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与电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

第1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视;时移;传统;消费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 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  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第2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视;时移;传统;消费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一、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二、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第3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在我们电视界,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的观念贯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响到90年代。“画面为主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源于情节性电影观念。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说过,“画面是电影的主体,解说词只是加强画面效果”。[1]伊文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电影学术界,而且对中国电视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电视“画面崇拜”的理论依据。“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这一称颂画面魅力的名言,成为电视“画面崇拜”的旗帜。1991年初,当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国电视音乐交流会上的讲话重申了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2]电视“以画面为主论”有了官方的权威的定论。

电视“以画面为主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传播中语言与画面功能的比较研究》,[3]提出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舟山召开声画关系研讨会,对朱光烈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91年,林杰谋发表《厚此薄彼的比较方法不可取——与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评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语言”、“薄画面”。此后,“主画论”者和“主声论”者各执一端,时有争论。主流电视学术界也以“声画结合”论取代了“画面为主”论。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收稿日期:2001-06-18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

第4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镜头也是有解像力的差别的,不同镜头的解像力差别很大。目前,分析镜头的解像力跟反差再现能力使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测试镜头的MTF值,物理上叫做调制传输函数,这种测定光学频率的方式是以镜头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呈现出多少条线来度量,拥有专门的测试仪器。同时,摄像机也有对应的指标,叫做调制深度。按照正常的配置来说,标清镜头的MTF值一定大于标清摄像机的调制深度值,而高清镜头的MTF值一定大于高清摄像机的调制深度值,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摄像机图像画面质量。一般来讲,标清镜头的MTF值在400MTF左右,而高清镜头的MTF值在600MTF左右。我国目前现行的电视制式标清电视分解力为720*576,而高清电视的最大分解力为1920*1080。也就是标清电视垂直分解力达576电视线,而高清电视的垂直分解力达1080电视线。这个主要是针对拍摄时所使用的摄像机及最终展现的显示器而言的。而作为图像进入摄像机的第一道关口,镜头的分解力一定是要大于摄像机的分解力的。MTF值,代表镜头能够分辨的一黑一白一对垂直电视线的数量,所以,我们看到的标清镜头400MTF值,代表其垂直分解力为800电视线,而高清镜头的600MTF值,其垂直分解力为1200电视线,是远远超出摄像机的分解力的。所以,镜头的MTF值,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拥有较大MTF值的镜头,其价格自然越贵。

其他因素对镜头价格的影响

对于一个镜头来讲,还有一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变焦比,广角端焦距等,这些,也同样会影响镜头的价格。一般来讲,普通镜头的变焦比会在16-23倍,而最短焦距会在7.3-8.6mm,如果变焦倍数大于40倍的长焦镜头,或者最短焦距在6.5mm以下的广角镜头,价格方面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生产厂家的因素

第5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移动数字;电视;栏目

移动数字电视采用数字技术。移动数字电视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把电视节目同经过数字编码,数字调制,然后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最后采用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其最大优势就是同时支持移动接收。无论是在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上,还是在楼宇大厦的大厅内,都能够清晰流畅地收看到移动数字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收听到同步的音响效果。“信号好,才是真的好”,移动电话用这样的广告词来吸引客户。同样,移动数字电视,也需要一种先进的流畅的信号来保证收视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移动数字电视的即时性。数字电视节目可以录播、转播,也可以现场直播,通过无线数字发射,即时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各地的焦点问题,都可以随时灵活的出现在移动数字电视的屏幕上。移动数字电视的出现让移动人流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无线发射的移动数字电视,获得更多更新的资讯,极大地满足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乘客即使在堵车时,也可以通过收看清晰有趣的电视节目来消除烦恼,顾客在逛街购物时,可以通过移动数字电视收看及时的新闻信息,出租车司机更可以改变以往因为工作而看不到电视的状况。

移动数字电视收视的强制性。传统的电视传播中,受众拥有相对主动性,他可以选择何时看、看什么,随时选择频道,特别是在广告播出时段更换频道。移动数字电视传播环境下的大众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具有对某一预设好的传播内容的“必视性”和“必听性”――除非你闭眼不看、塞耳不听。移动数字电视的强制性视听,剥夺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避免了观众随时更换频道或关闭声音的权利,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群体性收看同一节目的自觉性,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移动数字电视内容的易获性。移动数字电视的公共载体接收终端播放的基本节目免费收看。受众基本上无需增加个人投资和消费成本,只需付出“注意力资源”,易为受众接受。从这一点来说,移动数字电视的普及完全是一种既能获利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传统电视媒体的补充和延伸。移动数字电视是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是传统电视媒体的补充和延伸,被称为“第六媒体”。受众在家里或其他固定场所可以选择收看传统电视媒体,出行、外出办事或闲暇等移动状态中想获得资讯而又无法收看传统电视媒体时最好的选择便是移动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填补了传统电视媒体“有缝”覆盖的缺陷。

移动数字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其节目制作区别于其他媒体。

“新”。首先,移动数字电视即时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要及时更新,不能总是几个节目不停地循环播放。移动数字电视的覆盖面很广,如果同一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收看的是却同一个节目内容,相信再有耐心的受众也会乏味的。特别是新闻资讯类节目,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必将成为移动数字电视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显著特色

“精”。其次,移动数字电视的收视强制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编排要精彩,节目内容要丰富。根据每天不同的受众群体安排节目。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是公共汽车上人最多的时候,应该予以播放资讯类的节目。其他时间可以安排娱乐休闲类。节目播放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数字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公交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由于移动数字电视是离受众最近的媒体,当受众有信息方面的需求时,移动数字电视应该成为最好的求助对象,比如天气资讯,最新的最贴近受众的新闻报道。例如每日气象,可以变成角标形式一直出现在屏幕上;一些有关停水停电,或是道路改造等信息,最好也能通过移动数字电视及时,移动数字电视强制性的收视,很容易给受众带来厌烦心理,由此可见,如何进行精彩的节目设置,如何找到丰富的节目内容,是移动数字电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单纯的追求广告利益而全盘播放广告的话,移动数字电视的强制收视性,只能带来负面影响了。

“短”。再次,移动数字电视的易获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具有短小精悍特点。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一档,乘客不可能能像在家中一样完整地把节目看全,乘客是在以乘车为主,而瞬间接受观看这种新的电视形式的。所以设计电视节目的时间段必须以乘客乘坐公共汽车的等站时间来设 计节目,每个节目应该在10~15分钟。

参考文献:

[1]王振廷.数字电视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2004(04).

[2]关目.漫谈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J].电子世界,2000(11).

[3]徐维朴,金莉.发展数字有线电视[J].中国有线电视,1998(06).

[4]蔡忠见.数字电视[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1).

[5]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及定义[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10).

第6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演播室中的发射和传输以及信号的接收,通过这一全套的过程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数字电视”。它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个行业正处速发展的时期,而对于当今的电子行业来讲起着推进性的作用,有线电视网络的传输以及接受信号的方式都是由于它在电视网络中的完美应用才产生极大的变化的,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进步与发展它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

一、数字电视技术介绍

1、数字电视的概念

数字电视还可以称作数码电视,是传输信号领域的革新。利用数字技术将电视的图像和声音进行了重新编码和压缩,从电视台演播室发出的信号,到传输阶段都是通过0和1两个数字串构成的,该电视系统采用二进制传输,在图像、语音和声音的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是电子计算机、传输平台和消费电子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之一。

2、数字电视技术的优点

目前,国际上对于数字电视的标准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日本对于数字电视设置的ISDB-T标准,第二种是美国对于数字电视的标准ATSC,最后是欧洲的DVB-T标准。我国采用的数字电视标准不同于以上三种,是由我国上海交大与清华大学联合制定的数字多媒体DMB-TH标准。数字电视的标准规定了编码与调制系统的关系,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具有更加稳定的帧结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视频道的利用效率提升;图像和音频效果提高;保障了通信的隐蔽性和服务的便捷性;增加了与计算机网络的连接,降低了用户消费成本。

二、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运用

数字电视机顶盒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集中体现。将数字电视信号转换为模拟的信号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理,对于压缩成数字化的声音以及图像的信号它可以进行解码和恢复,可以通过音频设备与电视显示器产生的模拟语音信号和视频信号,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视节目,它属于模拟电视时代到数字电视时代的过度产物。

下面来介绍一下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功能:首先,其对图文电视方面的应用是支持的;其次,对数字电视广播的应用也可以支持;第三其还可以支持广播的数据。它是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媒介,以充分混合同轴电缆网络或网络,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它可以支持所有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应用。所以,用户可以在线升级软件,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还可以使用IP电话等,对有线电视的网络功能起到了很好的扩展。有线电视网络中的数字电视技术,对于现今的网络公司或电台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项目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其中包含三个部分:客户端为一部分,还有系统的前端和网络。使用机顶盒,用户可以收看央视及地方电视台和其他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强,且稳定,收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1、电视网络建设

电视网络的建设对系统的需求和技术方面要求高,要综合考虑。此外在电视台网络的建设方面因为它与其他的网络建设差别很大,其对于宽带的要求很高,然而电视台的业务性质又会对其产生制约,所以,在建设之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新的组网技术来确保网络系统的先进性。对于网络素材全局的管理当下的网络数据已经足够可以满足。因此为用户在素材路径的找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过网络服务器可以直接对素材进行搜索。

2、数字点数采用的传输技术

当下,数字点数的传输技术的要点主要采用HFC网络传输和AM-VSB的频分复用的传输方式,从而实现了在不同频率上的程序之间的区别。现在的数字电技术当中,为了确保原始数字信号可以匹配在现有的HFC网络中,对现有的数字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是相当重要的,该工艺包含有码流的随机化,R-S编码,卷积的交织,从字节到字符的映射过程,差分编码和基带成形滤波器和QAM的调制。为了防止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我们可在过对数字信号的兼容传输和信号之间纠错乱码调制中采用差分将流码分路来解决,对于高频载波的形式分析来讲,由于MPEG-2和HFC的模拟信号相同,因此,想要实现光链路、电缆链路对信号的传输还必须要结合混合传输。

三、对基于有线电视网络中的数字电视技术的详述

1、数字电视的环节组成

(1)信源编码

其主要作用就是将图像、广播信息数字化,从而实现原始模拟电视信号数据编码化。

(2)复用

以“包”为单位,对音频、视频、辅助数据流合为一体的数字信号源进行分复,然后采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流对其分割,并以标示作为区分,最后这些多段流就组成最终的一套节目流和多套节目流。

(3)信道编码与调制

信道适配其实就是信道编码。这一过程主要是依赖于数据流对编码进行处理,以此来降低传输过程中的误差,实质就是对误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它还能使基带数据流放置高频波上,以将基带信号转化为频带信号。

(4)传输信道

主要包括HFC、卫星、数字干线、无线等。

(5)接收机

也就是家中可见的数字机顶盒。目前,我国电视技术正处于模拟电视技术向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过渡阶段,数字电视机顶盒已经被作为媒介负责接收有线电视网络发送至千家万户的信号。数字机顶盒能够将所接收的发射台数字信号转化为信息流,并对数字电视广播、图文信息等进行接收。机顶盒同样拥有信息化管理技术,主要是针对收费电视、视频点播和IPIV(基于IP网络的交互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平台)等。与传统的机顶盒系统相比,有线电视传播的信号媒介是电缆网络和光纤同轴的混合网。

2、电视网络的建设

在进行电视网络建设时,要对系统的需求以及所用技术的性价比进行综合考虑。与此同时,还应在建设中充分考虑电台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因为电视台网络有别于其他网络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带宽才能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的应用,而电视台的业务性质将会制约这些应用需求。那么,在进行网络建设时,就应该保持网络系统的先进性,使用一些最新的组网技术和产品。目前的网络数据已经可以对网络素材进行全局管理,所以用户不用再苦于素材路径的寻找,可以直接对素材属性进行填写,然后通过网络服务器来完成。

3、数字点数采用的传输技术

目前,数字点数所采用的主要传输技术主要有HFC网络传输和AM-VSB频分复用方式传输,这样就实现了节目在不同频率上的区分。在数字电视技术中,为保证原有的数字信号可以和现有的HFC网络相匹配,就必须对现有的数字信号进行信道编码,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码流的随机化、R-S编码、卷积交织、字节到字符的映射、差分编码、基带成型滤波和QAM调制。对于数字信号兼容传输、信号之间纠错乱码调制,可以通过差分将流码分路,防止各种信号之间干扰。就高频载波的形式分析而言,MPEG-2与HFC网络传输模拟信号是一致的,再结合混合传输,从而实现被光链路、电缆链路对信号的传输。

结束语

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是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电视技术运用先进的数据接收和传递信号,拥有一些区别于传统电视技术的明显优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数字电视技术的普及率和深入研究,是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研究人员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恒如.数字电视在有线电视网中的传输[J].声屏世界,2009,(12).

第7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媒体都由政府控制,各级的广播电视媒体都归政府所有。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政府和市场都发挥着调节作用,媒体也不例外。从广播电视网络提供的服务属性看,由于不受市场规律的约束,由政府向消费者提供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供求关系的政府行为。从广播电视网络提供节目的商品属性看,它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体现了市场行为的客观必然性。

阻碍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因素

政策的限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媒体是由政府主导,为政府办事,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的工具。这在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主流言论的控制,宣扬国家正确的价值观,稳定社会;在另一方面,媒体的灵活性也就受到了限制。政府在出台与广播电视相关的煤炭政策的时候,可能会较少的考虑媒体的发展,更多的是考虑媒体如何更好的表达政府的声音。这带来的后果是很多外资进入难,广播和电视的资金不足,这也就影响了整个广播和电视的产业市场结构的升级,阻碍广播电视网络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对于广播台和电视台的干预过多。我国的地方媒体都是由地方政府控制,广电网络产业的中心载体是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依据传输网络的产权属性不同,形成了国家级控制的全国骨干网、省级控制的省级骨干网、地(市)县控制的区域广电网络市场(主要是城域网和接入网)。在广播电视的实际操作当中,其实政府已经完全控制了其运作。和上面提到过的政策因素类似,地方政府对于地方媒体的过多干预,也一定会影响广电的灵活性。广电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广电有很多好的想法,好的创意,然而这些创意很多都因为种种因素而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通过,这势必影响地方媒体的发展。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广播电视网络是一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工程,然而,在当前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当中,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算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广播台和电视台都没有把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当中,这就与媒体资金不足有关。广播电视之所以缺乏资金,这也与上面提到过的政策限制有关。虽然在近些年,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融资方式上面有所革新,部分媒体提高了广告收入,然而还存在相关的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的融资模式。

产品和服务模糊。对于广播电视这样的媒体单位,由于他们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产品和服务的区分较为模糊,而个性化和分层化是这一消费群体的特征,这也就导致很多广播电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的需要,而一旦失去了消费者,媒体也就失去了他们的“衣食父母”,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产品的差别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于中国众多的广播电视媒体来说,他们的很多产品都存在着同质化的特点,例如很多媒体报道的新闻大都类似,而且报道的方式也不够个性化。而如何去把握产品的区别,如何体现广播电视自身的特点对于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湖南卫视,就是因为抓住了娱乐这样的一个点,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成就了他们现在的成绩。

促进广播电视网络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运营服务体系,转变政府的职能。在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当中,还没有较为科学的运营服务体系,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机制。由于政府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对于广播电视产业的调节,让消费者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例如消费者把看电视不要钱的观念深深的根治在了心里。因此,要加强市场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条件,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为客户建立相关的档案,实现更好的沟通。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任何企业的迅猛发展,都离不开合适的企业发展管理体制,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也不例外,良好的管理体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当中,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例如有线电视管理的机构在资金的处理过程出错。因此,只有制定了科学的管理的体制,才能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提高工作的效率。

第8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一、地面数字电视兰大特点

地面数字电视与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以及其他辅助系统一起相互协同,提供全面的受众覆盖,是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数字地面电视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1 以公益性为主

我国有2/3的电视用户要靠无线覆盖,其中大都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山区、郊区等;另外,在自然灾害、战争等情况下,地面电视具有快速恢复覆盖的能力。所以从国家层面而言,无线电视将优先发展公益性的业务,如免费电视、免费广播、政务信息、日常生活信息等。

2 频点资源紧张

地面无线的频点资源非常紧张,在有限的频点资源下还要开展一些国家,省节目同频覆盖、地方节目本地覆盖、增值移动业务等,这决定了用于数据广播业务的带宽将非常有限。

3 机顶盒价格便宜、配置低

由于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的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用户对机顶盒价格非常敏感,所以机顶盒在主芯片处理能力、内存配置方面会比较低,这就要求机顶盒的应用软件必须具有高效的处理能力。

二、数据广播可行性分析

数据广播系统是基于电视网络的一种单向宽带接入系统,具有终端用户多、高速接入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它以数字频道作为传输媒介,由一点向多点高速传输信号,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终端,并由数字机顶盒接收、解析后显示到电视屏幕上。

首先,数据广播可以传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可播发阳光政务、本地新闻等信息,满足贫困地区用户对丰富内容信息的强烈需求,充分体现地面电视的公益性;而且广播的方式可以把海量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途径传送给用户,符合国家对发展地面电视基本覆盖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其次,虽然数据广播是一个标准数字电视业务,但对带宽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只要有几百K的带宽就可进行数据广播播发,在频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完全可充分利用每个频点的剩余带宽。当然,最重要的是数据广播可以进行交互操作,用户不仅可通过操作遥控器自主挑选想看的信息,同时还能使用查询功能,在播发的数据中搜索关心的内容,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将大大增强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的吸引力。

另外,与普通信息服务相比,数据广播系统提供的信息具有本地性、实时性等特点,允许运营商随时,并且成本较低。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数据广播可充分利用地面电视的覆盖优势,适当开展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广播业务。如广告、股票信息等增值应用,将可能为运营商带来极大的盈利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据广播在地面电视上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地面数字电视的推广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系统应用分析

根据有线数字电视应用的经验,数据广播整体业务可分为两类,一是多媒体信息广播,用于基于网页的信息;二是股票信息广播,用于财经股票信息。

一、系统模块介绍

1 多媒体信息广场系统

数字多媒体信息广场系统可以按用户不同的需要,将各类综合信息(包括政务信息、公告、新闻、日常生活信息、交通、旅游、分类广告等),以超文本、动态图形、音视频流等形式,按相应的数据广播规范进行数据封装,通过国标调制器调制后进行广播发射;在用户端由机顶盒接收,并通过内置的浏览器解析后显示到电视机上。多媒体信息广场系统应可提供多频点、多种业务和大容量服务,采用数据压缩、播发、多通道接收、多频点交互等技术,具有功能实用性强、使用简单、配置方便和可运营、可管理的特点。

2 股票信息系统

股票信息系统是财经信息的综合平台。它可以将深沪股市的实时行情、分时走势、日线数据、个股公告、股市分析等信息,按相应的国家数据广播规范进行数据封装,通过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进行数据广播;在用户端由机顶盒接收,并通过内置的证券分析软件解析后以用户熟悉的界面显示到电视机上。系统可提供多种业务(包括音视频应用)和大容量数据播发服务,可支持大盘分析、技术指标分析、查看历史交易数据等常见功能。

二、系统架构简析

附图是数据广播系统在地面数字电视中的应用组成架构图。

从附图中可以看出,系统主要由前端、终端组成。前端子系统运行于广电网络运营商的中心机房;终端子系统则运行于机顶盒内。

前螭系统主要功能:播发资源的管理与配置、播发控制信息的生成、播发内容信息的封装、内容的复用播发、播况的监控与管理;

终端系统主要功能:信息内容的接收、解复用、解封装、解压缩、网页的处理、视频的显示、各种行情数据的分析统计与显示等。

系统按功能分监控客户端、播发服务端、终端接收处理端等3部分,能有效避免子系统或子模块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与扩展性。

播发端与监控端通过以太网相连,按约定的数据格式接收来自监控端的通讯,并按播发端遵照监控端的配置将信息播发到传输网络中。

终端机顶盒接收来自传输网络中的数据并进行解析,最终将解析出来的数据进行组合,行情数据绘制成为各种走势图,网页相关数据则通过浏览器处理后显示在电视机的屏幕上。

三、应用场景简析

地面数字电视因其便于接收,可以让人们在汽车、楼宇、地铁里,甚至通过便携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到数字电视信息,而有独特的优势。但地面数字电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城市家庭就不会成为主要应用人群,一是居民家里已经拥有太多机顶盒,有线、卫星自然是首选;在节目源方面,地面数字电视也是望尘莫及,且节目与有线或是卫星广播电视没有太多区别,很难在视频内容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运营方难以从中获取利益,因此应用数据广播系统。将成为地面数字电视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数据广播可以应用在以下多个场景中。

1 多媒体杂志

可以包括网页、图片、背景音乐等,将是阳光政务、新闻、体育报导、天气预报等信息的有效载体,适合所有的场合。

2 广告信息

不同于传统的视频广告,这一广告信息主要是指在终端接收机上显示的图文广告,如开机画面、图片菜单广告等,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使用Flash广告。这一应用适用于固定接收终端。

3 财经信息

通过股票信息系统,播发当天及历史的行情信息,在终端上还可进行各种指标的分析。这一应用尤其适合移动终端。

4 内容交互

用户通过遥控器就可与数据广播内容进行交互,选择喜爱的内容观看。这将改变用户的操作习惯,变被 动收看为主动选择。

5 更新升级

数据广播有强大的数据携带能力,可按运营方需要,播发终端需更新升级的数据内容,如对终端做整体程序的升级,或是对其中的广告数据进行更新。

6 个性化应用

通过数据广播将数据播发到指定的终端上,如彩信、电视邮件等,可满足一些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从以上应用场景可以看出,除数字电视的维护费外,数据广播还可提供多种增值运营的手段,网络运营商完全可将数据广播作为地面数字电视运营的有效盈利点之一。

具体实施浅析

由于地面数字电视的公益性特点,至今尚没有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各地基本都采取卖第二、三个机顶盒和加收收视费的方式运营,而真正能提升ARPU值的付费电视和增值业务却很难开展。不过,数据广播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以下仅就在固定终端上可实施的增值应用业务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一、本地信息

本地信息包括了阳光政务、本地新闻、便民信息等。这些信息对于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城郊、农村地区的家庭用户来说很有吸引力,可考虑按以下3种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推广。

与当地乡镇政府合作

以包年的形式,向相关主管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向用户推送政务信息,内容以当地政府的策略、办事流程、国家的优惠政策、重要通知等为主,适当环节可加入对政府机构及人员的宣传,信息以图文、音视频的格式进行组合。这种方式可有效地促进人们对政策的了解与把握。

与当地网站合作

可采用利益分成的方式,与当地网站合作,将信息推送到终端,内容以本地信息、新闻、关注点以及网站上的广告信息等为主。数据广播作为网站传播信息的延伸手段,可扩大网站在当地的影响力,同时相关内容也可满足用户对本地信息的需求。

与当地企业合作

可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包时段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上加入企业的广告宣传信息,如在科普信息中加人种子公司或是化肥生产企业的介绍信息等。这些信息在满足用户求知欲的同时,还可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减少企业商业运行的环节。

二、广告信息

开机面广告

机顶盒开机画面是一个强制广告,开机后显示,收视率可达到100%,有着画面大、效果好、内容变化多样等优点。据统计,在用户较多的地区,一个开机画面一年可产生数百万元的收益;用户量数千的地区,一天的定价也至少超过700元。因此,数据广播开机画面广告是目前最佳的增值应用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盈利点之一。

菜单广告

这类广告是用户在操作机顶盒时出现的信息,如在主菜单、节目列表等区域内显示一个企业或者产品的资料,感兴趣的用户点击广告后,还可进入到数据广播系统中观看更为详细的内容。如一个种子的广告,在菜单中只能看到种子及该生产厂家的图片,未必能吸引用户去购买,但后续数据广播中的详细信息。包括优点介绍等,就可达到很好的广告效果,这是其他广告载体不能比拟的。

三、定制信息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需求,用户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向用户推送更有价值的信息,如财经信息、供销信息等,有助于用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第9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2008年,中国电视诞生50年,世界第一次电视试验广播80年。回望来时路,留给我们抚今追昔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电视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新的传播渠道的不断涌现,我们对传统电视的理解是否即将被颠覆?未来的电视将变成何种模样?

直播卫星上天,C M M B商用,有线电视网络面临“双向改造”,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电视自然不甘雌伏。在今后的传播竞争格局当中,电视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占据绝对主流媒体地位的电视是否仍能笑傲天下?今后的路又将往何处去?

本期“广电聚焦”特邀电视学界、业界知名人士共同描绘电视的未来图景。

电视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关于“未来电视”的设问,与其说是对电视未来的追问,不如说是对今天变革中的电视向何处去的追问,是对电视演变方向的关切,是对电视理念的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将如何变革。电视形态变革

基于载体又超越载体电视是技术发明与创造的产物。但电视的发展与演变的推动力量,从来都不是纯技术的。电视会以超越技术变革的方式发展,在集成、组合各种手段的同时,不断演变。世界电视80年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在改变电视形态的,主要是四方面的技术应用。

电视再现技术 电视再现技术包括电视摄制技术和电视终端再现技术,即电视机。虽然电视摄像技术的试验可以追溯久远,但电视机的出现与电视广播的出现只有80年。2008年不仅是中国电视诞生50年,还是彩色电视机诞生80年,第一次电视试验广播80年。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电视以其多媒体组合于一体的魅力走到了传媒竞技场的中央。1936年,在伦敦诞生了第一家广播电视台,即BBC。

在中国,1958年3月,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1958年5月1日, 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电视节目,当时全国只有大约20台黑白电视机。

1966年,集成电路电视机出现。3年后具有电子调谐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诞生。其后,彩色电视成为主导。这引导电视技术一步步走向模拟技术条件下的辉煌。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电视开始运营,进一步加速了电视的变革。电视再现技术的发展,使电视成为超越文化水平、可以共同观看的新兴传媒。

电视传输技术 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指包括使用电缆、微波和卫星等的远距离中继传输。最早的传输技术是基于有线的。1949年12月17日,第一条电视电缆开通使用。30年后,世界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后来,微波等无线远距离中继传输广泛用于电视信号的传递,使得电视成为广区域媒介,而不只是像早期一样限于一个地域。1949年,电视网在美国的出现,其技术基础就是远距离传输技术。

但对电视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卫星作为电视信号传输中介。苏联率先发射了卫星,196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电信卫星,这使得电视可以实现全球传输,成为全球性传媒。电视分配技术 电视分配技术,主要是指将电视信号送到用户的有线网络技术和直播卫星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有线电视开始在美国一些中小城市出现,以转播邻近大城市电视节目。1975年9月,继三大广播网(ABC 、CBC、NBC)上星后,美国最早的有线电视机构“家庭影院”有线电视广播公司(HBC)首次使用“电星一号”定时传送节目,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有线电视也走了差不多相同的道路。有线电视与卫星通信的结合使有线电视台的服务范围由一个地区发展为全球。对电视的未来还将发生更大影响的,是直播卫星技术的发展。1994年美国休斯DirecTV公司首先推出直接入户的数字卫星电视。其后,发展到在3个直播卫星轨道上拥有多颗直播卫星,上星节目超过 1000套,用户占全世界数字卫星直播用户的四分之三以上。

有线电视的出现,使电视成为家庭娱乐中心,而直播卫星的进一步发展,将使电视成为全球性的伴随性媒体,可以像接收卫星定位信号一样,不间断地在全球接收同一电视信号。电视终端技术 电视终端技术,主要指电视的终端载体。总体上看,正朝着大型化与便携化两端发展,朝着多载体的方向发展。

所谓大型化,是各种应用新技术的户外显示屏。所谓便携化,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便携电视机,还有新媒体意义上的可以接收电视节目的便携终端,包括流媒体式的手机电视、广播式移动电视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可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的便携终端。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已经使电视出现了多载体的趋势。

所谓新媒体, 从技术载体来区分,大致有四类。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工具等;二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如手机短信、流媒体式手机电视;三是基于广播电视的,如广播式手机电视;四是基于卫星的,如直播卫星。

这四类中,前两类的影响,人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容聚集能力和用户聚集能力。因而,也获得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中国的新兴媒体,依据中国人的特点和需要,创造了一些新的产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报看,腾讯总收入14.329亿元,盈利为5.420亿元。而卫星对新兴媒体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扩展想象空间。实际上,这次汶川地震北斗卫星导航终端所具有的短信功能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新的空间,看到了八年前手机短信的影子。而当直播卫星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用更小的天线观看电视时,可接收直播卫星的电视接收终端就能进一步便携化,电视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们的日益逼近,电视的未来并非是“嫁给网络”,成为网络的视频业务。但电视要想在博弈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适应移动化、多载体、便携化的发展趋势。毕竟,媒体移动化是大趋势。电视理念变革

从传播平台到整合传播平台从80年前电视进入历史舞台开始,传媒业可以说进入了视频时代。80年来,电视的节目形态、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多次代际变化。最终,电视不断迁移,与网络、手机这样的终端,与楼宇电视这样的发明相结合,形成新的载体与传播样式。但归根到底,基本特征还是专业人士制作、大众观赏接受。

而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象征着新视频时代的到来。所谓新视频时代,就在于把视频需求与分享式提供结合起来。这种视频分享网站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分享平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能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孕育一种新的传媒运作方式,与以往的网上视频的运作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与那种把传统电视的制作理念、运作方式平移到互联网上的做法有了明显不同。视觉化表达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与文字表达相比,以画面表达既是一种直观,也是一种微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出人们心中潜伏着的视觉化表达欲望。从电视变革的视角观察YouTube的成功,就会发现YouTube恰好把自己放到两个传播路径的交集点,即视觉化表达与分享式提供。视觉化表达与分享式提供的结合,实质上是传统力量与数字媒体的运作方式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实质上正在孕育数字媒体运作模式的基础。这种模式的启示之一,就是适应新媒体的竞争,传媒的运作理念应当发生深刻变化,要从传播平台向整合传播平台转变。仅仅依靠自我力量采集、制作内容,不能适应今天的多样需求。通过一定的机制和物质载体,整合各类内容资源,聚合具有共同指向的需求,这样才能应对与新媒体的竞争。最简单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假定摄影记者一定在场,但可以假定一定有一个带了可拍照手机的读者或网民在场。通过一定的机制把他们的偶然所得收集起来,既丰富了内容资源,也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帮助分享就是一种整合。这是新媒体的成功秘诀。电视的未来必受其影响。电视传播变革

从线性传播到单元传播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无论是节目编排方式,还是渠道式媒体运作,都可以说是线性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内容处理模式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要从线性传播走向单元传播。人与电视:电视特性的三个变化传媒移动化,是适应技术与生活变革的必由之路,既包括接收工具的移动化,也包括接收地点移动化,摆脱传统的在固定地点接触电视的模式。接收地点的多元化已经在改变电视,改变人与电视的关系模式,促使电视发生深刻的演变。从人与电视的关系角度说,电视已经是个人化的电视、偶遇式的电视、移动着的电视。

所谓个人化的电视,是说电视越来越脱离家庭共同信息终端和娱乐工具的传统特征,走向个人化的接收工具。看电视不再是家人共同的选择与共同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成为个人的选择,很多时候与家庭生活不甚相关。所谓偶遇式的电视,是说人们可能在任何地点接触到电视,注意到电视提供的内容。人们所接触到的电视节目,更多地出于随机结果,出于搜索过程中的偶然,而不是固定生活模式,不是电视人期望的那样对某些频道具有品牌忠诚。

电视更可以称为是移动着的电视。所谓移动着的电视,是说电视已经从客厅走到了广场、电梯、手机上,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的静止的、等待观众光临的状态。从电视形态演变看,电视一直在寻找观众和观众最可能选择电视的场所。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收视行为与节目形态。近几十年,电视的演变进程,几乎是移动化、延伸化、产业化等进程同时交织。人们开始不仅以社会学意义上的观众类型来区分节目、频道乃至电视本身的定位,同时也以时间为轴切分在不同时间观看电视的观众群。在传统电视范畴内,这促使电视节目形态与编排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电视开始从室内移动到室外,从楼宇电视,到公交电视、出租车里的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获取了在移动中的受众群,改变了人们对于电视的认识。手机这个移动信息终端,是媒体移动化的最重要的激励者,是适应人的生活方式变化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也是传统传媒理念的最重要的挑战者。

单元传播:适应生活节奏变化与生活方式要求 单元传播有其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一是受众需求心理发生变化,希望集中获得同类信息和娱乐,避免选择疲劳;二是受众生活节奏变化,希望在特定时间获得所需要内容;三是传媒传播心理变化,希望以足够容量“黏”住读者;四是传媒传播技巧变化,波段传播,形成节奏;五是竞争单元变化,竞争单元变得更大。这些都促使单元化趋势的形成。对普通观众来说, 从50个频道增加到100个频道,频道增加一倍,所获得的愉悦和满意并没有同步增加一倍,反而会感到增加不少选择的麻烦,要付出更多精力进行搜索。人们希望传媒更多地尽到选择的责任,提供精选的结果。同时,人们生活节奏与活动方式变化,希望在特定的时间提供最需要的东西。而电视台为了争取观众的收视,减少观众的流失,也采取集中播放的方式黏住观众,减少换台,形成波段传播的模式。这样,一个频道形成了一个个单元,分布在不同时间段,形成波段竞争。受众结构与收视偏好的变化,必然形成单元化的结果,也促使传播心理发生变化。能否以足够容量“黏”住受众,这是目前电视要回答的问题。能“黏”住观众,就能获得收视率和广告量。解决办法之一,显然就是单元化的节目编排方式,波段式的传播技巧,以波段传播形成有竞争力的传播节奏。新媒体思维对象传播与创造需求 对我们所在的时代,可以有三个描述:它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可以说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因为信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过程和结果;它是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更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有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它是物质丰富的时代,更应当说是信息化生存时代,因为信息继物质、能量之后成为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现代社会,媒介是一种谁都必须正视的力量。而互联网,在今天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更是最重要的信息承载体和组合者,是人类信息化生存方式的体现之一。互联网不仅蜕变、裂变出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传播形式和传媒形态,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不仅影响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与传媒的关系模式、接触方式,还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和利用方式。因而,同样会改变电视的发展轨迹和人们与电视的接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