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城市金融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金融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金融发展

第1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一、构建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是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发展有效的金融业务;也才能以此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对此,应从三方面发展金融组织体系:

1.金融机构总量适应需要。就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要适应城市发展规模。我们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要求金融服务范围扩大、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因此,金融机构的数量与城市人口同比增长是基本要求,并着重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总量要适度超前,也就是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被动去适应,而应主动超前发展,主动去满足城市化的需要;二是金融机构的种类要尽量齐全,银行、证券、保险各类机构都要适度发展,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三是要注重金融机构发展的质量,不以绝对数量论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2.金融机构结构合理摆布。在金融机构总量适度发展或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应该保持金融机构的结构合理。我们认为,其基本要求:一是“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以大小论成败,要更加注重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二是国有、股份与民营金融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发挥“非公”所有制金融的作用;三是内资机构与外资机构的合理搭配,要更加注重引进外资金融资本;四是银行与证券、保险机构的合理搭配,不但注重银行信贷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证券、保险机构支持、促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金融机构层级梯度有序。就是在发展金融机构时,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格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各层级的金融机构。我们认为,特大中心城市要适度引进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省市级分支机构,全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型中心城市以地市级金融机构为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小城市应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从重庆万州区的规划发展看,应按照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引进发展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规模的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大力引进发展有省(市)级权限的金融分支机构,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全面入驻,以尽快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二、完善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城市经济与城市金融的共生共荣决定了城市金融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深度和力度;各种支持手段必须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城市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贷总量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信贷投放密不可分;信贷投放的多少不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水平,而且信贷规模的大小还是决定金融业在产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标志。可以说,信贷总量的变化与经济总量的变化应该保持同步。因此,我们以GTP的增速测算信贷总量的增速。其中,对不同的区域要考虑特殊情况给区域信贷总量基期数据的影响。

2.直接融资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已经打破传统的仅仅依靠信贷投入的模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券等融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都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帮助、支持、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以壮大企业资金实力,增强企业社会信誉,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上市公司的多少是衡量这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尺度;上市融资的多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也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不但要重视信贷投入,而且要更加重视企业的规范发展,以利于让更多的企业更快地上市发展。

3.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保险作为我们抵御风险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和保障,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通过赔款和给付使企业不会因灾害事故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滞或中断,从而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和稳定,以减轻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发挥保险转移风险的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如在企业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转移、分散贷款风险,形成资金安全有保障的局面,让企业愿贷,银行敢贷,实现企业、银行、保险“三赢”。三是注重发挥保险稳定企业经济的作用。就是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长期处理风险隐患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防灾咨询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以减少灾害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稳健运行。

三、健全与城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城市越发展,金融服务越重要。金融服务不到位,肯定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支持和带动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认为,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和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

1.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快捷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加速企事业单位资金周转、方便城市居民金融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作用,扩大参与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金融机构范围,完善其功能,降低其运行成本,使其成为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支付清算的主渠道。二是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存取款机构、网点,包括储蓄机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动存取款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等。三是发展与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相适应的无障碍刷卡设施,包括ATM机、POS等,使银行卡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和重要帮手。从目前万州区的情况(如下表)看,有关机构、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够,需要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鼓励,以加快其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2.安全的证券交易体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公司必然增加,加之城市居民各种正常的投资需求,客观上要求证券机构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目前状况分析,证券投资越来越被广大居民所重视,但证券机构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别注重发展证券机构网点,以适应城市建设中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

3.便利的保险服务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的保险业发展不应追求保险机构数量的扩大效应,而应在机构适当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机构和人,做到保险品种齐全、手续简便、收费合理、理赔及时、服务周到。而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企事业单位、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机构实力参差不齐,机构和人的素质及能力较低,保险服务的力度不够等等,这样不但要求保险机构的数量加快发展,而且要求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保障体系

城市建设中金融要发展,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我们认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是主要内容。

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要在现有银监机构的基础上,在各大、中型城市分别设立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以加强监督管理,防止监管真空导致的金融违法行为的失控和蔓延,防止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给城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二是人民银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监管协作,互通监管信息,建立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以利发挥金融监管机构的整体合力。三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互信机制,实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监管结论与其他监管机构共享和共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并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效率。

2.创新金融稳定体系。稳定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不稳定,金融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化越高的地方,人流、物流、资金流越密集,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越稳定。在城市建设中创新金融稳定体系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体制创新,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将金融稳定作为城市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纳入城市建设的主要议事日程,实行金融稳定属地管理。二是机制创新,就是要成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金融稳定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将金融稳定纳入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实行金融稳定专项检查专项考核。三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制定实施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制度、办法,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分析、报告、评估、总结制度,做到城市建设中的金融稳定工作常抓不懈。

第2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 城市化进程 关系

一、金融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资本、贸易和金融都有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的金融更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的目光。金融化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之后,金融的发展开始成为众多国家瞩目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深入研究。金融的发展理论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指导和指示作用,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理念的健全和创新。我国金融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金融发展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今后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和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有的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处于发展的青春期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城市化进程成为了其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80年代有所发展,而在90年代得到快速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利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城市体系逐渐完善,出现了连续的城市区域等等。

三、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金融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在金融产业的更加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提升,这样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之中,那么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究竟有没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国内外很多的学者,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济学家们运用OLS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了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双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主要的动力,而城市化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的发展。这一结论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金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有控制高度集中的金融产业,金融效率较低,体制较为僵化,到现在经过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逐渐健全,金融业有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空间,金融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到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总体水平还是较低,金融资产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而发展较慢的地区金融业发展也很滞缓。但是尽管还有这样的缺陷,仍然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成果,那就是城市的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进而促进了城市的人口分配,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促进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城市化进程提上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发展的目标。经济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尤其是非农业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不断的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础设施完善,更加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当然,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东西差距,贫富差距,地域差距,出现的环境问题,排污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更需要去深入探讨城市化的发展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对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我们都有目共睹的,人们不再将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地上,而是敢于走出去,去探究更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金融业就是在这样的探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不再被单独的存放,而是进一步进行资本再生,所以说金融发展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金融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加入了产业发展的大链条之中,更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环,金融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它又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促进和调节的作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又会更加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金融发展的模式与产业结构。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们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有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是向着更高层面如精神层面方向发展,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娱乐等精神满足方面的消费之中,这些在一定的方面上可以促进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经济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方面观念的转变,对金融发展方面的模式和金融发展业的创新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促进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和城市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两个方面,经济的发展是由金融发展来带动的,同时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金融发展的更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促进了经济的更加迅速发展,而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又是一种互为因果的稳定的关系,它们能够互融互促,为彼此的发展都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出新的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圈 金融创新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圈的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自主创新的活跃期,圈内金融业人力资源还比较丰富,市场化的程度日益增高,金融电子化比较发达,信贷合作也有着初步的规模。但是,城市圈内金融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城市圈发展不均衡、金融业稳定性较低、创新环境较差等,特别是金融创新火力不足,人才流动不活。而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出现为我国城市圈金融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城市圈金融业的持续高效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动力,接着阐释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况,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圈在金融创新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全面深化城市圈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一、金融创新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创新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弹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标志,并且对所在国来说,有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金融创新不断活跃的背景下,城市圈的金融创新模式和具体内容日新月异。金融创新成为我国城市圈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圈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国城市圈的金融创新发展虽然已经进入一个如火如荼的阶段,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阻力,而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对现阶段的这些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途径。

我国城市圈的建设目标还处于发展很重要的时期,很多城市圈金融创新还在初级阶段,创新仍然是推动金融深化,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况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行业都迎来了长足的发展趋势,这几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充分了解最新商业模式,掌握金融创新技术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再提高行业效率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及其严重后果,使得各国央行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年呈现加速发展势头,从阿里小贷的成功、到众筹模式的兴起,再到余额宝的大热,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的冲击成为时下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出现对我国传统金融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应引导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同发展,并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完善监管体系,促进互联网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城市圈在金融创新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活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从业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甚至一些银行因为裁员的问题出现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金融创新不足,从城市圈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沿海地区几个城市圈有少数名声大点的金融创新品牌,大部分城市圈都没有叫得响的创新业务品牌,更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源在的动力,这么长时间来还是老品牌占据着主要部分。而从贷款业务方面来看,各个部门的贷款政策往往是沿袭着上行下发的信贷政策标准,不敢突破传统的套路,缺乏创新的思维,而且真正为客户解决资金困难的很少。与此相反的是,严格的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基层信贷工作主动性受挫,导致借贷,慎贷现象普遍。最后,资金结算业务中科技投入与应用不同步。据可靠调查,城市圈内金融机构推广使用的“电子支付系统”,受结算流转过程、流转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在商业银行改革之后,省分行越来越占据着信贷管理权限,各地市的权限行趋于集中在省行,特别是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后,地市级分行在办理贷款上越来越难,只能办理一些最基础的银行业务,此外,各行信贷准入条件很高,很多企业都不符合信贷支持对象的条件。因此在城市圈的地市级金融部门,其建设的强度远远不足,无法获得有利的支持是城市圈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金融业的趋利性和金融竞争的同质化,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将重心放在了城市圈的中心,在大项目,大企业的投入较多,这种不公平的差异对待,使得城市圈内城市信贷融资能力减弱。

(三)中央银行监管难度加大、效率低下

城市圈的金融发展过程中,货币供求机制发生了变化,其质量和结构都改变了原来的状态。货币需求量减弱使得货币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降低了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在货币供给方面,金融机构的相关功能会发生变化,如它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会增加,而且货币的供给主体也会有所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下降,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失效,金融监管难度增加,从而中央银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四)人才流动不活,缺乏创新型人才

尽管城市圈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一直秉持着“存款立行”、“资源至上”的原则,来控制着对人才的使用和流动。金融从业人员虽然在流动,但是总是在一定区域内跳动,有没有进行大规模大区域的变动,一些技术人才无法有效地流入城市圈内,直接导致了城市圈内,金融文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水平仍然低下。而且,城市圈内部金融人才流动基本都是区域的人才流向中心城市,反过来中心城市向区域城市流动的人才实在太少,因此这样的发展状况,阻碍了整个城市圈内人才的交流,不利于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圈内金融的平衡发展,无法实现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区域间金融合作仍旧处于滞后阶段

这表现在缺乏一个金融协作的平台和长效机制,不但城市圈内金融协作缺乏共识,城市圈之间金融合作也没有很好的交流合作,目前仍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圈发展遥遥领先,其余的城市圈则发展处于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统一协调机制未建立。各城市金融综合协调、管理部门有各种不同的分属系统,目前没有就整个城市圈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基本上是城市自己为战,也没有就城市圈金融战略部署、分工合作出台具体意见和措施、金融合作缺乏一致行动。二是盲目竞争。最明显的是对大企业和优质客户的争夺,城市圈内各种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竞争,为赢得客户,竞相变相压低利率,采取各种不同的优惠措施,甚至发生一些冲突,这样不仅对双方都有损害,还扰乱了城市圈的信贷市场,加大风险,形成了很严重的负外部性。

四、全面深化城市圈互联网金融创新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创新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弹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标志,并且对所在国来说,有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使得互联网金融也蓬勃发展,几乎触及了金融业的所有领域。总体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于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践行,对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和覆盖面具有积极意义。而随着传统的城市圈金融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创新能为目前这些困难提供很好的解决途径。

(一)加快网络化数据化步伐

金融机构必须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积极尝试金融形式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模式从而来改善现在的金融模式。各机构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大力改进目前金融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城市圈内人才的良性互动,增强人才的灵活性,智能性。建设与完善相关系统,构建专业的打数据库,全面统计客户的需求和人才的供给,为客户提供最完整的信息,满足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特殊要求,为个性,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是传统金融所无法完成的目标。

(二)大力提升内生能力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中,从金融和互联网的特性出发,不断大力深化科技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需要重视制度层面的创新。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消除资金在城市圈内流动的制度瓶颈,促进资金同一城市圈内的城市间以及不同城市圈间有规律、有序地流动。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城市圈内部业务流程的合理再造,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确保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加快服务于需求的响应速度,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内在因素决定一切,金融机构只有在提升了自己内在的发展能力后,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

(三)加大区域之间的合作力度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城市圈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在实现资源互补与信息共享的同时充分突出区域资源综合性优势。为此各地要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的优势,不但要加强城市圈内的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要将各大城市圈的信息共享,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城市圈的互联网金融业必须具有国际眼光、世界战略,积极同国际互联网合作,实现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充分合作。

(四)用好用活国家资金政策

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金融创新,而城市圈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集中地,它的发展情况成为国家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互联网金融应该抓紧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和政策,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城市圈内的金融机构要积极拥抱互联网,选择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制定行动计划和行业规范,强化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培训交流,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五)优化环境,为城市圈金融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金融机构需要因势利导,引导企业规范财务报表,协助企业提高信贷市场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金融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优势,建立城市圈信息数据库,逐步扩充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实现圈内多部门信息联网,从而达到城市圈内部的完全信息共享;其次是实行圈内统一的金融生态考核体系,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最后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保证城市圈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快速发展的潜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进而降低互联网金融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等风险。

结语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体系,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产品单一,市场创新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弹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已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瓶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标志,并且对所在国来说,有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动力,接着阐释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况,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圈在金融创新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全面深化城市圈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想法和建议。对于全面深化城市圈互联网金融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丹.金融创新系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 资本市场 衍生工具

一、金融工程概念及原理

金融工程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它综合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将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程式引入金融领域。主要包括对具体金融工程问题给予创新的解答,创新金融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进而设计非标准金融合约。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实施金融工程,能够达到既转移和控制风险的功效,又降低筹资成本、提高预期收益。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创造性的设计和解决方案,是实施金融工程的关键。

(一)满足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要

自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放弃固定汇率制采用浮动汇率制,就使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汇率的变动引起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联动。为规避风险,各种管理技术应运而生,如远期、套利等。

(二)信息不对称、金融比较利益差异、风险转移、再分配等

人们应对市场中多变的风险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极少数人是风险偏好者,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博取高收益。基于这一点,金融工程将客户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另一部分客户。市场参与者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掌握能力导致信息不对称,在例如在公司治理中经理层就比普通股东掌握更多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信息优势抢夺信息劣势者利益的情况。解决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金融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的比较利益学说,这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同时金融工程还存在一个运作思路,就是市场上的各方通过利益比较(运作成本差异化)进行交易,使得市场参与者互惠互利的降低交易成本。

(三)税收因素和监管因素是重大因素

高风险是金融业的特有本质,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将会造成社会危机,所以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金融工程师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增加收益,来绕开这种束缚。

(四)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方便程度

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意味着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为了达到增加资产流动性之目的。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使用金融工程方法,将流动性差的非标准化的资产成为标准化的有价证券。各种资产转化为可流动资产的效率和方便程度取决于金融工程发展水平。

二、金融工程对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影响

(一)满足投资主体规避风险的需要

我国国内投资中,近几年来政府资金占比在逐渐减少,但所占比重仍然很大,理应成为风险投资最重要的来源的民间资本占比较低。在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政府直接投资可以提高风险投资的信誉,增加投资者的安全感。金融工程适时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股指期货等,可激发这些投资者兴趣,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

投资过程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分散化,但是我国金融投资工具种类局限。一些机构投资者如国有企业、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等进入证券市场的风险比较大,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避险工具。金融工程研究人员将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评价、分解、选择、组合投资者面临的收益与风险,从而设计新的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在金融工程技术支持下,股指期货、二板市场、期权交易市场的开通,甚至是战略版的孕育,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宽泛的投资渠道。

(三)金融工程对资源配置起到了提振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两年,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提振。工业化像资本化的时代正在转变,金融业将成为世界财富重新分配的重要机制。现代金融业将会成为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创新进步的强大杠杆和支撑。在中国贫富差距较大的状况下,中国的县域和农村也开始发展金融工程。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同样依赖者资本市场的推动,金融工程推动单一信贷资产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金融工程是一项高端的技术,利用转换债券等新的衍生证券可推动企业股权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股的减持问题,使得老化的国有企业等焕发生机。金融工程能够通过期货和期权防止企业原材料等价格波动带来成本变化,从而使得企业供应的有序性,就相当于为企业利润的增长购买了保险。金融工程将股票期权等引入公司治理会大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措施

我国金融工程尚处于发展的初中期,由于资本市场功能缺失,货币市场基础薄弱,监管体系极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国要有意识的培育理性市场参与主体,充分重视制度环境优化,加速培养高层金融管理人才。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

市场是孕育一项技术的基础,要发展金融工程务必要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金融法律法规成为金融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金融法律是借鉴国外法律结合自身实际发展而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标志着金融法治环境的进步。除了法制环境,技术工具支撑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工具,电子信息技术将伴随着我国金融工程市场的改革进步。金融工程是利用价格的市场化特征来实现动态管理风险管理和市场分配,因此我国要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定价能力、人民币纳入SDR、利率市场化都是金融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市场环境。

(二)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在我国的高校中,能够开设并将金融工程专业研究较好的高校并不多。从高校到企业,理论扎实、业务精干、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金融人才十分短缺。我国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在新一轮的金融改革方向上做出。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各级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成为当下的必要措施。以东北财经大学与大连总部经济华信信托共同成立“金融人才培养中心”为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值得借鉴。

(三)要深化金融改革,培育市场主体

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龙头,资金价格能够灵活反应资产配置的效率,资金价格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健全的财务结构、资本回报率、风险承受能力是考验市场主体适应力的标准。高于银行利率的利润是机构投资的要求,是现代市场主体投资可行渠道。市场主体通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租赁、兼并、收购、借壳等形式让企业变成了自我竞相发展的主体法人,金融领域的改革将使得市场主体的培育显得至关重要。

(四)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数字化等的重视,信息网络建设为金融工程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环境、支付体系、会计准则、公司治理、信用环境、金融监管、金融工具、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我国由于宏观调控力度得当,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合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力挽狂澜充分说明金融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国家安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金融工程发展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永刚等.《县域金融工程手册》.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2]杜莉,姚鑫.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路径选择之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3]申景奇.基于“一带一路”的金融创新及发展建议.全球化,2015年11期.

[4]王国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5]欧阳岚.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

第5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3-0055-04

“因矿而兴,矿竭城衰”是很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轨迹,不计成本、不顾长远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枯竭城市污染严重、生态脆弱和工人下岗等一系列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研究其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发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此类城市的经济金融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定性角度看,是指如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型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面临如资源枯竭、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条件和城市区位不占优势等问题,无法继续扩大开采范围,导致支柱产业倒塌的一类资源型城市。从定量的角度看,路卓铭(2007)认为,资源产业从成熟阶段向衰退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宏观上,资源开采总计超过已探明资源经济可采储量的70%,保有可采储量的服务年限已不足15年,资源产业的销售额、利税额和就业人数开始出现连续且非周期性的下降,资源型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呈现不足;微观上,采掘成本上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亏损企业增多,企业普遍感到经营规模扩张受到资源供给的较强约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后侧和旁侧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消失,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资源可开采年限日益缩短

矿产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其资源必然会有枯竭的一天。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建设的8000多座矿山,其中2/3已进入“老年期”,且440座矿山即将闭坑。“十五”以前,东北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国有大型煤矿共94个,东北就有28个。而目前辽宁的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抚顺、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河南省三门峡市已发现的矿藏达66种,占河南省已发现矿种的60%,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但随着矿产开采强度日益加大,资源可采年限迅速缩短。按目前实际生产能力估算,三门峡市的主要矿产(黄金、白铝、黑煤)最多只能开采15年。

(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城市资源,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则是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受宏观调控出现衰退,或因资源枯竭导致企业大幅减停产,整个城市经济可能陷入困境。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以三门峡为例,2004―2007年该市资源行业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8%、80%、86%和89%,矿业对工业的支撑度在70%左右,影响波及面达到80%以上,资源型行业的衰退对城市经济的打击可能是巨大的。

(三)产业转型的人员安置成本过大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采掘加工业从业人员高度集中,部分地方占比高达65%以上 (不含农业),优势产业互补不足,产业链条未能拉长,造成在产业重点转移中,从业人员相互接纳安置难度增大,若不妥善处理,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辽宁现有矿山企业7000多家,从业人员458万人,其中相当部分属下岗失业人员。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不佳

一方面,受“重生产、轻生活”和“重经济建设、轻市政建设”思想的影响,我国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开发,使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辽宁省182家矿山企业占地2202平方公里,其中7处采煤沉陷区面积达270平方公里,涉及住宅面积66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万户、33万人。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也制约了资源枯竭城市的战略转型。

(五)转型的有效信贷供给不足

金融在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投向集中问题突出。信贷投入过度集中于资源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以三门峡市为例,2008年1―9月份,大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比重达79.2%,是中小企业的2.62倍。二是金融发展相对经济增长存在差距,金融机构存差明显扩大,如三门峡市存差从1999年的25.8亿元上升至2008年三季度末的189.75亿元。在2006年,按照三门峡市“发展精细化加工,壮大民营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思路,需要近500亿元的资金融入,除去金融中介融资和直接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近200亿元的资金缺口无法满足。

二、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

(一)市场主导型:代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三国的共同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三国城市转型主要由资源型企业自主抉择。金融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活动,在城市转型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是金融提前介入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建立预警系统,帮助企业有步骤地公布公司发展和转型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促进企业实现有序转型。二是努力扩大政府救助政策效果。金融积极配合政府的紧急援助、再培训、搬迁等政策,实行工作分享策略,扩大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在北美,部分资源型城市由大型人口居住中心和中心城市资源区组成。人口居住中心的信贷支持重点为城市建设、科技服务产业等,信贷支持和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由无人居住带、移动性城镇地带、长期通勤地带构成的中心城市资源区,则根据企业发展周期,按照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四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结合转型实际,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创新信托、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担保、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资产管理等领域新型金融产品等。

(二)政策主导型:主要代表国家为日本

日本矿产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决定了日本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重视。一是将煤炭区域振兴纳入法制轨道。日本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二是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措施。大力兴办工业开发区,针对转型企业和资源转型地区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推动结构优化。三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转型。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金融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如依托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地域振兴整顿公团”,对进入产煤地域的企业实施长期低息设备资金融资和长期运转资金融资;采取设立中小企业转产基金、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加速设备折旧并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作用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等。

(三)混合型:主要代表为欧盟

欧盟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以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地区为代表,政府与金融机构在转型中充分发挥了合力作用。一是金融信贷直接参与政府的整体转型规划。鲁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金融适时调整信贷导向,退出传统资源性产业,进入以生态、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二是政府在对传统矿区清理整顿时设法保全金融资产。政府在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过程中,采取债务转移、资产重组、财政贴息等措施保全金融资产,有效防范了信用环境和金融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三是政府与金融联手建立转型地区社会保障机制。鲁尔工业区社会包袱沉重,德国政府向失业者和社会成员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补贴,金融保险机构实行责任保险赔偿机制等措施,保障转型调整中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稳定。四是成立专门的转型配套金融机构。1984年,法国政府出资成立矿区工业化基金,1990―2000年每年提供1500万欧元,帮助矿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此外,法国政府还组建了“矿区再工业化金融公司”,该公司创建后15年来,资本从1000万法郎增加到

1.2亿法郎,为230个企业提供了2.8亿法郎贷款,新创造就业机会2.1万个。

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选择研究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更多的困难。为有效推动转型,我国金融业应准确把握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产业支撑点、经济增长点、支持着力点,针对不同类别形成不同的信贷供应与金融支持重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一)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全力支持垄断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

1. 凸显资源型城市品牌价值,多种金融模式支持扩张,信贷措施全面跟进。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重要性和地位特殊性等品牌优势,应按照主业突出、行业领先、辐射带动的要求,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利用增量投入、存量调整、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等金融模式做强做大一批集团企业,积极向外地或国外开拓,向相近或相关产业开拓。很多资源型城市在精细加工、土建、通风、排水、人才、技术方面有突出垄断优势,可以对外承揽产品精深加工、隧道开挖、桥梁建设等项目。在此类产业扩张的过程中,信贷措施应全面跟进,协助政府构筑“大信用”机制,注重引导,主动提供配套的信贷政策服务。

2. 构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打造“商业金融+项目金融+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助推“大企业带动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此类产业上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在继续发挥间接融资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构建企业直接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资源型城市支柱企业的上市条件,鼓励企业利用债权融资、项目融资,并协调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基础项目建设的软贷款。

3. 丰富中间业务种类和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对于此类资源型产业,金融机构应大胆介入,延伸中间业务种类,积极办理抵押贷款、承兑汇票等业务,如发行和承销企业融资券,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加强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推进综合业务的开展,如适时推动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品种,发展避险型金融衍生工具等。同时引入发展资源型企业的融资租赁,积极探索资源证券化和资源勘察权证券化,以及资源型投资信托金融产品等创新手段,并加强电子网点建设,把商业银行的国内外网点优势结合起来,提高资金清收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二)调整信贷结构,强力扶持循环经济加速形成替代产业集群

1. 金融应采取对衰退矿业的补偿基金等措施,搞好尾矿、贫矿的回收采选、伴生金属矿的冶炼和副产品的开发,走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主体资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通常说来,煤矿的回采率为50%至60%,即使是枯竭的煤矿,也有一些伴生的能源或非主体矿物能源并没有开发。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金融首先应加强对衰退矿山深部探矿的资金支持,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与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矿业城市的留成比例,争取可持续发展时间;其次应合理搭配对不同链条、不同环节的资金投放量,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信贷模式,资金向对伴生(共生)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如煤矸石、尾矿等)化害为利的循环产业进行倾斜。

2. 金融机构需发挥其资本与产权的纽带作用,使此类企业产生连锁效应和支化效应,推动产业链集群的形成。一方面金融业要以股权、产权为纽带进行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推动每个节点企业和下游企业构成“网状结构经济”,重视发展自身产业链上的节点分支产业,使每个下游产业再分形为另一个细化产业,高度关联的分工专业化和交易便利性结合后,将实现产业结构梯度调整。例如煤炭业不能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金融应明确信贷重点,支持产业细分。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及时满足此类企业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商业银行要给予适当授信权力,按组织存款的适当比例投放到产业链条延伸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贷款权责对等;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申报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向产业集群链上的细分行业给予信贷倾斜。

3. 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创新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担保贷款难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财政出资、企业出资、社会募集等政策运作或商业运作形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担保业务发展,缓解区域资金供给压力、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由于财力限制难以组建担保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的资源型城市,应将其列入地方政府规划,运用预算积累资金予以解决。针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家庭式管理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下、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等现实状况,推行“一企一议”,努力开发一些适宜中小企业应用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缺血”现象。

(三)倡导信用观念,努力降低资源枯竭产业金融资产损失

1. 金融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此类企业及时关、停、并、转,使信贷资金及时抽回并对业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切实面临转型困难、实力不济的资源产业,金融机构应主张其适时关、停、并、转,并为此类企业寻找下家,使信贷不失时机地从衰退产业中抽回:一是进一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抓紧清收,充分利用呆账贷款核销,最大限度地减轻经营包袱,不断建立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调整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增加存款总量,同时合理调度资金,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三是对按法定程序破产、金融债权已做出安排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力度,及时核销剥离不良资产。

2. 完善资源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金融机构在关、停、并、转过程中,要根据贷款规模、期限,从此类产业中分批、分类、分阶段地退出,对因政策性关停的资源产业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进行一定补偿,以最大程度保全信贷资金的完整性。二是对以物抵贷形成的不良资产可出租、租赁或以物入股,对随时间推移贬值幅度较大的尽可能拍卖、转让,必要时以大的折扣置换资金,尽量减少抵贷物资价值损失。三是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各级政府要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与支持金融部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关系,做到不偏袒企业,严格执行不落实金融债务不予办理改制手续、不颁发新的营业执照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债权。四是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信用评价机构,加大对恶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惩治力度。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流动,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3. 加强金融保险业与资源型产业的结合,解决此类企业市场退出后社会安置问题。此类企业在改制、改组过程中历史包袱较为沉重,除进一步搞活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将此类企业的下岗职工合理安置在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外,还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金融在安置人员上的作用,切实解决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金融应加强保险业与资源产业的合作,加大与资源开采业配套的养老保险、责任赔偿制度建设。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安排一部分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项目,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建议政府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鼓励下岗人员创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课题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R].内部研究总报告,2006:3.

[2]巴曙松.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4.

[3]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第6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二0一四年,我国银行业在结构调剂方面呈现了新的变化。自二0一四年三月开始,缭绕着5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新闻,就患上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二0一四年七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3家民营银行率先取得了银监会筹建批准。在此以后,阿里的浙江网商银行能否获批,1度成为银行业界热议的话题。终究至二0一四年九月,上海华瑞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顺利取得银监会筹建批准。至此,5家民营银行均顺利进入到筹建进程当中。5家民营银行概况,从5家民营银行的散布上,腾讯投资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极具阿里违景的浙江网商银行倍受业界关注。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网站宣扬主页上打出“咱们是银行?咱们是互联网公司?咱们是互联网银行!”的宣扬语。并通过2维码,将该银行的更多服务理念直接推向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具有阿里违景的“支付宝”给传统银行业构成的挑战已经经是1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腾讯借助其旗下的微信平台,在智能手机支付领域也博得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在技术延展性方面。借助2维码、条形码等技术手腕,腾讯通过QQ、微信平台、阿里凭仗支付宝,正在逐步将线上的金融服务优势地位,向线下市场延展。因而可知,包含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银行业机构,都迫于压力,不能不自二0一五年开始,针对于互联网企业将其经营版图扩张至传统金融服务领域的这1举措,给予足够的注重,并寻觅应答的措施。

二替换品的要挟: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二0一三年“余额宝”的呈现,让银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上升到了1个史无前例的阶段。沉着的分析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发生的要挟,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已经经在“资本性脱媒、技术性脱媒”两个层面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发生了深入的影响。1是在资本性托媒领域。例如投资渠道、融资渠道领域。互联网金融已经经逐步构成较为成熟的形态,它们分别表现为:P二P个人借贷、股权众筹、债权众筹、电商小额贷款和基于互联网渠道的金融产品销售。虽然“余额宝”的呈现确切触发了“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引爆点,然而阅历了将近两年的市场竞争,我国互联网金融已经经构成多种金融服务形态。在这个领域里,既有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国内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有苏宁、京东、联通等在电商、零售和通讯领域中的代表企业。另外,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仍然处在1个探索尝试的阶段,因而这个领域还在不断延续的孕育各类全新的进入者。值患上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的是,因为互联网的竞争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传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因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存在较高的淘汰率。这类淘汰频度,1方面说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远高于传统金融服务业,同时也为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塑造本身的信誉品牌博得机遇。2是在技术脱媒领域。对于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最直接的挑战是来自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3方支付模式。截至二0一四年年底,人民银行已经经给二六九家企业组织机构发放了份第3方支付牌照。从牌照发放数量上分析,介入第3方支付领域竞争的机构数量较多。另外,相对于传统支付手腕而言,第3方支付伴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出现显着的增长趋势。《中国支付清理行业运行讲演(二0一四)》中的数据显示,截至二0一三年底,我国第3方支付市场范围已经达一六.五万亿元,同比增长六一%。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一五0.0二亿笔,金额八.九七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四三.四八%以及三0.0五%。第3方支付对于于传统银行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讲演(二0一四)》中指出,以第3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冲击在于割断了银行以及客户之间的直接联络。客户直接面对于的将只是第3方支付机构。

三同业竞争:垄断的弱化

1是国内银行业机构总体处在“中(下)集中寡占型”阶段。针对于我国银行业机构的CR五、CR一二,结合贝恩对于产业垄断以及竞争类型的划分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总体处在“中(下)集中寡占型”阶段。纵观二0一三年一月至二0一四年九月期间的CR五、CR一二的变化情况,可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CR五数据出现迟缓降落趋势。特别引发人们关注的情况是,如果将数据采集的时间维度扩大至二0一二年一月,这类迟缓降落的趋势将更为显明。由此可以患上出的结论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虽然仍处在银行业机构的中度垄断地位,然而跟着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竞争的日益剧烈,其垄断地位正在逐步被削弱。2是股分制商业银行市场占比不乱。股分制商业银行自二0一二年的快速成长之后,在二0一三年一月至二0一四年九月期间依旧出现稳步增长势态,其所占到的银行业机构的总资产比例1直不乱在一八%摆布。由此可以看出,股分制商业银行在剧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1个市场结构相对于不乱的局面。

四银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第7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在世界经济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历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实体经济基本不关联,但深究其根源,他们都与当前金融“脱实向虚”的过度发展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正确把脉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党的十提出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重塑被一再强调,并提升到新的战略发展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反复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复苏态势一波三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已进入到一个趋势性放缓的阶段。当前,“脱实向虚”、“以钱生钱”热潮不减,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趋势日益明显,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转型发展攻坚期,实体经济企稳回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双重压力。虽然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在以往思路上已做出适当调整,但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围绕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寻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最佳的组合与平衡点成为决策者及监管层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工作难点和重点。笔者从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评估出发,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以稳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关系为着眼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一整套金融政策体系与调节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评估

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国家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但实体经济身陷困境的局面仍未缓解,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基础薄弱、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分离的趋势明显两个方面。

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的基础薄弱

实体投资锐减,产业呈空心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依靠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的共同投入推动。受危机重创之后,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之下,实体经济投入大量流失,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一路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逐步逼近,如图1所示。

据统计,2013年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45.9%;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占GDP的比重为4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首次超过制造业。其中,投资锐减是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最主要原因。第一,在一度放缓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延续疲态。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第二,受投资瓶颈的约束,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迅速转移和外迁,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2012年1~12月,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速增长0.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54636亿元,增速比1~11月回落1.1个百分点。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在危机之后出现首次下降,总额达到1117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7%。2013年一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为58.2%,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5和2.2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发展存在因实体经济投资不足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外需持续疲弱,出口增速剧降。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并不明朗的形势下,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拉动国民经济出口方面遇到瓶颈约束。虽然外贸出口总额不断上升,但外需疲软仍在继续,出口增速下降,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如图2所示。

此外,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企业利润的下降同步发生。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净出口(顺差)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外贸依存度降至47%;2013年5月我国出口1827.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出口外需萎缩停滞,外需的超预期下滑阻碍了实体经济回升。

企业生产下挫,实体利润缩水。面对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不足、订单外流以及贸易摩擦等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自身信心不足,盈利能力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态势不明。据《2013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一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7.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和6.5个百分点,企业销货款回笼指数为62.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6和2个百分点。第二,部分行业利润下滑比较明显。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企业产销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已2013年中期业绩预告的913家上市公司中,有多达52%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并多集中于餐饮旅游、化工、农林牧渔、钢铁业、传统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经济失衡增加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国内金融部门发展速度已超过实体经济,而且部分地区的金融资产规模也超过实物资产规模,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互换的表象背后,隐藏了经济失衡的本质,经济体系内的不平衡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资金价格双轨,施加融资压力。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渐进式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内部的自发调节机制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及其诱发的资金价格双轨制给实体经济施加了较大的融资压力。在“影子银行”和“全民泛金融化”的趋势下,银行的存贷利率并不能客观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价格,资金市场上价格双轨并行。长时间维持的高位同业市场资金价格进一步扰乱了市场流动性预期,金融机构去杠杆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力度,使得利润微薄的实体经济融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短期资金成本逐步上升。自2013年5月以来,长期资金成本已上升1.5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还可能上升0.5到1个百分点。

高倍利润差额,加速虚实背离。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其必然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巨大的利润差,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向高利润的非实体领域急速流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同业市场间低价易得的资金使得不少金融机构绕开信贷额度控制和杠杆的限制,通过信托融资等系列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利活动,将资金等投向房地产及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脱离实体经济实现自我增值。从审计署公布的36家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看,包括信托融资在内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融资从2010年到2012年末已飙升125%。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被扭转为“以钱生钱”的虚拟活动,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一旦市场流动性收紧,实体经济融资主体极易遭遇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困境。

金融杠杆高企,催生投资泡沫。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与资源错配,导致了企业的流动性过剩和高杠杆经营,国内实体经济忽视扩大产能,转向虚拟投资,造成实体经济振兴乏力。企业通过实体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热钱”,引发实体经济投资泡沫。这突出表现为上市公司利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金融投资产品,忽视扩大产能再生产,非上市公司通过利用各种途径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牟利,大量资金流向增价资产和政府投资平台,原本流向实体经济的生产资金被抽空。根据摩根大通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5.8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

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方向下,大量的信贷投放与政府投资等各种刺激政策接连不断,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实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鼓励与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正常的复苏轨道。

金融支持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功效的短期化特征明显。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效应日益敏感,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政策执行缺少规范,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此外,相关配套辅助政策、信用环境等也制约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金融资源错配投向偏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尚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此外,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金难以通过有效合法的途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过分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具有不可持续性。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增长过快,截至2013年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9.57万亿元,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50万亿元,其中贷款增长最快,已从2007年底的27.8万亿元达到目前的67.22万亿元。相比之下,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很不发达,虽然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的发行余额已超过23.8万亿元,但债券余额的60%以上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持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金融创新正负效应倒置。从理论上讲,金融创新重在以金融体制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研发与推广来增添潜在利润,维持一种以盈利动机推动金融持续不断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与预期相差甚远,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创新帮扶实体的正向效应小于挫伤实体的负面效应,金融创新效益倒置。除了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关系处理不当、契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缺乏等原因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的发展也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的同质化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相反,影子银行体系内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创新泛滥,徘徊在监管体系边缘的影子银行将资金输入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将风险隐患传染给了实体经济的运作。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缺位。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在增长,但真正到位实体经济的融资数量并不多,在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机制缺失。从准入上说,国务院已出台相关规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民间资本开办银行和金融机构,但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主体对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尚不明确,多层次的竞争性格局并未形成。从退出上说,当前扰乱金融秩序的违规违法活动存在于整体金融体系之中,风险不可避免地在传递,甚至波及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清理退出机制不完善,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资金无法及时有序地退出高风险投资领域,实体经济资金注入不到位。

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透过经济表象寻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深度把握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配合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进程,以市场机制调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引导资金从虚拟市场导入实体经济、扭转流动性“脱实向虚”趋势的政策选择。

推进市场化改革,激活实体经济。在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网状联合控制的格局下,要将资本配置于具有最大经济效益的实体经济部门,就必须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面对信贷市场供求偏紧、贷款利率上浮压力较大的局面,在可监控的范围内完全放开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定价、信贷额度控制以及贷款投向管制,在市场主体可容忍的范围内,将资本配置于高回报率项目或强竞争力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存款增长缓慢、流动性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由存款利率减档过度到完全放开利率上限,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为大量民间闲散资金疏通投资渠道,加速实体经济产业资本的形成。此外,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风险,最终构建一个成熟的市场化体系,利用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亟待升级的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具有经济效率、就业创造能力的中小企业。

盘活资金流动性,渗透实体经济。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适度微调流动性管理策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政策的适用性。第一,差别化流动性管理已成为央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第一步,组合运作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创新工具,审时度势,调节银行体系流行性。有限度地允许商业银行核销坏账,将部分资金从产能过剩企业撤出,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实体经济领域。第二,在新增贷款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步骤、有差别地退出房地产、平台贷和“两高一剩”等高风险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盘活贷款存量,同时深入了解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根据项目资金的周期性特点,实施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第三,利用政府对资金流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式,以高投资回报率吸引资金流入。

调整金融结构面,对接实体经济。“钱荒”高峰过后,国内资金面滑入“紧平衡”状态,围绕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利用信贷杠杆推进金融结构面的调整,保持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银企双方隐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调整融资结构,改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的状况。加速开发契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完善制度安排与优化准入标准,鼓励经济活跃地区的实体经济主体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融资渠道;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有序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包括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挂牌公司推荐、股权买卖等业务。另一方面,调整客户结构,纠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偏离现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针对大中型核心企业客户,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理财、资产管理、财产保险、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针对处于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客户,要适当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配合地方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警惕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

加大金融再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因,金融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借鉴国际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金融创新的量与度,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首先,以传统业务为前提,通过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金融机构要做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传统业务,将优化业务流程、精简组织机构、改进考核激励等贯穿于日常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效率化经营。其次,以现有产品为基础,通过技术创造实现创新。各方市场要围绕服务对象及资金投向,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大力推广我国已推出的利率、汇率、股票、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第8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以文成县为例

   文成县总人口37万,下辖33个乡镇,总面积1293平方公里,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41亩。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7年全县基本脱贫,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30个乡镇,人口27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46亿元,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决定金融,欠发达的文成县决定了其辖区金融机构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经营状况一般等。全县有农发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太平洋财险、寿险公司、中华联合五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家证券公司分理处等金融机构。2003年,全县存款余额26.8亿元,贷款余额12.3亿元;保险收入0.4亿元,理赔支出0.1亿元;证券交易额2.02亿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列表一

   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及其增长幅度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工业贷款 工业贷款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增长(或减少)幅度 农业贷款 农业贷款增长(若减少)幅度

1999年 53883 / 7533 / 37666 / 11835 /

2000年 60501 12.3% 4637 -38.4% 37409 -0.1% 8081 -31.7%

2001年 69398 14.7% 3429 -26.1% 40822 9.1% 12342 52.7%

2002年 74666 7.6% 2517 -26.6% 38893 -4.7% 18308 48.3%

2003年 88209 18.1% 2560 1.7% 40736 4.7% 30118 64.5%

年平均增长速度 / 13.2% / -22.4% / 2.3% / 33.5%

从存贷款增长速度及存贷比变化趋势分析(列表二):1999--2003年,文成县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贷款的增长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存贷款虽然都在同步增长,但二者的增长速度相差一倍以上,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29.6%,同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2.6%。金融机构存贷比也从1999年末的80.3%下跌至2003年末的46%,呈逐年下降趋势。

列表二:

存款、贷款及存贷比增减变化表

单位:万元

内容日期 各项存款 各项存款增长幅度 各项贷款 各项贷款增长幅度 存贷比

1999年 96051 / 77095 / 80.3%

2000年 112795 17.4% 80204 4.0% 71.2%

2001年 141512 25.5% 93080 16.1% 65.8%

2002年 196214 38.7% 107137 15.1% 65.8%

2003年 268026 36.6% 123394 15.2% 54.6%

年均增长速度 / 29.6% / 12.6%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 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主权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主权。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1、减少行政干预,转移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目标。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监管者的监管必须要制度化,要严格依照现有制度进行监管并及时披露。政府要从汲取金融,转向建设金融。要建设金融,必须赋予金融机构以独立决策权,强化银行独立审贷和风险控制,变金融机构"钱袋子"的角色为"资源配置者"的角色。

第9篇:城市金融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城乡差距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家陷入困境,冰岛、迪拜甚至面临了破产的危机;我国的CPI指数也直到09年的11月才由负转正,突如其来的衰退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009年同比下降16.0%,出料加工和易货贸易等下降幅度甚至在50%以上。以沿海城市为主的大量进出口贸易公司倒闭。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工无功可循等现象随处可见。

统筹城乡发展可缩小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减少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对内需增长的负面影响。使得农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部需求。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同时可使得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得以安顿,保障社会的稳定。增加了市场的灵活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近些年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但城乡发展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区域性发展的特点仍旧突出。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公平性问题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以大幅提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城乡差距也在一步步的拉大。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4.8%,而同期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3.7%。下表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支出情况分析表

从表和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拉开的速度非常迅速。中国社科近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指出,过去的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

2.城乡二元化发展及户籍壁垒制约经济进一步前行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然在发挥作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对立,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分离的“双二元结构”,统称二元结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财政支农的比例要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提高。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2009全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反映出我国已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关键。

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的原理,城乡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都会使得农民工去往大城市的意愿降低,而更倾向于在就近的乡镇进行工作,从而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可能一样,也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发展大城市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注重发展小城镇,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的时期,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城镇的集约优势,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并将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中并升级换代。超级秘书网

3.改变户籍制度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户籍管理造成了对人口流动严重制约,降低了市场的活力和灵活性,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二元发展的壁垒。除农民工的无所归属之外,也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积聚在土地上,成为农业生产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地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以便充分腾出土地资源开展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创造条件。

户籍改革制度必然使得农民工的权利得以实现,农民工可将更多钱用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不难推测,户籍制度改革可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将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利益问题。在金融危机依旧笼罩全球上空之时,我们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定会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一个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2]张华.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达到43.7%[J].三农内参,2008,(11).

[3]陈宗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建设[J].求是,2009.

[4]陈东琪.中国二元结构转换: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