bos Wash)、北美五大湖这样的世界级城市群,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生产能力、完善的服务能力和连通全球的交通、信息、经济网络为基础,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中心。在都市化进程中,国家间的竞争正在演化为“大都市”与“城市群”的实力比拼,而传统的农业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影响则日益衰弱,可以说“大都市与城市群强则国家强,大都市与城市群弱则国家弱”。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不仅是农业人口巨大、工业经济积累薄弱、城市化水平起点低,同时,与两个世纪前英美那种人口与资源在空间流动上相对均衡、在时间节奏上相对缓慢的城市化模式不同,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快被卷入全球性的都市化进程。在现实中,大都市甚至仅仅是一个招牌,都有利于聚集人力、经济与文化资本,给城市本身带来“人气”、“财源”或“城市形象”一类的“象征资本”。根源在于,在都市化进程中,“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其对城市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尽快地扩展与升级,因为城市的空间越大、功能越全、影响越大,就越有利于全球优质人口、资本与文化的集聚,以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都市化”与“国际化”如影随形。当代大都市无一不是国际化的产物,中国的国际化重任必然要由率先发展、与世界城市差距较小的大都市挺身承担。这是国家在2005年明确提出“城市群”战略之后,2007年又将“国际化”纳入最高战略体系的根本原因。

大都市和农村并不对立

农业和农村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敏感的一根中枢神经,也是一些人批判和否定大都市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在都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农业经济的“破产化”、农业文明及其价值理想的“消失”,使人们把“大都市”与“农村”对立起来、甚至产生城市化导致了“伪新农村”等偏颇认识和抵制情绪。

这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因为它只看到了城乡之间在人口迁移、资源分配、文化消费等方面的矛盾,而没有看到大都市在更高的历史层面为综合解决城乡矛盾提供的重要理论资源与先进实践框架。首先,以中国最头痛的人口问题为中介与桥梁,都市化进程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人口的结构性转型。其次,以先进的经济要素与生产方式为学习、模仿、追求的对象,大都市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小城市经济、乡村经济的升级换代与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再次,作为人类文明与文化实践最高成果的都市文化,在推动传统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现代转换,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使城乡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也一直承担着主导性的作用。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不是远离大都市,而是如何更好地接受都市化进程的影响与辐射,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如何看待“国际大都市”

真正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并不是“国际大都市”或其他什么类似的概念、口号,而在于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化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城市发展模式可用芒福德的“罗马化”来概括,即城市什么都要最大,比如要有最高的大楼、最大的百货公司、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很多城市为了追求最大,完全不顾城市的承载极限和普通市民的感受,使我们的城市始终处在一轮比一轮更激烈的“城市”中。

只要这种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管过去打着“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的招牌,还是现在打着“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或“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旗号,结果都是“换汤不换药”。

大都市在集聚人力、资本、文化等资源的同时,必然进一步激化或加大城市与乡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矛盾与差距,由此导致比一般“城市病”更严重的“都市病”或“城市危机”,它们直接表现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居住、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方面,这是“逆城市化”在中国很有市场以及声讨“国际大都市”的根本原因。

在当下最关键、最首要的是树立一种正确的城市观或都市态度,无论人们情愿与否,由于“大都市”与“城市群”集中了全球、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本,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最真实的现实背景与最有力的支撑系统,甚至说,无论是当代中华民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存与进步,还是中华文明对未来的人类世界做出什么贡献,在实际上也主要取决于中国“大都市”与“城市群”能否实现科学发展。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者以“十二五:聚焦中国城市化质量”为主题,就如何提升中国城市化质量与品质,如何减少或避免各种城市化病,如何解,决“半城市化”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4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结合以往经验,一地的城镇化,似乎总是难逃“跃进”窠臼,解决了土地的转换却没能妥善处理好人的“城镇化”,当地票制度的概念刚被提出,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曾一再强调“大头给退地农民”,“让农民带着财产性收入有尊严的进城”。

“地票”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审核产生的指标。地票经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可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纳入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计划。

从制度提出时起,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其提出赞许,即使到了今天,他们也仍然认为重庆的地票制度是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一次良好创新。不过同时也表现出担忧,如果地方政府假借农民的名义,整理土地拿去交易,实际上农民还是被动的出让土地。此后,确有调查者发现,重庆地票交易背后的收益分配并不明晰,即使在“中国地票第一村”的江津区李市镇孔目村,也同样出现退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款远没达到规定标准的情况。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重庆地票制度设计者之一、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悦。

《新理财》:结合地方实际来看,重庆推行地票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推广意义是什么?

陈悦: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山地结构,使得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布局相当分散,增加了配套设施建设的数量和使用成本,也增加了村庄道路等公共占地,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生态用地,分割了农业用地,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加,重庆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民宅基地出现大量闲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票制度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区确定开发强度和发展方向。在现有人口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下,如何通过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引导经济发展重心和人口分布向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集中,将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要研究的重点课题。除了制定差别化的财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外,探索以地票交易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远距离、大范围的统筹配置建设用地,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保护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统筹区域发展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新理财》:施行地票交易后,在收益分配上,重庆市政府多次强调“大头给退地农民”,在现实中,农民拿到了哪些“大头收益”。

陈悦:农民获得的利益是综合性的:一是农民家庭的富余宅基地复垦后形成的地票,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了直接的财产收益。在扣除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测绘费、农民新居建设费及搬迁补偿费、交易相关税费等成本后,通过招拍挂溢价部分,按照农民家庭宅基地和村集体使用的建设用地两种情况进行不同的分配。宅基地形成的地票净收益的85%分配给农民家庭,15%由村集体统筹使用;集体使用的建设用地形成的地票净收益全部由集体统筹使用。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小区的环卫设施、文化设施、污水垃圾收集设施、水电气讯配套设施等全部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配备,使农民旧房换新房,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具备了物质基础;三是宅基地整理形成的耕地或林地,由原住农户承包经营,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承包地数量,为其扩大生产、增加农业收入提供了保障;四是村集体的地票收益用于建立农民社会保险和发展公益事业,使农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新理财》:有业内人士研究认为,即便在地票制度下,城镇边缘居住的农民的土地仍然面临着以很少的补偿被征用的威胁。地票制度也不能解决土地资源过分分割、农业投入低效、资本匮乏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问题。

陈悦:地票制度是在不突破现行所有制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以证券化的形式和内涵两费,即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使得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了空间流动性特点和资产化特征,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上转移、价值上放大、性质上转变,缩小了城乡土地价格的剪刀差,使农民家庭使用的宅基地和村集体使用的建设用地真正成为可交易的资产,为村集体加快原始积累、农民家庭提高财产性收入创造了条件。因此,地票交易对边远落后地区农民家庭提高土地收益的意义远远大于城市近郊地区的农民,重庆地票产生的地区也主要在边远地区农村。城市近郊地区农民征地拆迁补偿不适合采取地票方式,而应当通过宗地交易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或拆迁补偿方式的调整来解决补偿过低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与此相适应,必然带来相关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理应随着经济活动重心转移而转移,随着人口转移而转移。这既符合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为数巨大的农村土地,不纳入统一市场进行城乡资源统筹配置,必然带来一边是工业发展城市扩容大量占用耕地,一边是广大农村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道路等基础设施分割农用地等问题。农村建设用地以地票方式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置换,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一方面农村闲置土地有序退出,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浪费问题,通过整理复垦实现农用地集中连片;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在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增加,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有效调剂了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重点开发区与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

第5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现实意义 有效性 兴趣点

如何学好历史?我认为只有把握好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抓准历史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

一、关注当今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历史教师必须摈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首先,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任何否定民族交流历史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例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政府与西藏关系时,点出明朝政府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等等,用这些事实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教师可用报纸等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的西藏“3·14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达赖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其次,要注重历史教学与国际国内时事的结合。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的时期,他们关注的事情范围比较广,但是,由于他们学习压力较太,业余时间较少,无暇透析现实生活中的深层问题,这就为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空间。为此,教师要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及时将有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例如,在讲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在剖析危机的原因中,要突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那次经济危机是以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的股票暴跌为标志的。

接着,话题一转,讲到现实生活中来:当今的物价上涨特别是油价上涨,股票、基金暴跌,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中国是否因此引发经济危机?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后强大起来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再次,还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这一内容时,不仅强调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点出各朝代的赋税制度,然后顺势讲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三农”是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民生问题引起以人为本的当代政府的极大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当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哪些重大举措?学生会列举如:2006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学就是情境的教学,丰富的情境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

二、引入乡土史实,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发挥这一功能,仅靠课本内容是不够的,应将本地的一些乡土史实融合在教学中。例如,提到,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军阀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指出其历史局限,也肯定其历史功绩而中的昆仑关战役,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通过讲述,让学生对抗战史实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6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1995年,张海霞与丈夫创立湘潭步步高有限公司。经过16年的发展,公司从单一的小店到大规模的量贩广场,由大型连锁超市向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购物中心,成为拥有超市、家电、百货,物流等多业态的大型商业集团,并成为中国优秀的零售企业和中国民营连锁超市企业首家上市公司。目前步步高拥有门店180余家,员工近6万人。2007年开始稳居湖南省零售业冠军,并连续6年跻身全国连锁百强、全国超市百强企业。不难想象,一路以来创业和发展的艰辛。海霞说:“自主创业成就了我的梦想,丰富了我的生活,也给我带来了高尚的快乐。”

而能够丰富她的生活,给她带来快乐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爱好――摄影。

发现美的过程就是快乐

摄影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一个看似普通的物件,一些我们没留意的场景,由于摄影师独特的角度、专业的用光和巧妙的构图会使某个瞬间定格成震撼心灵的永恒。

以前,欣赏照片时海霞只会觉得这张照片拍得好看。往往因为不是亲身经历,无法体验它的乐趣与真谛。平时看到一些好的场景,也没能及时记录。

2007年的时候,在同事们的鼓励下,海霞第一次拿起了单反相机,瞄准目标后,她试着按下了快门,那“咔嚓、咔嚓”的声音竟是如此悦耳。浏览着那些瞬间,她突然发现摄影原本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便就下定决心踏上这条寻找美的道路,开启更美好的生活。

也从那时开始,无论在异国他乡的肯尼亚大草原、还是冰天雪地的亚布力滑雪场,她总要将手中的相机捕捉眼前的每一道风景。有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摄影角度,她整个人竟然躺在半米深的雪地里,一动不动地拍上几十个镜头。

2010年年底,公司摄影协会将海霞拍摄的照片结集成《海霞看世界》,其中选取了异域风光和在非洲肯尼亚拍摄的野生动物。这些照片都是她在国外商务考察途中拍摄的。“每次从国外回来,与家人和伙伴分享自己的收获时,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欣赏照片。后来,她便试着在公司摄影协会网站刊登了几组照片,有的同事觉得像明信片上的,竟打听到底是不是我拍的”,她如是说到。

“海霞,将这些照片结集成册吧!” 渐渐地,这种声音多了起来,于是在大家的鼓励下,作品集《海霞看世界》诞生了。她说:“其实,谈不上‘作品’,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纪实,记录了我的发现、记录了我的步履。当时眼中的风景真的很美,只可惜摄影技术没有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水准。相信,今后我一定会拍出更好的作品。”

海霞觉得,摄影是一件享受快乐的过程,而与朋友分享会使快乐成倍扩大。实战经验对于摄影技术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多琢磨、多实践才能积累经验, 现在,她对摄影的热情有增无减,也得到了亲朋好友,尤其是丈夫王填的支持。“其实,学摄影我也刚起步,算不上专业。尼康D3X连同好几个镜头对于女子而言,很沉。每次出门,我都要考虑再三。是老公在关键时刻替我作了决策,坚定的将摄影包搁在了自己的肩头。他的理由是,努力多一点,快乐多一些。”

人在旅途,行者无疆。海霞真切地体会到在旅行中充实自己、感悟人生是如此的美好,而记录和珍藏当时的发现与情感更是一种幸福。在照片中,她看到笑容从身边漾开,快乐在传递。她将用镜头更多、更好地记录身边的感动。

财富不是福利而是责任

对于如何看待财富,海霞有一个座右铭:要把财富作为自己施展才能、奉献社会的物质条件。她说,财富对于她来讲,已经不是福利,更多的是责任。给予源于使命,奉献来自爱心。张海霞热心公益事业,作为湘潭市的“爱心大使”,灾区捐款、爱心助学、支持新农村建设,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创业至今,公司为扶贫赈灾、希望工程、农村修路、扶贫济困捐款捐物逾千万元。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更是一件幸福的事。”张海霞说。从2002年开始,她每年捐助10名优秀贫困学生,让他们能够圆上大学之梦。2007年,听说公司有10多名员工的子女考上大学,正因家庭经济困难犯愁时,她马上给每人捐助学费2000元。此后,步步高的困难员工子女考上大学都会准时收到“步步高员工子女助学金”。创业13年来,张海霞以私人名义相继资助了近百名优秀大学生、几十名中小学生和“春蕾女童”。2007年,她将自己陆续资助的贫困学生组成团队,取名为“鸿雁之家”,在寒暑假安排学生相聚,为他们提供交流成长心得的平台。每次到北京或其他地方,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去学校看望那些受资助考上大学的孩子。

对海霞而言,快乐和幸福无处不在。她享受工作、幸福生活、乐于助人,并把这份快乐和幸福蔓延开来,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7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传递健康饮食文化:

安全、营养、均衡

记者:作为一名位列全国前列的食品企业的掌门人,您是如何看待食品行业发展的?如何理解永达食品集团安全、营养、均衡的饮食文化?

冯永山: 食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持续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证食品安全的重大挑战和压力。

永达食业集团的饮食文化是:安全、营养、均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是食品的前提,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营养,营养是食品的基础,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全面补充、均衡营养是膳食重要的原则,是消费者的健康保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营养、均衡将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记者:永达集团是“中国肉类食品行业五十强企业”、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企业”、“农业标准化国家级肉鸡养殖示范区企业”,面对这么多的称号,与其他企业相比,您觉得永达集团较快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冯永山:永达集团能有今天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起步早,发展基础好。1988年,我国很多地区还未开始发展肉鸡工业时,永达公司便已开始起步发展肉鸡产业。如今,永达集团地域横跨鹤壁、安阳、郑州、洛阳、信阳、济源等地,占地7800亩。集团下辖19个分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5亿只,存栏种鸡245万套,孵化能力1.7亿只,饲料加工能力100万吨,出口产品7万吨,速冻调理产品4万吨,生物骨素产品1.5万吨。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记者:食品安全问题大如天。作为鸡肉食品全产业链的企业,永达食品如何保证各个链条的食品安全?

冯永山:永达食品从种鸡饲养、雏鸡孵化、饲料加工、商品鸡养殖,到屠宰加工、熟食生产、冷藏配送、商业连锁、出口贸易,从源头养殖到终端专卖,形成全封闭的鸡肉食品产业链,运用先进技术进行鸡肉食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营养、美味的鸡肉食品。成品从工厂到销售终端实现冷链配送。

公司还建立了整个产业链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进而使得最终产品具备安全的回溯追踪能力,实现了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证。

记者:公司率先在全国肉类行业中建立了“疫病防控、药残监控、产品质量保障”三大体系,具体工作中,这三大体系是如何保证实施的?

冯永山:这三大体系被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为“肉类出口企业食品安全三大保障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从源头抓起,在种鸡饲养、雏鸡孵化、饲料加工环节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控制疫病及药残,而重点控制在商品鸡饲养环节。对于商品鸡饲养场(户),公司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鸡苗、统一供饲料、统一供药品、统一防疫程序、统一回收屠宰”,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22个配送服务站,为场(户)提供饲料、药品的供应和技术服务。肉鸡饲养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全部来自于公司的饲料厂生产,饲料营养师监控饲料的配比与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商品鸡场,实行工厂化饲养管理,实施标准化饲养和卫生防疫程序,鸡舍的通风、取暖、湿度、温度、供料、供水等实行程序化控制,从根本上保证了肉鸡的无公害品质。

质量保障体系上,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建立实施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加工标准操作程序(SO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各食品工厂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危害分析,设立关键控制点,完善在线检测、品质溯源和召回流程,层层把关,严格检测,实现了食品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化。

药残监控体系,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建立起现代化的化验检测中心。公司检测中心拥有6个化验检测室(食品化验室3个、饲料化验室2个、禽病化验室1个),能够进行疫病检测、药残检测和微生物检测,检测中心通过了ISO/IEC 17025体系的认证,被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定为禽肉及其制品指定检测机构。

独具特色的鸡肉食品产品链

记者:近年来,公司一直不断开发鸡肉食品产品链,开发了不少新产品,主要产品有冷冻、冰鲜、速冻调理、面食、鸡肉熟食、方便菜肴、生物骨素、出口熟食等8大系列730多个品种。公司开发新产品的标准是什么?

冯永山:我们开发新产品的标准是秉承“提供健康美味食品,创造轻松快乐生活”的使命,坚持以安全为要务,以美味为核心,以营养为目的,以方便为追求,提升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院校密切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食品研发平台,努力围绕鸡肉做研发,围绕美味做文章,围绕骨素调味道,围绕方便做服务,通过应用新技术,采取新工艺,从而研发出品类丰富、品味绝佳、品质优良的高标准鸡肉美食系列食品,形成独具特色的鸡肉食品产品链。公司开辟了鸡肉涮食新时代,研发的鸡肉卷类产品解决了鸡肉长期以来只能烹煮而不能涮食的行业难题。

记者:近年来,永达食品不仅得到了普通消费者的认可,而且成为了中国航天专用食品。您认为公司产品获得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冯永山:近年来,永达集团与国家航天员中心食品研究所、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协力研发新产品600多个,工艺改良项目378项,自主申请专利185项,获得授权专利107项。公司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重点协作单位。

永达食品先后随“天宫一号”、“神八”、“神九”、“神十”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食品。今年“神十”,永达食品自主研发的两个类别、14个品种,被选为航天专用食品,这些食品能够在高速运转、震动、失重的条件下,卫生指标不发生变化,保证产品质量营养平衡。

推进养殖小区建设,致富农民

记者:2009年公司创新思路,探出了“政府、农户、合作社、金融、担保、保险加龙头企业”的“6+1” 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如何运作的?

冯永山:这种模式不仅替代了千家万户的传统散养方式,推动肉鸡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同时也帮助广大农民通过养鸡创业致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公司成立了鹤壁市永达标准化养鸡农民专业合作总社,与鹤壁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财达农户贷款担保有限公司,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在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向公司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农民通过建小区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记者:对您来说,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富民工程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冯永山:让农民小康,让人民健康,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富裕生活是标准化养殖小区富民工程的最大意义。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富民工程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安全放心的食品原料。

建立终端市场,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永达公司在全国拥有“永达放心鸡”连锁店150多家。在国内市场,永达食品畅销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1000多家分销商、20多万个终端售点。公司是肯德基、麦当劳、小肥羊、海底捞、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国内知名连锁企业的重要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南非、中东、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冯永山:下一步,公司将继续积极研发新品种。将公司食品做成熟食,消除中间环节,直接上餐桌,建立终端渠道,实现产业升级。

公司未来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是向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发展。在鸡肉食品加工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生物现代技术的应用开发,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功能食品、天然调味品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优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品结构向更高品质、更加安全、营养健康、风味多样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使永达成为禽类第一品牌、国内最大的禽肉食品加工基地,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在面食加工领域,加大水饺、汤圆等产品开发生产。在方便菜肴领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协做,开发航天食品,提升充氮保鲜技术应用水平。在生物工程领域,开发天然、安全、营养调味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在销售终端渠道,坚持“出口、内销并重”的准则,打造市场营销网络。在国内市场,以商超、连锁专卖、快餐企业、速冻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通过直营和分销进行精耕细作,实施“渠道下沉、直控终端”的终端营销战略。在国际市场,稳定日本、韩国市场,继续开拓南非、中东、东南亚等市场。

第8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 挑战;生存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009-02

网络媒体集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并加以优化,从而在传播速度、信息量、覆盖面、互动性等方面都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对纸媒体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纸媒体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如何生存?是每一位报人所关心的问题。

1 “狼真的来了”

“狼真的来了!”一些传统媒体的人士这样形容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在其《纸媒体还有明天吗?》一文中大胆预言: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媒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9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1]

对于报纸灭亡论,笔者不敢苟同,但狼的确是来了。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时候显示: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2009年7月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46%),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短短的10年时间,网民用户增长迅猛。笔者曾做过一份调查:石家庄市在2000年的时候,加入互联网的家庭还寥寥无几,不足10%,而进入2009年,80%~90%的中青年家庭都加入了互联网的行列,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更快,发展比例更高。10年间,弹指一挥间,互联网已经占据了城市的阅读空间。拿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情况看,2000年,都市类报纸总和在城市的订阅率能达到30%,近几年,订阅率逐年下降,目前都市类报纸总和订阅率能达到26%已经很不错了。就农村市场而言,互联网也正在占领市场。2000年的时候,在农村基本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而目前,在石家庄周边县的农村,3%~5%的家庭已经连上了互联网,个别发展比较好的乡镇,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10%。而这个不完全统计数字,恐怕在发达地区会更高。今后,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

2 纸媒体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狼来了,纸媒体还有没生存空间?笔者认为有!网络媒体的发展,肯定对纸媒体有很大的影响,但纸媒体有它的优点,有它的生存空间。

就历史发展情况看,最早广播出现的时候,有人说广播会替代报纸。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又有人说电视会替代广播。如今,又到了网络时代,又有人说,传统媒体必将会被网络媒体取代。但实际上,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广播,看到报纸、电视。而且不少电台的日子比报纸还好过。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大学没有电视,大学生基本上人人有一台收音机,大学生和司机及边缘山区的农民就是电台的忠实听众。进入21世纪,大学宿舍虽然有了电视,甚至有了互联网,但是基本上人人还有一台收音机,以便睡觉前用。对于司机而言,开车听广播还是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而对于广告收入而言,电台近年采取了专家与听众互动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医疗广告,仅医疗广告这一块儿,年收入就不菲。有听众,有收入,就有生存空间。

拿纸媒体而言,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很忙碌,都很累,回到家一般都想休闲、放松一下。而浏览网页需要开机、搜索,需要坐着,这些看似小事情,对于忙碌一天的人们来说,就是大事情了,他们坐了一天,或站了一天,或开了一天的车,就不愿意再坐在电脑桌前了,再费脑筋去搜索他们想看的东西了。而报纸、电视里的编辑、编导都把每一天的重大新闻进行了搜索和整合,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就像学生不愿意自学,愿意听老师讲课一样,省事儿。读者更愿意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看报纸,看看电视。为此,笔者认为纸媒体未来的生存空间为:厕所文化、餐桌文化、睡前文化、旅途文化等等。

从纸媒体的订阅量上看,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都市类报纸订阅率高,然而在城市目前只有26%的订阅率,在农村恐怕连3%都不到。经济类报、党报在农村订阅率更低,一个村只有一两份经济类报纸或党报。对于农民报、科技报而言,订阅率高的省份也就十几万份。拿河北省而言,6800万人口订阅十几万份报纸,按一家5口人

计算,户均订阅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多。可想而知,纸媒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办报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去发展壮大。

就公信力而言,无论是读者,还是广告商,都认为传统媒体比网络媒体更有公信力,尤其是广告商更愿意在传统媒体上投入。网络论坛上的一个帖子为何能引起轰动,是因为有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参与,共同轰动起来的。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参与,一个帖子很难达到轰动效应。所以纸媒体应紧紧抓住这一点,狠抓新闻的真实性,减少花边新闻,杜绝虚假新闻,时刻保持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

3 纸媒体如何挑战未来的生存空间

纸媒体要想挑战好未来的生存空间,首先要弄明白纸媒体与网络媒体有哪些优缺点。知彼知己,取长补短,方能取胜。

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在这几个方面,纸媒体不能与之抗衡。但纸媒体有自己的优点,公信力强,有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可以在深度上做文章,可以在“独”字上找卖点,可以凭借网络延长自己的触觉,使纸媒体的策划报道变成受众最需求的商品。

第一,加强策划,做好深度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信息时代,信息以爆炸方式增长,注意力是稀缺的,从而成为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 说,“注意力”是“虚拟经济的硬通货”。[2]如何利用纸媒体的力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将其顺利转换为价值,是每一位报人应关心的重点。网络的优势在快,在信息量大,但是在深度报道方面,与纸媒体比较而言,并没有自己的优势。就目前情况看,网络媒体由于受人员素质、成本等的影响,在深度报道上还欠火候,他们的深度报道多数是转载纸媒体的,尤其是专业纸媒体的报道。为此,我们必需在深度方面做文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拿农业报道而言,河北科技报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报道,积累了较深的功底,网络上刊登的农业方面的深度报道多数是转载各地的科技报,自己的东西非常少。 拿新闻报道而言,去年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地震发生后,搜狐网很快刊登了汶川地震的消息,随后各网站报道了不同时段的地震情况。在迅速、快捷这方面,报纸已经无优势可言,但是,一些纸媒体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深度报道的优势,亲临地震第一线,报道了一些地震来临后的感人事迹、救人场面及媒体当地的互动情况,吸引了众多读者,找到了自己的卖点。一些业内人士说,纸媒体逐渐向深度报道方向发展,而网络在向消息、娱乐方向分化。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第二,在“独”字上下功夫。独家新闻,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有没有网络媒体出现,做好独家新闻的报道,是各个媒体一直公认的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只不过,在网络这个“第四媒体”冲击市场的今天,谈这个话题更为重要。为何都市类报纸在逐年下降?为何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出现下降?就因为都市类报纸60%~70%的内容为网络文化或网络新闻,有时这个比例更高;就是因为电视上新闻多为旧闻,多数在网络上已经看过。

纵观目前新闻报道而言,多数媒体为上新闻,从政府部门获得的信息源的比较多,报道的都是政府召开的新闻会或政府通知的其它活动,少有从基层发现的鲜活新闻报道。这样就会造成报道的雷同。在报道雷同的情况下,纸媒体与网络媒体毫无竞争力可言。可喜的是一些纸媒体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河北青年报今年在城市各个社区招聘了100名社区特约记者,以更快、更新、更全地发现、社区新闻。河北科技报这两年也在扩大自己的新闻队伍,在全省组建了100多个报友会,每个报友会最少由十几人组成,他们活动在基层,能够及时、快捷地基层新闻,能够在基层宣传科技报,为科技报抢到独家新闻、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三,加强纸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改善传统报道手段,实行报网合作。有人说网络与报纸是极佳的拍档,这一点笔者非常认同。 虽然大众传播市场不断被再分割,再分配,但是报纸目前仍占据着它应有的席位。面对强大对手――网络媒体的崛起,正视21世纪网络新闻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来壮大和完善自己,把报纸和网络融为一体,使报业获得新生。

据美国报业协会一份题为《寻求成功的协作》报告称:如今,2/3以上的美国报纸在互联网上都有自己的网络版,它们在网上的成功业绩已经成为传统报纸一个强有力的补充。美国市场情报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发现,美国排名前40位的报纸中有39家报纸已经整合了宽带视频内容。美国报业协会会长、首席执行官约翰斯特姆说:“互联网是传统报纸极佳的拍档,它是我们这个行业自然的延伸。它使报纸拥有最广阔的空间,使它更加直接,更加便捷,并且扩大了受众群。” [3]

实际上,国内的报业早已身处数字化的变革中,新华社的报纸较早地开辟了网络版,并于十七大期间推出了手机报。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5日成立了数字化报纸实验室,标志着数字化报业在中国拉开大幕。截止目前,我国多数市级以上报纸都有了网络版。

纸媒体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笔者认为,纸媒体与互联网的拍档不是简单的报纸复制,建立一个网络版,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的长处,做好纸媒体与网络读者的互动,让互联网成为报纸的一个空间,以引起更多的读者关注纸媒体。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崛起和大范围的普及,各类网络论坛、BBS、个人博客上的网络评论及数量巨大的新闻跟帖,使网络民议所具有的优势日益明显,网络民议以其迅速、尖锐、互动的特点,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力量。可喜的是如今一些纸媒体已经看到了这一互动空间,并摸索出了不少做法,值得借鉴和拓展。河北新闻网开通的民生投诉、燕赵都市报开通的民生论坛,河北科技报开通的科技110及短信平台等,都是为大众提供的一个与媒体交流的平台。报纸刊登一些关乎民众的文章后,同时开辟论坛让读者讨论,随后再将读者讨论的精辟观点给予刊登。当然,纸媒体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获取新闻源,提高纸媒体的可读性。通过纸媒体与网络的拍档,通过互动,就引起了报纸与读者的共鸣,再加上纸媒体的权威性,读者的关注度就会更高。

进一步而言,纸媒体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实现动态信息传播。记者在采访时,就要将纸媒体与自己网络结合起来,不仅要采访纸媒体的所需的内容,也要采访、制作自己网站需要的形式,将文字见报,将制作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多媒体新闻见网,作两手采访。这样就可以延长了纸媒体的触角,拓展了纸媒体的发展空间。当然,加强纸媒体的投入必不可少。

纸媒体与互联网的拍档还应当体现在广告的策划上,要努力加强纸媒体与网络的互动,实施报网融合发展战略。一是进行报纸广告经营与报纸旗下的网站进行互动,将报纸广告的权威性和网络社区营销的精准性结合,扩大广告的覆盖面,提高广告的叠加效果和综合效益;二是纸媒体要加强与网络技术运营商的联合,把报业的内容优势、广告需求和技术运营商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用新技术拓展报业广告的发展空间和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3G时代媒体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之路.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中国报业.第247期:35.

第9篇: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范文

记者:王院长您好!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近2/3的国家,如何发展好山区的生态建设、产品开发,把山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沟域经济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请您谈谈什么是沟域经济,它的概念、内涵、以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王有年:好的。“沟”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字义为“一般的水道,或者人工挖掘的水道。”而古代《说文》中对“沟”的解释更为具体,即“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域”的基本字义为“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或者泛指某种范围。”“山沟”是指山区雨水汇集流通的路径。“沟域”是指直接贯通沟的组合。“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地理空间,以内聚力发展变化为基础,实现山区增长极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相互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沟域经济”是在探索北京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结提出的。《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构架,为落实这个规划,北京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相关文件,将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和平谷等五个区县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通过增加地表水源、林木保护等生态方面的评价指标,把生态优先摆到了一个特别重要位置。这既为山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过去,以资源开采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地区,承受了产业转型带来的地区经济受挫、农民收入下降、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等不利影响,也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共存、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同时,市委、市政府从宏观上总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一揽子“绿山富民”的政策,山区生态涵养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别达到70.5%和63.6%,与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2.6%和11%。二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山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分别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产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已有70%以上的固体矿山关闭,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旅游已逐渐成为山区的主导产业,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占10个远郊区县总量的80%以上。四是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08年山区人均纯收入达9248元,同比增长12.3%。

由于山区生态环境变美、山区农村变美、山区农民文明程度提高、山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保留、完善和传承,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提高、对自然休闲的消费需求增长,推动了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区县由农民自发搞民俗旅游接待村,发展到集中连片式发展,并对特色民俗旅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挖掘文化元素,加以包装宣传。如怀柔区不夜谷、房山区十渡、密云云蒙风情大道等,逐步形成一个成规模、有特色、上下游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产业带,从而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雏形。同时,部分区县已经认识到这种山区发展模式必将成为解决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共存的突破口,尤其是门头沟率先提出发展“沟域经济”的概念,并将全区山区划为十八条沟,分四种模式进行打造,其成效正在不断迸发出来。目前,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已呈燎原之势。至今七个区县已有近70条沟域完成或正在进行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还有29条沟域的规划正在编制。这些沟域在山区占据很大比例,共有739个行政村、17.3万户46万农民,沟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据统计,2009年北京投入3.5亿元到沟域经济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园、休闲娱乐、民俗户改造等上百个项目。北京沟域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2008年6条示范作用的沟域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2008年雁栖不夜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00元,同比增长12.9%。

“北京沟域经济”可以说是在北京城市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生态沟域经济,主要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其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优先。“沟域经济”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立足首都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与服务产业,以涵养保发展,以发展促涵养,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山区开辟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生活丰富。北京市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0美元,市民总消费水平在上升,休闲旅游消费在增长。沟域经济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对沟域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对村庄进行科学布局,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变农业产品为旅游产品,变农业园区为旅游园区,变生活资料为旅游资料,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了市民生活。同时,农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观念更趋于城市化,市民与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生产集约。立足于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沟域经济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以沟、谷、川和公路沿线、河流沿岸为依托,吸引产业集聚,采取集约化经营。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商务会展物流业等生态友好型新兴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新发展格局。四是规划先行。沟域经济以统一规划为先导,利用资源优势,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打造。沟域内的各项建设项目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依法有序进行。五是农民主体。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山区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建设沟域经济的主力军。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试点沟域内的各项工程,优先农民干;社会力量参与的,也要把吸纳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六是政策集成。充分利用现有小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十百千”工程、生态搬迁等政策,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创建、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工作统筹考虑,搭建沟域经济发展平台。七是文化创意。运用文化生产力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融入文化创意,升级特色农产品价值,拓宽销售渠道,克服农产品季节性强、产品单一的弊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整理、传承民间各类传统艺术活动。培育发展特色艺术品制作,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八是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功能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实现山区与城区优势互补,实现山区与城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协作,共同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山区县之间的产业互补和整体发展;加强与城区乃至国内国际的合作,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沟域经济是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高效富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形态,是凸显首都资源特色的经济形态,是点线面协调、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形态,是服务首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经济形态。沟域经济代表了北京山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记者:正如您刚才谈到的,沟域经济已经在山区一些地方蓬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回顾总结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它所具有的特征又有哪些?请您谈谈。

王有年: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绿色是山区的主色调,是山区的生命线,是山区最大潜力所在。成功的沟域都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如长达15公里的怀柔区雁栖“不夜谷”,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沟域内的拦沙坝营造出水景观,村庄和餐饮点普遍建起了小型污水处理厂,山路两侧林木郁葱,一沟清水常年流淌,近千盏太阳能灯照亮山区的夜空。沟域内涉及5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以及周边神堂峪、莲花池两个风景区,设有自然生态区、红螺文化区、休闲垂钓区、长城文化区、度假养生区、旅游运动区,还汇集了川谷、山吧、劳模山庄等108家休闲度假场所和480多户民俗旅游接待户。游客在此不仅可以西线玩水、东线游山,还可品赏“虹鳟鱼”、“栗子焖肉”等民俗特色菜肴。2008年,“不夜谷”共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年创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以点成线、以线带面,融合发展。沟域经济的发展与演化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以当地某一特殊资源为依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逐渐形成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一,是都由若干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如雁栖不夜谷内及周边有红螺寺、雁栖湖、古长城等景点,有山吧、那里、山野度假村等餐饮住宿点,有官地、神堂峪等民俗旅游村;妙峰山玫瑰谷有春季盛开的高山玫瑰、有闻名华北的香道庙会、有高品质的樱桃谷、有青少年教育基地龙凤岭水保科普馆。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二,是沟域内都有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连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如昌平以兴寿镇区麦辛路为主线,形成带动5个乡镇发展草莓产业的区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4500亩,日光温室近2000栋,一季能收获250万公斤的草莓,昌平草莓80%用于销售、15%用于采摘、5%用于深加工。农民种植草莓每栋温室每年总收入在2.5万元到3万元之间,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三,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互动、互促和融合,吸纳就业能力强,成长性好,潜力巨大。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面向首都市民,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开发特色手工艺品。如怀柔东帽湾的西洋参与各类采摘观光园,积极向第三产业延伸,发掘第一产业的旅游观光功能,提高产业效益,吸纳农民就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平谷的圣林干花、昌平的卉隆干花、门头沟的玫瑰精油等,对农民技能要求不高,市场好,前景大。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开展农村工业旅游。密云、房山等区县把葡萄酒的生产加工过程向游客开放,办起酒堡,受到游客欢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在建设模式上,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聚集人气。“统一规划”指由沟域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对沟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方向、外观风貌等,进行科学规划。“政府扶持”是指:由政府集成市、区县财政和部门资金,集中投资建设的道路、造林、水利工程等村庄基础设施。“集体搭台”指:由所在村负责规划与实施村庄改造与产业发展,发动与培训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建设。“农民主体”指:对农户发展产业、改造房屋,以农民投资为主,政府和集体主要是服务引导,有条件时给与扶持,如樱桃沟村和官地村,对农民改善住宿接待条件翻建房屋,集体按户给与少量引导性定额补贴,投资主要由农民自己筹集。“社会参与”指:对沟域内有带动力的产业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吸引社会投资者以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参与建设,如斋堂川古村落建设、汤河司马台紫草香堤,都以合作形式引进了社会资金;雁栖不夜谷沿线108家休闲度假场所,总投资6.5亿元,其中90%均为社会资金。事实表明,山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所蕴藏的商机对社会力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社会力量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了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的步伐。

第四,在内涵开发上,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它能够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科技性,许多好创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创意农业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去积极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成功的沟域都实现了文化与科技元素的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创意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火盆锅盛宴;密云、怀柔等区县以“玉米迷宫”为主题开发多种休闲和旅游产品,产生的直接收益约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斋堂镇挖掘京西古商道、驿站文化,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的探秘者。

第五,在市场营销上,突出特色,打造北京沟域品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多样化,品牌已成为生态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沟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旅游人才培养,努力形成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一是产品具有独特创意。平谷区大华山镇泉水峪村培育出生肖桃、奥运福娃桃、美人桃、寿星桃四个系列的个性化大桃,这些造型各异的艺术桃不仅好看,价格也要比一般桃高出2至3倍,寿星桃的价格更可达到十几倍。二是挖掘特色资源。如渤海镇的"栗花沟"以明代板栗做品牌,打造怀柔特有的板栗文化,将渤海镇三渡河至渤海所一线的沟域经济带,打造为发展板栗、核桃,重点培育南果梨等果品的重要基地,并在沟域两边建设绿化、小品景观、湿地公园等观光工程,满足游客娱乐休闲。三是注重推介宣传。如怀柔琉璃庙镇利用节事活动扩大宣传,提高影响力。先后通过申报崎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敛巧饭”民俗文化节、全国场地越野车锦标赛和鬼谷文化节等活动,促使当地群众对生活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促使外地游客对琉璃庙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提升了知名度。四是提供热情、有特色、高质量的服务。民俗户接待的客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回头客多、客人相互介绍来的多。

第六,在发展宗旨上,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要素不断向乡村转移,形成涓流效应。成功的沟域抓住这一契机,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如密云县库区5个乡镇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环水库生态旅游,通过从事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垂钓娱乐、有机农产品消费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云蒙风情大道”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旅游线路,尤其是溪翁庄渔街已成为市民品鱼尝鲜的胜地。

记者:结合北京发展沟域经济取得的效果和实践经验,请您总结一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发展沟域经济能够有所参考和借鉴。

王有年: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和“一沟一色”,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文化创意先导模式。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密云汤河沟域“紫海香堤”以“浪漫香花,山水长城”为定位,以现有汤河农业和村庄人员为基础,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以周边的水域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山体为依托,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城脚下最具时尚浪漫、国际型的香草庄园。庄园由香草艺术园、香草产业园、汤河香草亲水乐园、香草艺术庄园、生态农业与果园示范区5部分组成,种植了薰衣草、紫苏、万寿菊、马鞭草等品种。目前,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直接吸纳劳动力300多人,带动340户、526口人,人均增收500元。

二是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平谷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昌平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怀柔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等。

三是龙头景区带动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域。例如房山区以十渡景区为龙头打造“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与整合利用,发挥其与周边优质景点的连动作用,融合当地文化,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带动周边产业兴起和农民致富。

四是自然风光旅游模式。依托现有自然景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带动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例如延庆千家店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启动了“黑白河沿线百里山水画廊工程”,提高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和接待能力,提升旅游环境档次和水平,打造出远近闻名的“百里山水画廊”,大大推进了沟域经济的发展。还有门头沟灵山沟域、百花山沟域等。

五是民俗文化展示模式。依托传统民居、宗教寺庙、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重点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并带动特色林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都市型山区农业发展。如门头沟妙峰山沟域、密云司马台古长城等。

记者:如何评价北京沟域经济的理论意义?

王有年:总结沟域经济的理论意义,我认为应该有下面几条:

一是探索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沟域经济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北京山区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区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极,对北京山区形成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消费需求拉力。

与此相适应,根据首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山区矿山关停率达到80%,矿山工人面临再就业的抉择,老百姓从过去“靠山吃山”转到了“养山护山”,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都受到极大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区人们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不断涌现出走廊经济、林下经济、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形式,并日益形成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离不开经济支撑,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必须在农民致富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沟域经济把生态环境当作资源、资产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与效益,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与开发,紧紧围绕自然、生态、乡土、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就业富民的绿色产业,并日益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例如房山区南窖乡坚持全方位立体开发,通过大力发展“山顶大桃、山洞蘑菇、山腰茶叶、林下柴鸡、山沟种板栗”形成了沟域生态农业的立体循环发展。利用山下废弃菌棒和鸡粪便,加工后形成有机肥培育山上的桃;利用山坡中草药的茶根喂养山下的柴鸡,增加鸡蛋的药用价值。目前形成了500亩“九九桃王”基地,3万棒山洞蘑菇生产基地,80亩黄金茶基地,40亩板栗园和柴鸡养殖基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

在建设过程中,山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思路,突出生态建设,建立了山区生态涵养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实行生态示范创建奖励机制。二是试行环境要素补贴机制,加大对区县生态创建工作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步伐。四是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和低效林改造工程。五是搭建政府资金扶持平台,建立“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

可见,发展沟域经济可以实现环境友好、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的山区发展目标,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创造了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在理论上,沟域经济就是要打造产业集群的优势,即构建以龙头产业引领的产业链条,培育一二三产融合、点线面结合的群落,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区域产业形态。

北京沟域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培育出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山区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促进沟域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沟域经济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发展,发挥其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如平谷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依托京东大溶洞、黄松峪森林公园等独特资源,形成了集观光采摘、新型民俗、健身疗养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沟域经济产业带。雁栖不夜谷以生态旅游为纽带,以特色林果业和绿色养殖业为支撑的山区休闲娱乐产业集群区也正在形成。

三是走出了一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打破均衡,跳跃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其中城乡是否和谐,是经济能否保持稳步发展的关键。城乡和谐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和数量比例、差异和对立状态、互补和互动功能的均衡融洽状态,是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社区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它包含着城市和农村在数量结构方面的均衡,自身和整体功能方面的均衡状态。城乡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的必然前提,是实现地区、阶层和谐的推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收入水平是衡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北京城乡差距还是很大,以2008年为例,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为9248元,北京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0747元,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4725元。山区农民还是北京收入最低的群体,实现农民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

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要带领山区人民实现“生态富民”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和谐的有效载体。由于山区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对乡村印象大为改观,往返于城乡之间更为频繁。这样对城市的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促使他们到山区沟域投资创业,投资的增加、企业的不断集聚,加快了沟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向深山区延伸,使沟域内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区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缩小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富裕了农民,发展了山区。可见,沟域经济促进了北京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实现首都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

例如怀柔慕田峪村以长城文化为底蕴,以旅游观光为载体,率先打造怀柔长城国际文化村。一是开办企业。外籍人员在慕田峪开办的企业有小园西餐厅、校园艺术玻璃工作室、文化咨询公司等。一方面为慕田峪村村民提供了就业途径,另一方面让广大村民学到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二是租住房屋及参与房屋改造。外籍人员在慕田峪村租住和改造村旧房18处,总投资额达607.2万元,村民靠租房可获租金500多万元。这些国际友人的进驻,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用西方人的理念在村中开办了小园西餐厅、木艺坊、玻璃艺品、礼品店、乡村商店等。慕田峪村的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一是依托长城文化,通过挖掘长城文化内涵,重塑长城文化品牌。二是借助吸纳本村的文化优势,将西方的文明成果引进和应用到慕田峪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与中国的长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中西合璧、优势互补。三是挖掘利用当地扭秧歌、小车会、蹬高跷、剪纸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旅游、贸易、文化、体育等方面实现“土”、“洋”的真正大融合。

记者:从目前总体的实际情况看,不能否认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繁重,农民增收特别是低收入户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山区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仍然滞后。促进沟域经济健康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难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破解?

王有年:我认为首先是认识问题。沟域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认识上各方还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强调生态建设忽视经济发展,一种观点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这种状况不利于沟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山区,认识山区价值与地位,处理好山区涵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沟域经济就是要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要在实践中探索沟域经济发展规律,在发展中提升山区沟域价值。要加强示范沟域宣传力度,组织一系列现场观摩活动,提高大家对沟域经济的感性认识。近期在对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成立沟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委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研究沟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组织、建设等问题,出台推动沟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区县的指导,以确保沟域经济走上规范发展道路。

第二个是规划问题。可喜的是山区各地都在发展沟域经济,可忧的是由于对沟域经济的认识不足,对自身特色的定位不清,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出现了产业同构、同业竞争、效益较低等不利现象,久而久之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其间有些区县意识到这些情况,着手制定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把握了发展方向。发展沟域经济要始终围绕“生态与休闲”这一主线,按照“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分步实施、部门联动”的原则进行规划,要尽快制定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各山区县的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山区所有沟域发展指明方向,成熟一条发展一条,杜绝盲目攀比、仓促上马、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在北京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立“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将各部门在山区实施的工程项目集中到试点沟域,形成资金项目的规模效益,推动了沟域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机制在发展初期有很大的推动与示范作用,但是其后续的支撑能力难以保障。因此,运行机制是沟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针对山区现状,有必要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功能,建立行政驱动、市场引导和科技支持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以行政驱动为主导的协作机制。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财政支持项目,重点打造几条示范沟域,如怀柔着力打造出渤海湾和不夜谷。二是建立以市场运作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沟域,可以整体打包推向社会,制定优惠政策,推向市场竞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竞争与开发,三是建立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激励机制。依托北京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新技术到沟域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同时,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沟域经济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沟域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库建设,拓宽信息传送渠道,完善沟域经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沟域经济的社会知名度。

第四是资金问题。总体上,山区底子薄,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沟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单纯依靠农民投入远远不够。由于相关政策不明朗,使得一些有意向参与沟域建设的社会资本举棋不定,造成了资金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拓宽融投资渠道极为重要。一是整合各部门的资金。如集聚山区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改造、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明确财政支持优先序,加强部门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打造前景好、带动性的沟域。二是设立政策引导性专项。三是整合沟域优势资源,以拍卖、、租赁、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四是鼓励农民投资建设沟域经济,如允许农民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财产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五是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第五是土地问题。从我们调研中看,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土地问题,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受制于国家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刚性约束。农村土地问题实际是三大土地问题:第一是承包经营土地问题;第二是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第三是宅基地问题。物权法在这三个集体土地的改革或者流通的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既保持现行土地法规定的现状,但又留有了余地,为改革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用足政策。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现有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法定的转包、转让、出租、互换、作价入股等方式积极探索土地适度流转;二是政府在调整建设用地政策时,适当向山区倾斜,增加一些用地指标;三是盘活土地存量,有效利用荒弃林地、废旧矿山等;四是加强土地整理,加快村庄改造,腾出一些土地用于开发。

第六是人才问题。人才是沟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山区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女性化程度高、后继乏人的局面,主导沟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因此,在抓好现有人才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要建设人才快速通道,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津贴,构建招贤纳智平台,引进一批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建立一支与沟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