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信息传播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传播的特点

第1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组织传播 特点 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组织传播活动历史久远。从早期的政治组织以及各类民间行会和经济组织到现今日臻完善的各种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等的建立,组织传播活动不断地发展和繁衍。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传播学的发展完善,组织传播研究拥有了更深厚的理论土壤;社会进步和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也为组织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组织层面思考更实用空间。深入了解组织传播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功能是实现组织信息交换和协调,实现组织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前提。

1 组织的概念和组织传播的内涵

1.1 组织的界定

传播学研究中对组织的定义比较统一,往往涉及以下维度:具有一定物质资源和人力支撑的,目标明确的社会集合体。组织的生存样态千差万别,规模可大可小,大到世界政治联合体、跨国集团、政治组织,小到小区居委会、小家庭都可视为一个组织。我们最普遍的组织称谓主要特指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社会公益组织等。“组织”和普通社会群体明确分界点就是组织具有清晰确然的分工和岗位责任,具有阶梯化的领导体系以及管理角色和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和岗位的可流动补充性,以及组织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和紧密协调性和系统内人际协调和互动的规范化常态化。所以,组织是一个有序化的、由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的系统和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1.2 组织传播的涵义

组织传播活动由来已久,从古代的诸侯征战到朝廷统治,从行业行会到社会公益组织,组织传播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体系的完善而不断发展。所谓组织传播,就是指组织通过组织分支和管理系统所进行的层次清晰、阶位差异明确、目的性强的信息传播活动。各种各样特色不一目标各异的组织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肌体。每一个组织如果想持续运转,必须有既定的共同的目标,科学适用的统一协调,以及对组织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而这些都是和信息传播同步进行的。

2 组织传播的特性

2.1 传播主体独特性

组织传播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进行的,实际执行人是组织的成员;不管是传者还是受者,都被赋予组织的某个具体机构位置,他不是纯粹自由个体,而是以组织的某种身份来发送或接受信息,并对组织肩负岗位使命。组织传播中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是目标明确的,为了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了提高相互协作的效率或者为了危机化解形成团队合力等,总之传播主体间并非像人际传播那样自由、随意、松散。

2.2 传播行为阶位性和强制性

组织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管理层级,组织传播在这种系统内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执行,任务下达和目标实现都需要大量是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的信息内容来完成。这些决定了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阶位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成文的规范还是约定俗成的组织习性,已经形成就对规范对应的组织层面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2.3 传播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封闭性

绝大多数组织成员是固定的,而且具有成员身份程序上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组织信息传播的传播对象的确定性表现在成员固定,传递对象清晰可见,具体会议、文件都有明确的传达目标和参与身份界定。组织传播总是有身份限制和界定清晰的范围。一些政治组织和商业组织的信息传播内容往往有保密的要求,且阶层内外差别明显,传播对象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空间内的。

2.4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便捷。组织传播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借助电信、网络视频、电视电话等媒介手段;也可以是书面文件传达;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载体和沟通方法来实现向组织传递信息的行为,现代化的组织信息传播大都具有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化传播、自由和交互的特点

3 组织传播的功能分析

3.1 沟通协调,内部和谐

既各司其责,又统一协调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组织信息传播连接了各个部门和岗位,贯通了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应对相互支撑,成为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性化管理是需要组织内部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和谐的内部合力。

3.2 指挥整合,提高管理效率

领导指挥是组织传播中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必然环节。在组织体系内,从组织目标的设立,到具体的任务下达,实施执行到过程的监督和程序修整,到后期完成总结等,都是在一定规范和信息互动中实现的。

3.3 应对变通,优化组织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组织环境也是风云承转,任何组织都会经常应对组织内部的变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适时变迁。新状况和新矛盾通常是常态化地伴随着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应对变通,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组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之上的。及时快速的信息融通应变能力,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关系密切。

3.4 整合资源,提高社会影响力

一个组织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在复杂社会背景中的开拓力,必须在组织传播中有意识地促成共识,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挖掘出组织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组织做为独立的团队,获得社会认可和理解可以为组织发展、壮大提供优质环境,也可以通过组织传播所释放的符号信息扩展组织影响力和美誉度。

4 结语

总之,组织传播是组织的一种基本行为,传播是组织产生存在的前提,而组织传播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组织是利益与价值实现的载体,组织传播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理想追求以及集体处事习惯所形成的具有约束力、感召力和激发力的精神氛围。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任何一个注重组织成员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都以优良的组织效率和与时代同步的责任意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伦理智慧的组织传播将会建立起一个个高效能、充满人性温暖的和谐组织世界。组织传播中每个细节不容小窥。

参考文献

[1] 程士安等.数字化时代组织传播的新特征——浅析危机管理的变化[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2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2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营销 方式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preading method of the network marketing information.

1.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1.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1.1传播模式相分离

1.1.2信息传播具有不对称性

1.1.3沟通方式单向性

1.1.4具有强迫性

1.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特点

1.2.1具有开放性

1.2.2一对一交互的方式

1.2.3具有虚拟性

1.2.4具有全球性

1.2.5具有永恒发展性

1.2.6可以传输多媒体信息

2.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2.1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2.1.1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新闻客观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往往高于单纯的产品广告,因而经营者、企业家们都在寻求各种利用新闻媒介来做广告的途径,努力使自己企业的活动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2.1.2利用广告手段促销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广告的作用与日俱增,它不仅可以使商品销售量增加,促进商品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降低成本,还可以刺激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使消费者得到最大限度的享受与满足。此外,广告还可以指导消费、增加消费者的商品知识等等。

2.1.3利用口头和行为举止传播

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他所赖以生存的那个社会组织集团。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建立,不仅可以沟通大众传播媒介,而且还可以广结良缘,进而树立企业信誉。

2.1.4利用其他形式的传播

信函传播、展览会,展销会、组织形象材料散发,都可以传递信息,是可以借鉴和利用的。

2.2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2.2.1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指通过信息服务商(ISP)进行广告宣传而开展的促销活动。它主要实施“推战略”,主要功能就是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网络广告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形式:①旗帜广告。网页上的旗帜广告大多是动态旗帜广告,引起浏览者的注意。具有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②赞助式广告,是指把广告主的营销活动与网络媒体(网站或网页)本身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取得最佳的广告效果。③按钮广告,即图标广告,它显示的只是公司或产品或品牌的标志,点击它可连接到广告的站点上。④关键字广告,关键字广告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在网站上寻找目标群体。⑤插入式广告,即“间歇广告”、“弹出窗口式广告”,即在用户点击进入某些网页时会跳出一个小窗口。⑥文字广告,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Web页上,一般是企业的名称,点击后连接到广告主的主页上。⑦邮件列表广告,又称直邮广告,利用网站电子刊物服务中的电子邮件列表,将广告夹在读者所订阅的刊物中发给相应的邮箱所属人。

2.2.2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主要是利用企业的网络站点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促销活动。它利用一定的手段唤起人们的好感、兴趣和信赖,加强沟通与交流。

2.2.3网上销售促进

网上销售促进是企业在网络销售活动中,采用一系列能激发需求、激励购买的促销方法的总称。它主要有:①有奖促销,是指提供的奖品能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以此促进销售。②免费促销,就是通过为访问者无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各类资源,吸引访问者访问,提高站点流量,并从中获取收益。③网上折价促销,这是一种常用的促销方式,所节省的费用,通过折扣的形式转移到顾客身上,使顾客充分领略到现代交易方法的优越性。④网上赠品促销,在新产品推出试用、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的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⑤网上抽奖促销,是指以一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网络抽奖活动主要附加于调查、产品销售、扩大用户群、庆典、推广某项活动等。⑥积分促销,一般是指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消费者通过多次购买或多次参加某项活动来增加积分以获得奖品。⑦拍卖促销,就是将产品不限制价格在网上拍卖。

2.2.4网络营销站点的促销

它是利用各种网站的推广策略,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网上流量访问网站,起到宣传和推广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作用。它主要实施“拉战略”,具有直接、快速、简便、费用较低等特点,且成交的可能性较大。

3.网络营销信息传播方式的优缺点

3.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3.1.1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网络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还没有顺应全球信息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对网络的应用十分有限。其次,网上购物是先付款后得物,顾客与产品不能直接见面,使得顾客不能利用触觉、嗅觉等感官直接感受产品,因此网上的虚拟商店尽管内容丰富,但往往也会增加了错购误购的几率。同时,一些消费者也对网络营销的产品质量心存疑虑,顾客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的信誉可靠程度的验证无从下手,这些都会增大其远程购物的风险,从而选择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方式。

3.1.2传统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都是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广告费巨大且具有盲目性。另外,传统营销的信息传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同时受购买时段或刊期的限制,目标群体容易错过,并且所传播的信息难以保留,很难保证信息不被消费者遗忘。再者就是传统媒体广告的营销效果是比较难以测试、评估的,无法准确测算有多少人接收到所的广告信息,更不可能统计出有多少人受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购买决策。

3.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缺点

3.2.1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优点

(1)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加快了市场营销的速度和范围

(3)网络营销信息传播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市场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3.2.2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缺点

(1)载体局限了营销传播自身的发展

(2)传播监管困难,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

(3)传播创意水平不高,广告点击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3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思。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

第4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 模式 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认为“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使用,从而达到其社会化信息传播的目的。”邵培仁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赖茂生认为“网络传播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的总称。”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它汇集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吴风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就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进行的信息传播。”关于网络信息传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去研究,但不应因为研究者的知识、专业、实践、工作等背景不同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认识有不同,而是共同探索,最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给予科学的揭示。

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电脑是将数据、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输入、处理、储存、组合、复制输出等智能化操作平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终端工具;互联网是网络信息的传输通道和交流平台,可以使网络上的人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网站则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继媒介,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搜索、粘贴、下载、互动、超文本连接等的中转站。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交互性、动态性、虚拟性、全球性特征,同时,网络信息传播还具有多媒体功能和超文本功能、信息传播无序性、主体的隐匿性和个性化等特征。同

2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

模式是一种人为的象征性的设想,是一种思维的辅助工具。就我们研究传播过程来说,可以采用模式简化、去粗存精等方法,高度概括出在纷繁复杂的传播过程现象下的要素、结构。由于模式方法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及其特点,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来说是十分恰当的,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可以深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网络信息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信息传播截然不同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至今为止最快捷、最便利、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因此只要上了网,不管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职业传播者还是一般用户,都可以向广大的不确定的受众信息,并且能迅速甚至即时地获得反馈,或直接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交流。这种信息传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窥见。然而在某一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却呈现可以预见和重复出现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如果我们引入模式方法,就可以通过“画”一些线条或公式来表示已知确定存在的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可以显示这种联系的结构、强度、方向,使已知的要素和关系尽可能固定化,从而明晰网络信息传播的整体形象,把握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将网络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

其次,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的工作。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特点和运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运作,才能够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传播信息,使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有序化并达到最优化。

3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儿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所以笔者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开拓思路,而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

3.1王中义的网络传播模式

王中义等人认为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网络模式。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多点对一点,呈网状分布。呈网状分布的网络传播是无中心的,没有边际,也就兀所谓覆盖面的问题。这种网络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网络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人格结构、所处的基本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题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受。

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作为人类传播领域中新的一员,较之传统传播模式有这样一些特点:多种传播模式的融合;互动性、平等性强;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

3.2邵培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2.1阳光模式

邵培仁认为,假如可以撇开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惯用形式不论,那么依据网络传播或互动传播的现存状况和发展趋势,用“阳光模式”(图2)来描述和反映是比较合适的。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6大要素和4项要素。6大要素为:①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具有通话、通信、放音放像、录音录像、翻译、校对、编辑、搜寻等各种功能)、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等;②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与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③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④大众媒介:是指电脑通过网络与各种传统媒体(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相结合而发展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如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视频信息等;⑤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场所;⑥社会服务:如“三金”工程系统、电脑购物购票系统、社会咨询(股票行情、天气预报、健康与心理咨询)系统等。4项因素是指网络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还有,连接成网络的电缆传输通道也很重要,但用无线取代光纤光缆将是一个趋势。但是,阳光模式并非已尽善尽美,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以及认识的扩大和深入,它应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3.2.2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如图3所示)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就是说,它的基本任务始终是再现整体,始终把各种要素有意识地归并到整体之中,努力找出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再进一步“认识”它,“适应”它,“支配”它;而被割断联系的游离于整体的孤立的传播因素是无法认识、无法把握、无法支配的。

整体互动模式中的认识对象既是整体的又是互动的。整体互动模式抛弃了传播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突出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能动性,昭示了传播的多向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我们将整体看作是互动囚素的整合与合并,将互动当作是整体形态的链条与部件,将二者的有机统一视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全面而综合的呈现,也是为传播研究寻找一个辩证分析的模式和途径。

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了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这三个系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将协同并存、互动互进,共同绘制人类传播的三大风景。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①它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②它强调辩证性和互动眭。③它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④它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不过,它虽从实用的角度勾画出了传播活动的过程或步骤,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要以精确的顺序正规地执行模式标明的所有步骤,决策者和传播者也无须对所有步骤给以同样的重视,因为,它可以越过一个或几个要素将信息直送特定的受传者或实施者。

3.3谢新洲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3.1网络传播基本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4所示。

图4所示的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

3.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如图7)。

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第5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知识创新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产生、传播、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从信息生产者出发,经过中间环节。最后被信息接收者利用,再产生新的信息,形成一个信息传播链。信息传播是科学研究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积累、是科学赖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人们供获取比传统、大众传播更鲜活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交流与沟通。因为网上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从而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拥有独特性质和运行方式。

1.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和本质。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2)网络信息传播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3)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4)网络信息传播有目的性,期望产生影响,引起反映。网络信息传播要求信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要有可交流、能沟通的意义空间。

2.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可传导性,使得传播与反馈存在着依附的复杂关系,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由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通过自组织过程控制实现复杂系统的平衡状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收者角色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收的融合。(2)由原来传播者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3)在网络空间,接收者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还能主动地信息,与传播者完全出于平等的地位。

二、知识创新需要网络信息传播

1.什么样的知识更具有创新价值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使主体最经济地分配注意力,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有利于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产生。

(2)断层的和不确定性知识。知识是有逻辑的,但逻辑并不是越细越好,适当的知识断层, 有利于产生学习矛盾。正处在猜想、假设中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创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使思维不受既成答案的干扰,可以进行自主的假设、推论和创造。

(3)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且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为底蕴,使得创新的范围更广、更深。

(4)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将专门的知识纳入到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跳跃性越强, 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2.网络信息传播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信息是知识创新重要原料,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得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知识创新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带来重要的影响。

(1)知识创新的综合性。知识创新中交叉学科将继续发展,学科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 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走向新的高层次的综合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更加普遍和流行。知识创新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跨学科性。

(2)知识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的学科差异性和很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是多样性的:既有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或由国家利益导致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的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大”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也有“小”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3)知识创新速度的变化。科学进步速度日益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缩短,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来自科学前沿的最新的信息的传递必须十分及时、迅速。

(4)知识创新的国际化和网络化。知识创新将更多地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使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转变为对全球信息资源的需求。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的变化和新特点,使得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新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新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传统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能即时交流;网络信息传播资源组织方式灵活。是由于这些优点使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成为知识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信息源。

参考文献:

[1]金 镇 毕 强:作为一门学科的网络信息传播[J].情报资料工作,2006(3):5~7

[2]陈 刚 马 扬: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141~144

第6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在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拙上,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具有创新价值知识的类型,提出网络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重要的信息源。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产生、传播、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从信息生产者出发.经过中间环节。最后被信息接收者利用再产生新的信息形成一个信息传播链。信息传播是科学研究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积累、是科学赖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人们供获取比传统、大众传播更鲜活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交流与沟通。因为网上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从而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拥有独特性质和运行方式。

1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和本质。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2)网络信息传播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3)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4)网络信息传播有目的性期望产生影响,引起反映。网络信息传播要求信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要有可交流、能沟通的意义空间。

2.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可传导性,使得传播与反馈存在着依附的复杂关系,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由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通过自组织过程控制实现复杂系统的平衡状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 )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收者角色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收的融合。(2)由原来传播者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3)在网络空间接收者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还能主动地信息与传播者完全出于平等的地位。

二、知识创新需要网络信息传播

1.什么样的知识更具有创新价值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使主体最经济地分配注意力,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有利于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产生。

(2)断层的和不确定性知识。知识是有逻辑的.但逻辑并不是越细越好,适当的知识断层有利于产生学习矛盾。正处在猜想、假设中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创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使思维不受既成答案的干扰可以进行自主的假设、推论和创造。 (3)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且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为底蕴,使得创新的范围更广、更深。

(4)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将专门的知识纳入到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2.网络信息传播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信息是知识创新重要原料.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得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知识创新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带来重要的影响。

(1)知识创新的综合性。知识创新中交叉学科将继续发展,学科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走向新的高层次的综合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更加普遍和流行。知识创新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跨学科性。

(2)知识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的学科差异性和很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是多样性的:既有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或由国家利益导致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的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大“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也有“小“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3)知识创新速度的变化。科学进步速度日益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缩短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来自科学前沿的最新的信息的传递必须十分及时、迅速。

第7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档案馆;职能;功能;信息传播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断冲击着档案馆旧的运行模式,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愈发明显。档案馆职能“五位一体”的提出正是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文件的产生与迅猛发展。从档案馆的功能来看,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也被视作今后档案馆工作努力的方向。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明确表示,档案部门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实现“两个转变”和“三个体系”,更加注重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与利用。因此,作为拥有众多原始凭证档案资源的档案馆,在当今新网络环境下的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扮演好自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传播五要素的新特点

(1)传播者。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大多依托档案网站,对自身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减少以往受众特意上门查询的不便。网络信息的泛滥使的“信息污染”严重,而档案信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公正性和可靠性的特性。(2)档案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除了包括档案原文信息之外,还包括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表现形式,图文并茂、专题影像、原声记录等多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3)传播媒介。档案信息传播历经了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这三个不同的阶段,现在已经步入网络媒介和“第五媒体”的传播时代。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和“第五媒体”具有覆盖广泛、传播快速、影响力大的优势,这对于增强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明显的效果。(4)传播受众。受到网络媒体自由、开放、便利等特点的影响,任何个体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档案信息受众。网络的普及使得受众能够实时获取所需信息。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程度也超越了以往。在“谁占有资源谁就是赢家”的影响下,受众要求能够得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利用档案资源。这对档案馆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5)传播效果和反馈。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传播除了受众广外,多媒体技术、数字化资源等都有利于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提高。而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档案信息,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受众利用档案信息。论坛、社区、在线答疑等为受众与传播者提供互动平台,也有利于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果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能够满足受众的要求,那受众也会向旁人宣传,吸引潜在受众,扩大影响范围。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传播功能的实践途径

(1)建立多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和传播模式。首先,可以将各地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进行汇总,建立一个庞大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设置相应的权限,满足不同层次需要。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档案资源,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再次,要注重深度开发。建立专题档案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2)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包括档案信息的个性化,即根据受众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同时还包括档案信息传播的个性化。由于受众本身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这就需要档案馆以特定的传播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3)转变传统观念和服务模式。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曾经提出:档案馆是一个文化机构,它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是供人们文化休闲的场所。因此档案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顺应时代需求,确立档案馆的总体目标。重视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推行先进技术,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服务型档案馆”的总体目标。(4)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结构。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注重考察专业素质,还要加强对计算机能力的考察。另外,语言也是重要标准。熟悉一项外国语言,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机构交流,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再次,注重传播意识的培养。工作人员作为档案馆的服务窗口,可以视作为档案信息的传播者,自身形象和业务能力水平,都代表着部门形象。所以档案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不再束之高阁,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存在。档案利用不再局限于党政机构,而应该扩展到各个社会单元。因此档案馆要综合利用自身的条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传播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落实档案馆“五位一体”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档案馆。

参 考 文 献

[1]宗培岭.新时期应当强化档案馆的研究职能——兼谈档案馆的职能与功能[J].档案学研究.2003(4)

[2]李肖军.谢海洋.现代传媒技术与档案信息传播[J].档案与建设.

第8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信息;模式分析;受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74—06

1

引言

旅游作为一种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产业,对信息有天然的依赖性。马耀峰、白凯认为旅游本质上就是人类以自我修复和完善为目的从外界获取负熵(信息)的一种活动。布哈里斯(Buhalis)从产业角度分析,认为信息是旅游的命脉。旅游产品的购买、消费在空间上异地性和时间上异步性特点使得旅游者与旅游产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鸿沟,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旅游企业的产品推广都有赖于有效的旅游信息传播。杨路明在充分研究旅游业和信息的关系后,认为旅游业具有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特征。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77)资助。

[收稿日期]2011 04—01;[修订日期]2011—11—23

[作者简介]庞闻(1981-),男,陕西宝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数字旅游,E-mail:;马耀峰(1949-),男,陕西兴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规划;郑鹏(1980一),男,山西长治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与GIS。

信息科学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旅游活动方式和旅游业形态发生变革。波特(Porter)认为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产业模式。19世纪70年代电脑预订系统(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s,CRSs)、19世纪80年代的全球分销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s,GDSs)和19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有的产业运作方式和发展策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并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产生了虚拟旅游、博客、wiki等全新的旅游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信用支付体系的建设与垂直搜索技术的应用使旅游电子商务迅速普及,旅游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扁平化、高效化,并最终对旅游产品的创新、生产和消费者行为产生普遍的影响。斯塔姆鲍里斯和斯盖亚尼斯(Stamboulis&skayannis)据此将信息和传播技术列为旅游业变革的两大因素之一。世界旅游组织(WTO)也认为信息传播技术在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组织乃至旅游业的竞争力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学术界对旅游信息传播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许多学者从旅游学、信息科学、情报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人手对旅游信息传播的机理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模式研究的角度对以往成果加以梳理,总结已有的重要成果,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尚未涉及的领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2 旅游信息传播的概念界定

国外对旅游信息概念研究较早,研究也较为细致、深入。冈恩(Gunn)从旅游者认知角度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两种:“原始形象”(organic image)——旅游信息传播与接受行为都是无导向和无意识的行为;“诱导形象”(induced image)——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意识的通过广告等促销宣传形式传播旅游信息。吉特尔森和克朗普顿(Gitelson&Crompton)认为旅游信息主要指潜在游客收集的关于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并从信息来源角度将其划分为5类:朋友和亲属、目的地宣传册、咨询机构、广播媒体和平面媒体。贝亚特里斯(Beatriz)根据旅游信息的受众和产生阶段不同将旅游信息划分为游前信息和游中信息。迈瑞克和帕西(Marrocu&Paci)认为旅游信息的传播不是单向的,旅游者自身携带并传达给目的地居民、企业的信息也属于旅游信息研究的范畴。

国内对旅游信息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陈志辉、陈小春提出旅游信息的数据论观点,即将旅游信息解释为包括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人数、旅游交通工具、餐饮住宿、气象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数据。严澍从传播学角度将旅游信息定义为旅游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数据、知识等)。巫宁认为旅游信息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由于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所以旅游信息具有丰富和复杂的特性。

总结相关研究发现,学术界对旅游信息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广义的旅游信息是指对旅游活动的运动、特征、变化与规律的反映,是旅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况和规律的描述。這种对旅游信息的名词性描述,涵盖面大,包括了旅游活动各个阶段的所有信息交换活动。狭义的旅游信息主要是指在旅游活动能够发生前,以促成或保障旅游活动顺利进行为目的,向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传达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這种动词性定义强调了旅游信息的功能特征。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从旅游信息的狭义概念出发,笔者也以此为基础将旅游信息传播定义为旅游信息所有者通过媒介向受众传递或交流旅游信息的完整过程。

第9篇: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35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延伸的。从最早的BBS、网络社区到博客、贴吧、微博、QQ再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社交网络等等,呈现出的趋势是从交流到自我展示再到信息交互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纵向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发展态势。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传递内容,更多的是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边界。

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并且可以让公民可以更多的参与到信息及文化的传播当中来,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具和提升大众对于文化、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仅就信息传播本身而言,自媒体也是具有极大优势并且拥有很多优点的。

1 自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形式,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对单的传播方式,让信息的传播从单对单变成单对多的传播,极大的扩展了信息的覆盖面。

一张报纸只能让一人阅读并且获得信息,一台收音机或者一台电视能够联系的受众也不过数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点对点式的传播,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当人们通过自己的微博、贴吧、朋友圈等自媒体一条信息时,会迅速的被他的粉丝及关注着进行转发,信息扩散的范围是极广的,信息在被的极短时间内会被众多的其他用户获取。

2 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自媒体不但降低了信息传播的专业性,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能够很快地就被其他人看到,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的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一点在某些突发性事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2011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时,就是发生事故的D301次列车上某位乘客通过微博在事故发生4分钟之后了第一条事故信息,比国内媒体通过互联网的第一条报道早了两个小时。

3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佳的互动性

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一对多的显著特点,当用户作为第一手信息传播者将信息在他的社交媒体时,与他有交集的其他众多用户都能够迅速收到他所传播的信息并用转发、评论等多种方式很快的参与到话题的互动当中来,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非常多的企业都把微博、公众号等作为宣传的第一阵地,在产品尚未上市之时就产品信息,让用户通过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对产品的看法,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政府微博的出现更是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渠道。

4 自媒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和书籍等传统信息载体在面对不同层次用户个性化需求上的表现乏力,自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可以通过不同的产品满足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可以选择微信、陌陌、微博、论坛、博客、网站等不同的产品满足自己的对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产品所提供的不同功能完全按照个人喜好来设计自己的传播平台。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包装传递出去的信息。自媒体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满足了现代用户的个性需求。

5 自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营销平台

传统的企业营销大多通过各种电视、报纸、广播广告的形式来完成,优点在于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可涵盖的内容多。缺点则在于成本较高,难以做到特定群体的分类型转播。

自媒体本身拥有的分特点让使用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分成了不同的需求群体,而它的低门槛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这让企业在使用自媒体进行营销的时候只需要通过不同自媒体面对的客户群体使用不同的营销文案和方式,细化了营销的有效性。例如《泰濉吠ü微博作为主要的营销平台,创下了12.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记录。

6 自媒体为政府和民众搭建了零距离沟通的平台

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纷纷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一经开通就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让民众与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距离从以前的遥不可及瞬间拉近到了触手可及。

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微博相关的政策信息,民众在第一时间获取之后通过评论进行参与和表达对政策态度。在某项事件的处理上,民众也能够及时的从政务微博上获取最新的进展,并且在某些事件上和政府部门保持统一,提供必要的帮助。

以上几点是自媒体最显著的优点,这种新的传播载体在传播形式上对传统的传播载体进行了几乎全方位的补充和完善。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和专业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细化了受众群体,不仅如此,自媒体的发展对消弭新闻知识精英的文化垄断特权,对于激发和提升大众文化参与的政治积极性和“公民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也在带来了诸多对于传统信息传播的补充和提升以外,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无序性。

6.1 自媒体传播导致的信息碎片化

自媒体是以个人用户为主体的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主体的个人用户由于文化层次、工作、知识构架、个人素质等方面具有差异和局限性,导致其对于信息的看法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碎片化的信息。

信息碎片化对于信息接受者而言,最致命的就是在某些严谨知识上获取不系统性。例如异常火爆的百度知道等问答类自媒体,回答者对于提问者的回答只是就事论事,这对于大部分简单的问题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涉及时事、政治、历史、文化这些方面的时候,由于回答者的水平高低层次不齐,导致了答案的多样化,会使提问者产生很大的疑惑,影响其对于真实信息的获取。

6.2 自媒体中虚假信息泛滥和谣言漫天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信息传播越来越向着平民化发展,伴随着此种情况出现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传播优点意外,也包含着负面效果。由于网络使用者文化层次的降低,对于信息传播的分辨率下降,再加上自媒体的低门槛及信息的便利性,导致了虚假信息及谣言的和传播几乎毫无障碍。2015年度罪受网友关注的信十大假新闻中,微博新闻就占据了四条之多,这正面自媒体造假已经泛滥成灾。民众在享受着自媒体带来的话语权和话语空间扩大化的福利的同时,由于对虚假的防范性、警惕性的不足,也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者谣言传播者的角色。更有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恶意造谣误导舆论,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6.3 自媒体中媚俗信息泛滥

由于自媒体很多是利用关注和点击来提升流量从而赚取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了很多自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和点击量而大量使用暗示性的标题以及不堪入目的图片,对男女关系津津乐道,使用粗鲁切带有性的语言来博取关注和点击。某些自媒体详尽的展示了抢劫、凶杀、侮辱妇女等情节,甚至写出了某些具体的作案手法。而公众对于媚俗信息的猎奇心理导致了这类信息的浏览量和转发量都很高,此类信息的大量传播对于公众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风气风气形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6.4 自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

与媚俗信息相辅相成的,则是在自媒体中同样占据极大篇幅的暴力信息内容。例如,部分公众由于对体育、文艺明星的极端崇拜,一旦发现对于自己崇拜对象不利的信息出现,就会在自己的微博、论坛、博客、朋友圈等自媒体当中一拥而上,用大量带有侮辱性和攻击性的语言进行诽谤、谩骂,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眼球,使用大量的歪理邪说和脏话、丑话等内容,不惜歪曲事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自媒体用户为了提高点击率,不惜使用视频播放类似“虐猫”、“打狗”、甚至是“校园暴力”等短片。这些充斥着暴力因素的自媒体带来的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自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带有极强的教唆性质,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6.5 自媒体中谩骂讽刺成风

自媒体带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人产生了曲解,认为在自媒体上大家是互不相识,也是不受管束的。这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利用自媒体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造成了不少自媒体传播者的恣意妄为,他们以自媒体为屏障,不怀好意发表言论,甚至怀着报复心理对他人进行谩骂和人身侮辱。再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同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人民思想的混乱,这也导致了自媒体言论的偏激性,公众在论坛、贴吧、社区、弹幕、微博等自媒体上随意的发牢骚、诅咒、讽刺、谩骂。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矛盾冲突的深化,对网络风气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影响,对自媒体本身的发展也是有害无利。

6.6 自媒体中垃圾信息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