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责任;环境经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11—02
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国21世界议程》,明确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执行者和体验者的企业,必须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将环境经营思想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协调起来,走一条可持续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环境经营道路。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的必要性
21世纪将是绿色文明的世纪。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完善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以及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执行者——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更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这是社会赋予企业神圣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实施环境经营。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消费者消费意识“绿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产品诉求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而是越来越讲求生活质量,因而“绿色产品”得到大多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有两方面的绿色需求:一是消费过程中的绿色需求,即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会造成身心的伤害;二是消费过程外的绿色需求,消费者会在平时更多地关注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保。而消费者这种消费转移往往会形成那些实施环境经营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任何有远见的企业都会顺应这种消费意识的转变,从自身的社会责任入手,实施环境经营。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冲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任何想有所作为的企业都必须两条腿走路,即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问题就是“绿色壁垒”,一种新形势下的贸易壁垒,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相继推出很多绿色条款,限制进口。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反倾销”的影响。面对巨大的挑战,我国的企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取得ISO14000认证,自觉践行环保责任,实施环境经营。可以说,ISO14000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地利用原料,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实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终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环境经营思想是管理思想的最前沿,企业通过强化各层次员工的环境经营意识,能够使员工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第三,能够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通过公开自己的环境经营报告,凸显自己的环保实力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能够很好地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是靠大规模人员与资金投入、大量的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粗放型发展来取得的。我们取得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是破坏力极强的,是不可取的。进入新世纪,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思想,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逐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原来的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资源和能源,单纯追求GNP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依靠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创新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而这种转变必须实施环境经营,走技术进步之路。企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单元,这种质的转变就要求企业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社会责任,实施环境经营。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实施环境经营的基本措施
(一)转变企业家的经营意识
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代表着整个企业,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浅薄直接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只有企业家率先树立起环境经营的经营意识,才会向全体员工灌输这一意识,注重环保的企业文化才会形成。企业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环境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握住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轨迹,通过对现在和未来的衡量,及时发现企业未来的机会和威胁,善于把握机会,建立起新的企业经营战略。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必将使自己置于和环境对立的境地,则企业将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站住脚,必将遭到社会的唾弃和惩罚。
(二)树立绿色形象,营造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靠文化来管理。而绿色教育是形成绿色文化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基础做起,从思想抓起,对员工进行“洗脑”,使之真正的理解和领悟环境经营的内涵,真正树立起绿色企业文化,这样企业全面的环境经营就会顺利的运转。企业可以通过请专业的绿色环保专家到企业为员工作报告以及报纸、宣传栏、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绿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在全企业进行一场绿色革命。绿色企业文化形成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主动的去实施环境经营,而不是过去的那种为了应对社会和法律的要求而被动的做出反应,有时候更是“被”而不“动”。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需求绿色消费
从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成功开始,北京奥组委就承诺要举办一届健康的绿色奥运,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节约资源。通过承办和宣传绿色奥运,中国国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本着对“环境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原则,消费者也应该更深入的树立绿色观念,提高绿色意识,了解绿色商品对环境的贡献,从而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促进绿色营销的良性循环。据此可知,绿色文明和绿色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绿色营销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的营销主潮流。
一、绿色营销的界定
绿色营销这一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营销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Kenpeattie)教授在其新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因此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这就是说,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这三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
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其焦点着重于保护自然环境;肯定保护生态价值超过社会使用价值;关注全球环保状况;着眼于长期营销策划。绿色营销绝不是诱引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时髦形象的美容师,它实际上是引导人们走向自我调节、持续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与共同发展。
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然性
绿色营销的发展紧随着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只有顺应了绿色潮流,确保了绿色经营的综合条件,才能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实行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绿色营销产生的基础。
俗话说:“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而“绿色需求”则是绿色营销诞生的基础。概括地说,人们的绿色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绿色精神需求。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耗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等,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精神上需要“绿色价值文化”的支撑。二是绿色物质需求。人们喜欢蓝天,需要清澈的水。纯净水的问世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物欲。环境越恶化,人们就越喜欢净化的环境。绿色需求的“膨胀”是特定时期的客观存在,它是企业集团成功地进行绿色营销的基础。
(二)绿色消费的兴起给企业的绿色营销带来新的机会。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向转变。受收入水平、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层消费者也在消费模式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独有特征。据研究,21世纪的消费将以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为特征,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方式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绿色消费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也代表了消费观念的新潮流。
(三)绿色组织的建立与法规的出台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组织的建立始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广为普及,单在美国就有18000个这类团体。这些绿色组织团体为了宣传绿色意识,建成后便迅速广泛地开展了各种绿色活动。如1993年由联合国规划署与澳大利亚环保组织“清洁澳大利亚”联合发起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绿色活动---“清洁世界”。我国也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目前,我国已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绿色组织。世界各国绿色法规的出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限制着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行为的发生,也促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前提,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科技的进步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7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运用科技开发出的替代资源更进一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耗费,保证了人类社会在有限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得到无限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美国早期发射的火星“海盗号”耗资10亿美元,而后来发射的“探路者号”仅耗资1.8亿美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为企业开发绿色资源和合理运用绿色资源(即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实施绿色营销也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的有利保证,从而使企业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对企业经营好坏的评价中,除了考虑价格、质量和服务指标以外,还考虑“环境保护”、“公众形象”等等。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重视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方面,作有中华老字号的王致和食品集团就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众所周知,王致和品牌在腐乳行业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年销售量达6亿多人民币。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市场及世界消费需求的变化,意识到了绿色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王致和企业率先研发了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绿色红腐乳。王致和绿色红腐乳在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大豆、绿色白砂糖、绿色食用盐原料,这些原料均来自绿色食品产地。其制作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了绿色认证,被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王致和这一绿色营销策略不仅是要告诉消费者绿色红腐乳突出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特性,也是在告诉人们王致和
企业正在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创造自然界和新和谐而努力。
三、绿色营销的发展
从1970年的地球日,新兴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首次大范围地对群众进行渲染开始,杂志上的文章宣传、电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播放,以及数不清的有关环保的其他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许多行业的生产商也对此做出反应。
麦当劳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绝好的样板。麦当劳以前将出售的饮料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装在纸箱里,现在直接将运罐车上的饮料汁送入饭店的贮藏罐中。这一改变每年可节约数以百万磅的包装。对于大企业来说,极小的改变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例如,麦当劳仅将吸管减轻20%就会为公司每年减少100万磅的废料。除了“绿化”自己的产品外,麦当劳还花掉10亿美元购买原料,重新装修店堂,这一举动也迫使其供应商提供并使用再生产品。
虽然绿色产品营销曾有一定限度的突破,但仍是喜忧参半,绿色产品品种不丰富,价格无明显竞争优势,绿色标识的认证和管理不完善等等,都说明绿色营销事业的发展仍是任重道远!对于绿色营销如何发展,本人认为在充分理解绿色营销的内容、特点,充分把握绿色营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还得多管齐下。一方面,企业进一步强化产品的绿色功能,不断增加绿色商品的种类和品种,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丰富的商品组合、较高的信任度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赢得市场的积极配合,从而加速绿色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及绿色商品认证机构也要开展绿色消费的倡导和辅助工作,净化绿色市场环境,杜绝假冒产品对绿色市场的不良影响,宣传、普及绿色商品及其认证知识,使商场经营者和市场消费者都清楚什么是绿色商品,如何识别、了解绿色商品对环境的贡献,做到理解绿色商品功能价格比的真实含义。总而言之,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绿色市场,从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环保运动的壮大,更促进了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完善步伐。面对顾客对环境的关心,一些企业只是避开新的法规或者使环保主义者平静下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针对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利用钻空子,疯狂的赚钱。但明智的企业之所以采取行动实行绿色营销并不是因为有人强迫他们,也并非追求短期利润,而是因为他们看到“绿色消费”将是21世纪消费形式的新潮流,同时他们也明白实行“绿色营销”乃是顺应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采取了行动,使计划成为了现实,采用绿色产品,较高定价,绿色公关等策略,跟顾客做了朋友!他们相信,今天的绿色营销的远见在明天将是得到回报对顾客、对企业、对世界都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永,《环保与消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版
[2]李树,《生态与环境保护期刊》,2003年6月刊
[3]王汝林,《绿色营销——网络营销中的新亮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副主任
关键词:消费税;生态文明;绿色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但是在伴随这些发展成果的同时,生态文明正在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我国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受了生态质量的不断下降的后果。而消费税从一开始设定以来,就扮演着引导健康消费、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促进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环境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为了适应国内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我国当前的消费税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方法,从而使得消费税对绿色消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消费税绿色化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一)消费税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我国坐拥的地域篇幅辽阔,各种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对于某些既不具有竞用性也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能会存在某些“免费乘车者”,即不支付任何成本享受收益,由于“免费乘车者”的存在,可能对导致这些经济主体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公共物品的无节制的使用,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而这些资源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杜绝各种资源浪费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消费税作为我国的三大流转税之一,在限制资源的浪费使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消费税绿色化是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消费税的调节力度变得十分的有限,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针对消费税存在的缺陷进行改革与完善,不断地加大消费税的调节能力,使得消费税在新时期下依然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提供发展的动力。
(三)消费税绿色化是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是有效促进绿色发展的必然手段,绿色税收不仅仅能够稳定国家收入,是调节经济的一根重要杠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其的绿色性上,而消费税作为我国的重要税种之一,有着其自身独具的“绿色效应”,所以,消费税的不断绿色化对于完善我国总体的绿色税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消费税现存的“绿色税目”不足和税率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才能使消费税变得更加绿色,并将促成整个税收体系的绿色发展。
三、我国消费税绿色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征税范围不够合理
总体而言,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也是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是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相较于现阶段民众的整体消费水平,当前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的,首先许多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的物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这些对环境产生污染,或者某些不可再生资源依然游离于消费税的规定项目之外,同时部分高档消费品及消费行为也没有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而那些随着经济发展不再属于奢侈品的物品却没有撤离征税项目,这些都是当前消费税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
(二)税率结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
按照现行消费税法的基本规定,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主要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价从量复合计征三种方法。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时的消费税税率设计已经有所欠缺,比如汽油、部分奢侈品的税率等等,所以在税率设计上,政府部门可以进行相关调整。
(三)计税价格模式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消费税使用的是价内的计税价格模式,所谓价内税是指税金包含在商品价值和价格之内的税。通过价内税的方式对商品进行征税可以方便有关的税务部门对消费税税款的征收,提高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这种计税方式透明度比较低,隐蔽性比较强。对于一般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不太清楚他们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征收了消费税已经到底征收了多少消费税,所以他们自然也无法领会到国家对这类商品征收消费税的意图,国家通过对商品征收消费税从而起到限制消费的目的就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消费税使用的这种价内计税的方式,大大地减弱了消费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作用,不利于消费税功能的提升。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绿色消费
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城市建筑生态化不仅仅是节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时,对人工环境的一种优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用者和其他人的身心健康。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11日,由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办的第八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解决方案”作为主题,可以说对于实现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示意义。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在致辞中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任务并没有全面完成,去年的完成情况也低于预期。这一方面说明节能减排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也昭示我们,要真正有效缓解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需要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进一步进行战略性思考,继续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继续在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在内的更广的范围内做出更加扎实的努力。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彼得·巴克则在致辞中分享了全球绿色竞赛和朝向低碳转型的趋势和实践。他表示,工商业是改变世界最重要的力量,中国既是全球绿色竞赛的领跑者,同时又是最大的污染国之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的关键。
因而在他看来,面向今年6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的工商企业要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并探索绿色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管理;和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1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29-02
低碳生态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绿色经济浪潮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思想。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绿色经营管理理念逐步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其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将在企业发展中全面推行,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一)响应时展的呼声
工业经济阶段,虽然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接踵而至,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和环保式经营发展迫在眉睫。而且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承担起实现低碳生态式经营发展,全面推进实施绿色管理,严格监控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在各个环节尽可能做到节约资源、杜绝污染,将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在一起。
(二)实施绿色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新使命,良好的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客观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他的文明也无从谈起。生态文明追寻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模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变发展理念,实施绿色管理。
(三)实施绿色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重要途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更加关注消费品的环境代价,对于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产品的呼声越来越多。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市场经济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绿色品牌、绿色管理渐渐被提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渐渐淡出企业发展舞台,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占据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绿色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再者,伴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剧,要想实现国内与国外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就应该经受住国际绿色壁垒标准的考验,实现与国外产业发展的同步,因此,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绿色经营标准。
二、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国际大形势的驱使下,国内企业实现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潮流,而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绿色产品开发程度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等现象,引入绿色管理理念,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方面势在必行。
(一)树立绿色管理理念首先要培养环保意识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并带有企业的特色。因此在对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自己融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部分,树立起绿色消费、珍爱环境的意识,加大对“环保、生态、绿色”管理理念的宣传认识,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让员工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环保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环保理念,改善企业落后的管理思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生产是以保护资源与能源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既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即生产与环保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措施。所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尽可能采用消耗小污染少的原材料,生产出对环境污染少且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产品。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和绿色产品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更多国内的消费者了解到,消费我国企业的绿色产品,不仅环保健康,也是为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进行绿色技术开发与创新,是企业有效实施绿色管理的关键。其要求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创新过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重视资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科技技术、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企业应当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从而扭转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不利位置,掌握自主核心科技,开发引导市场,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四)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施绿色审计监督
绿色会计核算将生态循环与传统会计循环为一体,其主要是评估企业运行经营活动的情况,分析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相关因素,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深层次管理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处理,提高绿色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绿色管理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对企业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状况进行对比审核,监督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以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积极参与绿色认证
绿色认证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ISO14000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绿色认证。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提高人们污染的预防意识,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环保指数,使产品的污染度能够降到最低程度。另外,ISO14000认证体系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绿色通行证,是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壁垒,只有通过这一认证后,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的参与国际的绿色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方法与技术,不断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防治污染能力,保证产品绿色品质,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从食品到生活用品,还是从交通运输到水电节能等等,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因此,要想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理念,加强企业的绿色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绿色管理与发展,保持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02).
[2] 刘兆、刘同起.绿色管理展现管理新趋势[J].经济论坛,2002,(12).
[3] 刘琴、周柏林.构建绿色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04).
生命行星的考察指标
《生命行星报告》对地球生命力进行定量考察的两大主要指标是“生命行星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简称LPI ,也被称为“地球生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
生命行星指数通过追踪近8000个脊椎动物物种种群的变化趋势,反映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生命行星指数首先计算单一物种种群的年变化速率,继而计算1970~2007年间所有物种的生命行星指数的年内平均变化值。数据的收集是从1970年开始的,目前的最新数据为2007年数据。如图1所示,监测期间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上升了,另外一些下降了,但总体来说,下降的物种数量远远大于上升的物种数量,因此该指数表明了地球全球生命力下降的趋势。
生态足迹是用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它通过定量比较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来刻画人类对地球生物圈自然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它包括提供人类所消费资源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以及吸收废弃物的土地面积之和。
解读2010年的指数情况
生命行星指数呈现了自1998年《生命行星报告》首次以来到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连贯的、完整的变化趋势:1970~2007年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了近30%(图3)。其中,热带和温带物种种群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热带地区的生命行星指数下降了60%,而温带的生命行星指数增加了将近30%。这一差异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时间不同,以及所导致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栖息地丧失的差异。自1970年以来,温带的生命行星指数的上升,可能是因为它起始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基础。污染的控制、废弃物的管理、空气和水质量的改善、森林覆盖率的增大以及某些区域环保力度的加大,使得温带物种种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由此导致温带生命行星指数上升。相反,热带生命行星指数的下降可能是因为它起始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基础,它反映了自1970年以来,热带生态系统一直在发生的大规模改变,这些改变完全超过了任何保护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生态足迹则呈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即持续的增长趋势(图4)。根据截至2007年的最新数据,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生态承载力是指具有生物生产力的、能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陆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总体上,自1966年以来,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1倍。生态耗竭速度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碳足迹”的增长。自1961年以来,碳足迹已经增长了11倍,其中超过1/3的增长发生在自1998年以后。但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同样的生态足迹,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处于不同经济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生态足迹差距很大。
“水足迹”提供了另外一种衡量人类对可再生资源需求的工具。目前,世界上71个国家正在面临着“蓝水”(即人类需要利用的但不能再生的水资源)压力,其中几乎2/3的国家处于中度和严重用水压力之下。这对生态系统的健康、食物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有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进一步恶化。
生命行星指数、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监测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变化,但是不能提供任何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状态的信息。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2010年的《生命行星报告》首次包括了两个目前为止发展最成熟的衡量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陆地生态系统碳沉积量和淡水供给量。尽管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它们仍然清楚地表明了对自然的保护除了出于对生物多样性本身利益的考虑外,还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利益的考虑。
生态超载意味着什么?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社会每年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每年的生态承载力的均衡点。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人类的资源消耗速度开始超过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也开始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这种情况被称为“生态超载”。生态超载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生态超载意味着什么呢?就像从银行账户中取出比存款利息多的钱一样,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超过它们的再生速度是可能的。人类每年可以砍伐比森林中新长出的树木多的木材,也可以捕获比新繁殖量多的鱼。但是这种做法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因为资源最终会被耗竭。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可以超过森林以及其他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这种情况意味着需要额外的地球才能完全吸收这些排放量。
最新的生态足迹计算表明,生态超载并没有减弱的趋势。2007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180亿全球公顷,人均生态足迹为2.7全球公顷。但是地球的生态承载力仅为119亿全球公顷,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1.8全球公顷。生态耗竭已经超过了50%。这意味着,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在2007年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在2007年需要1.5个地球来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如果目前的人口与消费趋势继续,到2030年,人类每年就需要2个地球来负担人类的生存需求(图5)。但是,地球只有1个!
中国的现状
通过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生态足迹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全世界是否按生态方式生活。一般情况下,富裕的发达国家对生态系统的消耗量高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人均生态足迹远比贫穷国家要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1个成员国包含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2007年这些国家的生态足迹占全球生态足迹的37%。相比之下,东盟的10个成员国和53个非洲联盟成员国包含了世界上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它们的生态足迹仅占全球生态足迹的12%。
中国2007年的生态足迹是人均2.2全球公顷,低于全球的人均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尽管人均消费较低,然而,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生态赤字,每年需要的生态承载力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2003年,中国需要两个中国大小的面积才能供应其消费需求和吸纳其制造的废弃物。大部分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的生态赤字是通过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为代价、以及以自然资源的形式进口生态承载力来弥补的。
减少生态足迹我们能做什么?
生态敏感型消费是每一位负责任的地球公民都应认识到并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在经济系统中的角色,清楚自己的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着所利用的消费品的生态足迹的高低。我们亟须在以下方面改变个人的消费行为:
(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每个家庭都可以参与进来,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低碳绿色消费。消费者应该选择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如节约型荧光灯泡)与产品,建设和使用节能型房屋,以切实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
(3)适度消费。抑制过度消费和豪华消费,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培养均衡的膳食习惯,选择既有利于健康又有利于生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继续中国传统的植物型食品为主的膳食结构是非常适宜的。
(4)绿色出行。尽可能地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或环境低影响的出行方式。
相关链接
世界地球日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把“十二五”期间地球日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并将参与全球“亿万绿色行动大募集”行动。
关键词:低碳经济;快递包装物;回收;对策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消费方式,在“收快递”的“新常态”下,快递量也不断攀升,由此产生了大量快递包装物。快递包装主要集中在编织袋、塑料袋、包装箱、快递运单、内部填充物等7大类,2015年“双十一”当天,国家邮政局了国内首份《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该报告指出,2014年全年,全国共消耗约20亿条编织袋、55.84亿个塑料袋、67亿个包装箱、140亿张快递运单、114.5亿米胶带、21亿个封套、20.1亿个内部缓冲物,这些快递包装物一次性使用后就直接扔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的再生好纸,可节约1.2吨的标准煤、17棵树和600千瓦时的电,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而2015年“双十一”期间产生的废纸量就有5万吨左右。由此可见,快递废弃物中蕴藏的可再生资源数量十分可观,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快递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
1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1.1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于我国废品回收市场,主要依托废品回收人员~回收站~分拣中心的回收体系运行,是纯市场化运作。在废旧资源回收的最前端,保洁员、回收员等常常充当“第一角色”,相关专业从业人员不足,使得行业在低水平无序竞争,小、散、乱的特征明显。由于回收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本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白白成了垃圾,虽然已有一些快递企业(如顺丰快递)和电商企业(如1号店)在尝试做快递包装回收相关逆向物流活动,但仍不够普及且主要局限于城市[1]。而在农村,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体系几乎空白。显然,尚不完善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难以适应快递量快递增长所带来的快递废弃物巨增的形势。
1.2消费者回收意识淡薄
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会受消费者的回收意识的影响,据调查,我国网购消费群体中,超过80%为年龄在33岁以下,其中有42.5%的网购者为在校大学生(18~22岁)和刚进入职场的小白领(22~24岁);有42.7%的网购者为社会主流的中产阶层(25~33岁);而33岁以上的中年网购者整体占比不足13%,我国网购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的显著特征[2]。由于年轻的网购者本身对资源匮乏、环境保护等问题缺乏足够认识,环保节俭意识薄弱,尚未对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引起重视。
1.3快递包装材料不够绿色
快递包装主要集中在塑料袋、编织袋、快递运单、包装箱、内部填充物等7大类,除了纸质包装箱能被回收利用外,其余废弃包装材料都被等同于生活垃圾一弃了之。而实际中,由于纸质包装较贵,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的快递袋使用最为广泛,另外,为防止包装损坏,快递包装袋(盒)内部除了商品之外一般放有空气囊、泡沫块等内部填充物,外面则是缠着一圈又一圈的透明胶带,这些包装物的主要材料为聚氯乙烯,此类材质不能被自然降解,一般是废弃处理,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4快递包装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网上销售的产品名目众多且规格大小不一,各大电商企业都针对商品的规格属性设计了相应的包装规格,各快递企业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计了各种尺寸不一的包装材料,使得快递市场上包装规格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这不仅不利于企业使用标准化的物流作业工具进行装卸搬运,也不利于配送作业过程中的合理配载,显然会制约快递物流作业的效率,也会增加快递包装的成本。
2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的解决对策
2.1树立快递物流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指出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此,应在快递物流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发展目标,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以及可降解的物料辅料,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快递物流绿色发展[3]。
2.2多方共建回收体系
快递业可以借助其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试行包装回收制度。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快递员回收包装物,另一方面将回收的包装物统一出售给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循环再利用。具体可采用快递门店定点回收与快递员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模式回收快递包装物。对于拥有自建物流的电商企业来说,一是仓库团队对供应商送货拆零商品原包装箱的回收再利用,二是自建配送团队送货上门后,在征得客户同意情况下将包装物带回,统一交仓库清洁后再利用。
2.3加强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宣传
快递包装物回收的源头在消费者,要提高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率,必须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为此,一是各电商企业可在网上平台开设快递包装回收宣传通道,在包装物上印刷快递包装可回收的温馨提示;二是快递员送货上门时,可直接将快递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的好处讲解给消费者,鼓励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的回收再利用,对于积极参与者,可以通过赠送小物品或优惠劵来感谢其对包装回收工作的支持;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多渠道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倡导并鼓励企业和消费者投入到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活动之中。
2.4鼓励采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
目前,大多数电商企业都是使用泡沫塑料或气泡袋等填充物来保护商品。为此,一是建议企业要改变传统产品包装设计理念,研制开发有利于回收利用的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二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电商企业采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尝试对包装耗材再利用,减少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4];三是实施奖励机制,只要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最终处理过程中,做有利于保护环境、消除污染、节约资源、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包装工程”的贡献,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
2.5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统一标准
快递包装的标准化各可以使得快递包装物发挥其功能,提高快递流通过程的效率,朝着包装成本低廉化、包装材料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此,一是建议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根据产品的特性,制定统一的合理化的商品包装标准,这样可以防止包装不足、包装过度和包装污染,达到在产品包装环节减少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目的;二是建议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打破企业间的界限,整合行业资源、优化配置,使用统一化的包装标准。
参考文献:
[1]肖婉宜.快递包装回收物流研究[J].商,2015,(39):261.
[2]王成.适于“网购”的绿色快递包装[J].中国包装,2010,(7):52-55.
[3]胥爱霞.网购中的快递包装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6):126-128.
关键词: 绿色采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环境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cycling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balance, constantly moving in a more environment-friendly, more harmonious direction. government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growing scale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ituation, with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on the government's green procurement fo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need for research, and on that basis to build on our government green procurement system proposals.
key words: green procurement;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前言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1. 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1.1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 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1.2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1.3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效益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一,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一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 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2.1 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四个切入点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二,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四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2.2 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2.2.1 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环境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一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2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环境信息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2.2.3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健全绿色采购评估和监督机制
政府绿色采购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关于改善公共采购的环境表现的议会倡议》中建议各国政府:①以符合成员国的竞争和其他相关国内政策,以及他们的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②采取具体步骤以确保将环境准则纳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当中:③提供合适的政策框架将环境要求和价格、性能等要求以其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中;④引入财政、预算和审计等手段来确保公共采购的政策和实践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⑤为参与公共采购和使用的政府人员,包括那些指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人员、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员提供信息、培训和技术支持;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工具,以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实行绿色公共采购;⑦传播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和鼓励绿色公共采购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利益;⑧建立相应的程序来确认符合绿色公共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⑨鼓励建立测量和追踪绿色公共采购进展和结果的指引;⑩评估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以确定它们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可见,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中,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购信息的获取和公开制度外,合适的政策框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为了实现政府绿色采购,采购人在做出采购决定前,必须考虑产品、服务或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比较不同产品、服务或工程在环保性能上的不同,评估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成本等环境因素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目前就缺乏对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鉴定及评价的制度,更未建立起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环境影响的档案和资料库。因此,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以及绿色采购的监督、报告和追踪系统上,并探索建立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订强化购买政策来推动绿色采购发展,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评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进展和效果。
注释:
①③陈燕平.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引领可持续消费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循环经济与绿色营销战略研讨会材料.
② 赵英民.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05.8.
参考文献:
[1] 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200.
[2] 何红锋.政府采购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6-186.
[3] 王小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2000,(1):80-94.
[4] 陈兆霞.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3,(2):56-62.