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英雄人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产电影;动画电影;英雄形象
对英雄人物的渴望,甚至对自己向英雄靠近的希冀,这类想法都是植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好莱坞不断推出的各类超级英雄电影,以及中国风靡全世界的功夫电影,便是对观众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进行迎合的例证。而在动画电影中,英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角色形象。由于动画带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是具有高度假定性的,主创在对英雄的造型、动作、本领乃至人物性格、内在的心理活动方面的塑造有着较高的自由度,甚至包括动物或植物在内的非生命形态,都可以被塑造为活灵活现的,令观众感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因此动画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外,由于动画电影的目标观众中有一部分为低龄观众,一个形象鲜明、具有非凡本领或品德的英雄形象能够较好地抓住这一类观众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顺畅地理解剧情。因此,在动画电影中,观众往往可以看到虚拟的英雄主导、带领着其余角色,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一言以蔽之,英雄形象通常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它们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关于日美动画中英雄形象的研究甚夥,这当然与日美动画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强势地位有关,而国产动画电影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努力、所存在的症结,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英雄形象的类型流变与塑造中的缺陷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衍生自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如《大闹天宫》(1961)中的孙悟空,整部电影便是对《西游记》小说以及戏曲较为忠实的再现;一类则来自现当代艺术作品,这一类英雄身上已经被赋予了诸多现代人推崇的品质;还有一类则是原创类英雄,动画人意识到无法再单纯从文学、戏曲作品中挖掘素材,便进行了原创。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类英雄由于创作的自由度更大,人物所处的先在世界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其数量呈上涨趋势,如塑造了盖亚、赛小息等英雄形象的《赛尔号》已经拍成了系列电影。然而,国产动画电影却由于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或是受困于资金,或是窘于新创,在创作上进入了瓶颈期,长期落入低幼化、简单化、说教化的泥淖中。自《宝莲灯》之后,观众也长久未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看到立体感强、给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了。无论是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电影,如《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等,或是取材于现当代小说的电影,如《藏獒多吉》(2011),或是纯原创的电影,如《兔侠传奇》(2011)等,其中的英雄叙事都有着严重的表达无力之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动画人在对英雄形象的演绎上依然存在不足。众所周知,美国迪士尼推出的《花木兰》(Mulan),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KungFuPanda)等,其中的主人公即英雄人物都是高度依赖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但是在美式成熟电影体系的改造下,电影在叙事、影像风格乃至宣传营销上,都有着明显领先于国产动画电影的优势。最终电影受到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人们的普遍欢迎,其中推出的英雄人物花木兰、熊猫阿宝等,中式角色直接被天衣无缝地套用于美式英雄模板中,受到观众的热捧。以《兔侠传奇》为例,这是上述三部电影中主观上对塑造英雄的意愿最为明显的一部。《兔侠传奇》有“国产美式”动画之称,其在人物的塑造、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成长、复仇”式叙事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借鉴《功夫熊猫》的痕迹。在商业运作上,无论是配音阵容、主题歌的演唱,还是精益求精的3D技术的运用,都可以看出电影强烈的市场诉求。但是其弊病依然是明显的,相比起阿宝的学艺经历被铺垫得很足,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阿宝在武功和性格上的逐步成熟。作为英雄角色的兔二的武功来得过于容易,一开始就得到了生命垂危的老盟主的倾囊相授,不仅得到了老盟主的毕生绝学,还得到了代表江湖至尊的令牌,这样的“一步登天”无疑会降低观众对兔二的代入感。
二、英雄形象的内涵
与国产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一样,国产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内涵,这些英雄形象给予人们感动的方式也是动态的。无论人们身处何种时代,其居住地拥有怎样的文明形式,人们对英雄的期待是共有的。英雄人物代表了积极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英雄形象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着鼓励、劝诫的意义。人们需要从英雄身上获取面对挫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的勇气,以及弃恶从善的规劝。但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期望值不同,英雄形象所具有的内涵又是各不相同的。以空间为例。中国武侠文化中,身处江湖之远的英雄往往打抱不平,除恶扬善,而位居庙堂之上的英雄则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追求国泰民安,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困境。又以时间为例,在战火纷飞或人类面对生态灾难时,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是最受欢迎的;而和平年代,当人们经历着普通的日常生活时,真实、质朴、勤勉的小人物同样也可以成为释放出人性光辉的英雄。在国产动画电影中,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香港出品的“麦兜”系列电影。在《麦兜故事》(2001)中,麦兜的形象就是定位为普通人的,甚至在麦兜的身上,可以看到“失败者”的标签。那段带有无厘头意味的关于“鱼丸、粗面”的对话,表面上是为了给影片带来幽默气息,但当人深思时,这实际上隐含的是电影“原来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有些东西未必那么好笑,它会失败,会失望”的深意,导演以麦兜琐碎的生活撕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仰。麦兜形象的可贵就在于,面对这个不好笑、会失败、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不行”的世界,天真而单纯的麦兜能够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终于活成了一个生活中的英雄。如麦兜想去他心中的圣地马尔代夫,但是以他的阅历,他并不明白去不去得成马尔代夫取决于经济情况,而以为只要努力地吃完药就可以去马尔代夫。这样的平民英雄的形象,是国产动画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又如麦兜学抢包山,他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抢包山的利弊,实际上他并不可能通过抢包山来赢得奥运金牌,麦兜努力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他的妈妈麦太太,他的妈妈是一个望子成龙的单身母亲,于是他不想让妈妈失望。而反过来,麦太太也是一个平民英雄,在她的精心掩饰下,麦兜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麦太太也为了儿子而给奥委会主席写信申请将抢包山加入到奥运会项目中。在这对母子心目中,彼此都是自己了不起的英雄,这便足够了。一般情况下,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必须是“厚德”的代言者,如作为个体的勤劳、善良、勇敢,对待他人时的忠孝仁义等。而在时代的变迁中,群众所具有的道德观与审美习惯是既存在惯性,又微妙变动的,电影要迎合尽可能多的观众,就必须在对英雄人物的德行处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源于神话故事《封神演义》的《哪吒闹海》(1979),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死而复生的前因是他杀死了蛟龙,为父亲李靖惹来祸患,面对父亲要杀自己以绝后患的情形,哪吒索性以刀割肉剔骨,归还父母,以表示不忘父母恩情。而这样的情节即使是当代中国观众也是难以接受的,遑论并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概念的非儒家文化圈的观众。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哪吒之死被改为为了不让龙王再祸害百姓而自刎,随后转世重生后又击败了龙王,结局皆大欢喜。显然,在动画故事中,哪吒成为一个提倡正义、甘愿自我牺牲以维护和平的小英雄形象,原著中略显畸形的孝意识被淡化。《哪吒闹海》除了获得国内的百花奖之外,在菲律宾、法国的电影节上也都赢得了荣誉,可见英雄形象内涵是完全有可能调整为具有普世性,国内外观众都可以接受的。
三、英雄形象塑造的意义与前景
当前,艺术被普遍认为已经进入了后现代的语境,人们的娱乐生活也日益多元化。长久以来似乎已经定型的历史、神话乃至人们尊崇的价值观都出现了动摇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动画电影有必要把握住“变”与“不变”。需要“变”的地方在于,国产动画的题材应该更为多样,表现形式也应该更为丰富。动画人的创作活力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甚至整个电影的生产模式,都有必要向着更高效和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不应改变的地方则在于,动画肩负的教育功能不应被舍弃,尤其是国产动画所依托的中国文化,所针对的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面向不应改变。因此,由于英雄人物所承载的教化意义,英雄情结对主流价值观在观众尤其是低龄观众中传播的正面作用,甚至由于英雄主题能够有效地实现电影所追求的商业价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英雄形象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影像表达都是有必要继续下去的。近年来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大圣归来》(2015)。电影超越《宝莲灯》之处就在于,电影中同时塑造了两个英雄:一是孙悟空,二是唐僧前世江流儿。就类型选择而言,电影取材于人们熟知的《西游记》故事,在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上,电影也有意贴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突出美猴王“酷”的一面;而就英雄内涵来说,电影又推出新意,将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勇于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赋予江流儿,正因为江流儿本身也是一个弱者,因此他的形象反而显得更加高大。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孙悟空作为“齐天大圣”,即唐僧的大弟子勇斗妖魔鬼怪时,电影中的孙悟空却是先颓废后觉醒的。促使孙悟空敢于在没有法力的情况下大战妖王,最终实现“大圣归来”的诱因正是江流儿的死。电影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电影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江流儿的见义勇为有教育意义,孙悟空故事是中国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而孙悟空与江流儿之间幽默的对话则是典型的商业元素。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日本的《风之谷》系列以及中国的《大圣归来》能够在当前的商业运营机制下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大圣归来》亦完全有拍成系列电影的可能,这便是以动画来塑造英雄人物大有前景的明证。当各国在新世纪掀起文化上的“世界大战”时,动画电影无疑是一条高效的文化传播渠道,也是东西方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中国动画电影能向外界输出的绝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还包括电影之后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所推崇的文化价值体系。从数十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英雄形象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并代表了积极进取的中国形象。目前,国产动画陷入发展的瓶颈,其英雄人物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国产动画产业取得生产与输出上的突破,继续沿袭正面教化观众,叩响人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观的艺术指向,并在原有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国产动画中的英雄形象将在传播中国文化,获取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普遍认同上散发出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晓云.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史国娟.中美动画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J].电影文学,2010(01).
[3]张玲玲.新世纪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形象[J].当代电影,2013(06).
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古代诗词意境的欣赏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丰富情感、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生动传神的意象等方法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词;意境;欣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招语文试题中的重要考点。对涉猎古代诗词还不太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词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去把握意境,为具体的诗词意境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理解呢?这里仅提出如下几条,以供参考。
一、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欣赏意境
人的经历不同,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感触就会有异。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洞察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与她的生平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她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她的《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惜春怜花、乘船赏荷的欢情。其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的感伤情调,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二、通过了解作者的丰富情感欣赏意境
意境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心境的写照,常常凝聚着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作品中自然也是如此。如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历经沧桑,宦海几度沉浮,但他是一位心胸豁达、超然洒脱的大家,这种心境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如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起首三句,总括了长江雄奇壮丽,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使词人联想到历史的流逝,引发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故垒”三句,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乱石”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山势险峻,直指天空;巨流狂奔,汹涌澎湃,何等的雄奇景观!“江山”二句,写词人从神游中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彰显周瑜杰出的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并借周瑜的年轻有为而名垂青史,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郁闷愁苦的情怀。“故国”三句,表达了词人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的心情。尾二句,既表现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又显示出词人在主宰不了自己命运之时,以非常达观的胸怀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豪迈心情。
三、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欣赏意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思想、爱好与情趣,但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毫无异议的。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少年时就目睹了家乡人民在金统治者残暴蹂躏下“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的惨象,结束“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成为他毕生的抱负,其词或登临游览,或吊古伤时,或祝寿话别,都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词。上片以秋景衬托不被知遇的孤独感,下片借典故表明心志:不能像张干那样忘怀时事,弃官归乡;羞于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为英雄讥笑;要像桓温那样恐年华虚度,为国事而忧。欲进不能,欲退不忍,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他萌生过隐退之念,但终不能安然,66岁时还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抒写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四、通过了解生动传神的意象欣赏意境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那生动传神的意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单个意象或几个意象可以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手段与途径。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意境,就要把握意象。如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有二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诗人入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就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当然,对古代诗词曲意境的欣赏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如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等来欣赏意境,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4.
[2]袁行霈.语文(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36,38,39.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7.
一、 “力拔山兮气盖世”――生命的强悍与高贵
“生若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这句诗的意境是不少人生命追求的最佳境界。生命机会的唯一性使人生的内容成为千古不变的追寻话题,泰戈尔期望的如夏花般怒放的生命之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的笔下就热烈地盛开过,表现为对英雄人物生命强力的生动刻画,其中悲情英雄人物的人格之花格外芳香迷人。
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具备卓越的才智,并在相关领域有非同一般的建树。以武显功者是英雄,具有高超的才略和品德的人也可位英雄之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者,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等篇目的传主,皆为英雄。项羽巨鹿之战的神威,韩信水战的谋威,李将军的射威,均可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学生鉴赏,让学生体味这些英雄人物的生命强悍美。比如《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三个“无不”侧面渲染出项羽的将帅神威,其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在东城突围之时,“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超强的战斗力似一把锋利的大刀,触者即亡;英雄的威慑力巨大无比,一声呵斥使敌人退避数里,正如吴见思所言,“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韩兆琦〈史记〉新读》)。再如才气天下无双的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中石没镞”烘托出李广“以为虎而射之”时超强的爆发力和高超的技艺,危急时刻英雄的巨大威力显现在字里行间。通过鉴赏学习,英雄人物高超的勇力和才智会震撼学生的心灵,他们蓬勃喷涌的生命活力会浸染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使学生体味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强力。
《〈史记〉选读》录入的是部分经典场面,必要时教师要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的经历,以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例如,《淮阴侯列传》课本节选了韩信破赵之战,可适当补充韩信破魏、破齐的战术,让学生对韩信的作战特点有详细的了解,体味韩信非凡的谋略人生。《项羽本纪》中,课文选取了巨鹿之战、东城快战、垓下之战等情节,教师可适当补充项羽随叔父会稽起事时杀郡守、巨鹿之战前果敢杀宋义夺军权的内容,使学生对项羽的胆识、气魄有全面了解,深化对项羽生命强力的认识。
鉴赏人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作家的精神气质来思考。李长之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认为《史记》是司马迁血气方刚、精力弥漫的壮年时代的创作,时代的关键词是“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作家是浪漫的,追求浪漫的自然主义。结合名家的经典解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体悟:司马迁笔下英雄人物强悍的生命力、喷涌的生命激情是作家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是作家内心对诗性生命的礼赞,对生命原动力的一种渴望和崇拜,同时这也给了一向豪放不羁、壮志凌云的司马迁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为他在消化厄运的打击和人格伤害时提供了一条自我救赎之道。
英雄的活力喷涌四溅,化为蓬勃的生命之花,激发着学生对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渴望,而对英雄悲剧原因的探究会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尊严与高贵的思考。比如,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要放走刘邦?项羽为什么不过乌江?司马迁为什么对项羽寄予那么多的同情?李清照为什么要歌颂一位失败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体味到:敢于放虎归山的项羽不屑于阴谋诡计的英雄气概,学生拿项羽选择乌江自刎时的廉耻心、道义感来和刘邦的六亲不顾、阴谋算计比较,会对韩兆琦“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殉自己的部下,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评价产生共鸣(《韩兆琦〈史记〉新读》),项羽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和高贵地活着的姿态,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把几位悲剧英雄人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项羽、李将军、屈原,为什么都选择了自杀?体味英雄人物生死存亡关头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生命高贵之美,使学生对生命尊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对生命的高贵有深刻的体悟。
二、 “路曼曼其修远兮”――生命的苦难与坚韧
或许因为司马迁自身无端遭受不堪承受的屈辱,对生命的磨难有着切身的体验,他尤其钟情于那些在磨难中挣扎并选择合理的方式走出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物。这些人物也给了他精神支撑,使之得以完成“究天人之作,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五十二万言巨著,以身践立言之志。
司马迁塑造了不少在苦难中忍辱含垢、在逆境中艰难生存并崛起的人物,如韩信、管仲、荆轲等。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施辱的少年后来受到韩信的重用,韩信的意图何在?从韩信的隐忍和荆轲的退让中看到人物什么样的处事态度?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对韩信和荆轲的谋略、眼光、抱负、胸襟有更深刻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忍小事成大谋的人生处事态度。在学习《管仲列传》时,也可展开问题探究:管仲与友人一起经商却“多自与”,在战场上逃跑,表现了管仲的什么性格特点?他在公子纠死召忽自杀的时候为什么不自杀反而去辅佐了敌人?孔子对此是如何看待的?我们如今怎么样评价管仲的贡献?还可结合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和他对生的选择以及屈原对死的选择,把问题深化:在磨难和屈辱的人生绝境面前,选择忍隐求生和决然赴死哪种更有价值和意义?
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内容轻重大小的比较,思索行事的意图和意义,珍视生命机会,增加生命厚度,在无法把握生命长度的人生旅途上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使生命具有不屈不挠的品性,在苦难的折磨中傲然挺立在风雨中,在自强不息的精神催化下开出娇艳的生之花。其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目的的高尚、纯粹。为了一个伟大的光明的理想,弃小义,在困境中珍爱生命,积极汲取生存智慧,为实现理想而蓄力潜行,忍辱含垢地活着是值得尊敬的;为了维护气节的高洁和生命的尊严,毅然赴死也能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
三、 “风萧萧兮易水寒”――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让王侯将相和游侠刺客、方士倡优同台演出,对人物没有森严的等级区分。只要有个性、有追求,有人性的闪光点,有滋有味地活过,有声有色地演过,有着积极的入世的精神,司马迁就饱含着敬佩之意,将他们流光溢彩的人生描绘在史书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这类人物的精神闪光点,思考凡常人物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中不乏这样的人物。侯嬴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看守城门的老人,颐养天年该是人生的最后目标了,却选择了为魏公子自刭。侯嬴为什么自刭?如何认识侯嬴的忠与义?荆轲是具有胆魄和高尚品格的人物,他的才能、本领无可挑剔,他的刺秦行为惊魂动魄,他的悲剧结局令人震撼。荆轲的勇气是不是与生俱来的?究竟为什么要去做刺秦这样冒险的事情?他的精神支撑在哪里?高渐离之刺秦意义又何在?引导学生对荆轲、高渐离和侯嬴进行比较,体味中国古代 “士”阶层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命题,士这一阶层掌握着社会精英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主要传承者,有很大机会掌控国家话语权,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文化使命。这一阶层的人显则身居高位,权倾朝野,比如张良,蔺相如;隐则埋没乡里,比如刘邦的谋士郦食其,隐士侯嬴,刺客荆轲等。显达者深受掌权者的信任,有机会最大限度运用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隐于市里的士人,只能静候施展抱负的机会,“仁以为己任”鞭策着他们不断地去寻找机会,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比如荆轲,荆轲刺秦与其说是视太子丹为知己,报答“知遇”之恩,不如说他珍视太子丹提供的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在于言必行、行必果的信义,在于使人震撼的超人胆魄,在于目的的高尚纯粹,在于反抗统治的大义精神,这就是荆轲冒险行动的精神支撑所在。
有才能有抱负的士人养在深闺不被识的孤独寂寞是最难熬的,士人特别重视友人的“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目的的纯粹度和高尚度决定了“知”的性质和境界,决定了士人追逐的人生意义的大小。荆轲与高渐离属于知己关系,高渐离之刺秦,是不计功利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的践行,从而成就了他值得后人赞叹的人生价值。侯嬴以死来激励公子,坚定公子杀晋鄙夺兵权的信念,使魏公子完成舍己救赵的壮举,彰显人物勇于救人于危难之际的美好品质。侯嬴以死报魏公子“知遇”之恩,使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得到宣扬,也使他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这类人物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以追寻生命价值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生活斗志,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奋斗不息。
关键词: 孤独 传奇英雄 平民英雄 当代活雷锋 生命体验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有“大陆文坛独行侠”之称,他将自己孤独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学创作投射到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由于童年时不幸的遭遇、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及当代文学评论中的“倒贾”现象等生命体验,他对周边的人、事、物异常纤细敏感,行为做事喜欢孤独的观察、思考。对于孤独的深刻体验使贾平凹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也染有一种孤独之感。正如日本评论家盐旗伸一郎在《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中写到:“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心灵的孤独。这几年里,作者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自己孤独的灵魂,创造着‘孤独者’的形象”①。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荷马史诗中的阿卡门侬等人物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初创时期对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汉代的刘劭曾对“英雄”作出如下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②。时期,以亲自主持的革命样板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理论。此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常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具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能力。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文学对于人物的塑造渐渐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个性化的人物代替了脸谱化的形象。如王小波、王朔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反英雄的人物塑造,以及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精神理想缺席的小人物的塑造。
贾平凹从小体弱多病,童年时在家不被重视,在外受人歧视,儿时爱与尊重的缺失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认为自己孱弱。他在《土门》的后记中写到“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③。“英雄情结”作为自卑的一种补偿性心理,在其小说创作中显明地体现出来。他塑造了一批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物,但其笔下的英雄不再是可以改写历史的神而是在生活现状或历史规律前无能为力以致穷途末路的英雄。这些末路英雄在决策时需要面对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居高临下的姿态中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在如此境遇中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格意志更让人动容。
一、传奇英雄的孤独
位于城郊的仁厚村成为了各大房地产商争夺的宝地,仁厚村人为了保卫家园、抗拒城市的侵占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而带领这个村子抗争的灵魂人物成义竟是一个有阴阳手的飞天大盗。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与莫言小说《红高粱》中身兼土匪与抗日英雄的男主人公余占鳌“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刚烈的硬汉,性格中都有一种果断干练、粗野狂暴而富有生命激情与原始正义感的元素。小说一开始通过梅梅的视角叙述了成义走南闯北的一些事迹,以及村民渴望成义回来主持大局的急迫心情。“他既然连个影儿都不可见的人物,仁厚村人却一定要推选他做新的村长,甚至连云林爷也这么坚持推荐他,这令我不可思议。”④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成义这个人物颇具神秘性,而且他还有一身了不起的“轻功”,这使其形象更富传奇色彩。当选为村长后的成义在制定一些保卫仁厚村的决策时虽雷厉风行,但村民却对其言听计从。英雄崇拜是“对一个最高贵的神似的人发自内心的炽热而无限的敬慕和服从”⑤。他带领大家修牌楼、订村规、办药房,使仁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仁厚村人群越来越复杂,、小偷、贩卖假酒的犯罪分子都把仁厚村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成义身上显示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他把整个仁厚村人的命运都集聚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在实施建设仁厚村的一些举措时常常独断专行,致使旁人包括梅梅在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其行为有时得不到认同,“这纯粹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⑥。他不忍辜负乡亲父老的殷切希望,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仁厚村铤而走险,再次行盗却无奈落网。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仁厚村的抵抗没有胜利的历史可能性,无畏的抗争只能是失败,而成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其死亡只是虚妄的献祭。成义死了,卸去了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战战兢兢的活着,死得悲壮,更是对生前孤独的一种解脱。小说对成义的心理描写虽不是很多,但从小说对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及没有娶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死后仁厚村被乖乖拆除等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有冒险精神、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的旷世孤独。
二、平民英雄的孤独
贾平凹在《秦腔》写作中突破了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常用的启蒙视角,突破了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日子。它是贾平凹为了“忘却的回忆”,为故乡树立的一块碑子。夏天义是50―70年代清风街的老主任,“从建国初带领五万人兴修水利的豪气万丈,到带着哑巴、引生和来运在七里沟愚公般孤军奋战的凄惶悲壮,五十载光阴,夏天义的大半生郁结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⑦。贾平凹没有将其塑造成概念化、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其身上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概,但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他对自己人生信条的恪守,对土地的坚守与挚爱,对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绝对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英雄化的色彩。就在七里沟换鱼塘泡汤之后,丁霸槽的酒楼适逢开业,夏天义戴着招牌的石头镜远远地经过,乡邻见到他不但没有打招呼而是远远地走开。他明显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往日的夏天义到哪儿,哪儿都有人殷勤,怎地现在没人招呼?”⑧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由此夏天义产生了一种由受人尊崇到无人理睬的坠落感与孤独感,这是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消弭的隔阂。
夏天义淤七里沟与君亭建农贸市场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分歧,源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对立。市场化大潮对农村的冲击已势不可挡,但夏天义却试图延续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文明,这注定他会被村人误解乃至孤立,甚至与儿子反目,“清风街的人大多已知道夏天义去住七里沟又被儿子们叫了回来,议论着夏天义在清风街活得不展拓,在家里也不滋润,有些可怜他,也有些幸灾乐祸”⑨。“夏天义眼睛潮湿了,把狗抱起来,说了一声:‘你到底懂得我!’”⑩由颇具威信的老村长到如今只有动物能够懂他的良苦用心,无人理解的处境使他倍感孤独。出于对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他带着疯癫的引生、憨傻的哑巴开始了漫长的淤地过程,愚公移山的壮举使夏天义的形象更加伟岸。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抗拒经济化浪潮对农村的冲击,但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他只能失败,七里沟成了夏天义生命中的滑铁卢,他最后死在了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邵燕君认为,“他失败了,但其失败得很悲壮,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死亡使夏天义摆脱了因淤七里沟而备受人孤立的现实,也摆脱了因身份地位的坠落而产生的孤独感。小说最后写到村人为夏天义树石牌、县上调研的人首先来找夏天义,这两个情节的设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弊端的反思,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的一丝怀恋,同时也为这个末路英雄之死增添了一丝慰藉。
三、当代“活雷锋”的孤独
汪宽是《夜郎》这部小说中一名济世行侠的警察,“警察”使他具备了可以施展英雄抱负的身份定位。他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可谓当代的活雷锋,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处处碰壁。在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弄巧成拙,为女贩子开了证明,以致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被分配到汽车配件经销部做推销员,早出晚归却唯独他完不成任务,而此时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刚正无私的性格在物欲横流里似乎是一种异类,他也因此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加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使他倍感孤独。牛皮癣已很严重的汪宽决定加以治疗,他幻想以自己徒步走黄河的事迹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种堂吉诃德的壮举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更显悲壮、孤独。《白夜》中的汪宽在不知情中帮女贩子开了证明,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倍感失落的他想换一个环境,于是回了趟老家看看,希望从家乡找寻些许精神的慰藉。然而家乡再也不是可以提供温暖的港湾,而且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一时又陷于茫然,竟糊涂了自己到底是西京的人呢还是子午镇地窑里的人,还是自己是个什么。”???回老家并不能真正排遣他内心的孤独,反而使他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心理上寄托的故乡。在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宽哥终于决定去治疗已经很严重的牛皮癣了,并决心以一个病人徒步走黄河的行动引起社会募捐,从而用钱在各地修雷锋庙。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壮举在人心不古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滑稽。他的出走,实则是在看透了物欲横流后,精神无处可以寄托的变相逃离,以此来摆脱个人因与外界环境冲突而带来的孤独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绝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一生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们虽未能扭转乾坤,但悲壮的死亡却使其人格魅力无限闪耀。正如贾平凹在《古堡》中写到:“夸父的目标是要到大海去,但他却渴死在去大海的路上,夸父是失败者,但却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强大的社会历史规律面前,英雄们宏大的抱负与现实中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形成截然的悖反,梦想与现实的分裂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坠落感,但仍怀有对光明的一丝希望,这丝希望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英雄的角色定位使其区别于浑浑噩噩度日的普通民众,鲜有对白的他们注定了孤独。
注释:
①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②刘劭.人物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94.
③贾平凹.土门・后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335-336.
④贾平凹.土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48.
⑤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88:22.
⑥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⑦朱墨.一个人的史诗与大地的挽歌――以夏天义为线索的《秦腔》解读,2009(11).
⑧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17.
⑨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2.
⑩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5.
参考文献:
[1]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J].小说评论,1998(2).
[2]刘劭.人物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贾平凹.土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插曲一:在学习七下《贞观之治》这课后,我出示武则天的无字碑,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自己的了解,评价我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学生: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例如狄仁杰。
学生:武则天荒残暴,为争宠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还任用酷吏,搜集证据(受影视剧毒害至深)。
学生: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误区一:历史知识缺乏,受到很多文艺作品、野史杂说、影视剧的影响,一叶障目,感情用事,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没有很好的把握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思路引领:评价标准之一:评价人物,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尽量不要加入自己主观的喜好。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的治国举措的许多措施(尤其是继续推行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和选拔贤才的政策)和对当时的影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得出武则天是个功大于过的人物,我们对武则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插曲二:在学完七上《君主集权的加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三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采取的措施,我让学生分别总结他们的主要活动。没想到学生总结完后,愤愤不平地问我:
学生:老师,康熙虽然册封“班禅”,打败沙俄侵略,但是你看他大兴文字狱,无中生有,害死了那么多人,简直是坏透了。(我的天啊,竟然问出这样的问题)
误区二:以偏概全,没有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忽视了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
思路引导:评价标准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历史人物有特定的历史活动的舞台,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的洪流中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分为二,辩证统一,同时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明白这些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康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封建帝王,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采取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手段残忍,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册封班禅和抗击沙俄,巩固了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插曲三:在学完世界历史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学生问:老师,拿破仑24岁就当上了将军,领导法国人民多次打败欧洲的反法联盟,拿破仑真了不起,是一个天才的大英雄,多亏法国当时有了拿破仑,他挽救了法国。
误区三:受英雄史观的影响,盲目崇拜历史人物,没有搞清楚英雄人物的出现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关系,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思路引导:标准三:客服英雄史观,时势造英雄,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关键词:水 古诗文 意象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谈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一.对至高无上道德的赞美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句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二.对离愁别恨幽思的宣泄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绝非偶然,雨水雨水,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悲苦,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禅思,雨中有苦味,雨中有风雅。所以由贺铸《青玉案》中“梅子黄时雨”的淡淡的愁再到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两次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与李煜的愁情汹涌不同,这里所表现的主要是一种不断加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过程。两个“渐”字和“迢迢不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愁”与“恨”,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海里水之多,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
三.对人生有限宇宙永恒的慨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也许人们都很熟悉,它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坡《赤壁怀古》起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是用的《念奴娇》,一个用的是《临江仙》,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旷达超脱。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读完《三国演义》一书,至今我仍然意犹未尽。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奥德修斯 鲧禹治水 抗争精神 悲剧命运
古希腊神话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组成。
研究古希腊神话可发现其中的“神”,具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其外部表现更趋于我们印象中的“神”,即力大无穷,智慧超群,具有显著优越感等等,但精神上更像是普通的“人”,也会有妒忌,自大,多疑等等人性弱点。这些也明显影响了神话传说中,对英雄的塑造。
在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都是人与神结合的产物,同样兼具希腊神的特点和一般人的特点,追求自由、有勇气、力大无穷、不肯屈服、积极抗争,但由于其人性,导致其具有不可避免的人的悲剧命运。
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就有奥德修斯。
奥德修斯是伊大卡岛的国王,古希腊著名英雄,智勇双全,为《伊利亚特》中的主角之一,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在特洛伊战争开战前,他的儿子忒勒玛科斯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因此他不愿意加入希腊联军,阿伽门农来找他时装疯,在地里倒着犁地。然而阿伽门农把忒勒玛科斯放在犁下,为免伤害儿子,奥德修斯只得停下,加入战争。
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有勇有谋,计谋良多且很是受用,受到高傲的战神雅典娜的宠爱,其中最出彩的木马计,甚至成为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木马计最终毁灭了特洛伊城,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战争。然而奧德修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远离家乡在海上漂流了十年,经历各种苦难,期间独留妻儿守在家中,妻子年轻貌美且家中财产丰厚,多人觊觎,甚至赖在他家中不走,可是妻子仍忠心与他,奥德修斯只身一人回到了家中,看到家中状况,不动声色,瞒骗妻子,却暗中在雅典娜女神和儿子的帮助下,杀死了所有的在他离开时赖在他家不走,向他妻子求婚以霸占他家财产的求婚人。虽然重新当上了国王,有美满的家,但奥德修斯年老时仍重新出海去探索,从此不知所踪。
奥德修斯是典型的悲剧英雄形象,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他敢于抗争却又不直接抗争,他以智谋为武器,甚至是欺骗、阴谋也要达到目的,手段残忍,这些都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共有的弱点,这些弱点就是他悲剧的根源,年老重新出海探索,一方面是反思自己的人生状态,这是早期人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是希腊热衷于探索海洋世界的本性,他们无法安定与平静美满的生活,需要寻求更多的未知世界,正是这些导致了英雄的悲剧命运。
中国古时的神话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其中英雄神话多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朦胧意识到自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英雄形象多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都是具有超长的能力,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抗击自然灾害或者探求宇宙认识自身等。
上古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主要包括治水和抗旱两方面内容,其中治水又可以分为平洪和制溺,而抗旱主要表现为求雨、制日、捉日等,上古我国处于原始农耕和畜牧时期,水旱灾害是威胁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威胁,但在治水过程中,人民对洪水泛滥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治水的经验不足,方法落后,因而屡遭失败。为了激励人民继续与自然做斗争,保护生存家园,而塑造了虚拟的英雄形象或者虚拟的故事情节,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征服的强烈欲望和无畏的精神。在治水神话中,又以“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最为典型,传世至今,影响深远。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即黄帝曾降大洪于天地之间,万物淹没于一片之中,黄帝后代鲧曾恳求黄帝收回洪水,让下界百姓恢复正常生活,但遭拒。救民心切的鲧只得去偷取黄帝密藏之神土“息壤”——一种能无限生长的土地,以堙塞决堤之洪。人民之痛稍解,却被黄帝知晓,黄帝勃然大怒,命火神祝融前往惩办逆己之意的鲧,将鲧杀于羽山之郊。鲧一心为民治水,却不想遭到天帝的惩罚,满腔愤怒和冤屈化为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支持着鲧,使他在被杀于羽山之后,躺于羽山三年不肯瞑目。黄帝怒于鲧不听从圣意,于是又命祝融用兵器剖开鲧的腹部,开腹只是,鲧腹中竟跳出一个人,即后世名传千古的“禹”。黄帝感召于鲧之执着,命禹继承父业,到下界治水,以安定四方,即《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记载的,“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治洪水,遇到一系列困难,开始是与水神共工的对抗;后又要不断同各种怪物相斗争,如大禹杀相柳、擒无支祁等;还有对家庭的责任所在,通过反映大禹战胜一切困难,放下家庭,一心贡献于人民,最后终战胜自然取得胜利,从正面侧面多角度体现其伟大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与水神共工的对抗。《淮南子?本经训》中有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涯通流,四流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禹治水,共工奉黄帝之意大兴洪水惩戒百姓,一兴一治自然形成对抗,禹为击败共工,治住洪水,在会稽山会集群神,率领他们打败并驱逐了共工,抑制住下界的洪水后,便开始着手排除洪水,他采取了新的治水方法——疏导为主,堙塞为辅。《拾遗记》和《淮南子?地形训》分别有记载:“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大力开掘沟渠,疏导渍水,得到黄龙的帮助,它曳尾于前,成为江河,洪水注入,又令玄龟负着天帝赐予的息壤,平垫洼地,掘昆仑虚以填埋入人居住之地。通力治水,终不负众望,治水有成。
其中,也有大量描写大禹在人民与家庭之间的选择。《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有反映大禹娶亲的篇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耒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大禹娶亲,更多的是为了 “不失制度”、“我造彼昌”,将自己的终身婚姻大事都视为为国昌盛,为民和睦的途径,可见其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后两人结为夫妇,虽夫妻关系和睦,但大禹一心只惦记于治水,仅留家四日,便又匆忙外出,《汉书。武帝纪》又有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渐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禹令妻女娇随丈夫照料饮食,饿了就打鼓,听到鼓声便送饭来。禹为通轘辕山通洪水,化而为熊,不想凿石不慎将石头踏翻,击中鼓,女娇听到鼓声便前往送饭,却惊见禹竟是一头熊,觉得无颜见人,便逃至嵩山下,化为大石。禹即将生产的妻子变成石头,便急切高呼:“归我子!”石头的北面应声而开,从中出一子,既“启”。上苍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劳,“天雨金三日,雨稻三日三夜”《史记?禹本纪》。
“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对自然的征服,对命运的反抗,同时还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无私无畏,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人类力所不及的任务,借由英雄完成,但英雄人物身上汇聚了远古人民所有优良品德,摒弃了人性的一切弱点。这也是上古中国神话中塑造英雄传说的普遍模式,英雄就是力与美的化身,具有无穷的气力,同时具有完美的品德和高超的智慧,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选择时,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放弃个人的所有享乐,上古英雄神话的结局多是完满的,少有悲剧。
对比上古中国神话传说和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