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城市的人口较为密集,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往往对水环境进行造成一定的污染,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管道的排污质量,就需要对其管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此更好地降低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破坏,加快城市管道排污能力。而在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管网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参与方如业主、管家、监理、设计、施工等均管理经验不足已成为管理过程中最致命的原因之一,同时,城市居民以及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影响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因之一,唯有提高污水处理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水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因而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管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就需要对其管理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地策略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城市管道的运行能力,改善城市的排污质量。
1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重难点
1.1材料质量把控问题
由于水治理管网工程的运用频率是相对较高的,因而由于跨越的周期较长,其管道材料往往会受到天气以及周边环境侵蚀的影响,而出现管道老化现象,甚至出现管道腐蚀的状况。其次,管道渗漏问题也是由于管道材料不过关而引发的问题,一旦出现管道渗漏则会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按严格的建设标准来,水治理管网需要埋于地下1.2m以下,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管网往往受限于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其覆盖的土层厚度也难以实现标准化,从而加剧了管道材料的损坏速度。
1.2排水系统与生态理念不统一
为了响应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号召,人们需要有正确的而且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规划,尊重并且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而在当前情况下,人们主要是对城市用水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直接排出去,这其中有些用水根本就没有达到排水标准,从而使得了河流出现的富营养化的状况,最终导致了城市水污染的情况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管网工程建设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管道也极为复杂,且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缺失了对环境的调节作用。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对环境的治理,也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进行规划调整,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问题的恶化,但是对污水的处理及对环境的治理依然是人们急需解决的困难,且任重而道远。
1.3管网系统布置不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加强对水治理管网系统的建设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但在众多的网络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面对系统繁杂的情况,尤其在众多原有管道的关扰下,如何处理复杂的管道对接问题是提高给排水网络设置的关键环节。对于当下的水治理管网施工人员而言,就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对管道的容量和安置坡度进行调整,以此取得理想的设计成果。其次,由于给排水网络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对管道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上明显与现代的城市建筑不相符,使得市政工程出现与管网系统不配套的现象。
1.4管网系统配置突发事件处理具有滞后性
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水治理管网设置则极易导致城市内涝现象的出现。例如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了大量降水,若水治理管网系统设置不畅则会引发市区街道大面积积水的现象,并对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其次,便是管道在长期使用或受重力影响下而出现的管道爆裂现象,施工者对地下的管网布置情况缺乏明确的认识,则会引发一系列的整修问题,同时也供水带来困难。再者,则是污染问是影响整体的给排水质量,水源附近若发现污染源,则需要对管道进行再次规划设计,这将很大程度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损失。
2水环境治理管网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策略
2.1提高既有管网与新建管网的配套建设
提高既有管网与新建管网的配套建设要求实现与市政工程建设的一致性,并对老旧的管道进行维修改造。从总体上来看,就需要将原有的水治理管网进行暗漏点的整体排查,并根据其严重老化的部位进行全面更新,以此避免后续整个管道系统的建设。而在土层覆盖方面,则需要根据市政规划的综合情况适当增加水治理管网上层覆土层厚度,从而使其能更大程度上降低管道损坏的可能性。而对于已深度老化的环节,则需要在市政道路改造的同时,加强对管道网工程数据的分析,再次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管网能与城区改造实现有机结合。
2.2优化水治理管网系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对水治理管网系统进行优化已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水治理管网系统规划设计时应引入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模型,并采用模糊匹配的方式来进行最优方案的设置。其次,水治理管网系统设计设计方案确定之前,应充分考虑优化配置区域的实际情况,以便为后续的管理奠定基础。尤其要考虑到城市管网体系建立迅新市政道路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市政工程的配套建设,并且使得新建管道与既有管道能够有效地衔接。最后,则需要对污染源以及交通线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査,以此提高后续水治理管网维修管理的效率。
2.3提高水治理管网系统应急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突况的应急功能,就需要提高管道维护与管理的及时性,例如对爆管事件要进行及时修整,并且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以便为后续的水治理管网专项管理提供借鉴。其次,要加强对水治理管网网的监测以及其运行期间液位的控制,从而有效预防管道故障的出现,以便在突况下能快速地消除大面积的积水,从而提升水治理管网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再者,管道管理人员应充分结合市政当地的污水处理情况,不断地完善市政水治理管网系统与雨污分流系统,从而实现对水治理管网的专项管理。最后,市政水治理管网系统还应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源进行有效统计,并对管道内部存在的泥土淤积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建立相关的处理措施,以此确保水治理管网网络的正常运行。与之同时,水管网还应充分考虑水源地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就需要在小区等人口集聚地增加应急取水口,以此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地应急,降低突况给周边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银川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5个“严重缺水”大中城市之一,2011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银川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有8处,即:银川东郊水源地、北郊水源地、南郊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南梁水源地、征沙水源地、永宁县水源地、灵武市水源地。上述水源地的水资源80%以上来自地下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地表补给。根据新修订的《银川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银川市城市人口要达到l20万人,最高供水量要达到78万立方米/日,依据目前的水源状况,届时水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不论是建造“宜居城市”、还是打造“宜于创业的城市”,饮用水的安全保障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除了寻找新的水源地,尽早采取措施保护引用水源地,建立节水型社会,是银川市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就有12家工业企业和33家规模化养殖户,有27446农村人口居住,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四二干沟和穿越北郊、东郊、南郊三个水源地的第二排水沟,可以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同时存在。另外,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偏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较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三种因素叠加,客观上放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地理环境所致,而水源地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政府和市民都必须明确认识到,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越早采取措施清除污染源、建立水源地生态体系,所需成本越少,危害后果越轻,如果拖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而在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为此,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进行论证,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4部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 2008年又制定了《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如此密集的规范水资源保护工作,反映出银川市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银川市人大代表和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银川市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几家工业企业存在,水源地上的养殖业、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威胁水源的安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2011年治理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二、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不利的症结及其对策
(一)配套措施不到位,执法不利,监督走形式
西方有句谚语,“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理”,控制新生污染源就是最好的污染预防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保护措施。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引用水源地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坚决杜绝新生污染源的发生。《水污染防治法》针对新生污染源的防治问题,规定了五条严格的禁令,一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二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四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五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只要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饮用水源地上新生污染源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遏制。执行上述规定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治理污染的问题还缺乏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看,配套措施不完善也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国家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健全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但在实施中,国家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水源地治理的费用。必须要地方政府有相当的配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困难,治理工程必然是缓步进行。其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但实际上,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追究。从职责划分层面看,饮用水源地保护涉及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务管理、农业管理、林业管理、供水管理、卫生部门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职权交叉,有的又无人管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又不管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罚款的时候都想伸手,需要投入的时候都讲困难。事实证明,管理部门多,则管理效果差,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从执法层面看,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违反环保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也明确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位地区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监督,但是, 对于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却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实情况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污染事件,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被动查处。恰恰是环保部门的被动执法,降低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从监督层面看,法律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然而,地下水环境的监督依赖检测技术的支持和检测信息的公开,民众在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监督也必然是空谈。监督力度小,违法成本小而守法成本高是污染治理不利的主要原因。现实还存在企业、养殖场建设在先,水源地划定在后的情况,缺乏合理的补充而让企业和养殖场搬迁的阻力太大,农村环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补偿资金少,水源地企业和村民在承担环境保护义务时抵触情绪较大,增加了执法难度,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缺乏协调,未能实现两种手段的相互支持。
(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尽快协调筹措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的专项资金,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地治理的成败问题。根据银川市环保局的调查,银川市饮用水水源地中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家,加油站1个,地下油罐6个,农村居住人口24611人,他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基本生存来源。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要求,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应当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一级保护区上要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迁移居民,并对土地进行植被修复,改造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此,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对一级饮用水源地区域实行土地征收,迁移企业和居民,按照水源涵养区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这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据统计,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面积共122.77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征收全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依据银川市政府2010年颁发的“银川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规定,综合地价最高每亩4万元,最低每亩1.7万元,平均地价为每亩3.2万元,假设水源地居民能够接受上述土地征收价格,再加上房屋、青苗、温棚、养殖场、果树等各项补偿,征地所需资金超过数十亿元。而银川市政府2011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180多亿元,节能与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亿多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瓶颈,对于银川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中央的专项资金支持,到2016年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方案二: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造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这一方案,资金是逐年投入的,但投入是长期的,关键的问题是,生态建设区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达到饮用水源地涵养要求?首先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8家企业实施搬迁,33户养殖场实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是对于一级保护区内近7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涉及2万多名农村居民的生产转型,实施以水源涵养林、湿地维护,对村民居住区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仅此项工程,同样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银川市民,在地下水相通的情况下,周边及地下水的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受益人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项法律就能够解决的,协调城市与饮用水源地居民和合理利益,决定着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的成败。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应当考虑制定“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就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和程序、资金审计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成立有民众代表参与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包括水源地土地征收监督委员会,水源地生态环境评估委员会等,政府负责,民众参与,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准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川市水源地准保护区有4家工业企业,居住农村人口2835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但是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由此而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是必然的结果,在利润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农民肯定没有积极性。美、德等国都是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双方的矛盾,与污染赔偿机制不同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受益人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确定水源地农民生产转型、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所需资金的具体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准保护区地下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补偿标准与水质优劣相符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调动水源地居民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看,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城市居民与水源地居民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与水源地环境治理并重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银川市的情况而言,坚持水源地治理与建立节水型社会并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达到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一个地区节约用水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度,二是工业企业、农业、居民的节水习惯。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面,银川市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2011年银川市的工业污水排放6千多万吨,生活污水排放近一亿吨,而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厂有7家,目前只有3、4家具备中水处理能力,中水年产量为3千万吨左右,污水再利用约占污水排放量的18%。银川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中水处理企业,增加4倍的中水年处理能力。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居民的节水习惯的引导作用。自2004年起,银川市对居民实行的阶梯式水价征收和对企业实施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办法,通过水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水人提高节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能否再次提升超量用水的价格,需要考虑民众、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习惯,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存在,更不知道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进程,不少民众仍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想法,不清楚银川市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不知道应当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承担费用的道理。因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应当让广大银川市民参与并了解政府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与政府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民众的主动的、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节约用水的行为由被迫变为习惯。
注:银川市统计局主编,银川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第575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环境工程 污水处理 对策
近些年我国城市工业化的速度加快,这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怎样做好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污染源治理方式,过渡到了目前的区域污染综合治理阶段,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在解决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中的问题时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选择合理的工艺,这样才有利于降低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环境治理上中的作用。
一、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污水处理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有很多城市还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功能,主要采用分流制来排除雨水与污水,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分别使用两套排水管道排放,然而当前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管道仍是雨水与污水共用管道,尤其是一些小城镇的排水设计中,还没有采用分流制的排水系统,在雨水管道中还包含着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致使污水管网结户支管改造后还不能与污水处理网相互配套,城市生活污水无法顺利接入主干道。如果在夏季,特别是遇到暴雨时,容易给城市带来水体污染,影响人们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同时有的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基础设备机械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其电能消耗大,这些问题都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长期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污水治理规划所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要考虑到远期的发展规划以及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近期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长期以来在污水的处理方式上,都难以明确到底是该采取集中治理,还是应该采取分散处理。如果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治理,不但能降低成本,还便于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其缺点在于建设周期长,协调运作难。而分散治理是开发商经营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就近对污水处理的策略,这种方式胜在更加灵活,也便于管理资金和技术,不足的是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和技术作为支撑,而且分散式污水处理通常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和污水治理的相关标准。不同的污水处理方式,影响着城市污水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让污水处理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形成了矛盾。
(三)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量逐年递增,这就要求不断扩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然而政府的拨款一直持续走低,用于治理水污染的资金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让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及时扩充与更新所需的设备,导致其污水处理效率低下,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有些污水处理厂甚至迫于资金的压力不能正常运行。这样水污染得不到良好有效的控制,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很多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在技术方面有所欠缺,难以真正掌握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严重影响了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进度和效率,同时如果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一些从国外进口的污水处理设备在工作运行多年后,也会产生磨损以及老化的现象。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以及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及时维护与更新机械设备,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
二、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措施
(一)采用新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的先进程度影响着污水处理效率,城市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越先进,达到的污水处理效果就会越好。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经济实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降低有机负荷,而且能耗少,运行费用低。但其应用的技术比较单一,得不到普遍的应用,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仍然需要发展一些高效低耗、维护成本低、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再生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能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因此,引进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便显得尤为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优化布局
城市污水治理过程中,应针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布局,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布局,合理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水源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的关系,分布实施污水处理项目。
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污水处理厂地址,选址前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可行性分析,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污水处理配套运行,确定更加科学的厂址及建设方案,从而为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使污水的输送主干管与道路的设施相结合运行。其次,建设污水处理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条件做好深入论证,之后再实施具体项目。除此之外,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必须考虑水体这一重要因素,将水污染降低到最小。
(三)提高管理水平
定期对污水厂运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素质、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从而增强污水处理业务人员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备使用率。目前,我国很多的污水处理设备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这些设备长期运行下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以及老化,因此,无论是技术维修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问题提高重视,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术,以便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找到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另外,还必须尽可能地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吸收先进的技术成果,借助新型设备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的飞跃。
(四)统筹规划
从以前的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布局来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地址通常位于城市的下游,城市污水被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到下游的水体中去,这个过程中的城市污水是不可回收的。现在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城市污水成为一种资源了,可以得到重复利用。若是按照过去的规划布局,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要进行重复利用就必须重新设置新的管道,再通过分级提升输送给城区用户。在形成巨大的工程建设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的同时,还会大大提高运行成本,这不但增加了经济负担,从社会实践上看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应该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合理的布局,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小型、多级、循环的方法,重复利用城市污水,进而实现水资源保护的目标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日渐紧缺,污水治理的意义显得更加重大。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的城市水环境质量,还有效控制了城市的水环境污染。城市污水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的现状,我们应该致力于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让城市的经济可以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何萌萌.针对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8136-8140.
当前,城市水资源污染处理问题已经受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严重关注。各地先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家应对水资源污染问题。但与人们期望相反,多数污水处理厂并未充分发挥其处理城市水资源污染处理方面的应有作用,污水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并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许多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配套率不高,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1)只重视排水管网主干道与污水处理工厂的建造规模,忽视结户支管与收集支管的建造,导致原有污水收集管网无法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收集污水的作用。(2)一些较老城区的排水管道有很多都是雨水与污水共用管道,在雨水管道中还包含着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致使污水管网结户支管改造后还不能与污水处理网相互配套,城市生活污水无法顺利接入主干道。
1.2前期工作有待加强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水资源污染处理相关项目重要的前置要件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涵盖了项目投资额度的大小,实施步骤的可操作性及建成后的营运效率等重要内容。其成果直接昭示着项目的未来发展和最终结果。但是,当前许多地区依然存在重视形象,重视政绩,忽视实际的问题。很多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做得不充足,缺乏考量实际状况就盲目开工。甚至某些项目为了能够尽快通过审查上马开工,使用虚假数据编制可行性报告,导致可行性研究失去本来的意义。许多规模庞大,投资巨大的污水处理项目自建成之日起就面临污染水资源缺乏的情况。
1.3管网后期维护工作没有跟上
排水管网既承担着排放污水职责,也是收集城市污水的重要设施。使用过程中,管道发生破损,需及时修复以保障管网的正常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网维护工作做得很不够。远离市区或偏僻地方的管网,常常面临损坏而无人修理的局面,而市政设施建设导致管网破损,有时也得不到及时修理。
1.4污水处理结果不能满足规范标准
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地处郊区,没有收到应有重视,其排放水体的管道被其他设施占用,加上配套的污水网管缺乏,导致这些设施处理后所排放出来的污水质量远远达不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2做好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的建议
2.1科学规划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按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现状与发展相结合、区域环境与水质要求相结合、处理水源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分布实施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不能轻易改变。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污水输送主干管及收集系统和接户管要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污水输送主干管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能一次形成的,按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近期不能确定收集支管和接户管的,要在主输送干管适当位置按规划预留接口,待区域位置明确后,再行接入。建设污水处理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深入论证后再予以实施,否则只能是劳民伤财,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留下不和谐的音符。
2.2加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不能单纯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作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首先,要充分掌握已有在使用中的设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障现有设施的正常使用。其次,要梳理污水来源途径,对新建污水输送主干管但缺乏收集支管和接户管的地方,分片建设配套管网,防止个别区域污水不能进入主干管现象的发生。对仍使用污水雨水混合管道的老旧城区,有计划地实施分流制改造,把生产、生活污水引至污水处理厂,从而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市各方面污水的全方位接纳。
2.3做好管网后期维护
管网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效率。如果管网发生截断或破损而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就会妨碍污水得到及时收集与处理,污水处理厂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更好地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城郊结合处等偏僻地区,必须做好管网的后期维护工作。对于因市政工程施工而受到破坏的污水管网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不能让污水管道长期处于无人治理的状态。
2.4采用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提高污水再生效率
污水处理工艺直接关系着城市污水处理效率。污水处理工艺越先进,污水的处理效率越高。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采用活性泥污染法。该法具有较强的降低有机负荷的能力,优点是能耗少,运行成本低。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一些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再生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能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3协调处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要统和地理位置、风俗文化、城市风格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城市环境是整个规划的基础前提。它不仅包括自然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气象水文等,还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实施环境勘测需要综合评价大气、水文、噪音等环境数据以及城市历来的污染物来源情况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组成。城市的规划发展,体现着整体与局部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正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区域化、节点化,积极学习借鉴周围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保障城市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生活的根本保证。在社会化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城市污水处理,还是城市发展规划,亦或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都是自然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思想。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需要我们所有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4结束语
关键词: 碳税工具;治理成效;煤燃料碳排放;欧盟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6-0097-04
近年来,环境污染的碳税治理诉求渐趋强烈。欧盟较早将碳税作为一种调节工具用于治理环境。1988年多伦多气候大会上,几个国家发起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倡议,最终,芬兰、瑞典单方面提出征收碳税。随后,荷兰、斯洛文尼亚也开征碳税。1990年代末,欧盟主要成员国德国、英国引入类似的税以抑制愈演愈烈的温室气体排放。然而,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的碳税,不可避免的遭遇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困境。如何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成为理论界和政策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欧盟碳税实践的客观分析,评价碳税工具调控成效,为我国税收政策设计提供借鉴。
一、欧盟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
碳税在抑制CO2排放方面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欧盟国家有没有获得碳税“双重红利”?此类问题的争论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碳税制度兴起,并将继续进行下去。本文重点关注欧盟国家碳税政策工具的实践效果,进而发掘碳税工具的真谛。以下就1990~2006年间欧盟有关国家的碳税及其减排效果进行分析。表1是相关国家的CO2排放增量和能源使用增量情况,数据显示,碳税工具调控效果明显。
由表1可知,所有北欧国家都实施了碳税政策,但唯有丹麦减排效果最佳。碳税促进了北欧诸国减少能源使用强度,但挪威节能效果最不理想。也就是,碳税对于北欧诸国而言,都有着抑制CO2排放的作用,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欧盟区内,丹麦是唯一碳税带来碳排放稳定下降的国家。表1所示,1990~2006年间,丹麦以年单位投入近15%的速度减排①。有趣的是,芬兰、荷兰、挪威在减排方面比美国情况还要糟糕。Martin, Isaac, Ajay Mehrotra and Monica Prasad(2009)的比较研究认为,在减少因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方面,丹麦比挪威和瑞典都要成功[1]。
丹麦是否以牺牲经济增长换来环境保护目标,毫无疑问,没有税收,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更快。但自1993年以来,丹麦人创造了“丹麦奇迹”,并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Campbell and Pedersen(2007)比较了1990年代的丹麦、美国、德国和瑞典的经济运行状况时发现,在人均GDP、失业和通货膨胀等方面,丹麦与瑞典和美国情况相似,但比德国要好得多[2]。
二、欧盟国家碳税结构及其优惠政策分析
欧盟国家碳税工具调控效果迥异,是否与其税制结构有着一定的联系呢?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年第6期2011年第6期(总第174期)唐祥来:欧盟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及其启示
1.芬兰。1990年,芬兰在全球率先推出碳税。考虑到碳税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国民经济发展可能产生负面效应,通过降低所得税与劳务税税率以减轻企业税负,用碳税收入抵补减税空缺。最初,碳税征收范围涵盖所有矿物燃料,并以燃料的含碳量为计税依据,税率也较低。随后几年碳税税率逐渐提高,1995年达到38.30芬兰马克/吨CO2。同时,征税范围也在扩大。在税收优惠方面,芬兰实施严格的产业审查、审批制度,事实上只有少数工业设备生产企业获得税收返还机会,造纸和纸浆生产部门大约10~12个企业获得税收豁免②。
2.挪威。挪威在1991年开始对家庭和部分企业征收碳税,其目的是将2000年CO2排放量稳定在1988年的水平。1998年税制改革,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且税率不得低于13欧元/吨。但考虑到碳税会削弱国家竞争力,挪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税收返还政策,如将碳税收入部分的返还给使用生物柴油的企业,以及奖励那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对于解决就业有突出贡献的企业。
3.丹麦。1992年,丹麦对家用能源征税,标准税率为13.4欧元/每吨CO2。1993年,对工商企业所用天然气开征碳税,税率与家用能源相同。1996年,丹麦推出新的能源税改革方案,其特点是实施行业差别税率,1996~2000年间的税率分别为:(1)重工艺,每吨CO2征收碳税5~25丹麦克朗,另签订能效改善协议且成功实施的企业,有效税率为3丹麦克朗/每吨CO2。(2)轻工艺,碳税税率是50~90丹麦克朗/每吨CO2,同样对签订协议并成功实施的企业实施低税率,2000年税率为68丹麦克朗/每吨CO2。(3)室内供热,碳税税率为200~600丹麦克朗/每吨CO2。
4.荷兰。1988年,荷兰开征环境税。1990年碳税成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1992年,碳税改为能源税和碳税,比例各为50%。但大型用户可以享受能源税豁免。而天然气使用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生产厂商,其环境税的税率比基本税率要低40%左右。2004年,税改后只保留对煤征收环境税,其他能源产品的环境税转移到能源税和矿物油的消费税之中。第二种税是“能源管理税”。该税于1996年开征,并实施低税率,随后分阶段提高税率。1999年,主要针对小型用户征收能源管理税。2004年,将部分燃料环境税融入能源管理税,并将大型用户纳入标准征税范围。
5.瑞典。瑞典于1991年开征碳税。税基是根据各种不同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确定。最初,私人家庭和工业用燃料的碳税税率均为250瑞典克朗/吨CO2。1993年,工业部门的碳税税率降为80瑞典克朗/吨CO2,同时提高家庭碳税税率至320克朗/吨CO2。此外,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采取了力度颇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于那些为制造业和农业提供热力的企业的除去汽油以外的全部燃料的能源税和70%的碳税返还等。
综上所述,欧盟碳税政策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各国税种设置不同、税率差异大。税种设置分为单独设置碳税及能源税与碳税并重。挪威和瑞典的税率相对较高。二是混合征收方式。即税率设计既考虑燃料碳含量,还考虑不同燃料的比价、不同行业的燃料成本比重等因素。三是实行差别税率制度。对家庭、生产企业消费燃料实行差别税率政策,目的是获取“双重红利”。四是基本配置了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有特定的消费指向,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工具的调控功能。
三、丹麦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深层次原因分析
丹麦碳税以减少煤的碳排放的指向目标明确,且“单一政策功能”的碳税思想使得碳税制度设计更符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1. 高碳替代能源的可获得性。丹麦碳排放的减少主要得益于煤燃料消费的碳排放减少。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消费量占比大幅度下降,煤燃料排放占比下降更是明显,由1990年的33.86%降到2006年的22.61%[3]。石油燃料排放基本稳定,虽然1990年代中期曾经达到排放高峰,但2006年又回到了1990年代初期的排放水平。天然气排放一直处于稳定提高的状态。1990年,丹麦来源于煤的碳排放达到了24.41百万公吨,均高于芬兰(16.00)、挪威(3.49)和瑞典(9.61)。而1995和2001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5.5%和16.4%③。因此,虽然单位资本能源消费量在增加,但由于发展了可再生能源,有效地替代了煤能源。可见,煤燃料的碳减排是丹麦碳减排的关键。
为什么丹麦碳税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选择替代煤能源,原因主要有:一是开征碳税初期,丹麦能源结构中,煤能源占比大,达到了33.86%,因此,丹麦压缩煤消费的空间更大;二是丹麦在可替代能源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如开发风能,建造“热、能耦合”工厂以及发展氢能源等④可再生能源。丹麦的20%的电力来源于风力发电;三是通过对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等征收低税(相对于煤),从而设计出一个“人造替代性”。此种方法摒弃了按照碳含量对燃料征税的模糊做法,它对企业产生了“弃煤择气”的强烈激励。
2. 碳税收入用于环境专项治理。丹麦的碳税收入并非作为一般税收收入整体进入预算安排,而是作为环境治理目的再次回流到产业发展中。最初引入碳税时,其全部收入返回到产业中。1996年起,基于自愿协议的优惠导向,60%的碳税收入返回到产业中,40%的碳税收入指定用于特别的环境治理[3]。毫无疑问,丹麦的碳税产业返还政策有效地避免了该国经济竞争力的丧失,以及非最大化财政收入而社会理想水平的碳税设计理念,碳税政策的激励信号明显。
3. 自愿协议的激励政策。自愿协议是政府给予节能减排企业的一项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达到了自愿协议所规定的碳排放,对企业实施较低的碳税税率。Shopley and Brasseur(1996)以企业访谈的方式评价自愿协议框架时说,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愿协议能够激励企业投资高效节能技术。由于节能技术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没有优惠政策的支持,企业很难维持对高效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投入,自愿协议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对家庭居民非歧视性碳税政策。北欧诸国对企业征收低税,对家庭居民征收高税。此制度安排基于碳税的“双重红利”思想。较之于家庭,企业对碳税的边际税率更敏感,而家庭的能源消费刚性更强。不同的是,丹麦对企业征收的碳税税率比其它国家都要高,而对家庭征收的碳税税率又比其它国家都要低。比较而言,丹麦的碳税政策对居民家庭的歧视性更弱。
四、欧盟碳税实践的几点启示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采取任何严厉的治理措施均不为过,税收政策工具当仁不让。然而,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欧盟碳税实践经验,需要对以下问题仔细考量。
1. 我国征收碳税时机的选择。丹麦碳税政策成功经验之一是降低煤的使用量,开发替代煤的清洁能源,以及提高能效。从我国现时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占有70%左右,压缩煤炭消费具有较大的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依存度较高,在煤替代能源还未真正形成,以及高效清洁能源尚在开发的初期,征收能源税(碳税)不但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转向消费低碳能源,相反,会直接加重企业负担,甚至危及其生存,非但不能产生“双重红利”,而且还会形成“双重黑损”。而且,我国煤炭工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一些地区的民生基本依靠其维系,碳税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征收碳税是个趋势,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2. 淡化碳税“双重红利”效应,立足节能减排调控功能。即使我国现在还无法实施碳税政策,但能源税改革应渐次推进。笔者以为,能源税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淡化碳税“双重红利”效应,立足节能减排调控功能。虽然“双重红利”问题还在争论,但其假设前提在现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其一,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导的税制结构,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碳税调节扭曲性税收的客体并非明显存在。其二,我国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供给几乎无弹性,碳税对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三,我国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和税率,还未从绿化角度进行全面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且,作为一种宏观调节工具,同时发挥着两项以上的正向调节功能几乎是困难的,倒是反向功能往往互现。因此,应该将碳税功能定位于促进节能减排,并且,还要结合其它的政策工具综合调控。
3. 实施差别征税、善待民生、重在激励的碳税政策。开征碳税以及碳税标准的设计依据是:燃料的含碳量以及实施差别税率。丹麦对煤燃料征收高税,对天然气征收低税,引导企业消费天然气替代消费煤,这种做法我国即期还很难仿效,但通过差别税率调节燃料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对不同的用户实施差别碳税,是欧盟诸国的普遍做法,也是制定税制的基本方针,我国在设计碳税时,应摈弃“善待企业、恶对居民”的做法。其原因:一是我国家庭能源消费属于基本民生。殊不知,即便在冬季,我国淮河以南的居民仍然缺乏供暖消费,因此,不存在能源过度消费问题;二是居民属于被动消费能源,能源消费的选择性较小,若对居民征收高税,不但不能优化消费结构,而且会进一步恶化民生。
碳税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其激励效用,通过节能减排战略,制定不同时期的减排指标,企业达到相应指标的,退还相应的碳税,激励企业自觉实施减排行为。另外,需要完善公共财政功能,在未建立环境预算的情况下,将碳税收入纳入专项资金管理范畴,形成健康的环境收支自循环,抑制环境的进一恶化。
4. 费税改革而非费外加税。我国现行的税制体制中,涉及到环境的相关税费并不在少数,但其发挥的环境保护功能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不仅它们分散在各种税费之中,而且基本是设置在消费环节,没有建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税制设置目标,因而也就没有形成税种、税制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和制衡的相对独立的能源或环境保护税收体系。我国的碳税政策应走一条税费改革之路,而并非在已有的税费之外增加碳税,否则,其必然演化为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工具。在未来时期,我国可考虑设计融入型碳税方案,即不重新设立单独的环境税税种,主要通过对燃油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车船税等部分现有税种的改革和完善,逐渐构建环境税制度体系。
注释:
①另外,英国因为减少煤炭工业致碳排放下降,德国由于关闭了东部工厂而致碳排放下降。
②Speck,Stefan,Mikael Skou Anderson,Helle Orsted Nielsen, Anders Ryelund, and Carey Smith.2006, The Use of Economics Instruments in Nordic and Baltic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1-2005. Nation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Denmark.
③资料来源于“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del Rio and Gual(2004)”.
④荷兰经济能源结构与丹麦相似,煤能源占比较大。但荷兰过度依赖自愿协议,且工业企业达到自愿协议规定的碳排放标准,可完全获得碳税豁免。而丹麦的自愿协议只是个补充机制。
参考文献:
[1]Martin,Isaac, Ajay Mehrotra and Monica, Prasad. Introduction, in the new fiscal sociology: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taxation,eds[M].Isaac Martin, Ajay Mehrotra,and Monica Prsa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324.
[2]Campbell,John L., and Ove K. Pederson. The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nd hybrid success[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7,40(3):307-32.
[3]Edward J. Balleisen and David A. Moss. Government and markets:toward a new theory of regu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378.
[4]Daugbjerg, Carsten, and Anders Branch Pedersen.New policy ideas and old policy networks:implementing green taxation in scandinavia[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04,24(2):219-49.
[5]Speck, Stefan, Mikael Skou Anderson, Helle orsted nielsen, anders ryelund, and carey smith.The use of economics instruments in nordic and baltic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1-2005[M]. Nation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Denmark,2006.
[6]王哲林.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税务研究,2007,(7):78-82.
[7]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408)(11B):70-73.
The Implement of European Carbon Tax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ANG Xianglai
(School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Carbon taxation has good effects on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Europea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Denmark. The emission of Carbon from coal is restricted in narrow limits in Denmark. There, fuel as coal is imposed heavy taxes. There are different coal tax rate upon firms and residents. And voluntary agreements have great incentives i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ur government should levy carbon tax on an appropriate time, and environmental tax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reform of tax and charge. Forget the double dividend of carbon taxation and focus on its fun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Different tax rate between the companies and the famil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Carbon taxation;Implement;Carbon emissions from coal;European Union
收稿日期: 2011-06-17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工业农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生态、经济环境影响巨大。如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起来成了必须考虑的前提。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项目一般不会直接形成污染物,属于非污染性工程,其主要对本地区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产生作用。主要是对建造水利水电项目的库区、大坝建筑区、大坝下游区域环境产生影响。对库区环境产生作用主要因为水库掩盖、库区民众转移生活地区、库区水文状况改变,受影响最深以及范围最广的是生物的种类、水质量、水温度、地质、自然环境、人民生命安全、土壤腐蚀、土地使用、经济条件等,大多是不良的影响;对大坝下游区域环境产生作用主要因为大坝调节水量造成的水文情况改变,主要受到影响的是水运动的变化、河流形势、水温度、水质量、水生物、湿地能源、河流与海水交接处环境、经济发展等,这些影响中有好有坏,产生的作用大多是长久性的,规模大小也都不一样,有的可能会达到入海口。水利水电项目对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产生的作用,有的因为某种限制而难于逃避,有的可以使用一定的防范技术能够防止或者降低。水利水电项目环境管制是防止或者降低因项目的建造而对环境产生作用的有效办法,并且环境监察能够给项目的环境管制带来根据。所以,定出的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管制和监察策划是项目策划以及计划的重点,工程在计划阶段以及刚开始建筑阶段,就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实测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水库建成后,库区的下垫面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2、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水库可将水资源储存起来,还可在非汛期将基流截住,这样就会导致下游水流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这样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下游断流造成河湖干枯;河流水位降低有可能在入海口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对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极为不利;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
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还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还可能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导致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严格执行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工程建设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评价,还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必须先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质、水文、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2、合理规划水源保护工程,确保水库不受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事,但其在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许多不稳定的影响。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水源,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得水库源头免受污染。要制定严格具体的保护水源条例,密切注意水质的变化,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确保从源头上水源的清洁干净。要定期对水质进行测量和检验,做到统一调度,随机检测。对下游有用水要求的工程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如河北青龙河桃林口水库要适当泄放基流,以满足下游生活及环境用水的要求。再比如葛洲坝工程为了保护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修建了船闸,很好地取代了鱼梯,实现了既保护国家重点珍稀鱼类的目的,又很好地解决了航运问题。
3、科学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做到健康安居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周围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颇大,包括饮水、气候、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资源等等方面。如我国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就对三峡附近的生活居民有很大影响,如何进行居民移置,如何对库区的污水及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以及蓄水前库底如何清洁都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需要迫切协调和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各项排量有一个定量规定,并定期检查。这样就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中,让库区和坝区居民能够放心安心的健康安居,幸福生活。
4、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
结束语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水利水电工程要在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生态平衡的问题,要考虑到人类生存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应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整个工程的建设中,要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小勇,史晓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水电站设计2011(1)
关键词: 城市污水;环境影响;工艺技术;防治对策;深度处理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主要减排的载体,在减排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有关要求,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必须在70%以上。全国各地近期内必将掀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城市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影响,采取合理的防治对策,正确引导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工艺
污水处理是指为改变污水性质,使其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分为三级:一级处理,系应用物理处理法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污染物和寄生虫卵;二级处理,系应用生物处理法将污水中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氧化降解为简单的物质;三级处理,系应用化学沉淀法、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等,去除污水中的磷、氮、难降解的有机物、无机盐等。至于采取哪级处理比较合理,应视对最终排出物的处理要求而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建设内容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系统包括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污水输送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工程的构筑物、配套的泵站、设备、自控系统等。软件系统包括设计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即日处理的污水量,处理工艺即处理工艺技术、路线、自控性能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工艺通常包括格栅处理,泵房抽升和沉砂处理。格栅处理的目的是截流大块物质以保护后续水泵管线、设备的正常运行。泵房抽升的目的是提高水头,以保证污水可以靠重力流过后续建在地面上的各个处理构筑物。沉砂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污水中裹携的砂、石与大块颗粒物,以减少它们在后续构筑物中的沉降,防止造成设施淤砂,影响功效,造成磨损堵塞,影响管线设备的正常运行。
一级处理工艺:主要是初级沉淀池,目的是将污水中悬浮物尽可能地沉降去除,一般初次沉 淀池可去除50%左右的悬浮物和25%左右的BOD5。二级处理工艺主要是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构成,利用曝气风机及专用曝气装置向曝气池内供氧,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变成CO2和H2O,这也就是好氧技术。曝气池内微生物在反应过后与水一起源源不断地流入二次沉淀池,微生物沉在池底,并通过管道和泵回送到曝气池前端与新流入的污水混合;二次沉淀池上面澄清的处理水则源源不断地通过出水堰流出污水厂。
深度处理:是为了满足高标准的受纳水体要求或回用于工业等特殊用途而进行的进一步处理 ,通用的工艺有混凝沉淀和过滤。深度处理的末端往往还要有加氯要求和接触池。
污泥处理和污泥最终处置主要包括浓缩、消化、脱水、堆肥或家用填埋。浓缩有机械浓缩 或重力浓缩,后续的消化通常是厌氧中温消化,也就是厌氧技术。
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对环境的影响
毫无疑问,污水处理厂在改善城市环境、节约水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是整合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生态的影响,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通常建在城市周边的郊区,从城区收集的污水需要通过输送的管道及污水提升泵站方可送到污水处理厂,输送管道的建设将破坏穿过的土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其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堆置不仅需要占用土地,同时还破坏土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城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中,施工过程的噪声、粉尘、施工废水对城区居民产生影响,产生的弃土对占用土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噪声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的噪声主要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鼓风机、管道和水流所产生的。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听觉器官的损伤,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方面的损害也非常严重。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缺乏足够的噪声隔离设施或是生产设备老化,导致不同程度的噪声超标。
污泥的影响,城市污水处理中产生污泥,一般情况下为污水处理量的1%~2%,污泥的发生量大。污泥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病菌及有机物,还含有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处理不当将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产生影响。
排水的影响, 目前,污水处理厂出水能够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仅为50%,另一半污水则未经有效的处理便排入水体。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某些污水处理厂年久失修,处理构筑物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效果;②流程中某个构筑物发生故障,必须使用超越管暂时将污水直接排入水体;③原水与设计时水质有明显偏差,可生化性差。
污水处理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商业、房地产、服务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影响。城市污水经正常处理达标的情况下,排水进入河流后在排水口附近形成一段混合区,在此混合区内,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对该段河流的水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非正常工况下,污水经处理后不能达标排放,在收纳排水的水体将形成很大的超标带,并将对沿线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防治对策
合理选址,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城区的下风向、收纳废水河流的下游、远离居民区;在排水口设置时,按照水源保护区设置的要求避开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取水口、渔业养殖等。
建设花园式厂区,在厂区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充分利用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如利用地衣、山楂、夹桃竹、丁青等吸收二氧化硫,女贞、美人蕉、大叶黄吸收氯气,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吸收水中的汞、铅、镉,阔叶植物吸收大气中的飘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将绿化、人工湖、景点与处理构筑物、出水相结合,既能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又可美化厂区。
建设全封闭式污水处理厂,通常对恶臭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法、催化氧化法、吸附法等,将发生恶臭的构筑物安置于室内,通过引风设备收集恶臭气体,再将臭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不仅可以吸收恶臭气体,厂房还对噪声起到封闭隔离降低效果。
选择合理设备,既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工艺设备,满足处理效果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还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全线监控系统,减少人工操作,避免因人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确定合理建设规模,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要按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规模,分步实施。选择合理的工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处理规模、运行成本、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慎重考虑。不同的工艺技术都有其优点、特点、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因此,工艺选择应符合技术合理、经济节能、易于管理、重视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污泥处理处置应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地区差别实行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处理处置方式。禁止污泥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污泥处理处置应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原则,鼓励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尽可能利用过程中的能量和物质。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规划及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的要求,按照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必须对污泥进行最终处置的原则,做到规划先行,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布局和设计规模。污泥处理到最终处置是一系列工艺技术的组合系统,必须总体规划考虑,不能分离整个处理处置过程而强调某一局部单元工艺技术的效果。首先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减少污泥发生量;再通过消化、厌氧,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病菌和微生物等,并对污泥进行成分测定,达到要求后可以进行堆肥,充分利用污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如不能利用,则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置。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为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对收纳水体的不良影响,节约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尤其是缺水地区,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重复利用,是解决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污水经过物化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对污水进一步采取处理措施,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接近或优于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质,如居民生活中的水、工业冷却水、道路绿化浇洒水、农田灌溉用水等。通过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使污水达到重复使用,节约水资源,减轻对收纳水体的污染。
关键词:城市建设;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一座城市,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不光为我们在物质上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还在给予我们物质的同时逐渐的转变了我们的思想。而城市如何规划是人类如何调控城市的关键因素,但规划的同时也存在着其弊端,例如:“环境”。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的根本,从宏观的建筑角度来讲,城市仅仅是环境的一份子。而在如今经济社会,城市快速化发展的前提下,环境问题也成了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说环境保护对于现在的城市发展来讲可以说刻不容缓,而环境学也是现经济社会的显学。
1 城市规划是环境的首要因素
一座发展中的城市,是人类最为集中的地方,而对于环境的矛盾来讲也是针尖对麦芒的地方。而城市规划座位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就必须引导环境保护对于创新上的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将城市进行有效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在现经济社会中城市的发展中环境保护是人们公认的首要因素,是无法替代的。而只有城市在规划时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考虑要素,才可以在其根本上抑制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有效的改善环境污染。
2 城市污水对于城市建设的弊端以及污水不达标对环境的影响
污水对于环境来讲一直是颇为头疼的问题,而污水处理对于环境污染处理上也极为重要,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污水处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污水处理的设备资金昂贵、污水处理厂建设繁重;而这两点由于城市建设的主使者并没有足够重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就导致了资金不足、建设人手不够。再如污水在处理时、污水收集管网不全面、设施不配套;这就使得污水在处理时不能有效率性的进行、污水处理不全面。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污水在处理的技术上不足以支持城市发展中的各类污水以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污水排放在监管上的不强力。
而污水在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而其污泥的含量通常都为污水的1%~2%之间,这组数据,看似极少实际上对于大量的污水来讲其污泥含量也就多的吓人了;而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铅和汞等大量重金属元素,会将排放地周围的土壤以及地表水产生极度严重的污染。而在现社会中,环境的提高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的不达标坚决不会对人们所同意。而由污水处理不达标所带来的各项问题也会激起人们强烈的反抗。所以污水妥善处理的技术改革也使得现环境污染的效果迫在眉睫。
3 污水处理的技术
3.1 膜处理法
在众多污水处理方案中,膜处理一直占据着很大的地位。而其主要工作流程以及特性为,通过生物膜对污水成分进行筛选,将有机污染物吸附、聚拢以及降解,进而使得污水净化,而氧化所需要一般是来自于大气的氧活着羟基自由基(・OH)这一化学成分。而膜处理法在对冲击力以及负荷的持久上极强,产泥量少并且对占地面积没太多的要求和操作简单;这就使得其在污水处理中一只占据着一席之地。
3.2 活性污泥法
作为生物处理法的分支,其对污水的治理主要依靠氧化,以及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分解进行初步处理,之后通过其非常高的聚拢能力以及沉降力使得在混合液体中将活性污泥有效的分离出来,最后使净化后的清水流放。而该处理法使用于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在应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单最后流放的水质好,而且对于各种有毒物质都可以有效的沉降。但相对的人和物间存在优势的同时弊端也避免不了,如其设备的资金高昂、建设复杂等,都是活性污泥处理法的弊端。
3.3 臭氧处理法
臭氧对污水的有机物质可以有针对性的分解、污水褪色、除臭以及杀菌。而其主要呈现的优势多在没有第二次污染和反应快以及氧化能力高超上。臭氧的制造相对的并没有特别的繁琐,甚至可以说较为简单,通过电解空气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臭氧。而对于此点就有效的节省了储存以及运输的费用。尽管说,臭氧法再起设备的费用上极其高昂,并且不适用大批量的废水等劣势,但是该法还是不失为一种处理效果佳、发展前途大的废水处理方法,尤其在废水的深度处理方面,其可以有效的处理。
3.4 曝气充氧技术
污水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如重工业的重金属污水、印刷业的高色度污水,而城市发展中的污水大多为中性污水;其对于污水的处理技术在要求上并不是非常高,也是选择曝气技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的首要因素。其主要流程多位曝气充氧使得微生物快速繁殖以对有机污染物质分解,通常都是在污水初次沉淀后在进行曝气充氧,在充分的分解后,再次沉淀;最后使得污水净化,而若净化程度不达标,可以再次进行上述的流程再次进化,直到达标。而随着曝气技术的发展,其工艺上也越来越完善,甚至出现了循环治理的曝气技术,也就是在初次曝气生化分解后不需要将污水回流,直接进行再次工序的技术。而曝气技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上的龙头,其完善的工艺以及技术就是保证其地位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统计,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中,动力消耗占了费用的80%以上,而曝气充氧技术又占据了动力消耗的80%,由此可以看出,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重要地位。
4 城市污水处理对环保的改善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工业用水又占据了全国用水的大部分水资源,有效的将污水净化可以使得工业用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而其不光是对水资源的节约也是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这也使得“污水处理的加强就是环境保护的提高”这一理论悄然而生。
污水的处理在达标后可以使得污水排放地的地质或者海洋湖泊,不会被过分的污染,其排放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提高,不出现寸草不生进而导致沙化严重;保证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不被污染,进而使得人们不饮用污染水源,导致病况发生;保证海水污染低下,以免海洋生物大批量死亡等等。所以说污水处理技术的提高就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负责;如果将环境污染相对人类的影响比喻成一条生物链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条生物链出现任何差池,都会导致生物链的断裂,而人类作为生物链的最顶端,一旦生物链断裂,对人类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而所谓生物链的断裂层就是环境。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提高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5 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发展以及对于其污水的处理还有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其归根结底与人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过于忽略的问题现在都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文章所述的污水治理这一点。而污水治理的技术提高是现社会的当务之急,只有将污水治理技术提高才能间接的使得生态环境提高,进而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这点上更为认可、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付博,蔡丽.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